加里东大陆边缘火山弧钙碱性熔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因

加里东大陆边缘火山弧钙碱性熔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因

一、一个加里东大陆边缘火山弧的钙碱性熔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1](1995)在《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以区域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为主线,从研究区域火山岩岩石学的角度探索北祁连山古板块构造体制与火山岩浆作用的关系,主要强调区域上不同特点火山岩的成因,其形成应直接与构造环境有关。作者的研究查明,从元古代末至泥盆纪,北祁连山经历了一个由大陆裂开→大洋化→洋盆扩张并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形成和完善→洋盆收缩闭合→碰撞造山的全过程,每一阶段均发育有相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海相火山活动。经确定有如下5种特定的火山岩浆产生环境:(1)元古代末-寒武纪大陆裂谷型火山作用,(2)寒武纪末-早奥陶世洋脊-洋岛型火山作用,(3)奥陶纪岛弧火山作用,(4)中-晚奥陶世弧后盆地火山作用,(5)晚奥陶世-志留纪海盆闭合期火山作用。作者的研究揭示,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拉张环境下火山岩浆的产生密切相关。因为海底循环的热卤水在此类矿床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这种循环作用受与拉张环境相伴的局部高热流和海底火山活动所驱动。

张乐骏[2](2011)在《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庐枞(庐江枞阳)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带中部的安徽省境内,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断拗区典型代表的庐枞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特色显著,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盆地中发育有白垩纪的四个旋回的钾玄岩系列岩石和多个侵入岩体。随着2006年庐枞盆地泥河大型铁矿床的发现,人们对庐枞盆地的找矿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将其作为深部找矿的重要靶区之一,这使得成岩成矿时代、矿床成因、成矿规律及成矿系统之间的演化关系等工作亟待进行。因此,本文选择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庐枞盆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工作,综合运用多学科多方法,尤其是矿床学、蚀变岩石学、成岩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及高精度微区微量分析等手段对对庐枞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庐枞盆地的侵入岩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其中包含了三种类型的岩石。早阶段的为二长、闪长岩类侵入体,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北部,形成时代为134Ma130Ma,与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的火山活动有关。晚期的侵入岩包括正长岩和A型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部,形成时代为129Ma123Ma,与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的火山活动有关。本文对庐枞盆地内主要矿区内的侵入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显示,主要矿区内部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集中在134Ma129Ma之间。其中泥河矿区的闪长玢岩、二长斑岩、粗安斑岩、正长岩、正长细晶岩,大岭闪长玢岩,小岭粗安斑岩,大鲍庄闪长玢岩,井边安山斑岩,杨山闪长玢岩以及岳山粗安斑岩属于早阶段的侵入岩,与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的火山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泥河矿区的正长斑岩和马口矿区的石英正长斑岩属于晚阶段的侵入岩,与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的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对比表明,庐枞盆地主要矿区内的侵入岩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断隆区与成矿有关的高钾钙碱性侵入岩体的形成时间,但与该区的其它火山岩盆地中的侵入岩浆活动的时代几乎相同。庐枞盆地内的侵入岩是区域第二期(135Ma127Ma)和第三期(126Ma123Ma)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庐枞盆地四个旋回的火山岩和两期三种类型侵入岩的岩浆具有同源性关系,其岩浆源区为成分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交代地幔的形成与古板块的俯冲交代作用有关。岩浆演化经历了岩浆分异、分离结晶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岩浆分异、分离结晶作用主要发生于岩浆房中,早期的龙门院旋回、砖桥旋回火山岩以及早期侵入岩的岩浆分异程度相对较低,而晚期的双庙旋回、浮山旋回火山岩和晚期侵入岩的岩浆分异程度较高,在岩浆演化、上升侵位(喷发)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陆壳同化混染作用。在早白垩世,庐枞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了从挤压向拉张过渡的构造背景向典型拉张的构造背景转变,转换的时间约为130Ma。盆地中早阶段的火山侵入岩浆活动(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火山岩和早期二长、闪长岩)发生于挤压拉张过渡的构造背景;而晚期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火山岩和晚期正长岩和晚期A型花岗岩)发生于典型的拉张构造背景。运用40Ar-39Ar定年方法对泥河铁矿床、龙桥铁矿床、马鞭山铁矿床、杨山铁矿床、马口铁矿床中的金云母以及井边铜金矿床内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进行分析测试得出,上述矿床的形成时代为134Ma127Ma之间。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矿区内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浆岩的形成时代间接的约束约束了其它未进行精确定年矿床的形成时代,最终得到庐枞盆地内成矿作用演化的时间序列为:盘石岭铁矿床的形成时代最早,与砖桥旋回火山喷发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134Ma),脉状铜矿床、热液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约为133Ma132Ma,其时代与砖桥旋回末期的次火山岩或二长岩类侵入体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盆地中玢岩型铁矿床(包括罗河、泥河、杨山、龙桥、大岭、小岭和大鲍庄)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均为130Ma左右,是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式”形成的;矾山明矾石矿床形成时代与玢岩铁矿一致或略晚;形成时代最晚的是产于正长岩和A型花岗岩中的Fe-Cu-Au-U矿床,时代大约≤127Ma。本文对盆地中主要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描述,并对主要矿床的蚀变矿化期次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探针(LA-ICP-MS)对主要矿床中的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黄铁矿、磁铁矿、辉石、石榴石、磷灰石和硬石膏)进行了元素组成分析。运用这些结果总结了不同矿物在不同成矿阶段和不同矿床中的元素富集规律,并与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初步探讨了元素富集变化规律对成矿流体演化和矿床成因的指示。例如,黄铁矿微量元素LA-ICP-MS面扫描图像显示,泥河铁矿床中形成于磁铁矿阶段的黄铁矿核富集Co,Ni,As和Se这一组元素,而形成于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边除了含有上述元素之外,还富含Cu、Pb、Zn、Ag、Au和Tl等一些元素,指示了相应成矿阶段流体的性质。对磷灰石中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泥河铁矿床和马口铁矿床中的磷灰石与宁芜盆地陶村铁矿床中的磷灰石相似,而不同于Kiruna型矿床和IOCG型矿床中的磷灰石,这可能表明庐枞盆地中的铁矿床不属于Kiruna型矿床或IOCG型矿床。泥河铁矿床不同阶段的硬石膏具有不同的颜色,我们尝试性的运用LA-ICP-MS方法对其中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a、Na、Y和REE的含量从紫色硬石膏(磁铁矿阶段)到红色硬石膏(硫化物阶段)再到白色硬石膏(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急剧降低。泥河铁矿床的蚀变岩石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上部浅色蚀变带(晚期),中部深色蚀变带(中期)和下部浅色蚀变带(早期)。蚀变岩石学研究表明,早期矿化蚀变阶段主要形成下部浅色蚀变带,所伴随的物质组分变化有Fe、Ca、Mg从原岩中析出,而有大量的Na从溶液中进入岩石;中期形成矽卡岩的阶段有大量的Fe、Ca、Mg及少量Si的带入,并富含F、P、CO2等挥发分;中期矿化蚀变的末期主要形成矿床中部的绿泥石-绿帘石带,没有明显的组分带入带出现象,主要为挥发份H2O、CO2起作用,使早期无水硅酸盐矿物(辉石、石榴子石)转变为含水硅酸盐矿物(绿泥石、绿帘石)和方解石、菱铁矿等。晚期矿化蚀变阶段主要形成上部浅色蚀变带,伴随有大量的Ca、Fe、S及Si的富集,形成硬石膏矿体及黄铁矿矿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从泥河铁矿床磁铁矿化阶段到硫化物阶段,温度逐渐降低,同时泥河铁矿床磁铁矿阶段的温度高于龙桥铁矿床。脉状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显示了中等温度特征,矾山明矾石矿床的流体属于浅成低温热液系统。H、O同位素组成表明泥河铁矿床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但体现了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同位素交换反应,有地壳组分的加入;龙桥铁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但与地层水和大气降水发生了混合。脉状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显示了以更多比例的大气水加入。龙桥铁矿床C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晚期存在岩浆岩和沉积岩(东马鞍山组地层)的双交代作用。S同位素研究表明金属矿床的硫源主要为岩浆硫和含膏盐地层硫的混合。闪长玢岩是整个庐枞盆地中最为重要的成矿流体驱动器,成矿流体在闪长玢岩体的内部和向外运移过程中在不同的位置与围岩发生反应,与地下水发生混合,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随之改变,从而导致了成矿物质在不同的部位发生沉淀形成矿床。庐枞盆地的成矿流体系统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子系统中的“玢岩型铁矿”成矿流体系统相似。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盆地中的主要矿床进行了成因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相似地区和矿床进行了详细对比,建立了陆内环境下庐枞盆地的成矿模式,认为庐枞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而且成因上相互联系的过程,是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一个完整成矿系统演化作用的产物。庐枞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以致整个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演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制约。早白垩世135Ma后,区域完全进入太平洋构造体制,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升和地幔隆起作用加剧,区域伸展作用加强,在135Ma-123Ma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盆地及其中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及非金属。

崔美慧[3](2012)在《新疆祁漫塔格鸭子泉中基性火成岩及硅质岩成因》文中提出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祁漫塔格地区位于东昆仑的西段。祁漫塔格地区有较早的研究历史,但是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研究程度还较低。在祁漫塔格山西段鸭子泉祁漫塔格群中发育有一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角闪辉长岩、闪长岩、玄武岩、安山岩、硅质岩、砂岩、绿片岩等,本文对鸭子泉地区的中基性火成岩和沉积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对中基性火成岩的主要造岩矿物角闪石和斜长石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对中基性火成岩、硅质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对闪长岩样品和含砾砂岩样品做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的研究表明鸭子泉地区的中基性火成岩普遍经历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角闪石主要为钙质角闪石亚类的镁质普通角闪石,部分具有阳起石反应边,属于壳幔混合成因,斜长石全为钠长石。中基性火成岩的主要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为:(1)角闪辉长岩的Si02为45.75%-50.54%,Al2O3含量为12.82%-13.70%,均具有较高的Mg#(33.86-58.91),Ti02为2.24%-4.03%,CaO为6.62%-8.92%,ω(K2O+Na2O)为4.22%-5.44%,平均为4.80%;玄武岩样品的SiO2含量为48.74%-49.95%,Al2O3为13.09%-14.18%,Mg#相对较低(34.12-39.22),TiO为2.58%-2.96%,CaO为7.76%-7.83%,ω(K2O+Na2O)为4.25%-4.48%;闪长岩样品SiO2含量主要介于54.04%-59.55%之间,A1203为14.54%-15.78%,均具有较高的M矿(34.12-59.91),TiO2为0.69%-1.67%,CaO主要介于4.15%-4.79%之间,ω(K2O+Na2O)为4.65%-8.01%;安山岩样品SiO2含量为51.59%-59.59%,A1203为15.81%-18.01%,Mg#最高(44.28-57.34),TiO2为0.36%-1.43%,CaO为4.40%-7.69%,ω(K2O+Na2O)为6.23%-7.79%;(2)基性及中性火成岩稀土配分型式均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的右倾型,(La/Yb)N为1.44-11.69;(3)中基性火成岩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P、Zr等,Nb、Ta均显示负异常:(4)εNd(t=480Ma)介于+1.1~+7.9之间,表明该中基性火成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过俯冲地壳物质的混染。上述特征说明鸭子泉中-基性火成岩可能形成于岛弧环境。鸭子泉地区的硅质岩主要混杂于火山岩及其它沉积岩中,呈条带状产出,并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1)SiO2的含量仅为68.77%-79.58%,相对偏低;Al2O3、Na2O、K2O及Al2O3/TiO2偏高,Al2O3为10.27%-14.67%,ω(SiO2)/ω(Al2O3+Na2O+K2O)介于2.9-4.7之间,Al2O3/TiO2为40.75-79.31;MnO/TiO2比值为0.11-0.27,与大陆边缘的泥质硅岩相似;Al/(Al+Fe+Mn)值介于0.62-0.76之间,显示物质来源为典型的碎屑来源;(2)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并且分布集中,均介于418.7×10-6-551.7×10-6之间,其中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为325.93×10-6-474.90×10-6,ΣLREE/ΣREE比值介于0.73-0.86之间;北美页岩以及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模式图呈Eu负异常的“V”型,均无Ce负异常;LaN/CeN比值为0.89-1.15,与大陆边缘的硅质岩相似;(3)微量元素富集Hf、U、Th,而亏损Cr、Ni、Sc显示负异常,反映其除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外,可能还受到火山作用的影响。硅质岩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的特征均表明鸭子泉地区的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环境。对闪长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80+3Ma,代表了闪长岩的形成时间,这表明在早奥陶世祁漫塔格洋开始俯冲,形成鸭子泉岛弧火成岩。含砾砂岩的锆石主要表现为岩浆锆石的特征,并且磨圆较差,其主体年龄集中于550-450Ma,其中年龄较为集中的21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值为479+4Ma,说明源区存在早奥陶世的岩浆事件,与鸭子泉闪长岩的定年结果一致,表明含砾砂岩的蚀源区可能为鸭子泉中基性火成岩,暗示早古生代祁漫塔格地区发育岛弧和弧后盆地。

褚少雄[4](2008)在《西昆仑及其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探讨》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及其邻区,横跨塔里木、华南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地层齐全,岩浆岩发育,地质构造复杂。从成矿域的角度看,研究区位于古亚洲成矿域、秦祁昆成矿域及特提斯成矿域的结合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根据研究区构造、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本区构造单元划分。研究区三级构造单元有:西昆北构造带、西昆中构造带、西昆南构造带、巴颜喀拉构造带和北羌塘-甜水海地块。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从研究区已知的125个矿床(点)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矿床(点)36个,较系统的探讨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应用矿床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采用含矿建造与构造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区域成矿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按照这些矿床、点的成矿特征,采用矿床组合、矿床类型、代表性矿床的成因分类系统对矿床进行分类。矿床组合是指相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它是划分和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的基础。本文,将研究区的金属矿床归纳为三个矿床组合即:1.与伸展裂解有关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2.与陆-陆碰撞或陆内俯冲成矿作用有关的造山矿床组合3.与稳定或固化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的外生矿床组合,它们是三种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论文对西昆仑地区典型矿床进行了区域成矿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将研究区矿床划分为6个成矿系列,20个矿床式。成矿时空分布特征显示该地区成矿作用具有时空不均一的特点。时间上区域成矿作用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加里东构造-成矿旋回、华力西构造-成矿旋回、燕山-喜山构造-成矿旋回;空间上成型矿床集中于西昆北、巴颜喀拉、北羌塘-甜水海三个构造单元。最后,结合本区成矿地质背景、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成矿特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找矿远景区12处,为研究区今后的深化找矿实践提供了方向。

马芳芳[5](2012)在《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位于陕西省柞水县南东,其中银矿属于特大型,多金属矿属于中型规模。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山阳-柞水成矿带西段,北以杨斜-营盘深大断裂为界,南以山阳-凤镇深大断裂为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与基底震旦系耀岭河群变质基性火山熔岩以古风化壳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银硐子成矿年龄在342Ma~378Ma之间,与赋矿地层时代相同。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中泥盆统大西沟(青石垭)组第二段之中上部位。组成地层的岩石以千枚岩、板状千枚岩为主,碳酸盐岩次之,少见变细砂岩和硫酸盐岩。银硐子矿区整体位于黑山街-红岩寺复式向斜南翼西端的次级叠加褶皱-梅家坪褶皱的南翼部位。该叠加褶皱控制了银洞子矿床现今的构造形态。位于银硐子矿区东侧的马耳峡同生断裂为近NNW走向,该同生断裂的活动时间主要为中泥盆世晚期,直接控制着银硐子三级热水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对银硐子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矿区侵入岩主要为矿区西北角的柞水岩体,此外在矿区内还常见煌斑岩脉。矿床产于青石垭组上段泥质、粉砂质沉积向泥质碳酸盐沉积过渡部位。矿床共由18个矿体组成,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平行排列产出于含矿层中下部位,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并与地层同步褶曲,显示同生沉积特征。陕西银硐子矿床含矿建造的组合特征为浊积沉积形成的细碎屑岩和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化学沉积岩交互而成。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结束后在矿体顶板形成的炭泥质板岩为矿体结束的标志层。矿床中发育重晶石岩、硅质岩以及硅质钠长质岩等典型的热水喷流岩。且在矿体下盘或者在喷流岩与细碎屑岩过渡部位发育绿泥石岩或有绿泥石化。我们研究认为绿泥石岩是细碎屑沉积和热水喷流沉积同时进行的过程中,喷流的热水和细碎屑物质反应而形成的同沉积蚀变岩,而非前人认为的热水喷流沉积岩。矿石构造主要为条纹、条带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等,银矿物主要为含银黝铜矿-银黝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重晶石和钠长石,其次为绿泥石、方解石等。陕西银硐子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早期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且后期改造作用较弱,矿床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热水沉积的特征。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成矿温度范围为109.3338.6℃;流体盐度范围为0.1817.83%NaCl,流体密度为0.681.03g/cm3。硫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自海水,少部分来源为岩浆流体。铅大地构造模式图解显示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并有少量壳幔混合造山带铅的加入。矿床热水喷流成矿期成矿介质水为海水。而后期变质热液叠加期成矿介质水为变质水和岩浆水二者混合组成的产物。根据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大地构造位置、控矿构造、容矿岩石、围岩特征以及矿体形态等基础地质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确定其成因类型为沙利文型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杨钻云[6](2011)在《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扬子地块西缘是我国重要的铁铜等黑色、有色、稀土及贵金属成矿带,以独特的构造演化过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分布为特征,其中川西龙门山地区,以由一系列前震旦纪变质-岩浆杂岩和古生界、三叠系地层构成的规模巨大的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一直是国内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彭灌杂岩”是其中出露面积最大的前震旦纪变质-岩浆杂岩,并以产出马松岭铜矿床为地质界所关注。在本次国土资源部部署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工作中,将彭州式铜矿床(马松岭铜矿)类型纳入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子课题,其中“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是此次潜力评价子课题的分支课题。课题组最终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指导区域同类型矿床的成矿预测及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而且将为扬子陆块西北缘基底构造特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在综合搜集和分析了有关研究区板块-地体构造成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将龙门山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分为洋盆和岛弧发育期、亲弧地体-增生构造期、被动陆缘发育期和陆内俯冲-推覆滑覆构造期四个演化阶段,形成的构造分带包括前龙门山带、后龙门山带、陆架推覆构造带、基底推覆构造带四种。彭灌地体、轿子顶地体、大滩等不同类型的地体同处在龙门山构造带上正是通过地体的增生而完成的。首先,各地体被相同的扬子型地层南华纪(NH)-古生代(Pz)盖层覆盖。再者,从新的康定地体年龄为791+10Ma,轿子顶地体南华纪年龄为800Ma~850Ma,晋宁-澄江期花岗岩侵入年龄为792±11Ma和793±11Ma,说明岛弧增生时间为澄江期。岛弧地体的形成与洋壳俯冲极性密切相关。龙门山岛弧地体的形成是其西北侧可能曾经存在的洋壳向东俯冲,或是其东南侧的龙门山-安宁洋壳向北西俯冲形成的,一直存有争议。在元古界龙门山带上,沿构造走向,出现类型不同的洋岛-岛弧、成熟弧、张裂弧地体表明:①这些地体原本不是同一构造带、同一构造环境的产物。②在扬子原地块以西的海域中,存在类型不同,发育历史不同的亲弧地体。③它们是在增生于扬子大陆时,拼贴于同一构造带中,并构成了整个扬子地块西缘的地体构造成矿带。带内产有轿子顶铁-锌-铜矿床、槽子沟铅-锌-铜和马松岭铜-锌矿床。通过对马松岭铜锌矿系列、通木梁铁锌铜矿系列和槽子沟铅锌铜矿系列的对比分析,建立了岛弧构造成矿模式。研究区内岛弧火山活动和龙门山推覆构造作为重要的地质构造事件,马松岭矿区地体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岛弧构造环境成矿和后期推覆构造的叠加改造,通过深入分析马松岭矿区出露最多的火山岩-辉绿岩体及含矿火山围岩-变凝灰岩、夹缝岩矿区火山岩稀土特征以及研究区内的蛇绿岩套组合特征等,确定了矿区内变火山岩的化学成分介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及高铝玄武系列之间,属过度类型;含矿围岩基本属钙碱性系列,证实了中基性岩以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为主,中酸性岩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形成于成熟岛弧环境。通过开展1/5万构造简测及构造薄片鉴定等工作,从宏观和微观上综合分析马松岭矿区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等构造变形特征。马松岭矿区共有矿体27个,多为透镜状、似层状、扁豆状,受构造作用的影响,沿走向和倾向方向均有膨胀、狭缩、尖灭再现和分层复合等现象,显现出构造对成矿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根据研究内地层形变的各种构造形迹,将区内构造类型划分为北北西向雁列式和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两种。其中,雁列式构造整体上是由元古界黄水河群绿片岩系组成的复式褶皱群,局部来看,组成雁列式构造的各级断裂、褶皱构造,是由黄水河群变质岩系构成的大型韧性剪切系统,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松岭矿区铜矿体附近往往伴随有韧性剪切作用的发生,而韧性剪切系统与成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较新,反映了三叠纪以来来自北东南西方向上巨大的挤压应力,以发育“飞来峰”和叠瓦状断裂为显著特点;根据二者的平面展布形态、构造出露特征及其动力学标志,将其划分为包容和交接两种复合关系,即“雁列式”构造包容于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体系中,在研究区南部二者呈反接关系。区域彭灌、大滩、轿子顶地体均为NNW-NNE向,而马松岭地区构造类型呈近SN向,从超基性岩体南北向展布特点,结合断续出现在红岩一带的呈北北西向展布的蛇绿岩套特征,可以判断为先期北北东向北北西方向低角度逆时针旋转所至,构造应力早期(Pt)为NNE-SN,右行+逆冲;晚期为左行+逆冲。由国土资源部部署的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是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评价预测方法,全面利用已有地质构造、成矿规律研究和物探、化探、重砂、遥感等解释成果,提取成矿信息,建立区域评价预测模型。做为此次潜力评价子课题的分支课题,“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证明了岛弧活动背景下龙门山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存在。在该带内,以马松岭铜矿床为典型矿床,采用模型类比综合信息地质单元法,按照以成矿(预测)要素浓集的面积最小、含矿率最大的空间范围圈定原则,以地质信息为基础,结合地、物、化、遥信息综合。采用计算机与人工配合方法,利用成矿必要条件的综合信息地质单元叠加,圈定最小成矿地质单元,对预测工作区内相同地质背景下铜矿资源潜力进行评价。

毛晓长,王立全,李冰,王保弟,王冬兵,尹福光,孙志明[7](2012)在《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大中河晚志留世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大中河地区新识别出一套晚志留世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1.2±1.2Ma和417.6±5.1Ma。该套火山岩具有富铝(12.73%~16.63%)、富钠(K2O/Na2O=0.56~0.99)和高Mg#(46.0~50.0)的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同时富集轻稀土,Eu具有不同程度的弱亏损,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具有正εNd(t)值(3.86~4.39)和较高的Th/Ta比值(15~17),显示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型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大中河晚志留世火山岩很可能是俯冲沉积物流体交代地幔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和浅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结合区域同期(410~420Ma)岩浆活动及相关的高压变质事件分析,应为原-古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末期向东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从而为扬子陆块西部边缘晚古生代"三江"多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提供了前锋弧发育的岩石学证据及其动力学机制。

刘陈明[8](2011)在《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是以本次中基火山岩的发现为基础,结合校企项目“大厂锡矿泥盆纪地层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以目前最新成矿理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理论为指导展开的。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的丹池褶断带北段,是中外著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锡生产和出口基地。但随着多年矿山开采,矿产资源出现危机,加强找矿研究迫在眉睫。近几年笔者在大厂锡矿科研中,继在“东岩墙”发现了次玄武岩后(李晓等,2009),又在铜坑矿区和黑水沟中泥盆统层状锌铜矿体及其含矿岩系中发现了中基性火山岩(刘陈明等,2011),这些新的发现对矿床成因规律及找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期对大厂深边部找矿提供依据。就矿床成因而论,本文中叙述的那些地质关系和实际资料没有任何一种具有单独决定性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则强有力地表明,大厂矿田的层状矿体是同生热水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然而这些事实不适用于那些显著不整合的穿层大脉以及其它接触变质的岩石和矿石。正如被前人研究所证实的,这些矿石是后生的,形成于白垩纪花岗岩侵入作用期间并与之有关。同块状硫化物矿床一样,如果不加区分地把各种地质现象都笼统考虑时,大厂矿床既不是同生的,也不是后生的,因为它兼有同生和后生的特征,而应是复生;大厂矿床既不是热水沉积成因的,也不是岩浆热液形成的,它既有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特点(层状矿体),又具有岩浆热液的特征(穿层大脉),所以说应是在多种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地质事件开始于前寒武纪的基性火山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发展于海西期泥盆纪火山-热水沉积作用,结束于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有关的热液改造。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提出大厂矿区中泥盆统存在火山岩,论证火山岩为玄武-安山岩类岩石,属钙碱性-碱性系列,形成于大陆裂谷型环境。火山岩同上下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具有纹层条带等典型的沉积构造特征,火山岩产出层位的上下围岩中含有大量竹节石等海相化石,与硅质岩和碳酸盐相间成层,火山岩应为海底火山活动产物。(2)探讨了硅质岩的成因,认为矿床硅质岩建造系海底热液循环系统中喷出海底的热水溶液以化学沉积方式形成的,生物可能参与了部分硅质岩的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另外,在某些热水沉积作用减弱时期,可能有少量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形成了硅质岩建造中少量绢云母泥质条带纹层条带。其中形成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一部分主要应是海底热卤水循环系统,一部分应为海底中基性火山岩海解或脱玻的产物。(3)重新阐述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建立成矿作用模式,提出“四楼一梯”矿床结构模型和矿床三个成矿系列。论述了四堡-雪峰期、海西期和燕山期三个时期火山活动同成矿之间的成因关系,提出海西期火山活动不仅为盆地内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提供热卤水循环的热能,还为成矿提供成矿物质来源。(4)提出大厂锡矿应为海相火山-热水沉积-后期叠加改造成因。矿床应为多种地质作用、多阶段下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的产物,也是上地壳演化的结果。

吕鹏瑞,姚文光,张辉善,张海迪,洪俊,刘生荣[9](2020)在《特提斯成矿域中新世斑岩铜矿岩石成因、源区、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过程》文中提出作为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特提斯成矿域发育众多的世界级成矿带(矿床),例如,旁地德斯、萨汉德-巴兹曼、贾盖、玉龙、冈底斯成矿带等。为了进一步了解特提斯成矿域中新世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成矿作用,本文对萨汉德-巴兹曼、贾盖和冈底斯铜矿带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Sr-Nd-Pb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含矿斑岩岩石成因、源区特征和构造环境,归纳其构造演化与其成矿作用过程。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这三个铜矿带中新世斑岩体总体显示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埃达克岩亲和性。与冈底斯铜矿带相比较,萨汉德-巴兹曼铜矿带和贾盖铜矿带斑岩体显示出弧岩浆岩与埃达克岩过渡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岩浆源区MORB质角闪榴辉岩或榴辉岩可能发生的较大程度的部分熔融。Sr-Nd-Pb同位素数据显示,这些含矿斑岩主要来源于受岩浆作用控制的壳幔混合物质,显示DUPAL异常。综合研究分析,认为这些含矿斑岩可能形成于岛弧造山带演化过程中,是洋壳俯冲消减和大陆碰撞过程中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

向建华[10](2016)在《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文中提出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多金属矿床,是钦杭成矿带上一个重要的铜铅锌钨钼产地,前人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一方面,对矿区各个岩体的形成时代还有较大的争议;另一方面,对于矿区内存在的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和层状-似层状的Cu-Pb-Zn矿床的形成时代以及对应的成矿特征和成矿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由于与成矿相关的岩体及矿体的形成时代对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和制约作用,因此,目前对大宝山多金属矿床进行成岩成矿时代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充分了解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对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对出露于大宝山的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系统性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定年,对辉钼矿和炭质泥岩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代学定年,以此讨论了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并对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梳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矿区及其邻区内存在两类岩体:次英安斑岩岩体以及花岗闪(斑)岩岩体,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到先期形成的次英安斑岩岩体之上。次英安斑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440Ma左右,是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对应于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后的吴川-四会深大断裂活动诱发的岩浆活动;而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表明其形成于165Ma左右,对应于华南地区中生代由于板块拉张和地壳减薄诱发的岩浆活动。Re-Os同位素定年。本文对产于斑岩-夕卡岩型W-Mo矿床中的单矿物辉钼矿和与喷流沉积矿床密切相关的全岩炭质泥岩进行了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研究表明,与海底喷流沉积作用相关的Cu-Pb-Zn矿床形成时代为387Ma左右,可能与华南地区加里东造山带形成之后新的板块内部基底断裂和持续拉张所引发的深部岩浆活动和热水流体作用有关;而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中的辉钼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165Ma左右,属于燕山期成矿,这与华南地区同一时期的众多W-Sn-Mo多金属矿床具有类似的成矿年龄,可能与华南地区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所导致的岩石圈减薄有关。这一结论不同于前人的加里东期成矿或者燕山期成矿的观点,对后期的找矿工作具有较为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矿床特征与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通过系统的综合分析,大宝山层状-似层状矿床具有典型喷流沉积成矿的一些特征:(1)可见“双层”构造,即上部的层状或条带状矿体以及下部的细脉状或筒状矿体;(2)野外常见菱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矿物同围岩呈韵律性相间形成条带状与层纹状矿石,常具有顺层揉皱构造、生物构造或鲕状构造等,地层未见明显的后期蚀变作用,说明成矿作用与沉积过程同步,而非后期热液成矿;(3)矿床出现与一般硫化物矿床类似的水平分带现象,在矿区北部,以Cu矿化为主要特征,矿区南部则逐渐过渡到Pb、Zn矿化;(4)矿区野外露头可见大量爆破成因的角砾岩型矿石;(5)菱铁矿常成砂状或粒状集合体,赋存于炭质泥岩和白色粘土岩中,而菱铁矿和粘土岩均可以直接由热水溶液形成;(6)在黄铁矿Co-Ni微量元素分布图上,大宝山的样品均落入海底喷流矿床的范围或落在其附近,与典型岩浆矿床黄铁矿的Co-Ni分布明显不同。大宝山W-Mo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矿床的一些特征:(1)呈脉状或浸染状产出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岩体顶部或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内,以辉钼矿和黄铁矿为主;(2)产出明显受到矿区内的断裂活动控制,在水平面上,矿化作用呈现出典型的带状分布,从内到外分别出现钾化,绢英岩化,强硅化,弱硅化以及泥化。(3)在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现象。华南地区在整个燕山期处于一个强烈的构造活跃和岩浆活动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华南地区,尤其南岭地区,形成了众多的W-Sn-Mo多金属矿床,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中斑岩-矽卡岩型的W-Mo矿床就是在这一构造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中侏罗世,由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作用,岩浆期后的含矿热液沿着地层的破碎带侵入,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内形成了矽卡岩型的W-Mo矿体,在岩体外围形成了斑岩型的W-Mo矿体。找矿潜力预测。大宝山矿区的找矿工作需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在大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岩体以及船肚岩体外围进行进一步的Cu-W-Mo型矿化的探矿工作,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地层中进行Cu-Pb-Zn矿床的探矿工作。对于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相关的矿床的找矿部位,主要集中在岩体的外围以及岩体与围岩尤其是棋梓桥组灰岩的接触带内找矿,并结合矿区内的断裂活动和岩浆热液运移通道进行找矿。对于海西期的喷流沉积形成的Cu-Pb-Zn矿床的找矿方向,则主要立足于对矿区内棋梓桥组地层的深部进行进一步的探矿工作。

二、一个加里东大陆边缘火山弧的钙碱性熔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加里东大陆边缘火山弧的钙碱性熔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2)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火山构造
    2.3 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次火山岩
        2.3.3 侵入岩
    2.4 区域壳幔结构及地质演化
        2.4.1 区域壳幔结构
        2.4.2 区域地质演化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3.1 样品的处理
        3.1.1 光薄片、单矿物的分选及样品靶的制备
        3.1.2 全岩粉末样品的制备
    3.2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3.2.1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3.2.3 全岩 Rb-Sr、Sm-Nd 和 Pb 同位素分析
        3.2.4 锆石 LA-ICP MS 定年
        3.2.5 锆石 Lu-Hf 同位素分析
        3.2.6 PIMA 和 XRD 分析
        3.2.7 矿物 EPMA 分析和 LA-ICP-MS 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3.2.8 40Ar-39Ar 定年
        3.2.9 稳定同位素(H、O 和 S)分析
        3.2.10 流体包裹体分析
第四章 岩浆作用的时空格架
    4.1 火山岩的时空分布
    4.2 侵入岩的时空分布
    4.3 主要矿区内岩浆岩的形成时代
        4.3.1 样品特征
        4.3.2 定年结果
    4.4 岩浆岩的时空格架
    4.5 区域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对比
第五章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5.1 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1 主量元素特征
        5.1.2 微量元素特征
        5.1.3 Sr-Nd-Pb 同位素特征
        5.1.4 锆石 Lu-Hf 同位素特征
        5.1.5 岩浆岩中标型矿物的化学组成特征
    5.2 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特征
        5.2.2 微量元素特征
        5.2.3 Sr-Nd-Pb 同位素特征
        5.2.4 锆石 Lu-Hf 同位素特征
    5.3 岩浆岩的成因及演化
        5.3.1 岩浆源区
        5.3.2 岩浆演化
        5.3.3 构造背景及成岩模式
第六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6.1 泥河铁矿床
    6.2 罗河铁矿床
    6.3 龙桥铁矿床
    6.4 马鞭山铁矿床
    6.5 杨山铁矿床
    6.6 马口铁矿床
    6.7 岳山铅锌矿床
    6.8 井边铜矿床
    6.9 矾山明矾石矿床
    6.10 何家大岭铁矿床
    6.11 何家小岭硫铁矿床
    6.12 大鲍庄硫铁矿床
    6.13 其它矿床
第七章 成矿时代
    7.1 成矿时代
    7.2 成岩-成矿作用的时空格架
    7.3 区域成矿作用时代对比
第八章 矿物及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8.1 黄铁矿
    8.2 磁铁矿
    8.3 磷灰石
    8.4 石榴子石
    8.5 辉石
    8.6 硬石膏
    8.7 蚀变岩石学研究
第九章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9.1 流体包裹体研究
        9.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9.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9.1.3 流体包裹体的气相和液相成分
        9.1.4 流体压力计算
    9.2 同位素研究
        9.2.1 C、H、O 同位素研究
        9.2.2 S 同位素研究
        9.2.3 Pb 同位素研究
    9.3 流体演化
第十章 成矿模式及构造背景
    10.1 矿床成因分析
        10.1.1 控矿要素
        10.1.2 矿床成因
    10.2 成矿作用对比
        10.2.1 与断拗区成矿作用对比
        10.2.2 与断隆区成矿作用对比
        10.2.3 与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对比
        10.2.4 与斑岩成矿系统的对比
        10.2.5 与 IOCG 型矿床对比
    10.3 成矿模式
    10.4 构造背景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11.1 主要结论
    11.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经历及已发表论文
附表

(3)新疆祁漫塔格鸭子泉中基性火成岩及硅质岩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概述
    2.2 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2.3 地层概况
    2.4 鸭子泉地区火成岩概况
第三章 鸭子泉火成岩的岩相学及矿物学特征
    3.1 岩相学特征
    3.2 矿物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
    4.1 测试方法
    4.2 锆石U-Pb测年样品位置
    4.3 锆石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
    4.4 锆石Lu-Hf同位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基性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
    5.1 样品选取及分析测试方法
    5.2 岩石地球化学
        5.2.1 主量元素
        5.2.2 稀土元素
        5.2.3 微量元素
    5.3 Sm-Nd同位素
    5.4 构造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鸭子泉沉积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
    6.1 分析方法
    6.2 硅质岩地球化学
        6.2.1 主量元素
        6.2.2 稀土元素
        6.2.3 微量元素
    6.3 锆石U-Pb年代学
    6.4 硅质岩的形成及沉积大地构造环境判别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鸭子泉地区早古生代地质构造背景
    7.2 祁漫塔格地区蛇绿岩
    7.3 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地质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4)西昆仑及其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项目依托与论文选题
        1.1.1 项目依托
        1.1.2 论文选题
    1.2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交通经济概况
    1.3 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1.3.1 工作程度
        1.3.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2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1 火山沉积建造及其成矿性
        2.1.1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2.1.2 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
        2.1.3 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
        2.1.4 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建造
    2.2 岩浆侵入作用与成矿
        2.2.1 花岗岩的时空分布
    2.3 区域构造
        2.3.1 断裂
        2.3.2 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构造单元划分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
        2.5.1 各元素在不同地层层位中的分布
        2.5.2 西昆仑地区各元素丰度值与邻区对比
        2.5.3 各元素在主要地层中的变化
        2.5.4 西昆仑火山岩成矿元素地球化学
        2.5.5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前景分析
        2.5.6 西昆仑地区主要成矿元素富集区空间分布特征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切列克契铁(铜)矿床
        3.1.1 矿床所在区带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矿床热液蚀变特征
        3.1.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2 萨洛依铜矿床
        3.2.1 矿床所在区带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围岩蚀变特征
        3.2.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3 卡兰古托克拉铅锌矿
        3.3.1 矿床所在区带地质特征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3.3 围岩蚀变特征
        3.3.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4 拉伊布拉克铜矿
        3.4.1 矿床所在区带地质特征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围岩蚀变特征
        3.4.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5 黄羊岭锑矿
        3.5.1 矿区地质特征
        3.5.2 矿床地质特征
        3.5.3 围岩蚀变特征
        3.5.4 矿床成因分析及成矿模式探讨
    3.6 长山沟汞矿
        3.6.1 矿床所在区带地球化学特征
        3.6.2 矿区地质特征
        3.6.3 矿床地质特征
        3.6.4 围岩蚀变特征
        3.6.5 矿床成因探讨
4 区域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4.1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4.1.1 元古代成矿作用阶段
        4.1.2 早古生代成矿作用阶段
        4.1.3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成矿作用阶段
        4.1.4 中-新生代成矿作用阶段
    4.2 区域成矿特征
        4.2.1 区域矿产资源概述
        4.2.2 矿床类型
        4.2.3 矿床组合
        4.2.4 矿床成矿系列
        4.2.5 成矿系列的时、空演化
    4.3 研究区金属矿产资源成矿潜力分析与找矿方向
        4.3.1 研究区金属矿产资源成矿潜力分析
        4.3.2 研究区找矿远景区
5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项目依托
    0.2 论文选题及依据
        0.2.1 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的必要性
        0.2.2 选题确定
    0.3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
    0.4 研究现状
        0.4.1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0.4.2 银硐子矿床研究现状
        0.4.3 存在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0.5 本次研究工作量统计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构造单元划分
    1.2 构造边界特征(蛇绿混杂岩带)
        1.2.1 商丹断裂带
        1.2.2 勉略断裂带
    1.3 各构造单元主要地层划分及区域构造演化
        1.3.1 华北陆块南缘地层
        1.3.2 北秦岭构造带地层
        1.3.3 南秦岭构造带地层
        1.3.4 扬子板块北缘地层
        1.3.5 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
    1.4 研究区地质特征
        1.4.1 区域地层
        1.4.2 区域侵入岩
        1.4.3 区域构造
        1.4.4 区域矿产类型及分布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2.2 矿区构造
    2.3 矿区侵入岩
        2.3.1 柞水岩体岩体特征及岩相学特征
        2.3.2 柞水岩体岩锆石 U-Pb 定年
        2.3.3 柞水岩体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组成
        3.2.2 矿石结构构造
        3.2.3 矿石化学组分
    3.3 围岩蚀变特征
    3.4 成矿期次
第4章 含矿岩系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4.1 含矿岩系厘定
        4.1.1 含矿岩系厘定
        4.1.2 含矿岩系原岩恢复
    4.2 含矿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物源区变化
        4.2.2 微量元素及稀土地球化学特征
    4.3 构造环境特征
第5章 喷流沉积建造
    5.1 热水喷流岩的种类及地质证据
        5.1.1 硅质岩
        5.1.2 重晶石岩
        5.1.3 硅质钠长质岩
        5.1.4 绿泥石岩-同沉积蚀变岩
    5.2 热水喷流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5.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稀土元素特征
    5.3 炭泥质板岩
第6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及流体来源
        6.1.1 样品的采集
        6.1.2 测试方法及结果
        6.1.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4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6.1.5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2 稳定同位素研究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6.2.1 硫同位素
        6.2.2 铅同位素
        6.2.3 氢氧同位素
    6.3 成矿时代
    6.4 矿化富集规律
        6.4.1 同生断裂控矿规律
        6.4.2 地层控矿规律
        6.4.3 构造控矿规律
        6.4.4 变质热液叠加成矿规律
        6.4.5 矿化分带规律
    6.5 矿床成因
    6.6 成矿模式
        6.6.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6.2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
致谢

(6)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任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带成矿构造背景与区域成矿模式
    2.1 龙门山构造带的简要特征
        2.1.1 中、晚元古代(Pt_(2-3))洋盆与岛弧发育期
        2.1.2 晚元古代(Pt_3)末期亲弧地体增生构造期
        2.1.3 古生代-中三叠(P_Z-T_2)被动陆缘发育期
        2.1.4 晚三叠-新生代(T_2-K_Z)陆内俯冲、推覆构造期
    2.2 前震旦纪龙门山-安宁河洋
        2.2.1 石棉地区蛇绿岩残块
        2.2.2 红岩地区蛇绿岩残块
    2.3 龙门山岛弧地体带
        2.3.1 龙门山岛弧地体带地层组成
        2.3.1.1 彭灌地体地层组成
        2.3.1.2 轿子顶地体地层组成
        2.3.1.3 大滩地体地层组成
        2.3.2 龙门山岛弧地体带火山岩主元素特征
        2.3.2.1 彭灌地体火山岩主元素特征
        2.3.2.2 轿子顶地体火山岩主元素特征
        2.3.2.3 大滩地体火山岩主元素特征
        2.3.3 龙门山岛弧地体带稀土主元素特征
        2.3.4 龙门山岛弧地体的形成与俯冲极性
        2.3.5 龙门山岛弧地体与增生
    2.4 区域成矿模式
第3章 彭灌岛弧地体组成及对成矿控制
    3.1 彭灌杂岩体特征
        3.1.1 彭灌杂岩体构造位置及物质组成
        3.1.2 彭灌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3.1.2.1 主量元素特征
        3.1.2.2 微量元素特征
        3.1.3 彭灌杂岩体的岩石成因及物质来源
    3.2 彭灌地体构造变形特征
        3.2.1 彭灌地体构造应力特征
        3.2.2 彭灌杂岩体构造变形特征
        3.2.2.1 宏观构造变形特征
        3.2.2.2 显微构造变形特征
        3.2.3 彭灌冲断体构造
    3.3 马松岭地区黄水河群与成矿
        3.3.1 马松岭矿区地质特征
        3.3.2 马松岭矿区火山岩特征与形成环境
        3.3.2.1 马松岭矿区变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3.3.2.2 马松岭矿区辉绿岩
        3.3.2.3 含矿火山围岩-变凝灰岩
第4章 马松岭铜矿床成因及构造对矿体形成与分布的控制
    4.1 典型矿床特征
    4.2 矿体与沉积序列的关系
    4.3 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4.4 矿石构造特征
        4.4.1 (变余)沉积成因矿石构造组
        4.4.2 火山沉积-区域变质矿石构造组
        4.4.3 区域变质成因矿石构造组
        4.4.4 风化成因矿石构造组
    4.5 矿床成因类型
        4.5.1 主要硫化物及金属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4.5.2 金属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4.5.3 矿石中硫同位素特征
        4.5.4 矿床成因类型的确定
    4.6 矿区构造对矿体形成与分布的控制
        4.6.1 矿区构造类型的划分
        4.6.1.1 雁列式构造
        4.6.1.2 逆冲推覆构造
        4.6.2 矿区构造类型的复合关系
        4.6.2.1 包容
        4.6.2.2 交接
        4.6.3 矿区构造类型的演化
        4.6.4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4.6.4.1 大地构造控制成矿
        4.6.4.2 构造对成矿形成和分布的控制
第5章 马松岭铜矿床构造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5.1 矿床成矿过程
        5.1.1 矿化期和矿化阶段
    5.2 主要控矿因素
        5.2.1 大地构造环境
        5.2.2 地层及岩石组合
        5.2.3 构造变形
        5.2.3.1 褶皱变形与矿体赋存关系
        5.2.3.2 断裂与矿体赋存关系
        5.2.4 地球化学条件
        5.2.4.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4.3 黄铁矿单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5.2.4.4 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5.3 马松岭铜矿床构造-成矿模式
        5.3.1 马松岭铜矿床成矿要素
        5.3.2 马松岭铜矿床构造-成矿模式
    5.4 预测资源量结果及找矿方向
        5.4.1 马松岭矿床预测要素及预测模型
        5.4.1.1 马松岭矿床预测要素
        5.4.1.2 马松岭矿床预测模型
        5.4.2 区域预测要素及预测模型
        5.4.2.1 预测工作区预测要素
        5.4.2.2 预测工作区预测模型
        5.4.3 预测资源量结果
        5.4.3.1 估算方法的选择
        5.4.3.2 估算结果
        5.4.4 找矿方向
        5.4.4.1 利用物探方法确定构造破碎带
        5.4.4.2 利用化探方法确定构造破碎带
        5.4.4.3 从构造角度确定找矿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大中河晚志留世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与岩石学特征
3 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锆石U-Pb年龄
    4.2 地球化学性质
5 讨论
    5.1 大中河火山岩形成时代
    5.2 大中河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岩浆源区
    5.3 原特提斯大洋俯冲对志留纪“三江”弧盆系的制约
6 结论

(8)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1.3 大厂锡矿研究现状
    1.4 研究工作的概述
    1.5 研究取得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丹池盆地沉积演化
    2.2 地层及其地球化学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4.1 黑云母花岗岩
        2.4.2 花岗斑岩
        2.4.3 石英闪长玢岩
        2.4.4 白岗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矿区地层
        3.1.1 泥盆系上统
        3.1.2 泥盆系中统
        3.1.3 泥盆系下统
    3.2 矿区沉积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3.2.1 矿区沉积岩岩石学
        3.2.2 矿区沉积岩地球化学
    3.3 矿区构造
    3.4 矿区岩浆岩
    3.5 矿区岩浆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3.5.1 岩石学特征
        3.5.2 地球化学特征
    3.6 硅质岩
第四章 硅质岩
    4.1 岩石学特征
        4.1.1 主要岩石类型
        4.1.2 岩石主要组构特征
    4.2 岩石生物组合
    4.3 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特征
    4.4 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4.5 硅质岩成因探讨
        4.5.1 沉积环境
        4.5.2 岩石学和岩石化学
        4.5.3 硅质来源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5.1 矿(床)体地质概述
    5.2 矿化类型特征及围岩蚀变
        5.2.1 矿化类型特征
        5.2.2 围岩蚀变
    5.3 典型矿床(矿体)地质
        5.3.1 92号矿体
        5.3.2 91号矿体地质特征
        5.3.3 细脉带矿体地质特征
        5.3.4 银锌矿体地质特征
        5.3.5 大脉状矿体(矿化)地质特征
        5.3.6 黑水沟—大树脚锌铜矿床矿
        5.3.7 高峰锡锌锑矿床(100号矿体)
        5.3.8 大福楼矿床地质特征
        5.3.9 拉么矿床地质特征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
    6.1 主要金属矿物的微量元素特征
        6.1.1 黄铁矿
        6.1.2 磁黄铁矿
        6.1.3 锡石
    6.2 稳定同位素
        6.2.1 硫同位素
        6.2.2 铅同位素
        6.2.3 碳、氢、氧同位素
        6.2.4 硅同位素
    6.3 矿物流体包裹体
        6.3.1 包裹体类型
        6.3.2 包裹体物理化学性质
第七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7.1 矿床对比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
        7.2.2 矿质来源
    7.3 成矿溶液特征及来源
        7.3.1 成矿溶液特征
        7.3.2 成矿溶液来源
    7.4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7.5 成矿系列的划分
    7.6 成矿规律
        7.6.1 地层控矿规律
        7.6.2 构造控矿规律
        7.6.3 矿床(矿体)时空分布规律
第八章 成矿预测
    8.1 成矿预测依据
    8.2 找矿靶区圈定及优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大厂泥盆纪地层岩石学图版及其说明

(9)特提斯成矿域中新世斑岩铜矿岩石成因、源区、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特提斯成矿域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地质特征
    2.1 伊朗萨汉德-巴兹曼斑岩铜矿带
    2.2 巴基斯坦贾盖斑岩铜矿带
    2.3 中国冈底斯斑岩铜矿带
3 讨论
    3.1 岩石成因类型
    3.2 岩浆源区
    3.3 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过程
4 结论

(10)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资助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斑岩-矽卡岩矿床的研究现状
        二、喷流沉积型矿床研究现状
        三、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层
        一、古生界
        二、中生界
        三、新生界
    第二节 区域构造
        一、断裂构造
        二、褶皱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
        一、加里东期
        二、印支期
        三、燕山期
第三章 矿床地质
    第一节 矿区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二、构造
        三、岩浆岩
    第二节 矿床特征
        一、与喷流沉积有关的Cu-Pb-Zn矿床
        二、与斑岩相关的W-Mo矿床
第四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测试分析
    第一节 辉钼矿/炭质泥岩Re-Os年代学测试
        一、样品概况
        二、Re-Os同位素测试方法
        三、Re-Os同位素分析结果
    第二节 锆石U-Pb年代学测试
        一、测试样品概况
        二、锆石的形态特征
        三、U-Pb年代学测试方法
        四、U-Pb年龄测试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成岩成矿时代
        一、成岩时代
        二、成矿时代
    第二节 矿床成因
        一、Cu-Pb-Zn矿床的喷流沉积成矿
        二、W-Mo矿床的斑岩成矿
        三、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一个加里东大陆边缘火山弧的钙碱性熔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J]. 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 西北地质科学, 1995(01)
  • [2]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张乐骏. 合肥工业大学, 2011(10)
  • [3]新疆祁漫塔格鸭子泉中基性火成岩及硅质岩成因[D]. 崔美慧.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0)
  • [4]西昆仑及其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探讨[D]. 褚少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5]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D]. 马芳芳. 吉林大学, 2012(10)
  • [6]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D]. 杨钻云.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7]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大中河晚志留世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毛晓长,王立全,李冰,王保弟,王冬兵,尹福光,孙志明. 岩石学报, 2012(05)
  • [8]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D]. 刘陈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9]特提斯成矿域中新世斑岩铜矿岩石成因、源区、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过程[J]. 吕鹏瑞,姚文光,张辉善,张海迪,洪俊,刘生荣. 地质学报, 2020(08)
  • [10]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D]. 向建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4)

标签:;  ;  ;  ;  

加里东大陆边缘火山弧钙碱性熔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