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与王维的田园诗(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锋[1](2021)在《天人合一: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生态智慧及文化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离不开自然,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互为依存。这种认识在倡导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上,中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也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老子的"无为之为"、庄子的"齐物之论"、荀子的"天行有常"等,无不昭示着人与自然最恰切的存在方式:天人合一,而这一理念在东晋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所构筑的自然与自由之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显现。在这种自然与自由之境中,没有了尘世间琐事的劳心乏力,惟有人在物我两忘之时的诗意栖居。本文试从陶渊明田园诗之艺术审美、诗人之本我追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三个方面,来阐述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彰显的生态智慧,并探讨其对当下如何恰当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提供的有益启示。
张美琪[2](2021)在《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异同之浅探》文中研究说明东晋末年,在玄言诗盛行的背景下,陶渊明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以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开拓了新的诗歌题材田园诗,而盛唐时期的王维对这一题材有所继承和创新。本文在简述二者田园诗相似之处的基础上,从内容、艺术手法、精神追求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二人田园诗的异同。一、陶诗与王诗的相同之处东晋时期,对官场生活厌恶的陶渊明毅然选择归隐田园,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用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触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
程娟,肖倩[3](2021)在《超越时空地域的田园诗——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比较分析》文中认为陶渊明居于中国田园诗人之首,华兹华斯则为英国着名湖畔诗人,文章旨在通过对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作多维度的比较分析,探索二者的异同之处,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二者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当代意义。
张炜[4](2021)在《人间无烟火——王维二十五题》文中研究说明辋川的轻与重谈王维不可不说"辋川","辋川别业"几乎与诗人齐名。这个地方不仅产生了王维与挚友裴迪唱和的诗集《辋川集》,而且对诗人一生及其诗歌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辋川"之于王维,首先是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存在的,其次是精神与艺术的滋生地和投影地,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它既是诗人内在精神与理想的外化,同时又进一步支持和强化了诗人的精神。似乎可以断言,没有"辋川",王维便会失去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没有这段亦官亦隐的生活,也无从形成一个作为客观描述对象的基础,失去孕育诗人独特诗风的某种环境。
许可[5](2021)在《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清霞[6](2021)在《王维的禅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立[7](2021)在《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陶渊明作品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魏紫荆[8](2021)在《高中隐逸文学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沈忱[9](2021)在《徐增对王维的接受研究》文中指出
袁悦[10](2021)在《唐代经济制度视域下的农事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辛勤劳动的中国古代农民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奠定了唐代文学发展的基础。唐代两千多位诗人身份各异,但诗人队伍的中坚力量仍是清平朴素的文人。他们积极进取,可惜大多怀才不遇,沉沦下僚。这般经历给了他们贴近农民、了解农村的机会,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鉴于以上认识,本文在占有丰富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在经济视域下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唐代农事诗。文章绪论阐释题目选定之缘由、目的、意义及论题相关研究综述。在总论中,笔者首先界定了农事诗概念。其次从主人公、主题和艺术特色三方面阐释农事诗与田园诗之别,并按时代顺序论述唐前农事诗概况。专论以唐代经济政策观照农事诗创作。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这一举措对于唐初经济的恢复起一定成效。后期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国家税收愈发减少。面对国用不足的局面,政府改用两税法。两税法较租庸调制来说化繁为简,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具有一定适用性,但发展到后期显露出诸多弊端。第三章从诗歌风格、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三方面,对唐代农事诗的艺术价值展开阐述。唐代农事诗对诗歌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功用上。第四章介绍了农事诗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二、陶渊明与王维的田园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渊明与王维的田园诗(论文提纲范文)
(1)天人合一: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生态智慧及文化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之自然,自然之诗”:陶渊明田园诗之艺术审美 |
(1)《登池上楼》(谢灵运) |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
(3)《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
二、“质性自然”:人之为人的自由与本真 |
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及文化启示 |
四、结论 |
(2)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异同之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陶诗与王诗的相同之处 |
二、陶诗与王诗的相异之处 |
(一)内容上的不同 |
1.关于劳动体验的不同 |
2.对于农民的描写 |
(二)艺术手法方面的不同 |
1.白描与彩绘—诗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
2.语言的不同 |
(三)精神追求的不同 |
(四)内心探索的不同 |
三、总结 |
(3)超越时空地域的田园诗——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田园诗的内涵 |
二、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相同之处 |
(一)归于乡村生活 |
(二)淳朴的诗歌语言 |
(三)浪漫主义情怀 |
三、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不同之处 |
(一)“忘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
(二)含蓄美与张扬美 |
四、结语 |
(4)人间无烟火——王维二十五题(论文提纲范文)
辋川的轻与重 |
声气相投 |
少作有清音 |
母亲 |
清雅与平淡 |
人在济州 |
诗人的六个时段 |
王陶之比较 |
仙圣佛之谬识 |
如何说服自己 |
省略的方法 |
压抑与转化 |
亦官亦隐之谜 |
四隐之别 |
生命的趣与力 |
文学的儒释道 |
超越之难 |
业余之真伪 |
人间无烟火 |
再说清寂之境 |
佳句何来 |
最难与最易 |
模式的魅力 |
大尺度与小尺度 |
诗名冠代之由 |
(10)唐代经济制度视域下的农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唐前农事诗 |
(一)农事诗之界定 |
(二)唐前农事诗概述 |
二、唐代农事诗中的经济制度 |
(一)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
(二)两税法 |
(三)庄园经济 |
三、唐代农事诗的艺术价值 |
(一)艺术特色 |
(二)对诗歌理论的影响 |
四、唐代农事诗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
(一)认识价值 |
(二)对后世的启发 |
(三)对范成大田园诗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陶渊明与王维的田园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天人合一: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生态智慧及文化启示[J]. 郑晓锋. 文艺评论, 2021(06)
- [2]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异同之浅探[J]. 张美琪. 青年文学家, 2021(22)
- [3]超越时空地域的田园诗——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比较分析[J]. 程娟,肖倩. 作家天地, 2021(20)
- [4]人间无烟火——王维二十五题[J]. 张炜. 芙蓉, 2021(04)
- [5]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D]. 许可.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6]王维的禅诗研究[D]. 陈清霞.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7]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陶渊明作品教学研究[D]. 张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高中隐逸文学教学研究[D]. 魏紫荆.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徐增对王维的接受研究[D]. 沈忱. 西南大学, 2021
- [10]唐代经济制度视域下的农事诗研究[D]. 袁悦. 内蒙古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