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效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强骅,叶天星,杨嗣坤[1](1983)在《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效用》文中提出采用体外抗体应答系统及溶血空斑检测技术研究了4种常用的中药注射液、4种有代表性的提纯中药成分及一种化学合成药——羧甲基淀粉(CMS,代号404)—的免疫调节效用。结果证明,>0.05%的板兰根及益母草注射液有免疫抑制效用,而0.0005%板兰根有免疫增强作用,皆较小影响细胞活力;>0.05%丹参虽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影响细胞活力也较着;龙胆草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且影响细胞活力也较着。在提纯的中药中,芒果甙(0.1μg/ml)有免疫抑制效用而不影响细胞活力;大黄素葡萄糖苷及丹皮酚的免疫抑制皆较弱,且影响细胞活力;刺五加多糖(PES)在高浓度时有免疫抑制效用,而在低浓度时则有显着免疫增强作用,并不影响细胞活力。羧基甲淀粉在0.01~500μg/ml中皆有显着免疫增强作用而不影响细胞活力。此实验还证明体外诱生抗体必须有粘附细胞参与。文内讨论了此法适用性及优缺点。
孟强骅,叶天星,杨嗣坤[2](1982)在《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采用体外抗体应答系统及溶血空斑检测技术研究了四种常用的中药注射液、四种有代表性的提纯中药成分及一种化学合成药羧甲基淀粉(CMS,代号404)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注射液中,>0.05%浓度的板兰根和益母草有抑制作用而较小影响细胞活力,而0.0005%板兰根却有免疫增强作用;>0.05%丹参虽也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对细胞活力影响较大;龙胆草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而对细胞活力影响较大。在提纯药中,0.1微克的芒果甙有
杜爱芳[3](2004)在《鸡球虫病的中药防治与DNA疫苗研究》文中指出鸡球虫病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分布广,感染率高,常发生在15-50日龄的雏鸡,若不能有效控制,其现场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可达20%-30%,严重爆发时其死亡率可高达80%。据统计,全球养鸡业每年仅球虫病造成经济损失就达20亿英镑。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仍以化学合成药及抗生素为主,但由于长期应用,易产生抗药性,且在畜产品中因药物残留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鉴此,人们将目光转向非抗生素防治研究,如中药和疫苗。沙门氏菌是一种侵袭性胞内菌,通过一定方法减毒后对宿主致病性显着降低,但仍保留良好的侵袭力,可携带重组质粒侵入脾和淋巴结等器官组织,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而诱发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疫苗已用于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预防研究,但国内未见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鸡球虫基因疫苗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目的是:1)分离鉴定杭州地区鸡球虫种类;2)用中药复方进行鸡球虫病防治试验;3)克隆主要致病虫种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ZJ株5401基因,构建原核和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双突变株为载体传递E.tenella ZJ株DNA疫苗,研究其免疫原性及可行性。 本研究对杭州地区鸡场的球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用中药复方对实验感染球虫鸡进行防治试验。调查和防治结果表明,杭州地区主要存在3个种,即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毒害艾美耳球虫(E.Decatrix)和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中药复方煎剂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具有高效抗球虫效果,抗球虫指数(ACI)为180.8;中药复方散剂具有中等抗球虫效果,ACI为178.8。 应用RT-PCR扩增E.tenella ZJ株5401基因。按照Danforth(1989)发表的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引物上下游各加上EcoRⅠ和SalⅠ酶切位点。PCR扩增产物约为900bp,与pGEM-T载体连接后,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将酶切鉴定正确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E.tenella ZJ株5401基因序列全长为864bp,序列本身是一个开放阅读框,与Danforth等(1989)报道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有两个部位的碱基发生了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3%。同时将5401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成表达载体pET-30a-5401,用IPTG诱导该基因在E.coli BL21(DE3)中表达,诱导6h的蛋白表达量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表达量约26.3%。SDS-PAGE及Western-blot证明,融合蛋白大小约为66kDa,而非推测的38.5kDa,表明该基因可能以蛋白二聚体的形式表达。 将5401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成真核表达质粒pcDNA3-5401,高压电转化dam和phoP基因双突变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ZJ111株)中,并直接转染Vero细胞,提取细胞总DNA,DIG标记探针可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SDS-PAGE、Western-blot可检测到31kD的蛋白条带。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能将5401基因呈递给Vero细胞并浙江大’货博一卜学位论文进行表达。 将携带鸡柔嫩艾美耳球虫540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一5401的减毒沙门氏菌ZJin菌株(ZJin/pcDNA3一5401)口服接种3日龄非免疫鸡,2周后加强免疫一次,试验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和鸡只死亡。二免后4周各组鸡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 (外0.05),同时肝脏和脾脏己检测不到沙门氏菌;用限制性酶切分析和PCR鉴定证实,体内试验和体外培养的重组质粒在受体菌ZJin菌株内比较稳定。结果提示,利用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探讨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将ZJI 11/pCDNA3一5401分别以10,cfu、105cfu、l旷cfu的炙量进行首免,2周后进行二免,一免后每周采血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特异性抗体检测,持续6周,测定其免疫原性。二免后一周每组随机取12羽鸡,每羽用6X10‘个E. tenellaZJ株抱子化卵囊攻毒,攻虫后第8天,所有鸡称重、剖杀、取其盲肠,观察盲肠病变,对盲肠内容物进行卵囊计数。结果表明:重组减毒沙门氏菌zJlll/pcDNA3一5401株三个剂量组均能显着增强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和抗体水平(P<O.05),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卵囊下降率分别为48.43%、55.00%和57.50%;病变记分下降率分别为20.83%、41,68%和40.83%;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145.86、164.98和160.2i’,后两者的ACI均高于活球虫卵囊免疫组和5401融合蛋白免疫组的ACI;地克珠利的ACI为176.4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试验结果提示,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鸡球虫DNA疫苗对球虫感染鸡综合保护效果明显优于活球虫卵囊免疫组和5401融合蛋白免疫组,但低于地克珠利的抗虫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具有较好的抗球虫效果;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鸡球虫DNA疫苗能诱导鸡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综合保护效果。由于DNA口服疫苗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易于群体免疫等优点,可望代替肌肉注射或基因枪等基因疫苗的免疫方式,为研制预防鸡球虫病疫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但有关减毒沙门氏菌传递鸡球虫DNA疫苗的确切机理、减毒后的毒力稳定性及其生物安全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季德[4](2006)在《知母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对知母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以血糖、耐缺氧能力和心率为指标,观察知母不同炮制品的滋阴作用,以Na+、K+-ATP酶活性为指标,观察知母不同炮制品的清热作用,并进行了知母最大耐受量的研究。 采用正交优选法对知母水处理工艺、盐制工艺进行优选,用方差分析法制定知母规范化的加工炮制工艺。对知母各饮片进行质量标准研究,通过饮片性状、鉴别、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等指标研究,全面系统制定反映知母饮片内在质量的标准。以中试产品为研究对象,制定了知母药材指纹图谱的提取方法及色谱条件,建立了知母及其炮制品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并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炮制方法的知母指纹图谱的相似度。 通过对知母的文献、有效物质、工艺及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为申报知母饮片批准文号及知母饮片的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丁晓刚[5](2003)在《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最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病因及确切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一般认为涉及到遗传、免疫、感染、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本病的临床表现具备炎症性肠病的特点,可见脓血便或粘液血便、里急后重,或伴腹痛、发热等症状。本病常突然起病,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倾向,少数病例急性暴发,病情凶险。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常易复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西药在治疗本病上大多存在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多,部分顽固性病例疗效并不理想等缺点。因此寻找更为有效、副作用少的药物成为当今的研究重点。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显着优势,具有较突出的开发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前景。 本研究在系统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研究思路为依托,就黄芩汤及其单味药有效部位组方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进行了药效学研究、拆方研究及疗效机制研究。 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黄芩汤及其单味药有效部位组方都具有较好的抗炎、止泻、镇痛作用,并可改善UC大鼠的一般状况,对UC大鼠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拆方研究结果表明,黄芩汤单味药有效部位的各组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止泻、镇痛作用,其中以黄芩苷+甘草酸+白芍总甙十大枣cAMP组效果最佳。由此初步确认黄芩苷、甘草酸、白芍总甙,大枣cAMP是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治疗UC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UC大鼠的外周血IL-1β含量显着升高,进一步证实了 IL-1β在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IL-4具有下行调节作用,可抑制IL-1β产量,抑制超氧化物阴离子形成。本实验表明UC大鼠外周血IL-4含量显着降低,同时结肠组织中SOD的活力也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IL-1β等细胞因子的致炎作用和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MDA含量的升高则证实了这一点。UC大鼠经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治疗后,IL-1β和MDA含量降低,而IL-4和SOD含量升高,炎症损伤程度也有明显减轻。因此,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IL-1β、IL-4、SOD、MDA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UC大鼠的治疗是有效的,并从细胞因子和自由基角度说明了本方的作用机制,反映出中药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仇微红,郭世宁,李志华,刘晓琳[6](2008)在《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本文从中药与免疫的关系、中药的免疫促进作用以及中药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中草药在畜牧兽医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李寒冰[7](2009)在《板蓝根质量生物评价与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是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然而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主要是参照化学药模式,通过定性定量测定指标性成分的方法而制订,与安全性和有效性关联不大,难以真正有效地评价和控制其内在质量,也制约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综览药物(含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标准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中药、化学药与生物药的生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合理性,本课题组首次提出:借鉴生物药生产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和方法,以补充和完善现行“成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本研究以临床常用、药效确切但化学本底不清楚的板蓝根为研究对象,以抗病毒和抗菌活性为评价指标,运用多种生物检定手段,建立板蓝根质量生物检定方法,制订“板蓝根质量生物检定标准”和“板蓝根颗粒质量生物检定标准”,并应用于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板蓝根药材及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板蓝根颗粒的质量生物检定中,以达到考量其标准的合理性、可行性,不断完善修正之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神经氨酸酶(NA)活性检测的板蓝根抗病毒效价测定方法的研究:根据药物抗流感病毒活性可以通过检测NA活性的变化来表征的原理,建立了板蓝根抗流感病毒效价测定方法。研究中以“质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和优化了试验方法,经考察该方法重复性较好(RSD=5.78%)。药理活性检测表明,板蓝根具有抑制NA的活性,代表性样品的IC50=0.90±0.20mg(生药)·mL-1。通过多批样品的效价测定,初建的方法可以对不同批次板蓝根药材的品质进行评价和区分,将其作为板蓝根生物检定方法,具有与抗病毒药效相关、易于定量、灵敏度高的特点。(2)基于红细胞凝集的板蓝根抗病毒活性限值测定方法的研究:在研究了板蓝根抗病毒活性与红细胞凝集活性呈正相关(P<0.01,R=0.83)的基础上,具体采用了微量板凝血试验法,经条件优化和方法学验证,所建立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耐受性等符合药品生物检定的相关要求。用该方法对多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可以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样品进行品质评价和区分,该方法用于板蓝根生物检定,具有与抗病毒活性相关、安全、简便易行等特点,实用性强。(3)基于管碟法的板蓝根抗菌效价测定方法的研究:该方法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生物模型,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进行实验设计。经方法学验证:重复性、碟内精密度、碟间精密度均较好(RSD<10%),检测可信限率小于30%,符合药品生物检定的要求。通过对不同产地板蓝根样品的检测,抗菌效价值在0.11-0.93 U·g-1之间,该方法以抗菌活性为指标,可对板蓝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与控制。(4)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板蓝根抗菌效价测定方法研究:采用生物热动力学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生物模型,建立了蓝根抗菌效价测定方法。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板蓝根药材的对数剂量与生物热动力学参数1g(Tmas样品/T(max空白))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0.983,P<0.01),检测可信限率小于15%,精密度符合药品生物检定的相关要求。生物热力学方法用于板蓝根抗菌效价测定,与本研究的管碟法结果相关性较好(相关分析,R=0.94),相对于只能提供单点信息的管碟法,生物热力学法具有实时在线的特点,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生物活性信息,在测定结果的指纹性、特异性、普适性、简便性上更具优势,是用于中药生物检定极具发展潜质的方法,在本文中生物热动力学法作为板蓝根抗菌效价测定的首选方法。(5)方法的应用研究:将上述既定的生物检定方法分别应用于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板蓝根药材以及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板蓝根颗粒的生物效价测定。结果显示,板蓝根药材以GAP基地同一产区的效价值差异最小(抗菌效价RSD=10.2%、抗病毒效价RSD=11.5%),GAP基地(包括不同产区)样品效价值较高且批次间差异最小(RSD<16.1%),非GAP基地或散种样品批次之间差异较大(RSD>25%),商品规格一等品绝大多数为高效价值,常规鉴别为不合格样品的效价值均最低;不同厂家的板蓝根颗粒产品间品质有一定差异,同一厂家(某大型企业)的不同批号产品效价值波动较小(RSD=7.8%~11.1%);有糖型和无糖型之间的生物测定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所建立方法和草拟的质量标准可以用于板蓝根药材和板蓝根颗粒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适用性较好。(6)板蓝根化学组分分析:分别采用UPLC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对板蓝根中腺苷、尿苷和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本试验所采集样品尿苷含量平均为30.9μg·g-1(RSD=9.8%);腺苷含量平均值为24.3 gg·g-1,(RSD=10.5%);多糖含量平均为242.48mg·g-1(RSD=10.4%)。不同来源的板蓝根药材多糖、尿苷和腺苷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性,将其用于板蓝根质量控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7)综合分析:对板蓝根化学组分分析与抗病毒、抗菌的生物效价测定进行了多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呈离散状态,相关性不明显(多元相关分析模型不成立,P>0.05);抗病毒效价和抗菌效价之间的相关性不十分显着(相关分析R<0.70)。结果提示,本文对腺苷、尿苷、多糖的测定用于板蓝根质量控制难以与其抗菌、抗病毒药效相关联;建立的抗病毒与抗菌检定方法之间不能互相取代,而是互相补充,共同对板蓝根进行质量评价与控制。(8)基于生物检定的板蓝根质量标准和中药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的制订:依据“选择性、可量化、灵敏性、耐用性、便捷性、普适性、经济性、安全性”的中药质量生物检定方法遴选原则,以基于红细胞凝集的抗病毒效价限值测定和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抗菌效价测定方法作为板蓝根质量生物检定的优选方法,以此为基础制订了基于生物检定的板蓝根药材和板蓝根颗粒质量标准,并制订了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为板蓝根生物检定方法和标准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药典常规和化学检定方法基础上,融入本文所建立的生物检定方法共同把关板蓝根质量,可以有效提高板蓝根质量控制水平,也为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黄晟[8](2004)在《知母及虎杖药材色谱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提出知母(RHIZOMA ANEMARRHENAE)及虎杖(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均为传统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新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能比较全面的反映药材的内在质量,具有整体性和特征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已成为国际认可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本论文以知母药材和虎杖药材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HPLC法和HPCE法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对其进行色谱指纹图谱研究。知母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首先,建立知母中芒果苷和新芒果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对药材提取条件进行考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超声提取条件,确定其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溶剂为80%的甲醇溶液,超声提取20分钟,共提取两次。测定了不同产地、不同生长期共15批知母药材芒果苷和新芒果苷的含量。其次,建立了知母药材HPLC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作为指纹图谱评判参数,计算不同产地、不同生长期知母药材HPLC指纹图谱之间以及与对照指纹图谱之间的相似度,并对指纹图谱相似度评判标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三,采用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对知母药材色谱峰重叠的情况进行定量研究以及指纹图谱研究,为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研究中这种色谱峰重叠的情况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办法。虎杖药材NACE指纹图谱研究首先,采用NACE法建立虎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对药材提取条件进行考察,测定了不同产地药材的活性成分白藜芦醇苷、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然后,在此基础上以6批虎杖对照药材为样品建立对照指纹图谱,确定了12个共有峰,并与不同产地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为更准确全面的评价药材的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对NACE法机理进行初步的研究。以甲醇体系非水毛细管电泳为例,考察各种因素对电渗流以及溶质淌度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缓冲液的离子强度与溶质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其影响符合Debye-Hückel-Onsager(DHO)理论,实验测得离子淌度与理论值符合,表明该理论可以用于描述和预测非水毛细管电泳中的溶质离子淌度。
季哲[9](2007)在《灵芝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灵芝(Ganoderma lucidum(curtis:Fr.)P.Karst.)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灵芝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等现代研究也证明灵芝具有抑制肿瘤、保肝、调节血压、降血糖、抗病毒、延缓衰老、抗炎等多种作用,其中灵芝的抗肿瘤作用更是近年来的热点。由于灵芝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难以得到纯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限制了灵芝产业的深入发展。本研究室运用分离纯化与体外筛选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得到提高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GLIS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有效部位GLAI,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它们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建立了基础。1.灵芝多糖GLIS的免疫刺激活性研究灵芝多糖GLIS是经过多步色谱分离纯化得到的糖蛋白组分,以前的研究发现GLIS可以激活淋巴细胞,并能够特异性地刺激淋巴B细胞增殖,增加NK细胞的活性。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GLIS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Ms)和小鼠淋巴细胞(MSLs)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对激活巨噬细胞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GLIS处理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后,发现其形态发生了变化,如体积变大,并且形成伪足;同时发现GLIs能刺激RAW264.7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活性氧,并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两项实验结果证明GLIS可激活免疫巨噬细胞的氧依赖杀伤机制;GLIS还刺激RAW264.7细胞增加IL-1β、IL-12p35和IL-12p40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而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8 mRNA的表达则基本无变化;另外还发现其分泌TNF-α、IL-1β和IL-12细胞因子的量明显增加。GLIS处理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Ms)后,也发现其体积变大,并且形成伪足;同时GLIS也能刺激BMMs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活性氧;并刺激BMMs释放NO,结果与RAW264.7细胞株实验相同;GLIS刺激BMMs后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也增加,在mRNA水平,IL-6、IL-12p35和IL-12p40明显增加,TNF-α、IL-1β和IL-18也有所增加。在蛋白水平,TNF-α、IL-1β和IL-12三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加。GLIS还可以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且可刺激其呼吸爆发。研究结果显示GLIS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氧依赖杀伤系统及刺激其表达细胞因子达到全面激活免疫功能进行抗肿瘤的目的。2.灵芝三萜GLAI诱导肠癌细胞凋亡作用研究灵芝三萜GLAI是通过活性跟踪经多步分离纯化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有效部位,对GLAI的理化性质研究发现,其三萜含量为62.8%;HPLC检测发现GLAI含有8个峰,其中有两个峰确定为灵芝酮二醇和丹芝醇A。GLAI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抑制活性,包括小鼠淋巴癌L1210细胞株、人淋巴癌K562细胞株、人肠癌SW620细胞株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GLAI处理SW620细胞后,其细胞形态出现明显的变化,细胞变圆、皱缩,体积变小,并可观察到凋亡小体的产生;经过Hoechst 3258荧光染色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SW620细胞发生了凋亡:研究还发现,GLAI处理SW620细胞后,凋亡关键酶Caspase-3的活性明显增高;同时发现,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凋亡抑制基因BCL-2 mRNA的表达,逐渐减少;而凋亡促进基因BAX mRNA的表达随之增加;另外发现,凋亡重要相关因子P53蛋白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凋亡抑制蛋白XIAP则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显示GLAI能够通过激活Caspase-3酶途径诱导肠癌细胞SW620凋亡,同时通过上调凋亡促进因子的表达,下调凋亡抑制因子的表达达到诱导SW620细胞凋亡的效果。综上所述,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灵芝多糖激活免疫细胞,通过提高免疫系统的能力来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另一方面是通过灵芝三萜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消除肿瘤的效果。因此灵芝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叶平[10](2016)在《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及药理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烷胺类药物主要指含有烷基胺结构的药物,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体免疫增强、促生长、抗疲劳、抗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单独研究,未见免疫增强和抗疲劳作用同时进行的研究报道,其作用机制也不完全清楚,被认为是药物自身的独特结构具有的特定药理效应,也未揭示烷胺类结构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具有免疫增强或抗疲劳作用的中药含有烷胺类化学成分,这类化学成分很少被单独分离出来进行药理作用研究,缺乏相关报告,而这类化学成分具有潜在开发成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烷胺类药物和含有烷胺类化学成分中药的相关药理、临床应用研究文献,并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我们认为烷胺类化学成分同时具有抗疲劳及免疫增强双重作用,为验证这一推断,通过化学方法成功合成了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即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玛咖酰胺作为烷胺类化学成分,近几年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故选择玛咖酰胺进行了化学合成,并作为本研究的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证实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属低毒性药物,并同时具有抗疲劳和免疫增强等药理作用。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一锅法化学合成了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溴丁烷与异丙基胺在氢氧化钠条件下反应,合成丁基异丙基胺,收率84.6%。苯甲胺、亚磷酸、丙酮采用曼尼期反应原理,合成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反应温度40℃,收率78.5%。此外,十六酸与苯甲胺反应,在碳化二亚胺及1-羟基苯并三唑催化作用下,合成了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收率71.2%。核磁共振法及红外光谱仪测定了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和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的氢谱及碳谱和红外吸收图谱,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确定获得了上述烷胺类药物。毛细管法、液体密度仪和阿贝折射仪进行了三种烷胺类药物的常规理化性质测定:丁基异丙基胺,淡黄色液体、沸点122-123℃、密度0.7409g.cm-3、不溶于水: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淡黄色固体、熔点178℃、溶解度24.5g/100mL;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白色或灰色固体,熔点85-87℃、不溶于水。试验二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毒性实验急性毒性LD0测定,结果表明丁基异丙基胺LD50为2661mg/kg,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LD50为3495mg/kg,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LD50为2851mg/kg。亚急性毒性实验,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及阳性对照药物玛咖酰胺以500mg/kg体重灌胃给药,1日1次,连续15d,并设空白对照组,进行临诊、大体和组织学观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丁基异丙基胺组和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组临诊和剖检观察未见异常;脾脏、肾脏和肝脏的组织学观察,也未见异常。结果表明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在给药期间是安全的,属低毒性药物。试验三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抗疲劳作用研究以小鼠为研究对象,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分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00mg/kg、200mg/kg;玛咖酰胺设为阳性对照组,剂量为50mmg/kg,生理盐水组设为空白对照。灌胃给药,1日1次,连续7d。以蒽酮法、ELISA、应激实验、交配能力测试和减肥实验等方法检测了抗疲劳相关指标。与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比较,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可延长游泳及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血糖、肝糖、肌肉和肝脏ATP贮备水平,降低力竭运动后血清尿素氮、乳酸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其中糖原和ATP贮备水平的提高,是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抗疲劳及体能增强药理作用的生化基础;增强在极端冷热应激、缺氧应激条件下的存活能力和抗应激反应的能力;缩短爬背潜伏期和交配潜伏期,增加交配开始1h内的交配次数,雄性小鼠交配能力提高,性功能增强;降低肥胖模型小鼠Lee’s指数和提高血清瘦素含量,具有减肥作用。试验四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以小鼠为研究对象,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分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00mg/kg、200mg/kg;玛咖酰胺设为阳性对照组,剂量为50mg/kg,生理盐水组设为空白对照。灌胃给药,1日1次,连续7d。以碳粒廓清实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实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流式细胞术、ELISA和PCR等方法观测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关指标。与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比较,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可提高脾脏和胸腺脏器指数,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吞噬指数和吞噬率,增高T淋巴细胞活性以及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免疫力增强;提高血清及脾脏IgA、IgG、IgM含量增高,体液免疫力增强;增高脾脏和血清 IL-2、IL-6、IL-10、IL-12、IFN-γ和 TNF-α 含量,上调脾脏 IL-2、IL-6、IL-10、IL-12、IFN-γ和TNF-α的mRNA表达。脾脏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上调,是细胞因子含量增高的分子基础。结论和创新:1.三种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成功,工艺可行,其中丁基异丙基胺、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为新合成烷胺类药物;2.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属低毒性烷胺类药物;3.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同时具有抗疲劳及免疫增强的双重作用。
二、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效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效用(论文提纲范文)
(3)鸡球虫病的中药防治与DNA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特点 |
2 防治鸡球虫病的中药组方 |
3 存在的问题 |
4 展望 |
第二章 鸡球虫疫苗研究进展 |
1 宿主对球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
2 鸡球虫活疫苗研究 |
3 鸡球虫基因工程苗研究 |
4 鸡球虫DNA疫苗的研究 |
5 展望 |
第三章 DNA疫苗研究进展 |
1 DNA疫苗的呈递机制 |
2 DNA疫苗的免疫方法 |
3 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
4 DNA疫苗的安全性 |
5 展望 |
第四章 减毒沙门氏菌作为核酸疫苗载体的研究 |
1 伤寒沙门氏菌减毒的相关基因 |
2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进入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 |
3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传递外源基因诱导的免疫反应 |
4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寄生虫抗原的载体 |
5 展望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鸡球虫的分离鉴定及中药防治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540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5401基因的表达与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540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Vero细胞中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鸡E.tenella DNA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鸡球虫DNA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七章 鸡球虫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创新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知母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知母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文献研究 |
一、知母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
二、知母现代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 |
一、知母不同部位中主要成分的比较研究 |
1、知母不同部位芒果苷和菝葜皂苷元含量比较 |
二、知母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
1、光知母水处理工艺研究 |
2、毛知母水处理工艺研究 |
3、知母盐制工艺研究 |
三、炮制过程对知母药效的影响 |
1.知母不同炮制品滋阴作用研究 |
2.知母不同炮制品对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三部分 知母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一、生知母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二、盐制知母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四、中药知母及其炮制品的指纹图谱研究 |
第四部分 结语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
4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应用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黄芩汤及其组成药物有效部位的研究概况 |
1 黄芩汤文献研究 |
2 黄芩汤组成药物有效部位的现代研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理研究概况 |
1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单味中药的药理研究 |
2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复方的药理研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黄芩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学研究 |
1 抗炎试验 |
2 止泻试验 |
3 镇痛试验 |
4 黄芩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的影响 |
5 黄芩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第二部分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拆方研究 |
1 抗炎试验 |
2 止泻试验 |
3 镇痛试验 |
第三部分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 |
1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SOD的影响 |
2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MDA的影响 |
3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MPO的影响 |
4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血清IL-1β的影响 |
5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血清IL-4的影响 |
6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7 小结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与免疫的关系 |
2 中药的免疫促进作用 |
2.1 中药对免疫细胞的促进作用 |
2.1.1 中药对淋巴细胞的促进作用 |
2.1.2 中药对红细胞免疫的促进作用 |
2.1.3 中药对单核-巨噬细胞的促进作用 |
2.2 中药对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
2.3 中药对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 |
2.4 中药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
3 中药的免疫抑制作用 |
4 中药作为免疫调节剂的展望 |
4.1 饲料添加剂 |
4.2 免疫佐剂 |
4.3 疾病控制 |
4.4 存在问题 |
(7)板蓝根质量生物评价与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发展方向 |
1 药物质量控制模式和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对比 |
2 生物检定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和意义 |
第二节 中药质量生物评价与控制研究的关键技术 |
1 中药质量生物检定方法的选择与建立 |
2 中药生物检定用参照物的选择与标化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
1 模式药板蓝根的选择依据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4 板蓝根化学、药理和质量控制研究现状概述 |
第二章 板蓝根样品的收集、常规检查与化学组分分析 |
第一节 板蓝根样品的收集 |
第二节 样品的常规检查 |
第三节 化学组分分析 |
1 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
2 UPLC指纹图谱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板蓝根质量生物检定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基于抗病毒活性的板蓝根质量生物检定 |
1 方法一:基于神经氨酸酶(NA)检测的板蓝根抗病毒效价测定 |
2 方法二:基于红细胞凝集的板蓝根抗病毒活性限值测定 |
第二节 基于抗菌效价检测的板蓝根质量生物检定 |
1 方法三:基于管碟法的板蓝根抗菌效价测定 |
2 方法四: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法的板蓝根抗菌效价测定 |
第三节 板蓝根质量生物检定方法的对比与筛选 |
1 红细胞凝集测定与NA抑制活性测定结果的关联分析 |
2 生物热动力学法与管碟法检测结果的关联分析 |
3 四种方法的综合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分析 |
第一节 基于红细胞凝集的抗病毒效价与化学含量的关联分析 |
1 板蓝根样品抗病毒效价与化学含量测定结果 |
2 板蓝根红细胞凝集活性与多糖、腺苷、尿苷含量的多元相关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抗菌效价与化学含量的关联分析 |
1 板蓝根样品抗菌效价与化学含量测定结果 |
2 板蓝根抗菌效价与多糖、腺苷、尿苷含量的多元相关分析结果 |
第三节 板蓝根质量常规检测、化学测定与生物检定的综合比较 |
1 不同方法的应用与特点 |
2 比较与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板蓝根质量生物检定方法的应用 |
第一节 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板蓝根药材品质评价 |
1 样品的选择 |
2 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生物检定的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板蓝根颗粒品质评价 |
1 样品的选择 |
2 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生物检定的板蓝根质量标准与中药质量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的初建 |
第一节 基于生物检定的板蓝根药材质量标准 |
第二节 基于生物检定的板蓝根颗粒质量标准 |
第三节 中药质量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 |
第四节 中药生物检定用工作参照物的标化规程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一) 主要结果及结论 |
(二) 存在问题与建议 |
(三) 关于中药质量生物检定的几点看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博士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表 |
致谢 |
附录 |
(8)知母及虎杖药材色谱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前 言 |
第一部分 知母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章 知母药材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Waters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方法学考察 |
2 Agilent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知母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 相似度计算原理 |
2 仪器与试药 |
3 方法和结果 |
3.1 色谱条件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4 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 不同产地知母样品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 |
4 知母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分析和评价 |
4.1 检测波长 |
4.2 不同色谱柱的考察 |
4.3 指纹图谱稳定性考察 |
5 知母HPLC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研究 |
5.1 聚类分析 |
5.2 BP人工神经网络判别分析 |
6 讨论和小结 |
6.1 知母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和相似度评判 |
6.2 知母药材HPLC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的初步应用研究 |
第三章 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在知母药材HPLC指纹图谱中应用研究 |
1 原 理 |
2 仪器与试药 |
3 方法与结果 |
3.1 色谱条件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4 标准曲线 |
3.5 样品测定 |
4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4.1 重叠峰对指纹图谱峰匹配的影响 |
4.2 重叠峰对指纹图谱相似度评判的影响 |
5 讨论和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虎杖药材NACE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章 虎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1 引 言 |
2 仪器与试药 |
3 方法与结果 |
3.1 分离条件 |
3.2 溶液配制 |
3.3 线性关系 |
3.4 含量测定 |
4 方法学考察 |
4.1 精密度 |
4.2 加样回收率 |
4.3 重复性 |
4.4 检测限 |
4.5 稳定性 |
4.6 系统适应性 |
5 讨 论 |
5.1 前处理条件 |
5.2 检测波长 |
5.3 背景电解质溶液 |
5.4 分离电压 |
6 小 结 |
第二章 虎杖药材NACE指纹图谱研究 |
1 引 言 |
2 仪器与试药 |
3 方法与结果 |
3.1 分离条件 |
3.2 溶液配制 |
3.3 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 |
3.4 不同产地虎杖样品指纹图谱的比较 |
4 指纹图谱稳定性考察 |
5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非水毛细管电泳法的基础研究 |
1 引 言 |
2 理论基础 |
2.1 电泳理论基础 |
2.2 Debye-Hückel-Onsager(DHO)理论 |
3 仪器与试药 |
3.1 仪器 |
3.2 药品和试剂 |
4 方法与结果 |
4.1 电泳条件 |
4.2 溶液配制 |
4.3 进样前毛细管柱平衡条件 |
4.4 背景电解质离子强度 |
4.5 其它因素 |
5 讨 论 |
5.1 电渗流标记物的选择 |
5.2 溶剂及背景电解质 |
5.3 检测波长 |
6 结 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1 中药指纹图谱的概念 |
2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法 |
4.1 薄层(TLC)指纹图谱 |
4.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 |
4.3 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 |
4.4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指纹图谱 |
4.5 高速逆流色谱(HSCCC)指纹图谱 |
4.6 色谱联用技术指纹图谱 |
5 指纹图谱指标参数及评价标准 |
6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水毛细管电泳法原理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原理和理论基础探讨 |
3 非水溶剂的选择 |
4 对电渗流(EOF)的影响 |
5 添加剂的使用 |
6 NACE法的检测技术 |
7 NACE方法的应用 |
8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9)灵芝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灵芝的研究概况 |
灵芝简介 |
1 灵芝的化学成分 |
1.1 多糖 |
1.2 三萜类化合物 |
1.3 其它化学成分 |
1.3.1 核苷类 |
1.3.2 甾醇类 |
1.3.3 生物碱类 |
1.3.4 呋喃衍生物类 |
1.3.5 氨基酸多肽类 |
1.3.6 其它 |
2 灵芝的药理活性 |
2.1 调节免疫作用 |
2.2 抗肿瘤作用 |
2.3 其他药理作用 |
2.3.1 降血糖作用 |
2.3.2 保肝作用 |
2.3.3 抗衰老作用 |
2.3.4 抗炎镇痛作用 |
2.3.5 保护心脏作用 |
2.3.6 抗凝血作用 |
二、生物免疫疗法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
1 肿瘤治疗概述 |
2 免疫疗法的原理 |
3 免疫疗法的分类 |
3.1 特异性自动(主动)免疫疗法 |
3.2 特异性被动免疫疗法 |
3.3 过继免疫治疗 |
3.4 非特异性免疫疗法 |
4 免疫疗法的应用 |
4.1 全肿瘤细胞疫苗 |
4.2 基因修饰疫苗 |
4.3 DC疫苗 |
4.4 自体T淋巴细胞疗法 |
4.5 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疗法 |
5 免疫疗法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 |
三、细胞凋亡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
1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
2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 |
3 细胞凋亡的途径 |
3.1 细胞凋亡的死亡受体途径 |
3.2 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 |
4 细胞凋亡的调控 |
4.1 caspases蛋白酶的活化及其在凋亡通路中的主导作用 |
4.1.1 caspases的结构与特征 |
4.1.2 caspases的活化 |
4.1.3 caspases对细胞结构的降解 |
4.2 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
4.3 Bcl-2家族蛋白与凋亡调控 |
5 凋亡与肿瘤的关系 |
四、选题依据 |
第二章 灵芝多糖GLIS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一、前言 |
1 灵芝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 |
2 已有的工作基础 |
3 存在问题与研究目标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材料与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细胞株 |
1.4 试剂配制 |
1.4.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1.4.2 细胞活性试验相关试剂 |
1.4.3 Griess试剂 |
1.4.4 Luminol发光液 |
1.4.5 RT-PCR相关试剂 |
1.4.6 ELISA相关试剂 |
1.5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单糖组成分析 |
2.2 蛋白含量测定 |
2.3 小鼠脾淋巴细胞(MSLs)的分离制备 |
2.4 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株的培养 |
2.5 L929细胞的培养 |
2.6 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Ms)的制备和培养 |
2.7 细胞活性测定 |
2.8 细胞呼吸爆发测定 |
2.9 巨噬细胞NO产量测定 |
2.10 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
2.10.1 总RNA的提取 |
2.10.2 RNA反转录 |
2.10.3 PCR反应 |
2.11 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 |
三、结果与分析 |
1 灵芝多糖GLIS的理化性质分析 |
1.1 灵芝提取物刺激细胞活性实验 |
1.2 灵芝多糖GLIS的单糖组成和蛋白含量分析 |
2 GLIS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免疫调节作用 |
2.1 RAW264.7细胞形态的变化 |
2.2 灵芝多糖GLIS对RAW264.7释放NO量的影响 |
2.3 灵芝多糖GLIS对RAW264.7的呼吸爆发的影响 |
2.4 灵芝多糖GLIS对RAW264.7细胞表达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2.4.1 不同浓度GLIS对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2 不同处理时间对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5 灵芝多糖GLIS对RAW264.7细胞分泌不同细胞因子的影响 |
3 GLIS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Ms)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3.1 经GLIS处理后BMMs细胞形态的变化 |
3.2 灵芝多糖GLIS对BMMs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 灵芝多糖GLIS对BMMs释放NO量的影响 |
3.4 灵芝多糖GLIS对BMMs产生呼吸爆发的影响 |
3.5 灵芝多糖GLIS对BMMs细胞表达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3.6 灵芝多糖GLIS对BMMs细胞分泌不同细胞因子的影响 |
4 GLI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MSLs)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4.1 灵芝多糖GLIS对MSLs呼吸爆发的影响 |
四、结论 |
第三章 灵芝三萜成分对肿瘤细胞的致凋亡作用 |
一、前言 |
1 灵芝三萜抗肿瘤作用研究概况 |
2 已有的工作基础 |
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目标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药物 |
1.2 试剂配制 |
1.2.1 三萜测定相关试剂 |
1.2.2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1.2.3 肿瘤抑制试验相关试剂 |
1.2.4 荧光染色试剂 |
1.2.5 annexin V-FITC/PI双染试剂 |
1.2.6 RT-PCR相关试剂 |
1.2.7 Caspase-3检测试剂 |
1.2.8 Western-blot相关试剂 |
1.3 细胞株 |
1.4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GLAI中三萜含量的测定 |
2.2 GLAI HPLC分析 |
2.3 悬浮肿瘤细胞株的培养(L1210) |
2.4 贴壁肿瘤细胞株的培养(SW620、K562和MCF7) |
2.5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
2.6 Hoechst3258荧光染色 |
2.7 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 |
2.8 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变化 |
2.8.1 总RNA的提取 |
2.8.2 RNA反转录 |
2.8.3 PCR反应 |
2.9 GLAI处理对SW620细胞Caspase-3酶活性变化的检测 |
2.10 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2.10.1 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细胞 |
2.10.2 蛋白样品制备 |
2.10.3 BCA法测蛋白含量 |
2.10.4 SDS—PAGE电泳 |
2.10.5 硝酸银染色 |
2.10.6 转膜 |
2.10.7 丽春红染色 |
2.10.8 免疫反应 |
2.10.9 显色 |
三、结果与分析 |
1 样品的制备 |
1.1 样品的分离纯化 |
1.2 灵芝三萜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比较 |
1.3 样品的理化性质分析 |
1.3.1 GLAI三萜含量的测定 |
1.3.2 GLAI HPLC分析 |
2 GLAI对SW620凋亡的影响 |
2.1 GLAI抑制不同肿瘤细胞增殖 |
2.2 SW620经GLAI处理后细胞形态的变化 |
2.3 GLAI处理SW620细胞Hoechst3258荧光染色结果 |
2.4 GLAI处理SW620细胞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分析 |
2.5 GLAI处理对SW620细胞凋亡基因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 |
2.6 GLAI处理SW620细胞Caspase-3酶活性变化的检测 |
2.7 SW620细胞经GLAI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
四、结论 |
第四章 全文讨论 |
一、灵芝具有多相抗肿瘤的活性 |
二、GLIS多糖通过免疫激活抗肿瘤 |
三、GLIS可特异性激活巨噬细胞 |
四、GLAI可诱导肠癌细胞凋亡 |
五、GLAI诱导肠癌凋亡的相关信号传导途径中的蛋白发生变化 |
六、灵芝单一活性物质与多种活性物质作用的比较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及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烷胺类药物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
1.1 烷胺类药物的概念 |
1.2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分类 |
1.2.1 烷胺类化学合成药物 |
1.2.2 中药的烷胺类化学成分 |
1.3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2.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2.1 烷胺类化学合成药物 |
2.1.1 异丙肌苷 |
2.1.2 匹多莫德 |
2.1.3 谷胺酰胺 |
2.1.4 左旋肉碱 |
2.1.5 二氢吡啶 |
2.1.6 布他磷 |
2.2 中药的烷胺类化学成分 |
2.2.1 刺五加 |
2.2.2 紫锥菊 |
2.2.3 枸杞 |
2.2.4 葶苈子 |
2.2.5 韭子 |
2.2.6 小檗 |
2.2.7 红景天 |
2.2.8 玛咖 |
2.2.9 大枣 |
2.2.10 黄精 |
2.2.11 肉苁蓉 |
2.2.12 胡椒 |
2.2.13 茶叶 |
2.2.14 菟丝子 |
3. 烷胺类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立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4. 研究的意义 |
第三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化学合成方法 |
1.2.1.1 丁基异丙基胺化学合成方法 |
1.2.1.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化学合成方法 |
1.2.1.3 玛咖酰胺化学合成方法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结构鉴定方法 |
1.2.2.1 核磁共振仪测定氢谱、碳谱 |
1.2.2.2 红外光谱仪测定红外吸收光谱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1.2.3.1 熔点的测定方法 |
1.2.3.2 沸点的测定方法 |
1.2.3.3 液体折射率测定方法 |
1.2.3.4 液体密度测量方法 |
1.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制剂方法 |
2. 结果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化学合成结果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结构鉴定数据 |
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理化性质数据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制剂结果 |
3. 讨论 |
3.1 丁基异丙基胺的化学合成讨论 |
3.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的化学合成讨论 |
3.3 玛咖酰胺的化学合成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毒性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急性毒性实验 |
1.2.1.1 丁基异丙基胺LD_(50)测定 |
1.2.1.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LD_(50)测定 |
1.2.1.3 玛咖酰胺LD_(50)测定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亚急性毒性实验 |
2. 结果 |
2.1 丁基异丙基胺LD_(50)测定结果 |
2.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LD_(50)测定结果 |
2.3 玛咖酰胺LD_(50)测定结果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LD_(50)急性中毒临诊表现 |
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亚急性毒性观察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力竭期血清乳酸和尿素氮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1.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的影响 |
1.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细胞ATP含量的影响 |
1.2.6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耐冷热应激的影响 |
1.2.7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耐缺氧应激的影响 |
1.2.8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雄鼠交配能力的影响 |
1.2.9 小鼠肥胖模型建立及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减肥效果检测 |
1.2.10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 |
2. 结果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 |
2.3 小鼠游泳力竭运动后血清BUN、LD含量和LDH活性变化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小鼠肝糖和肌糖含量 |
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小鼠肝ATP和肌ATP的含量 |
2.6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增强小鼠耐冷热应激的能力 |
2.7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增强小鼠耐缺氧应激的能力 |
2.8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雄鼠交配能力 |
2.9 小鼠肥胖模型建立及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减肥实验结果 |
2.10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能力和血清BUN、LD含量、LDH活性的影响 |
3.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糖原及ATP含量的影响 |
3.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 |
3.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雄鼠交配能力的影响 |
3.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减肥作用 |
4. 小结 |
第六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1.1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测定 |
1.2.1.2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
1.2.1.3 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的测定 |
1.2.1.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1.2.1.5 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测定 |
1.2.1.6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测定 |
1.2.1.7 脾脏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检测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2.1 血清溶血素含量的测定 |
1.2.2.2 血清和脾脏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和mRNA表达的影响 |
1.2.3.1 ELISA检测 |
1.2.3.2 PCR检测 |
2. 结果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
2.1.1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 |
2.1.2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 |
2.1.3 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的变化 |
2.1.4 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
2.1.5 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变化 |
2.1.6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的变化 |
2.1.7 脾脏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 |
2.2.1 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变化 |
2.2.2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2.2.3 脾脏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和mRNA表达的影响 |
2.3.1 血清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变化 |
2.3.2 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变化 |
2.3.3 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 mRNA表达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1 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3.1.2 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
3.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细胞因子含量及mRNA表达影响 |
4. 小结 |
第七章 结纶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完成的发明专利 |
附图 |
四、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效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效用[J]. 孟强骅,叶天星,杨嗣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3(S1)
- [2]体外抗体应答系统用于研究中药及化学合成药的免疫调节作用[J]. 孟强骅,叶天星,杨嗣坤. 上海免疫学杂志, 1982(06)
- [3]鸡球虫病的中药防治与DNA疫苗研究[D]. 杜爱芳. 浙江大学, 2004(01)
- [4]知母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季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4)
- [5]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D]. 丁晓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
- [6]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 仇微红,郭世宁,李志华,刘晓琳.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8(02)
- [7]板蓝根质量生物评价与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李寒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8]知母及虎杖药材色谱指纹图谱研究[D]. 黄晟.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9]灵芝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季哲.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1)
- [10]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及药理作用研究[D]. 叶平. 四川农业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