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相关性白血病4例(论文文献综述)
冉艳萍[1](2020)在《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综合征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提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2019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9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儿进行跟踪随访结果:1.19例PNS患儿中女性15例(78.95%),男性4例(21.05%)。1-3岁占11例(57.89%),3岁至6岁占5例(26.32%),6岁以上患儿3例(15.79%)。其中:原发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12例(63.1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21.05%)、畸胎瘤2例(10.53%)、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瘤1例(5.26%)。2.儿童PNS的临床表现多样,14例(73.68%)患儿以神经系统症状异常为首发表现。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10/19)、主观下肢无力(6/19)、惊厥(4/19)、眼震(2/19)、头痛(1/19)、性格改变(1/19)、意识障碍(2/19)、睡眠障碍(1/19)、构音障碍(1/19)、周围性面瘫(1/19)。4例(21.05%)患儿曾被误诊。儿童PNS中经典综合征(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副肿瘤性小脑共济失调)2例(10.53%)。3.实体肿瘤相关的PNS患儿中,胸腹部CT检查均提示肿瘤占位性病变;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PNS患儿经骨髓检查明确;13例患儿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11例患儿完善脑脊液检查,8例未见异常、3例异常,表现为:CSF蛋白轻度升高,白细胞轻度升高伴抗谷氨酸受体(NMDA型)抗体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原发肿瘤分别为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畸胎瘤和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瘤相关的4组PNS患儿在胸腹部CT检查(p<0.001)、腹部彩超(p=0.042)和骨髓穿刺(p=0.001)的肿瘤检出率上的差异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4.成功随访的17例PNS患儿,在原发肿瘤治疗后,13例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缓解;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例为神经母细胞瘤相关的OMS患儿、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的PNS患儿;2例神经母细胞瘤源性肿瘤相关的PNS患儿因并发严重感染死亡。经过统计学分析,10例成功随访的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的PNS患儿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具有相关性(p=0.016)。结论:本组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多见于1-3岁幼儿,女性患儿较多。引起本组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原发肿瘤主要为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畸胎瘤及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瘤。神经系统异常多为首发表现,且临床表现多样。对于不明原因出现共济失调、下肢无力的患儿需警惕PNS可能。积极治疗PNS患儿的原发肿瘤,大多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自行缓解,少数患儿可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本组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相关性PNS患儿预后与原发肿瘤的分期相关。
高伟[2](2020)在《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可治愈性的疾病,长期生存率达到80%以上,治疗失败影响患儿治愈率。CCLG-ALL-2008方案是国内开展较早的、规模较大的治疗儿童ALL的多中心协作组方案。本研究通过分析ALL患儿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3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经MICM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CCLG-2008-ALL方案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发生率。治疗失败包括:复发、死亡和二次肿瘤。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或精确概率法,K-M曲线计算总生存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和治疗失败生存时间,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10月31日。结果:期间共入组400例ALL患儿,其中男238例,女162例,男女比为1.47:1;初诊年龄中位数55个月(4~1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2~136个月)。治疗失败总人数为152例,占总人数的38%。其中复发122例,占治疗失败的80.3%;非复发死亡30例,占治疗失败的19.7%。30例非复发死亡包括治疗相关性死亡7例(占非复发死亡23.3%,总体治疗失败的4.6%),其中感染死亡4例(占57.1%),出血死亡3例(占42.9%);未缓解死亡8例(占非复发死亡26.7%,总体治疗失败的5.3%);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死亡15例(占非复发死亡50%,总体治疗失败的9.9%)。随访期间复发122例中,有89例死亡,包括复发后直接放弃而死亡61例(占复发病例的50%),治疗后死亡28例(占23%),死因分别为:再诱导治疗期间感染死亡10例,治疗后未缓解死亡5例,复发后移植相关死亡7例,不明原因死亡6例。极早期复发37例,占复发人数的30%,总失败人数24.3%;早期复发38例,占复发人数31%,总失败人数25%;晚期复发47例,占复发人数39%,总失败人数30.9%。单纯骨髓复发107例,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单纯睾丸复发3例,骨髓+睾丸复发5例,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复发4例。其中死于骨髓复发病人82例(76.6%),死于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75%),死于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100%),死于骨髓+睾丸复发1例(20%)。随访期间未发现二次肿瘤患者。20例患儿失访。400例病人3年、5年、7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77.6±2.1)%、(72.9±2.3)%、(69.7±2.3)%和(69.4±2.3)%;3 年、5 年、7 年和 10 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71.6±2.3)%、(63.7±2.4)%、(61.1±2.5)%和(59.2±2.6)%;3年、5年、7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78.8±2.1)%、(70.6±2.4)%、(67.8±2.5)%和(65.0±2.7)%。将不同危险度ALL患儿的OS、EFS、RFS进行比较,高危组患儿预后显着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引起患儿复发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初诊白细胞数、免疫表型、第12周MRD为影响患儿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对引起患儿治疗失败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10岁、危险度为高危、初诊时WBC>100×109/L、BCR/ABL1(+)、强的松敏感实验不敏感、D15骨髓呈M3、D33骨髓白血病细胞≥5%、D33骨髓MRD>1×10-2、W12骨髓MRD>1×10-3的患儿总体治疗失败生存时间(treatment-failure survival,TFS)与对应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一步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初诊白细胞数、D15骨髓状态、W12骨髓MRD有统计学意义,为治疗失败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不同危险度ALL患儿的OS、EFS、RFS有统计学差异,高危组患儿显着较差。2、复发是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初诊白细胞数、免疫表型、W12骨髓MRD为影响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3、治疗相关性死亡中感染为主要原因;无复发死亡中因经济负担放弃比例较高。4、年龄、初诊白细胞数、D15骨髓状态、W12骨髓MRD为T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哲,徐梅珍,陈云飞,薛峰,张磊,胡依民,李承文,李尚珠,王建祥,秘营昌[3](201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继发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t-MN)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例APL继发t-M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4例APL继发t-MN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2(40~53)岁,3例接受了以维甲酸(ATRA)+亚砷酸(ATO)为基础联合蒽环/蒽醌类药物±阿糖胞苷的前期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方案,1例采用了ATRA联合蒽环/蒽醌类药物±阿糖胞苷的治疗方案,均没有使用烷化剂。在APL获得完全缓解(CR)后40~43个月出现t-MN,其中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MDS)1例,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3例,出现t-MN时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阴性。3例t-AML患者接受了2~4个疗程再诱导治疗,其中有1例t-AML患者在获得CR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t-MDS患者接受了去甲基化治疗。中位随访54.5(48~62)个月,2例t-AML患者死亡,出现t-MN后中位生存期为12(5~18)个月。1989至2018年文献共报道63例APL继发t-MN病例,与本次报道的4例汇总分析,67例患者中男27例,女40例;中位年龄为52.5(15~76)岁;中位潜伏期39(12~168)个月,确诊t-MN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1~39)个月。结论 APL继发t-MN较为少见,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预后不佳,在随访过程中(尤其是获得CR后39个月左右)若出现病情变化,应警惕t-MN的发生,对此类患者应尽快明确疾病的变化,给予合理的治疗。
周静东[4](2019)在《筛选与鉴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相关表观遗传学驱动分子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一种高度异质性的髓系肿瘤,约有30%的MDS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亦称sAML),一旦转变预后极差。截至目前为止,MDS疾病转变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MDS转AML中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改变,同时筛选和验证驱动疾病进展相关的表观分子,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基因组简化甲基化测序(RRBS)分析4例对照和4例配对MDS/sAML患者不同阶段甲基化态势。同时应用生物信息等方法筛选具有预后意义和潜在生物学功能的相关基因。应用实时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RQ-MSP)、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SP)及MethylTarget靶向测序等方法进一步扩大标本验证和确定候选基因甲基化改变。实时定量PCR(RQ-PCR)及Western Blot(WB)等方法检测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基于临床标本参数等进行临床意义和预后分析。同时通过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增殖等实验评价候选基因功能。结果在4例配对MDS/sAML患者中,随着疾病进展处于sAML阶段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MDS阶段。MDS阶段与对照相比,一共筛选出1090个差异性甲基化片段(DMFs),包括441个高甲基化片段及649个低甲基化片段。sAML阶段与MDS阶段相比,一共筛选出103个DMFs,其中包括96个高甲基化片段及7个低甲基化片段。针对4例配对MDS/sAML患者单独比较,我们分别筛选出5803个、3735个、4043个及2748个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结合初步筛选和生物信息分析发现目标分子ID4和DLX5不仅和AML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有参与肿瘤生成作用。此外,通过RQ-MSP方法进一步扩大标本确定MDS转AML中ID4和DLX5的高甲基化改变现象。MDS和AML患者中ID4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此外,以IPSS危险程度分组比较,Int-2/High危险组患者ID4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Low/Int-1危险组患者(P=0.004),sAML患者ID4甲基化水平也显着高于原发AML(pAML)患者(P=0.003)。ID4高甲基化组MDS患者的总体生存(OS)短于ID4低甲基化组MDS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通过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ID4高甲基化并不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HR=1.643,P=0.433)。ID4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与ID4低甲基化组AML患者无差异(P=0.629)。在非M3患者中,ID4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CR率略低于ID4低甲基化组AML患者(P=0.202)。然而在正常核型AML(CN-AML)中,ID4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CR率显着低于ID4低甲基化组AML患者(P=0.030)。18例AML患者经过诱导化疗达到CR后ID4甲基化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P<0.001)。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ID4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OS和无白血病生存(LFS)短于ID4低甲基化组AML患者(P=0.002及P=0.001)。在CN-AML中,ID4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OS明显短于ID4低甲基化组AML患者(P=0.001);然而,两组之间的LF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326)。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ID4高甲基化是CN-AM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HR=2.483,P=0.004),而在非M3患者中,趋近统计学意义(HR=1.507,P=0.081)。AML患者中ID4的表达水平较对照显着下调(P=0.003),且ID4甲基化和ID4表达呈负相关(R=-0.275,P=0.001)。其次,我们选取ID4高甲基化、低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通过DAC进行去甲基化处理,随着DAC浓度提高,ID4甲基化水平逐步下降,同时ID4的mRNA和蛋白水平呈现上调。功能实验发现转染ID4后K562和HL60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细胞凋亡增加。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ID4不仅受到DNA甲基化调控,还可能受到miR-335调控,AML患者中miR-335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上调(P=0.009),且和ID4表达呈负相关(R=-0.146,P=0.043)。与大多数报道不同,我们发现AML中miR-335甲基化与对照并无差异。MiR-335和ID4均异常表达组AML患者的CR率最低,miR-335或者ID4任何一个异常表达组次之,miR-335和ID4表达正常组最高,三组之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4%、40%和63%,P=0.024)。在非M3患者中,三组的CR率分别是25%、31%和55%,三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29)。在CN-AML中,三组的CR率分别是25%、37%和68%,三组之间依然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miR-335/ID4表达是非M3AML以及CN-AML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是否达CR的独立影响因素(HR=2.010,P=0.033和HR=3.224,P=0.009)。miR-335高表达AML患者的OS和LFS短于miR-335低表达组AML患者,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01)。同时,ID4低表达AML患者的OS和LFS短于ID4高表达组A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20)。在CN-AML中,miR-335高表达AML患者的OS和LFS短于miR-335低表达组A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及P=0.003)。同时,ID4低表达AML患者的OS和LFS短于ID4高表达组A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26)。MiR-335和ID4均异常表达组AML患者的OS及LFS最短,miR-335或者ID4任何一个异常表达组次之,miR-335和ID4表达正常组最长,三组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及P<0.001)。在CN-AML中,三组之间依然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及P=0.003)。通过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miR-335/ID4表达是非M3 AML及CN-AM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HR=1.894,P<0.001及HR=2.376,P<0.001)。通过功能实验发现转染miR-335后K562和HL60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细胞凋亡减弱。同时通过WB检测发现增殖相关蛋白PCNA和CyclinD1表达水平增高,而促进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水平下降。经过功能拯救实验发现转染ID4后K562/miR-335和HL60/miR-335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凋亡增加。同时通过WB检测发现增殖相关蛋白PCNA和CyclinD1表达水平降低,而促进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水平上升。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发现miR-335/ID4表达异常和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通过WB检测并且确认过表达miR-335可以上调AKT和pAKT的水平。同时,K562和HL60细胞中,经过AKT抑制剂MK2206处理后,miR-335促进细胞增殖及抑制细胞凋亡的能力减弱,进一步证实miR-335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的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通过MethyTarget靶向测序发现MDS患者(n=35)中DLX5甲基化水平略高于对照(n=25)(P=0.063),而AML患者(n=111)中DLX5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及MDS患者(P<0.001及P<0.001)。此外,我们扩大MDS和AML标本,通过RQ-MSP方法检测发现MDS患者(n=61)、pAML患者(n=148)及sAML患者(n=11)中DLX5甲基化水平均较对照(n=46)上调(P=0.034、P<0.001及P<0.001);此外,sAML患者DLX5甲基化水平也显着高于pAML患者(P=0.008)。RQ-MSP结果和靶向测序结果有相关性(R=0.566,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DLX5甲基化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学标记来区分AML/MDS患者和对照组,其AUC=0.715(P<0.001)及AUC=0.620(P=0.034)。DLX5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CR率显着低于DLX5低甲基化组AML患者(P=0.043)。在非M3患者中,DLX5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CR率与DLX5低甲基化组AML患者并无差异(P=0.135)。在CN-AML中,DLX5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CR率略低于DLX5低甲基化组AML患者(P=0.08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DLX5甲基化趋近于是AML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是否达CR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52,P=0.067)。DLX5高甲基化组MDS患者的OS和LFS显着短于DLX5低甲基化组MD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及P=0.006)。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DLX5高甲基化是MDS患者OS及LF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40,P=0.038及HR=2.394,P=0.030)。此外,在全部AML和非M3 AML中,DLX5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OS短于DLX5低甲基化组AML患者(P=0.002及P=0.024)。在CN-AML中,DLX5高甲基化组AML患者的OS及LFS明显短于DLX5低甲基化组AML患者(P=0.003及P=0.009)。通过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DLX5高甲基化是CN-AM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HR=2.345,P=0.025),而在非M3患者中,趋近统计学意义(HR=1.536,P=0.071)。此外,AML患者中DLX5的表达水平较对照显着下调(P<0.001),并且和DLX5甲基化呈现负相关(R=-0.306,P=0.039)。人白血病细胞株SKM-1经过DAC去甲基化处理,DLX5的mRNA呈现上调(P=0.003)。通过功能实验发现DLX5过表达后SKM-1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主要发现其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结论MDS进展过程中全基因组发生高甲基化改变,其中包括ID4和DLX5甲基化。ID4和DLX5甲基化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MDS疾病进展,并且可能作为MDS和AML患者预后分子标志物。
高峰[5](2019)在《RNA m6A甲基化修饰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将初步探讨RNAm6A甲基化修饰基因METTL3、METTL14、ALKBH5、FTO和WTAP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s)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07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47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9例正常骨髓干细胞供体的骨髓样本,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81 例(包括 AML-M0 型 1 例,AML-M1 型 14 例,AML-M2 型 29 例,AML-M3 型 7 例,AML-M4 型 15 例(M4EO 7 例),AML-M5 型14例,不明分型1例)、急性混合细胞型白血病(hybirdactueleukemia,HAL)2例、急性 B 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40 例、急性 T 淋巴白血病(Acute T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24 例,采用 Ficoll 梯度离心方法提取BMMCs中的总RNA,进行反转录,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BMMCs 中 RNAm6A 甲基化修饰基因 METTL3、METTL14、ALKBH5、FTO、WTAP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其表达量以2-ΔCT值表示。结合患者初诊时血常规、骨髓FAB分型、融合基因、染色体、二代测序基因突变结果,以及WT1、EVI定量水平,分析5种RNAm6A甲基化修饰基因的表达与以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 5种基因的mRNA表达对疗效、总生存、无病生存和复发的影响。[结果]1、147例患者中位随访期9月(1-47月),除外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余74例AML患者中检测到NPM1突变阳性22例,FLT3-ITD突变阳性31例,DNMT3A突变阳性19例,CEBPα双突变阳性18例,IDH1突变阳性4例,TP53突变阳性4例,ASXL1突变阳性6例,NRAS突变阳性13例,EZH2突变阳性6例,c-Kit突变阳性5例,TET2突变阳性10例,GATA2突变阳性10例,RUNX1突变阳性6例。对接受治疗的69例AML患者进行疗效评估,1疗程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50 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4 例,未缓解(non-remission,NR)15例,经过2疗程诱导化疗后达CR 14例,PR 2例,NR 3例,至随访终点,持续缓解共计49例,复发11例,死亡9例。对40例B-ALL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阳性18例,阴性34例,TEL-AML1阳性1例,MLL阳性4例,E2A-PBX1阳性1例。二代测序结果为RUNX1突变2例,FLT3-ITD突变4例,TP53突变3例,NRAS突变3例,NOTCH1突变1例,PHF6突变1例,BCOR突变4例,PAX5突变3例。除1例未接受治疗,对39例接受诱导化疗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1疗程CR的患者33例,NR 6例,而6例NR患者中2疗程诱导化疗CR4例,持续不缓解2例。至随访终点,持续缓解共计23例,复发11例,死亡5例。对24例T-ALL患者进行分析,其中SIL-TAL1融合基因3例,SET-NUP214融合基因2例,阴性19例,二代测序主要结果RUNX1突变阳性3例,PHF突变阳性4例,NOTCH1突变阳性7例。24例T-ALL患者中1例未行治疗,23例患者1疗程诱导化疗达CR 20例,NR3例,在3例NR患者中,持续不缓解者1例,死亡2例。至随访终点,持续缓解13共计例,复发4例,死亡6例。2、我们比较了急性白血病组和健康对照组5种基因的表达差异,其中WTAP、METTL3、METTL143种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急性白血病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FTO基因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两组之间ALKBH5基因的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我们进一步比较了这些基因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差异,AML组和ALL组比较,后者的METTL3和WTAP基因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01),而METTL14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AML组中高于AL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ML组各个亚型中,METTL3基因高表达于M1型(p<0.05)。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中,T-ALL组的FTO基因、WTAP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B-ALL组(均p<0.05)。3、我们分析了 METTL3、METTL14、ALKBH5、FTO、WTAP 基因的 mRNA 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在除外M3的74例AML患者中,5种基因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染色体核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WTAPmRNA表达水平与WT1表达量呈正相关(r=0.681,P<0.0001)。此外,在NPM1+组的患者中METTL3基因mRNA表达较阴性组升高(p<0.05),WTAP mRNA表达水平在FLT3-ITD+组中较阴性组显着升高(p<0.05),在CEBPα双突变组与无突变组比较WTAPmRNA表达水平则显着降低(p<0.05)。在B-ALL组中,高白细胞计数组患者METTL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低白细胞计数组(p<0.05);WTAP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明显下降,但其表达水平在WT1阳性组患者中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T-ALL组中,5种m6A甲基化修饰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经统计与患者临床及生物学预后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4、所有接受规范诱导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METTL3、METTL14、ALKBH5、FTO、WTA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缓解率无明显相关,METTL3、METTL14、ALKBH5、FTO基因mRNA表达与患者累积复发率、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均无明显相关。仅在B-ALL中,WTAP基因的高表达组无病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累积复发率显着升高(p<0.05)。[结论]1.m6A甲基化修饰基因METTL3、METTL14、FTO、WTAP在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中,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ETTL3、METTL14、FTO、WTAP基因表达也存在差异,并且和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B-ALL患者预后可能与RNA m6A甲基化修饰密切相关
陈海琳[6](2019)在《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探索Breg/KIR免疫异常在MDS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劳毒致病”的免疫学内涵。3.通过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联合西医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表达水平变化及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疗效相关性分析,探讨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按照纳排标准收集MDS患者45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正虚毒蕴型17例,毒盛正虚组1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解毒方随证加减。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以上进行临床评价,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细胞计数、西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和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不良反应等指标。2.实验检测:(1)对入组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健康对照者15例,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25+CD86+作为Breg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D25+CD86+细胞占外周血比例。(2)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TGF-β1、IL-4、IFN-γ水平。(3)对入组MDS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治疗组又分为正虚毒蕴组17例、毒盛正虚组13例。经6月治疗后,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0、TGF-β1、IL-4、IFN-γ水平。(4)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取抗凝静脉血,提取DNA,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法检测KIR基因分型。结果:1.临床疗效:1)血象变化:(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2.67±2.09×10^9/L上升至3.73±3.65×10^9/L(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61.59±22.70g/L上升至84.10±27.51g/L(P<0.05),血小板计数由74.83±96.22×10^9/L上升至112.70±136.68×10^9/L(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常规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正虚毒蕴型MD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3.08±2.37×10^9/L上升至4.23±3.44×10^9/L(P<0.05);血小板计数由105.41±118.71×10^9/L,上升至141.76±163.76×10^9/L(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61.49±22.18g/L上升至83.28±28.25g/L(P<0.05),毒盛正虚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由61.72±24.28g/上升至85.17±27.60g/L(P<0.05),不同证型MDS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西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但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正虚毒蕴型MDS治疗总有效率94.12%,毒盛正虚型MDS总有效率76.92%,经比较,治疗组不同分型MDS西医疗效也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疗效:(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9.10±2.29分降低至2.93±2.59(P<0.01),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8.40±2.80分降低至5.80±3.42分(P<0.05)。正虚毒蕴组MDS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8.71±2.49下降至2.06±1.66(P<0.05),毒盛正虚组MDS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9.62±1.98下降至4.08±3.15(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反应率93.33%。西医对照组15例患者,临床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反应率62.5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正虚毒蕴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反应率100%,毒盛正虚组MDS临床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反应率84.62%,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并发症观察:治疗组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组治疗后出血等级改善率4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P<0.05)。5)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消化道症状、皮肤黏膜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2.实验结果:1)Breg、细胞因子、KIR在MD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1)MDS组CD25+CD86+表型Breg比例0.1904(0.0400,2.5200)%,正常对照组0.0214(0.0000,0.1056)%,MDS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虚毒蕴组0.1630(0.0199,2.8264)%,毒盛正虚组0.2869(0.1019,2.5399)%,两组CD25+CD86+表型Breg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2)MDS组外周血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分别为52.65(38.64,104.35)、210.60(153.70,429.97)pg/ml、235.73(148.04,497.21)pg/ml、99.30(71.06,255.54)pg/ml;正常对照组IL-10、TGF-β1、IL-4、IFN-γ分别为30.05(22.98,41.12)pg/ml、124.42(105.17,139.48)pg/ml、116.74(96.05,139.51)pg/ml、44.68(40.06,65.72)pg/ml;MDS患者IL-10、TGF-β1、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0、TGF-β1、IL-4、IFN-γ水平随MDS危度增加而增加,正虚毒蕴组IL-10、TGF-β1、IL-4、IFN-γ水平分别为48.13(36.52,76.24)pg/ml、190.36(148.68,281.28)、190.21(116.48,296.10)pg/ml、85.68(61.18,115.04)pg/ml;毒盛正虚组对应分别为87.98(46.00,215.44)pg/ml、374.60(163.74,946.08)pg/ml、319.54(172.62,956.92)pg/ml、266.11(76.62,419.05)pg/ml,毒盛正虚组IL-10、TGF-β1、IL-4、IFN-γ显着高于正虚毒蕴组MDS患者<0.05)。(3)MDS患者KIR各基因频率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较正常对照2DS3、2DS4显着较高(P<0.01);正虚毒蕴组、毒盛正虚组MDS患者各基因频率分别与正常组比较,正虚毒蕴型MDS中2DS3显着较高(P<0.01),毒盛正虚组MDS患者2DS4显着较高,2DS1显着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虚毒蕴组与毒盛正虚组MDS患者比较,其中正虚毒蕴组2DS1显着高于毒盛正虚组(P<0.01)。2)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细胞因子变化及KIR疗效相关性分析(1)45例MDS患者分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比较:治疗后治疗组IL-10由69.06(47.07,119.77)pg/ml下降至48.41(30.66,103.49)pg/ml(P<0.05),IL-4由238.77(166.20,531.26)pg/ml下降至180.25(133.86,318.50)pg/ml(P<0.05),IFN-γ由116.91(79.12,274.90)pg/ml下降至84.34(53.45,199.76)pg/ml(P<0.01);但治疗后MDS患者IL-10、TGF-β1、IL-4、IFN-γ仍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GF-β1未见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10、TGF-β1、IL-4、IFN-γ均无明显变化(P>0.05)。(2)KIR疗效相关性分析:经6月治疗后,45例MDS患者中有37例为治疗应答组(疗效为HI以上),8例为治疗无应答组(疗效为PD),两组基因频率比较,应答组2DS1显着较高,差异显着(P<0.05,OR>1)。26例治疗组应答患者与4例治疗组无应答患者比较,2DS1显着较高,差异显着(P<0.05,OR>1)。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疗效良好,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感染、改善出血等并发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MDS“劳毒致病”的理论和应用价值。2)免疫抑制性Bregs参与了MDS发病的负调控机制,MDS患者CD25+CD86+表型Breg数量增高可触发异常克隆造血细胞的免疫逃逸。3)Bregs的负调控作用引起IL-10、TGF-β1、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多,可致无效造血以及造血细胞过度凋亡。MDS毒盛正虚型患者外周血IL-10、IL-4、TGF-β1、INFγ显着高于正虚毒蕴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危度及预后。4)KIR基因的多态性与MDS发病有关,KIR活化型基因2DS3、2DS4高表达,易导致对NK、T细胞传递激活信号异常,这可能是MDS造血干细胞无效造血的重要因素和“劳毒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5)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降低IL-10、IL-4、IFNγ等细胞因子释放,双向调节NK细胞数量及活化、抑制功能,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从而有利于恢复正常造血及清除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
张芮铭[7](2019)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中医特有的“理、法、方、药”系统角度,进一步探索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方药。1.从中医“理、法、方、药”中“理、法”的角度,本研究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舌象特征为切入点,以期达到能够更精确的阐述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医病因病机,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依据;2.同时又从中医“理、法、方、药”中“方、药”的角度,本研究选取在临床实验中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有较好治疗作用的中药雄黄(As4S4)作为切入点,通过其对NB4白血病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蛋白Cyt-C、Bcl-2、AIF、Bax表达的影响作用,来探索雄黄对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过程的靶向调节作用,为雄黄靶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提供一定的实验证据,以期为开发研制新型中药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患者舌象特点的研究分析:筛选复合入选条件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老年发热患者(门诊就诊或住院时间:2013年1月-2018年2月),拟观察病例80例,其中低热组(腋下体温大于等于37℃,小于38℃)40例,中高热组(腋下体温大于等于38℃)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主编:张之南、沈悌)相关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参照《白血病证型诊断标准(试行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提出)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制定的《虚劳(急性白血病)中医诊治方案》(2012年版试行版)。分析其中医证型并如实填写舌象观察表(见附录),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的舌象特点舌象的内容包括:舌体颜色、舌体形状、舌苔颜色、舌苔厚度、舌苔性质等方面。2.中药雄黄(As4S4)对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的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1)运用CCK-8法检测雄黄在梯度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的增值影响,并检测出相应的IC50值。(2)雄黄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72h、0.075mg/ml As4S4),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检测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的表达水平。(3)培养NB4细胞株,雄黄在梯度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的表达水平。结果: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患者舌象特点的研究分析:(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气阴两虚型23例(57.5%),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毒热炽盛型28例(70.0%);(2)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低热组中舌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淡白舌16例(40.0%),依次降低为淡红舌10例(25.0%),红舌7例(17.5%),暗紫舌7例(17.5%),绛舌0例(0%);舌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正常舌体20例(50.0%),依次降低为肿胀舌12例(30.0%),瘦瘪舌5例(12.5%),短缩舌3例(7.5%);舌苔厚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少苔20例(50%),依次降低为:薄苔8(20.0%),厚苔7例(17.5%),无苔5例(12.5%);舌苔颜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白色21例(52.5%),依次降为:黄色12例(30.0%),灰色4例(10.0%),黑色3例(7.5%);舌苔性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燥苔23(57.5%),依次降低为;润苔10例(25.0%),腻苔7例(17.5%)。(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中高热组舌色频率最高的是绛舌19例(47.5%),依次降低为红舌7例(17.5%),暗紫舌6例(15%),淡红舌5例(12.5%),淡白舌3例(7.5%);舌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瘦瘪舌19例(47.5%),依次降低为正常舌体14例(35.0%),短缩4例(10.0%),肿胀舌3例(7.5%);舌苔厚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少苔18例(45%),依次降低为薄苔9例(22.5%),无苔7例(17.5%),厚苔6例(15.0%);舌苔颜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黄色21例(52.5%),依次降低为白色9例(22.5%),黑色7例(17.5%),灰色3例(7.5%);舌苔性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燥苔28例(70.0%),依次降低为:腻苔6例(15.0%),润苔6例(15.0%)。2.中药雄黄(As4S4)对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的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1)CCK-8结果:雄黄(As4S4)可抑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急性髓系早幼粒细胞NB4细胞株的增殖,并与作用的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呈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荧光法结果:雄黄(As4S4)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法结果:雄黄(As4S4)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有一定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气阴两虚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毒热炽盛型;(2)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舌象临床主要表现为舌色淡白、舌体正常、少苔、舌苔白、燥苔,其舌象多符合气阴两虚型舌象;(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舌象临床主要表现为舌色绛、舌体瘦瘪、少苔、舌苔黄、燥苔,其舌象多符合毒热炽盛型舌象;2.雄黄(As4S4)单药在研究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白血病细胞活性,对急性髓系早幼粒细胞NB4细胞株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结果提示线粒体很可能是雄黄促进NB4细胞凋亡的重要靶点。
刘莹莹[8](2019)在《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32例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therapy-related myeloid neoplasms,t-MN)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肿瘤治疗的远期并发症髓系肿瘤发生的意义。方法搜集2012.05-2017.08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周边地区7家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115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病例1271例,共2421例,符合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为32例。32例t-MN病例均依据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和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均符合2016WHO诊断标准。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Log-rank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病例数少,应用Fisher精确检验计算P值,检验水准a=0.05。分析原发肿瘤的类型、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类型、年龄、分组、治疗、预后。结果1.分析符合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为32例,其中治疗相关性髓系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t-AML)26例,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herapy-rela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t-MDS)6例。32例患者中,男13例,占40.6%;女19例,占59.4%。t-MN患者的发生率为1.32%(32/2421例),t-AML患者的发生率为2.26%(26/1150例),t-MDS患者的发生率为0.47%(6/1271例)。2.26例t-AML中AML-M2 12例,AML-M5 7例、AML-M4 4例,AML-M3 1例,AML双表型1例,AML不能分类1例。在原发肿瘤中,乳腺癌10例,肺癌4例,胃癌3例,MPN、鼻咽癌、骨肉瘤、甲状腺癌、淋巴瘤、结肠癌各2例,AML-M3、食道癌、卵巢癌各1例。3.32例患者治疗原发肿瘤时,只接受化疗的为24人,只接受放疗的为1人,同时接受放、化疗的为7人,应用烷化剂的有17例,应用蒽环类抗生素的为11例,应用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有1例。4.t-MN大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年龄大于60岁的12例,占37.5%。5.26例t-AML中15例患者伴有染色体的异常,占57.7%,根据染色体核型及分子学异常的预后分组,其中,预后良好组2例,预后中等组14例,预后不良组10例,异常核型中,复杂核型易见。6例t-MDS患者,根据修订的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分组,低危组0例,中危组1例,高危组5例。6.32例t-MN患者中只23例t-AML患者接受化疗,行2周期化疗后的完全缓解率为34.78%(8/23例)。其余9例患者行对症支持治疗。7.原发肿瘤到发生t-MN的中位时间为64.6个月(从10个月到288个月),原发肿瘤到t-MN发生的时间与生存期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原发肿瘤到t-MN发生的时间间隔越长,生存期越长。8.t-MN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4月(从1个月到30个月),其中,t-MDS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从3个月到13个月),t-AML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从1个月到30个月),t-AML患者预后不良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从1个月到11个月),预后中等组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从1个月到30个月)、预后良好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从9个月到14个月)。接受化疗较对症支持治疗中位生存期长,t-AML较t-MDS中位生存期长。结论t-MN作为肿瘤放化疗的并发症,预后差,应该引起临床医师对肿瘤治疗用药的重视。t-MN患者应积极治疗,有望延长生存期。
杨倩[9](2019)在《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流程优化及相关生物学特征研究;第二部分:CRLF2基因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第三部分:四例EPOR重排的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第一部分: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流程优化及相关生物学特征研究目的:建立快速便捷的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Lik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like ALL)临床常规诊断流程,系统分析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首先通过流式筛选出2013年1月到2018年9月的549名B-ALL患者,再通过常规R显带技术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PCR法排除BCR-ABL1、ETV6-RUNX1、TCF3-PBX1、MLL重排患者,最后进一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HSH)联合多重Ph-like PCR在有标本的患者中筛选出Ph-like ALL患者,并对其中部分患者进一步检测包括JAK2、PAX5、P53突变在内的9种基因异常,最后分析Ph-like ALL的临床、分子及细胞遗传学以及预后的特点。结果:1.通过流式筛选出B-ALL患者549名,再通过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PCR法排除BCR-ABL1、ETV6-RUNX1、TCF3-PBX1、MLL重排患者289名,最后按照FISH联合定量RT-PCR在175名患者中(155名FISH标本,20名RNA标本)检测出22例患者为Ph-like ALL(均为FISH筛出),其中CRLF2重排7例,EPOR重排4例,JAK2重排2例,PDGFRB重排5例,ABL1重排3例,CSF1R重排1例。2.22例患者中,中位年龄23.5岁,中位生存期14.2个月,5例复发,9例第一次诱导未达到完全缓解(CR)。Ph-like ALL患者在21-39岁年龄段例数最多(10/22,45%),该类患者与发病年龄及第一次缓解率(P=0.047,P=0.029)呈负相关,与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348)呈正相关。3.Ph-like ALL组中,伴有JAK2突变阳性、IK6阳性及CRLF2高表达病例数明显高于非 Ph-like ALL 组(5/22,22.7%vs 2/153,1.3%,P<0.0001;6/22,27.3%vs 14/153,9.2%,P=0.012;7/22,31.8%vs 18/153,11.8%,P=0.007)。4.Ph-like ALL与非Ph-like ALL组相比较,前者总生存率(OS)和缓解期(RD)均低于后者,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2,P<0.0001)。结论:1.FISH联合多重PCR是快速便捷检测Ph-like ALL的可行方法。2.22例患者中,CRLF2重排最多,占32%。3.Ph-like ALL是一种新的高危亚型,发病年龄较年轻,男性多见,化疗后MRD仍持续存在,易复发,预后差,早期发现,通过TKI等靶向药物、CART联合移植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 CRLF2基因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目的:探讨CRLF2基因表达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定量PCR法对2013年1月—2018年9月收入的176例初治ALL患者进行CRLF2基因表达检测,按照中位数分为CRLF2高/低表达组,部分患者进一步检测包括FLT3、JAK2、KRAS、P53突变在内的13种基因异常,分析其与临床和实验室以及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176名患者,男93例,女83名,中位年龄27岁,CRLF2表达根据中位数分组分为高表达组(32/176,18.2%),低表达组(144/176,81.8%)。CRLF2高表达者常伴有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的突变(8/24,33.3%),而低表达组基因突变发生率较低(9/119,7.6%),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值<0.0001)。2.CRLF2高表达与发病年龄(P=0.047)、JAK2突变呈正相关(P值<0.0001)。3.生存分析显示,IK6阳性及JAK2突变阳性的患者总生存率(OS)仅见一定趋势,都与较差预后相关,而无统计学差异(P=0.191,P=0.193),而CRLF2高表达和TP53突变与较短OS相关(P=0.021,P=0.008)。单因素分析显示:JAK2突变(P=0.003)、CRLF2分组(P=0.006)显示出统计学差异:JAK2突变阳性、CRLF2高表达患者均与较差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JAK2突变(P=0.026)、CRLF2分组(P=0.044)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其余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JAK2突变阳性、CRLF2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均较短。4.根据CRLF2表达水平,将Ph-like ALL患者分成CRLF2高表达组和CRLF2低表达组,统计学分析显示,前者较后者OS短,并有统计学差异(P=0.011)。结论:1.CRLF2基因高表达ALL患者常伴有JAK/STAT信号通路的基因异常。2.伴有CRLF2基因高表达、JAK2突变及TP53突变的患者生存期均较短,这些指标可较好提示该类患者预后不良。第三部分四例EPOR重排的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目的:系统分析EPOR重排的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采用R显带技术分析核型,再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验证EPOR、IGH断裂重排情况,并对1例患者使用RT-PCR技术检测EPOR基因表达情况;随访患者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在初诊时通过FISH检出EPOR重排,其中一例患者存在IGH重排。1例患者对EPOR基因进行定量PCR检测,证实其EPOR高表达。本组中3例患者仅化疗,其中2例死亡,生存期分别为6个月和27.4个月,另一例随访5.5个月后失访;1例患者确诊后加入芦可替尼,且进行CART治疗和HSCT,至今存活,随访期14.6个月。结论:EPOR重排的Ph-like ALL是一类高危亚型,可通过t(14;19)易位后形成EPOR-IGH融合。此类异常患者常具有难治性,易复发,男性占优势,预后不良等特点,但通过加入芦可替尼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刘曾珍[10](2019)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2和骨髓原始细胞20-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探讨本院初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2(MDS-EB-2)和初治骨髓(BM)原始细胞20-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并比较两者间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6年01月01日至2018年10月01日经骨髓常规及病理证实的43例初治MDS-EB-2(EB-2组)和50例初治BM原始细胞20-30%的AML(AML组)患者的特征,其中EB-2组中有11例转化为髓系白血病(MDS/AML组);EB-2组根据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危险分层,AML组的危险分层根据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ELN)基于基因异常的AML危险度分层;对各组的临床特性、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生存状态进行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1.EB-2组:(1)临床特征分析共43例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1.69:1,中位年龄63岁。13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11例转化为AML,1例转化为ALL,1例转白后未行骨穿检查。至随访终点,31例死亡,8例存活,4例失访。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感染或出血症状,贫血是最主要的就诊原因。合并脾肿大的8例(19.05%)。染色体异常的23例(88.46%)。根据IPSS-R分组,高危及以下组15例,极高危组28例。30例在我院接受过≥1个疗程的地西他滨(DAC)治疗,年龄≥60岁的18例,其中去甲基化治疗≤2个疗程的8例,中位总生存期(OS)4.0个月,去甲基化治疗>2个疗程的10例,中位OS 14.0个月;年龄<60岁的12例,其中去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的6例,中位OS 4.0个月,去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的6例,中位OS 10.0个月。13例仅进行支持治疗,年龄≥60岁的12例,中位OS 1.13个月,年龄<60岁的1例,失访。(2)影响生存因素分析EB-2组中位OS 7.0个月(1.376-12.624个月),影响OS的单因素分析:IPSS-R分层为极高危组、合并三系减少、LDH升高、骨髓增生程度<50%、合并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未行地西他滨治疗的患者有更短的OS。OS多因素分析:合并骨髓ALIP现象和未使用地西他滨治疗是影响MDS-EB-2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2.AML组:(1)临床特征分析共50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1.63:1,中位年龄57.5岁。至随访终点,死亡20例,18例存活,12例失访。所有患者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感染或出血症状。合并脾肿大的17例(42.50%)。染色体异常的14例(38.89%)。根据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ELN)的遗传学风险分层分组,预后良好组有效例数3例,预后中等组12例,预后不良组27例,8例分组困难。31例接受化疗或去甲基化治疗:年龄≥60岁的8例,其中化疗≤2个疗程的6例,中位OS 2.0个月;化疗>2个疗程的2例,中位OS 3.67个月;年龄<60岁的23例,其中化疗≤1个疗程的6例,中位OS 13.0个月;化疗>1个疗程的17例,中位OS 27.5个月。19例仅行支持治疗,年龄≥60岁的15例,中位OS 1.5个月。年龄<60岁的4例,中位OS 0.5个月。(2)影响生存因素分析中位OS 12.0个月,OS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白细胞升高≥25×109/L、LDH升高、合并骨髓纤维化(MF)、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络(ELN)预后分层预后不良组、仅使用支持治疗、首次诱导未缓解有更短的OS。O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诱导治疗后未缓解是AML组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3.MDS/AML组临床特征分析:共11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4.5:1,中位年龄63岁,以M2型和M5型为主,转白中位时间为10个月。至随访终点,11例全部死亡,总体OS 10.5个月,转白后中位OS 3.5个月。所有患者均使用DAC去甲基化治疗。转白阶段: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白细胞数升高的仅1例(9.09%);粒细胞减少10例(90.91%),其中粒细胞缺乏的缺乏的4例(36.36%);原始细胞>30%的4例,原始细胞≤30%的7例;合并脾肿大的3例(30.00%)。4.EB-2组和AML组:(1)临床特征比较:两组在性别、贫血等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LDH升高和基因突变率等实验室检查方面相似(P>0.05),总体OS无明显差异(P>0.05);但EB-2组年龄高于AML组(P=0.032),更易出现粒细胞缺乏(P=0.047)和染色体异常(P=0.034),但不易出现脾脏肿大(P=0.025)和外周高血白细胞(P<0.0001)。(2)治疗与OS的比较:年龄≥60岁患者中:经去甲基化治疗的EB-2组患者OS与行化疗后的AML组患者OS相当(P>0.05),行支持治疗的患者OS无显着差异(P=0.949);年龄<60岁患者中:行>1疗程化疗的AML组患者OS显着高于行>1疗程去甲基化治疗的EB-2组患者OS(P=0.004),而两组治疗<1疗程患者的OS无显着差异(P=0.062)。5.MDS/AML组和AML组:(1)临床特征比较:转白后的MDS/AML组白细胞水平较AML显着降低(P=0.020),但BM原始细胞则显着升高(P<0.0001),MDS/AML组中原始细胞20-30%的MDS/AML在性别、年龄、转白后粒细胞数、贫血、血小板减少、脾肿大、染色体核型、基因异常等临床特征与AML组无明显差异。(2)OS的比较:MDS/AML组转白后OS较AML组OS显着缩短(P=0.026);但MDS/AML组中原始细胞20-30%的MDS/AML OS分布与AML组无明显差异(P>0.05)。6.DNMT3A基因突变阳性对EB-2组及AML组OS的影响:EB-2组3例,中位OS 14.0个月,AML组3例,中位OS 1.5个月,两组OS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1.MDS-EB-2和BM原始细胞20-30%的AML在性别、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LDH升高、基因突变率和OS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MDS-EB-2患者更为高龄,更易出现粒细胞缺乏和染色体异常,且不易出现脾脏肿大和外周血高白细胞。2.MDS-EB-2转白后可能较原发BM原始细胞20-30%的AML更为凶险,但MDS-EB-2转化的BM原始细胞20-30%的AML临床生物学指标和生存期与原发BM原始细胞20-30%的AML相当。3.年龄≥60岁的MDS-EB-2和BM原始细胞20-30%的AML患者OS相当;年龄<60岁患者中,行>1疗程化疗的BM原始细胞20-30%AML患者生存期长于行>1疗程去甲基化治疗的MDS-EB-2患者。4.DNMT3A基因可能参与了MDS和AML的致病机制并在两者的病情进展中起到不同作用,且在AML中恶性程度更高。
二、治疗相关性白血病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相关性白血病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略缩词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检索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收集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点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随访及预后 |
2.5 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相关的PNS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3 结论 |
4 讨论 |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 危险度分组 |
(二) 免疫分型检测 |
(三) 骨髓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融合基因的检测 |
(四) MRD筛选和监测 |
(五) 治疗方案 |
(六) 疗效评估 |
三、统计学相关处理 |
结果 |
一、病例特征 |
二、患儿复发分析 |
1 、复发时间及部位分析 |
2 、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
3 、影响ALL复发的独立因素分析 |
三、非复发死亡分析 |
1 、感染死亡病例分析 |
2 、出血死亡病例分析 |
3 、未缓解死亡病例分析 |
4 、依从失败死亡病例分析 |
四、生存分析 |
1 、总体生存分析 |
2 、患儿治疗失败的单因素分析 |
3 、患儿治疗失败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及治疗进展 |
一、预后因素 |
(一) 年龄 |
(二) 白细胞计数 |
(三) 免疫表型 |
(四) 细胞遗传学 |
(五) 早期治疗反应 |
二、治疗进展 |
(一) 传统化疗 |
(二)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三) 免疫学疗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4)筛选与鉴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相关表观遗传学驱动分子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1.2 表观遗传学 |
1.3 高通量测序 |
1.4 ID4 基因 |
1.5 miR-335 基因 |
1.6 DLX5 基因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方案设计、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案设计 |
2.3 研究的意义 |
第三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MDS进展相关的甲基化改变 |
3.1 实验材料 |
3.1.1 病例 |
3.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3.1.3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分离和提取BMMNCs、总RNA及 g DNA |
3.2.2 亚硫酸盐修饰g DNA |
3.2.3 全基因组简化甲基化测序(RRBS)(上海天昊生物有限公司) |
3.2.4 RQ-MSP检测ID4和DLX5 甲基化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对照及配对MDS/sAML患者全基因组甲基化态势分析 |
3.3.2 对照及配对MDS/sAML患者差异甲基化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甲基化调控进展相关基因ID4在MDS/AML中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功能 |
4.1 实验材料 |
4.1.1 病例 |
4.1.2 细胞株 |
4.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4.1.4 主要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分离和提取BMMNCs、总RNA及 g DNA |
4.2.2 亚硫酸盐修饰g DNA |
4.2.3 逆转录 |
4.2.4 RQ-PCR检测ID4 表达 |
4.2.5 RQ-MSP检测ID4 甲基化 |
4.2.6 BSP检测ID4 甲基化 |
4.2.7 细胞培养 |
4.2.8 细胞转染 |
4.2.9 去甲基化药物DAC处理 |
4.2.10 细胞增殖检测 |
4.2.11 细胞凋亡检测 |
4.2.12 细胞周期检测 |
4.2.13 蛋白提取、浓度测定和变性 |
4.2.1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4.2.15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 |
4.3.1 MDS患者中ID4 甲基化态势 |
4.3.2 MDS患者中ID4 甲基化的ROC曲线 |
4.3.3 ID4 甲基化与MDS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
4.3.4 ID4 甲基化与MDS患者生存的关系 |
4.3.5 AML患者中ID4 甲基化态势 |
4.3.6 AML患者中ID4 甲基化的ROC曲线 |
4.3.7 ID4 甲基化与AML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
4.3.8 ID4 甲基化与AML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的关系 |
4.3.9 ID4 甲基化与AML患者生存的关系 |
4.3.10 ID4 甲基化与ID4 表达的关系 |
4.3.11 ID4 的生物学功能 |
4.4 讨论 |
第五章 miR-335/ID4 复合体在AML中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功能 |
5.1 实验材料 |
5.1.1 病例 |
5.1.2 细胞株 |
5.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5.1.4 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分离和提取BMMNCs、总RNA及 g DNA |
5.2.2 亚硫酸盐修饰g DNA |
5.2.3 逆转录 |
5.2.4 RQ-PCR检测miR-335及ID4 表达 |
5.2.5 RQ-MSP检测miR-335 甲基化 |
5.2.6 BSP检测miR-335 甲基化 |
5.2.7 细胞培养 |
5.2.8 细胞转染 |
5.2.9 MK22062HCl处理细胞 |
5.2.10 细胞增殖检测 |
5.2.11 细胞凋亡检测 |
5.2.12 细胞周期检测 |
5.2.13 蛋白提取、浓度测定和变性 |
5.2.1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5.2.15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 |
5.3.1 miR-335在AML中的表达、甲基化态势 |
5.3.2 AML患者中miR-335/ID4 表达的ROC曲线 |
5.3.3 miR-335/ID4 表达与AML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
5.3.4 miR-335/ID4 表达与AML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的关系 |
5.3.5 miR-335/ID4 表达与AML患者生存的关系 |
5.3.6 miR-335 的生物学功能 |
5.4 讨论 |
第六章 甲基化调控进展相关基因DLX5在MDS/AML中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功能 |
6.1 实验材料 |
6.1.1 病例 |
6.1.2 细胞株 |
6.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6.1.4 主要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分离和提取BMMNCs、总RNA及 g DNA |
6.2.2 亚硫酸盐修饰g DNA |
6.2.3 逆转录 |
6.2.4 RQ-PCR检测DLX5 表达 |
6.2.5 MethylTarget靶向测序检测DLX5 甲基化(上海天昊生物有限公司) |
6.2.6 RQ-MSP检测DLX5 甲基化 |
6.2.7 细胞培养 |
6.2.8 细胞慢病毒侵染 |
6.2.9 去甲基化药物DAC处理 |
6.2.10 细胞活力/增殖检测 |
6.2.11 细胞凋亡检测 |
6.2.12 细胞周期检测 |
6.2.13 蛋白提取、浓度测定和变性 |
6.2.1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6.2.15 统计学处理 |
6.3 结果 |
6.3.1 靶向测序初步鉴定MDS和 AML患者中DLX5 甲基化 |
6.3.2 RQ-MSP进一步证实MDS和 AML患者中DLX5 甲基化 |
6.3.3 MDS和 AML患者中DLX5 甲基化的ROC曲线 |
6.3.4 DLX5 甲基化与MDS及 AML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
6.3.5 DLX5 甲基化与AML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的关系 |
6.3.6 DLX5 甲基化与MDS及 AML患者生存的关系 |
6.3.7 DLX5 甲基化与DLX5 表达的关系 |
6.3.8 DLX5 的生物学功能 |
6.3.9 DLX5 参与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生信分析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5)RNA m6A甲基化修饰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1. 引言 |
2. 病例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及随访 |
2.3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4 急性白血病骨髓标本按照如下实验方法进行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临床特征分析 |
3.2 5种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
3.3 5种基因mRNA表达与急性白血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3.4 5种基因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化疗疗效及OS、DFS、CRR的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致谢 |
(6)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1.6 剔除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病例分组 |
2.2 数据采集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3.1 观察项目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4 安全性评价 |
4.1 症状学观察 |
4.2 客观指标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背景资料 |
6.2 西医疗效比较 |
6.3 并发症 |
6.4 不良反应比较 |
小结 |
第二部分 Breg/KIR免疫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及“劳毒致病”病机理论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仪器、试剂材料和检测方法 |
3.1 检测指标 |
3.2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
3.3 检测方法 |
4 统计分析 |
5 检测结果 |
5.1 CD25~+CD86~+细胞比例 |
5.2 IL-10、TGF-β1、IL-4、IFN-γ细胞因子 |
5.3 KIR基因多态性 |
小结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MDS发病机制 |
1.1 细胞遗传学异常 |
1.2 免疫学功能失调 |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 |
2.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研究现状 |
2.2 导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学术思想特色 |
3.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免疫调节治疗MDS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
附录三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及参加学术会议等 |
伦理审查批件 |
(7)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的舌象特点研究分析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1.4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
1.5 舌象判定标准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证型分布 |
3.2 舌色分布 |
3.3 舌形分布 |
3.4 舌苔厚度分布 |
3.5 舌苔颜色分布 |
3.6 舌苔性质分布 |
雄黄(As_4S_4)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药品处理 |
2.3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
2.4 免疫荧光法检测雄黄影响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
2.5 Western-blot检测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影响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
3.2 免疫荧光法检测雄黄影响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
3.3 Western-blot检测雄黄影响NB4 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概述 |
1.1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病名的认识 |
1.2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辨证分型与治法治则 |
1.4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诊疗策略 |
1.5 中医舌象舌诊的历史渊源 |
1.6 中医舌象舌诊的现代化研究 |
1.7 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发热患者的舌象特点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 |
2 线粒体介导的相关凋亡因子及过程研究 |
2.1 线粒体凋亡通路 |
2.2 Bcl-2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
2.3 Bax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
2.4 Cyt-C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
2.5 AIF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
3 中药雄黄(As_4S_4)研究背景分析 |
4 中药雄黄(As_4S_4)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的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8)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32例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2.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判断标准 |
3.制表及分组方法 |
4.随访方法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发生率 |
2.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与原发肿瘤的类型及分布 |
3.原发肿瘤的治疗情况 |
4.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患者发病时年龄分布情况 |
5.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细胞遗传学特点 |
6.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治疗效果 |
7.原发肿瘤与 t-MN 发生的时间及与生存期的关系 |
8.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预后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流程优化及相关生物学特征研究 |
引言 |
病例资料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RLF2基因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引言 |
病例资料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四例EPOR重排的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
引言 |
病例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2和骨髓原始细胞20-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纳入及诊断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1.4 危险分层标准 |
1.5 疗效评价 |
1.6 随访资料 |
1.7 OS、转白时间定义 |
1.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实验室指标和MICM指标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治疗及转归 |
2.5 疾病特征及相关预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1) |
综述 |
参考文献(2) |
致谢 |
四、治疗相关性白血病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D]. 冉艳萍.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2]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D]. 高伟. 苏州大学, 2020(02)
-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王哲,徐梅珍,陈云飞,薛峰,张磊,胡依民,李承文,李尚珠,王建祥,秘营昌.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9(12)
- [4]筛选与鉴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相关表观遗传学驱动分子及其临床意义[D]. 周静东. 江苏大学, 2019(05)
- [5]RNA m6A甲基化修饰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高峰. 苏州大学, 2019(02)
- [6]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D]. 陈海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D]. 张芮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的32例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刘莹莹. 青岛大学, 2019(03)
- [9]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倩. 苏州大学, 2019(04)
- [1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2和骨髓原始细胞20-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 刘曾珍.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急性髓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甲基化; 白血病m5; 肿瘤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