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溶血性链球菌纸片抑菌试验及临床选用治疗药物的参考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唐阳[1](2021)在《药用大黄药效成分提取及抑制猪链球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
王玉娇[2](2021)在《纤支镜肺泡灌洗对多重耐药菌所致肺部感染综合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纤支镜肺泡灌洗对多重耐药菌所致肺部感染的综合疗效。方法:采取自由词结合主题词的方式,制定检索方案,计算机检索以下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收集纤支镜治疗多重耐药菌所致肺部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对最终纳入的文献依据Cochrane手册进行质量评价,然后提取、整合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 5.4软件开展该Meta分析。结果:纳入RCT文献19篇,病例数133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更好,细菌清除率更高,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肺功能情况得到改善。结论:纤支镜肺泡灌洗辅助治疗能显着提高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肺部通气情况,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徐绚绚[3](2020)在《罗布麻纤维抗菌功能的物质基础及天然多酚化合物与纤维结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布麻纤维被证明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但是对其抗菌物质的来源问题,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以罗布麻韧皮中抗菌性化学成分在脱胶过程的转化作为切入点,提出抗菌物质在纤维上的不溶性沉积机制并进行了初步验证,发现罗布麻中多酚类物质在脱胶条件下的聚合机制,并由此构建了一种基于天然化合物聚合的新型织物整理策略。(1)通过构建韧皮组织细胞体外脱胶模拟体系,研究了在化学脱胶和生物脱胶两种情况下,罗布麻韧皮中多酚类提取物的分子结构与抗菌活性变化,揭示了罗布麻纤维的抗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在高温和强碱性的化学脱胶条件下,水溶性的黄酮及其与鞣质的混合物能形成结构更为复杂的红棕色沉淀,该物质为多酚分子间发生聚合反应的产物,且抗菌性能好于一般多酚类物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测试证明精干麻纤维中含有此类不溶性多酚衍生物,这应是罗布麻纤维具有抗菌性能的原因。(2)选择槲皮素作为罗布麻韧皮黄酮的模型化合物,探索了模型化合物在化学脱胶过程中的反应路径,初步阐明了罗布麻黄酮在此条件下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槲皮素在高温强碱作用后,化学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解析,从槲皮素演化产物中鉴定出了6种化合物,其中2种为聚合物成分,推测槲皮素在化学脱胶过程中同时发生了裂解反应与聚合反应。(3)基于罗布麻黄酮对纤维的原位聚合和共价固着机制,设计了蛋白质纤维与黄酮类天然化合物的清洁、高效一浴染色和整理方法。结果显示经罗布麻黄酮染色和整理的羊毛织物色深度高,具有良好的耐摩擦和耐皂洗色牢度,整理过程对织物未造成明显损伤,且整理后羊毛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可达到82.8%,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可达到55.4%。
武佳杰[4](2020)在《基于TLR4/NF-ΚB通路的藏药三臣散抗幼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实验研究,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藏药三臣散水提物、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8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藏药三臣散对幼鼠金葡萄球菌肺炎的治疗作用;并以TLR4/NF-KB通路为切入点,探讨藏药三臣散对幼鼠金葡萄球菌肺炎治疗作用的靶点及可能机制,为藏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为藏药评价细菌的作用研究提供思路。方法:(1)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藏医经典着作《四部医典》中有关热病学、小儿肺热疾病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研究,以系统梳理出《四部医典》中所承载的热病学思想与小儿肺热的联系,并总结出儿童金葡菌肺炎的藏医理论基础,为藏医应用三臣散治疗儿童金葡菌肺炎提供理论依据。(2)体外抑菌试验:分别对藏药三臣散的水提物、醇提物进行8种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每个菌均重复三次试验,以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简称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al concentration,简称MBC)作为评估的标准,观察其体外抑菌作用。(3)动物实验:综合文献综述及体外抑菌试验的结果,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简称S.a)作为致病菌,通过鼻咽滴注金葡菌菌液制备幼鼠金葡菌肺炎模型。将实验幼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三臣散组和西药组,除空白组滴注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滴注金葡菌菌液,各组分别给药2天、4天;以TLR4/NF-KB通路为研究内容,采用血常规检测、组织病理学染色检测、酶链免疫吸附试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以及蛋白印迹检测的方法,观察幼鼠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变化、肺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肺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2天、4天动态的变化水平,及2天、4天TLR4/NF-KB通路TLR4、NF-KBp65以及CD14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藏药三臣散对幼鼠金葡菌肺炎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1)藏医热病学的诊疗规律与小儿肺热疾病的诊疗规律相符合;儿童金葡菌肺炎是《四部医典》中小儿肺热症的体现。(2)体外抑菌试验:①上述8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藏药三臣散水提物对8种菌的MIC值均为250 mg/ml。藏药三臣散醇提物对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25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的MIC值为125 mg/ml;对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为62.5 mg/ml。②上述8种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检测:藏药三臣散水提物对8种菌的MBC值均为500 mg/ml。藏药三臣散醇提物对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MBC值为50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的MBC值为250 mg/ml;对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MBC值为125mg/ml。上述结果提示藏药三臣散水提、醇提物的体外抑菌浓度较高,需要进一步提升、优化药物提取方式。(3)动物实验:①血常规检测:2天、4天的三臣散组能显着降低血液中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表达含量,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肺组织生理病理影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通过HE染色后2天、4天模型组的图片显示肺组织结构不完整,肺泡壁增厚,显示有血液、炎细胞浸润,2天、4天三臣散组幼鼠肺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细胞状态明显低于模型组。③炎症因子检测:ELISA、PCR结果显示,三臣散组2天与4天的肺组织中IL-6的含量表达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三臣散组2天、4天肺组织中IL-1β的含量低于模型组,且2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臣散组2天与4天的肺组织中TNF-α的含量低于模型组,且2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TLR4/NF-KB通路蛋白检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三臣散组2天与4天的肺组织中TLR4、NF-KBp65以及CD14的蛋白含量低于模型组,且2天的CD14蛋白表达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藏药三臣散未发现有明显抑菌作用;藏药三臣散能够减轻幼鼠金葡菌肺炎肺组织的病理状况,降低肺损伤程度,并通过降低其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含量表达、调节肺组织内 TLR4/NF-KB通路中的 IL-1β、IL-6、TNF-α、TLR4、NF-KBp65 以及CD14的含量表达以达到治疗的作用。
王利利[5](2020)在《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过度应用,造成细菌耐药性广泛产生,从传统中药中寻找新抗菌药物受到普遍关注。鹅掌楸属(Liriodendron)是木兰科植物,现存2个种,分别为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和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1963年,我国林学育种学家叶培忠首次选育出杂种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tulipifera。研究证明,鹅掌楸属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类、倍半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疟疾、抗氧化等作用。本试验对杂种鹅掌楸叶进行了抗菌活性部位的筛选、抗菌活性部位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抗菌作用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部位的筛选采用试管预试法对杂种鹅掌楸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通过乙醇回流提取制备杂种鹅掌楸醇提物,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杂种鹅掌楸醇提物的不同部位,并通过琼脂平板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杂种鹅掌楸中含生物碱、香豆素、内酯、多糖、黄酮类、有机酸以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杂种鹅掌楸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氯仿部位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0、16.0和17.0mm,为高度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625、0.3125和0.3125mg/m 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5、0.3125和1.25mg/m L;各部位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以及正丁醇、水部位提取物无抗菌作用。说明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成分属于极性较小的化合物。(2)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部位成分的分离鉴定杂种鹅掌楸氯仿部位提取物,依次用不同比例的二氯甲烷-乙醇梯度洗脱进行分离,并进行多次硅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法,共得到3种单体化合物,经理化性质、13C-NMR、1H-NMR和质谱图测定分析,鉴定结构为: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7-hydroxy-6-methoxycoumarin)、紫丁香苷(syringin)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其中紫丁香苷含量较高。(3)杂种鹅掌楸活性部位分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采用琼脂平板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以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标准株及临床分离株为供试菌,对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紫丁香苷、β-谷甾醇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紫丁香苷抗菌活性较好,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标准株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3、9.3、10.7和11.3mm,为低、中度敏感,MIC在0.25~1.0mg/m L之间,MBC在0.5~2.0mg/m L之间。
张敬杰[6](2020)在《杜仲叶保健牙膏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卫生,健康的口腔,清新的口气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牙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保持口气清新、维护口腔健康、清洁牙齿等最简单、最方便、最有效的口腔用品。日常清洁口腔是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刷牙可以提高口腔健康。当前牙膏的种类繁多,功效也由单一的清洁口腔发展到辅助防治的功效性牙膏。为了防治口腔疾病,现在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开发牙膏新产品时选择在牙膏中加入一些天然活性成分,为更好地实现抑制牙周以及口腔细菌、减轻上火引起的牙龈肿胀等炎症、减轻牙痛、减少菌斑的生成,抑制菌斑的生长作用。对某些原因引起的牙周炎、牙龈炎和牙龈出血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中草药提取物来源于天然中草药,采用现代科学提取技术将其应用到牙膏产品中,是我国功能性牙膏研究和生产的一大特色。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实验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杜仲叶中的有效成分,并采用活性炭脱色、壳聚糖除杂、HD100大孔树脂柱吸附纯化,采用高校液相色谱对其有效成分进行鉴定。(2)本实验通过调整牙膏中增稠剂、保湿剂和摩擦剂的比例,并通过观察牙膏的外观、拉丝现象、颗粒硬度、PH值的变化结果对牙膏工艺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配方并对添加过杜仲叶提取物的优化方案进行中试实验,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3)采用微生物实验和动物实验对杜仲叶保健牙膏进行评价。微生物实验中采用琼脂稀释法评价杜仲叶提取物的抑菌抗菌活性,通过杜仲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变形杆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来确定杜仲叶提取物在保健牙膏中的添加量。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5g/L,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5g/L,对白假丝酵母菌在实验范围内未表现出抑菌效果,对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g/L,对具核梭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g/L。表明杜仲叶提取物有抑菌效果。通过抑菌环实验对比杜仲叶保健牙膏与市售中草药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同样具有抑菌活性并高于市售中草药牙膏。其中含20%的杜仲叶保健牙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为20.3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1.8mm,对变形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6.6 mm,对具核梭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1.6 mm,表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具有抑菌效果。(4)在动物实验评价中,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来判断杜仲叶保健牙膏的抗炎功效,其中以醋酸地塞米松软膏为阳性药;同时建立热板致小鼠镇痛试验判断杜仲叶保健牙膏的镇痛功效,以阿司匹林为阳性药。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中,含1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组小鼠的耳肿胀值为4.633±3.61,含2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组小鼠的耳肿胀2.333±0.61,阳性药组小鼠的耳肿胀值为3.533±1.23,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和阳性药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均具有抗炎效果,并且含2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的抗炎效果明显高于阳性药;热板致小鼠致痛实验中,含1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和含2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以及阳性药阿司匹林对热板致小鼠疼痛时间均有延长,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同样具有镇痛效果。结论:本研究证明杜仲叶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效应,杜仲叶保健牙膏对于口腔致病菌具有抑菌作用;并且可以降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的肿胀率,减轻小鼠镇痛,通过动物评价可以说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具有抗炎抑菌镇痛的功效。
韩金辉[7](2020)在《藏绵羊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文中指出子宫内膜炎是威胁藏绵羊健康的疾病之一,严重阻碍着藏绵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其病因是病原微生物感染藏绵羊子宫,所引起的一种繁殖障碍性疾病,导致绵羊消瘦、体重降低,影响绵羊的繁殖性能。由于羊子宫内膜炎不出现全身性的发热、炎症、疼痛等临床症状,特别是隐性子宫内膜炎,易被饲养者忽视,也是藏绵羊淘汰率升高的主要原因,给绵羊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共采集600份青海牧区的藏绵羊子宫,对样品进行单一PCR检测并建立了多重PCR方法,随机挑取30份阳性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试验。取得结果有以下几点:(1)通过培养标准菌株并提取基因组,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单一PCR方法,其特异性良好,灵敏性较高。运用单一PCR法检测的600份样品中,无乳链球菌感染比例占47.33%,大肠杆菌占34.83%,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5%,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混合感染占24.67%,未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隐秘杆菌。(2)通过单一PCR法的反应条件及检测结果,以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大肠杆菌phoA基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为靶基因,标准菌株的基因组为模板,建立了多重PCR法。选取单一PCR检测的阳性样品,运用多重PCR法检测。其结果是无乳链球菌感染比例占45.50%,大肠杆菌占33.5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5%,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混合感染占23.67%。多重PCR法检测结果与单一PCR法比较,多重PCR检测出单一感染的无乳链球菌符合率为95.65%,大肠杆菌为95.12%,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0%,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混合感染的符合率为95.95%等。对三种主要病原菌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105 CFU/mL,大肠杆菌1.03×105 CFU/mL,无乳链球菌2.8×105 CFU/mL。(3)通过对30份样品的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分离鉴定出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其他菌种,与多重PCR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多重PCR方法并检测出引起青海藏绵羊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王珂[8](2020)在《两种微生物抑制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与改良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兽药残留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我国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因此,探索快速、简单、方便灵敏的残留筛选检测技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本研究进行了微生物法中较为经典的两种方法——纸片法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抑制法的优化与改良,并应用于肝脏组织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对评价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具有实用价值。1、微生物纸片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和改良的研究为提高纸片法检测抗生素残留量的检出限,试验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S)、嗜热乳酸链球菌(S.T)、地衣芽孢杆菌(B.L)和蜡样芽孢杆菌(B.C)作为试验菌,选择5种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了最适培养基、培养温度、细菌量、敏感菌种的筛选以及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筛选,并用优化的纸片法检测了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结果显示:B.S、S.T、B.L和B.C的最适培养基为LB培养基;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58℃、49℃、49℃和37℃;涂布平板法最适细菌量为200μL 10μg/mL,用优化的检测条件得到:B.S对庆大霉素最敏感,庆大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25μg/mL;S.T对替米考星最敏感,替米考星的最低检出限为0.125μg/mL;B.L对多西环素最敏感,多西环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9μg/mL;B.S对土霉素最敏感,土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25μg/mL;B.S对四环素最敏感,四环素的最低检出限均0.1μg/mL,用优化后的纸片法检测5份羊肝、10份鸡肝、15份猪肝样品中抗生素残留阳性率分别为20%、40%、53.33%,检测鸡肝加标样品回收率均在80%以上。以上各种抗生素检出限与回收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2、微生物高通量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和改良的研究为提高微生物高通量法检测抗生素残留量的检出限,试验以B.S、S.T、B.L和B.C作为试验菌,选择5种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了最适检测培养基、检测菌量、培养温度、检测培养基中指示剂浓度的筛选以及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筛选,并用优化的微生物高通量法检测了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结果显示:B.S、S.T、B.L和B.C的最适培养基为LB培养基;最适检测菌量分别为2 mg/mL、3mg/mL、3 mg/mL、1 mg/mL;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58℃、49℃、49℃和37℃,检测培养基中最适指示剂浓度为12μg/mL,用优化的检测条件得到:庆大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005μg/mL;替米考星的最低检出限为0.1875μg/mL;多西环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75μg/mL;土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15μg/mL;四环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6μg/mL,用优化后的高通量法检测5份羊肝、10份鸡肝、15份猪肝样品中抗生素残留阳性率分别为20%、40%、60%,检出限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陈梦琳[9](2020)在《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鱼金注射液是由鱼腥草和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的中药制剂,疗效确切,临床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但关于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这一新途径的研究较少,故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药效学作用及其在体外对多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明确鱼金注射液体外抑菌活性及雾化吸入的药效学作用,为临床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鱼金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及临床分离菌株、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及临床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ATCC49619及临床分离菌株、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族标准株ATCC32204、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及临床分离菌株及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标准株ATCC700603及其临床分离株及黏液型等13株受试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2.药效学试验:(1)解热试验:采用15%干酵母皮下注射大鼠复制发热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发热大鼠体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影响。(2)抗炎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复制炎症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3)镇咳试验: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4)祛痰试验:采用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泄法,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酚红排泄量的影响。结果:1.鱼金注射液对部分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对菌液浓度为104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的MIC值为2.5 μg/ml;(2)对菌悬液浓度为104和105的肺炎链球菌标准株ATCC 49619及临床分离株的MIC 值分别为 0.039 μg/ml、0.15625 μg/ml、0.3125 μg/ml、1.25 μg/ml;(3)对菌悬液浓度为104和105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标准株ATCC 32204的MIC 值分别为0.15625μg/ml、0.3125 μg/ml。2.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药效学实验研究显示:(1)鱼金注射液高剂量组雾化吸入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有显着的解热作用;(2)鱼金注射液中剂量组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显着的抑制作用。(3)鱼金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可明显减少其咳嗽次数,且鱼金高剂量组能够延长浓氨水刺激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考虑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增加咳嗽小鼠血清IL-10含量的产生。结论:鱼金注射液在体外对部分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具有抑制作用;雾化吸入具有解热、镇咳、抗炎等药效作用。
黄利[10](2020)在《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循证评价研究,对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18种上市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证据评级,为“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妇炎舒胶囊对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子宫组织炎症评分、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Toll-like receptors/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TLRs/MyD88)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索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的疗效机制、作用环节和关键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及国内外指南文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标准文件或专着。纳入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治疗SPID的临床试验。使用End Note X8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分类。2名评估人员独立地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GRADE方法(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评价,依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作出证据总体证据级别的最终决策。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通过证据结果总结表呈现证据。2.实验研究: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混合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SPID模型,将SP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KFY)、妇炎舒(FY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KFY组、FYS低、中、高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混悬液灌胃21天后处死,开腹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并对大鼠子宫炎症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 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KLF4与TLRs/MyD88通路关键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共获得文献10324篇,最终纳入文献116篇,包括妇科千金制剂(n=41)、金刚藤制剂(n=22)、康妇炎胶囊(n=12)、金英胶囊(n=3)、妇炎康复制剂(n=3)、花红制剂(n=2)、抗妇炎胶囊(n=1)、盆炎净制剂(n=5)、妇炎舒胶囊(n=4)、宫炎平制剂(n=5)、妇炎康片(n=3)、黄藤素片(n=3)、妇乐制剂(n=3)、蒲苓盆炎康颗粒(n=2)、金鸡胶囊(n=1)、妇炎净胶囊(n=2)、妇炎消胶囊(n=3)、金香胶囊(n=1)共18种上市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文献。(2)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09项RCT,8项研究评为High risk,5项研究评为Low risk,96项研究因缺失相关信息评为Unclear。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4项,1项研究MINORS条目评分5分,3项研究评为7-8分。纳入观察性研究3项,NOS量表评分均为4-5分。(3)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妇科千金制剂、金刚藤制剂、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评为B级证据,妇炎康复胶囊(片)、花红制剂、抗妇炎胶囊、盆炎净颗粒、妇炎舒胶囊评为C级证据,宫炎平制剂、妇炎康片、黄藤素片、妇乐制剂、蒲苓盆炎康颗粒、金鸡胶囊、妇炎净胶囊、妇炎消胶囊、金香胶囊评为D级证据。2.实验研究结果:(1)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子宫腺上皮坏死,腺腔内多量坏死细胞残片及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累及肌层。KFY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少量炎细胞浸润。FYS低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2)子宫组织炎症评分:模型组评分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3)IL-6表达情况:模型组IL-6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KFY组、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IL-1β表达情况:模型组IL-1β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5)KLF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KLF4蛋白、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KLF4蛋白显着升高(P<0.01),FYS低、中剂量组KLF4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KFY组、FYS各剂量组KLF4 mRNA有升高趋势(P>0.05)。(6)TLR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2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有降低趋势(P>0.05)。(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9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TLR9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高剂量组TLR9蛋白显着降低(P<0.01)。FYS低、中剂量组TLR9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FYS低、中、高剂量组TLR9 mRNA有降低趋势(P>0.05)。(8)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MyD88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KFY组、FYS高、中剂量组MyD88蛋白显着降低(P<0.05),KFY组、FYS高剂量组MyD88 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MyD88蛋白、FYS低中剂量组MyD88 mRNA均有降低趋势(P>0.05)。(9)NF-κB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10)相关性分析结果:KLF4蛋白表达水平与TLR2蛋白、TLR9蛋白、MyD88蛋白、NF-κB蛋白、IL-6、IL-1β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现有循证证据表明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可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阴道分泌物异常,改善盆腔炎性体征,可能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总体证据质量偏低,均在中等质量(B级)到极低质量(D级)之间。2.妇炎舒胶囊可改善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降低子宫组织炎症评分,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LF4表达,下调TLRs/MyD88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2、TLR9、MyD88、NF-κB、IL-6、IL-1β的表达有关。3.KLF4作为TLRs/MyD88上游调控因子之一,对TLRs/MyD88信号通路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可能为妇炎舒胶囊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4.清湿化瘀类中成药实验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索研究与中成药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此方法可为今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猪溶血性链球菌纸片抑菌试验及临床选用治疗药物的参考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溶血性链球菌纸片抑菌试验及临床选用治疗药物的参考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2)纤支镜肺泡灌洗对多重耐药菌所致肺部感染综合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辅助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罗布麻纤维抗菌功能的物质基础及天然多酚化合物与纤维结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罗布麻简介 |
1.2.1 罗布麻的生物学特征 |
1.2.2 罗布麻的药理作用 |
1.2.3 罗布麻纤维的性能 |
1.3 罗布麻纤维的脱胶 |
1.3.1 化学脱胶 |
1.3.2 生物脱胶 |
1.4 罗布麻韧皮中的抑菌性物质 |
1.4.1 黄酮类化合物 |
1.4.2 鞣质 |
1.4.3 甾体及其苷类 |
1.4.4 香豆素类化合物 |
1.4.5 酚酸和苯甲醛衍生物 |
1.4.6 挥发油 |
1.5 罗布麻精干麻纤维中的抑菌性物质 |
1.5.1 脂肪酸 |
1.5.2 挥发油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多酚类物质的转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罗布麻韧皮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
2.2.4 罗布麻韧皮鞣质的提取与纯化 |
2.2.5 罗布麻韧皮中多酚类物质在脱胶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 |
2.2.6 化学脱胶罗布麻精干麻纤维的制备 |
2.2.7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2.9 拉曼光谱分析 |
2.2.10 超景深显微镜观察 |
2.2.11 抑菌阈值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罗布麻韧皮鞣质的分离 |
2.3.2 罗布麻韧皮中主要多酚物质的结构分析 |
2.3.3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多酚物质的转化分析 |
2.3.4 生物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的转化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的演化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化学脱胶条件下槲皮素演化产物的制备 |
3.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
3.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3.2.6 拉曼光谱测试 |
3.2.7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的结构演化分析 |
3.3.2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演化产物的结构鉴定 |
3.3.3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的演化机制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罗布麻抑菌物质固着机制的黄酮染色和整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染色方法 |
4.2.4 样品染色效果测定 |
4.2.5 断裂强力测试 |
4.2.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4.2.7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测试 |
4.2.8 抗菌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基于原位聚合和共价固着的结合机制 |
4.3.2 黄酮色素对羊毛织物的上染性能 |
4.3.3 黄酮色素对羊毛织物的染色效果 |
4.3.4 黄酮色素在羊毛织物上的固着 |
4.3.5 染色羊毛织物的抗菌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基于TLR4/NF-ΚB通路的藏药三臣散抗幼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儿童金葡菌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儿童金葡菌肺炎的认识 |
1.1 儿童金葡菌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儿童金葡菌肺炎的病因病机 |
1.3 儿童金葡菌肺炎的病理机制 |
1.4 儿童金葡菌肺炎的治疗 |
2 中医对儿童金葡菌肺炎的认识 |
2.1 中医对儿童金葡菌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对儿童金葡菌肺炎的治疗 |
2.3 中医对儿童金葡菌肺炎治疗作用机制研究 |
3 小结 |
综述二 藏药三臣散的研究进展 |
1 三臣散处方来源 |
1.1 三臣散成分分析 |
1.2 三臣散的临床研究 |
1.3 三臣散的实验研究 |
1.4 三臣散中单味药材研究 |
2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四部医典》的小儿肺热与儿童金葡菌肺炎分析 |
1 藏医热病学学术思想概述 |
1.1 藏医热病学的病因病机 |
1.2 藏医热病的症状表现 |
1.3 藏医热病的疗法 |
2 小儿肺热的理论分析 |
2.1 小儿肺热的病因病机 |
2.2 小儿肺热的临床表现 |
2.3 小儿肺热的藏医疗法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藏药三臣散抗菌作用及基于TLR4 /NF-KB通路的抗幼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研究一 藏药三臣散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药品 |
1.2 供试菌株 |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培养基的制备 |
2.2 藏药三臣散提取物的制备 |
2.3 菌悬液配制 |
2.4 藏药三臣散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抑菌试验 |
3 结果 |
3.1 自制三臣散水提物、醇提物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 |
4 结论 |
实验研究二 基于TLR4 /NF-KB通路探讨藏药三臣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幼鼠的治疗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3 指标检测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血常规检测 |
2.2 肺的病理组织变化 |
2.3 ELISA检测各组幼鼠肺部IL-1β、IL-6、TNF-α的含量表达 |
2.4 RT-PCR检测各组幼鼠肺部IL-1β、IL-6、TNF-α的含量表达 |
2.5 WB检测各组幼鼠肺部CD14、TLR4、NF-K B p65的含量表达 |
3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个人简历 |
(5)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鹅掌楸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1 生物碱类 |
1.1.2 苯丙素类 |
1.1.3 萜类 |
1.1.4 甾体类 |
1.1.5 黄酮类 |
1.1.6 其它 |
1.2 鹅掌楸的药理作用 |
1.2.1 抗菌作用 |
1.2.2 抗疟疾作用 |
1.2.3 抗氧化作用 |
1.2.4 抗肿瘤作用 |
1.2.5 神经系统作用 |
1.2.6 天然色素 |
1.2.7 拒食作用 |
1.2.8 其他作用 |
1.3 天然药物抗菌研究进展 |
1.3.1 中药复方抗菌作用 |
1.3.2 单味中药的抗菌作用 |
1.3.3 中药的有效抗菌成分 |
1.4 分离纯化 |
1.4.1 系统溶剂分离法 |
1.4.2 色谱法 |
1.4.3 结晶与重结晶 |
1.4.4 其他新技术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部位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杂种鹅掌楸化学成分预试验 |
2.2.2 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部位的筛选 |
2.3 讨论 |
2.3.1 杂种鹅掌楸化学成分预试验 |
2.3.2 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部位的筛选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部位成分的分离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鹅掌楸氯仿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
3.2.2 鹅掌楸氯仿部位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
3.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杂种鹅掌楸活性部位分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杂种鹅掌楸单体化合物的抗菌作用 |
4.2.2 杂种鹅掌楸单体化合物的最小抑菌和杀菌浓度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杜仲叶保健牙膏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牙膏概述 |
1.2.1 牙膏的定义 |
1.2.2 牙膏的作用和组成 |
1.3 杜仲研究现状 |
1.4 杜仲叶的活性成分研究 |
1.4.1 环烯醚萜类 |
1.4.2 苯丙素类 |
1.4.3 黄酮类化合物 |
1.4.4 木脂素及甾体类 |
1.4.5 杜仲胶 |
1.4.6 多糖类成分 |
1.4.7 其他成分 |
1.5 杜仲叶的药理作用 |
1.5.1 抗氧化、抗炎作用 |
1.5.2 降血压 |
1.5.3 降血脂 |
1.5.4 降血糖 |
1.5.5 抗骨质疏松 |
1.5.6 免疫调节 |
1.5.7 其他 |
第二章 杜仲叶提取物的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药材 |
2.2 杜仲叶提取物的制备 |
2.3 杜仲叶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2.3.1 杜仲叶提取物的薄层鉴别 |
2.3.2 色谱条件 |
2.3.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5 含量测定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杜仲叶保健牙膏的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杜仲叶保健牙膏制作方法 |
3.2.1 确定基质牙膏配方 |
3.2.2 牙膏配制 |
3.2.3 感官评价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理化和感官评定结果 |
3.3.2 分析 |
3.4 中试验证实验 |
3.4.1 中试实验 |
3.4.2 检测结果 |
3.5 总结 |
第四章 杜仲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研究 |
4.1 材料和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操作步骤: |
4.2.2 抑菌结果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杜仲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
4.3.2 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杜仲叶保健牙膏的抑菌作用 |
5.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杜仲叶保健牙膏的抗炎镇痛实验 |
6.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杜仲叶保健牙膏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6.2.2 杜仲叶保健牙膏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杜仲叶保健牙膏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影响的数据 |
6.3.2 牙膏对小鼠镇痛作用 |
6.3.3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藏绵羊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藏绵羊的研究进展 |
1.1 藏绵羊的来源与发展 |
1.2 青海藏绵羊的类型与分布 |
1.3 青海藏绵羊的生活习性 |
1.4 青海藏绵羊围产期常见的疾病 |
2 藏绵羊子宫内膜炎的研究 |
2.1 子宫内膜炎的致病机理 |
2.2 藏绵羊子宫内膜炎的分类 |
2.2.1 急性子宫内膜炎 |
2.2.2 慢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
2.2.3 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
2.2.4 隐性子宫内膜炎 |
2.3 藏绵羊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 |
2.3.1 无乳链球菌 |
2.3.2 大肠杆菌 |
2.3.3 金黄色葡萄球菌 |
2.3.4 化脓隐秘杆菌 |
2.3.5 沙门氏菌 |
2.3.6 其他的病原菌 |
2.4 羊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检测方法 |
2.4.1 传统的细菌培养分离与鉴定法 |
2.4.2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 |
2.4.3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
2.4.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2.4.5 核酸探针技术 |
2.4.6 基因芯片 |
2.5 羊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2.5.1 西药配合激素疗法 |
2.5.2 生物学疗法 |
2.5.3 中医疗法 |
2.5.4 其他防控对策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藏绵羊子宫内膜炎单一PCR的建立与应用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标准菌株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的配制 |
1.5 试验样品 |
1.6 标准菌株的培养 |
1.7 基因组的提取 |
1.8 引物的筛选与合成 |
1.9 单一PCR检测的特异性试验 |
1.10 单一PCR检测的灵敏性试验 |
1.10.1 活菌计数法 |
1.10.2 单一PCR灵敏的性检测 |
1.11 单一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
2 结果 |
2.1 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
2.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
2.1.2 化脓隐秘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
2.1.3 沙门氏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
2.1.4 无乳链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
2.1.5 大肠杆菌特异性结果 |
2.2 单一PCR灵敏性试验 |
2.3 单一PCR检测样品的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藏绵羊子宫内膜炎多重PCR的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准菌株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1.3 试验样品 |
2 试验方法 |
2.1 PCR反应条件及体系的建立 |
2.2 多重PCR敏感度测定 |
2.3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
3 结果 |
3.1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结果 |
3.2 多重PCR灵敏性试验 |
3.3 多重PCR法的应用 |
3.4 多重PCR与单一PCR检测的符合率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三 藏绵羊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试剂的配置 |
1.4 试验样品 |
1.5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1.6 病原菌的生化鉴定 |
2 病原菌分离结果 |
2.1 病原菌的分离和镜检结果 |
2.2 病原菌菌株的分离结果 |
2.3 病原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8)两种微生物抑制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与改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 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概述 |
1.1 动物常用抗生素种类 |
1.1.2 大环内酯类 |
1.1.3 四环素类 |
1.1.4 氨基糖苷类 |
1.1.5 磺胺类 |
1.1.6 喹诺酮类 |
1.2 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危害 |
1.2.1 对人体产生毒性 |
1.2.2 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
1.2.3 污染环境 |
1.3.4 导致菌群紊乱 |
2 动物性食品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 |
2.1 仪器分析法 |
2.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1.2 气相色谱法 |
2.1.3 联用技术 |
2.2 免疫学分析方法 |
2.2.1 酶联免疫吸附法 |
2.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
2.3 微生物抑制法 |
2.3.1 平板法 |
2.3.2 嗜热链球菌抑制法 |
2.3.3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抑制法 |
2.4 微生物抑制法常用检测菌培养特性 |
2.4.1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 |
2.4.2 嗜热乳酸链球菌的培养特性 |
2.4.3 地衣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 |
2.4.4 蜡样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 |
2.5 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内容 |
试验一 微生物纸片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与改良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 |
1.1.3 菌种来源 |
1.2 方法 |
1.2.1 培养基的制备 |
1.2.2 细菌使用液的制备 |
1.2.3 抗生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
1.2.4 最适培养基筛选 |
1.2.5 最适培养温度筛选 |
1.2.6 最适细菌量筛选 |
1.2.7 敏感菌株的筛选 |
1.2.8 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筛选 |
1.2.9 优化的纸片法检测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 |
2 结果 |
2.1 最适培养基筛选结果 |
2.2 最适培养温度筛选结果 |
2.3 检测平板最适菌量筛选结果 |
2.4 敏感菌株筛选结果 |
2.5 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筛选结果 |
2.6 抗生素的标准曲线 |
2.7 优化的纸片法检测动物肝脏抗生素残留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二 微生物高通量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和改良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 |
1.1.3 菌种来源 |
1.2 方法 |
1.2.1 培养基的制备 |
1.2.2 抗生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
1.2.3 细菌使用液的制备 |
1.2.4 培养基筛选 |
1.2.5 最适检测菌量的筛选 |
1.2.6 培养温度筛选 |
1.2.7 检测培养基最适指示剂浓度筛选 |
1.2.8 检测5 种常用抗生素最低检出限 |
1.2.9 优化的高通量法检测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 |
2 结果 |
2.1 检测培养基筛选结果 |
2.2 最适检测菌量的筛选结果 |
2.3 培养温度的筛选结果 |
2.4 检测培养基最适指示剂浓度筛选结果 |
2.5 检测5种常用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结果 |
2.6 优化高通量法检测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9)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认识 |
1 西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鱼金注射液中单药及复方的研究概况 |
1 鱼腥草的研究概论 |
2 金银花的研究概论 |
3 鱼金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
前言 |
1 鱼金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讨论 |
2 鱼金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作用等药效学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小结 |
2.5 讨论 |
3 结论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 |
1 目的 |
2 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干预措施 |
2.1.3 对照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5 研究类型 |
2.2 排除标准 |
2.3 检索方法 |
2.3.1 电子检索 |
2.3.2 手工检索 |
2.3.3 检索策略 |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 |
2.4.1 研究筛选与数据提取 |
2.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3 缺失数据处理 |
2.4.4 证据综合分析 |
2.4.5 发表偏倚评估 |
2.4.6 证据体质量评价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 |
3.3 证据概述 |
3.3.1 妇科千金制剂 |
3.3.2 金刚藤制剂 |
3.3.3 康妇炎胶囊 |
3.3.4 妇炎康复胶囊 |
3.3.5 金英胶囊 |
3.3.6 花红制剂 |
3.3.7 抗妇炎胶囊 |
3.3.8 其他中成药证据概述 |
3.4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证据汇总 |
4 讨论 |
4.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概况 |
4.2 中医药治疗SPID的优势和特色 |
4.3 “清湿化瘀”法治疗SPID立法依据 |
4.4 中成药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4.1 中成药发展现状 |
4.4.2 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5 SPID中、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1 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2 中医的标准制定现状 |
4.6 中成药治疗SPID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研究的意义 |
4.7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4.7.1 主要结果总结 |
4.7.2 数据完整性与证据适用性 |
4.7.3 证据质量 |
4.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造模菌种 |
1.3 实验药物 |
1.3.1 实验组药物 |
1.3.2 对照组药物 |
1.4 实验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2.1.1 混合菌液制备方法 |
2.1.2 SPI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
2.2 分组与给药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检测技术与方法 |
2.4.1 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评分 |
2.4.2 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
2.4.3 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5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
3.1.1 光镜下病理形态改变 |
3.1.2 子宫组织炎症评分 |
3.2 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
3.2.1 IL-6表达情况 |
3.2.2 IL-1β表达情况 |
3.3 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研究结果 |
3.3.1 KLF4表达情况 |
3.3.2 TLR2表达情况 |
3.3.3 TLR9表达情况 |
3.3.4 MyD88表达情况 |
3.3.5 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3.4 KLF4与TLRs/MyD88 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中医药防治SPID疗效机制探索的必要性 |
4.2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4.3 妇炎舒胶囊方药分析及研究基础 |
4.3.1 妇炎舒胶囊组方特色分析 |
4.3.2 妇炎舒胶囊组方药物的药理研究 |
4.3.3 妇炎舒胶囊前期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4.5 本研究靶点定位 |
4.5.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
4.5.2 KLF4与炎症信号通路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4.6.1 SPID模型建立机制 |
4.6.2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疗效分析 |
4.6.3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论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 主要工作和意义 |
1.1 文献研究 |
1.2 实验研究 |
2 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转录因子KLF4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三 :子宫组织HE染色结果 |
附录四 :子宫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的培训和学术会议 |
四、猪溶血性链球菌纸片抑菌试验及临床选用治疗药物的参考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大黄药效成分提取及抑制猪链球菌活性研究[D]. 唐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纤支镜肺泡灌洗对多重耐药菌所致肺部感染综合疗效的Meta分析[D]. 王玉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罗布麻纤维抗菌功能的物质基础及天然多酚化合物与纤维结合机制研究[D]. 徐绚绚.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TLR4/NF-ΚB通路的藏药三臣散抗幼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作用机制研究[D]. 武佳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杂种鹅掌楸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D]. 王利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杜仲叶保健牙膏的研制[D]. 张敬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7]藏绵羊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D]. 韩金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8]两种微生物抑制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与改良的研究[D]. 王珂.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D]. 陈梦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D]. 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