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工程技术与动物生物制品研制(二)(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珠,陈晓春,宋佳诚,侯亚欣,李俊平[1](2022)在《重组动物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活载体疫苗,规避了传统疫苗的一些缺点,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目前被广泛用作重组病毒载体的动物疱疹病毒有火鸡疱疹病毒(Herpesvirus of turkey, HVT)、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鸭瘟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LTV)等。对疱疹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显示,其基因组大,复制非必需区域多,容纳外源基因的能力强。同时疱疹病毒具有宿主范围广泛、免疫持续期长、安全性较好及相关基因操作技术成熟等优点。笔者总结了当前构建重组动物疱疹病毒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同源重组技术、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技术、Fosmid文库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简述了各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比较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各个方法的最适运用条件,从而更准确地为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及技术参考;对外源基因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论证了不同启动子对外源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不同,同时对不同疱疹病毒的常用插入位点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列举总结,并对当前重组病毒HVT、PRV、DEV及ILTV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对相关生物制品的注册应用信息进行了归纳,介绍了高选择率外源基因及高成功率插入位点,从而为相关生物制品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罕园园,李娜,代解杰[2](2021)在《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40年发展历程与思考》文中提出实验动物是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是国家保持科技领先、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对近40年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的法制化与标准化建设、主要的研究机构、科学研究特色与学术成就等发展历程,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等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陈营营[3](2021)在《交大昂立金融资产配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陈皓祥[4](2021)在《花鲈哈维弧菌甲醛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其保护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是我国海水捕捞的重要对象之一,也是第二大海水养殖鱼种。但是海鲈病害频繁发生且日趋严重,给海鲈养殖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海鲈养殖业的发展。根据本课题组的流行病学调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是海水花鲈养殖产业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为防治花鲈哈维弧菌病。本课题组决定进行花鲈哈维弧菌甲醛灭活疫苗的实验室研制。1.本实验从实验室菌库中挑选出21株不同分子分型的哈维弧菌,并对21株哈维弧菌进行初筛,再从筛选出的菌株中进行复筛,最终筛选出疫苗菌株和备用菌株。最后检测疫苗菌株间的交叉保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从21株哈维弧菌中筛选出2株强毒株5#和16#作为疫苗制备菌株,1株次强毒株3#作为备用菌株;疫苗菌株间的交叉保护效果差,需要制备二价疫苗。2.对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及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绘制了菌株的生长曲线;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对温度、盐度、pH值以及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同时利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比较了温度、盐度、pH值对哈维弧菌生长的影响;最后测定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实验结果显示:菌株接种16h后即可进入平台期,菌液吸光度与菌液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在培养基为营养肉汤培养基,pH值为7,盐度为3%,培养温度28℃时,哈维弧菌生长情况最好,其中盐度对生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pH值的影响最小;在培养基筛选试验中,2216E培养基中菌株生长效果更好。3#、5#、16#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3.09×105CFU/g、4.04×105CFU/g、4.02×105CFU/g。3.研究了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确定最佳灭活条件;检测疫苗对鱼苗的安全性;研究疫苗对花鲈生长的影响;确定最小免疫剂量;测试疫苗的免疫保护期与相对保护率和受免鱼的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最佳灭活条件为甲醛终浓度0.4%、灭活时间24h、温度28℃、摇床转速200rmp。接种疫苗对花鲈安全,且不会影响花鲈的生长。疫苗浓度为9.6×107 CFU/g时,对花鲈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当疫苗最终注射剂量为4.78×107CFU/g时,第1周的相对保护率仅为21.4%,并在第2周对花鲈的相对保护率提升到了43.7%,从第7周开始,相对保护率超过50%,并且可以一直持续到第13周。即在第2周后的整个实验周期中,疫苗都可以为花鲈提供较好的相对保护效果,保护期为11周。免疫组血清抗体效价在第1周最低,为1:32~1:64,但已经和空白组、对照组差异显着;第2周快速上升,之后趋于平缓,但仍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此过程中血清抗体滴度最高可达1:2048,同时空白组和对照组的血清抗体效价一直比较稳定,处于1:8~1:32。综上所述,本实验为花鲈哈维弧菌甲醛灭活二价疫苗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杨晓明[5](2019)在《新中国疫苗研制70年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疫苗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分离的疫苗菌毒株、疫苗种类、细胞基质、生产工艺、独创疫苗及在研疫苗进行回顾和综述。
王二龙[6](2019)在《斑点叉尾鮰E.ictaluri与Y.ruckeri二联基因OmpN2-OmpF亚单位和口服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渔用疫苗作为替代抗生素和化学药物进行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多联疫苗因其可预防多种疾病、减少接种次数、简化免疫程序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疫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作为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频发的两种细菌性疾病病原,给我国斑点叉尾鮰乃至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以斑点叉尾鮰源E.ictaluri外膜蛋白OmpN2和Y.rucker外膜蛋白OmpF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分子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基础上初步研究其作为疫苗候选目的抗原的潜力。通过添加多肽Linker接头序列、酶切连接、融合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二联融合基因N2-F,通过分子克隆和原核表达制备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此外,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复合物作为包被材料,研制二联基因N2-F口服微球疫苗,分别以腹腔注射和拌饲口服方式将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和口服疫苗免疫接种斑点叉尾鮰,通过特异性抗体水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相对免疫保护率等方面综合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免疫保护机制,为生产上开发安全有效的多联疫苗,进行斑点叉尾鮰的鮰爱德华氏菌病和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的免疫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OmpN2与OmpF基因的分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鮰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OmpN2基因和鲁氏耶尔森氏菌外膜蛋白Omp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全面的分子特性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结果发现OmpN2和OmpF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122 bp和1095 bp,分别编码373和364氨基酸序列,均具有革兰氏阴性菌穿孔蛋白保守结构域,分别属于E.ictaluri和Y.rucker外膜孔蛋白,分别具有9个和12个潜在抗原决定簇区域,两者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5.96%,三维结构预测显示均为三聚体的空间构象,均与同一个模板有60%以上的相似性,表明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推测其作为疫苗候选抗原可能提供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2.OmpN2与OmpF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通过体外原核表达技术,成功诱导表达了去除信号肽后的目的重组蛋白rtOmpN2和rtOmpF,大小分别约为56 kDa和55 kDa;细菌表面显色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E.ictaluri和Y.ruckeri能分别与兔抗rtOmpN2抗体和兔抗rtOmpF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显示显示阳性反应信号,表明OmpN2和OmpF蛋白分别位于E.ictaluri和Y.ruckeri的菌体表面,是一种细菌表面抗原。Western bloting分析显示,rtOmpN2蛋白和rtOmpF蛋白能分别被兔抗E.ictaluri和兔抗Y.ruckeri抗体识别并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OmpN2和OmpF蛋白不仅是E.ictaluri和Y.ruckeri的抗原之一,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用作基因工程疫苗候选目的抗原。3.融合基因N2-F的构建,分子克隆,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通过添加多肽Linker接头序列和BamH I酶切位点连接法成功构建了N2-F融合基因,大小为2133 bp;通过体外原核表达,成功诱导表达了重组融合蛋白N2-F,大小约为96 kDa;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N2-F能分别与兔抗6×His抗体、兔抗E.ictaluri抗体和兔抗Y.ruckeri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显示单一、明显条带,表明融合蛋白N2-F融合表达成功,且同时具有OmpN2和OmpF的蛋白构象,能被相应的抗体识别;细菌表面显色分析显示,E.ictaluri和Y.ruckeri均能与兔抗N2-F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显示阳性反应信号,表明融合蛋白N2-F同时具有OmpN2和OmpF的免疫原性,可用作研制同时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感染的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抗原。4.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效果分析与单价疫苗rtOmpN2和rtOmpF相比,二联疫苗N2-F分别显着性(P<0.05)增强了斑点叉尾鮰相应的血清抗体水平及血清溶菌酶、补体C3、总蛋白含量、SOD活性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提高了头肾和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对斑点叉尾鮰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感染的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分别为76.67%和82.71%,均高于rtOmpN2(RPS为73.33%)和rtOmpF(RPS为75.86%),表明N2-F不仅能同时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两种病原菌的感染,还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5.二联基因口服微球疫苗的制备、条件优化及理化特性分析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制备工艺,得到最优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1.58%,水油相比例为4.0:6.0,CaCl2浓度为8.60%,壳聚糖溶液浓度为0.82%,在此条件下,重组蛋白N2-F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疫苗的包封率为93.26%,粒径为4.35±1.08μm。通过对复合微球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N2-F复合微球对溶液的温度,pH和离子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在温度较高,碱性环境以及离子强度较高的溶液中,溶胀性增强;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环境分析复合微球的释放性能,发现微球能在模拟胃液(酸性环境)中释放缓慢,在模拟肠液(碱性环境)中释放速率较快,既能保护目的蛋白在胃部不被胃酸降解破坏,又能保证目的蛋白在肠道释放以供吸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复合微球释放的蛋白为目的蛋白抗原,且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安全性检测表明复合微球的安全性好,可用作鱼用口服疫苗。6.二联基因口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效果分析与单基因rtOmpN2和rtOmpF口服疫苗相比,二联基因N2-F口服疫苗分别显着性(P<0.05)增强了斑点叉尾鮰免疫后肠黏液和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水平及溶菌酶、补体C3、总蛋白含量、SOD活性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提高了头肾和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对斑点叉尾鮰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感染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73.33%和79.31%,分别高于rtOmpN2微球疫苗组(RPS为63.33%)和rtOmpF微球疫苗组(RPS为65.52%),表明二联基因N2-F口服疫苗不仅能同时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两种病原菌的感染,还提供了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综上,通过构建二联基因N2-F,分别制备了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和N2-F口服疫苗,分别以腹腔注射和拌饲口服方式免疫接种斑点叉尾鮰综合分析和评价其相应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两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感染均取得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和N2-F口服疫苗能有效增强斑点叉尾鮰的免疫能力,对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的感染起到较好的免疫防御和保护效果。其中二联基因亚单位疫苗的保护效果略优于二联基因口服疫苗,但结合水产养殖生产实践,口服免疫接种的二联基因口服疫苗更易被认可和接受。
徐高原[7](2005)在《猪乙型脑炎与伪狂犬病二价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文中认为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和伪狂犬病(Pseudorabies)均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疫病,主要引起种猪繁殖障碍,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乙型脑炎还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虫媒病之一,对人类危害巨大。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扩增宿主和传染源,因此控制猪的乙型脑炎不仅对养猪业而且对人类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免疫接种仍是预防和控制这两种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而现有乙型脑炎疫苗,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弱毒活疫苗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此,本研究从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疫苗株中扩增了其主要免疫原性基因E和E-NS1;实现了E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高效表达;构建了表达乙型脑炎病毒主要免疫原性基因E或NS1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并对所构建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安全性及免疫原进行了研究。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乙型脑炎病毒E和E-N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根据已报道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疫苗株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采用一步法RT-PCR扩增了其主要免疫原性基因E和E-NS1,并进行了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发现,与已报道的SA14-14-2疫苗株核苷酸序列比较,E基因的同源性为100%,E-NS1基因片段发生了3个核苷酸的改变,即1596 g-a、2639 t-c、2817 g-a,并导致了2个氨基酸的改变,即E207 G-R,NS114 G-S,而2639 t-c为无义突变。 2.E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将E基因RT-PCR产物克隆到pBlusecriptⅡSK(+)载体中,然后分别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筛选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KG-E和pcDNA3.1E。pKG-E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后获得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83KD,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pcDNA3.1E采用脂质体法转染BHK-21细胞,48小时后收集转染的细胞处理后,进行SDS-PAGE电泳,经Western blot分析,在53KD处出现特异性反应带,而对照未出现特异性反应带,证实E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表达。 3.表达乙型脑炎病毒E或NSl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设计1对引物从质粒pTNSl上扩增NSl基因,双酶切后将NSl基因定向插入到伪狂犬病病毒gG缺失通用转移载体pgG-Uni中,得到重组转移载体pgG-NSl:用BamHl和EcoRI酶切pSK-E,回收E基因后与经相同酶切的载体pgG-Uni相连,得到重组转移载体pgG-E。将重组转移载体用KpnI线性化后分别与经EcoRI酶切消化的PRV Ea TK-/gG-/LacZ+突变株基因组DNA共转染PK-15细胞,经空斑筛选纯化、PCR、Southern印迹、Western blot等鉴定,获得了2株纯化的重组病毒,分别命名为TK-/gG-/NS1+和TK-/gG-/E+。重组病毒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本研究构建的2株重组病毒遗传稳定性良好:外源基因的插入不影响伪狂犬病病毒在细胞
李慧姣[8](2004)在《2005年后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业面临的选择》文中认为畜禽疫病的防制离不开兽用生物制品,2005 年后兽用生物制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生产条件的提高、管理的规范 以及竞争的激烈,兽用生物制品业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真正的转变,笔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李慧姣[9](2004)在《2005年后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业面临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疫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畜产品质量与产量显着提高。畜禽疫病的防制离不开兽用生物制品,无论是疫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均需使用兽用生物制品,尤其是我国养殖业的生物安全管理差,必须靠使用疫苗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因此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畜禽疫病的防疫工作,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加强了对兽用生物制品的研
李尚波,王革新,李素[10](2004)在《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生物安全性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兽用生物制品在畜禽养殖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生物制品本身的特性和生产实践中安全应用方面的不足,导致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文章列举了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生物安全性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生物安全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基因工程技术与动物生物制品研制(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工程技术与动物生物制品研制(二)(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动物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组疱疹病毒的构建方法 |
1.1 传统同源重组法 |
1.2 基于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平台的构建方法 |
1.3 基于Fosmid文库的构建方法 |
1.4 CRISPR/Cas9系统 |
2 外源基因的表达方式及插入位点的筛选 |
3 重组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
3.1 以HVT为载体构建的重组病毒活疫苗 |
3.2 以PRV为载体构建的重组病毒活疫苗 |
3.3 以DEV为载体构建的重组病毒活疫苗 |
3.4 以ILTV为载体构建的重组病毒活疫苗 |
4 重组活载体疫苗的应用 |
5 小结和展望 |
(2)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40年发展历程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体系的法制化与标准化建设 |
1.1 组织管理体系 |
1.2 政策法规体系 |
1.2.1 法规体系建设 |
1.2.2 标准体系建设 |
1.3 支撑保障体系 |
2 主要研究机构及条件平台 |
3 主要的学术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 |
3.1 学术组织 |
3.2 学术活动 |
3.3 学术成就 |
4 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4.1 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建设与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
4.2 小型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生产与供应问题突出 |
4.3 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创新、整合和共享机制不健全 |
4.4 实验动物人才引进力度需要加大 |
附录:云南省实验动物重要事件 |
(4)花鲈哈维弧菌甲醛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其保护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鱼用疫苗的研究进展 |
1.1 鱼用疫苗的分类 |
1.2 细菌性鱼用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 疫苗研制的关键 |
2 花鲈及其主要病原 |
2.1 花鲈 |
2.2 主要病原 |
3 花鲈疫苗的研究进展 |
4 哈维弧菌的研究进展 |
5 花鲈哈维弧菌疫苗研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章 疫苗菌株的确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菌株 |
1.1.2 实验用鱼 |
1.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疫苗候选菌株初筛 |
1.2.2 疫苗候选菌株复筛 |
1.2.3 疫苗菌株间的交叉保护效果 |
1.3 讨论 |
1.3.1 疫苗菌株筛选 |
1.3.2 菌株间的交叉保护 |
1.4 小结 |
第2章 菌株生物学性状及生长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菌株 |
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1.3 实验用鱼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1.5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吸光度与菌落数标准曲线制备 |
2.2.2 菌株生长曲线 |
2.2.3 菌株生长特性 |
2.2.4 疫苗菌株和备用菌株半致死浓度(LD_(50))测定 |
2.3 讨论 |
2.3.1 吸光度与菌落数标准曲线 |
2.3.2 菌株生长曲线 |
2.3.3 菌株生长特性 |
2.3.4 菌株半致死浓度 |
2.4 小结 |
第3章 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菌株 |
3.1.2 实验用鱼 |
3.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灭活条件优化 |
3.2.2 疫苗的安全性 |
3.2.3 疫苗对花鲈生长的影响 |
3.2.4 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 |
3.2.5 疫苗的免疫保护期与相对保护率 |
3.2.6 受免鱼的血清抗体效价 |
3.3 讨论 |
3.3.1 灭活条件优化 |
3.3.2 最小免疫剂量 |
3.3.3 疫苗的免疫保护期与相对保护率 |
3.3.4 受免鱼的血清抗体效价 |
3.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中国疫苗研制7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菌毒株及研制的疫苗 |
1.1 天花减毒活疫苗 |
1.2 霍乱疫苗 |
1.3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 |
1.4 斑疹伤寒疫苗 |
1.5 卡介苗 |
1.6 百日咳疫苗 |
1.7 炭疽活疫苗 |
1.8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
1.9 麻疹减毒活疫苗 |
1.1 0 风疹减毒活疫苗 |
1.1 1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
1.1 2 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 |
1.1 3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 |
1.1 4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
1.1 5 水痘减毒活疫苗 |
1.16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 |
1.17人用狂犬病疫苗 |
1.18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 |
1.19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
1.20痢疾疫苗 |
1.21 EV71灭活疫苗 |
1.22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
1.23伤寒Vi多糖疫苗 |
2 细胞基质 |
2.1 原代细胞 |
2.2 二倍体细胞 |
2.3 传代细胞 |
3 疫苗生产工艺 |
3.1 培养基的持续改进 |
3.2 深层培养技术的开发 |
3.3 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使多种病毒类疫苗开发成功 |
3.4规模化提取与纯化抗原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
3.5 冷冻干燥技术使疫苗的有效期延长 |
3.6 基因工程技术使疫苗更新换代 |
4 独创疫苗 |
4.1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
4.2 痢疾疫苗 |
4.3 人用大流行流感疫苗 |
4.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疫苗 |
4.5 戊型肝炎疫苗 |
4.6 Sabin IPV灭活疫苗 |
4.7 HFMD疫苗 |
4.8 埃博拉疫苗 |
4.9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 |
5 在研疫苗 |
5.1 伤寒和副伤寒结合疫苗 |
5.2 霍乱疫苗 |
5.3 多价HFMD疫苗 |
5.4 多价轮状病毒疫苗 |
5.5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
5.6重组诺如病毒双价疫苗 |
5.7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 |
5.8 登革疫苗 |
5.1 0 艾滋病疫苗 |
5.11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 |
5.1 2 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
5.1 3 多联疫苗及其他疫苗 |
6 展望 |
(6)斑点叉尾鮰E.ictaluri与Y.ruckeri二联基因OmpN2-OmpF亚单位和口服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斑点叉尾鮰养殖概况 |
2 鮰爱德华氏菌研究进展 |
2.1 生物学特性 |
2.2 宿主种类和范围 |
2.3 相关毒力因子研究 |
2.5 鮰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的研究 |
2.6 鮰爱德华氏菌的疫苗研究 |
3 鲁氏耶尔森氏菌研究进展 |
3.1 生物学特性 |
3.2 宿主种类和范围 |
3.3 相关毒力因子研究 |
3.4 鲁氏耶尔森氏菌外膜蛋白研究 |
3.5 鲁氏耶尔森氏菌疫苗研究 |
4 渔用疫苗研究进展 |
4.1 渔用疫苗的发展历程 |
4.2 渔用疫苗的种类 |
4.3 渔用疫苗的免疫方式 |
5 渔用口服疫苗载体研究 |
5.1 微囊和微球载体 |
5.2 减毒细菌载体 |
5.3 生物被膜载体 |
5.4 生物载体疫苗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鮰爱德华氏菌OmpN2 与鲁氏耶尔森氏菌OmpF基因的分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菌株和质粒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菌株培养、DNA提取与PCR扩增 |
2.3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 |
2.4 重组克隆质粒的鉴定 |
2.5 核苷酸序列特征分析 |
2.6 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
3 结果 |
3.1 目的基因的扩增和T克隆鉴定 |
3.2 核苷酸序列特征分析 |
3.3 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
3.4 OmpN2和OmpF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对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OmpN2与OmpF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菌株和质粒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菌株培养、DNA提取与PCR扩增 |
2.3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 |
2.4 重组克隆质粒的鉴定 |
2.5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6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2.7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2.8 重组蛋白的大量制备及纯化 |
2.9 兔抗重组蛋白rtOmpN2和rtOmpF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2.10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2.11 目的蛋白在细菌表面分布验证 |
3 结果 |
3.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3.2 重组蛋白rtOmpN2和rtOmpF的表达及纯化 |
3.3 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3.4 目的蛋白在细菌表面的分布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二联融合基因N2-F的构建,分子克隆,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菌株和质粒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Linker序列选择与引物设计 |
2.2 重组克隆质粒T-N2-linker和 T-linker-F的构建与鉴定 |
2.3 重组表达质粒P-N2-linker的构建与鉴定 |
2.4 重组表达质粒P-N2-linker-F的构建与鉴定 |
2.5 融合蛋白N2-F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2.6 兔抗融合蛋白N2-F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2.7 融合蛋白N2-F免疫原性检测 |
3 结果 |
3.1 N2-linker与 linker-F的 PCR扩增 |
3.2 重组克隆质粒T-N2-linker和 T-linlker-F的构建与鉴定 |
3.3 重组表达质粒P-N2-linker的构建与鉴定 |
3.4 重组表达质粒P-N2-Linker-F的构建与鉴定 |
3.5 融合蛋白N2-F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3.6 融合蛋白N2-F的免疫原性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免疫效果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疫苗、菌株与质粒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细菌复壮 |
2.2 亚单位疫苗制备 |
2.3 免疫程序 |
2.4 收集血清 |
2.5 血清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
2.6 攻毒试验及相对保护率检测 |
2.7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3.2 血清溶菌酶活性检测 |
3.3 血清补体C3 活性检测 |
3.4 血清总蛋白含量检测 |
3.5 血清SOD活性检测 |
3.6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7 攻毒试验及相对保护率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章 二联基因口服微球疫苗的制备、条件优化及理化特性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蛋白与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制备流程 |
2.2 包封率和载药率测定 |
2.3 单因素试验 |
2.4 响应面试验 |
2.5 口服微球疫苗的理化特性分析 |
2.6 口服微球疫苗的抗原性检测 |
2.7 口服微球疫苗的安全性检测 |
3 结果 |
3.1 单因素试验 |
3.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3 响应面分析及结果验证 |
3.4 口服微球疫苗的理化特性分析 |
3.5 口服微球疫苗的抗原性检测 |
3.6 口服微球疫苗的安全性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七章 二联基因口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效果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疫苗、菌株与质粒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口服微球疫苗制备 |
2.2 口服疫苗饲料制备 |
2.3 免疫程序 |
2.4 血清和肠粘液采集 |
2.5 肠黏液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
2.6 血清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
2.7 攻毒试验及相对保护率检测 |
2.8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2.9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肠黏液免疫指标 |
3.2 血清免疫相关指标 |
3.3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4 攻毒试验及相对保护率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猪乙型脑炎与伪狂犬病二价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伪狂犬病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慨述 |
1.2 活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
1.3 乙型脑炎及其危害 |
1.4 乙脑病毒的特性 |
1.5 乙脑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6 乙脑诊断方法研究概述 |
1.7 乙脑疫苗研究进展 |
第2章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病毒的增殖 |
3.2.2 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
3.2.3 RT-PCR扩增与检测 |
3.2.4 RT-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3.2.5 连接反应 |
3.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2.7 连接产物的转化 |
3.2.8 质粒的制备 |
3.2.9 质粒转染和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
3.2.10 诱导表达 |
3.2.11 JEV E、NS1、E-NS1基因的PCR扩增 |
3.2.12 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 |
3.2.13 脂质体介导的共转染 |
3.2.14 重组病毒的空斑筛选 |
3.2.15 重组病毒的空斑纯化与PCR鉴定 |
3.2.16 SDS-PAGE电泳 |
3.2.17 Western blot |
3.2.18 Southern杂交 |
3.2.19 动物试验用疫苗的制备 |
3.2.20 动物试验 |
3.2.21 微量中和试验 |
3.2.22 ELISA检侧 |
3.2.23 细胞免疫的检测 |
3.2.24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乙脑病毒SA14-14-2株E及E-NS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4.1.1 JEV E和E-NS1基因cDNA的扩增与克隆 |
4.1.2 E和E-N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 |
4.2 乙脑病毒E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
4.2.1 GST-E融合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酶切鉴定 |
4.2.2 GST-E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 |
4.2.3 原核表达产物Western blot检测 |
4.2.4 E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酶切鉴定 |
4.2.5 E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
4.3 重组伪狂犬病毒TK~-/gG~-/NS1~+的构建 |
4.3.1 含NS1基因的转移质粒的构建 |
4.3.2 重组病毒TK~-/gG~-/NS1~+的筛选与纯化 |
4.3.3 重组病毒TK~-/gG~-/NS1~+的PCR鉴定 |
4.3.4 重组病毒TK~-/gG~-/NS1~+的Southern杂交鉴定 |
4.3.5 重组病毒TK~-/gG~-/NS1~+表达的NS1蛋白抗原性测定 |
4.3.6 重组病毒TK~-/gG~-/NS1~+在不同细胞上的增殖滴度 |
4.3.7 重组病毒TK~-/gG~-/NS1~+的遗传稳定性 |
4.3.8 重组病毒TK~-/gG~-/NS1~+二价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 |
4.3.9 重组病毒TK~-/gG~-/NS1~+的动物试验 |
4.4 重组伪狂犬病毒TK~-/gG~-/NS1~+的构建 |
4.4.1 含E基因的转移质粒的构建 |
4.4.2 重组病毒TK~-/gG~-/E~+的筛选与纯化 |
4.4.3 重组病毒TK~-/gG~-/E~+的Southern杂交鉴定 |
4.4.4 重组病毒TK~-/gG~-/E~+的Western blot鉴定 |
4.4.5 重组病毒TK~-/gG~-/E~+在不同细胞上的增殖滴度 |
4.4.6 重组病毒TK~-/gG~-/E~+的遗传稳定性 |
4.4.7 重组病毒TK~-/gG~-/E~+二价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 |
4.4.8 重组病毒TK~-/gG~-/E~+的动物试验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乙脑病毒E及E-NS1基因的克隆 |
5.1.2 乙脑病毒SA14-14-2株E基因的稳定性 |
5.1.3 E基因在体外的高效表达 |
5.1.4 载体病毒株的选择 |
5.1.5 表达乙脑病毒NS1或E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
5.1.6 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 |
5.1.7 表达乙脑病毒NS1或E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反应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附录 |
致谢 |
(8)2005年后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业面临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制和生产必须合法化 |
2 不断开发新品种,满足市场需要 |
2.1 改进传统疫病疫苗的品种和结构 |
2.1.1 不同血清型或亚型疫苗的研制 |
2.1.2 多联高效灭活疫苗的研制 |
2.1.3 新型细菌疫苗、寄生虫虫苗的研制 |
2.1.4 宠物疫苗的研制 |
2.2 加紧研制新疫病的疫苗或诊断制品 |
2.3 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兽用新型疫苗的研制 |
2.4 新型佐剂、免疫增强剂、活疫苗耐热保护剂等的研究 |
2.5 诊断制品的研制 |
2.5.1 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诊断试剂 |
2.5.2 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诊断试剂的开发 |
2.5.3 利用合成肽制备的诊断试剂 |
3 提高生产和检验技术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
3.1 增加科研投入研究,提高生产水平 |
3.2 提高检验水平,保证产品质量 |
3.3 发挥规模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
4 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
4.1 提高生产、检验用鸡胚的质量 |
4.2 加强对菌(种)毒的管理 |
4.3 保证生产、检验用细胞和血清等的质量 |
5 注重兽用生物制品的管理,强化生物安全意识 |
5.1 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
5.2 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制和生产管理 |
5.3 加强基因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控制 |
6 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的监督管理 |
6.1 加强管理,规范操作 |
6.2 严格执行批签发制度 |
四、基因工程技术与动物生物制品研制(二)(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动物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进展[J]. 杨明珠,陈晓春,宋佳诚,侯亚欣,李俊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2(01)
- [2]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40年发展历程与思考[J]. 罕园园,李娜,代解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05)
- [3]交大昂立金融资产配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陈营营.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花鲈哈维弧菌甲醛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其保护力研究[D]. 陈皓祥.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5]新中国疫苗研制70年回顾[J]. 杨晓明.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9(11)
- [6]斑点叉尾鮰E.ictaluri与Y.ruckeri二联基因OmpN2-OmpF亚单位和口服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应研究[D]. 王二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7]猪乙型脑炎与伪狂犬病二价基因工程疫苗研究[D]. 徐高原.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8]2005年后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业面临的选择[J]. 李慧姣. 中国家禽, 2004(18)
- [9]2005年后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业面临的选择[A]. 李慧姣.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2004
- [10]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生物安全性问题与对策[J]. 李尚波,王革新,李素. 中国禽业导刊, 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