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露天磷矿的损失管理

浅谈我国露天磷矿的损失管理

一、浅谈我国露天磷矿贫损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邹佩麟[1](1983)在《浅谈我国露天磷矿贫损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磷矿资源据初步查明是丰而不富,且选矿难度较大。当前露无磷矿开采其矿石产量约占全国磷矿石总产量30%以上。由于露天开采的作业条件较地下开采优越,比较容易保证出矿质量和扩大直接利用的商品矿石产量,因此有利于磷肥生产的发展。但是,目前有的露天磷矿对降低矿石贫损,提高矿石质量,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尚未予以高度重视,也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引起贫损的原因缺乏必要的研究,因而没有及时地采取降低贫损的对策,使得有的露天磷矿的贫化率超过9~10%,矿石损失率心中无数,造成磷矿资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对我国露天磷矿贫损管理加以研究探讨。

田维军[2](2010)在《缓倾斜中厚磷矿床地下开采采场矿压显现及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以云南磷化集团晋宁磷矿6号坑东采区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离散元UDEC2D)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缓倾斜中厚磷矿体地下开采过程中采用加设回收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可行性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了采场顶板围岩的变形和破坏规律以及地表沉陷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非金属矿床的开采所借鉴。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对晋宁磷矿6号坑东采区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实验测试,获得了该矿区矿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2)根据已有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结合该矿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设回收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的新开采方法。(3)根据晋宁磷矿6号坑东采区矿体赋存条件、上覆岩层结构和地下开采进程,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采用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采用加设回收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缓倾斜中厚磷矿体的可行性,获得了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的活动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上覆岩层变形破坏从采空区的直接顶板开始,逐步向上覆岩层深部发展,在空区上方形成不规则的“阶梯状”垮落带。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采空区正上方,且沉降最大位置随采场进路的推进,逐渐向采场推进方向移动。(4)以离散元理论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离散元UDEC2D)对晋宁磷矿6号坑东采区地下开采进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顶板围岩的位移、破坏及采场支承压力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上覆岩层的移动是非线性的,上覆岩层的沉降位移随着距离采场顶板的高度增大而减小。磷矿地下实施开挖后,在采场顶板前后的一定范围形成支承压力集中区,在采空区上方的顶板区域形成矿压卸载区。数值模拟结果与相似模拟实验结果较为吻合。

郭忠林,殷国华,付自国,王羽[3](2016)在《2015年云南采矿年评》文中指出根据2015年云南矿业期刊和云南采矿界在全国矿业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以及有关云南矿业发展的论文,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等12个方面进行评述。

郭忠林,王洋喆,杨东奕[4](2015)在《2014年云南采矿年评》文中提出根据2014年云南矿业期刊和云南采矿界在全国矿业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以及有关云南矿业发展的论文,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等12个方面进行评述。

李夕兵,黄麟淇,周健,王少锋,马春德,陈江湛,刘志祥,李启月,赵国彦[5](2019)在《硬岩矿山开采技术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以国内外硬岩矿山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现状及研究成果为基础,综述了硬岩矿山开采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安全环保要求的提高,硬岩矿山地应力探测与地压监测技术更加精准可靠,传统的空场法、崩落法过渡到充填法,隐患破碎矿段实现安全高效开采,大型水(海)下金属矿床实现安全高效低贫损开采,智能化矿山构建已初见成效,深部硬岩开采理论与技术正日趋成熟;同时,以硬岩矿山技术变革为导向,以解决深部固体资源开发的瓶颈难题为目标,系统阐述了变害为利的深部开采方法构思和不同深度的深地资源特别是有色贵重矿物资源的不同开采模式与开采技术构想,并就深部开采理论难题与技术瓶颈及突破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资源开采将向地球深部进军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马莉[6](2019)在《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绿色矿山是一种全新的矿山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解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广,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数量迅速增加,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评价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总结与探索绿色矿山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调查和调研资料,剖析了绿色矿山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分行业指数化评价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归纳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最后在理论分析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宏观上构建了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微观上提出了矿山企业提升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调研了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情况。首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矿山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逐步走向规范四个阶段。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数字化、现代化矿山建设、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矿地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同时,绿色矿山发展存在发展格局不协调、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面临综合利用方面、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2)在分析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PSR模型分析,分矿种提出和构建包含反映共性和重要性的核心指标以及反映行业特性和矿种特色的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将指数化评价、集对分析法引入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分行业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行业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煤炭、黄金、有色行业东部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地区;油气行业东北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最高;化工行业中部地区进步最显着。(2)不同规模间的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型矿山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矿山企业。(3)行业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油气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化工行业和黄金行业,建材非金属行业水平最低,综合水平差距较小。在各个发展维度上,节能减排方面差距最大,其次为科技创新和土地复垦。(4)行业间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油气和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各维度协调发展状态最好,煤炭、有色、冶金行业最差。(3)在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绿色矿山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恢复、绿色技术、和谐社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MOS22.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发现绿色矿山发展的6条直接路径和15条间接路径;通过路径效应分析,发展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综合利用和社区和谐。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典型绿色矿山建设成功经验对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划分,有绿色管理模式、绿色技术模式、生态恢复模式、社区和谐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等,初步形成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体系。最后根据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提出绿色矿山发展提升路径。(4)对驱动绿色矿山发展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驱动机理理论分析及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绿色矿山发展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包含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发现矿山企业及其政府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主体的目标协同与行为协同。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以保障绿色矿山发展的长期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97篇。

石亮[7](2018)在《清平磷矿深部充填采矿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磷矿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种基础性矿物资源,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可以极大的减小矿山开采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并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磷矿都已经采用充填采矿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清平磷矿是德阳市最大的磷矿开采企业,占整个地区全年产能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矿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1000m水平以上资源枯竭、现有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回收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井下工人劳动强度大,空场法采矿生产造成地面环境造成破坏等诸多问题。胶结充填能长期支撑采空区顶板,使地表不塌陷,维护生态平衡,能减少采矿贫化率,提高矿石回收率,利于使用大型采掘设备,提高采矿强度,降低矿石成本,采矿工艺简单,作业安全。根据清平磷矿深部矿体赋存条件、矿石储量、采矿权证规定的采矿规模,并结合本矿的生产要求,为提高资源回收率以及解决以上诸多问题,拟采用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可能性研究,分析和研究采用充填采矿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主要开采工艺及参数,获取可靠的设计参数,为下一步的采矿设计及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经充分论证,清平磷矿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法,其中邓家火地采用上向分层充填法,燕子岩以上向分层充填法为主,同时辅以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唐尧[8](2014)在《我国磷矿床特征及发展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述了我国磷矿矿床类型及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磷矿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并对磷矿资源需求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着重论述了我国磷矿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汪瑛玲[9](2017)在《安徽六国化工磷矿堆场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堆场是港口、码头装卸货物的周转场地,堆场的规模量主要取决于堆场的容量及面积。六国化工有两个专业化的货运码头磷矿堆场,区域占地面积较大,堆场的利用率却较低,布置也不尽合理,磷矿堆存分散、零乱,码头堆场容量低、规模小。六国化工以磷矿为主要原料,随着磷复肥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着对磷矿石的需求量增长。结合六国化工磷矿堆场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六国化工磷矿堆场系统优化研究,扩大磷矿堆场的堆场面积和容量,提高码头堆场的机械化水平,发挥专业化磷矿堆场的加工处理、原矿配矿、均化堆存、转运输送等功能,确保六国化工生产正常、稳定运行。同时,综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对于节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杨力[10](2012)在《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矿资源目前85%以上为露天开采,经过近几十年的开采和不断增产,国内的大部分露天矿山企业都面临着露天采场闭坑、即将转入地下开采阶段。鉴于我国露天矿山企业多为深凹露天矿的特点,在转入地下开采时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为实现露天向地下开采的平稳过渡,必须对涉及平稳过渡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其中露天转地下相互协调安全高效采矿工艺技术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通过现场调查、综合分析、方案设计及优化、类比分析、数学分析方法等手段对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开拓系统衔接、过渡阶段采矿方法以及过渡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为保证露天转地下能衔接紧凑,持续稳产,石人沟铁矿采用露天分段结束、地下分期建设、分段投产的方法是可行的,但已投入的工程服务期短、利用率低,露天转地下过渡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2)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原有主井和副井,尽量减少改造的问题,提出了新掘副井、一期副井改造延深、新掘盲竖井三种方案,并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推荐采用新掘副井方案。(3)经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推荐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采用主副竖井加辅助斜坡道开拓方案。(4)通过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模式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过渡期的生产能力较低,矿床的综合产能可能利用程度很低。露天和地下联合开采时空联系程度较低,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另外,过渡期较短,空间联系比较紧密,但因为过渡时间不充足,以及预留露天坑底境界保安矿柱使露天开采及地下开采的开拓系统及回采工艺结合程度偏低。(5)通过对矿体按厚度和倾角进行分类统计可知,中厚及厚大矿体占90%以上,倾角均为倾斜至急倾斜。可采用的采矿方法有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及空场嗣后充填法等。为满足生产管理与安全技术管理的需要,针对开采技术条件,通过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得出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优采矿方法: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二、浅谈我国露天磷矿贫损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国露天磷矿贫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缓倾斜中厚磷矿床地下开采采场矿压显现及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工程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露天转地下开采采矿方法应用现状及研究成果
        1.2.2 磷矿床地下采矿方法的现状及研究成果
        1.2.3 数值模拟在采矿方法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及成果
        1.2.4 相似模拟试验应用于采矿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晋宁磷矿6 号坑东采区概况及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的选择
    2.1 矿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气候及地表水特征
        2.1.2 区域地质背景
        2.1.3 地质构造
        2.1.4 矿石品级
    2.2 6 号坑东采区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2.2.1 岩样采取
        2.2.2 测试设备与仪器
        2.2.3 试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2.3 6 号坑东采区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的选择
        2.3.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选择
        2.3.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改进
        2.3.3 采场残留矿石的回收
    2.4 本章小结
3 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3.1 相似模拟试验概述
        3.1.1 相似三定理
        3.1.2 相似准则
    3.2 相似材料
        3.2.1 相似材料的选取
        3.2.2 相似参数的确定
        3.2.3 相似材料配比及用量
    3.3 模型制作
        3.3.1 原型岩体条件
        3.3.2 模型制作
        3.3.3 模拟地下开采及观测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上覆岩体垮落过程与结果分析
        3.4.2 上覆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
        3.4.3 采场围岩应力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上覆岩层应力变化及破断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离散元原理
        4.1.1 基本思想
        4.1.2 离散元法的基本方程
        4.1.3 求解方法一动态松弛法
    4.2 UDEC 软件简介
    4.3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1 计算模型几何尺寸及边界条件
        4.3.2 材料本构模型及破坏准则
        4.3.3 材料力学参数的选取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数值模拟过程
        4.4.2 上覆岩层破坏过程
        4.4.3 采场上覆岩层支承压力变化规律
        4.4.4 采场上覆岩层位移变化规律
    4.5 相似模拟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比对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2015年云南采矿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业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及恢复治理
3 地下开采
4 露天开采
5 排土场
6 岩石力学
7 矿井通风
8 矿山安全
9 工程爆破技术
10 矿山机械
11 尾矿库管理
12 数值模拟分析
13 综述

(4)2014年云南采矿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矿业可持续发展
2矿山地质灾害及复垦
3地下开采
4露天开采
5排土场
6地下及边坡工程稳定
7矿井通风
8矿山安全
9工程爆破技术
10矿山机械
11尾矿库
12数值模拟分析

(6)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 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3.2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现状
    3.3 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要素分析
    4.2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
    5.1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2 建材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3 油气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4 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5 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6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7 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8 各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5.9 绿色矿山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5.10 本章小结
6 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6.1 分析方法
    6.2 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6.3 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
    6.4 企业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1 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7.2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总体框架
    7.3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清平磷矿深部充填采矿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情况
        1.1.2 矿山所在地资源情况及现状
    1.2 磷矿充填采矿法的研究综述
        1.2.1 磷矿充填采矿法的发展优势
        1.2.2 磷矿行业充填采矿法的发展趋势
        1.2.3 充填采矿法在磷矿行业的应用情况简介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开采技术条件
    2.1 矿体赋存条件
    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工程地质条件
3 磷矿充填采矿的可行性分析
    3.1 充填采矿是地下采矿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磷矿山地下采矿技术发展的趋势
    3.3 充填法采矿的优点及其发展趋势和现实意义
    3.4 充填采矿技术属于成熟技术且国内外已广泛推广应用
    3.5 磷矿开采采用充填法的优势
        3.5.1 资源回收率
        3.5.2 安全环保
        3.5.3 磷矿充填成本的优势
    3.6 清平磷矿深部开采可行的采矿方法
        3.6.1 分段空场采矿法
        3.6.2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脉内采准)
        3.6.3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脉外采准)
        3.6.4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3.6.5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3.7 采矿方法初选分析结果
        3.7.1 赋存条件及经济可行性对比分析
        3.7.2 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
4 可行的充填法开采方案
    4.1 清平磷矿充填采矿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矿山开采现状
        4.1.2 深部项目的改扩建任务
        4.1.3 企业需要的矿山生产规模
        4.1.4 生产设备选型及数量验证
        4.1.5 矿块生产能力验证计算
        4.1.6 矿山服务年限验证
    4.2 充填采矿工艺
        4.2.1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的采矿生产工艺
        4.2.2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采矿生产工艺
        4.2.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4.3 充填
        4.3.1 充填方案及系统工艺流程
        4.3.2 充填材料选择
        4.3.3 充填能力及充填配比验证
    4.4 工业试验条件
        4.4.1 试验矿段现状
        4.4.2 试验采场地质条件
        4.4.3 主要试验地点
        4.4.4 工业试验预期效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磷矿床特征及发展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磷矿床主要类型及地质特征
2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特征
3 我国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1 产能集中,产区多位于鄂、云、贵、川4省
    3.2 开采总量过剩,超过磷肥加工需求
    3.3 科技进步已基本解决中低品位磷矿利用技术问题
    3.4 市场需求以满足磷肥工业发展最为重要
    3.5 磷矿床开发利用以海相沉积磷块岩矿床为主
4 我国磷矿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5 我国磷矿资源发展对策及建议

(9)安徽六国化工磷矿堆场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范围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六国化工磷矿堆场概况
    2.1 六国化工公司概况
    2.2 六国化工机运车间供矿系统情况
    2.3 六国化工磷矿堆场系统优化前状况
    2.4 系统优化前码头装置情况
        2.4.1 码头磷矿堆场优化前生产装置布置情况
        2.4.2 磷矿堆场 5#码头优化前情况
        2.4.3 磷矿堆场 4#码头改造前情况
第3章 六国化工磷矿堆场系统优化研究
    3.1 磷矿堆场系统优化研究内容
        3.1.1 磷矿堆场系统优化研究思路
        3.1.2 磷矿堆场系统优化范围
    3.2 磷矿堆场总平面布置优化调整
    3.3 磷矿堆场 5#码头系统优化与设计内容
        3.3.1 系统优化后 5#码头平面布置
        3.3.2 系统优化后 5#码头工艺流程
    3.4 磷矿堆场 4#码头系统优化设计
        3.4.1 系统优化后 4#码头平面布置
        3.4.2 系统优化后 4#码头工艺流程
    3.5 磷矿堆场新增细碎装置
        3.5.1 新增细碎装置平面布置
        3.5.2 细碎厂房(851D)设计概况
        3.5.3 转运楼(732D)系统优化与设计
        3.5.4 细碎装置工艺流程
    3.6 磷矿堆场系统优化后主要建构筑物情况
    3.7 磷矿堆场系统优化后主要工艺设备情况
    3.8 磷矿堆场系统优化涉及其它方面研究
        3.8.1 磷矿堆场系统供配电
        3.8.2 工艺设备方面
        3.8.3 磷矿堆场环保措施
        3.8.4 其它
    3.9 磷矿堆场系统优化设计总投资估算
第4章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F 附件目录
    F.1 附表
    F.2 现场照片
    F.3 附图
致谢

(10)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发展现状
        1.2.2 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发展现状
        1.2.3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难点与基本准则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第二章 露天转地下开拓系统衔接技术研究
    2.1 开拓系统衔接分类
    2.2 典型开拓方案研究
    2.3 石人沟铁矿开拓系统现状
    2.4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当前开拓系统衔接评价
    2.5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拓方案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模式评价
    3.1 露天和地下开采时空衔接评价
        3.1.1 评价指标
        3.1.2 评价结果
    3.2 露天和地下开采工艺系统衔接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初选
    4.1 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适应性分析
    4.2 采矿方法初选
        4.2.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4.2.2 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
        4.2.3 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4.2.4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确定
    5.1 开拓系统确定
        5.1.1 矿山工程建设现状
        5.1.2 开拓系统
    5.2 最佳开采模式选择
        5.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影响因素权重向量的确定
        5.2.3 隶属矩阵确定
        5.2.4 综合评判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浅谈我国露天磷矿贫损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我国露天磷矿贫损管理[J]. 邹佩麟. 化工矿山技术, 1983(S1)
  • [2]缓倾斜中厚磷矿床地下开采采场矿压显现及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D]. 田维军. 重庆大学, 2010(03)
  • [3]2015年云南采矿年评[J]. 郭忠林,殷国华,付自国,王羽. 云南冶金, 2016(02)
  • [4]2014年云南采矿年评[J]. 郭忠林,王洋喆,杨东奕. 云南冶金, 2015(02)
  • [5]硬岩矿山开采技术回顾与展望[J]. 李夕兵,黄麟淇,周健,王少锋,马春德,陈江湛,刘志祥,李启月,赵国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9(09)
  • [6]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D]. 马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7]清平磷矿深部充填采矿的可行性研究[D]. 石亮.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8]我国磷矿床特征及发展对策建议[J]. 唐尧.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14(04)
  • [9]安徽六国化工磷矿堆场系统优化研究[D]. 汪瑛玲.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10]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D]. 杨力. 中南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浅谈我国露天磷矿的损失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