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漫瀚调音乐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闫妍,庄滨华[1](2021)在《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与漫瀚调音乐形态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短调民歌与漫瀚调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歌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分析研究蒙古族民族音乐、草原文化十分重要。文章从音乐形态比较入手,通过对调式调性、节奏节拍以及旋律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比较蒙古族短调民歌与漫瀚调的异同,以求对更好地了解蒙古族民族音乐起到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吕中强[2](2021)在《漫瀚调钢琴音乐改编及创作的意义及实施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漫瀚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鄂尔多斯市重要的民歌歌种,对其进行钢琴化创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民族音乐的钢琴化创作进行梳理,探讨漫瀚调钢琴音乐改编及创作的意义及实施途径。
李霞[3](2021)在《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 ——以《漫瀚情歌》《韩庆大坝》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漫瀚调是内蒙古准格尔地区的音乐文化瑰宝,是众多民族民间音乐其中的一种,展现了蒙汉民族音乐文化结合的艺术力量,是内蒙古地区独具文化特色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以两首漫瀚调作品为例,从其唱词特征、音乐特色为切入点,论述内蒙古漫瀚调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色。引言部分从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报道,介绍漫瀚调的来源和目前发展状况。第一章,通过对两首漫瀚调代表曲目的音乐特点分析,揭示两首歌曲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上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第二章结合笔者的声乐学习和演唱体验,通过对《漫瀚情歌》和《韩庆大坝》的演唱技巧、腔词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自身在音乐会演唱中的实际体现,更好的把握漫瀚调风格作品。第三章整理漫瀚调演唱中的风格把握和启示。最后归纳出内蒙古漫瀚调民歌的演唱特点:一、歌曲内容贴近生活,歌词较为写实;二、歌曲旋律跌宕起伏,风格突出;三、围绕人们生活展开或抒发年轻人情感,易让人感同身受。本文通过对经典漫瀚调民歌《韩庆大坝》和具有漫瀚调风格的创作型歌曲《漫瀚情歌》艺术特征和演唱诠释的研究,对漫瀚调演唱中的风格把握进行总结。笔者相信在提高自身演唱水平的同时,也能为我国优秀民间音乐尽绵薄之力。
岑霞[4](2021)在《蒙古民歌学术史整理与研究 ——以汉文版的民歌集、专着、学位论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蒙古民歌作为蒙古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为蒙古族历史增添了靓丽的色彩。本文以蒙古民歌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与田野调查的方式相结合,对国内汉文版的蒙古民歌集、专着及学位论文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总结。纵观汉文版蒙古民歌相关研究成果,蒙古民歌集成在众多学者的积极倡导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与此同时,汉文版蒙古民歌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发展,日趋成熟。本论文以问题意识为前提,力求探索汉文版蒙古民歌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论文主要由绪论(包括选题缘起、选题目的及意义、选题方法等)及其之外的三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主要对蒙古民歌集成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阐释。通过历时性地对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蒙古民歌集进行梳理,对蒙古民歌集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其发展规律。蒙古民歌集紧随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蒙古民歌多反映政治革命方面的内容,受时代、技术等条件的局限,其民歌的艺术性未能得到更好的呈现,搜集与整理工作也未能全面性的开展。21世纪,在党和广大学者的积极倡导下,蒙古民歌集的搜集整理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纵观其成果,由于蒙古人民在各地区居住的不集中、时代的久远等导致一手资料的遗失,许多着名的、年迈的民间歌手的去世等问题也使蒙古民歌集的搜集整理工作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章从历史学的角度对蒙古民歌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分别对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蒙古民歌相关理论着书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理论着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有关蒙古民歌的研究在前期取得的成果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民歌的研究逐渐步入轨道,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不仅突破前期仅仅关于蒙古民歌音乐史、音乐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出现了关于蒙古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蒙古民歌审美内涵等更为细化的研究。第三章对蒙古民歌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探讨,分别对蒙古民歌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进行梳理、探析。蒙古民歌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从民俗角度和文学角度进行阐释;蒙古民歌硕士论文方面的研究,则主要从音乐形态角度和美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蒙古民歌学位论文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蒙古民歌博士论文的相关成果虽然较硕士论文成果来讲较少,但也为审视蒙古民歌全貌提供了借鉴。
游暐之[5](2020)在《从民歌小调到音乐舞台戏剧——管窥漫瀚调当代传承发展新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漫瀚调是流传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区的一种民歌小调。据考证,漫瀚调产生的时间大致为清代。漫瀚调的民族性,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为当地的蒙汉两族所共有,这种交融性很强的特性,让漫瀚调成为一种风格独具、充分体现蒙汉两种文化高度融合的全新民间艺术样式。漫瀚调所具有的文学和音乐方面的天然基因,为其实现音乐戏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准格尔旗当地的艺术家们已经在漫瀚调音乐戏剧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让这种民间艺术成功转型为舞台表演艺术,让其在更科学的道路上得到传承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推陈出新。
文硕,彭媛娣[6](2020)在《民歌的歌剧化思维——以漫瀚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民歌,作为一种依然鲜活的客观存在,是经过不断借鉴、筛选、变形、改良而沉淀下来的音乐叙事形式。那么,如何跳出当代人已经固化的思维惯性,回到中国歌剧发展的应有认识框架内,去探求民歌与歌剧的融合点呢?一般而言,在民间,有些民歌演唱者虽然没有
周瑞民[7](2019)在《内蒙古本土音乐文化研究——以准格尔旗漫瀚调的发展与传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漫瀚调生根于准格尔旗,它是蒙古族和汉族两种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准格尔旗的一张文化名片,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漫瀚调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陈琳[8](2019)在《音乐传承与身份变迁 ——漫瀚调国家级传承人奇附林的口述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漫瀚调国家级传承人奇附林为研究对象,将他放置在漫瀚调发展以及当今社会文化变迁的语境下,通过对他人生史的描述,进一步分析在社会变迁中,他是如何从农民成长为一名农民歌手,又从农民歌手变成舞台歌手,进而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一系列身份的转换,以此探讨他身份转换的内在原因及其身上承载的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及结语构成。绪论部分包括论文缘起、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阐述了漫瀚调产生的历史语境以及在漫瀚调发展过程中漫瀚调艺人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阐述出生在文革前、成长于文革中受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奇附林,如何将自己从农民塑造成一名农民歌手。第三章主要从身份的角度出发,阐述奇附林从农民歌手到舞台歌手、从舞台歌手到国家级传承人身份的转换,进一步剖析在身份转换的过程中,他一直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其身上承载的漫瀚调艺术在不同语境下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第四章以口传性作为研究视角,探讨分析在民俗社会与现代社会中漫瀚调这一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和奇附林的身份认知及身份变迁等问题。结语部分对奇附林的人生历程以及身份的转换加以归纳,并揭示出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与口传性特点。
张茜[9](2016)在《传承与发展——浅谈研究漫瀚调唱腔的社会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漫瀚调作为蒙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对漫瀚调的唱腔进行研究,对蒙汉文化交融性的研究更具有民族学上的意义。漫瀚调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进行更加创新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刘炫铄[10](2015)在《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融合 ——蒙汉文明之漫瀚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文化大潮中,重视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意义,尤其是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以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长河中,不同国家、民族形成各自的文化传统与基调,都有着独立特点。漫瀚调的缘起与那些已经形成的相对完整艺术体系强制移植过来的融合不同,是由于历史的契机从而形成两民族生产生活的交融,社会民族制度逐渐改变下,由两族人民根据本民族的艺术归属特点,自主形成一种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独特民族民间艺术歌曲。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等。第二部分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组成,首先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概述了漫瀚调音乐的历史渊源繁衍空间背景及称谓流派,漫瀚调产生的地理条件是蒙汉杂居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河套地带及周边接壤的陕晋地区,蒙汉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特殊的历史迁徙“走西口”都促成漫瀚调的形成。其次,与地方音乐进行比较分析,从语言和风俗以及民间艺术特征的交融性出发,比较了漫瀚调与作为“基因”的汉族陕晋民歌以及纯蒙古民歌特别是蒙古族短调民歌。进而剖析漫瀚调音乐形态研究中唱词、曲式、曲调、旋律、内容伴奏的特点,漫瀚调的唱词多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尾缀中使用衬词、句中常常出现叠词,以及独特“风搅雪”特点。曲调与调式方面,旋律主要以蒙古族短调歌曲为根基,演唱形式的特点是男女对唱或赛歌的形式,腔体也以男女同腔为主。伴奏乐器包括蒙古族的四胡以及汉族的扬琴和笛子,但是随着人民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伴奏乐器也发生改变,逐渐出现了电子琴和手风琴等现代乐器。最后,文章第三部分综合了本体发展及自身特征从漫瀚调的音响形态、社会功能性的角度谈其美学价值,以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现代的表现形式,衍生出漫瀚剧这一综合的艺术形式以及发展进化阶段,从保护传承等方面论述它的民族性、民间性和艺术性。漫瀚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动接受地域文化影响与创作出来的新型文化融合类艺术作品,是传统的艺术不能丢弃,漫瀚调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
二、漫瀚调音乐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瀚调音乐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与漫瀚调音乐形态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蒙古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音乐形态 |
(一)调式及音阶的特征 |
(二)节奏节拍 |
(三)曲式结构 |
(四)旋律发展手段 |
1、音程关系 |
2、装饰音的应用 |
二、漫瀚调的音乐形态 |
(一)调式及音阶的特点 |
(二)节奏特点 |
1、附点以及切分音符 |
2、歌词节奏 |
(三)前奏、间奏以及尾奏 |
(四)曲式 |
1、结构方整 |
2、重复乐段结构 |
(五)旋律发展手段 |
1、重复 |
2、音域宽广且多音程跳动 |
结语 |
(2)漫瀚调钢琴音乐改编及创作的意义及实施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音乐钢琴化创作概述 |
二、漫瀚调钢琴音乐的创作意义 |
(一)漫瀚调钢琴音乐创作能够让世界了解漫瀚调音乐 |
(二)进行漫瀚调钢琴音乐创作有利于丰富钢琴音乐创作 |
三、漫瀚调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实施途径 |
(一)运用西方作曲技术手段创作中国风格的钢琴曲 |
(二)运用中国音乐创作技法创作中国风格钢琴曲 |
1、完善中国民族多声部体系 |
2、运用中国传统的曲式结构进行钢琴音乐创作 |
(三)创作短小的音乐作品 |
(3)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 ——以《漫瀚情歌》《韩庆大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对象及内容 |
2.选题价值 |
3.研究方案及方法 |
3.1 研究方案 |
3.2 研究方法 |
4.漫瀚调概述 |
4.1 漫瀚调的来源 |
4.2 漫瀚调的内容 |
第一章 歌曲《漫瀚情歌》、《韩庆大坝》的艺术特征 |
1.1 《漫瀚情歌》的音乐特点 |
1.1.1 旋律特色 |
1.1.2 节奏、节拍特点 |
1.1.3 曲式结构与调式调性 |
1.2 《韩庆大坝》的音乐特点 |
1.2.1 旋律特色 |
1.2.2 节奏、节拍特点 |
1.2.3 曲式结构与调式调性 |
第二章 歌曲《漫瀚情歌》、《韩庆大坝》的演唱诠释 |
2.1 《漫瀚情歌》的演唱技巧、腔词特点及舞台呈现 |
2.1.1 《漫瀚情歌》的演唱技巧 |
2.1.2 《漫瀚情歌》的腔词特点 |
2.1.3 《漫瀚情歌》的舞台呈现 |
2.2 《韩庆大坝》的演唱技巧、腔词特点及舞台呈现 |
2.2.1 《韩庆大坝》的演唱技巧 |
2.2.2 《韩庆大坝》的腔词特点 |
2.2.3 《韩庆大坝》的舞台呈现 |
第三章 漫瀚调演唱中的风格把握与启示 |
3.1 从漫瀚调的语言特色上谈风格把握 |
3.2 从漫瀚调的唱腔特色上谈风格把握 |
3.3 演唱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蒙古民歌学术史整理与研究 ——以汉文版的民歌集、专着、学位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蒙古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 |
第一节 20 世纪下半叶蒙古民歌集 |
一、1949 年—1966 年的蒙古民歌集 |
二、1976 年—20 世纪末的蒙古民歌集 |
第二节 21 世纪初蒙古民歌集 |
一、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蒙古民歌集 |
二、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蒙古民歌集 |
第二章 蒙古民歌专着研究 |
第一节 20 世纪下半叶蒙古民歌专着研究 |
第二节 21 世纪初蒙古民专着研究 |
一、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蒙古民歌专着 |
二、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蒙古民歌专着 |
第三章 蒙古民歌学位论文研究 |
第一节 蒙古民歌博士论文研究 |
一、从民俗学角度研究蒙古民歌博士论文 |
二、从文学角度研究蒙古民歌博士论文 |
第二节 蒙古民歌硕士论文研究 |
一、音乐形态学视野下的蒙古民歌研究 |
二、美学视野下的蒙古民歌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民歌集成类 |
二、专着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附录 |
一、成果索引 |
(一)民歌集索引 |
(二)专着索引 |
(三)博士论文索引 |
(四)硕士论文索引 |
二、田野采风 |
三、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一)科研项目 |
(二)发表论文 |
(三)参加学术会议 |
(四)获奖 |
致谢 |
(5)从民歌小调到音乐舞台戏剧——管窥漫瀚调当代传承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漫瀚调产生的文化背景 |
二、漫瀚调的音乐戏剧化基础 |
三、漫瀚调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
四、漫瀚调音乐舞台戏剧的尝试 |
五、漫瀚调音乐戏剧化如何推陈出新 |
(6)民歌的歌剧化思维——以漫瀚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1. 主题提炼 |
2. 重点提炼 |
3. 歌剧元素提炼 |
4. 跨文化提炼 |
四 |
(7)内蒙古本土音乐文化研究——以准格尔旗漫瀚调的发展与传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漫瀚调艺术研究所、漫瀚调传习所的成立 |
二、漫瀚调艺术展演中心的成立 |
三、漫瀚调艺术节活动 |
四、漫瀚调进校园 |
五、漫瀚剧等新形式的出现 |
六、漫瀚调曲目电影系列 |
七、乡村文化户 |
八、媒体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
九、漫瀚调素材的新创作歌曲 |
十、伴奏和新编歌词的变化 |
(8)音乐传承与身份变迁 ——漫瀚调国家级传承人奇附林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近代历史语境中的漫瀚调及其艺人 |
1.1 漫瀚调产生的历史语境 |
1.2 漫瀚调艺人及近代漫瀚调的兴起 |
第二章 一位农民歌手的成长 |
2.1 童年时光——初闻山曲儿 |
2.1.1 家族的基本情况 |
2.1.2 奶奶教唱的蒙古曲儿 |
2.1.3 父母的熏陶 |
2.1.4 短暂的校园时光 |
2.2 文革时期——劳动与唱山曲儿 |
2.2.1 政治夜校时的文艺活动 |
2.2.2 遇到老艺人 |
2.2.3 劳动的日子 |
2.3 走出小滩子村、唱响黄河两岸 |
2.3.1 与二人台班子唱山曲儿 |
2.3.2 卖冰棍儿与戏班跟唱 |
第三章 从农民歌手到民歌传人的身份转换 |
3.1 从农民歌手到舞台歌手 |
3.1.1 初次比赛 |
3.1.2 生命中的贵人 |
3.1.3 第一次进京 |
3.1.4 比赛中的创新 |
3.1.5 走进央视 |
3.1.6 成为电视名人 |
3.1.7 走向全国 |
3.2 从舞台歌手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3.2.1 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3.2.2 成为漫瀚调的符号 |
第四章 音乐传承人与文化变迁 |
4.1 漫瀚调的传承 |
4.1.1 漫瀚调的传承方式 |
4.1.2 漫瀚调的传承特点 |
4.2 音乐传承与身份认知 |
4.2.1 自我认知 |
4.2.2 社会对传承人身份的认知 |
4.2.3 音乐传承中的身份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传承与发展——浅谈研究漫瀚调唱腔的社会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着作中漫瀚调的研究 |
1. 立足音乐角度的研究 |
2. 对漫瀚调唱词的研究 |
3. 漫瀚调的传承与发展 |
二、漫瀚调唱腔研究的内容 |
1. 漫瀚调演唱的特点 |
2. 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漫瀚调唱腔进行系统研究 |
3. 研究漫瀚调的唱腔, 借助传统的民间唱法,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 |
三、漫瀚调唱腔研究的思路 |
四、漫瀚调唱腔研究的方法 |
1. 分析归纳法 |
2. 比较研究法 |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五、漫瀚调唱腔研究中的重点难点 |
六、漫瀚调唱腔研究中的基本观点 |
七、漫瀚调唱腔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
1. 研究视角的扩展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成果。 |
(10)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融合 ——蒙汉文明之漫瀚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缘起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漫瀚调概述 |
2.1 漫瀚调简况 |
2.2 漫瀚调的背景来源 |
2.2.1 生态环境 |
2.2.2 文化汲取背景 |
2.2.3 走西口 |
2.3 漫瀚调称谓的流变 |
第3章 蒙汉民族文化交融及地方音乐比较分析 |
3.1 蒙汉文化语言风俗认同 |
3.2 蒙汉民间艺术认知共性 |
3.3 蒙汉地方音乐基因比较 |
3.3.1 与汉族陕晋民歌基因比较 |
3.3.2 与纯蒙古族民歌基因比较 |
3.3.3 与“弟兄”剧种“二人台”比较 |
第4章 漫瀚调音乐形态研究 |
4.1 漫瀚调唱词 |
4.1.1 赋比兴的运用 |
4.1.2 尾缀衬词及句中叠词 |
4.1.3 方言 |
4.1.4 “风搅雪”的结合 |
4.2 漫瀚调曲式与调式 |
4.3 漫瀚调内容及旋律 |
4.4 漫瀚调腔体及演唱特征 |
4.5 伴奏织体及乐器 |
第5章 漫瀚调音乐性格特点和社会功能 |
5.1 漫瀚调的音响形态 |
5.2 漫瀚调的物化形态 |
5.3 漫瀚调的美学特征 |
第6章 漫瀚调的活态传承及培养保护 |
6.1 漫瀚调的活态艺术 |
6.1.1 漫瀚调的里程碑 |
6.1.2 漫瀚调的改革 |
6.1.3 漫瀚调的新世纪 |
6.2 漫瀚调的培养及保护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漫瀚调音乐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与漫瀚调音乐形态的对比分析[J]. 闫妍,庄滨华. 黄河之声, 2021(13)
- [2]漫瀚调钢琴音乐改编及创作的意义及实施途径[J]. 吕中强. 黄河之声, 2021(11)
- [3]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 ——以《漫瀚情歌》《韩庆大坝》为例[D]. 李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蒙古民歌学术史整理与研究 ——以汉文版的民歌集、专着、学位论文为例[D]. 岑霞.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5]从民歌小调到音乐舞台戏剧——管窥漫瀚调当代传承发展新趋势[J]. 游暐之. 艺术评论, 2020(10)
- [6]民歌的歌剧化思维——以漫瀚调为例[J]. 文硕,彭媛娣. 歌剧, 2020(02)
- [7]内蒙古本土音乐文化研究——以准格尔旗漫瀚调的发展与传承为例[J]. 周瑞民. 黄河之声, 2019(23)
- [8]音乐传承与身份变迁 ——漫瀚调国家级传承人奇附林的口述史研究[D]. 陈琳.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9]传承与发展——浅谈研究漫瀚调唱腔的社会意义[J]. 张茜. 当代音乐, 2016(24)
- [10]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融合 ——蒙汉文明之漫瀚调研究[D]. 刘炫铄. 吉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