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种电锯减振手柄

介绍几种电锯减振手柄

一、介绍几种油锯减振手把(论文文献综述)

李增芳,卢云峰,陈建,严爱芳[1](2010)在《油锯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中指出油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对操作工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因此减振降噪是油锯性能改进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阐述了油锯振动和噪声的成因及危害性,对油锯发动机、机体与手把连接装置的减振降噪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油锯减振降噪技术的发展趋势。

郭明[2](2012)在《基于可拓分类知识挖掘的复杂产品性能配置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产品配置设计作为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技术,能实现个性化产品的快速定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本文在全面综述国内外现有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可拓逻辑、实例推理、分类挖掘等,研究产品配置设计过程中的性能意图与旧有结构之间的矛盾问题,探索一种形式化的智能设计方法,对于解决产品配置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针对产品配置模型中的配置知识表达以及层次结构广度等,提出以可拓学中的基元和复合元为工具,分析零部件两两之间的约束类型,建立产品设计实例的形式化模型和配置推理模型,从而适当扩展了其适用范围;2.提出用实例推理辅助产品性能配置设计,分析实例推理中的区间与区间相似度的基本性质,建立基于改进距的区间与区间相似度计算模型,指出点与区间、点与点相似度则是前者的相应特例,并将其与其它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法区分度较高,且满足相似度的基本性质,适用范围更广,能有效处理不确定的、模糊的顾客性能意图;3.提出在产品初次检索过程中,应用可拓分类挖掘方法提取静态的设计知识。在产品配置过程中,先通过发散分析形成基础的变换库,再用变换算子对现有结构进行变换操作并控制其变换方向使之与目标方向相同,而后结合变换效应来计算该变换的可操作性等,最后提取动态的、质变或量变的设计知识;4.最后,对油锯新配置中的发动机和前把手进行了仿真,试验表明其与经验计算中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并开发了原型系统以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初步实现了产品性能配置设计中的矛盾问题智能化求解。

李博[3](2018)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使用割灌机是现代林业和农业劳动经常采用的作业形式,园林工人在清除杂草、修剪灌木时经常使用割灌机来完成绿化作业,农民在收割牧草、小麦、水稻、青稞、桑树等农作物也经常使用割灌机。劳动者在操作便携式割灌机作业时,一般要以一定的姿势负重,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背负质量、作业姿势、机器产生的振动和噪声等会增加劳动者的负荷,造成作业疲劳,极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甚至产生作业事故。因此,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精确可靠的评估方法和实验测量工具对割灌机操作者的人体疲劳度进行研究评价十分必要。此项研究可以科学的量化工人的作业疲劳,为确定工人的工作时限、岗位轮换、安全事故防范、职业病预防与治疗等标准提供参考,也是国内外人机工程学专家学者们为降低林业劳动损伤发生率提供有效措施保障而努力的科研方向。本论文便是在此背景下,基于生物力学和数理统计学,对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进行系统的实验与研究,研究要点如下:基于人机工程学与统计学原理,分析在割灌机作业中影响人体作业疲劳的工效学因素,建立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度多指标评价体系,确立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价步骤,利用调查问卷、观察法和RULA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估赋值,用嫡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权重指标计算,提出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并进行求解计算,借助血氧实验验证该量化模型的准确性。运用生物力学与运动学原理,利用动作捕捉技术采集劳动者使用割灌机进行打草作业、割灌木作业和打枝作业的动力学及运动学数据,使用生物力学软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在三种工况不同作业姿势下的简化受力模型;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不同作业姿势中人体各躯干肌肉的活动与功能进行实验分析,描述和评估割灌机作业中人体骨骼肌肉疲劳的负荷因子。使用三维坐标系对两种常见割灌机使用不同刀具在发动机怠速运转、低速作业、高速作业时人体的手传振动计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振动总值进行测量分析,得出背负式割灌机和侧挂式割灌机使用不同刀具时的(8)阈值,与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比较;应用问卷调查统计法和冷水复温试验方法评估作业工人的白指患病率,利用回归分析评估振动危害症状与工人接振总剂量的关联性。根据人机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理论中噪声的客观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对劳动者每个工作日操作割灌机作业的噪声暴露剂量和噪声频谱进行实际测量和记录,与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比较;选取人体脑电作为噪声对人体心理及生理负荷的影响情况的评价指标,分析割灌机作业现场噪声对劳动者脑电的影响,以及噪声与劳动者作业疲劳度的关联性。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割灌机背负架、手把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建立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上肢模型和手臂运动模型,计算得出割灌机手把长度,提出割灌机减振设计的方法和降噪设计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背负式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使用人体建模和仿真软件JACK对其进行人机工效仿真评价,使用RULA和OWAS模块对其在不同工况下的作业姿势分别进行人因分析。本研究可为确定劳动者在操作割灌机作业时的人体疲劳度提供参考,为研究作业姿势、振动和噪声对体力劳动能力和生理负荷的影响、割灌机的设计与改进、矫正不良作业姿势、降低作业疲劳、预防和降低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振动和噪声危害,改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促进作业安全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是保障我国林业、农业从业者职业健康、增长林业、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性课题,对农林机械的新科技、新产品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潘海兵[4](2009)在《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平顺性研究及动力学仿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功能林木采育作业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是此课题研究的一部分。随着轻工业不断发展,轻工业对木材需求量越来越大,仅靠我国现有的采伐机械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大量使用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械,但国内仍未有此类联合采伐机械投入使用。国外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械价格昂贵且不适于国内木材生产,因此,课题组研制了首台适用于国内林区采伐作业的采伐机械——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研制对于提高木材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具有一定的意义。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是集伐木、打枝、造材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联合采伐装备。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在林地间行进和作业时由于多种原因必然会产生振动。因此,本文首次理论推导出多功联合采伐机行进时的平顺性模型,并且建立了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多体动力学模型,对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状态进行仿真,为多功能联合采伐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采伐机械研究应用的现状,着重探讨了国外几家大公司的联合采伐机械的研究发展现状。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具有与普通工程车辆类似底盘结构,因此,为了研究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平顺性,本文对近年来年车辆振动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结构,分析了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振动来源。在一些合理的理论简化和条件假设下,建立了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5自由度的振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以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外部振源作为振动激励。根据所建立的振动力学模型,运用第二拉格朗日方程理论推导出多功能联合采伐机行进时的振动微分方程。根据振动微分程的矩阵形式,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采用子系统结构嵌套的方式编制了五自由度振动系统通用的仿真求解模型。五自由度振动系统写成矩阵形式后便可由此模型仿真求解。将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参数采用集中输入方式输入模型,经计算得到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振动模型各变量的加速度、速度曲线。经分析,地面激励产生的振动在轮胎和座椅的减振作用下得到了大幅度衰减,但人椅系统的振动频率部分为低频。本文还以Mechanism/Pro模块作为桥梁,将三维设计软件Pro/E和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协同使用,发挥各自的优点,建立了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多体动力学模型。在ADAMS环境中,对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在直线行驶、三角凸块激励、伐根激励和驻车作业时运动状态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到了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状态。轮胎和座椅对产生的振动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人体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都比较大。可以通过给驾驶增加减振系统和调节座椅刚度和阻尼提高整机的减振性能。多功能联合采伐机五自由振动模型的仿真求解和多体动力学模型的模拟仿真相互映证,映证了多功以联合采伐机动力学模型和振动的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仿真结果对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文对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振动模型和仿真模型的建立、对模型仿真求解的方法也对解决类似林业机械振动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张肇贤[5](1967)在《介绍几种油锯减振手把》文中认为 油锯是一种手提式机械,在锯木作业的整个过程中,均由锯手携提。油锯的振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发动机旋转惯性力和锯木时锯链产生的冲击力。此外,锯链锉磨不当,发动机调整不好,锯手操作不熟练等也会引起振动,但主要是前述两种原因。油锯产生的振动,绝大部分直接传向锯手。为了减轻油锯在工作中传向锯手的振动,改善锯手的劳动条件,人们采用了各种形式的减振措施,但总的说来,不外乎是在发动机与手把或手把与锯手握手之间将振动切断或减弱。手把的减振比较简单,而且可

段铁城[6](2011)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油锯伐木作业姿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林业作业环境十分恶劣,操作者除了完成必须的操控任务外,还必须克服长时间站立、持较重工具、保持长时间弯腰姿势以及机器所产生的振动、噪声等的影响,这不仅会造成作业工人舒适性及工作效率下降,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运用精确的、可靠的测量工具和理论方法学研究伐木作业姿势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价,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与林业作业相关的劳动损伤的发生,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林业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开展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油锯伐木作业姿势研究,与生物力学及数理统计学相结合,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油锯作业姿势中的评价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运用人体生物力学与统计学原理,针对油锯手使用高把油锯在平面伐木作业时的作业姿势进行人体的力学特征描述和受力分析,构建伐木作业姿势的人体静力学方程,推导出油锯立姿伐木作业的人体简化静力学模型,描述和分析立姿伐木作业时人体重心的偏移趋势和状态;以影响人体平衡的力学因素为基础,借助锯切过程中的实验数据,计算并分析伐木作业时不同操作幅度下重心偏移对人体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影响。基于人机工程学通过对注意力影响油锯伐木作业姿势控制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针对注意力的运动心理学评述确定出干扰注意力的主要因素;其次建立注意力影响作业自身稳定程度的评价准则及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现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研究注意力影响下油锯手心率变化;最后,采用HSP脑呼吸训练法研究油锯手疲劳对其注意力集中的影响。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身体适应性和负荷变化对油锯伐木作业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首先基于运动生理学概述了身体适应性和负荷变化对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其次,建立了身体适应性和负荷变化影响姿势控制能力的评价准则及评价方案。最后进行现场的模拟实验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得出油锯手作业绩效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评判法对油锯伐木安全作业及伐木作业合理姿势选择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避免了由于人的主观性导致权重预测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现象发生。从实践调研中总结出6种日常伐木作业中常见的作业姿势,运用层次分析理论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然后对各准则进行详细科学的指标值量度划分,规划了合理方案的权重值范围,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各姿势方案对目标层的总权重值,通过姿势方案优选,总结出最合理的姿势方案。利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SVM分类算法构建出油锯伐木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为了提高模型的测试精度,利用混合遗传算法作为优化工具,对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进行改进,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提算法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较为可靠的油锯伐木效果评价模型。本研究可为确定不同林业操作中劳动工人工作强度提供理论参考,为定量研究在不同林业作业中操作工人的腰背部肌肉及脊柱所承担的工作负荷以及劳动强度理论依据,对于预防和降低林业作业工人提供劳动安全与保护、诊断和矫正不良作业姿势、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指导设计与改进林业生产工具、职业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牟笑静[7](2008)在《400cc全地域四轮车(ATV)整车振动研究》文中提出ATV(All terrain Vehicle)又称全地形车,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新车型,在国内通常被称为沙滩车,主要用于农业,军事,休闲娱乐等,其振动舒适性已成为ATV的重要使用性能之一。车架是ATV的骨架,对其振动舒适性有较大影响。本文以某款ATV车架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结合实验的方法对ATV振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建立了ATV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结合ATV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模态分析、动态响应分析和道路平顺性试验,提出了减小ATV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的方法,为改进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①根据二维图纸,采用三维建模软件NX4.0,建立了样车车架的几何模型,再利用有限元前后处理软件Hypermesh建立车架和车体的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模型导入求解器MSC.Nastran中求解,获得车架和车体的前六阶解析模态参数。②采用LMS实验模态分析系统对车架和车体进行了实验模态分析,得到车架和车体的前六阶试验模态参数。通过对比实验模态和解析模态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解析模态是可靠和准确的,从而验证了车体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分析了发动机激励与ATV车体模态参数的匹配问题及该车的动态特性。③在掌握了ATV结构及其参数的基础上,采用从简单模型到复杂模型的方式,建立ATV的整车有限元模型,(包括车体、轮胎、人、油箱和悬架),对ATV整车进行了模态分析。④利用建立好的ATV整车有限元模型进行谐响应分析和瞬态响应分析,从而找到整车产生共振的频率以及影响振动大小的因素,为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⑤利用ATV振动舒适性测试系统进行了道路试验,对ATV的整车平顺性进行了评价。

余烽[8](2011)在《全地形车振动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全地形车是近几年兴起的集休闲、竞技、娱乐为一体的实用型车辆,且其军用潜力巨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全地形车的使用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地形车的整车振动水平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乘员舒适、驾驶安全、车架等部件的强度等,是全地形车重要的产品品质因素之一。目前,国产全地形车整车振动水平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文针对全地形车振动及其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深入分析了ISO2631等相关振动标准,并结合全地形车自身振动特点,在国内首次系统的提出了基于时域法和频域法的全地形车整车振动评价方法及道路试验方法,以手把、坐垫及脚踏处加权加速度振级来评价驾驶员所受振动,以前后货架处加速度振级评价货架或平台处的振动。基于此方法,搭建了硬件测试系统,基于IMC FAMOS平台开发了软件分析系统,并针对多款全地形车进行了实车振动道路试验评价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时域法和频域法的结果相差很小,都可准确评价全地形车的振动。时域法思路清晰,计算速度更快,本文推荐使用时域法进行评价。②分析了多款全地形车车体结构动态特性,采用解析法和试验法分析了其车架结构动态特性,试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车架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对车架挂发动机结构动态特性分析时,以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找出了影响解析法结果的参数;结合简化模拟仿真分析结果,创造性的提出了将发动机简化为相同质心、质量及转动惯量的长方体,进而建立车架挂发动机有限元模型的新方法。试验法和解析法的结果对比表明,所提出的发动机简化方法简便可行,可在产品设计和改型阶段就能了解车架挂发动机结构的动态特性。以此方法改进了两款量产全地形车车体动特性,从车架及车架挂发动机结构动态特性的改进角度出发,分别对其车架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均可行且易实施。③分析了发动机对全地形车振动的影响及其与车架的合理匹配。首先分析了车架挂发动机后发动机对车架的动态特性影响,结果表明,车架挂发动机后,后三阶自由频率振型发生了变化,但关心的前三阶频率均有所提高。进行了发动机在车架上的位置匹配分析,左、右、前、后平动对车架挂发动机动态特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对车架挂发动机的结构动特性有重要影响。④将形状优化方法应用到全地形车结构动态特性分析中。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形状优化方法,以发动机安装位置和俯仰角度为变量对车架挂发动机的结构动态特性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保障其它几阶频率变化较小的情况下,优化后车架挂发动机的一阶模态频率有大幅的提高,有利于整车振动的控制。⑤建立了全地形车悬置系统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其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及各个方向能量解耦情况。以各阶模态能量百分比占优方向上的能量解耦率最大为目标函数,四个悬置件的三向刚度为优化变量,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悬置系统进行了能量解耦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Z向解耦率获得了大幅的提高,非常有利于全地形车整车的振动控制。⑥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了包含柔性车架、前后悬架、转向系、轮胎和人体的全地形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谐波叠加法生成了ADAMS/View格式的B级随机路面谱文件,并在ADAMS中施加了发动机激振力和激振力矩,从动力学仿真的角度分析了全地形车整车振动,为后续控制策略研究提供基础。⑦基于第5章建立的全地形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包含天棚阻尼控制、模糊控制和模糊PID控制的悬架控制联合仿真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种悬架控制策略效果。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效果最佳,而且稳定性好,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小川[9](2009)在《基于可拓变换的产品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给企业带来繁重的产品开发任务。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研究产品的适应性设计,能及时快速的开发出新产品,及时交货,争先抢占市场,则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可拓学为基础,对产品适应性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现有的产品适应性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中指出了目前产品适应性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并详细分析了产品适应性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两类矛盾问题——需求与结构之间的矛盾、新旧结构之间的矛盾,介绍了可拓设计的基本理论,结合可拓学将需求与结构之间的矛盾问题界定为不相容问题,将新旧结构之间的矛盾界定为对立问题。针对不相容问题,本文采用了可拓传导变换进行求解。首先定义了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不相容问题,及可拓设计基元,建立了相容度函数作为问题相容与否的定量化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需求的蕴含分析将需求映射到结构中,根据蕴含分析结果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行反向的传导变换形成传导变换蕴含树,最终使不相容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并将该方法应用在LED分拣机振动盘的适应性设计过程中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针对对立问题,本文采用了转换桥方法进行求解。首先定义了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对立问题,阐明了转换桥的含义,并将转换桥方法与TRIZ方法在解决对立问题上进行了分析对比,建立了共存度函数作为问题共存与否的定量化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问题中条件基元的发散分析得到基础的变换库,根据变换库利用五种基本变换算子对条件基元进行变换操作,通过变换方向的控制与变换效应的验算得出适应性方案解,使对立问题转化为共存问题。并将该方法应用在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过程中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本论文所采用的方法,开发了基于VB6.0、Solid Works平台的可拓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介绍了该原型系统的基本功能及操作流程。

晋杰[10](2008)在《ATV车体结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新产品设计周期的长短,对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采用有效的设计方法缩短设计周期十分重要。ATV车架是整车的承载部件,是整车设计的基础。本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开发一款越野型ATV车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新车型的开发探索了一种设计与分析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使有限元分析技术在ATV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本文以某两款ATV车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ATV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建立了ATV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然后,结合ATV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模态分析、刚度与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和道路平顺性试验,通过对比分析使新车车架的设计达到样车车架水平。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利用逆向快速成型的基础上,通过Surfacer和NX3.0建立了样车车架的几何模型,在样车车架和现有发动机匹配基础上设计了新车车架;(2)首先利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建立车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MSC.Nastran完成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并利用实验模态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分析了外界激励和结构模态参数的匹配性;(3)选择ATV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典型工况,对ATV车架的强度刚度进行了校核,并对两ATV进行了对比;(4)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的应力应变结果,利用MSC.Fatigue软件,分析ATV在行驶过程中所引起的动应力、动应变对车体结构的疲劳破坏,得到车体结构的疲劳寿命分布,找出了疲劳薄弱位置;(5)利用摩托车振动舒适性测试系统进行了道路试验,对ATV的整车平顺性进行了评价,并将开发的新车与样车进行了对比。新车车架性能设计基本达到了样车车架性能水平。

二、介绍几种油锯减振手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几种油锯减振手把(论文提纲范文)

(1)油锯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锯的振动和噪声
2 油锯减振降噪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油锯发动机的性能改进
    2.2 机体和前后手把连接装置的隔振技术
    2.3 锯切执行机构改进和应用技术
3 结束语

(2)基于可拓分类知识挖掘的复杂产品性能配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品配置模型
        1.2.2 产品性能设计
        1.2.3 数据挖掘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2.4 基于实例推理的产品配置设计
        1.2.5 产品可拓配置设计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可拓理论的产品性能实例库建模
    2.1 引言
    2.2 可拓学基元理论
    2.3 产品性能实例库的构建
        2.3.1 问题的提出
        2.3.2 性能的定义与分类
        2.3.3 客户性能意图的表达
        2.3.4 零部件及其约束的描述
        2.3.5 性能与结构参数的映射
        2.3.6 产品设计实例的封装
    2.4 基于可拓理论的产品配置推理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相似度的产品可拓分类知识挖掘
    3.1 引言
    3.2 相似度的计算模型
        3.2.1 相似度的性质
        3.2.2 基于改进距的相似度
    3.3 可拓分类知识
        3.3.1 可拓配置集
        3.3.2 可拓分类知识描述
        3.3.3 基于可拓分类知识挖掘的复杂产品配置流程
    3.4 基于相似度的油锯产品可拓静态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可拓变换的产品性能配置设计
    4.1 引言
    4.2 产品多维性能的配置迭代
    4.3 基于可拓变换的产品配置方案生成
        4.3.1 零件结构尺寸的可拓变换
        4.3.2 变换方向及其效应的控制
    4.4 基于可拓变换的油锯配置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锯新配置验证与系统开发
    5.1 引言
    5.2 油锯新配置的验证
    5.3 开发背景及工具简介
        5.3.1 基于VC++的 SolidWorks 二次开发技术
        5.3.2 Access 数据库技术
    5.4 系统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3)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割灌机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割灌机发展现状
        1.2.2 国内割灌机发展现状
    1.3 作业疲劳的研究现状
        1.3.1 作业疲劳度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2 作业疲劳度实验测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1.4 农林作业的作业疲劳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评估与量化
    2.1 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评价指标
        2.1.1 割灌机作业的主要工况
        2.1.2 割灌机作业的人体作业疲劳因素
    2.2 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度多指标评价体系
        2.2.1 评价指标体系
        2.2.2 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价步骤
    2.3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
        2.3.1 权重指标计算
        2.3.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计算
        2.3.3 结果分析
        2.3.4 血氧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力学负荷评估与主要肌肉活动分析
    3.1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3.1.1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动作捕捉实验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3 实验小结
    3.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下背部的力学负荷评估
        3.2.1 研究方法
        3.2.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不同作业姿势下的简化受力模型
        3.2.3 讨论
    3.3 割灌机作业中上肢生物力学分析
    3.4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主要肌肉活动分析
        3.4.1 实验设计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割灌机作业中手传振动对人体的负荷研究
    4.1 割灌机振动的测量与特性
        4.1.1 割灌机振动的的特性
        4.1.2 手传振动的测量仪器
        4.1.3 振动传感器的位置和方向
        4.1.4 振动幅值的基本参量
        4.1.5 多轴向振动
    4.2 手传振动暴露的特性
        4.2.1 日暴露时间
        4.2.2 日振动暴露量
        4.2.3 手传振动的限值标准
        4.2.4 振动信号的分析
    4.3 手传振动测量实验
        4.3.1 实验设备
        4.3.2 实验设计
        4.3.3 振动测量结果
        4.3.4 讨论
    4.4 割灌机作业振动暴露与工人手臂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4.4.1 对象与方法
        4.4.2 结果
        4.4.3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割灌机作业中噪声对人体的负荷研究
    5.1 噪声的评价标准
        5.1.1 现有噪声评价的标准
        5.1.2 割灌机噪声的评价与测定标准
        5.1.3 割灌机噪声的测定规范标准
    5.2 割灌机作业的噪声检测实验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3 割灌机作业噪声对人体脑电波的影响
        5.3.1 实验对象和设备
        5.3.2 实验方法
        5.3.3 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改进设计与评价
    6.1 基于作业姿势疲劳的割灌机改进设计原则
        6.1.1 割灌机背负架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
        6.1.2 割灌机手把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
    6.2 基于振动负荷和噪声负荷的割灌机改进设计原则
        6.2.1 割灌机减振设计的方法
        6.2.2 割灌机降噪设计的方法
    6.3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背负式割灌机改进设计
        6.3.1 整机设计
        6.3.2 背负架设计
        6.3.3 传动杆支架设计
    6.4 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的人机工效仿真评价
        6.4.1 人机工效仿真分析的流程
        6.4.2 数字人体模型和三维虚拟环境的建立
        6.4.3 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的人机工效仿真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平顺性研究及动力学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采伐机械现状
        1.2.1 国内采伐机械现状
        1.2.2 国外采伐机械现状
    1.3 车辆振动研究综述
        1.3.1 车辆车身振动特性的研究
        1.3.2 车辆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研究
        1.3.3 车辆耦合振动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振动建模基础理论
    2.1 振动模型及运动微分方程
        2.1.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
        2.1.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
    2.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2.3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
        2.3.1 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2.3.2 系统动能和广义力
    2.4 本章小结
3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结构分析
    3.1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总体结构
    3.2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底盘
        3.2.1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发动机
        3.2.2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传动系
        3.2.3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行走系
    3.3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机械臂
    3.4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伐木头
    3.5 本章小结
4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振源分析及平顺性建模
    4.1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振源分析
        4.1.1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工作原理
        4.1.2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振源分析
        4.1.3 振动对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影响
    4.2 平顺性模型简化和假设
    4.3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力学模型建立
        4.3.1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振动自由度分析
        4.3.2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的振动力学模型
    4.4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平顺性模型建立
        4.4.1 振动微分方程建立方案
        4.4.2 平顺性模型建立准备
        4.4.3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振动微分方程建立
    4.5 本章小结
5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平顺性模型分析求解
    5.1 实模态分析
        5.1.1 振动模型三个矩阵的分析
        5.1.2 固有频率与主振型的求解
    5.2 传递函数求解
    5.3 模型求解
        5.3.1 路面仿真模型的建立
        5.3.2 平顺性模型求解
        5.3.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多体动力学仿真
    6.1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三维设计
        6.1.1 三维设计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6.1.2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Pro/E模型的建立
    6.2 ADAMS软件简介
        6.2.1 基本模块
        6.2.2 分析过程及基本算法
    6.3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6.3.1 接口模块的应用
        6.3.2 建立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多体动力学模型
    6.4 多功能联合采伐机仿真分析
        6.4.1 行驶过程仿真
        6.4.2 工作过程仿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油锯伐木作业姿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伐木作业姿势概述
        1.2.1 身体姿势概述
        1.2.2 油锯伐木作业姿势
        1.2.3 作业姿势选择和作用
    1.3 油锯伐木作业研究中的人机工程问题
        1.3.1 人机工程学概述
        1.3.2 油锯伐木作业研究中的人机工程问题
        1.3.3 油锯伐木作业姿势中人体力学问题
    1.4 基于人机工程学对油锯伐木作业姿势研究概述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油锯伐木作业现场模拟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伐木作业姿势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对作业姿势生物力学特征的分析
    2.3 油锯伐木作业时人体的受力分析
    2.4 基于生物力学特征的重心偏移对伐木姿势影响
        2.4.1 重心偏移对人体受力的影响
        2.4.2 重心偏移对人体稳定性的影响
        2.4.3 地面坡度对人体稳定性的影响
        2.4.4 锯切实验及实验数据
    2.5 作业姿势生物力学评价准则和方案
        2.5.1 实验过程
        2.5.2 作业时人体支撑面与支撑稳定角
        2.5.3 作业任务选择对人体重心偏移倾向的分析
        2.5.4 作业姿势生物力学评价准则
        2.5.5 作业姿势生物力学评价方案
    2.6 本章小结
3 注意力影响作业姿势控制能力的研究
    3.1 引言
    3.2 注意力对作业姿势稳定性影响分析
        3.2.1 注意力的运动心理学评述
        3.2.2 干扰注意力的主要因素
    3.3 注意力影响作业姿势稳定程度的评价
        3.3.1 评价准则
        3.3.2 评价方案
    3.4 注意力影响作业姿势稳定性的实验分析
        3.4.1 实验过程
        3.4.2 实验数据整理分析
        3.4.3 基于HSP的疲劳对集中力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身体适应性和作业负荷变化影响姿势控制能力的研究
    4.1 引言
    4.2 身体适应性对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
        4.2.1 身体适应性目的概述
        4.2.2 身体适应性的运动生理学叙述
    4.3 作业负荷度对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
        4.3.1 建立评价准则
        4.3.2 评价办法和方案
    4.4 对身体适应性、负荷度影响油锯手作业绩效的实验分析
        4.4.1 实验过程
        4.4.2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油锯伐木作业姿势安全性及合理性的多目标评价
    5.1 引言
    5.2 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5.2.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
        5.2.2 层次分析法步骤
    5.3 构建伐木作业安全目标层次分析模型
        5.3.1 构建层次分析比较矩阵
        5.3.2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5.3.3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5.3.4 评价结果分析
    5.4 基于模糊因素的作业姿势合理性评价研究
        5.4.1 模糊数学及模糊评判方法
        5.4.2 油锯伐木作业姿势合理性的影响因素
        5.4.3 作业姿势合理性模糊多层次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油锯伐木作业效果等级评价
    6.1 引言
    6.2 机器学习与统计学习理论的基本问题
        6.2.1 机器学习问题
        6.2.2 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
        6.2.3 统计学习理论基本问题
    6.3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6.3.1 完全线性可分情况下的最优分类超平面
        6.3.2 非完全线性可分情况下的最优分类超平面
        6.3.3 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算法
    6.4 油锯伐木作业效果等级评价模型建立
        6.4.1 实验等级评价模型指标的确定
        6.4.2 实验等级评价模型指标的量纲说明
        6.4.3 基于SVM的等级评价模型建立
        6.4.4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实验数据结果(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400cc全地域四轮车(ATV)整车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ATV 车体解析模态分析
    2.1 引言
    2.2 模态分析分类
    2.3 有限元法
        2.3.1 有限元法分析步骤
        2.3.2 特征值的提取方法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 有限元模态计算
        2.5.1 边界条件
        2.5.2 计算频段的选择
    2.6 计算模态分析结果
        2.6.1 车架计算模态分析结果
        2.6.2 车体计算模态分析结果
    2.7 本章小结
3 ATV 车体实验模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模态分析
        3.2.1 实验系统的组成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模态分析结果
        3.3.1 车架实验模态分析结果
        3.3.2 车体实验模态分析结果
    3.4 模态结果分析
        3.4.1 解析模态与试验模态的对比
        3.4.2 模态结果分析
    3.5 ATV 车体动态特性分析
        3.5.1 发动机对车体动特性的影响
        3.5.2 路面激励对车体动特性的影响
        3.5.3 发动机激励对车体动特性的影响
    3.6 ATV 车体改进
        3.6.1 车体改进的方案
        3.6.2 车体改进的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ATV 整车动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ATV 整车解析模态分析
        4.2.1 建立ATV 整车有限元模型时的假设和简化
        4.2.2 ATV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3 ATV 整车的模态分析
    4.3 ATV 整车谐响应分析
        4.3.1 有限元谐响应分析的基本理论
        4.3.2 车体的外部激振源
        4.3.3 发动机往复惯性力的计算
        4.3.4 谐响应分析的车体模型及计算边界条件
        4.3.5 谐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
    4.4 ATV 整车瞬态响应分析
        4.4.1 瞬态响应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
        4.4.2 瞬态响应求解方法
        4.4.3 瞬态响应分析过程
        4.4.4 整车瞬态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ATV 整车平顺性道路试验
    5.1 引言
    5.2 整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5.3 整车平顺性测试系统
        5.3.1 传感器
        5.3.2 电荷电压转换器
        5.3.3 数据采集器
        5.3.4 分析程序
    5.4 全地形车舒适性道路试验与分析
        5.4.1 全地形车舒适性道路试验
        5.4.2 道路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全地形车振动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整车振动评价方法
        1.2.2 整车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全地形车振动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2.1 整车振动评价方法
        2.1.1 人体全身振动评价
        2.1.2 人体手传振动评价
        2.1.3 全地形车振动评价方法
    2.2 整车振动测试系统开发
        2.2.1 硬件系统搭建
        2.2.2 软件分析系统开发
    2.3 实车振动评价分析
        2.3.1 进口全地形车整车振动定量评价分析
        2.3.2 国产全地形车整车振动定量评价分析
        2.3.3 两款车振动评价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车架及车架挂发动机振动特性分析
    3.1 结构动态特性分析方法
        3.1.1 解析法
        3.1.2 实验法
    3.2 车架及车架挂发动机振动特性分析
        3.2.1 车架振动特性分析
        3.2.2 车架挂发动机振动特性分析
    3.3 动态特性改进实例
        3.3.1 实例一
        3.3.2 实例二
    3.4 本章小结
4 发动机与整车振动匹配研究
    4.1 发动机及其位置对车架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4.1.1 发动机对车架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4.1.2 发动机位置对车架挂发动机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4.2 发动机安装位置优化
        4.2.1 形状优化基础
        4.2.2 形状优化模型建立
        4.2.3 形状优化结果
    4.3 发动机悬置件参数优化
        4.3.1 悬置系统刚体动力学建模
        4.3.2 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及耦合分析
        4.3.3 悬置件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全地形车振动仿真分析
    5.1 多刚体动力学概述及ADAMS 简介
        5.1.1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5.1.2 ADAMS 软件及其模块介绍
    5.2 全地形车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5.2.1 柔性车架有限元模型
        5.2.2 前后悬架模型
        5.2.3 转向系模型
        5.2.4 轮胎模型
        5.2.5 人体模型
    5.3 路面及发动机激励模拟
        5.3.1 随机路面的生成
        5.3.2 发动机激励的确定
    5.4 全地形车振动仿真结果及分析
        5.4.1 振动评价仿真结果
        5.4.2 振动评价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全地形车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6.1 悬架系统建模
    6.2 天棚阻尼控制策略
    6.3 模糊控制策略
        6.3.1 模糊控制输入输出变量
        6.3.2 悬架模糊控制策略
    6.4 模糊PID 控制策略
        6.4.1 模糊PID 控制原理
        6.4.2 悬架模糊PID 控制策略
    6.5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可拓变换的产品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适应性设计的概念及提出
    1.3 产品适应性设计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3.1 参数化变型设计技术概况
        1.3.2 模块化设计技术概况
        1.3.3 接口设计技术概况
        1.3.4 公理化设计技术概况
    1.4 目前存在的不足
    1.5 本文的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论文体系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拓设计基本理论及矛盾问题分析
    2.1 可拓设计基本理论
        2.1.1 基元
        2.1.2 关联函数
    2.2 拓展分析
        2.2.1 拓展分析原理
        2.2.2 拓展分析方法
    2.3 可拓设计中的变换
        2.3.1 可拓变换的概念
        2.3.2 可拓设计中的基本变换算子
    2.4 产品适应性设计中存在的两类主要问题
    2.5 产品适应性设计矛盾问题界定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传导变换的适应性设计不相容问题研究
    3.1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不相容问题
        3.1.1 不相容问题的定义
        3.1.2 不相容问题的解变换
    3.2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不相容问题的求解
        3.2.1 可拓设计基元
        3.2.2 不相容问题的相容度函数建立
        3.2.3 不相容问题的蕴含分析
        3.2.4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传导变换
        3.2.5 不相容问题的传导变换蕴含树求解
    3.3 基于传导变换的不相容问题求解流程
    3.4 传导变换在 LED分拣机振动盘适应性设计上的应用
        3.4.1 振动盘适应性设计中的不相容问题分析
        3.4.2 振动盘适应性设计中不相容核问题可拓模型
        3.4.3 振动盘适应性设计中不相容问题的相容度函数计算
        3.4.4 设计目标问题的蕴含分析
        3.4.5 传导变换蕴含求解
        3.4.6 振动盘适应性方案输出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转换桥方法的适应性设计对立问题研究
    4.1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对立问题
        4.1.1 对立问题的定义
        4.1.2 转换桥的定义
    4.2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对立问题求解
        4.2.1 转换桥方法与TRIZ在解决对立问题上的分析对比
        4.2.2 对立问题的共存度函数建立
        4.2.3 对立问题的发散分析
        4.2.4 变换算子及其优先级
        4.2.5 变换方向及变换效应
    4.3 基于转换桥方法的对立问题求解流程
    4.4 转换桥方法在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中的应用
        4.4.1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转换桥
        4.4.2 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中的对立问题分析
        4.4.3 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中对立核问题可拓模型
        4.4.4 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对立问题的共存度函数计算
        4.4.5 转换桥详细构建过程
        4.4.6 油锯把手适应性方案输出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可拓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开发
    5.1 系统开发背景及工程意义
    5.2 系统配置及开发工具选择
    5.3 Solid Works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5.3.1 基于VB 6.0的Solid Works二次开发技术
    5.4 可拓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
        5.4.1 振动盘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
        5.4.2 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获得的成果

(10)ATV车体结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ATV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有限元理论基础
        2.2.1 有限元方法分析步骤
        2.2.2 特征值的提取方法
    2.3 车架CAD 模型的建立
        2.3.1 样车车架CAD 模型的建立
        2.3.2 新车车架设计模型
    2.4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1 样车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2 新车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3 ATV 车架结构模态分析
    3.1 引言
    3.2 模态分析理论
        3.2.1 传递函数的表示
        3.2.2 实模态理论
        3.2.3 复模态理论
        3.2.4 实模态和复模态的对比
        3.2.5 模态分析的两种方法
    3.3 车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3.3.1 样车车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3.3.2 新车车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3.3.3 车架有限元模态分析对比
    3.4 车架实验模态分析
        3.4.1 车架模态实验方法
        3.4.2 测点布置和激励位置
        3.4.3 模态参数识别
        3.4.4 车架模态实验结果
    3.5 ATV 车架模态特性分析
        3.5.1 路面激励的影响
        3.5.2 发动机激励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ATV 车架结构刚度与强度分析
    4.1 引言
    4.2 刚度、强度分析原理
        4.2.1 刚度分析原理
        4.2.2 强度分析原理
    4.3 车架刚度分析
        4.3.1 样车车架刚度分析
        4.3.2 新车车架刚度分析
        4.3.3 车架刚度分析对比
    4.4 车架强度分析
        4.4.1 悬架、转向手把及轮胎的简化
        4.4.2 工况和载荷的确定
        4.4.3 样车车架强度分析
        4.4.4 新车车架强度分析
        4.4.5 车架强度分析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ATV 车架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5.1 引言
    5.2 疲劳的分类及其理论
        5.2.1 疲劳的分类
        5.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5.3 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5.3.1 疲劳载荷及循环的设定
        5.3.2 样车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5.3.3 新车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5.3.4 车架疲劳分析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ATV 整车平顺性道路试验
    6.1 引言
    6.2 整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6.3 整车平顺性测试系统
        6.3.1 传感器
        6.3.2 电荷电压转换器
        6.3.3 数据采集器
        6.3.4 分析程序
    6.4 整车平顺性测试分析
        6.4.1 样车平顺性测试分析
        6.4.2 新车平顺性测试分析
        6.4.3 整车平顺性分析对比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工作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介绍几种油锯减振手把(论文参考文献)

  • [1]油锯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 李增芳,卢云峰,陈建,严爱芳.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0(12)
  • [2]基于可拓分类知识挖掘的复杂产品性能配置设计[D]. 郭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
  • [3]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D]. 李博.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4]多功能联合采伐机平顺性研究及动力学仿真[D]. 潘海兵.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5]介绍几种油锯减振手把[J]. 张肇贤. 林业机械, 1967(03)
  • [6]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油锯伐木作业姿势研究[D]. 段铁城.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 [7]400cc全地域四轮车(ATV)整车振动研究[D]. 牟笑静. 重庆大学, 2008(06)
  • [8]全地形车振动及控制研究[D]. 余烽. 重庆大学, 2011(06)
  • [9]基于可拓变换的产品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D]. 李小川.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10]ATV车体结构分析与设计[D]. 晋杰.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介绍几种电锯减振手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