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仓制研究

西汉仓制研究

一、西汉武库制度考述(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郭俊然[2](2013)在《汉官丛考 ——以实物资料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在印章、封泥、简牍、碑刻、金文、陶文、骨签等七种实物资料中存有大量文献所遗的职官内容,共计有800多条,其中可考的有700多条。这些内容校、补了汉代的职官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是中央官制方面,分为中央朝官和宫官两大类。从这些出土资料所见的中央官制内容可知:工官在中央诸卿各部门中的设置较为普遍,不仅仅局限于较为有名的少府属下“三工官”;单从实物资料所见新莽中央官制来看,新莽中央官制有个特点,即新莽中央主要职官多由西汉职官易名而来,非主要职官或低级职官多为新莽增设:通过对实物资料,特别是《二年律令》的考察,可以发现文献关于汉初官秩的缺载内容,并能知道汉初官秩比后来要低;有理由相信长秋宫、长信宫、常乐宫、未央宫各宫当皆有居室、谒者令、中谒者、仓、车丞、祠祀、宦丞、宦者中监、尚浴、私丞、私官、谒者、永巷、詹事丞、掌衣、宦者、食官、卫丞,而非仅限于实物所见;等等。其次是地方官制方面,分为州郡官、县及县下基层职官和边郡防御系统职官。从出土资料所见的地方官制内容可知:出土资料所见诸曹反映了“诸郡各有旧俗,诸曹名号往往不同”①,反映了汉代以及古代政府机构权范围越来越大、机构设置越来越庞杂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地方水利职官设置的大致框架,即中央、郡国、县和使职四类;金文所见工官有河内、广汉、汝南、蜀郡、平都、解等六工官,这使地方工官的职官体系较为全面地展露出来;据尹湾汉简可知东汉盐官的职官体系为盐官长、丞、别丞、令史、官啬夫、佐,其中盐官别丞、令史、官啬夫、佐皆不见于文献;汉代的铁官体系为铁官令、长、丞、亭长、令史、官啬夫、佐、采铜;汉代地方仓官有三种,一是边郡防御系统中的仓官(有督、监、掾、丞、都丞、佐、令史、主仓),二是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仓官(有督、监、啬夫、佐、内作、仓曹令史、仓曹史),三是地方漕运系统中的仓官(有庾候、庾丞);等等。再次是王、侯国官制。出土资料中的王、候国职官使我们对汉代王、候国官制的本来面目有了更进一步的清晰的了解。第四是民族及民族管理官制。从这些出土资料所见的民族职官内容看:文献所载匈奴职官仅是原则性的,具体的职官名称因封号、部落或时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非匈奴的其它少数民族的职官较为繁乱,但基本的职官体系皆为君(王、长)、侯、千长、百长、小长;由于少数民族部落规模大小的不同,职官的设置在数量上有所差异,职官体系仍如上所述,具体也是大同小异;等等。第五是军事官制。这些军事职官使我们得以认识到汉代军事系统中存在的大量的杂号军官,并对最低层的军官设置有了了解。最后是杂考部分,涉及到《二年律令》所载的官秩、汉代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司马职官、中国怯卢文所见的西域职官以及民间组织“弹”中的管理人员。(1)《二年律令·秩律》在汉代职官史方面有很多可校、可证、可补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从简文内容看,汉代中央官秩亦有变化,且是向着官秩增加的方面变化的。如御史大夫、廷尉、典客、中尉、大仆、少府令、卫尉、汉郎中令、奉常等职,文献载其秩级为中二千石;长信将行由千石变为二千石;中太仆由千石变为中二千石。这些变化显然不能简单由“《二年律令·秩律》所载官秩乃汉初原则性的规定”之说否认之。(2)汉代国家统治机构中“司马”职官数量众多,是帝国统治得以维持的骨干力量。通过对传世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相关内容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发现汉代司马职官在命名规则、职权、秩级、属官和历史演变等方面的一些问题。(3)中国怯卢文(即在中国发现的怯卢文资料)对研究西域王国的职官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出土资料看:西域王国职官大致分为政务类、军事类和爵位三种,皆相对简单,层级不高;西域王国的某些职官乃世袭职位,且保留着较为原始的亦农亦官、亦官亦役的部落职官性质;怯卢文所载之职官在传世文献资料中大多不见,由此得以认识到西域王国自身设置的职官的大致面目。(4)民间组织“弹”不见于传世文献资料,出土资料的内容使我们对其组织、管理系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实物资料所见的这些内容极大地加深了对汉代职官制度的认识。对于汉代的职官制度,“汉官六种”、《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有较为集中的论述,但都是概略性的。至于分散在两汉书其它章节中的汉代官制内容,则更为零星,更不系统、全面。加强对汉代实物资料的整理,有助于汉代官制研究的深入,对构建全面、系统、详细的汉代职官系统大有裨益。

宋培超[3](2014)在《尹湾汉墓简牍集释》文中研究表明1993年2月末,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当地农民在高岭取土时偶然发现一处墓葬群,随即报告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在请得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後,由市、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其进行探测和发掘,编号为M1、M2的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简牍,分为行政文书、数术文献、私人文书等数类,主要有《集簿》、《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东海郡属吏设置簿》、《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刑德行时》、《行道吉凶》、《元延元年历谱》等二十多种文献。经过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四家单位组成的专家组的整理後,出版了《尹湾汉墓简牍》一书,该书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近年来对此简牍的研究热度大减,而其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本文拟对《尹湾汉墓简牍》一书中所收简牍进行集释,胪列不同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已有观点进行补充说明,以期为日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邵鸿[4](1990)在《西汉武库制度考述》文中认为在中国兵制史研究中,历代武库制度是个很值得注意却鲜为人所论及的问题。笔者曾撰有《先秦武库试探》一文,对先秦时期武库制度作了初步考察。①这里,再进一步对西汉武库制度作一概略的考述,以就教于同志们。

邵鸿[5](1990)在《西汉武库制度考述》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兵制史研究中,历代武库制度是个很值得注意却鲜为人所论及的问题。笔者曾撰有《先秦武库试探》一文,对先秦时期武库制度作了初步考察。①这里,再进一步对西汉武库制度作一概略的考述,以就教于同志们。一武库的出现,始于夏商。经过长期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其规模、制度渐趋发达。在当时各国(特别是秦与三晋)国内,普遍存在

常城[6](2020)在《汉代西北边境地区仓政的若干问题研究 ——以出土简牍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汉代西北边境地区粮仓工作内容繁杂,除粮食储备、发放等基本职责外还需负责异地廪食、粮食运输等工作;有时可能兼管与粮食无直接关联的事务。对此可以从地域和部门两方面分析。就地域而言,某一地区粮仓的管辖范围不限于其所在地区,对其他地区人员的廪食有时也是其责任。携带生食与炊具在外加工的不便,及可直接食用的熟食在边境地区的宝贵性,导致在途径地区获取粮食成为公务出行官吏最常采用的廪食方式。该方法要求该官吏所属地区对向其提供粮食的途径地区进行补偿,弥补当地的额外粮食支出;同时也需要确认此人在外消费的粮食数目,以便从其每月的粮食配给额中做出相应扣除。实际廪食与补偿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冲突,因此不同地区、机构间需要沟通与协调。这种情况称为异地廪食。异地廪食中的粮食补偿规范不限于官吏,其他身份人员在外出时也遵循这一规范。除异地廪食外,粮食运输工作也与粮食机构有关。西汉边境地区,大宗粮食运输与其他杂物运输不同。官营运输业的大宗粮食运输标准规格为每车二十五大石,便于为訾家、就人等雇佣劳动者结算运费是官府设定标准运输规格的重要因素,将运输标准设为二十五大石则是当时运粮车辆实际承载力的反映。与主要使用独轮小车的杂物运输不同,依靠双轮大车的大宗粮食运输需要多个劳动者共同完成,因此粮食运输工作的组织性更强,同时对个体劳动者的管理又不如前者严密。为长途外出的人员通过沿途所需的粮食并与该人员所属地区进行粮食补偿方面的沟通协调,管理牛、马、车辆等交通工具,派出官吏、组织劳动者并按一定规格运输大宗粮食。这些工作看似与粮仓无关,实则是粮食储藏与廪给等传统意义上粮仓工作的延伸,只是涉及的地域相对广泛而已。就部门而言,仓官的日常职责并不全与粮食有关。如有必要,一些地方粮仓机构的长官可以兼行当地的其他行政、军事工作。此类现象遵循一定规律与习惯,并非随意进行,因此不同部门间的兼行事能够作为考察仓官职守的一个角度。粮仓系统与武库系统文书结构、行文风格十分接近,从中反映出的工作性质也相似,但在边境地区的实际行政工中作粮仓系统的官吏兼职范围较武库系统广泛。在现有材料记录中,武库系统涉及的几乎都是物资管理工作,处理这类工作大都是其本职使然。而仓官不仅负责粮食的管理与发放,还有可能兼行边境地区的其他行政、军事工作,涉及范围明显较武库官吏更大。仓官对行政、军事工作的参与往往通过兼行事实现。可见,理论上仓官应专注于粮食工作,但在当时实际工作留下的记录中他们却经常兼行其他部门的事务,且与类似机构相比参与程度更大。边境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低于内地,粮食压力大,因此在西北汉简体现的西汉边境地区中,仓官往往负责的事务范围较大,地位也比其他同类部门高。从异地廪食导致的不同地区间粮食补偿工作,粮食运输中的劳动者组织、管理形式,到仓官兼行事的情况,秦简中的行政记录与汉代简文多有类似之处,秦代法律文献也能一定程度上与汉简相契合。故汉代仓政虽不是秦制的直接复制,但总体上汉代的粮仓、粮食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具体规范大多承自秦制。秦汉粮仓的工作范围远比单纯的粮食储藏和发放广泛,仓官在地方行政中的位置也比其他部门长吏重要。

赵静文[7](2020)在《西汉君主的信息获取渠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汉时期皇权至上原则虽然决定了君主处于权力的顶峰,然而高处不胜寒,深居九重之内的君主在政务和民情等信息的占有和掌控上相对处于劣势。下情不能及时有效上达、君主受到信息壅蔽,成为帝制时期的常态现象。西汉各代君主或多或少皆有被军功阶层、近侍权臣、皇家外戚、行政官吏等操纵、蒙蔽信息的困扰。朝中官员常借灾异比附政治,以委婉的形式谏言天象变化与君主被蒙蔽视听的关联,以此劝谏君主广开言路、多方搜集信息来防范壅蔽。占有以及掌控各方政务和民意信息是君主防范壅蔽、合理决策、控驭臣民的首要条件。为此西汉王朝着力于开拓多方信息搜集渠道。君主主导的信息搜集渠道指由现实政治需要进行的制度建设,要求各级官吏定期向君主汇报所管领、督查的信息。上计吏定期进京述职是君主掌握郡县政务实际运转、民生疾苦的关键途径。上封事制下臣民可随时向君主秘密进奏各方政务信息,直达御前、不使人知的特点有助于防范壅蔽、加强皇权。西汉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监控网络,中央层级的监察体系主要有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司隶校尉,地方郡县上的政务民情主要通过刺史行部督查举奏。君主在常规监察系统之外亦会临时派遣使者巡行天下,考察官吏民事。君主巡狩天下、深入民间躬自察访郡国州县,有助于获取真实、本原的信息来控驭地方。除去制度的硬性保障,普通民众、官吏由于个人需求和对政治的关注亦会主动将自身掌握的信息输入中央、上奏君主。“遮行上书”指在帝王离宫外出途中民众遮道上书言事。“诣阙上书”指臣民奔赴京城宫门向君主谏言时政、诉讼冤情,君主多会亲览章奏以此获知吏民的政治诉求。“上变事”指向朝廷上书告发谋反作乱之类的紧急、不法之事,使得君主在常规制度之外获知更多隐藏不彰的政治动态,加强对地方诸侯国的控驭和管理。然而多元的信息渠道却并不能完全保证下情有效上达,制度运行中的人事操作是影响信息通塞的关键,官吏的层层操控和君主个人的政治素养是两方主体因素。地方官吏位于信息上传的首端,为个人仕途常隐瞒地方乱象、虚夸良政善举,向君主进奏有意制造的信息。权臣多通过截留、垄断朝政信息来蒙蔽君主、擅权专政。而地方诸侯王在封地之内所犯不法之事多采取垄断、隐匿、截留等手段阻止信息上奏中央,不利于君主对各地诸侯的及时监控和深入控驭。在“尊上”思想的影响下,各级官吏多揣摩上意,迎合君主意旨选择性上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歪曲严重影响君主行政决策。而君主位于信息上达的终端,对信息搜集的动机、态度会直接决定信息通进的畅通与否。贤明之君多主动亲自问询、察访、处理政务民事,有助于获取真实、本原的信息,加强对全国的掌控。而君主的执政倾向多会对信息的关注有所选择,对于不合当前大政的信息多置若罔闻。乐闻顺遂之言的心理导向使得君主对不合己意的信息多贬斥不用。君主理性之外的偏听偏信极易助长虚假信息的上传和真实信息的掩盖,使得信息虽通于上却也塞于上。

闫琪鹏[8](2019)在《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研究》文中指出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兵器是保卫国家的“重器”。然而兵器除了在军事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外也在墓葬中大量出现。汉晋时期,洛阳地区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之一,政局相对稳定,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随葬兵器较多,这就促使我们对兵器在丧葬中充当的角色和它所反映的汉晋时代的社会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绪论,主要对洛阳地区的自然和历史地理信息进行概述,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并阐述研究意义,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的类型学分析。将区域内的出土材料进行收集和记录,进行类型式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种类兵器的发展演变规律。第二章,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的分期和年代。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可分为八期十一段。即一期为西汉早期,二期为西汉中期,三期为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四期为东汉早期,五期为东汉中期,六期为东汉晚期,七期为曹魏-西晋早期,八期为西晋中晚期。其中二期、三期、六期各划分出早晚两段。第三章,洛阳地区汉晋兵器的随葬组合和摆放位置分析。运用统计学、文献学以及多重证据法对汉晋兵器组合和摆放位置时代特征加以归纳,得到了以下规律:单一兵器随葬比例波动上升,组合兵器随葬比例波动下降;近程兵器比例不断下降,远射、中程兵器比例不断提升;墓葬等级越高,兵器随葬的数量和位置越丰富;兵器随葬由棺内随葬向棺外随葬变化,显示出兵器随葬意义的降低;在同一规格的墓葬中,兵器随葬位置多取决于墓主的身份等级。墓主身份等级越高,兵器摆放的数量和位置就更丰富。西汉时期和东汉早中期,刀剑在棺内的摆放依照“左剑右刀”的摆放规律;东汉晚期以后,刀剑的摆放随意性增强。针对刀剑组合的使用规律,结合等级研究和相关材料信息分析证明刀剑佩戴和使用存在等级差异。汉晋时期,剑长和剑饰材质成为刀剑佩戴等级高低的重要区分因素。第四章,兵器与汉晋社会礼仪。结合文献和图像材料,认为兵器在汉晋社会礼仪场合中为有宅舍、社交的仪卫,为墓主死后世界提供出行仪仗和保驾护航的作用。而盾牌和弩机的设置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迎迓和辟邪压胜的含义。汉晋时期生活和出行中侍吏的持戟、棒、殳、梃、盾等行为是汉晋社会礼仪文化的反映。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韩厚明[9](2018)在《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汉初法律文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後法律简牍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初步清理之後,这批竹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册》八种,共1200余枚竹简。《历谱》共18枚竹简,记录时代爲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简二记录有“新降爲汉”四字,是汉王朝创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简,是汉初吕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汉律27种、《津关令》1种,这是汉代成体系法律简牍的首次发现,弥补了汉代法律史研究资料不足的遗憾。《奏谳书》共228枚竹简,内容爲秦及汉高祖时期奏谳文书摘录,保留了奏谳文书的基本格式,对研究秦及汉初司法审判制度有重要意义。《脉书》共66枚竹简,以病候及阴阳十一脉经、脉法等爲主要内容,大部分见於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数书》共190枚竹简,是实用算题合集,内容形式与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类似,比後者时代早二百余年。《盖庐》共55枚竹简,以申胥(伍子胥)与盖庐(吴王阖闾)的对话爲文本形式,具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引书》共112枚竹简,是首次发现成篇的汉代导引术文献,可与马王堆《导引图》相参照。《遣册》共41枚竹简,爲随葬物品清单,其中记录有书一笥,正与出土竹简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还出土鸠杖一枚,这说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张家山M247号汉墓自发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简释文公布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简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总计上千篇,着作数十部,相关研究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研究历史进行综合梳理,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竹简文本进行重新校勘,对疑难词汇进行辨析考证,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M247号汉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物品,墓主身份,论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及其释文公布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重点内容是对张家山汉简各部分的研究综述,以期把握既往学界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张家山汉简释文校注,这部分以《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所刊布的释文爲底本,吸收学界对竹简文本的校勘成果,参照整理者原图版及红外綫图版,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再校勘,对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校注,以疏通文意。第三章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二年律令》编联整理与研究、重点词汇研究梳理与考证,如“颇”、“毋害”、“出入罪人”、“完刑”、“行钱”、“以上、以下”。下编主要内容是字词集释和参考文献。字词集释首先列举字词条目,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辞例1-5条,最後以时间爲序摘录学者研究成果,对其中需要补充及辨析的词条以按语形式说明。最後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孙玮琪[10](2020)在《两汉随葬公印整理研究》文中提出存世玺印,尤其是公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随葬品。在二十世纪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事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发展,出土玺印资料丰富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知道使用公印随葬的现象至迟在战国时期出现,两汉时愈发多见,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而这些随葬公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明器,它们与实用印通常有些不同。只有认识到明器与实用印有所区别,才能正确理解玺印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而明确这种区别才能更好地将明器与实用印区别开来。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一直空白,直到90年代才有学者进行总结分析。近三十年来,新出土材料和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有必要对随葬公印重新进行整理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两汉这一公印随葬制度形成时期为基点,对随葬公印进行整理和研究。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三节。第一节是对研究对象的说明,指出本文关注的对象是明确出土于两汉墓葬的公印,并对本文使用的“公印”和“随葬印”概念进行阐释。“公印”指印文有公印特点的玺印,公私合文印也包括在内;“随葬印”指墓葬出土玺印,包括明器和随葬的实用印。第二节是对研究目的说明,阐述本文选题的由来和研究的意义。第三节是对学术史的回顾。第二部分讨论公印随葬的制度依据,包括三节。第一节讨论两汉公印管理制度。两汉有严格规范的公印管理制度,公印的制作、颁发、使用、回收都有相应规定,各等级官爵用印形制有所区分,公印不可越制,亦不可随意随葬。第二节讨论公印随葬制度及其形成过程。在公印管理制度基础上,一些贵族和高级官吏墓葬中出现了合法的公印随葬现象,并在东汉时形成了制度。但这一制度只覆盖贵族和高等级官吏。第三节讨论随葬公印来源。通过对制度依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两汉随葬公印的四种来源:制度性随葬、特赐随葬、私制明器随葬和特殊情况下以原印随葬。不同来源的随葬公印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其中数量最多的私制明器印与原实用公印必然有所区别,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三部分是对两汉随葬公印的整理和考释,包括两节。第一节是两汉随葬公印出土情况梳理,第二节是考释。笔者整理了发表时间截至2020年3月的资料,共收集玺印198枚,根据前一章讨论中的四级公印形制分为帝后印、金印、银印和待考印五部分,略作考释。在考释的过程中,除了解释印文内容,更注意分析玺印的明器或实用印性质。同时也对几例不甚明确的印章形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讨论各类随葬公印特点,并得出一般性鉴别方法。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本章将两汉随葬公印分为实用印、特赐明器印和私制明器印三类,其中实用印和特赐明器印形制相同,而私制明器的情况比较复杂。笔者从“质”、“形”、“文”三个方面总结了私制明器与实用印不同的若干要素。从有无使用痕迹、玺印的形制是否符合规范、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等几个方面,可以划分随葬公印的类别。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对其他存世公印进行初步鉴别。实际情况可能比文中分析的复杂得多,要辩证看待。第五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某些问题本文未能得出确切答案,仅提出阶段性看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西汉武库制度考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汉武库制度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汉官丛考 ——以实物资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学术前史
    一、汉代实物资料的考证
    二、中央官制研究
    三、地方官制研究
    四、汉代爵制研究
    五、汉代官秩研究
    六、边郡防御组织研究
第一章 中央官制
    第一节 实物所见的中央工官
        一、宗正属下内官
        二、卫尉属下旅贲工官
        三、太仆属下工官
        四、大司农属下工官
        五、少府属下工官
        六、水衡都尉属下工官
        七、执金吾属下武库工官
    第二节 实物所见的新莽中央官制
    第三节 实物对中央官秩内容的补充
    第四节 实物所见中央宫官
    第五节 实物所见的其它中央职官
第二章 地方官制
    第一节 实物所见的诸曹
    第二节 实物所见的水官
    第三节 实物所见的新莽地方职官
    第四节 实物所见的地方工官
        一、地方工官机构中的工官
        二、地方政府诸曹直接统属的工官
        三、盐铁官
    第五节 实物所见的地方农牧官
        一、地方农官
        二、地方畜牧官
    第六节 实物所见的地方仓官
    第七节 实物所见的邮驿等职官
    第八节 实物所见的地方武官
        一、地方治安武官
        二、边郡候官系统
        三、边郡其它防御系统
    第九节 实物所见的地方教化职官
        一、地方祭祀官
        二、地方校官
        三、地方政府中的其它教化官
    第十节 实物所见的地方散吏
    第十一节 实物所见的其它地方职官
        一、均平官
        二、边郡防御系统的其它职官
        三、太守府的其它属吏
        四、实物所见的其它县官
        五、实物所见的其它里吏
第三章 王国、侯国官制
    第一节 实物所见的西汉王国官
        一、祠祀官
        二、牧官
        三、内官
        四、武官
        五、工官
        六、其它政务官
        七、其它王宫事务官
    第二节 实物所见的东汉王国官
    第三节 实物所见的侯国官
    第四节 实物所见的南越王国官
第四章 民族及民族管理职官
    第一节 匈奴官制
    第二节 其它少数民族职官
        一、王
        二、君
        三、长
        四、侯
        五、仟长
        六、佰长
        七、其它
    第三节 民族管理职官
        一、属国官制
        二、郡政府属下民族管理职官
第五章 军事官制
    一、杂号将军
    二、小将
    三、校尉官
    四、杂号都尉
    五、关津官
    六、千人官
    七、司马官
    八、其它将军属官
第六章 杂考
    第一节 《二年律令》所见的汉初官秩
    第二节 汉代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司马”
        一、设置与名称
        二、职权与分类
        三、地位与秩级
        四、司马官属
        五、两汉司马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中国怯卢文所见西域职官考
    第四节 单管理人员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3)尹湾汉墓简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墓葬及出土简牍内容
    二、 图版着录
    三、 研究概况
        1、行政文书
        2、数术文献
        3、私人文书
        4、汉籍佚赋
        5、其他
第一章 行政文书
    一、 集簿 YM6D1
    二、 东海郡吏员簿 YM6D2
    三、 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 YM6D3-YM6D4
    四、 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 YM6D5 正
    五、 东海郡属吏设置簿 YM6D5 反
    六、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籍簿 YM6D6
第二章 数术文献
    一、 神龟占 YM6D9 正 A-B
    二、 六甲占雨 YM6D9 正 C
    三、 博局占 YM6D9 反
    四、 元延元年历谱 YM6D10 正
    五、 元延三年五月历谱 YM6D11
    六、 刑德行时 77-89
    七、 行道吉凶 90-113
第三章 私人文书
    一、 赠钱名籍 YM6D7-YM6D8
    二、 借贷书 YM6D10 反
    三、 君兄{况}衣物疏 YM6D12
    四、 君兄{况}缯方缇{底}中物疏 YM6D13 正
    五、 君兄{况}节{栉}司{笥}小物疏 YM6D13 反
    六、 名谒 YM6D14-YM6D23
    七、 元延二年视事日记 1-76
    八、 无名氏衣物疏 YM2D1
第四章 汉籍佚赋
    一、 神乌傅{赋}114-131
第五章 相关问题研究
    一、 武库性质再探
    二、 赠钱名籍研究
附录:尹湾汉简单件资源着录细则
参考文献
致谢

(6)汉代西北边境地区仓政的若干问题研究 ——以出土简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续食”问题及廪给活动的延续
    第一节 粮食自带情况的讨论
        一 携带生食
        二 熟食、米糒
    第二节 由途经地区发放——异地廪食造成的困难与其解决方式
        二 异地廪食造成的行政困难——以个案分析为中心
        三 异地廪食的协调措施
        四 其他身份人员的异地廪食问题——以隶臣妾和归乡刑徒为例
第二章 汉代边郡的运输劳动者与粮食运输制度管窥
    第一节 粮食运输中的劳动者
        一 传世文献与秦简的相关信息
        二 汉简中几类具体人员的对比分析
        三 粮食运输规格
第三章 简牍文献所见仓官及其职守
    第一节 里耶秦简中的仓官兼职
    第二节 西北汉简中的仓官兼职现象分析
        一、仓官兼职分析
        二、不同部门兼职情况的比较研究——兼论西汉官僚政治的落实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传世文献类
    二、出土文献类
    三、着作类
    四、论文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西汉君主的信息获取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高处不胜寒:皇权受壅蔽现象
    第一节 西汉皇权壅蔽的常态
    第二节 臣民借灾异劝谏君主广开言路
第二章 “通壅蔽之涂”:信息渠道的建设
    第一节 制度建设:君主主导的信息搜集
        一、吏民按制上奏政务民情信息
        二、监察系统构建的信息监控网络
        三、遣使巡行
        四、君主巡狩天下
    第二节 吏民上书:官民主动的信息输入
        一、遮行上书
        二、诣阙上书
        三、上变事
第三章 信息与权力:君臣之间的信息博弈
    第一节 各级官吏对信息的层层操控
        一、基层官吏对信息的隐瞒、伪造
        二、权臣对信息的截留、垄断
        三、地方诸侯王对信息上传中央的阻断
        四、“尊上”思想:官吏揣摩“上意”对信息的选择性上传
    第二节 君主个人政治素养对下情上达的影响
        一、君主主动搜集、处理信息
        二、君主执政倾向对信息通进的主导
        三、“不合上意”对信息上达的阻滞
        四、君主偏听偏信助长虚假信息的上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和意义
        一、研究的时空概念
        二、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汉晋兵器的研究回顾
        二、汉晋兵器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的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汉晋随葬兵器类型
        一、近战格斗型兵器
        二、远射型兵器
        三、攻防兼备型兵器
        四、防御型兵器
第二章 随葬兵器分期与演变
    第一节 随葬兵器的分期
        一、各段随葬兵器型式
    第二节 随葬兵器的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推断
第三章 随葬兵器的组合和摆放研究
    第一节 随葬兵器的组合研究
        一、各期段兵器组合分析
        二、随葬兵器组合各期段的动态变化及特点
        三、洛阳地区随葬兵器组合与文字图像材料常见兵器组合分析
        四、汉晋墓葬等级与随葬兵器组合特点
    第二节 随葬兵器的摆放位置研究
        一、随葬兵器摆放位置的统计
        二、随葬兵器墓内摆放位置的动态变化与特点
        三、墓内位置摆放与墓葬等级的关系
        四、棺内随葬兵器摆放位置研究
        五、刀剑佩戴模式和等级分析
第四章 汉晋兵器与社会礼仪
    第一节 持械护卫与车马出行
        一、持械护卫
        二、持械车马出行
    第二节 兵器的其他用途
        一、捧盾迎迓
        二、弩机避邪压胜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文献
    二、图录
    三、考古报告、简报
    四、专着
    五、期刊论文
    六、学位论文
附表 洛阳地区汉晋出土兵器墓葬信息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第一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竹简研究综述
        第一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
        第二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的公布与研究
        一、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发布前的研究状况
        二、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及图版公布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三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研究综述
        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
        二、《奏谳书》研究综述
        三、《脉书》研究综述
        四、《算数书》研究综述
        五、《盖庐》研究综述
        六、《引书》研究综述
        七、《遣册》研究综述
    第二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校注
        第一节 历谱
        第二节 二年律令
        第三节 奏谳书
        第四节 脉书
        第五节 算数书
        第六节 盖庐
        第七节 引书
        第八节 遣策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二年律令》编联探讨
        第二节 汉代副词“颇”浅论
        第三节 “毋害”词义辨析
        第四节 “出入罪人”释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第五节 完刑的再认识
        第六节 “行钱”本义考
        第七节 秦汉户赋缴纳对象分析
下编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10)两汉随葬公印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一章 两汉公印随葬的制度依据
    第一节 两汉公印管理制度
        一、公印的授予、回收、使用和制作
        二、各等级玺印形制
    第二节 两汉公印随葬制度
    第三节 两汉随葬公印的来源和特点
第二章 出土两汉随葬公印考释
    第一节 两汉随葬公印出土情况
        一、陕西帝陵出土
        二、徐州楚国贵族墓出土
        三、两广南越国墓葬出土
        四、湖南墓葬出土
        五、朝鲜乐浪墓葬出土
        六、扬州、天长广陵国故地出土
        七、其他零散出土
    第二节 考释
        一、帝后印
        二、金印
        三、银印
        四、铜印
        五、待考印
第三章 两汉随葬公印的分类和鉴别
    第一节 实用印及特赐明器印
    第二节 私制明器印及其特点
        一、私制明器的“质”
        二、私制明器的“形”
        三、私制明器的“文”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考古报告
    三、专着
    四、期刊
    五、学位论文
附表:出土两汉随葬公印一览表(按音序排列)
致谢

四、西汉武库制度考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汉官丛考 ——以实物资料为中心[D]. 郭俊然.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 [3]尹湾汉墓简牍集释[D]. 宋培超. 吉林大学, 2014(10)
  • [4]西汉武库制度考述[J]. 邵鸿. 南开史学, 1990(02)
  • [5]西汉武库制度考述[A]. 邵鸿. 南开史学(1990年第2期), 1990
  • [6]汉代西北边境地区仓政的若干问题研究 ——以出土简牍为中心[D]. 常城. 郑州大学, 2020(03)
  • [7]西汉君主的信息获取渠道研究[D]. 赵静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洛阳地区汉晋随葬兵器研究[D]. 闫琪鹏.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D]. 韩厚明. 吉林大学, 2018(12)
  • [10]两汉随葬公印整理研究[D]. 孙玮琪. 南京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西汉仓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