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做好山药种薯的保管和选种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平[1](2011)在《定襄方言谚语语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温端政先生提出“语词分立”主张,并以“语词分立”理论为指导编写了《汉语语汇学》和《汉语语汇学教程》。这两本着作的先后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汉语语汇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走进高校课堂。作为语汇组成部分的谚语再一次受到重视。本文就是以汉语语汇学理论为指导对定襄方言谚语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定襄方言的语言特点及当地的文化内涵,为山西方言乃至整个方言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提高谚语辞书编纂的质量,同时为民俗学、文化语用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本文首先对搜集到的3648条定襄方言谚语进行了层次分析,每个层次都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尝试建立起了按语言的层级语素——词——句子来考察方言词语和方言表达的研究范式,这个研究范式比较清楚地展示了方言词语和方言表达的特点所在,凸显方言词语和方言表达研究的着力点:在词语研究上,主要是研究名物词的命名理据,在方言表达上主要研究方言区的人们组合客观事物意象来表达思想时所用的意象及意象之间的关联中反映的经验和经验背后的地域文化。根据这样的思路文章接着对定襄方言谚语的语义层次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定襄的历史沿革、地理和语言概况、定襄的基本音系以及本文中所使用的材料、术语、符号作了简单介绍;对谚语性质做了界定,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致的梳理。第二部分:正文,一共三章。第一章,定襄方言谚语的分层级统计与比较,将定襄方言谚语分为语素——词——句子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均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进行了计量分析;第二章,定襄方言谚语的语义层次。从基本义和色彩义、浅层义和深层义、中心义和衬托义三个方面对定襄方言谚语的层次义进行了阐释。第三章,定襄方言谚语与地域文化。对考察定襄方言谚语所反映地域文化的重要视角——定襄方言谚语中的名物词进行了分类统计;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阐释了定襄方言谚语中所蕴含的当地文化信息。第三部分:结语。对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文末附有定襄方言谚语中的方言语素、定襄方言谚语中的方言词语和定襄方言谚语表三个附录。
成广雷[2](2009)在《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种子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早在农业发生之初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种子的汰劣选优、检验、加工、贮藏等的实践,但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还时间很短,只不过刚刚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种子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科学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本论文以种子科学研究内容为主线,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明确断代依据,按照历史时序,对国内外古代、近代、现代种子科学的发展背景、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等进行记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种子检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对国内外种子科学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利用国内外三个文献数据库,对1950年至今的种子科学文献进行了检索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种子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断代依据,梳理出了种子科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标志性人物及里程碑事件。在本研究中,将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公元1869年之前为古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得出,还没有人专门从种子角度进行有目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为经验种子科学发展阶段。从1869年建立专业种子实验室至1980年为近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显微镜等试验工具、物理和化学技术、动力机械等开始应用于种子科技,种子生物学研究向细胞水平微观层次和生理生化方向发展,该阶段是实验室(经典)种子科学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为现代,该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渗透,为种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种子科学研究有趋向多元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一阶段为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应用阶段。2.通过对国内外三大数据库检索,对1950年至2009年种子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该阶段有关国家对种子科学的贡献,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知,该阶段美国对种子科学发展的整体贡献最大,发表文献数比第2位的英国高出2倍多。中国排在日本之后居第4位,其后是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在1950年以后种子科学研究一直居领先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处于最落后地位,至1999年首次超越丹麦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关种子科学的文献发表数量更是直线上升,2005年至今飞速超越德国、日本、英国居世界第2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数已与美国2004年发表数量相当。3.讨论了种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科研队伍不稳定、学科影响力小、没有真正的建立种子工程学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学科的发展建议。主要观点有:一是种子科学需要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呼唤终身种子科学家;二是种子科学与遗传育种学科分离后其影响力较小,需要建立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宣传、公关力度;三是种子科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不能只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要加快与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建立真正的种子工程学科。4.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种子市场容量、种子出口情况及世界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分析,明确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中,通过对1989—2004年各大作物主产省区审定品种及2004—2007年的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进行了评价。
方丁[3](1976)在《要做好山药种薯的保管和选种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山药种薯的保管和出窖时选种的工作,对产量有密切的关系。山药很娇嫩,留种山药窑内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窑藏山药在零下2℃几小时,就会受冻发硬,解冻后表面渗水,不久薯肉就变褐发黑;轻微的短期受冻,皮下也会出现块状干斑。在零下1℃长期低温下,山药不易腐烂,
二、要做好山药种薯的保管和选种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做好山药种薯的保管和选种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定襄方言谚语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节 定襄的人文地理情况及其音系况 |
一、定襄概况 |
二、定襄方言音系简介 |
第二节 谚语性质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
一、谚语性质的界定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及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说明 |
一、本文使用的语料来源 |
二、本文采用的术语及语音符号 |
第一章 定襄方言谚语的分层级统计与比较 |
第一节 语素(单音节词) |
第二节 双音节词(多音节习用短语) |
第三节 句子(即整条谚语) |
第二章 定襄方言谚语的语义层次 |
第一节 基本义和色彩义 |
一、基本义 |
二、色彩义 |
第二节 浅层义和深层义 |
一、字面意义就是实际意义 |
二、字面意义不起作用,派生义才是实际意义 |
三、两个实际意义,一个和字面意义一致,是本义,另一个是派生义 |
第三节 中心义和衬托义 |
第三章 定襄方言谚语与地域文化 |
第一节 定襄方言谚语的名物词 |
第二节 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物质文化 |
一、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服饰文化 |
二、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饮食文化 |
三、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居住文化 |
四、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旅行文化 |
五 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生产文化 |
第三节 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精神文化 |
一、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政法文化 |
二、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教育文化 |
三、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体育文化 |
四、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生育文化 |
五 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婚姻文化 |
六 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丧葬文化 |
七 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时俗文化 |
八 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演艺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定襄方言谚语中的方言语素 |
附录二、定襄方言谚语中的方言词语 |
附录三、定襄方言谚语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2)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种子科学史研究进展 |
2.1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现状 |
2.2 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3.2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中阶段的划分 |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 中国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1 中国古代种子形态生物学的发展 |
1.1.1 种子形态学的早期记载和发展 |
1.1.2 中国古代植物生殖器官的名称及描述 |
1.2 中国古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
1.2.1 中国古代对种子发育的整体认识 |
1.2.2 古人对水、肥及其他农艺措施影响种子形成发育的认识 |
1.2.2.1 对水分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
1.2.2.2 对肥料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
1.2.2.3 对中耕除草、压蔓影响种子发育的认识 |
1.2.3 对物理方法控制开花结实的认识 |
1.2.4 对种子败育现象发现及防治的认识 |
1.2.5 对种子成熟及后熟的认识 |
1.2.5.1 对适时收获的认识 |
1.2.5.2 对种子后熟和休眠现象的认识 |
1.3 中国古代种子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
1.3.1 古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种子生产的整体认识 |
1.3.2 对节气、物候影响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
1.3.3 对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
1.3.4 对光照、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认识 |
1.3.5 对土壤、肥料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
1.3.6 对其他生态因素影响种子安全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
1.3.7 对有关农艺措施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
1.3.8 对播深、镇压影响种子萌发生长的认识 |
1.3.9 对播量、密度及其种群分布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的认识 |
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2.1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奠基 |
2.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2.3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及评述 |
3. 中国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3.1 现代种子发育的研究及进展 |
3.2 现代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
3.3 现代种子劣变及寿命的研究进展 |
3.4 现代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国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 国外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1 国外古代的种子科技知识及早期文献 |
1.2 国外古代对种子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及认识 |
1.2.1 对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认识 |
1.2.2 对果皮和种皮的认识 |
1.2.3 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
1.2.4 对土壤、水分、温度、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
1.2.5 对种子寿命、种子休眠及后熟作用的认识 |
1.2.6 对生态环境影响豆类硬实的认识 |
1.2.7 对种子群体效应的认识 |
1.2.8 对种子发育的认识 |
2.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确立及发展 |
2.1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萌芽及奠基 |
2.2 近代种子生物学建立及其标志 |
2.3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2.3.1 近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
2.3.2 近代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发展 |
2.3.3 近代种子发芽生理的发展 |
2.3.4 近代种子寿命的研究及发展 |
2.3.5 近代种子休眠研究及发展 |
2.3.6 近代种子活力研究及发展 |
3. 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3.1 现代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
3.2 现代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
3.3 现代种子寿命、劣变研究进展 |
3.4 现代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
1. 中国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
1.1 中国古代的种子收获及加工工具 |
1.2 中国古代的种子处理技术 |
1.2.1 古人应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
1.2.1.1 光、热处理技术 |
1.2.1.2 温、湿处理技术 |
1.2.1.3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
1.2.1.4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 |
1.2.2 古人应用化学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
1.2.2.1 药、肥处理技术 |
1.2.2.2 包衣处理技术 |
1.3 中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方法及贮藏生理知识 |
1.3.1 我国古代对种子贮藏生理的认识 |
1.3.2 我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技术和方法 |
2.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2.1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发展 |
2.2 中国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2.3 中国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3. 中国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 |
3.1 现代种子加工设备的发展 |
3.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
3.2.1 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2.2 物理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2.3 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3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3.3.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
3.3.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
第二节:国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历史 |
1. 国外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
2. 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
2.1 产业革命及种子产业发展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 |
2.2 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2.3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2.3.1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
2.3.2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
2.3.1.1 近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
2.3.1.2 近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
3.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3.1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 |
3.1.1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
3.1.1.1 “知识爆炸时代”与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
3.1.1.2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及特点 |
3.1.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
3.1.2.1 化学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1.2.2 物理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1.2.3 生物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2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3.2.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
3.2.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方法研究的发展 |
第四章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种子检验科学技术及检验机构的发展 |
1. 中国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
2. 中国近代种子检验机构及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
3. 中国现代种子检验机构、规程和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
3.1 现代种子检验机构及规程的发展 |
3.2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
3.2.1 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
3.2.2 免疫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
3.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
3.3.4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
第二节 国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
1. 国外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
2. 近代种子检验机构的创立及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
2.1 近代种子检验室、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
2.1.1 世界第一所种子检验实验室的出现 |
2.1.2 种子检验室及种子检验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
2.1.3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性质及其业务 |
2.2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
2.2.1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创立的背景 |
2.2.2 近代种子规程及标准方法的发展 |
2.2.3 近代种子检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
2.3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
2.3.1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
2.3.3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及发展 |
第五章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
1. 国内外古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
2. 国内外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
3. 国内外现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
4.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横向比较 |
5.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
第二节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
1. 国内外古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
2. 国内外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
3. 国内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
第三节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
1. 国内外古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
2. 国内外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
3. 国内外现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
第四节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
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内容整体比较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
1.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有关内容比较 |
1.2 国内外种子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
1.3 有关各国种子科学贡献比较及发展分析 |
1.4 各国种子科学研究内容及整体贡献分析比较 |
2.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
2.1 有关国家种子萌发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2.2 有关国家种子休眠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2.3 有关国家种子寿命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2.4 有关国家种子活力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3.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
3.1 有关国家种子加工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3.2 有关国家种子处理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3.3 有关国家种子包衣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3.4 有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4.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
4.1 有关国家种子检验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4.2 有关国家种子纯度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4.3 有关国家品种鉴定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
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发展 |
1.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机构的建立及沿革 |
1.2 品种审定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
2.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
2.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 |
2.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种子自给阶段(1957 年以前) |
2.1.2 计划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形成阶段(1957—1980 年) |
2.1.3 双轨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80—2000 年) |
2.1.4 市场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2001 年以后) |
3. 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 |
3.1 主要作物主产省区品种审定情况计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1.1 各主产省区水稻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
3.1.2 各主产省区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
3.1.3 各主产省区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
3.1.4 各主产省区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
3.2 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2.1 水稻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2.2 小麦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2.3 玉米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2.4 棉花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4. 中国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评价 |
4.1 主要作物主产省份品种审定及育成单位构成 |
4.2 有关省区育种科研实力、育成单位构成及品种贡献 |
第二节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
1. 国外种子管理及立法的发展 |
1.1 国外种子管理立法 |
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
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 |
2.1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 |
2.2 国际种子贸易及企业发展 |
2.2.1 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
2.2.2 世界种子贸易的发展 |
2.2.3 世界规模种子企业的发展 |
2.2.3.1 世界种业巨头的兼并重组 |
2.2.3.2 世界种业十强变化及发展 |
2.2.3.3 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
3.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
3.1 国内外主要种子市场容量及比较 |
3.2 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及比较 |
3.3 国内外种子规模企业发展与比较 |
3.4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力度比较 |
3.5 国内外种业科技投入方式和力度比较 |
第七章 结论、讨论 |
1. 讨论 |
2. 结论 |
2.1 梳理出了种子科学发展的断代依据及阶段特点 |
2.1.1 古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
2.1.2 近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
2.1.3 现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
2.2 对国内外种子科学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及评价比较 |
2.2.1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评价与比较 |
2.2.2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评价与比较 |
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要做好山药种薯的保管和选种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定襄方言谚语语义研究[D]. 刘艳平.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5)
- [2]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成广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
- [3]要做好山药种薯的保管和选种工作[J]. 方丁. 农业科学实验, 19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