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W汽轮发电机组结构特点及运行实践

600MW汽轮发电机组结构特点及运行实践

一、60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的结构特点和运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栗宝卿[1](2010)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传统化石类能源的资源稀缺性以及其消耗带来环保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显现,历史上的四次能源危机和传统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危害给人类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战略重点,发展可再生、清洁的替代能源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以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其价格逐步降低,部分可再生能源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与此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技术属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不止是解除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和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的一系列约束,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动力,甚至把它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我国化石类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过多地依赖以煤为主的化石类资源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还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依赖化石类能源满足未来经济发展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禀赋和环保以及国际气候变化规则角度看都是不允许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根据目前的测算看,总蕴藏量达50亿千瓦以上,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对促进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消除资源约束、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能源利用历史的角度看,能源替代是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次世界性的能源系统替换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需要人类做出巨大努力,可再生能源目前虽然已初步具备替代的属性,但其作为完全替代性能源的发展过程仍将是漫长的,需要财税政策长期地支持,对此我国要有充分的准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的实施,首先要遵从可再生能源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原理、运行方式和特性具体分析看,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高技术、外部性、产业化、资金密集型和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六个主要特性。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可划分为研发、示范、产业化发展、商业化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和所需政策都有所不同。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研发、资本、政策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在四个因素中,市场和研发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政策和资本均围绕市场和研发两个要素展开。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过程中,要结合上述规律和技术及市场现状,首先要清晰目前和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什么时候发展?怎样实现高效发展等问题。从矫正可再生能源外部性、市场失灵角度看,结合可再生能源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国家财政、税收职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国家主导,财税支持是促进其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借鉴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在制定相关促进政策时,需要强调国家的主引导作用,避免单纯强调技术因素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区别发展阶段一律施以激励政策等问题。同时要注重发展目标的清晰性、层次性,对资源禀赋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详加识别、重视项目运营,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具体化和稳定性,财税政策支持要有足够性以及注意协调相关利益方的平衡等要素。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在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基础上,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管理机构,清晰财税政策的目标,把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确保政策的执行效率。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保持资源禀赋与种类发展、资本和技术、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产业上下游、各发展阶段以及与国际气候变化规则七个方面的总体协调。根据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项目示范、产业化发展以及商业化四个阶段的规律,财税政策实施必须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财政政策注重于前三个阶段,税收政策侧重于后两个阶段,总体过程看,财税激励政策趋于由强转弱。从我国资源禀赋和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各种类技术以及市场发育状况看,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排序是积极发展小水电和风电,稳妥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地热能,谨慎发展海洋能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明智选择。分析当前我国不同种类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和和政策现状表明,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种类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立法缓慢,操作性不强,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不够完善,资源环境效益缺失,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定期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实施的作为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未来总量收支状况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按照我国发展需求目标,可再生能源基金不足以弥补未来的项目补贴需求,由于当前火力发电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尽快疏导电价矛盾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一个占据电力市场较大部分的火力发电巨额亏损,而可再生能源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当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化石类能源以及更加环保的成本外部性并没有显性化,根据当前技术条件和国际市场相关交易情况,对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行量化测算结果显示,在完全成本的口径下,目前可再生能源并不比传统能源价格更高,且未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增强,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价格将更具有竞争性。此外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的因地制宜开发的特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目前还有缺失,符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特性(分布式能源)出发的市场政策亟待建立;面向公众团体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引导政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目前的政策现状,我国财税政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主要包括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上下游以及横向要统筹;财税政策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税收政策要综合引导,各有侧重以及保持政策具体公开而透明、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等原则。在财政支持具体政策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清晰财政支持目标效果,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负担兼顾东西部差距,借鉴《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施行差别化的负担机制;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等。在税收政策方面,需要尽快清晰和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税法、清晰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激励细则。关于资源税和碳税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现状,应该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方案,总体看“征比不征好、早征比晚征好”此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除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大问题和矛盾需要尽快解决,比如:强化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传统电力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好相关利益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疏导当前电价矛盾和以电价机制引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等方面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之,本文大量的实证材料,从人类能源利用历史、资源环境出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三大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能源转换难度,论证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性分析出发,论证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通过考察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和突出矛盾,试图跳出单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从更宽广的视野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提炼出内外部影响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从分析出的问题和矛盾出发,结合未来发展的规模、未来的成本走势及补贴政策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财税支持的渠道和方式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补偿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提出详细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寄希望于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鉴于可再生能源种类较多,难以——详细论证,本文侧重于占可再生能源较大比例的电力部分进行了论述。

蒋晓东[2](2020)在《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机械结构与冷却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为背景,针对现有无刷双馈发电机转子耦合能力不强、电机中谐波磁场较大和功率密度较低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机械结构、传动型式以及冷却结构的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耦合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双定子电机新型拓扑结构,阐述了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耦合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运行系统,综合考虑风力发电机结构设计方法以及目前国内外双定子电机结构设计型式,详细比较现有双定子电机拓扑结构优缺点,对所提出的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耦合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利用解析推导和有限元仿真确定机座与外定子之间装配过盈量选取方法,分析了机座的受力、形变以及模态,对机座结构进行改进。为支撑内定子结构,设计了一种新零部件,即空心静止轴,利用有限元仿真确定静止轴与内定子之间装配方式,研究静止轴内外径对受力和形变的影响规律。比较和分析了不同转子笼障结构方案,确定转子结构型式,对比分析了转子笼障燕尾结构参数对受力和形变的影响。(2)以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转子笼障结构中笼条电流对气隙磁场的影响,推导出笼障转子无刷双馈电机气隙磁场解析表达式,以此为基础利用麦克斯韦定律推导出考虑转子笼条电流以及控制绕组变频电流时间谐波在内,定子铁心内表面单位面积径向电磁激振力波的解析表达式。分析识别了对电磁振动起主要影响的电磁激振力波频率,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机座固有频率,分析了力波频率对机座振动的影响。(3)针对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因机械结构复杂而导致温度难以准确计算问题,建立了考虑整机结构的热网络温度计算模型,利用解析法推导出特殊结构零件之间(转子笼障结构、隔磁环以及空心静止轴)热阻数学模型,开发了该种新型电机稳态温度计算软件平台,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各结构稳态温度,比较两种方法所得温度结果,验证了本文针对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所提出的热网络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4)针对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整体温度较高问题,提出了采用双水冷、空冷+双水冷混合两种方案作为该种新型发电机冷却结构,对比分析了不同水道结构优缺点,确定了机壳内水道结构型式。利用解析推导和有限元仿真研究了机壳内不同水道数量、截面积、流速以及进出水口尺寸对外单元电机冷却效果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比较了不同内定子“U”型水管数量和进出水口尺寸对内单元电机冷却效果的影响。针对空冷+双水冷混合冷却方案中利用空气进行冷却,采用有限体积法研究了结构内部空气的流变特性,对风路结构进行改进。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分别采用双水冷以及空冷+双水冷混合两种冷却结构该种发电机的稳态温度场进行了仿真,比较了不同冷却方案温度分布结果,确定了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冷却结构。(5)为了验证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机械结构、传动型式以及冷却结构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工和制造了与兆瓦级发电机在机械结构、传动型式以及冷却结构均相同,仅体积缩小的50kW原始样机以及结构改进后样机。搭建了振动与噪声试验平台,测试了样机在额定转速和负载条件下的振动与噪声。搭建了温度试验平台,测试了样机在额定转速下,不同负载、不同机壳内水道以及内定子“U”型水管内流量,以及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互换励磁等情况下内外定子绕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本文针对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耦合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所提出的机械机构、传动型式以及冷却结构设计思路和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王慧滨[3](2014)在《基于规则和案例推理的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文中认为汽轮发电机组在电力生产中属于极其重要设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跟整个电力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研究开发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有助于准确高效地对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进行诊断与预测,对于汽轮发电机组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研究汽轮发电机组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构建。研究汽轮发电机组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分析总结汽轮机振动故障及其征兆间的关系,列出汽轮发电机组故障分类表。根据建立的故障征兆表,利用基于置信度产生式方法表示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规则,建立规则库。收集和整理实际诊断过程中的汽轮发电机组故障案例,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表示故障案例,建立汽轮发电机组故障案例库。(2)研究案例检索策略。提出分层检索与比值相似度算法结合的案例检索方法,根据用户提供的相关数据自动把问题案例映射到与其相对应的子案例库中,然后通过比值相似度算法构造问题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矩阵,得出问题案例与历史案例相似度,再从比较得出的所有相似度中,选出最相似的案例。(3)研究集成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提出了规则和案例两种推理方式相结合的集成推理机制,综合利用汽轮机领域知识和故障诊断经验,提高诊断结果的精确性。采用CLIPS.Visual C#.NET以及SQL三种软件混合开发,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势,有效地加快了专家系统研发的速度。最后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进行测试,结果证实本专家系统可以有助于故障诊断效率的提升。

杨璋[4](2018)在《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不平衡响应特性及典型振动故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核电产业进入较快发展阶段,新建并投产了多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相较于常规火电的汽轮发电机组,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从结构尺寸、不平衡响应动力学特性及变负荷动态响应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全面研究该类型机组不平衡响应特性及典型动静摩擦故障的控制策略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目前国内在运数量最多的ARABELLE型百万千万级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ARABELLE型湿蒸汽核电汽轮发电机组的结构特性、安装方式、运行工况等可能影响动静摩擦的主要因素及容易发生动静摩擦的部位;结合核电湿蒸汽汽轮机变工况运行特性及典型边界条件,定性分析了变工况时汽轮机缸体、转子及汽封等关键部件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初步探索汽封与转子轴颈间动静间隙的变化规律;基于转子动力学理论构建ARABELLE型核电湿蒸汽汽轮机组的质量-基础-轴承-转子耦合的综合动力学模型;系统性地结合其转子动力学特性、运行工况和现场加配重块方式等,研究了弹簧减振基础上的高中压转子、低压转子的不平衡响应特性及高中压转子动静摩擦发生弯曲事故后的评估与处理,并建立了基于转子动力学模型的核电湿蒸汽汽轮机高中压转子弯曲故障评估及解决系统。结合一组典型案例实测了高中压转子的弯曲度并完成了现场不揭缸动平衡验证工作,试验数据表明提出的模型正确及构建的系统有效。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对于评估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弯曲程度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提出的转子弯曲度评估系统对于制定后续决策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应用转子不平衡响应特性研究成果分析了高中压转子、低压转子和发电机转子典型振动故障的原因并提出运行控制策略与处理措施。由于核电湿蒸汽汽轮机缸体体积大,刚度偏低,在变工况外界扰动下容易出现下凹变形,加上低压转子跨距长,端部汽封长度较长等影响,容易激发低压转子两端的动静摩擦。该类摩擦具有响应缓慢等特点,工程实践中往往通过磨合解决。提高低压转子动平衡精度有利于降低动静摩擦的幅度。该型机组的半转速发电机转子由于跨距长,质量大,容易因锻件材料不均匀产生热不平衡。对于热不平衡激发的冲转过程中振动高缺陷,端部加重效果对一阶振型的改善程度不明显,需要重点控制出厂动平衡精度予以解决。本文还对该机型轴系不规则振动波动故障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及现场试验排查,总结了部分振动规律。该问题目前还处于摸索解决阶段,有待后续工作中继续研究。

李勇[5](2019)在《单路通风系统空冷汽轮发电机热交换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国家节能减排要求,2020年单位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相比2015年要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目前,市场上的汽轮发电机组投建项目中,几乎没有煤电项目。市场需求促使汽轮发电机组正逐渐向燃气轮机组、自备电站余热回收、生活垃圾焚烧、生物质秸秆焚烧等小容量发电项目发展。空冷发电机机组作为这些项目的核心设备,正向着小型化、高效率发展。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主机制造厂家纷纷致力于容量段为10MW-150MW空冷发电机组的二次研发设计。新机组设计需要计算精度更高,更加准确快速的计算方法支撑。目前,传统通风网络设计方法大部分采用一维管道流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仅可得到发电机总风量,无法准确地获取发电机内部各结构风量分配的比例。本文以10OMW和150MW空冷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转子旋转强耦合与弱耦合的有限元计算方法。随后,用试验的方法测量了机组额定运行时,发电机定子通风沟处和气隙入口处空气的流量及不同位置定、转子线圈温度实验结果。在验证了计算方法正确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定-转子与流-固并行耦合的计算模型,得到了流体流量分配与固体温升和损耗密度间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对定子主绝缘在高电压-高温度运行条件下,出现的脱壳故障,进行了故障状态和非故障状态相关定子线棒主绝缘温度分布的研究。考虑转子旋转时,场路弱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是基于发电机通风系统设计规范中的设计思想提出的,主要借鉴了该规范中转子压力边界条件的求解方法,结合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求解;转子旋转强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是通过求解计算流体力学中旋转方程,得到的转子内部空气的流量与压力分布。转子弱耦合和强耦合计算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弱耦合计算方法得到的流体流量和线圈温度的结果是可靠的,但由于计算基本理论的限制,内部压力分布规律与真机运行下的参数有较大差异;强耦合计算方法得到的各个位置流体的流量和压力分布,更接近电机真机的运行状态。通过试验验证,两种计算方法流量计算结果均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强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的精度更高。因为大型发电机内设有温度测点用于监测发电机的安全运行,所以大多数关于发电机定子内流体流动规律研究的文献,都是以发电机温度实测值作为计算准确性的判定依据。但研究发电机内部流体分布规律,最直接的验证方式是获得发电机真机内部流体流量和压力分布实验测量值,以此试验值作为流体场计算结果的判定依据。本文以一台100MW单路通风汽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流体通风沟流量分配和气隙流速的试验测量方法。在发电机定子通风沟与气隙入口处理放流体压力和流速测量传感器,通过测量得到这些位置的压力和风速后,发现局部定子径向通风沟内的流体流速明显偏低。随后通过三维流体场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试验工况时发电机定子不同通风沟内流体流速计算结果,经比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基于该计算方法,又计算了三种不同隙入口流速时,对应发电机定子不同通风沟内流量计算结果。发现了随着气隙入口风速的提高,定子铁心通风沟局部会出现逆向回流的流动现象。为了分析这一现象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三维温度场计算模型。求解分析后,得出定子通风沟内的逆向回流,会使定子铁心局部温度过高,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多种结构优化方案,最终确定了一种优化结构,可以有效的抑制逆向回流的产生。并从气隙内流体静压力分布规律角度,分析了该优化结构能够有效的抑制通风沟逆向回流的内在机理。根据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理论,提出了定-转子结构耦合与流-固传热耦合计算方法,将冷却过发电机转子的热风与进入气隙的冷风作为计算的流体边界条件,同时考虑了发电机定转子各自的铁耗和铜耗,还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附加损耗及流体的摩擦损耗,较完整的考虑了发电机定转子本体内流体分布及损耗分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了计算结果中定子内结构件温度分布规律及成因、气隙内流体分布规律及温度快速升高的原因、转子本体温度分布规律等。之后,对发电机出厂型式试验中得到的不同位置线棒温度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试验中,不同测量工况下,采用定子线棒温度实验测量结果直接线性拟合时,拟合方法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了该机组,型式试验时短路试验工况下,发电机定子线棒的温度分布,最终证明线棒温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计算分析了发电机在高电压-高温度运行条件下,定子主绝缘过热事故工况时,绝缘内部温度分布规律。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定子线棒主绝缘脱壳后的温度场进行研究,计算了主绝缘内空气隙一步一步增大后,定子线棒和主绝缘等结构件的温度场分布。着重对定子主绝缘最大温降位置的变化及定子主绝缘沿轴-径向及周-径向的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绝缘在槽内脱壳后,脱壳侧的主绝缘温度下降。由于脱壳侧散热能力降低,使内部线棒温度升高,未脱壳侧绝缘温度会随着线棒温度一起升高,导致未脱壳侧绝缘寿命下降,老化,形成新的脱壳,危及整个绝缘系统。上述研究对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的故障运行时的故障监测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安宏文[6](2014)在《大容量火电机组调峰运行的轴系振动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负荷的峰谷差逐渐增大。近些年来,针对越来越高的节能环保要求,我国火力发电设备经过了上大压小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运了大量600MW及以上的大容量火电机组。我国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也对电网的负荷变化产生新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参与调峰运行的火电机组容量不断增加,许多大容量火电机组也投入到调峰运行的行列,根据电网的负荷需求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负荷调节。火电机组参与宽负荷范围调峰运行的关键问题是对电网负荷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和低负荷下运行的稳定性。我国大容量火电机组通常以承担中问负荷为主进行设计,这类机组参与调峰运行,由于运行工况条件发生变化,出现较多极端运行工况,可能带来轴系结构热应力、变形、轴系振动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新问题,导致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提高大容量火电机组在宽范围负荷快速变动条件下的运行安全性是发电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容量火电机组参与调峰所带来的运行安全稳定性问题在我国更加突出,原因是我国在机网两侧的条件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而这方面尚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大容量火电机组的特殊性,以600MW汽轮发电机组为对象,在国家和企业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深入开展大范围变负荷运行条件下的机组轴系动态特性与稳定性、故障状态下的振动特性及故障特征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提高机组参与调峰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实际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600MW机组结构及运行特点分析。结合两个细则,分析了AGC运行方‘式对汽轮机寿命、材料及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对大容量火电机组振动监测保护系统(TSI系统和TDM系统)的技术现状进行综述;针对某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利用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了自动发电控制(AGC)运行方式下,机组负荷、主汽压力、主汽流量变化对于汽轮机轴系振动的扰动。从运行数据反映的长期趋势看,机组快速变化负荷对高中压缸两端轴承振动产生一定影响。从瞬态振动数据分析来看,负荷变化对振动信号波形、频谱构成影响不明显,没有改变高中压转子的振动状态。(2)轴系振动特性的计算分析。以国产典型600MW火电机组为对象,分别用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对轴系弯振和扭振固有特性、快速变负荷状态下的轴系扭振响应特性、发电机两相短路故障下的轴系扭振响应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600MW机组的轴系扭振危险轴段均位于各转子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快速升降负荷时,轴系扭矩响应呈现衰减振荡特性,表明机组在快速升负荷时轴系处于稳定状态;两相短路故障的扭矩响应中,一、二阶扭振固有频率处的峰值最突出,工频及其二次谐波也比较明显,存在共振风险。因此两相短路故障对轴系安全性影响较大。(3)汽轮机瞬态过程的轴系异常振动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对大容量火电机组出现的异常振动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异常振动的响应特性,研究提取故障特征的信号分析方法,为进行轴系故障诊断提供依据。研究了某600MW机组高中压转子发生的缓慢热变形现象的振动特征,确定了导致转子热变形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变换时频域滤波的提取振动信号中特殊频率成分,进行轴系稳定性分析和故障判断的方法。通过对升降速过程的振动信号、气流激振导致的不稳定振动信号的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效果。(4)汽轮机碰磨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汽轮发电机组发生轻微动静部件碰磨故障时,相对轴振响应信号中的故障信息非常微弱。针对这一特点,提出采用结构振动检测和信号分析处理相结合的碰磨故障监测诊断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碰磨引起的较高频率的冲击振动能量信息,适用于碰磨这类具有瞬时冲击特征的异常振动。由于相对轴振监测对碰磨引起的冲击振动响应不敏感,提出一种采用小波奇异值检测碰磨冲击故障的方法,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获取在特定尺度上的碰磨瞬时冲击信号,提取该瞬时冲击信号的幅值包络,然后采用小波奇异值检测方法对碰磨引起的突变信息进行检测,可以明显改善微弱碰磨故障特征的提取效果。(5)汽轮机振动源的盲分离方法研究。采用频域ICA分析方法对多台大容量汽轮机组进行了多通道轴振信号振源分离,结果表明频域ICA能够更清楚地给出源信号的描述,分离结果更符合汽轮机转子系统振动源的实际情况。频域ICA可以分离出轴振测量信号中包含的可能很微弱的故障信息,分离结果的物理意义比较清晰明确。研究了利用单通道振动实测信号的ICA特征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仅仅依靠单通道ICA分离出的基函数不足以反映机组运行状态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对各个基函数进行处理,验证其作为特征信息的有效性。

顾家辉[7](2019)在《大型汽轮发电机滑动轴承启停机过程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滑动轴承是大型汽轮发电机常用的支撑系统,对于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在汽轮机启停机过程中,轴承低速碾瓦等动静部件碰磨故障时有发生。研究启停机过程中滑动轴承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大型汽轮发电机组顶轴油系统。采用CFD技术,建立滑动轴承静压润滑模型,计算分析滑动轴承静压润滑特性。结果表明:工程上顶轴油压常用调节范围内,滑动轴承油膜厚度随顶轴油压近似线性增大。建立滑动轴承动压润滑CFD两相流模型,计算分析启停机过程中滑动轴承动压润滑特性。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正确性。研究启停机过程中动压油膜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汽轮机启停过程中,随着转速减小,动压油膜厚度减小,最大油膜压力增加。低转速下,仅依靠动压油膜不足以保证轴承运行的安全稳定。建立考虑顶轴油影响的滑动轴承动静压混合润滑CFD两相流模型,研究启停机过程滑动轴承动静压混合润滑性能。结果表明:动静压混合润滑油膜的压力分布趋势和厚度近似等于动压润滑油膜和静压润滑油膜的叠加。启停机过程中,投入顶轴油能够有效增加油膜厚度,保证安全稳定运行。中高转速下,动压润滑油膜已经稳定且厚度满足要求,投入顶轴油对油膜厚度影响较小。通过传递矩阵法,建立启停机过程中轴承标高调整对轴承性能及轴封间隙影响分析模型,以某大型汽轮机为实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标高抬升会增加该轴承载荷,同时减少其相邻轴承载荷。轴系中任意相邻轴承载荷变化方向都相反。启停机过程中,相比于高转速,标高调整在中低转速下对相邻轴封间隙影响较大。

赵鹏程[8](2019)在《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机理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汽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加,转子结构日趋复杂,此外我国电力资源大多需要远距离输电从而需要投入串补装置或采用高压直流输电形式,这些因素都使得汽轮发电机组发生扭振故障的风险加剧。机组发生扭振除造成功率振荡外,还会引起轴系的扭转疲劳损伤,威胁机组的安全运行,因此开展对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机理和轴系安全性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研究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发生的机理,对扭振中的小信号稳定性、暂态力矩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轴系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开发面向工程实际的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在线监测与保护系统,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按照扭振故障形式将其分为冲击类和共振类故障,对扭振故障发生机理和故障特性进行研究。其中针对冲击类扭振故障重点分析了轴系的暂态扭力矩响应特性;而次同步振荡发生机理复杂,涉及机电网多种因素,本文对次同步振荡的各种诱因及故障形成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并建立待研究系统的全系统线性化模型,利用复转矩系数法定量计算50Hz内系统的全频段阻尼,从负阻尼特性角度深入研究次同步振荡发生的机理,分析影响次同步振荡的主要因素。其次,采用基于多段集中质量轴系模型的机电网联合仿真方法,研究扭振故障的暂态力矩特性。目前在次同步振荡时域仿真中常用的是轴系的简单集中质量模型,其在描述机网间耦合振荡行为时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为此对简单集中质量轴系进行了扩展,采用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并分别利用传递矩阵-逐步积分法和解耦降阶方法计算轴系的扭振响应,实现基于PSCAD统一平台的机电网联合仿真,更准确反映机网之间的耦合振荡,并得到轴系局部的扭矩和应力信息。再次,基于扭振故障下轴系的扭转疲劳损伤计算结果,对机组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在轴系疲劳损伤计算中除考虑轴系的各个危险截面以外,还考虑了叶片和联轴器等薄弱环节的受力情况。通过建立转子-叶片的耦合分析模型,采用传递矩阵法计算机组扭振故障下叶片的响应;利用有限元法计算联轴器传递不同扭矩时,联轴器及其连接螺的剪切力。考虑平均应力、应力集中系数等因素的影响,对基于扭转疲劳试验数据获得的轴系材料S-N曲线进行修正。最后,将汽轮发电机组的扭振故障诊断和安全性分析方法用于工程实践,研发了轴系的在线监测与保护系统。根据中广核某核电厂的工程需求,结合扭振故障诊断和安全性分析理论,基于B/S模式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扭振状态实时监测、故障诊断等功能,并针对冲击类扭振故障和次同步振荡采用不同的响应计算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对轴系扭振安全性作出评价;基于C/S模式研发用于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的保护装置并用于工程实践,以疲劳损伤为主要依据,制定不同级别的保护逻辑,既能对机组实施及时的保护,又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保护动作。

王蒲瑞[9](2019)在《机网暂态过程中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高效的电源结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方式,具有燃烧低、热值高等显着优点,可以最大限度节煤,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十三五”期间全国气电新增投产5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1亿千瓦以上。现已计划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等分批建设供电效率高、比投资低、建设周期短、起停灵活、运行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高效率、低污染的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作为电力生产中主要的电力设备,堪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心脏,其设计关键技术,运行特性及故障特征是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点研究方向。空冷汽轮发电机具有起停方便、系统简单、比较容易维护等优点,使其在常用于调峰运行的联合循环系统中与燃气轮机配用特别适宜。然而,当发电机长期处于频繁起停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机端短路故障,甚至是严重的发电机误同期并网事故。各类事故的发生,会对发电机组和电网的运行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严重时发电机甚至会失去同步,并在系统中引起强烈的功率振荡。故障发生瞬间,汽轮发电机的定、转子绕组中会产生强大的冲击电流,加速定、转子绕组绝缘老化。另一方面,故障过程中在发电机端部绕组或者定、转子铁心上产生的较大的电磁力可能会引起机械振动,导致定子端部绕组及引出线的绝缘磨损或是转子轴系的疲劳断裂破坏,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为了减小故障对空冷汽轮发电机造成巨大损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了计及空冷汽轮发电机磁场饱和、非线性等因素,并包含非理想输电线路的机网动态分析用时步有限元数学模型,同时考虑机电耦合的相互作用,给出了考虑发电机转轴的各轴段的传递扭矩、阻尼转矩及每个质量块转速的不同变化等因素的多质量块弹簧系统模型。针对空冷汽轮发电机发生不同角度的误同期并网故障,对比分析了不同角度误同期并网故障下,发电机定、转子铁心磁场的饱和程度和发电机各特征量的时变规律。研究了发电机转子槽分度数变化对误同期故障中转子励磁电流最大振荡倍数和转子铁心磁密分布的影响,并提出在转子局部槽设置Fe-Cu合金槽楔,以解决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发电机转子齿局部磁密的过饱和及冗聚问题。由于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结构十分复杂,端部边端铁心及各结构件上漏磁较大,端部定子绕组在各类故障中十分容易受到损伤,为解决难以计算各类故障下汽轮发电机端部复杂电磁场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计及铁心饱和、非线性,并综合考虑发电机直线段与端部的双域瞬态电磁场的机网耦合数值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各类复杂工况或各种机网故障下的端部瞬态电磁场。基于该方法计算了发电机空载和稳态短路情况下的端部电磁场,并与端部电磁场测量点的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理论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相比误差较小,满足工程要求。研究了发电机发生不同角度误同期并网故障及不同短路故障下的端部时变电磁场,定量给出了各类故障过程中端部绕组所受到的电磁力幅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深入分析了不同故障发生时发电机端部绕组不同位置的受力分布情况,揭示了定子边端铁心最大磁密随故障时间增加的漂移及衰减规律,为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降低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各结构件上的涡流损耗与进入定子边端铁心齿部的轴向漏磁通,本文提出将不同组分的导磁导电的铜铁合金代替传统汽轮发电机常采用的铜屏蔽、磁屏蔽或是同时加装铜屏蔽与磁屏蔽的复合结构的设计思路。基于数值方法研究了采用不同金属屏蔽材料时发电机端部区域轴向漏磁的分布规律和各结构件上的涡流分布。通过调节导磁导电铜铁合金中铜元素与铁元素的配比,改变合金材料的电磁特性,揭示了合金材料电磁特性与发电机端部区域漏磁和涡流损耗的关系机理,提出抑制发电机端部涡流损耗的策略。研究了不同组分的导磁导电铜铁合金材料在发电机工作在不同深度的进相工况下对端部轴向漏磁的抑制程度,保证全空冷汽轮发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根据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区域漏磁的分布规律和进入金属屏蔽后轴向漏磁的流通路径与衰减量,为了保证金属屏蔽对轴向漏磁的屏蔽效果并尽量减少金属屏蔽上的涡流损耗,通过理论分析金属屏蔽上涡流的流通路径及透入深度,构建了多厚度、异结构的金属屏蔽优化集。对发电机金属屏蔽厚度及形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减少金属屏蔽上的涡流损耗,并增加金属屏蔽上的散热面积,来降低发电机运行时端部金属屏蔽上的温度。此外,针对发电机端部定子边端铁心齿部聚磁效应较为严重的问题,从进入各边端铁心齿内的轴向漏磁分布规律出发,提出新型锥形阶梯段定子边端铁心结构,改变定子阶梯型铁心的倾斜角度,使得进入定子边端铁心齿顶的轴向漏磁重新分布,将发电机端部结构设计从以往的实际工程经验指导上升到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预测设计。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10](2016)在《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能源装备是能源技术的载体,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核心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按照攻关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三个一批"的思路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工作要求。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德国、美国相继提出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概念。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结构转型大形势下,传统能源技术装备亟需革新和提升水平,

二、60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的结构特点和运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的结构特点和运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世界和我国能源现状
        一、能源利用历史概述
        二、世界能源储量及消费总体状况
        三、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状况
        四、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第二节 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对环境影响
        一、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危害
        二、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三节 传统能源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二、电力产业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危害
        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情况
        一、水能
        二、风能
        三、太阳能
        四、生物质能
        五、地热能及海洋能
    第六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消除资源约束、保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
        三、建设新农村及缩小城乡、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五、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第二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运行方式
        一、风力发电
        二、太阳能发电
        三、小水电
        四、生物质发电
        五、地热发电
        六、海洋能发电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产业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在电力产业中的地位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市场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网运行方式
        四、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特性分析
        一、高技术性
        二、资金密集型
        三、外部效应
        四、产业化特征
        五、分布式与集中式共存的特点
        六、间歇性、随机性特点
    第四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分析
        一、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动力因素分析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启示
        三、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节 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
        三、国家支持的政策机理和依据
        四、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具体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政策
    第一节 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一、全球可再生电力能源总体情况
        二、主要国家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目标
        三、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分类发展情况
        四、消除电网约束,大力建设智能电网
    第二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具体政策
        一、技术研发支持
        二、投资和生产鼓励
        三、培育市场政策
        四、鼓励消费政策
    第三节 制订政策容易忽视的要素
        一、目标的清晰性
        二、目标的层次性和计划科学性
        三、资源和技术的充分识别
        四、重视项目运营
        五、激励政策的透明、公开性
        六、政策和市场的稳定性
        七、财政政策力度的足够性
        八、政策实质内容的具体化
        九、能源市场的改革和准入
        十、相关方利益平衡
    第四节 制订政策需要消除的误区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价格降低取决于技术突破
        二、不厘清发展阶段、制定一刀切政策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比传统能源价格高,会阻碍经济发展
        四、单纯强调政府直接投入
    第五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重视、政府主导
        二、国家级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契合资源国情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必行之路
        五、发展初期政策支持成为主动力
        六、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
        七、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八、重视金融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激励
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二、我国参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企业情况
        三、资本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支持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演变总体脉络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二、我国预测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对比
    第四节 我国当前可再生电力能源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具体政策及经济性分析
    第一节 风力发电
        一、我国风电的政策演变
        二、陆地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三、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四、风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
        五、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六、风力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二节 小水电
        一、政策变迁
        二、项目经济性
        三、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四、小水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五、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三节 生物质能
        一、项目经济性状况
        二、生物质发电主要政策情况
        三、生物质发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四、生物质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
        一、项目经济性情况
        二、光伏发电主要政策
        三、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四、光伏发电未来的价格走势
    第五节 地热能及海洋能发电
        一、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情况
        二、地热能主要情况
        三、当前地热及海洋能利用存在问题
    第六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的可再生能电力能源技术
        二、未来可再生能电力能源发展的重点排序
第六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实践经验
        一、国家重视,目标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二、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
        三、财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市场及价格政策积极引导了产业发展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的协调
        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三、速度与效益的协调
        四、可再生电力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协调
        五、产业发展阶段衔接的协调
        六、产业上下游的协调
        七、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相协调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二、立法缓慢,配套措施不完善
        三、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有待完善
        四、资源、环境效益政策缺失
        五、价格体制有待理顺
        六、财政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组织不力
        七、财政支持体系不完整、效率有待提高
        八、政策不及时、政策模糊不清晰
        九、政策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缺失
        十、缺乏相关利益方协调机制
        十一、特性出发的市场建立不全面
        十二、强制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配额机制尚未建立
第七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财税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缺失的影响
        一、资源税缺失的影响
        二、环境税缺失的影响
    第二节 分布式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分析
    第三节 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一、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总收入测算
        二、风力发电所需补贴额
        三、太阳能发电所需补贴额
        四、生物质能所需补贴额
        五、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基金总量收支平衡情况
    第四节 价格与财税政策
        一、价格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二、电价与社会承受能力
    第五节 与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财税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各发展阶段政策选择
第八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建议
    第一节 财税支持政策的优化原则
        一、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
        二、上下游及横向综合统筹
        三、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四、综合引导、各有侧重
        五、政策要保持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六、国家主导与全民负担相结合
        七、定期政策评估机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根据战略目标确定财政支持范围和渠道
        二、加大财政直接支持力度
        三、清晰财政支持的目标效果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区别负担的机制
        五、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六、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细化可再生电力能源适用税法
        二、清晰各项税收激励政策
        三、资源税、碳税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第四节 其他建议
        一、强化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二、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重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
        四、协调处理好横向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
        五、注重产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疏导电价矛盾
        七、发挥价格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的引导作用
        八、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机械结构与冷却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发展现状
        1.2.2 风力发电机结构研究现状
        1.2.3 双定子电机结构研究现状
        1.2.4 电机电磁激振力研究现状
        1.2.5 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研究现状
        1.2.6 基于热网络法电机温度计算研究现状
        1.2.7 电机温度场与流体场计算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兆瓦级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机械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
    2.1 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运行系统
    2.2 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结构研究
        2.2.1 双定子电机机械结构拓扑形式选择
        2.2.2 总体机械结构
        2.2.3 转子结构
        2.2.4 内外定子结构
    2.3 兆瓦级半直驱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
        2.3.1 机座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
        2.3.2 静止轴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
        2.3.3 转子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气隙径向电磁激振力解析分析
    3.1 转子笼障结构中笼条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3.2 考虑控制绕组和笼条电流影响的气隙磁场解析分析
    3.3 基于麦克斯韦定律气隙径向电磁激振力解析分析
    3.4 基于径向电磁力波的主要电磁振动频率识别
    3.5 力波频率对振动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兆瓦级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温度计算方法研究
    4.1 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发电机热网络模型
    4.2 热阻数学模型分析
    4.3 导热方程组及其求解
    4.4 热源分析
    4.5 计算结果分析
    4.6 有限元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兆瓦级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设计研究
    5.1 总体冷却结构
    5.2 外单元电机冷却结构设计与研究
        5.2.1 水道数量对散热能力的影响
        5.2.2 水道截面对散热能力的影响
        5.2.3 进水口流速对散热能力的影响
        5.2.4 进水口截面积对散热能力的影响
    5.3 内单元电机冷却结构设计与研究
        5.3.1 “U”型水管数量对散热能力的影响
        5.3.2 “U”型水管截面积对散热能力的影响
    5.4 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内流体流变特性研究
        5.4.1 风路结构
        5.4.2 数学描述
        5.4.3 物理模型
        5.4.4 通风计算结果分析
        5.4.5 通风结构改进
    5.5 两种冷却方案温度场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5.5.1 物理模型
        5.5.2 数学模型
        5.5.3 材料导热系数及散热系数确定
        5.5.4 仿真结果及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笼障转子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实验样机研制与测试
    6.1 样机加工与制造
        6.1.1 原始总体机械结构
        6.1.2 具体零件结构
        6.1.3 机械故障及结构改进方案
        6.1.4 冷却结构
    6.2 振动测试
    6.3 噪声测试
    6.4 温度测试
        6.4.1 负载对温度的影响
        6.4.2 流量对温度的影响
        6.4.3 绕组励磁互换对温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规则和案例推理的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故障诊断技术发展过程
        1.3.2 故障诊断发展现状
        1.3.3 故障诊断技术的内容
        1.3.4 故障诊断技术的方法
        1.3.5 CLIPS专家系统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轮发电机组集成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2.1 基于规则推理和基于案例推理的优缺点
    2.2 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
        2.2.1 诊断专家系统的总体结构
        2.2.2 集成故障诊断系统的工作流程
    2.3 集成故障诊断系统的协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规则推理汽轮机故障诊断系统
    3.1 基于规则推理专家系统
    3.2 汽轮发电机规则库构建
        3.2.1 知识的表示方法
        3.2.2 基于AHP的汽轮发电机组故障征兆的权值确定
    3.3 故障诊断推理模型
        3.3.1 推理机制理论
        3.3.2 初始证据置信度的研究
        3.3.3 推理算法
    3.4 规则控制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汽轮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4.1 基于案例推理的技术概述
    4.2 基于案例推理的工作流程
    4.3 案例表示
    4.4 案例检索
        4.4.1 检索概述
        4.4.2 案例检索机制的建立
    4.5 案例的修正
    4.6 案例的学习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实现与实例测试
    5.1 集成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实现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界面功能介绍
    5.2 系统实验测试
        5.2.1 规则推理实验测试
        5.2.2 案例推理实验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不平衡响应特性及典型振动故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轮机组转子动静摩擦机理
        1.2.2 汽轮机转子及缸体传热研究
        1.2.3 汽轮机变工况时汽封体变形研究
        1.2.4 汽轮机转子不平衡响应研究
        1.2.5 汽轮机组转子弯轴事故处理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电湿蒸汽汽轮机组动静摩擦机理及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2.1 引言
    2.2 百万千万级核电半转速湿蒸汽汽轮机结构特点
        2.2.1 整体结构
        2.2.2 高中压缸模块
        2.2.3 低压缸模块
        2.2.4 发电机模块
        2.2.5 振动监测系统
    2.3 汽轮机转子动静摩擦机理
    2.4 核电湿蒸汽汽轮机转子动静摩擦特点
    2.5 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动静摩擦影响因素
        2.5.1 热变形
        2.5.2 安装间隙
        2.5.3 初始不平衡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特性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机组简介
    3.3 数学模型及算法
        3.3.1 基础的建模
        3.3.2 支撑轴承的建模
        3.3.3 轴系的建模
        3.3.4 基础—轴承—转子的动力学模型
    3.4 转子临界转速及振型
        3.4.1 本文仿真计算结果
        3.4.2 制造厂仿真计算结果
        3.4.3 现场实测结果
    3.5 各轴承结构及动态特性
        3.5.1 轴承参数
        3.5.2 轴承性能参数的分析结果
    3.6 加配重时轴系振动响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簧减振基础隔振效率研究
    4.1 减振弹簧柔性基础设计参数分析
        4.1.1 弹簧隔振装置设计简介
        4.1.2 弹簧基础固有频率测量
    4.2 减振弹簧柔性基础模型分析与隔振效率计算
        4.2.1 隔振原理简介
        4.2.2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运动数学模型
        4.2.3 传递系数和隔振效率
        4.2.4 方程解的讨论
        4.2.5 振幅放大系数
        4.2.6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隔振原理简介
        4.2.7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隔振的目标与方法
        4.2.8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隔振的效率
    4.3 减振弹簧柔性基础隔振效果的实测数据及初步分析
        4.3.1 减振弹簧柔性基础减振效率现场实测系统简介
        4.3.2 满负荷工况下振动数据及初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电湿蒸汽汽轮机发电机组典型摩擦振动故障
    5.1 高中压转子弯曲故障及治理
        5.1.1 转子弯曲响应理论模型
        5.1.2 一阶振型弯曲振动计算
        5.1.3 基于动力学模型预测的弯曲故障评估
    5.2 变工况下低压转子摩擦振动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5.2.1 低压缸入口蒸汽参数偏离设计工况
        5.2.2 变工况下低压转子摩擦振动故障
    5.3 核电汽轮机低压转子与端部汽封间动静摩擦振动故障
        5.3.1 低压转子与端部汽封动静摩擦特点
        5.3.2 案例研究
    5.4 初始不平衡发电机转子冲转时热致振动故障
        5.4.1 引言
        5.4.2 大型四极核能汽轮发电机结构
        5.4.3 带热弯曲的转子动力学模型
        5.4.4 热弯曲汽轮发电机转子在台架上的启停试验
        5.4.5 热弯曲汽轮发电机启停机试验
    5.5 轴系振动不规则波动
        5.5.1 现象描述
        5.5.2 可能的原因分析与试验排查
        5.5.3 后续处理计划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5)单路通风系统空冷汽轮发电机热交换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空冷汽轮发电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大型发电机不同冷却方式国内外现状
    1.3 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系统流体场、温度场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定子绝缘热劣化问题研究状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流体旋转状态场路弱耦合与强耦合计算方法下转子热交换研究
    2.1 流体旋转状态场路弱耦合计算方法转子热交换计算模型
        2.1.1 流体旋转状态场路弱耦合方法数学描述
        2.1.2 空冷汽轮发电机单路通风系统转子计算模型介绍
        2.1.3 旋转场路弱耦合计算方法下转子内流体场分析
    2.2 流体旋转状态强耦合计算方法转子内热交换计算模型
        2.2.1 流体旋转状态强耦合计算方法数学描述
        2.2.2 旋转强耦合计算方法下转子内流体场分析
    2.3 旋转弱耦合与强耦合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2.3.1 两种计算方法转子径向出口流量与温度对比分析
        2.3.2 两种计算方法转子线圈温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2.3.3 两种计算方法下计算结果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发电机气隙入口流速对定子通风沟流量分布敏感性的研究
    3.1 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内流体分布试验测量
        3.1.1 试验用传感器原理
        3.1.2 发电机内不同位置压力与流速试验测量
    3.2 定子通风沟内流体流量分布试验与计算对比分析
        3.2.1 发电机定子流体与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3.2.2 定子通风沟内流体分配规律研究与计算结果正确性的验证
    3.3 不同气隙流速对定子风沟流体流量分布敏感性的研究
        3.3.1 发电机定子通风沟内逆向回流流动现象的发现
        3.3.2 通风沟内流体逆向回流对定子绕组和铁心温度分布影响的研究
    3.4 定子通风沟内逆向回流的抑制方法研究
        3.4.1 定子或转子单侧增加气隙挡板定子通风沟逆向回流抑制方法
        3.4.2 定转子气隙挡板组合结构定子通风沟逆向回流抑制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单路通风发电机定子分域温度场与流体场热交换研究
    4.1 空冷汽轮发电机电磁损耗的计算
    4.2 发电机分域流体场内流体热交换规律研究
        4.2.1 计算模型的建立的理论依据
        4.2.2 发电机气隙内流体流动与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4.3 发电机定子分域温度场内固体热交换规律研究
        4.3.1 定子线棒主绝缘与铁心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4.3.3 发电机短路试验温度场计算与型式试验温度测量结果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主绝缘过热故障下温度场研究
    5.1 定子线棒主绝缘物理模型
    5.2 发电机正常运行时定子主绝缘温度分布
        5.2.1 正常运行时定子主绝缘绝缘沿轴-径向的温度分布
        5.2.2 正常运行时定子主绝缘绝缘沿周-径向的温度分布
    5.3 发电机主绝缘脱壳故障下的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5.3.1 定子主绝缘脱壳故障下绝缘沿轴-径向的温度分布
        5.3.2 定子主绝缘脱壳故障下绝缘内周-径向的温度分布
        5.3.3 定子主绝缘故障后的最大温降位置迁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大容量火电机组调峰运行的轴系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研究现状
        1.2.1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1.2.2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
        1.2.3 AGC对汽轮发电机组的影响
        1.2.4 关于气流激振问题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600MW机组结构及运行特点分析
    2.1 国产600MW汽轮发电机组结构及运行
        2.1.1 基本布置形式
        2.1.2 蒸汽流程和轴系结构
        2.1.3 汽轮机组运行
    2.2 AGC调峰运行方式及其影响分析
        2.2.1 两个细则内容概述
        2.2.2 对机组寿命影响
        2.2.3 主要部件的材料损耗分析
        2.2.4 对振动影响分析
    2.3 汽轮机振动监测与保护系统
        2.3.1 汽轮机监测仪表系统(TSI系统)
        2.3.2 瞬时数据管理系统(TDM系统)
    2.4 实际机组在AGC调峰运行方式下的振动状态
        2.4.1 运行参数变化对轴振的影响
        2.4.2 高中压轴振瞬时信号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轴系振动特性的计算分析
    3.1 概述
        3.1.1 转子动力学研究内容概述
    3.2 转子动力学理论基础
        3.2.1 弹性支撑下的转子模型及微分方程
        3.2.2 模态分析理论
        3.2.3 轴系振动的有限元分析
        3.2.4 轴系振动的传递矩阵法
        3.2.5 Newmark-β法的增量表达式
    3.3 轴系弯曲振动固有特性分析
        3.3.1 6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概况
        3.3.2 轴系集中质量模型
        3.3.3 轴系弯曲振动固有频率
    3.4 轴系扭转振动固有特性分析
        3.4.1 扭转振动固有频率及振型
        3.4.2 轴系危险轴段的确定
    3.5 轴系在快速变负荷下的扭振响应
        3.5.1 典型单元的扭振传递矩阵
        3.5.2 轴系在快速变负荷下的扭振响应
    3.6 两相短路故障扭转振动响应
        3.6.1 两相短路故障扭转振动模型
        3.6.2 扭转振动响应-传递矩阵法
        3.6.3 扭转振动响应-有限元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机瞬态过程的轴系振动分析
    4.1 概述
    4.2 转子热弯曲的振动特征分析
        4.2.1 转子热弯曲概述
        4.2.2 起停机过程的振动特征
        4.2.4 升降速过程轴系稳定性分析
        4.2.5 消除振动的措施及建议
    4.3 基于Gabor时频滤波的轴系振动分析及故障特征提取
        4.3.1 Gabor变换基本概念
        4.3.2 汽轮机振动信号的时频滤波
        4.3.3 升速过程振动转频成分提取实例
        4.3.5 气流激振故障特征提取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轮机碰磨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汽轮机碰磨故障检测方法
        5.2.1 碰磨振动响应特征
        5.2.2 检测方法
        5.2.3 实施步骤
        5.2.4 分析示例及特点小结
    5.3 基于小波奇异值分析的汽轮机碰磨特征提取
        5.3.1 小波变换与信号的奇异性
        5.3.2 汽轮机微弱碰磨信号奇异值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汽轮机振动源的盲分离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基于ICA的盲分离
        6.2.1 机械振动信号的混合模型
        6.2.2 独立分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6.2.3 频域ICA的振动信号分离
    6.3 频域ICA分析实例
    6.4 ICA特征提取在汽轮机异常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6.4.1 ICA特征提取基本原理
        6.4.2 分析案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大型汽轮发电机滑动轴承启停机过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动轴承性能研究
        1.2.2 滑动轴承工程故障研究
        1.2.3 标高调整对轴系影响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滑动轴承顶轴油静压润滑计算分析
    2.1 汽轮机顶轴油系统
    2.2 滑动轴承CFD技术
        2.2.1 CFD技术方法
        2.2.2 CFD建立控制方程
        2.2.3 CFD计算网格划分
    2.3 滑动轴承静压润滑CFD建模计算
    2.4 静压油膜厚度与顶轴油压关系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启停机过程中滑动轴承动压润滑两相流模型建模分析
    3.1 滑动轴承流体动压润滑工作原理
    3.2 滑动轴承油膜流场两相流理论
    3.3 CFD两相流模型
        3.3.1 Fluent多相流模型简介
        3.3.2 滑动轴承两相流模型选择
    3.4 滑动轴承CFD两相流建模求解
        3.4.1 两相流模型建立
        3.4.2 油膜压力场及轴承载荷求解
    3.5 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
    3.6 参数变化对油膜压力分布的影响
        3.6.1 进口油压对油膜压力分布的影响
        3.6.2 转速对油膜压力分布的影响
    3.7 启停机过程中滑动轴承动压油膜性能变化
        3.7.1 启停过程中动压油膜厚度与转速的关系
        3.7.2 启停过程中动压油膜压力分布特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启停机过程中滑动轴承动静压混合润滑性能研究
    4.1 启停机过程中油膜厚度与顶轴油压关系
        4.1.1 400rpm时油膜厚度与顶轴油压关系
        4.1.2 不同转速下油膜厚度与顶轴油压的关系
    4.2 启停机过程中油膜性能对比分析
        4.2.1 油膜压力场对比
        4.2.2 油膜厚度对比
    4.3 启停机过程中投入顶轴油对油膜厚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启停机过程标高调整对轴承性能及轴封间隙的影响分析
    5.1 标高调整对轴承性能及轴封间隙影响的建模
        5.1.1 标高调整对轴承载荷的影响
        5.1.2 轴承载荷变化对轴颈偏心距偏位角的影响
        5.1.3 转轴弹性变形对轴封间隙的影响
    5.2 计算实例模型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启停机过程中标高调整对轴承载荷影响分析
        5.3.2 额定转速下标高调整对轴封间隙影响分析
        5.3.3 启停机过程中标高调整对轴封间隙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机理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扭振故障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3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监测与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汽轮发电机组典型冲击类扭振
        2.2.1 电力系统短路引起的机组扭振
        2.2.2 非同期并列引起的机组扭振
    2.3 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振荡
        2.3.1 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
        2.3.2 装置及其他扰动引起的次同步振荡
    2.4 汽轮发电机组系统阻尼特性分析
        2.4.1 机械子系统阻尼特性
        2.4.2 电气子系统阻尼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电网耦合下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时域仿真
    3.1 引言
    3.2 基于多段集中质量模型的扭振联合仿真
        3.2.1 多段集中质量模型扭振动力学计算
        3.2.2 联合仿真思路和实现方法
        3.2.3 仿真案例
    3.3 基于轴系解耦降阶模型的扭振联合仿真
        3.3.1 联合仿真思路及实现方法
        3.3.2 仿真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响应计算
        4.2.1 危险截面确定
        4.2.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应力计算
        4.2.3 扭振作用下叶片应力计算
    4.3 扭振作用下联轴器结构应力分析
    4.4 轴系扭转疲劳损伤评价
        4.4.1 转子疲劳-寿命曲线拟合
        4.4.2 转子疲劳寿命曲线修正
        4.4.3 轴系疲劳损伤累积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保护系统开发
    5.1 引言
    5.2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监测系统设计
        5.2.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5.2.2 系统总体架构
        5.2.3 扭振信号采集功能设计
        5.2.4 扭振安全分析功能设计
    5.3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监测系统工程应用
    5.4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保护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机网暂态过程中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轮发电机端部损耗计算方法
        1.2.2 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力计算方法
    1.3 汽轮发电机故障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的研究
        1.3.2 汽轮发电机端口短路故障电磁场的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系统动态过程中的全空冷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的故障特征理论研究
    2.1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机网耦合非线性瞬态电磁场数学模型
        2.1.1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的结构及载荷的物理描述
        2.1.2 系统动态分析下的场路耦合瞬态电磁场数学模型
    2.2 基于机网耦合的全空冷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动态过程
        2.2.1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不同角度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变电磁场分析
        2.2.2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不同角度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动态特征量计算
    2.3 定子参数及转子槽分度数变化时全空冷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研究
        2.3.1 定子参数变化对全空冷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电磁场的影响
        2.3.2 转子槽分度数变化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电磁场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动态过程中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口故障下端部电磁场研究
    3.1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双域场-路-网耦合非线性瞬态电磁场模型的建立
        3.1.1 双域场-路-网耦合非线性瞬态电磁场的数学模型
        3.1.2 不同工况下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计算及型式试验验证
    3.2 典型机端短路故障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力的影响
        3.2.1 单相接地短路故障下端部绕组动态电磁力的数值模拟
        3.2.2 三相突然接地短路故障下端部绕组动态电磁力的数值模拟
    3.3 误同期并网故障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3.3.1 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漏磁的研究
        3.3.2 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绕组动态电磁力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屏蔽材料电磁特性对不同工况下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4.1 金属合金电磁特性分析
    4.2 金属屏蔽电磁特性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4.2.1 合金屏蔽材料电磁特性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漏磁的影响
        4.2.2 合金屏蔽电磁特性对端部各结构件涡流损耗的影响
    4.3 不同进相深度时合金屏蔽电磁特性对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4.3.1 不同进相深度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研究
        4.3.2 进相深度不同时金属屏蔽材料对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多结构设计研究
    5.1 磁屏蔽厚度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影响的研究
        5.1.1 磁屏蔽厚度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漏磁分布的影响
        5.1.2 磁屏蔽厚度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涡流损耗的影响
    5.2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结构及边端铁心倾斜角设计
        5.2.1 屏蔽结构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5.2.2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边端铁心结构对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60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的结构特点和运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D]. 栗宝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1)
  • [2]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机械结构与冷却系统设计研究[D]. 蒋晓东.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规则和案例推理的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D]. 王慧滨.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4]核电湿蒸汽汽轮发电机组不平衡响应特性及典型振动故障研究[D]. 杨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5]单路通风系统空冷汽轮发电机热交换规律的研究[D]. 李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大容量火电机组调峰运行的轴系振动特性分析[D]. 安宏文. 华北电力大学, 2014(12)
  • [7]大型汽轮发电机滑动轴承启停机过程性能研究[D]. 顾家辉. 东南大学, 2019(06)
  • [8]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机理及安全性分析[D]. 赵鹏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机网暂态过程中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研究[D]. 王蒲瑞.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J].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 中国产经, 2016(06)

标签:;  ;  ;  ;  ;  

600MW汽轮发电机组结构特点及运行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