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刘琨[1](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彭钰栋[2](2021)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百余年时间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诞生,再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现代公司企业的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在为股东利益赚取利润的同时,是否应当兼顾社会中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成为了企业必须面对的议题。随着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议题也逐渐进入了法学领域中,在我国突出表现为2005年《公司法》第5条中加入了“社会责任”,这一修订被视作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诞生,并引起了商法学界的积极讨论。但自那之后,由于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识的不足,以及《公司法》第5条概括性质的规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并未取得实质性质的突破。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在总则编的“营利法人”中通过第86条,再次规定了“社会责任”的内容,这一条可兹看作对于《公司法》第5条的延续和发展。将企业社会责任条款规定于《民法典》的总则编之中,于我国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之下,使得第86条具有了商法原则的地位。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具有法律原则的性质,于现有立法模式之下,无论是对条款自身性质的认识与解释,还是对于法条适用方法的探究都大有裨益。首先,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条文的概括性使得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足,在历史解释和文义解释之外还需要对法律原则的价值进行探讨和补充,在我国《民法典》体系下可用民事基本原则对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进行价值补充,尤其是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其次,作为商法原则的《民法典》第86条,在其适用上可以借鉴法律原则的指导功能、裁判功能以及评价功能进行展开,其中指导功能强调第86条对于《公司法》《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中有关利益相关者保护的法律规则进行解释;裁判功能则是在缺少法律规则的时候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进行规则化适用,以弥补对于利益相关者保护不足的法律漏洞;评价功能则是在个案中,当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在与其他法律原则发生冲突时,通过比例原则进行衡量的过程。作为商法原则的《民法典》第86条通过发挥其法律原则的功能而进入司法实践中,但这一过程可能赋予法官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于是在现有的立法模式之下,可以利用“标准”与“法律”的特殊关系,在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所构建的制度基础上,发挥标准制定主体的灵活性与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在企业声明适用某一标准的情况下,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构成对《民法典》第86条的原则补充,一方面指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价值贯彻于日常经营之中,另一方面为法官在审判中利用原则进行规则创制或者进行原则之间的衡量提供规范性依据。最终通过这一法律化路径,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成果融入到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之中。
梁舒筌[3](2021)在《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公司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在国内、国际上有所跨越式发展,就应当建立起环境、质量和职业安全健康三个管理体系。SCJZ公司从2000年成立以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对体系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也面临着建立体系化管理的迫切需求。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间,逐步的建立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但各个系统都是单独运行、单独建立、单独认证,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劳动重复,资源被大量耗费。这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了问题,例如工作重复,管理成本增加,文件化程序显着增加,资源浪费以及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对各种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针对环境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大体系而言,它们也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并达到企业的最佳管理效果,必须对三个系统进行集成。三大体系的融合可以说是适应国际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怎样才能给公司带来一个通用且持续的管理理念,在管理领域相辅相成,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具有清晰的目标。将各种管理体系融合,从而达到职责简化、流程清晰,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把各个体系的深度结合现在看来是企业在不断发展后必须走的道路。本文重点对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这三大标准进行了研讨分析,从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分析了SCJZ公司三大管理体系独立运行的现状,并针对SCJZ公司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工作目标和项目推进组织保障等,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和对结果的分析,最终实现了SCJZ公司三大体系的整合,提高了三大体系在公司的运行效率。
杜海龙[4](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高文田,崔学军[5](2020)在《标准化战略引领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文中提出标准化战略成为国家级别的重要战略,通过标准化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战略地位,各地政府积极推出了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文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标准化规划。物业管理行业在变革的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标准化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研判标准化战略,结合物业服务标准化发展现状,提出物业服务相关方"全方位"协同的标准化战略选择与实施的路径,以期对标准化战略引领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王平,房庆[6](2020)在《正式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正式标准化组织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起来,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家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部分协会标准化组织。它们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所积累的标准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标准系统。本文对正式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系统进行考察,探讨了它们的范围、内容、特征,以及正式标准化系统与产业标准化系统的关系。正式标准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它是符合本体逻辑的系统,其中的标准需求和驱动力来自于产业,属于跨企业协调的产物,产生于多重途径,其技术积累成为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
黄亚芹[7](2020)在《基于TPM的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产设备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加强生产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于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采矿、选矿、精矿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矿山企业,主要从事铁矿开采、矿产品、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加工、销售等业务。随着现代矿山工程的不断发展,矿山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如何提升矿山设备的综合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矿山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大红山矿为研究对象,基于TPM(全面生产维修)的理论,运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开展对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旨在为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个基本方案,为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提供参考。文中,作者对设备管理体系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和设备及设备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的基本现状,并按照早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从“人、机、料、法、环、测”几个方面分析了大红山矿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TPM的理念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开展了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从体系目标、建立原则、主要内容、结构与要素和体系文件等方面提出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建设方案;最后,对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实施与完善进行了分析,并对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谢玉洁[8](2020)在《SC实验室管理体系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服务行业,检测认证始终支撑着国家质量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IECEE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作废已连续使用十余年的ISO 17025:2005版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包含风险管理硬性要求的新版17025。由于体系标准换版的过渡期,虽然已有学者就关注体系改进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忽略了实际检测环节中,风险带来的结果质量影响。SC检测实验室是一家代表着华南区产品安全质量水平的检测机构,同时也是本次换版浪潮中的典型,体系运行至今虽未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但问题偏差终年不断,甚至不定期重复发生,非常不利于实验室今后高水平高质量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业内目前风险管理现状的介绍;比较分析新旧版体系要求差异带来的影响;重点识别研究案例实验室外部评审不符合项、检测报告质量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三个关键环节的风险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半定量(技术绩效测量)和定性(偏差趋势分析和储备分析)风险分析工具,结合检测过程实际资源的安排,设置风险管理程序,制定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在完成落实相关的制度措施后,进行实地内审,验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方法,得出实验室体系风险值,综合评估实验室风险控制的状态。总结归纳针对检测风险管理的合理性建议。
毛吉平[9](2020)在《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是企业生产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任何一家企业都承受不起事故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各企业安全生产局面持续改善,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与围家安全生产要求、员工安全生产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迅速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本文以某多产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国内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应用,分析各体系的核心内涵,明确各体系间的共性和差异,研究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核心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多产业企业安全生产现状,提出一套适合多产业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发展进程分析,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向是风险预控,与国家提出的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预防”机制相符合:(2)构建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架。对国内四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各管理体系的异同点,明确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体系运行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架构,即管理体系由13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3)建立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评估标准。结合国内外风险评价的成果,提出《工作场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标准》,明确危光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指导开展作业风险评估、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评估;(4)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通过近2年的探索和实践,该企业构建了由13个单元构成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且通过工作场所管理、生产用具管理、生产管理单元内容的不同设置,实现适合矿业、电力、化工、冶炼等产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胡烨[10](2020)在《基于标准化管理的W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虽然多数小企业已认识到有效的内控是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但因具有规模小、起点低、财务弱等特点,加上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持续的运行。所以,基于企业经营效率和成本角度考虑,建立一套简单、实用的内部控制体系,采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付诸实施并持续提升内部控制效果,已成为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中面临解决的重大问题。标准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已成为新时期企业较为先进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标准化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取长补短的整合研究很少,尤其是在小企业层面。为此,本文选择W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公司”)进行理论和案例的研究,除将有重要的创新研究价值及对该企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之外,其研究思路和预期成果亦可作为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参考。本文以W公司为案例研究标准化管理在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的应用思路、实施路径和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和理论研究,确定当前研究的现状、不足以及本论文研究的价值和空间;其次,通过对案例企业的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以及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确定案例的研究背景,提出企业面临的内部控制及其他内部管理问题;然后,通过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标准化管理的现状评估,进一步确定其内部控制体系实际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问题成因分析;再次,从理论和实务角度提出W公司标准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逻辑,并详细阐述基于该逻辑的战略(体系)层面、战术(工作)层面、操作(标准)层面的标准化内控策略设计和运行方法;最后,总结案例研究的过程并提出案例研究的结论。本文通过一种全新视角——以标准化管理的思想来指导和重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结合案例分析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本文作为“科学有效的打开方式”的标准化管理在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为国内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提供思路,并为内部控制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理论和方法的整合研究提供借鉴。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
2.1.1 PPP模式概念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情况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三、法律化路径说明 |
(一)道德的法律化 |
(二)本文法律化路径思考 |
第一章 法学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
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沿革 |
(一)中世纪后期西欧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萌芽 |
(二)1900-1950: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阶段 |
(三)20 世纪50-6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 |
(四)197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时期 |
(五)1980-1990 年代:补充性理论的蓬勃发展 |
(六)21 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化 |
二、我国法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探讨 |
(一)法律概念之争与法律条文解释之辩 |
(二)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的多元视角 |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困境 |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司法实践 |
(一)企业社会责任司法判例概况 |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判决中的运用 |
(三)企业社会责任司法实践的困境 |
四、对企业社会责任中“责任”概念的再认识 |
(一)何为“责任” |
(二)法学中有关“责任”的探讨 |
(三)企业社会责任是何种“责任” |
第二章 《民法典》第86 条的理论探讨 |
一、《民法典》第86 条立法沿革 |
(一)早期立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
(二)2005 年《公司法》第5条中的“社会责任” |
(三)《民法典》第86 条的出台 |
(四)《民法典》第86 条文义解释 |
二、《民法典》第86 条的法律原则性质研究 |
(一)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法律性质之争 |
(二)法律规范理论:规则与原则的区分 |
(三)《民法典》第86 条法律性质:法律原则 |
三、作为法律原则的《民法典》第86 条解释 |
(一)体系因素解释:民商合一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 |
(二)目的因素解释:对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价值补充 |
第三章 《民法典》第86 条的司法适用 |
一、指导功能 |
(一)法律原则的指导功能——法律规则的解释方法 |
(二)劳工保护 |
(三)消费者保护 |
(四)环境保护 |
(五)案例分析 |
二、裁判功能 |
(一)法律原则的裁判功能——用于法律漏洞补充 |
(二)法律漏洞认定 |
(三)法律漏洞的补充方法 |
(四)案例分析 |
三、评价功能 |
(一)法律原则的评价功能——价值衡量的依据 |
(二)怎样进行衡量——比例原则 |
(三)案例分析:北京世界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诉刘富君劳动争议案 |
第四章 对《民法典》第86 条的补充——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为依据 |
一、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
(一)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 |
(二)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方法 |
二、标准:作为法律的补充 |
(一)什么是标准 |
(二)标准与法律的关系 |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对第86 条的补充 |
(一)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
(二)企业社会责任国内标准 |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实践中的运用 |
(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补充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综合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项目管理 |
2.1.1 项目的含义 |
2.1.2 项目管理的含义 |
2.2 集成管理基础理论 |
2.3 三种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
2.3.1 质量管理体系 |
2.3.2 环境管理体系 |
2.3.3 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2.3.4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的相同点 |
2.3.5 三大标准的差异性 |
第三章 SCJZ公司体系整合项目概况 |
3.1 SCJZ公司简介 |
3.2 SCJZ公司项目推进组织架构 |
3.3 项目必要性 |
3.3.1 项目工作目标 |
3.3.2 项目组织保障 |
3.3.3 项目工作计划 |
3.4 项目推进的可行性 |
3.4.1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结构主体 |
3.4.2 持续改进的基本思想 |
3.4.3 用过程方法实施管理框架架构 |
3.5 项目实施的原则 |
3.6 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点 |
3.7 文化的重要性 |
3.7.1 什么是企业文化 |
3.7.2 文化在整合管理中的作用 |
第四章 体系整合实施及试运行 |
4.1 首次评审 |
4.1.1 现状调查 |
4.1.2 过程识别与过程评价 |
4.1.3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
4.2 策划 |
4.2.1 方针目标的制定 |
4.2.2 职责 |
4.2.3 管理方案的编制 |
4.3 编制体系文件 |
4.3.1 构建体系文件框架 |
4.3.2 管理手册的制定 |
4.3.3 程序文件制定 |
4.3.4 编制作业指导书 |
4.4 执行 |
4.4.1 教育 |
4.4.2 记录与控制 |
4.5 持续改进 |
4.5.1 监视与测量 |
4.5.2 数据解析 |
4.5.3 纠正和防控 |
4.5.4 内部审核 |
4.5.5 管理评审 |
第五章 整合体系运行及成效 |
5.1 体系方针运行情况 |
5.2 体系目标运行情况 |
5.3 体系运行资源配置 |
5.4 相关方管理 |
5.5 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情况及管理方案实施情况 |
5.6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情况 |
5.7 体系运行的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名词界定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 |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
2.1 概念梳理 |
2.2 内涵辨析 |
2.3 特征论述 |
2.4 理论基础 |
2.5 系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
3.1 ESMF比较矩阵 |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3.4 德国DGNB UD |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
3.8 机制保障比较 |
3.9 模式特征比较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
5.3 钻石评价模型 |
5.4 评价体系结构 |
5.5 评价内容优化 |
5.6 评价方法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
后记 |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5)标准化战略引领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标准化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综述 |
1.1 标准化战略的作用 |
1.1.1 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 |
1.1.2 政府在战略推进中作用 |
1.2 国内外的标准化战略 |
1.2.1 美国的标准化战略 |
1.2.2 日本的标准化战略 |
1.2.3 德国的标准化战略 |
1.2.4 欧盟的标准化战 |
1.2.5 我国的标准化战略 |
1.3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1.4 标准化战略助力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 |
1.4.1 实施标准化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 |
1.4.2 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战略引领 |
2 物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现状 |
2.1 标准化组织制度逐步健全 |
2.1.1 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建立 |
2.1.2 标准化管理机制的完善 |
2.2 标准制修订工作稳步开展 |
2.2.1 国家标准方面 |
2.2.2 地方标准方面 |
2.2.3 团体标准方面 |
2.3 标准化研究交流活动丰富 |
2.3.1 行业标准化能力方面 |
2.3.2 标准化理论研究方面 |
2.4 标准化试点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
2.4.1 标准化试点政策背景 |
2.4.2 企业标准化试点情况 |
2.5 物业服务业态标准化不断深入 |
2.5.1 住宅物业服务标准化 |
2.5.2 写字楼物业服务标准化 |
2.5.3 高校物业服务标准化 |
2.5.4 产业园区物业服务标准化 |
2.5.5 商业物业服务标准化 |
2.6 典型物业服务企业标准化实践案例 |
3 物业服务标准化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3.1 标准体系比对助力标准化战略实施 |
3.1.1 标准体系比对工作开展的意义 |
3.1.2 国家与行业标准体系完善 |
3.1.3 物业服务企业标准体系构建 |
3.2 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标准化战略实施 |
3.2.1 构建新型标准化体制 |
3.2.2 构建科学化标准体系 |
3.2.3 深度参与标准化工作 |
3.3 地方物业服务标准化战略实施 |
3.3.1 构建多元共治工作的格局 |
3.3.2 强调标准对经济的贡献率 |
3.3.3 标准化人才和能力建设 |
3.4 地方专业标委会工作战略实施 |
3.4.1 地方专业标委会工作职责 |
3.4.2 主管部门对标委会的要求 |
3.4.3 地方标委会统筹地方标准 |
3.5 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实施路径 |
3.5.1 丰富工作的形式和内涵 |
3.5.2 形成共识促进经验推广 |
3.5.3 加强对顾客的服务引导 |
3.6 物业服务企业标准化战略实施 |
3.6.1 科学规划、配置资源 |
3.6.2 沟通协调、机制推进 |
3.6.3 宣传培训、全员参与 |
3.6.4 动态优化、构建体系 |
3.6.5 搭建平台、信息共享 |
3.6.6 标准创新、协同驱动 |
3.6.7 检查评价、持续改进 |
4 结语 |
(6)正式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讨论范围 |
3 正式标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三维空间 |
4 正式标准系统的特征 |
4.1 正式标准系统相对独立,是符合本体逻辑的系统 |
4.2 产生于技术民主并具有多重途径 |
4.3 需求和驱动力来自于产业,主要是进行跨企业协调 |
4.4 正式标准系统的积累成为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 |
5 正式标准系统与产业标准系统的关系 |
6 结论 |
(7)基于TPM的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设备管理体系应用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设备管理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外设备管理体系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质量管理体系 |
2.1.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2.1.2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
2.1.3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
2.1.4 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
2.1.5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2.1.6 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
2.2 设备及设备管理 |
2.2.1 设备及设备管理的概念 |
2.2.2 全员生产维修(TPM) |
2.2.3 设备管理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现状 |
3.1 大红山矿生产设备简介 |
3.1.1 大红山矿简介 |
3.1.2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组织机构 |
3.1.3 大红山矿生产设备基本概况 |
3.2 大红山设备管理研究管理过程中设备管理阶段的划分 |
3.3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1 大红山矿设备早期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2 大红山矿设备中期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3 大红山矿设备末期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
4.1.1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目标 |
4.1.2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3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内容 |
4.2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构建 |
4.2.1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
4.2.2 设备管理体系文件 |
4.2.3 设备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议 |
5.1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5.1.1 大红山矿设备早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5.1.2 大红山矿设备中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5.1.3 大红山矿设备末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5.2 设备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
5.2.1 人员的管理 |
5.2.2 设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试验性应用 |
5.2.3 设备管理信息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SC实验室管理体系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1.2.2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检测认证(TIC)风险管理基础环境 |
2.1 TIC行业国家法律法规的新重点 |
2.1.1 《国家标准化法》等新版法规条例的概述 |
2.1.2 新版CNAS实验室认可规范的概述 |
2.1.3 新版CMA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概述 |
2.2 开放市场下TIC行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
2.2.1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影响 |
2.2.2 TIC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发展 |
2.2.3 ISO9000 标准体系与ISO17025 标准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
2.3 新旧版ISO17025体系标准的比较分析 |
2.3.1 新旧版ISO17025标准差异 |
2.3.2 旧版“改进”要素与新版“风险控制”要素之间的比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C检测实验室体系关键环节风险识别 |
3.1 SC实验室基本情况 |
3.1.1 SC实验室体系架构及资源情况 |
3.1.2 SC实验室风险控制关键环节 |
3.2 SC实验室历年外部评审不符合项(NCR)实例汇总分析 |
3.2.1 SC实验室历年外部评审NCR实例概述 |
3.2.2 SC实验室历年外部评审NCR风险识别 |
3.3 行业强制性产品检测质量及SC实验室报告问题汇总分析 |
3.3.1 强制性产品质量检测情况 |
3.3.2 SC实验室检测报告质量风险识别 |
3.4 SC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风险影响分析 |
3.4.1 贝叶斯定理 |
3.4.2 合格判定 |
3.4.3 SC实验室接地试验不确定度评定风险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C检测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与管理措施 |
4.1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S)风险管理工具 |
4.1.1 偏差和趋势分析 |
4.1.2 技术绩效测量 |
4.1.3 储备分析 |
4.2 SC实验室风险管理程序的设置 |
4.2.1 体系风险因素 |
4.2.2 风险评估 |
4.2.3 风险处置 |
4.2.4 风险监控 |
4.3 SC实验室体系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 |
4.3.1 已关闭不符合项的跟踪评估 |
4.3.2 检测报告质量的保证 |
4.3.3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应用 |
4.4 SC实验室体系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C检测实验室风险控制效果验证评价 |
5.1 自查方案和自查内容 |
5.2 自查结果 |
5.2.1 实验室组织机构情况 |
5.2.2 质量体系整体运行情况 |
5.2.3 检测流程合规性情况 |
5.2.4 从业人员职业自律情况 |
5.2.5 自查不符合整改 |
5.2.6 电线电缆业务专项核查 |
5.3 SC实验室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
5.3.1 建立效果评价体系 |
5.3.2 计算实验室管理体系风险值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室历年外部评审不符合汇总 |
附录二 实验室风险监控记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
1.2.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多产业安全生产特点及管理分析 |
2.1 多产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特点 |
2.2 产业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
2.3 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典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分析 |
3.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 |
3.2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本质安全型发电企业管理体系 |
3.3 南方电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
3.4 神华集团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
3.5 典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借鉴 |
3.6 本章小节 |
4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4.1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
4.2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
4.2.1 多产业体系基本框架 |
4.2.2 多产业体系基本要素 |
4.3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运行程序 |
4.3.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其他体系的融合 |
4.3.2 工作场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
4.3.3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5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用 |
5.1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 |
5.1.1 体系建立主要内容 |
5.1.2 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5.2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 |
5.2.1 体系试行 |
5.2.2 体系评估 |
5.3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用效果 |
5.3.1 过程评估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标准化管理的W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实施框架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内控体系建设研究 |
2.1.2 标准化管理研究 |
2.1.3 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 |
2.1.4 标准化管理的整合研究 |
2.1.5 研究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和分析 |
2.2.1 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论 |
2.2.2 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和模型 |
2.2.3 小企业层面理论应用分析 |
3 W公司内控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W公司企业情况与问题概述 |
3.1.1 W公司情况介绍 |
3.1.2 内部管理问题概述 |
3.2 W公司内控体系现状调研 |
3.3 基于调研的W公司内控体系现状分析 |
3.3.1 内控体系分析 |
3.3.2 内控五要素分析 |
3.3.3 标准化管理分析 |
3.4 W公司的内控问题成因分析 |
3.4.1 执行人的因素 |
3.4.2 内控体系因素 |
3.4.3 内外部环境因素 |
4 W公司标准化内控体系建设策略 |
4.1 标准化内控体系建设的逻辑 |
4.2 战略层面的标准化内部控制设计 |
4.2.1 体系建设定位 |
4.2.2 组织架构保证 |
4.2.3 体系运行管理 |
4.2.4 运行机制保障 |
4.3 战术层面的标准化内部控制设计 |
4.3.1 全过程风险管理 |
4.3.2 工作实施循环 |
4.4 操作层面的标准化内部控制设计 |
4.4.1 体系建设成果 |
4.4.2 内控标准循环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调研问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D]. 彭钰栋.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3]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D]. 梁舒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5]标准化战略引领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A]. 高文田,崔学军. 第十七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2020
- [6]正式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系统研究[J]. 王平,房庆. 标准科学, 2020(11)
- [7]基于TPM的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研究[D]. 黄亚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SC实验室管理体系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研究[D]. 谢玉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D]. 毛吉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标准化管理的W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D]. 胡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