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食管和经胸直流电复律的比较

经食管和经胸直流电复律的比较

一、经食道与经胸直流电心脏复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1](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文中认为1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肖家旺,王琦光,张端珍,韩秀敏,张坡,陈火元,崔春生,孟立立,朱鲜阳[2](2018)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介入封堵联合电转复治疗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先后进行介入封堵及心脏电转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6年9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8例PDA合并持续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先行PDA介入封堵术,术后3个月再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AF。封堵术后1、3、6个月随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复律后1年电话随访AF复发情况及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封堵,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复查主动脉造影显示3例存在微量分流,其余均完全封堵。封堵后24 h及第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肺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3、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出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复律后1年,患者NYHA心功能持续改善。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以及栓塞事件。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AF电复律治疗,成功率100%。术后1年电话随访时,仅有1例左心房内径50 mm患者于复律后8个月再次出现AF,其余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合并持续性AF的PDA患者,先后进行PDA介入封堵及AF电复律治疗安全有效。

于国丽[3](2014)在《经食管心脏电复律转复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比较经食管心脏电复律与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两种复律方法转复心房扑动(房扑)的复律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房扑患者复律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门诊、病房及急诊就诊的房扑患者60例,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天以上未能转复窦性心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平均(47.5±13.6)岁。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9例,其中冠心病患者1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4例,原因不明者21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房扑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应用自行设计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电复律转复房扑,B组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进行TEAP转复房扑。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转复成功率、插管深度、复律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结果A组采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对30例房扑患者进行经食管电复律,首次放电20J,未成功转复者,再次放电30J,共28例转为窦性心律,总成功率9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插管深度为(36.60±1.28)cm;B组采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对30例房扑患者进行TEAP,共22例转为窦性心律,总成功率7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插管深度为(36.97±1.33)cm,两组患者复律后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或减轻,A组与B组相比,转复房扑的成功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入食管深度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经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电复律转复房扑的成功率较TEAP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小,电复律时需要的能量较低,比较安全,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电复律方法。

吕佳蓝[4](2018)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电复律与药物维持治疗对晚期复发率差别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阵发性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药物控制的基础上行直流电复律治疗与单纯依靠药物维持治疗对于术后晚期复发率的影响,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仅口服药物控制的可行性与价值,从而指导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短期复发时的治疗方案选择,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接受首次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选取术后早期复发的病例112例,分为电复律组和药物维持组,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术后晚期房颤的复发率,对比在药物基础上行电复律治疗与单纯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两组术后晚期复发率的差别。结果:112例术后早期复发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行电复律组52例,电复律后晚期复发14例,电复律组远期复发率为26.92%(14例/52总数),胺碘酮药物维持组60例,晚期复发9例,药物维持组远期复发率为15.00%(9例/60总数),胺碘酮组晚期复发率显着的低于电复律组(x2=4.256,P=0.039)。差异显着(P<0.05)。结论:从两组的数据来看,两组的基线值相近,但远期复发率有着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电复律组术后三个月左房大小、NT-pro BNP较药物维持组显着升高提示电复律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而远期复发率显着增高可能与电复律引起心肌组织充血水肿、心肌损伤及电重构有关。相对于电复律,口服药物维持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费用少、易于推广,推荐用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常规治疗。

王琼[5](2000)在《体内心房除颤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增加死亡率和患病率,恢复窦性心律是治疗房颤的主要目的。体外除颤常常使用很大的除颤能量,需要深层麻醉,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且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经静脉心房除颤转复房颤心律为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很高。有钙离子超负荷介导的心房重构是“房颤促发房颤”解剖和电生理学基础,这种现象强烈提示我们应该尽早复律。植入型心房除颤器(IAD)及其与其它植入装置的结合,将在治疗不同类型的房颤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经静脉体内心房除颤治疗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的有效性,介绍植入型心房除颤器的临床应用,评估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对IAD患者的心房颤动负荷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具有心房除颤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较心室除颤电极结合冠状静脉窦电极转复房颤的临床效果,最后深入探讨评估早期复律后心房和心室功能的系列改变。 方法和结果 第一部分:76例慢性房颤患者和37例急性房颤患者进行了经静脉体内心房除颤,由右房和冠状经脉窦之间发放R波同步化的双相低能量电流,急性成功率分别为90.1%和100%。15.9%的房颤患者于成功复律后出现了早期复发的房颤,只有1例患者因发放了非R波同步的电流而引起了室颤。平均心房除颤阈值(ADFT)为2.8±1.65J,急性房颤组的ADFT显着低于慢性房颤组。体内除颤的ADFT重复性好,急性房颤组的ADFT重复性较慢性房颤组高(27%vs7.2%P<0.005)。

张浩[6](2019)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冷冻球囊消融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共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老年与年轻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以及两组之间基线临床资料差异的对比;第二部分针对冷冻消融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来评估老年患者行冷冻球囊消融的远期疗效和围手术期安全性。第一部分:冷冻球囊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抗凝治疗是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老年房颤患者的CHA2DS2-VASc积分和HAS-BLED积分与年轻患者的差异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在抗凝治疗中的风险增加。目的:本部分的研究将老年和年轻患者进行对比,来探讨进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单中心连续收治的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病史、手术和随访资料,按接受手术时的年龄分为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组,和低于65周岁的年轻组,比较两组间在术中首次血管穿刺至术后3个月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安全性终点定义为观察期内发生的出血事件,而有效性终点指上述时期内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应用Kaplan-Meier分析预测首次血管穿刺至第一次出血事件的时间间隔(以天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9例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其中老年组137例,年轻组182例。老年组患者年龄显着高于年轻组(68.9±3.8岁vs.54.0±8.0岁,P<0.001),CHA2DS2-VASC 积分显着高于年轻组(3.3±1.3 分 vs.1.6±1.0 分,P<0.001),HAS-BLED积分也显着高于年轻组(2.2±0.9分vs.0.9±0.9分,P<.001)。老年组和年轻组之间在观察期内有效性终点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2.2%vs.0.5%,95%置信区间,P=0.318),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7%和0.5%,无显着性差异。老年组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年轻组(风险比2.78,95%置信区间,1.156.72,P=0.024),但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5.1%vs.1.6%,95%置信区间,P=0.079)。老年组导管操作相关出血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年轻组(8.0%vs.2.7%,95%置信区间,P=0.032);而非操作相关的出血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2.2%vs.1.1%,95%置信区间,P=0.655)。结论: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但仍需警惕出血事件、尤其是操作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第二部分:冷冻球囊消融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背景:对于老年房颤患者能否耐受冷冻球囊消融术、以及术后房颤复发率与年轻患者相比是否也存在差异,目前还缺少相关的研究数据。目的:通过回顾分析病史、手术和术后至少12个月的随访资料,并与年轻患者进行比较,来评估老年房颤患者在冷冻球囊消融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远期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单中心连续收治的拟行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病史资料,在进行术前评估、筛查标准排除不适合冷冻消融的患者后,按接受手术时的年龄分为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组,和低于65周岁的年轻组。术后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回顾分析手术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安全事件(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之外)发生率和远期房颤复发率的差异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用于评估于“空白期”后第一次房颤复发的时间长度。Cox回归分析法用于评估两组患者中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3例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其中老年组93例,年轻组170例。老年组与年轻组在冷冻消融围手术期的复合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0.5%和14.2%(P=0.142),无显着性差异,而膈神经损伤/麻痹(3.2%vs.3.5%,P=0.601)、严重迷走反应(2.2%vs.1.8%,P=0.580)、临时起搏器植入(3.2%vs.1.2%,P=0.239)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老年组与年轻组在随访期内总手术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75.2%vs.77.6%,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626),两组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81.7%vs.84.2%,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626),老年组内持续性房颤成功率显着低于本组内阵发性房颤(54.5%vs.81.7%,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011),也有低于年轻组内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趋势(54.5%vs.64.3%,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440),但无显着性差异。老年组23例于术后1年内出现房颤复发,复发的患者持续性房颤的比例高于未复发患者(43.5%vs.17.1%,P=0.010),左心房前后径更大(43±5mmvs.39±5mm,P<0.001),而空白期内房颤发作的比例(17.8%vs.2.3%,P<0.001)和 HAS-BLED评分(2.5±1.0分vs.1.7±0.9分,P=0.011)更高。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持续性房颤、左心房增大和空白期内房颤发作是预测老年房颤患者冷冻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在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房颤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老年组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率与年轻患者无差异,持续性房颤术后的复发率有高于年轻组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持续性房颤、左房增大和空白期内房颤发作是预测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蒙华[7](2006)在《小动物心脏骤停模型研制及影响复苏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 由于临床研究受多种因素干扰,深入研究心脏骤停(Caridac arrest,CA)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病理生理机制受到一定限制。动物实验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严格控制各种混杂因素,使实验结果具有重复性,为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验证各种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创造了条件。由于小动物(如家兔、大鼠和小鼠等)的许多生理特性与大动物、甚至人类非常相似,采用小动物进行CPR的实验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建立CA动物模型是进行CPR研究的前提条件。用交流电经右心室心内膜电击诱导大鼠和小鼠发生室颤是目前建立CA动物模型的主要方法。由于操作复杂,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寻找较为简便的、复制小动物室颤模型的方法。 心脏起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在CPR中是否有效仍有争议。本研究的目的之二是观察经食道心脏起搏在窒息性CA大鼠CPR中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在CPR中起重要作用。由于纳络酮和加压素在CPR中的疗效仍有争议,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素在大鼠CPR中的疗效如何尚未见有文献报导。本研究的目的之三是观察纳络酮和加压素在窒息性CA动物模型中的疗效,以及不同剂量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对复苏疗效的影响,并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与CPR疗效的关系进行探讨。

潘余楠[8](2020)在《磁导航与手动方式治疗典型房扑射频消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因心房内大折返产生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出现心悸头晕、胸闷气急等症状,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甚至心源性休克,需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式治疗。传统手动导管射频消融术通过打断折返环根治房扑,手术成功率高达92%,是典型房扑治疗的主要方法,但辐射量大、对复杂结构难把握、导管难以到位,而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能解决这些问题。自2003年后该技术越来越成熟,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目前已被用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但关于磁导航系统指导典型房扑的射频消融术方面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文现研究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及传统手动导管射频消融术两种方式对典型房扑射频消融的优劣对比,分析两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是否具有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录自2013-10-1至2019-2-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抽取磁导航系统组17人和传统手动组17人,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X线暴露时间、X线暴露剂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房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有无差别。结果磁导航系统组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为3.09±2.01min、X线暴露剂量为13.11(18.46)m Gy,与传统手动组的X线暴露时间6.28±4.68min(P<0.05)、X线暴露剂量40.06±17.84m Gy(P<0.05)相比明显减少,而手术时间99.00(72.50)min与传统手动组104.29±51.77mi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扑手术有效性通过手术成功、房扑复发两方面评估,手术成功定义为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的完全性双向阻滞,房扑复发通过随访12月进行评估,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磁导航系统组无复发病例,传统手动组有1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定义为随访至术后1周时间,长期为术后12月,本研究中磁导航系统组出现的短期并发症有1例急性左心衰竭和1例房颤,长期有1例房颤,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传统手动组出现2例长期并发症房颤,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典型房扑的射频消融术中,与传统手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相比较,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明显减少辐射暴露,且手术时间相近;在手术成功与摆脱房扑复发方面,结果无明显差别,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相似。本研究结果提示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与传统手动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仿,但可明显较少患者和手术医生的辐射暴露。

韩劲松,韩宏光,尹宗涛,李新民[9](2011)在《同步电复律治疗瓣膜手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体外循环瓣膜成形或替换术后一种较为常见的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终止室上速发作的方法有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直流电转复等。刺激迷走神经很难奏效;导管消融属有创治疗,不作为首选方法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循环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甚至有导致心脏停搏的严重后果。而直流电复律比药

王晶[10](2014)在《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左心耳及左心房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超声心动图技术是评价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题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及左心耳重构及其功能变化。方法将42例发病时间为1--5年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2组:A组2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前组患者(40mm≤LA<50mm),平均年龄(55.59±13.43)岁;B组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随访3个月的21例患者(40mm≤LA<50mm),其中15例为窦性心律,6例复发,平均年龄(53.39±10.12)岁;C组为30例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50.12±15.56)岁。分别采用经胸、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采集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左心房收缩末期、舒张末期面积/容积(LAS-Area/Volume、LAd-Area/Volume)、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充盈分数(LA-FF)、左心房缩短分数(LA-CF)、左心房射血力(LA-EF)及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LAA-A)、左心耳最大充盈速度(LAA-E)、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等测值数据及其均值。结果(1)A组与B组比较,反应左心耳功能指标LAA-EF、LAA-E、LAA-A均明显减低;反应左心房功能指标LA-EF、 LA-FF、LA-CF均明显降低;反应左心房结构指标LAd-Volume、LAVI均明显扩大(P<0.01);(2)A组与C组比较,反应左房功能的指标LA-EF、LA-FF、 LA-CF明显降低(P<0.01);反应左房结构的指标LAd-Volume、LAVI均明显扩大(P<0.01);(3)B组与C组比较,LA-EF、LA-FF、LA-CF、LAd-Volume、 LAVI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各组间比较,阵发性房颤会导致左心房的解剖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左心房及左心耳的功能发生明显减退;通过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房颤患者术前术后左心房及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比较,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及左心耳重构的有效方法。

二、经食道与经胸直流电心脏复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食道与经胸直流电心脏复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
        2.1.1 房颤的患病率
        2.1.2 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
    2.2 房颤的危害
        2.2.1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2.2.2 心衰
        2.2.3 心肌梗死
        2.2.4 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2.2.5 肾功能损伤
3 房颤的分类
4 房颤的发生机制
    4.1 电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需触发和维持机制。
        4.1.1 触发机制
        4.1.2 维持机制
    4.2 病理生理学机制
        4.2.1 心房重构
        4.2.2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的作用
        4.2.3 遗传学基础
        4.2.4 其他
5 房颤的临床评估
    5.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5.1.1 症状
        5.1.2 体征
    5.2 实验室检查
    5.3 影像学检查
        5.3.1 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5.3.2 TEE
        5.3.3 心腔内超声 (ICE)
        5.3.4 X线胸片
        5.3.5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或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5.3.6 心脏磁共振成像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MRI)
    5.4 房颤的监测和诊断
        5.4.1 心电图
        5.4.2 动态心电图
        5.4.3 植入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及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5.4.4 心脏电生理检查
        5.4.5 新型检测手段
        5.4.6 其他检查
6 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
    6.1 高血压
    6.2 糖尿病
    6.3 肥胖
    6.4 睡眠呼吸暂停
    6.5 酒精
    6.6 运动
7 房颤的卒中预防
    7.1 卒中与出血评分
        7.1.1 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7.1.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7.2 抗栓药物选择
        7.2.1 抗血小板药物的评价
        7.2.2 华法林
        7.2.3 NOAC
        7.2.4 选择抗凝药物应考虑的事项
    7.3 房颤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7.3.1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7.3.2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
        7.3.3 卒中后患者的抗凝治疗
    7.4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7.4.1 抗栓治疗的中断
        7.4.2 抗栓治疗的桥接
        7.4.3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
    7.5 抗凝治疗时出血事件的防治
        7.5.1 减少抗凝出血的策略
        7.5.2 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7.5.3 有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事件患者的抗凝治疗
    7.6 经皮左心耳封堵
8 心室率控制
    8.1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8.2 房室结消融+植入永久起搏器
9 节律控制
    9.1 药物复律与电复律
        9.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窦性心律
        9.1.2“口袋药” (‘pill in the pocket’) 复律策略
        9.1.3 电复律
        9.1.4 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
    9.2 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9.2.1 抗心律失常药物
        9.2.2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9.3 导管消融
        9.3.1 经导管消融房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9.3.2 能源
        9.3.3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和终点
        9.3.3. 1 CPVI
        9.3.3. 2 CPVI基础上复合术式
        9.3.3. 3 复杂碎裂心房电位 (CFAEs) 消融
        9.3.3. 4 转子样激动的标测及消融
        9.3.3. 5 左房神经节丛消融
        9.3.4 并发症及处理
        9.3.4. 1 心脏压塞和/或穿孔
        9.3.4. 2 栓塞并发症
        9.3.4. 3 肺静脉狭窄
        9.3.4. 4 左心房-食管瘘/左心房-心包瘘
        9.3.4. 5 膈神经损伤
        9.3.4. 6 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
        9.3.4. 7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9.3.4. 8 血管并发症
        9.3.5 围术期管理
        9.3.6 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48]
1 0 房颤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
    1 0.1 房颤的外科治疗
        1 0.1.1 迷宫手术
        1 0.1.2 心脏外科手术同期房颤消融的现状
        1 0.1.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1 0.2 房颤的内外科杂交手术
1 1 特殊人群的房颤消融治疗
    1 1.1 运动员
    1 1.2 老年人
    1 1.3 肥厚型心肌病
    1 1.4 预激综合征
    1 1.5 心衰
    1 1.6 年轻人
1 2 急性房颤的治疗
    1 2.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1 2.2 急性房颤的危害
    1 2.3 急性房颤的评估
    1 2.4 房颤的急诊处理策略
    1 2.5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的处理
    1 2.6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处理
        1 2.6.1 急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1 2.6.2 急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1 2.6.3 急性房颤的节律控制
        1 2.6.3. 1 复律的适应证
        1 2.6.3. 2 复律的最佳时机
        1 2.6.3. 3 复律的方式
    1 2.7 急性房颤处理流程及随访
1 3 起搏治疗与房颤
    1 3.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1 3.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1 3.3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1 3.4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1 4 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
    1 4.1 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2 房颤抗凝或其他卒中预防治疗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3 房颤其他证据不足的领域

(2)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介入封堵联合电转复治疗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围术期处理
        1.3.1 术前处理
        1.3.2 介入操作
    1.4 AF心脏直流电复律治疗
        1.4.1 复律前准备
        1.4.2 直流电复律治疗
        1.4.3 复律后处理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介入封堵治疗情况
    2.2 临床疗效
3 讨论

(3)经食管心脏电复律转复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
    1.3 仪器与设备
    1.4 复律前的准备
    1.5 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1.6 统计学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两种复律方法转复房扑的成功率比较
    2.2 两种电极导管复律时插入食管的深度比较
    2.3 两种复律方法转复房扑的不良反应比较
第3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电复律与药物维持治疗对晚期复发率差别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方法
        2.2.1 射频消融术治疗
        2.2.1.1 术前准备
        2.2.1.2 器械设备
        2.2.1.3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2.2.1.4 并发症
        2.2.1.5 术后随访及处理方案
        2.2.2 早期复发后治疗方案
    2.3 分析病例资料
    2.4 统计学方法
    2.5 相关标准及定义
    2.6 结果
        2.6.1 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2.6.2 复发率
        2.6.3 房颤术后晚期复发率
        2.6.4 两组患者远期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第3章 总结与讨论
    3.1 房颤的定义及分类
    3.2 房颤的发生机制
        3.2.1 房颤的自然病史
        3.2.2 房颤的遗传因素
        3.2.3 房颤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解剖及电生理因素
        3.2.4 自主神经系统及其与房颤和房颤消融的关系
        3.2.5 心肌纤维化、脂肪浸润和心房电重构:病因及其与房颤的关系
        3.2.6 细胞内Ca2+失调的作用
        3.2.7 肺静脉和其他部位的多子波、折返、旋转活动和震源触发
    3.3 房颤的治疗现状
        3.3.1 室率控制
        3.3.2 节律控制
        3.3.3 上游疗法
        3.3.4 心房颤动治疗研究的新领域
    3.4 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3.4.1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3.4.2 心功能减退患者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3.4.3 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3.4.4 无症状患者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3.4.5 导管消融降低卒中风险
    3.5 消融技术的进步
        3.5.1 策略、技术
        3.5.1.1 靶向PVS消融技术及射频能量获取永久PVI技术
        3.5.1.2 利用冷冻球囊技术获得永久PVI技术
        3.5.1.3 内窥镜激光球囊PVI
        3.5.1.4 后壁隔离
        3.5.1.5 复杂心房电消融术
        3.5.1.6 通过电压标测和/或磁共振成像识别纤维化的消融
        3.5.1.7 左心房神经节丛的定位与消融
        3.5.1.8 肾脏去神经支配
        3.5.1.9 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
    3.6 消融终点
        3.6.1 定义射频消融术成功的时间点
        3.6.2 如何检测消融术后成功与否
    3.7 射频消融术应用人群
    3.8 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3.8.1 持续性和长期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疗效分析
        3.8.2 老年人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疗效分析
        3.8.3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疗效分析及消融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3.9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3.9.1 房颤消融或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定义
        3.9.2 房颤消融或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的机制
        3.9.3 房颤消融或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的相关预测因素
        3.9.3.1 早期复发的预测因子
        3.9.3.2 晚期复发的预测因子
        3.9.3.3 极晚期复发的预测因子
    3.10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治疗
        3.10.1 空白期后复发的治疗
        3.10.2 空白期内(早期)复发的治疗
        3.10.3 早期复发的治疗方案选择的思考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体内心房除颤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回顾
第一章 经静脉体内心房除颤转复急性和慢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植入型心房除颤器(IAD)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维拉帕米对安装植入型心房除颤器患者心房颤动负荷的影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具有体内心房除颤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临床应用意义的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心室除颤电极系统进行体内心房除颤的电极形状选择的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安装植入型心房除颤器(IAD)患者复律后左房机械功能变化的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安装植入型心房除颤器(IAD)患者复律后心室功能的变化——组织超声多谱勒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冷冻球囊消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冷冻球囊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引言和背景
    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引言和背景
    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影像学技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英文缩略词索引
附录三: 研究设备清单
附录四: 个人简历
致谢

(7)小动物心脏骤停模型研制及影响复苏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英文缩略语
四、论文主体
    前言
    第一部分:小动物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研制
        实验1 经食道心脏起搏诱发大鼠心室颤动动物模型的研究
        实验2 经食道心脏起搏诱发小鼠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研究
        实验3 经食道交流电刺激诱发大鼠心室颤动动物模型的研究
        实验4 经食道交流电刺激诱发小鼠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经食道心脏起搏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1 经食道心脏起搏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实验2 经食道心脏起搏和肾上腺素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复苏疗效的比较
        实验3 联合应用心脏起搏和肾上腺素能否提高心肺复苏的疗效?
        实验4 胸外心脏按压与心脏起搏的同步性对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
    第三部分:药物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
        实验1 单纯使用纳络酮能否提高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肺复苏的成功率?
        实验2 纳络酮和肾上腺素在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比较
        实验3 不同剂量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在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比较
        实验4 窒息家兔心肺复苏疗效与血浆内皮素、β-内啡肽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实验5 经食道心脏起搏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五、全文总结
六、综述
    综述1 常用小动物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制作
    综述2 心脏起搏应用于心肺复苏的研究概况
    综述3 常用心肺复苏药物的疗效与争议
七、致谢
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题目

(8)磁导航与手动方式治疗典型房扑射频消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与术语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传统手动导管射频消融术
    1.3 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
    2.2 手术资料
    2.3 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
3 结论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扑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左心耳及左心房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左心房、左心耳、肺静脉的结构及功能
    2. 心房颤动的概况
    3. 心房颤动的检查方法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与方法
    3. 导管射频消融
    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英文缩略词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经食道与经胸直流电心脏复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04)
  • [2]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介入封堵联合电转复治疗疗效观察[J]. 肖家旺,王琦光,张端珍,韩秀敏,张坡,陈火元,崔春生,孟立立,朱鲜阳. 临床军医杂志, 2018(10)
  • [3]经食管心脏电复律转复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D]. 于国丽. 青岛大学, 2014(12)
  • [4]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电复律与药物维持治疗对晚期复发率差别的对比研究[D]. 吕佳蓝. 厦门大学, 2018(02)
  • [5]体内心房除颤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琼. 第四军医大学, 2000(02)
  • [6]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冷冻球囊消融研究[D]. 张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小动物心脏骤停模型研制及影响复苏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D]. 陈蒙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06(02)
  • [8]磁导航与手动方式治疗典型房扑射频消融的对比研究[D]. 潘余楠. 浙江大学, 2020(02)
  • [9]同步电复律治疗瓣膜手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J]. 韩劲松,韩宏光,尹宗涛,李新民.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08)
  • [10]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左心耳及左心房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的应用研究[D]. 王晶. 厦门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经食管和经胸直流电复律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