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红素对酶法测定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的影响

高胆红素对酶法测定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的影响

一、高胆红素对酶法测定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萍萍,宋洁云,王辉,王海俊[1](2021)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血脂水平的关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儿童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和血脂水平的关系,为NAFLD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在北京市海淀区3所中学和2所小学中选取1 027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病例组(患NAFLD的学生162名)与对照组(非NAFLD学生865名),由专职人员记录学生一般情况和既往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进行肝脏B超检查,并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UGT1A1基因SNPs进行分型,分别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UGT1A1基因3个SNPs与NAFLD和谷丙转氨酶(ALT)及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 UGT1A1基因rs10929303位点T等位基因与NAFLD的发生存在负相关(OR=0.51, 95%CI=0.32~0.83,P=0.01)。rs4148323位点A等位基因与TC水平呈负相关(B=-0.10, 95%CI=-0.19~-0.02,P=0.02);将TC水平作分类变量进行分析时,结果与将其作为连续性变量分析类似。结论 UGT1A1基因rs10929303位点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NAFLD相关,且rs4148323位点多态性和TC水平相关。

樊灏桢[2](2021)在《血清肌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

喻美玲[3](2021)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已经成为导致成人非外伤性失明的主要原因。DR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氧化应激和炎症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胆红素是血红素的主要代谢产物,具有强大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因此,胆红素可能对DR具有重要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从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02例,其中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DR)351例和未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NDR)351例。收集每个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史、家族史、身高、体重等,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胆红素、血糖、血脂、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间接胆红素(IBIL)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其他影响因素对胆红素与视网膜病变是否存在修饰效应。结果DR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7.4(±3.8)μmol/L、2.8(±1.6)μmol/L、4.6(±2.7)μmol/L,均显着低于NDR组9.5(±4.8)μmol/L、4.0(±2.0)μmol/L、5.6(±3.2)μmol/L,且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TBIL、DBIL、IBIL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存在独立的负相关关系。经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体质指数、吸烟、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总胆固醇水平后,随着TBIL、DBIL、IBIL每升高1μmol/L,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0.89(OR:0.89,95%CI:0.85-0.94;P<0.001)、0.74(OR:0.74,95%CI:0.65-0.84;P<0.001)、0.86(OR:0.86,95%CI:0.80-0.92;P<0.001)。按照三分位法对TBIL、DBIL、IBIL水平分别进行分组,各分为三组:第一分位组(最低分位组)、第二分位组和第三分位组(最高分位组)。与位于最低分位组相比,最高分位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显着下降,OR和95%CI分别为0.31(0.19-0.49)、0.27(0.16-0.44)、0.35(0.22-0.57)。而且,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胆红素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等协变量的影响。结论:这些数据表明,胆红素水平在正常生理浓度范围内的轻度升高,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下降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且独立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从而提示胆红素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仍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魏梦婷[4](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些年来,关于胆红素在糖尿病部分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其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未明确。本研究将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分析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观点。方法我们收集了2019年01月至2020年07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1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各种临床和实验室参数。纳入患者均完善颈动脉超声,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2组,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合并CAS组)患者141名,男性73名,女性68名;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无CAS组)患者72名,男性42名,女性30名。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糖尿病病程、年龄及收缩压高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吸烟史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糖代谢实验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肌酐、尿酸、白蛋白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高血压的比例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脂肪肝的比例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增加(OR=1.080)及较高的收缩压(OR=1.068)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生理范围浓度内较高水平的总胆红素(OR=0.069)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r=0.787)、间接胆红素(r=0.950)、白蛋白(r=0.332)呈正相关(P<0.001),与年龄(r=-0.349)、空腹血糖(r=-0.172)、尿素氮(r=-0.150)、总胆固醇(r=-0.16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53)及纤维蛋白原(r=-0.209)呈负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酸、BMI无相关性(P>0.05)。(6)按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四分位数分组后结果显示:低胆红素浓度组(≤9.15)至高胆红素浓度组(>13.25),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下降(P<0.001)。结论(1)两组临床特征相比较有显着差异:与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较,未合并组年龄偏小、糖尿病病程较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尿素氮相对较低,三种胆红素均相对较高,且较少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在生理浓度范围内,高水平的总胆红素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高龄及高收缩压可能是其危险因素。(3)在生理浓度范围内,总胆红素水平与年龄、空腹血糖、尿素氮、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呈负相关,与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呈正相关。

许慧[5](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等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LI)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EH合并LI的早期防治、中医辨证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EH合并L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EH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Cys-C、TBIL、DBIL、IBIL、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尿酸(Uric acid,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指标及四诊信息,根据收集到的四诊信息对EH合并LI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有无LI分为EH合并LI组(病例组)、EH无LI组(对照组),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EH合并L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探索EH合并LI的临床标志物。结果:1.EH合并L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证(52例)>痰浊中阻证(25例)≥肝阳上亢(25例)>阴虚阳亢证(18例),四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病程、吸烟史、饮酒史、血压级别、危险分层在不同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2.不同中医证型患者Cys-C水平分布有差异性(P<0.05),依次排序为肝肾阴虚>痰浊中阻>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证组Cys-C水平大于肝阳上亢证组(P<0.05)。3.TBIL水平在四组证型间存在差异(P<0.05),依次排序为肝肾阴虚>痰浊中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两两比较,肝肾阴虚证组TBIL水平大于阴虚阳亢证组(P<0.05)。4.不同中医证型患者IBIL水平具备差异性(P<0.05),依次排序为肝肾阴虚>痰浊中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5.以中医证型为因变量,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示,阴虚阳亢证与TBIL水平呈负相关,TBIL水平越低,阴虚阳亢证可能性越大;肝肾阴虚证与TBIL、Cys-C水平呈正相关,TBIL、Cys-C水平越高,越倾向于肝肾阴虚证的诊断;Cys-C水平与肝阳上亢证呈负相关,Cys-C水平越低,肝阳上亢证可能性越大。6.Cys-C、年龄、高血压病程与EH合并LI呈正相关(p<0.05),DBIL、UA、HCY与EH合并LI呈负相关(p<0.05),提示:年龄、Cys-C、高血压病程是EH合并LI的独立危险因素,DBIL、UA、HCY是EH合并LI的保护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ys-C和DBIL与EH合并LI存在密切相关性。2.EH合并LI病人TBIL、IBIL、Cys-C水平与证型有相关性,TBIL水平下降与阴虚阳亢证密切相关;TBIL、Cys-C水平升高与肝肾阴虚证密切相关;Cys-C水平下降与肝阳上亢证密切相关。

侯婷婷[6](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血清总胆红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6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数据均来自病案室录入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收集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如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及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eGFR计算方法:男性Ccr=(140-年龄)*体重(kg)*1.23/血肌酐(umol/L)。女性Ccr=(140-年龄)*体重(kg)*1.03/血肌酐(umol/L)。所有患者均进行眼底检查并予以眼底照相,根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由眼科医师根据眼底照相结果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显示,DR组血清TBIL(12.66±4.20umol/L)、DBIL(4.35±2.23umol/L)、IBIL(8.37±3.29umol/L)水平均低于NDR组(13.99±3.90umol/L)、(4.72±1.62umol/L)、(9.30±3.01umol/L),DR组年龄、病程、SBP、BUN及SUA较NDR组升高(P<0.05)。当将两组间危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发现,血清TBIL与DR呈负相关(OR:0.922,95%CI:0.893-0.952),病程、SBP、BUN是DR的危险因素(P<0.05)。在生理范围内,当进一步将所有患者的血清TBIL水平按照三分位数法分为Q1组(<11.65umol/L)、Q2组(11.65-15.40umol/L)、Q3组(>15.40umol/L),Q1、Q2、Q3组间的Hb依次为(131.94±16.15g/L)、(135.02±15.21g/L)、(140.99±15.12g/L),逐渐升高。Q1、Q2、Q3组间的DR发生率依次为(25.80%)、(19.20%)、(13.80%),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BIL与Hb呈正相关(r=0.255,P=0.000),TBIL与病程呈负相关(r=-0.098,P=0.000),而与SBP、BUN无明显相关性(P>0.05)。以TBIL分类为自变量,以是否有DR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调整性别、年龄、病程、SBP、DBP、ALT、BUN、SUA、TG、LDL-C、HDL-C、Hb、Hb A1c后,与位于第一分位的患者相比,第三分位患者发生DR的OR值为0.455(95%CI:0.328-0.629,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与DR之间存在负相关,血清总胆红素可能是预测DR发生的早期临床标志物。对于血清胆红素水平偏低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尿素氮、收缩压的水平,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程雅倩[7](2021)在《胆红素与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肾脏疾病的常见类型,是造成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而我国DKD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占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病因的首位。随着疾病进展,CKD(包括DKD)病人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其中的最主要的一种,给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据悉,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是CKD病人发生CVD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它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研究显示,胆红素与CVD的风险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胆红素与CKD1-3期的DKD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同时积极寻找左室肥厚的其他潜在相关因素,为该人群的疾病监测及预防提供一定帮助。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住院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CKD1-3期且病因为DKD的病人261例,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数据。使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不同CKD分期患者胆红素水平及LVH发生情况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胆红素与患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LVH组(104例)和非LVH组(157例),使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DKD患者LVH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1.CKD1-3期的DK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LVMI水平及LVH情况:随着CKD分期增加,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逐渐下降,LVMI水平逐渐升高(p值均<0.05)。不同CKD分期的患者LVH发生率各不相同,且CKD1期<CKD2期<CKD3期(p值均<0.05)。2.胆红素与主要临床指标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钙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LVMI、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呈负相关(p<0.05)。3.LVH组与非LVH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与非LVH组相比,LVH组女性占比、糖尿病10年以上者占比、高血压患者占比、尿蛋白定量、TC、LDL-C、血磷较高,而eGFR、白蛋白、总胆红素、血红蛋白、血钙较低(p值均<0.05),两组间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糖、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Lp(a)无显着差异(p>0.05)。4.CKD1-3期的DKD患者LVH的独立相关因素分析:女性、eGFR降低、总胆红素降低、高血压、贫血是LVH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女性患者发生LVH的风险是男性患者的5.358倍(p=0.000,OR=5.338,95%CI 2.465-11.645);以CKD1期为参照,CKD2期患者发生LVH的风险是CKD1期的5.023倍(p=0.001,OR=5.023,95%CI 1.931-13.065),CKD3期患者发生LVH的风险是CKD1期患者的6.285倍(p=0.000,OR=6.285,95%CI 2.240-17.629);总胆红素<8.5umol/L者发生LVH的风险是总胆红素≥8.5umol/L者的3.159倍(p=0.002,OR=3.159,95%CI 1.516-6.583);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室肥厚的风险是非高血压患者的2.352倍(p=0.048,OR=2.352,95%CI 1.006-5.497);贫血者LVH的风险较高,是非贫血者的3.831倍(p=0.000,OR=3.831,95%CI 1.800-8.156)。结论:1.随着CKD分期增加,血清胆红素水平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在CKD1-3期的DKD患者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L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eGFR下降、贫血、高血压、性别也与DKD患者的LVH发生独立相关。

刘娟娟[8](2020)在《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文中提出血浆灌流是临床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血浆灌流吸附剂血液相容性较差,传统提高血液相容性方法会导致胆红素清除性下降,开发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材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首次提出改变传统开发新型吸附剂研发思路,采用双面功能化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血浆分离膜方法,制备出血液净化膜组件,在膜组件内膜上分别构建优异血液相容性内表面和高效清除胆红素外表面,血液流经膜内表面时,膜内表面血液相容性优异,可延长血液凝血时间,同时含胆红素的血浆通过膜孔滤过后与膜外表面胆红素吸附功能层接触,胆红素吸附于膜外表面,实现同一膜自抗凝一步“滤过-吸附”清除胆红素。首先,本文利用添加剂大分子间作用,形成复配添加剂,利用其致大孔性,通过非溶剂相转化法首次成功制备具有非对称结构的大孔径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突破了非溶剂相转化法无法制备大孔径PVDF中空纤维膜的技术瓶颈。研制的PVDF血浆分离膜血浆筛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均达到进口血浆分离膜水平,并且该膜生物相容性通过国家指定单位委托检验。但是,该膜与临床应用血浆分离膜类似,既要联合抗凝治疗,又无法吸附清除胆红素毒素。然后,本文采用聚乙烯亚胺和肝素对PVDF血浆分离膜进行双面功能化改性,研究表明该双面功能化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具有较高的吸附特异性,内表面具有自抗凝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3倍。且该膜可实现“滤过-吸附”方式有效清除胆红素。但是,该膜外表面对血浆总蛋白吸附率偏高,达(11.6±4.1)%。为降低蛋白吸附,同时构建新型自抗凝功能层,本文采用海藻酸钠和人血清白蛋白对PVDF血浆分离膜进行双面功能化改性,研究表明该双面功能化膜对胆红素吸附性提高,内表面“大孔腔”结构增加海藻酸钠接枝含量,强化了自抗凝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2.5倍,该膜“滤过-吸附”效果优异,可有效实现血浆蛋白筛分,且对高胆红素血症血浆总胆红素清除率达55.8%。本文研制的PVDF多功能复合膜组件有效解决常规血液灌流器吸附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提高与胆红素清除率间的“trade-off”效应,为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提供一种新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周奕娟[9](2020)在《2型糖尿病血清直接胆红素对预测糖尿病肾病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对预测糖尿病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88例。按照DBIL四分位分成四组:第1组(0.3~2.1μmol/l)、第2组(2.1~2.8μmol/l)、第3组(2.8~3.8μmol/l)、第4组(3.8~6.8μmol/l)。分别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体重,计算出BMI(=体重kg/身高2m2)。让研究对象安静环境下休息10分钟,取坐位测量并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全体研究对象禁食8小时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由我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清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沉、空腹血糖等。利用高压液相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计算得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结果: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DBIL与血生化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后得到结果:DBIL与谷丙转氨酶呈正相关(P<0.05),与血沉、病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UACR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DBIL、TC与UACR相关[B=-16.186、11.941,SE=4.317、5.281,β=-0.227、0.137,P<0.05],回归方程为UACR=DBIL×(-16.186)+TC×11.941。对尿微量白蛋白影响因素构建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DBIL升高,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的风险降低,OR值为0.304,DBIL是发生尿微量白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随着生理范围内DBIL水平升高,UACR降低,DBIL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可能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风险。

高翀[10](2020)在《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其病理学过程最早可在20多岁时出现,经过数十年出现明显症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2%~14%。临床数据显示,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有关,如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一般人群中的常规危险因素无关,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会降低对血管疾病的易感性。然而对于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性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早期诊断及临床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帮助及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排除标准筛选后确诊为下肢ASO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要求的104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男65例,女39例,平均年龄(73.6±9.8)岁。诊断标准:年龄>40岁;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ABI≤0.9;彩色多普勒超声、CTA、MRA和DSA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病变。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前4条可以做出ASO的临床诊断。根据 Rutherford 分级标准将病例组分为 Rutherford 0 级(R0 级,18 例,17.3%)、Rutherford 1 级(R1 级,5 例,4.8%)、Rutherford 2 级(R2 级,3 例,2.9%)、Rutherford 3 级(R3级,19 例,18.3%)、Rutherford 4 级(R4 级,15 例,14.4%)、Rutherford 5 级(R5 级,29例,27.9%)、Rutherford 6级(R6级,15例,14.4%);另外选同一时间于我院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都于入院时行临床资料统计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将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人员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并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ASO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下肢ASO患者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neutrophils,NEU%)、淋巴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lymphocytes,LYM%)、白蛋白(Albumin,AL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 TBIL、DBIL、IBIL 水平分别为(10.44±3.46)%、(3.25±1.36)%、(7.28±2.83)%,均低于对照组(15.30±3.28)%、(3.97±1.40)%、(11.33±2.65)%。2、下肢ASO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保护性因素;LYM%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危险性因素。3、不同Rutherford等级之间的TBIL、DBIL、IBIL水平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认为存在线性相关。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ASO显着相关,可作为下肢ASO患者的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TBIL是下肢ASO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其水平可指导下肢ASO的病情评估。因此,血清胆红素水平监测在下肢ASO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胆红素对酶法测定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胆红素对酶法测定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血脂水平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及体格检查
        1.2.2 超重肥胖分组
        1.2.3 肝脏B超检查和NAFLD的判定
        1.2.4 血生化指标测定
        1.2.5 血凝块DNA提取
        1.2.6 基因分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青少年BMI及血生化指标水平
    2.2 UGT1A1基因SNPs与NAFLD的关系
    2.3 UGT1A1基因SNPs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3 讨论

(3)血清胆红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实验资料收集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描述
    3.2 血清TBIL、DBIL、IBIL和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分析
    3.3 胆红素和2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层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4.2 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
    4.3 胆红素和视网膜的关系
    4.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血清胆红素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采集
        2.2.2 专科检查
        2.2.3 生化实验室指标检测
        2.2.4 实验室指标参考范围
        2.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研究对象生化指标比较
        3.2.1 两组间糖代谢指标比较
        3.2.2 两组间脂代谢指标比较
        3.2.3 两组间其他生化指标比较
    3.3. 研究对象并发症比较
    3.4 研究对象脂肪肝、高血压患病率比较
    3.5.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6. Pearson相关性分析总胆红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3.7. 按血清TBIL浓度四分位数分组后各组间比较
        3.7.1 四组患者CAS发生率比较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胆红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EH合并LI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理论研究进展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中医证型与胱抑素C、胆红素等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EH合并LI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理论研究进展
        2.1 高血压发病机制
        2.2 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2.3 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2.4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Cys-C、胆红素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项目
        2.2 数据录入
        2.3 统计学处理
        2.4 质量控制
    3. 研究成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不同中医证型EH合并LI患者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3.3 不同中医证型EH合并LI与理化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4 EH合并LI危险因素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EH合并LI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 EH合并LI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讨论
    4. EH合并LI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讨论
        4.2 危险因素Cys-C分析讨论
        4.3 保护因素胆红素分析讨论
        4.4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血清胆红素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7)胆红素与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胆红素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肥厚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8)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液净化技术
        1.1.1 单一血液净化技术
        1.1.2 多种血液净化技术联用
    1.2 高胆红素血症
        1.2.1 胆红素
        1.2.2 胆红素分类
        1.2.3 血液/血浆灌流清除胆红素研究进展
    1.3 血浆分离膜血液相容性
        1.3.1 血浆分离膜改善血液相容性方法
        1.3.2 血浆分离膜与血液接触的凝血反应机理
        1.3.3 血液净化材料抗凝改性研究进展
    1.4 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
        1.4.1 PVDF概述
        1.4.2 PVDF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
        1.4.2.1 NIPS成膜方法
        1.4.2.2 TIPS成膜方法
        1.4.3 PVDF膜改性方法
        1.4.3.1 PVDF膜表面改性方法
        1.4.3.2 PVDF膜本体改性
        1.4.4 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案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器材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性能测试
        2.2.1 ATR-FTIR测试
        2.2.2 1H-NMR测试
        2.2.3 XPS测试
        2.2.4 FESEM扫描电子显微镜
        2.2.5 分离孔径
        2.2.6 纯水通量
        2.2.7 BSA筛分率
        2.2.8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2.2.9 接触角
        2.2.10 Zeta-电位测试
        2.2.11 胆红素吸附性
        2.2.11.1 吸附动力学
        2.2.11.2 吸附热力学
        2.2.11.3 吸附竞争性
        2.2.12 血液相容性
        2.2.12.1 BSA吸附性
        2.2.12.2 血细胞吸附性
        2.2.12.3 溶血性
        2.2.12.4 凝血性
        2.2.13 血浆筛分性
第三章 PVDF血浆分离膜的研制
    3.1 引言
    3.2 PVDF血浆分离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膜内添加剂分子间作用
        3.3.2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结构及最大孔径影响
        3.3.3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影响
        3.3.4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添加剂流失性影响
        3.3.5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生物相容性影响
        3.3.6 动态模拟PVDF血浆分离膜血浆筛分实验研究
        3.3.7 PVDF血浆分离膜稳定性研究
        3.3.8 PVDF 血浆分离膜与进口血浆分离膜性能对比研究
        3.3.8.1 膜结构对比研究
        3.3.8.2 膜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对比研究
        3.3.8.3 动态血浆筛分性对比研究
        3.3.8.4 使用安全性对比研究
        3.3.8.5 第三方评价PVDF血浆分离器生物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
    4.1 引言
    4.2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修饰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4.2.1 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4.2.2 PEI修饰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4.2.3 肝素修饰PVDF/PEI膜制备
        4.2.4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膜制备
        4.3.1.1 复合膜结构
        4.3.1.2 复合膜表面化学组成
        4.3.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4.3.2.1 膜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研究
        4.3.2.2 膜对胆红素吸附热力学及对胆红素竞争吸附性研究
        4.3.3 膜模拟内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
        4.3.3.1 BSA吸附性实验
        4.3.3.2 溶血性实验
        4.3.3.3 血小板和红细胞吸附性
        4.3.3.4 凝血性
        4.3.4 PVDF自抗凝血浆分离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4.3.5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自抗凝血浆分离-吸附多功能复合膜对高胆红素血症血浆动态分离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藻酸钠/HSA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
    5.1 引言
    5.2 自抗凝一步“滤过-吸附”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5.2.1 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5.2.2 海藻酸钠/HSA修饰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膜制备
        5.3.1.1 复合膜结构
        5.3.1.2 复合膜内外表面化学组成
        5.3.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5.3.2.1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热力学及对胆红素竞争吸附性研究
        5.3.3 膜内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
        5.3.4 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4.1 膜外侧改性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4.2 膜内侧改性后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5 血浆分离-吸附模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2型糖尿病血清直接胆红素对预测糖尿病肾病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
致谢
个人简介

(10)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排除标准
        1.2 实验组
        1.3 对照组
    2 研究方法
        2.1 Rutherford分级标准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计量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
        3.3 计量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
        3.4 计量数据的秩和检验
        3.5 TBIL、DBIL、IBIL分别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Rutherford等级之间水平比较
        3.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3.7 小结
    4 讨论
        4.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概述
        4.2 胆红素概述
        4.3 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
        4.4 创新点与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胆红素与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1 胆红素检测
        1.1 重氮法
        1.2 钒酸氧化法
    2 血清胆红素与高血压
    3 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3.1 血清胆红素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的机制
        3.2 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3.3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胆红素对酶法测定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血脂水平的关联[J]. 张萍萍,宋洁云,王辉,王海俊. 中国学校卫生, 2021(09)
  • [2]血清肌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关系[D]. 樊灏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血清胆红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喻美玲. 南昌大学, 2021(01)
  • [4]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D]. 魏梦婷. 大理大学, 2021(09)
  • [5]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胱抑素C、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D]. 许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D]. 侯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胆红素与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D]. 程雅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D]. 刘娟娟.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9]2型糖尿病血清直接胆红素对预测糖尿病肾病的价值[D]. 周奕娟. 暨南大学, 2020(03)
  • [10]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D]. 高翀. 扬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高胆红素对酶法测定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