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忠奸斗争是《水浒》描写的主线(论文文献综述)
陈薪羽[1](2021)在《明清戏曲豪侠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茂[2](2021)在《高中生长篇小说阅读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胡志平[3](2021)在《从“激亢”到“沉郁” ——明清传奇悲剧意识研究》文中认为
马露霏[4](2021)在《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薛家将戏在元代便开始出现,元明薛家将戏主要敷演薛仁贵相关事宜,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较少。而清代薛家将小说以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中心,开始出现大量女性形象。薛家将小说的兴盛使得薛家将戏有了夯实的内容来源,薛家将戏便在薛家将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其后甚至脱离小说完成自主创作,女性形象类型逐渐多样化,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女性观。本文基于对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的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对元、明薛家将戏中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元、明薛家将戏所呈现的特征为女性形象类型较少,且始终处于“他者”的被动地位,从整体上来看,对元明时期薛家将戏进行整理分析,有助于对清代薛家将戏进行更为直观的纵向对比;第二部分以《故宫珍本丛刊》《清宫昇平署档案集成》《俗文学丛刊》《清车王府藏曲本》等文献资料对清代薛家将戏的宫廷本与民间本进行分类整理,以对内廷本与民间本中女性形象的呈现进行比较探析;第三个部分主要对清代薛家将戏中女性形象类别进行梳理,以及对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相较元明而言所体现的变化进行探讨,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女性形象塑造手法、女性形象的话语力以及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所展现的女性观上;第四个部分共分为四节内容完成,首先选择不同身份、性格的女性形象进行详细解读,其次对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戏曲服饰进行分析,此外从纵向对比角度,将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与原着小说及其同类型戏曲作品进行比较,最后以清代薛家将戏为切入点,对清代社会文化对薛家将戏中女性形象呈现产生的影响进行解读分析。
韦云鹤[5](2021)在《明清易代之际文人戏曲创作承变研究》文中认为
梁珊[6](2021)在《清代包公故事的跨文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包公小说、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历经宋元明三朝的发展,包公故事已极具规模,在形象塑造、故事编排等方面形成了基本的文学范式,在人民群众心中也获得了稳定的文化认同。清代的包公文学在材料丰富的基础上,将包公传统公案故事与发迹变泰故事、英雄传奇、侠义故事、宫廷斗争等题材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同时,清代的包公故事普遍表现出忠奸、善恶对立的主题倾向,包公形象也由清官偏向忠臣。本文选取清代包公小说、传奇两种文体,在跨文本视域内,研究二者在故事内容、叙事艺术上的异同。全文共三章。第一章研究包公故事的源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叙事中的包公,通过对包公其人及其故事的梳理,还原出一个性情峭直、不畏强权、关心民瘼的清官形象。由于包公原型相对符合民众心中对儒家官员的期待与想象,包公从此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人物,许多折狱断案、伸张正义的故事都附着到他的身上,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传播、创作关于他的故事。在宋代,包公故事被搬演上舞台,虽然艺术上稍显粗糙,但却促进包公故事的传播,对后世包公故事的创作起到启蒙的作用。元代是包公故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元蒙高压政策的阴影下,包公故事对权豪势要的丑恶嘴脸进行无情地揭露和辛辣的讽刺,作品中充满着抗争精神。明代是包公故事发展的开拓期,出现了词话、话本、戏曲、小说等多种体裁,丰富了包公故事的样式。第二章研究清代包公小说在内容和叙事艺术上的特点。清代包公故事吸收融合了前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推陈出新,不断丰富着包公的题材内容。《清风闸》是对宋话本《三现身》故事的继承,增添了孙大理遇害过程的描写,并将叙事视角转向对市井生活的描摹,拓展了包公故事的表现范围。此外,清代包公公案故事逐渐与英雄传奇、侠客义士等题材相融合,为传统包公故事注入新的生机。《万花楼演义》中塑造了众多忠臣义士的形象,并在作品中突出清代忠奸斗争的时代特色。《三侠五义》中采用了“清官+侠客”的合作模式,匡扶正义、惩奸除恶,表达出底层民众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此作品体现出侠义与公案的合流,代表着清代包公小说的最高成就。第三章研究清代包公传奇在题材和艺术上的特色。清代前中叶的包公传奇具有十分明确的价值倾向,作品主要叙述的是有关宫廷政治的宏大叙事,体现出对忠奸、善恶斗争的思考。本章以《乾坤啸》《五高风》《双钉案》《正昭阳》为研究文本,分析不同文体下包公故事的叙事特点。尽管这几部作品都是以忠奸、善恶斗争为主题的,但在具体文本的阐述中仍有一些不同之处。《乾坤啸》《正昭阳》中的矛盾斗争主要集中于后宫妃嫔,后妃的倾轧争宠导致了前朝的动荡。《五高风》中矛盾斗争的对象转向气焰嚣张的宠臣,故事中还增添了才子佳人的爱情纠葛。《双钉案》则着眼于市民生活,矛盾斗争也转移到家庭内部。
钟闻[7](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表明
钟闻[8](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1."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争鸣》案头语(《水浒争鸣》编委会)2.《水浒》的真人真事(王利器)3.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周绍良)4.《水浒传》与《宣和遗事》——口头文学所奠定的《水浒》基础之一(高明阁)
王金凤[9](2020)在《接受美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名着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阅读名着能够丰富学识,陶冶情操,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以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设有“名着导读”板块,却一直被附在教科书后面,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2016年投入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开始重视学生对名着的阅读,把“名着导读”板块附在教学单元之间,正式纳入教学层面。可实际情况却是,“名着导读”得到重视,但仍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名着导读”教学和阅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对话——交流”理论恰好可以为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提供具体指导。所以,本文从教学角度入手,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教学策略。引言部分阐述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分别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层面论述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客观分析了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研究现状。最后归纳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对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进行概述。首先,从结构布局与选文系统这两个方面对“名着导读”这一板块进行阐述。其次,分析“名着导读”教学具有两个特点:重视教师引导和学生阅读;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密切性。最后阐述“名着导读”教学的价值,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部分运用归纳分析法结合当前研究文献概括出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是教学准备中:教师备课比较随意,学生预习态度较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环节欠佳,学生课上缺乏交流;练习提升中:教师教学评价单一,学生阅读习惯不好。然后再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论述接受美学理论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对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以及“对话——交流”理论进行细致说明,然后详细论述接受美学核心观点与“名着导读”教学之间的契合度,接着又在此基础上得出接受美学指导“名着导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结论。第四部分依据接受美学理论对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提出教学策略,分别是基于接受美学的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过程策略、练习提升策略。教学准备策略下,依据“期待视野”观点,从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和学生预习把握名着这两个方面具体展开;教学过程策略下,依据“接受心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观点从教师导入名着、指导读书方法、展开生本对话、丰富文本意义这几个方面提供教学策略;练习提升策略下,依据“期待视野”观点,从制定名着阅读计划、注重多元化评价和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从而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改变教学评价单一的状况。最后,本文在附录部分设计了一篇关于“名着导读”之《西游记》的教学设计,以期对解决当前“名着导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改善“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扩大其阅读量,丰富其精神世界。
苏旎尔[10](2020)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尉迟敬德(公元585—658年)是隋末唐初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也是隋唐演义系列小说中深受读者喜爱的草莽英雄。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佐命功臣,正史记载中的尉迟敬德骁勇善战且谋略过人,深受唐太宗器重。在隋末唐初的统一战争中,他随李世民征战沙场,屡建奇功;武德年间,又参与了玄武门政变,协助李世民夺取帝位、稳定朝堂;贞观之际,则长期出任于边疆要塞,为贞观盛世的形成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文学人物的尉迟敬德,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发轫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而衰于清。在此期间,该人物的形象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真实到民间传承、文人润饰的发展过程,显示出了世代累积的创作痕迹。尉迟敬德形象之流变,反映着民间说唱、史学传统、时代思潮等诸多因素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对隋唐演义系列小说文化内涵的演变同样具有揭示意义。长期以来,学界对隋唐演义系列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人物身上,对尉迟敬德形象流变之研究尚不完全。就现有少量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底本也以元杂剧为主,对该人物在明清小说中的发展变化研究则稍显不足。本文由此出发,尝试以明清隋唐演义系列小说中的尉迟敬德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和前代文学作品,于对比中梳理出尉迟形象的具体特点和变化轨迹,进而探究明清两代对该形象的重塑动因及其所彰显的思想文化内涵,以期对同类人物形象的研究有所裨益。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该选题的研究意义,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第一章为明清小说中尉迟敬德形象的演变综述。通过对照史料记载和前代文本中的尉迟故事,梳理明清小说家塑造人物时增、删、调、改的故事情节,厘清各部作品在尉迟敬德形象演变中的独特贡献,总结尉迟在不同小说文体中的形象特点,并从小说题材的自身发展、明清文人英雄观的转向、市井细民的审美需要这三个层面,解释该人物形象的演变原因。第二章探讨明清小说中塑造尉迟敬德形象的艺术技巧。尝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一步考察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种不同的小说文体,在塑造敬德形象时所采取的差异化处理策略,探讨因袭模仿、情节套用、世俗改造等艺术手法对尉迟形象演变所产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尉迟敬德介休降唐”、“尉迟恭拳打李道宗”这两个隋唐演义系统小说中的经典情节进行作品间的对比研究,分析其世代演变的“同中之异”,以此挖掘不同作品在塑造尉迟形象时的侧重所在。第三章考察明清小说在塑造尉迟敬德形象时,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重写。尝试运用母题学研究的角度,梳理出明清小说中尉迟故事所体现出的“英雄母题”类型,分析不同文体小说在利用“英雄母题”时的叙事立场和审美观念。结语部分总结整篇文章,在概括全篇文章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总结明清小说对尉迟敬德形象的重塑动因,指出尉迟敬德文学形象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论忠奸斗争是《水浒》描写的主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忠奸斗争是《水浒》描写的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4)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着作 |
(二)论文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元明时期薛家将戏女性形象述略 |
第一节 薛家将戏及其女性形象解析 |
一、薛家将戏述略 |
二、薛家将戏女性形象概览 |
第二节 元代薛家将戏发展情况及其女性形象呈现 |
一、《薛仁贵衣锦还乡》及其女性形象 |
二、《贤达妇龙门隐秀》及其女性形象 |
三、《摩利支飞刀对箭》及其女性形象 |
第三节 明代薛家将戏发展情况及其女性形象呈现 |
一、《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及其女性形象 |
二、《薛平辽金貂记》及其女性形象 |
三、《薛平贵荣归故里》及其女性形象 |
第二章 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述略 |
第一节 内廷现存薛家将戏戏本 |
一、《清宫昇平署档案集成》 |
二、《故宫珍本丛刊》 |
三、小结 |
第二节 清代民间薛家将戏戏本 |
一、《清车王府藏曲本》 |
二、《俗文学丛刊》 |
三、小结 |
第三节 薛家将戏清宫本与民间本中女性形象呈现之异同 |
一、清宫本与民间本女性形象共性 |
二、清宫本与民间本女性形象的差异 |
第三章 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类型及其变化 |
第一节 清代薛家将戏中类型化的女性形象 |
一、忠君善战的女将形象 |
二、遵夫守节的贤妇形象 |
三、惩恶扬善的女仙形象 |
第二节 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变化 |
一、女性形象塑造手法的变化 |
二、女性形象话语力的变化 |
三、女性观的变化 |
第四章 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解析 |
第一节 清代薛家将戏主要女性形象解析 |
一、樊梨花形象解析 |
二、薛金莲形象解析 |
三、高丽郡主形象解析 |
第二节 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戏曲服饰装扮 |
一、贫寒妇人形象戏曲服饰装扮 |
二、贵族女性形象戏曲服饰装扮 |
三、侍女形象戏曲服饰装扮装扮 |
四、女将形象戏曲服饰装扮 |
第三节 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
一、元明清薛家将戏女性形象之异同 |
二、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与《说唐三传》中女性形象比较 |
三、寒窑题材戏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
第四节 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 |
一、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体现出的社会文化 |
二、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中所体现的儒家文化元素 |
三、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中所体现的道教文化元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清代包公故事的跨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包公故事源流 |
第一节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故事 |
一、包拯生平 |
二、包拯的政治活动 |
第二节 文学叙事中的包公故事 |
一、宋话本中的包公故事 |
二、元杂剧中包公故事 |
三、明代文学作品中包公故事 |
第二章 清代包公题材小说的发展 |
第一节 清代包公题材小说概述 |
第二节 《清风闸》对《三现身》的继承与创新 |
一、情节内容的丰富 |
二、叙事视角的转变 |
三、人物形象的重塑 |
第三节 《万花楼演义》中包公故事的特点 |
一、英雄传奇与公案故事的融合 |
二、忠奸斗争的主题 |
三、“说书体”的文本特征 |
第四节 《三侠五义》中包公故事的发展 |
一、《三侠五义》中的侠义精神 |
二、《三侠五义》中的果报思想 |
三、《三侠五义》巧合情节的叙事结构作用 |
第三章 清代传奇剧中的包公故事 |
第一节 清代包公传奇存佚目录 |
第二节 清代传奇中的包公故事 |
一、清传奇剧中的包公主题 |
二、清传奇剧中的包公形象 |
第三节 清代包公题材传奇的叙事艺术 |
一、包公传奇剧的结构特点 |
二、包公传奇剧的语言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
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
第三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
第四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
第五辑(张国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
第六辑(张国光、佘大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
第七辑(张虹、喻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
第八辑(张虹、刘启方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6月出版。) |
第九辑(张虹、康传忠、曹先锋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
第十辑(张虹、刘春龙主编,崇文书局2008年10月出版。) |
第十一辑(张虹、马成生、王益庸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
第十二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
第十三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
第十四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
第十五辑(张虹、王益庸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
第十六辑(张虹、浦玉生、窦应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
第十七辑(景遐东、浦玉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
(9)接受美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 |
(一)“名着导读”板块概述 |
1.“名着导读”结构布局分析 |
2.“名着导读”选文系统分析 |
(二)“名着导读”教学的特点 |
1.重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 |
2.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密切性 |
(三)“名着导读”教学的价值 |
1.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
2.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
4.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名着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备课比较随意,学生预习态度较差 |
2.教师教学环节欠佳,学生课上缺乏交流 |
3.教师教学评价单一,学生阅读习惯不好 |
(二)“名着导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阅读兴趣较弱 |
2.教师教学存在功利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
3.传统教学评价影响深,学生学业比较繁重 |
三、接受美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一)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释读 |
1.读者中心论 |
2.期待视野 |
3.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
4.“对话—交流”理论 |
(二)接受美学与“名着导读”教学的契合度 |
1.“读者中心论”与学生的阅读主动权相契合 |
2.学生的“期待视野”与“名着导读”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
3.文学名着具有诸多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
4.学生阅读名着就是学生与名着的“对话—交流” |
(三)接受美学指导“名着导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
1.运用“读者中心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
2.运用“期待视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
3.运用“召唤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 |
四、接受美学指导下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教学策略 |
(一)基于接受美学的教学准备策略 |
1.依据期待视野,教师设计教学目标 |
2.依据期待视野,学生预习把握名着 |
(二)基于接受美学的教学过程策略 |
1.依据接受心境,激情导入名着 |
2.依据教材特点,指导读书方法 |
3.依据期待视野,展开生本对话 |
4.依据召唤结构,丰富文本意义 |
(三)基于接受美学的练习提升策略 |
1.制定名着阅读计划,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
2.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
3.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期待视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现状 |
一、关于隋唐演义题材小说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尉迟敬德文学形象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明清小说中尉迟敬德形象的演变轨迹 |
第一节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统兵之将帅 |
一、《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亢直敢言的骁骑将领 |
二、《隋唐两朝志传》:智勇兼备的常胜将军 |
三、《大唐秦王词话》:屡建奇功的兴唐大将 |
第二节 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擐甲之武夫 |
一、《隋史遗文》:持勇少谋的赳赳莽夫 |
二、《隋唐演义》:瓦岗寨群雄的陪衬者 |
三、《说唐》系列中的“黑炭团” |
第三节 明清小说中尉迟敬德形象的演变原因 |
一、隋唐演义系统小说的自身发展 |
二、明清两代文人英雄观的转向 |
三、市井细民的审美需要 |
小结 |
第二章 明清小说中尉迟敬德形象的塑造艺术 |
第一节 历史演义:对已有故事的因袭重写 |
一、雷同形象的提炼糅合 |
二、相似情节的套用改写 |
第二节 英雄传奇:对生平遭际的世俗改造 |
一、以武犯禁的发迹经历 |
二、旧日豪杰的世俗欲望 |
三、忠君意识的动摇消解 |
第三节 经典化情节的不同书写 |
一、尉迟敬德介休降唐 |
二、尉迟恭拳打李道宗 |
小结 |
第三章 尉迟敬德故事与英雄母题的重沓 |
第一节 英雄奇生 |
第二节 天书授受与降妖除魔 |
第三节 英雄求婚与父子决斗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论忠奸斗争是《水浒》描写的主线(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戏曲豪侠形象研究[D]. 陈薪羽.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生长篇小说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 杨茂.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从“激亢”到“沉郁” ——明清传奇悲剧意识研究[D]. 胡志平.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 [4]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研究[D]. 马露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明清易代之际文人戏曲创作承变研究[D]. 韦云鹤. 青岛大学, 2021
- [6]清代包公故事的跨文本研究[D]. 梁珊.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7]《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J]. 钟闻. 水浒争鸣, 2020(00)
- [8]《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A]. 钟闻.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9]接受美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金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研究[D]. 苏旎尔.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