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邮电通信建筑的楼盖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仲圯[1](1996)在《邮电通信建筑的楼盖体系》文中提出邮电通信建筑的楼盖型式是建筑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部份。过去,由于受设计与施工技术的限制,大多采用肋形梁板结构。近来,由于建筑对高层、大空间以及抗震等要求,有些工程已经突破惯例采用新的楼板结构。本文在总结近几年来应用的各种楼盖体系的基础上,推荐两种新型的楼盖体系。
黄爱国[2](2004)在《重庆市电信房屋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重庆电信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通信能力和通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业务量剧增,对电信房屋的需求量一直较高。在经营规模的飞速发展中,新技术和新管理理念的应用使得公司运营成本趋于降低,但日益增高的电信房屋等基础设施工程造价却是一个不和谐的因素,因此降低电信房屋造价成为电信公司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分析重庆市电信房屋工程造价高的原因和提出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本文对已建电信房屋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各种类型电信房屋的面积、造价、结构类型、建成年代等数据,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电信房屋造价的影响。结合电信房屋的功能特点和设计要求,提出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两栋典型的电信房屋进行结构分析,从结构设计角度提出改进方案,计算方案改进前后结构性能的变化和材料用量的变化。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重庆市电信房屋信息数据库 针对重庆市电信房屋的具体特点(房屋种类繁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结构型式多、楼面荷载大,抗震设防要求高、建成年代分散、造价差异较大),在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重庆市电信房屋信息数据库系统,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并提供了分析工具。 ②总结电信房屋功能与特点 对电信房屋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然后重点针对生产用房,进行详细介绍。阐述了电信房屋的建筑功能需求与特点,结构需求与特点。 ③电信房屋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电信工艺的不断更新和电信设备的层出不穷,使得电信房屋设计要求不断提高。本文在深入分析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在役电信房屋工程造价统计分析结果,分析了电信房屋工程造价较高的影响因素及其显着性,为典型工程的计算和提出降低工程造价措施提供指导。 ④典型电信房屋优化设计及对比分析 此部分分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将典型电信房屋结构设计进行优化方案的计算,统计其钢筋和混凝土工程量,与原结构进行对比;二是对原结构进行基于性能的分析——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考查不同结构方案在不同设计条件下的性能,从结构设计的角度验证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地的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
仲圯[3](1998)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在建或拟建的第二长途通信枢纽楼,其高度也已达200m左右。结合高层通信枢纽楼的特点,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介绍。
李东彬,陈永春,沙安,王金龙,王恒新,赵汝杰,陈玉茹,薛永彬,张玉忠[4](1995)在《济南长途电信枢纽工程主楼大跨度、重荷载无粘结预应力变截面平板楼盖设计与施工》文中认为一、前言邮电通讯建设工程乃国家的生命线工程,是党和国家的神经系统,它不仅在平时担负着党和国家的通信任务,而且在遇到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后,更需要保证党政领导对救灾工作的不间断指挥和联系,因此,要求邮电通讯房屋必须坚固安全,具有较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及满足消防防火的严格要求。邮电通讯机房内通讯设备密集,楼面荷载较大,管线、沟槽纵横上下交错,楼面、墙面的预留洞、预埋件、吊挂较多,因而结构设计、施工复杂,对结构的挠度及裂缝有较严格的要求。以往邮电通信建筑一般柱网较小,梁柱截面较大,层高较高,面积使用率低,施工周期长,经济效益差。
王恒新[5](1999)在《邮电建筑和邮电通信设备安装的隔震减震与控振技术概述》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现代建筑隔震、控振技术,同时对邮电建筑和通信设备安装在隔震、控振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宣越,任恬,王波[6](2016)在《预应力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造型、结构性能以及使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物正朝着自重小、层数高、跨度大、寿命长、材料省、造价低的方向发展,为了顺应结构的发展趋势,采用预应力技术建造的结构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和显着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工程师们的喜爱,在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
张磊[7](2016)在《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结构模型精细化研究及网络版系统框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较强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期,对受震建筑在预定功能下的使用安全性和可居住性进行鉴定是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妥善安置灾民生活、恢复社会秩序、科学有序救灾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地震现场的安全鉴定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专家经验评估。作为此项工作的参考,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GB18208.2-2001)只给出定性条款。专家数量的限制和个人差异性制约了鉴定工作效率,导致灾区人民的实际需求无法满足。针对上述定性判定弊端,本文结合国家标准,基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震害数据,建立了考虑各构件类不同贡献度的受震建筑物震损状态定量化鉴定模型,以所建立模型为核心,开发了网络版安全鉴定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地震现场工作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GB18208.2-2001)中的多层砌体结构的判定条款、汶川和芦山等地震震害现象的调查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多层砌体结构整体震损的各构件类、构件类细部震损及细部震损判定标准。提出了细部的量化指标细部震损评价系数和结构整体震损的判定指标震损指数。选取汶川和芦山地震震害数据,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各构件类不同贡献度的多层砌体结构地震现场安全鉴定量化模型,应用最小二乘回归得到了适用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模型系数。随机选取多栋震害实例检验了模型的鉴定效果,验证了模型在安全鉴定工作中的科学可靠性。(2)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鉴定规范判定条款和汶川等地震中的典型震害分析,确定了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震损的各构件类、构件类细部震损及其判定标准,提出了细部震损评价系数来量化细部震损。基于汶川和芦山地震震害数据,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各构件类不同贡献度的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现场安全鉴定量化模型,应用最小二乘回归得到了模型系数。随机选取震害实例对模型的鉴定效果进行了检验。(3)对于底层框架结构的震损状态的量化研究分为底层框架部分和上层砌体部分分别考虑。首先,结合对底框结构的典型震害的总结,确定了底层框架结构的构件类细部震损、细部震损判定标准和细部震损评价系数。基于多层砌体结构和多高层钢混结构的安全鉴定量化模型,建立了考虑不同结构部分的底层框架结构安全鉴定量化模型。最后选取汶川和芦山地震震害实例对模型的鉴定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可得到相对科学可靠的鉴定结果。(4)以上述所建立的不同结构震损状态的鉴定量化模型为核心,基于网络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架构开发了一套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系统。系统实现了鉴定人员对震后受震建筑物的鉴定功能,同时可对鉴定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共享。此外,网络版系统可方便地实现对模型系数的集中化管理和及时更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测试表明系统鉴定用时短,操作方便快捷,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稳定性,适宜在我国地震现场鉴定工作中应用。
王金龙[8](1995)在《无粘结预应力砼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主要介绍无粘结预应力砼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优点;无粘结预应力砼的理论知识、设计计算与构造,以及无粘结预应力砼在邮电通信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李俊辉[9](2012)在《业主方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规模都在不断提高,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专家学者在项目管理原理与方法研究的过程中愈发意识到界面管理的重要性。建设项目的组织界面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方之间、组织内不同部门或成员之间交互作用。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组织界面问题,施工阶段因参与方众多、参与人员复杂使得组织管理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尤其是业主方的协调组织工作难度更大,更加容易导致组织界面问题的产生,因此有必要针对业主方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管理进行专题性研究。本文首先对组织管理、界面管理和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常见组织结构模式及业主方的组织结构特点进行研究,提出基于WBS工作分解、UML泳道图和职能任务表相结合的组织界面识别方法,并构建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组织界面系统框架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组织界面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综合应用集成管理思想、界面协调机制和管理信息网络化技术的组织界面管理方法,并由此构建了基于Web的组织界面管理信息系统(OIMIS-Web系统)概念模型。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方法,针对业主方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管理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具备一定可行性和实用性的F-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某邮电综合大楼建设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验证了以上所提出的组织界面管理方法和模型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业主方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组织界面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建设项目全面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辅助和启发作用。
周观根[10](2004)在《工程回顾看空间结构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回顾了我公司近十几年来承接的一些典型工程实例,按体育建筑类、工业建筑类、会展中心类和其他建筑类分别阐述其工程特点及应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预示了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前景。
二、邮电通信建筑的楼盖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邮电通信建筑的楼盖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2)重庆市电信房屋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项目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2 重庆市电信房屋信息数据库 |
2.1 建立重庆市电信房屋信息数据库的意义 |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2.2.1 调研及资料收集 |
2.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3 系统设计与开发 |
2.3.1 总体设计 |
2.3.2 细化设计 |
2.4 数据库的使用说明 |
2.4.1 系统登录 |
2.4.2 数据浏览、添加、修改 |
2.4.3 数据查询 |
2.4.4 数据统计绘图 |
2.4.5 图片操作 |
2.4.6 数据和图形的输出 |
2.4.7 菜单栏的使用 |
2.4.8 总局独有的操作 |
2.5 小结 |
3 电信房屋的功能与特点 |
3.1 概述 |
3.1.1 电信房屋的分类 |
3.1.2 电信房屋的发展现状 |
3.1.3 电信房屋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建筑功能需求与特点 |
3.2.1 选址的要求 |
3.2.2 电信房屋的建筑要求 |
3.2.3 电信房屋的防火要求 |
3.2.4 电信房屋的造型和室内外装修 |
3.3 结构需求与特点 |
3.3.1 电信房屋结构的特点 |
3.3.2 电信房屋的结构选型 |
3.3.3 电信房屋结构体系 |
3.3.4 电信房屋结构设计荷载及作用 |
3.3.5 使用规范方面的要求 |
3.4 小结 |
4 电信房屋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4.1 重庆市电信房屋工程造价情况分析 |
4.1.1 结构类型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
4.1.2 建成年代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
4.1.3 建筑面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
4.1.4 建设地区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
4.1.5 小结 |
4.2 重庆市电信房屋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电信房屋工程造价影响因素 |
4.2.2 重庆市电信房屋工程造价高的原因分析 |
4.3 典型电信房屋工程造价控制措施分析 |
4.3.1 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
4.3.2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
4.3.3 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
4.3.4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
4.3.5 建设项目竣工后造价控制 |
4.3.6 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
4.4 小结 |
5 典型电信房屋结构设计分析 |
5.1 典型电信房屋A结构设计分析 |
5.1.1 结构设计概况 |
5.1.2 典型电信房屋A结构优化设计对比分析 |
5.1.3 优化方案三按不同抗震设防烈度的分析 |
5.1.4 基于房屋结构性能的分析 |
5.1.5 小结 |
5.2 典型电信房屋B结构设计分析 |
5.2.1 结构设计概况 |
5.2.2 典型电信房屋B结构优化设计对比分析 |
5.2.3 基于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结构对比分析 |
5.2.4 基于房屋结构性能的分析 |
5.2.5 小结 |
5.3 结构设计方面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和建议 |
5.3.1 制定设计导则 |
5.3.2 坚持方案阶段建筑结构与工艺并行 |
5.3.3 落实结构方案与设计审查制度 |
5.3.4 避免过大的人为放大设计 |
5.4 小结 |
6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结构模型精细化研究及网络版系统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类型结构震害特征分析及安全鉴定介绍 |
2.1 引言 |
2.2 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分析及安全鉴定介绍 |
2.2.1 结构特点 |
2.2.2 典型震害概述和分析 |
2.2.3 地震现场安全鉴定介绍 |
2.3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分析及安全鉴定介绍 |
2.3.1 结构特点 |
2.3.2 典型震害概述和分析 |
2.3.3 地震现场安全鉴定介绍 |
2.4 底层框架结构的震害分析及安全鉴定介绍 |
2.4.1 结构特点 |
2.4.2 典型震害概述和分析 |
2.4.3 地震现场安全鉴定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层砌体结构地震现场安全鉴定量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各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的确定 |
3.2.1 各构件类及其细部震损的确定 |
3.2.2 构件类细部震损的量化 |
3.2.3 结构整体震损的量化 |
3.3 震害数据的选取 |
3.4 基本模型的建立 |
3.4.1 决定系数R2 |
3.4.2 构件类细部震损与结构整体震损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基本模型的建立 |
3.5 模型的确定 |
3.5.1 残差分析法 |
3.5.2 模型系数的探讨 |
3.5.3 基于残差分析法的模型检验 |
3.5.4 模型系数的确定 |
3.6 结构安全类别判定标准 |
3.7 模型鉴定效果的检验 |
3.7.1 震例分析 |
3.7.2 模型鉴定效果的检验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现场安全鉴定量化模型 |
4.1 各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的确定 |
4.1.1 各构件类及其细部震损的确定 |
4.1.2 构件类细部震损的量化 |
4.2 震害数据的选取 |
4.3 基本模型的建立 |
4.3.1 构件类细部震损与结构整体震损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基本模型的建立 |
4.4 模型的确定 |
4.4.1 模型系数的探讨 |
4.4.2 基于残差分析法的模型检验 |
4.4.3 模型系数的确定 |
4.5 模型鉴定效果的检验 |
4.5.1 震例分析 |
4.5.2 模型鉴定效果的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底层框架结构地震现场安全鉴定量化模型 |
5.1 震害数据的选取 |
5.2 各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的确定 |
5.2.1 各构件类及其细部震损确定 |
5.2.2 构件类细部震损和结构整体震损的量化 |
5.3 模型的建立 |
5.4 模型鉴定效果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版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系统 |
6.1 引言 |
6.2 系统需求分析 |
6.2.1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
6.2.2 系统运行模式和开发技术分析 |
6.3 系统总体设计 |
6.3.1 系统总体功能介绍 |
6.3.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6.3.3 系统各模块功能介绍与设计 |
6.4 系统功能的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业主方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4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组织界面分析与研究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组织管理理论 |
2.1.2 界面管理理论 |
2.1.3 系统相关理论 |
2.2 项目组织界面认识 |
2.2.1 项目组织界面的成因 |
2.2.2 项目组织界面的类型 |
2.2.3 项目组织界面的层次性 |
2.3 不同项目组织结构模式下的组织界面分析 |
2.3.1 传统模式 |
2.3.2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
2.3.3 设计—建造模式 |
2.3.4 设计—管理模式 |
2.3.5 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 |
2.3.6 EPC 总承包/交钥匙模式 |
2.3.7 BOT 模式 |
2.3.8 项目总控模式 |
2.4 业主方常用项目组织结构分析 |
2.4.1 职能组织结构 |
2.4.2 线性组织结构 |
2.4.3 矩阵组织结构 |
2.5 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
2.5.1 组织界面的识别 |
2.5.2 组织界面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
2.5.3 组织界面系统的构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管理系统 |
3.1 组织界面的管理 |
3.1.1 概述 |
3.1.2 组织界面的管理程序 |
3.2 组织界面管理的方法研究 |
3.2.1 集成管理思想 |
3.2.2 界面协调机制 |
3.2.3 组织界面管理信息网络化 |
3.3 组织界面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
3.3.1 组织界面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思分析 |
3.3.2 组织界面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
3.3.3 OIMIS-Web 系统概念模型功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管理的效果评价 |
4.1 项目组织界面管理的效果评价 |
4.1.1 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2 评价指标体系 |
4.1.3 AHP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
4.2 F-AHP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简介 |
5.1.2 项目承包方 |
5.1.3 项目特点 |
5.2 项目范围确定 |
5.2.1 项目目标与项目描述 |
5.2.2 项目重大里程碑 |
5.3 WBS 项目工作分解 |
5.4 项目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
5.4.1 业主方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
5.4.2 组织结构的设计步骤 |
5.4.3 项目规模确定 |
5.4.4 项目管理组织模式 |
5.4.5 业主方的组织结构设计 |
5.5 组织界面系统 |
5.5.1 组织界面识别 |
5.5.2 编制职能任务工作表 |
5.5.3 构建组织界面系统 |
5.6 组织界面管理信息系统概念模型 |
5.6.1 OIMIS-Web 系统信息的输入 |
5.6.2 OIMIS-Web 系统的运行 |
5.6.3 OIMIS-Web 系统信息的输出 |
5.6.4 OIMIS-Web 系统运行培训 |
5.7 业主方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管理效果评价 |
5.7.1 计算指标权重 |
5.7.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5.7.3 评价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邮电通信建筑的楼盖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邮电通信建筑的楼盖体系[J]. 仲圯.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6(01)
- [2]重庆市电信房屋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D]. 黄爱国. 重庆大学, 2004(02)
- [3]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下)[J]. 仲圯. 邮电设计技术, 1998(10)
- [4]济南长途电信枢纽工程主楼大跨度、重荷载无粘结预应力变截面平板楼盖设计与施工[A]. 李东彬,陈永春,沙安,王金龙,王恒新,赵汝杰,陈玉茹,薛永彬,张玉忠. 第四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1995
- [5]邮电建筑和邮电通信设备安装的隔震减震与控振技术概述[J]. 王恒新. 邮电设计技术, 1999(04)
- [6]预应力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宣越,任恬,王波. 科技创新导报, 2016(03)
- [7]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结构模型精细化研究及网络版系统框架设计[D]. 张磊.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2)
- [8]无粘结预应力砼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王金龙. 邮电设计技术, 1995(07)
- [9]业主方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组织界面管理研究[D]. 李俊辉. 青岛理工大学, 2012(S1)
- [10]工程回顾看空间结构的发展[A]. 周观根. 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