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萍乐坳陷早二叠世的藻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黎泉水,袁恒焕[1](1983)在《江西萍乐坳陷早二叠世的藻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江西早二叠世地层组段的划分仍沿用栖霞组、茅口组二分方案,不过界线有上、下之别。朱正刚等将安福县小江边村的小江边组置于茅口组下部与栖霞组为界,上覆狮子形组,提出了相应的Urushtenia chaoi-Chusenella tieni组合带。我们根据在整个坳陷内系统的地表地质工作,和大量的镜鉴成果,按岩性、岩相、沉积特征等,将下二叠统分为3个岩性段:即下部灰岩段,相当栖霞组;中部泥质岩(页岩)夹瘤状灰岩段,相当小江边组;上部
颜佳新,赵锡文,杜远生[2](1996)在《应用化石群落生态学研究分析黄石地区栖霞组沉积环境》文中指出湖北省黄石地区栖霞组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化石古生态分析的理想地区。通过化石统计、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埋藏学分析和围岩沉积学研究,本区栖霞组中共识别出五个化石群落(从下往上):①Crurithyris-Orthotetina(CO)群落;②Schuchertella-Sponge(SS)群落;③Hayasakaia(H)群落。④Spouse(S)群落和⑤Tyloplecta-Paracaninia(TP)群落。化石群落及岩相特点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一致变化,表明本区栖霞组形成于一南高北低的缓坡沉积环境,整个栖霞组为一大的海侵序列构成,各种化石群落和岩相的发展演化均是在这一缓坡沉积背景下形成的。
洪祖寅,蒋家聪,刘庆平[3](1986)在《福建沙县富口高地早二叠世栖霞组(竹蜓)类动物群》文中认为富口高地位于福建省沙县西北方向约23公里处。该区栖霞组地层出露完整,主要由富含燧石的暗色灰岩和硅质灰岩组成,夹有一些硅质岩。总厚度超过205米。该组盛产(竹蜓)类化石,已鉴定有17属80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1个新亚种和一些未定种。根据岩性特征和(竹蜓)类组合,本区栖霞组可划分为四个段和八个(竹蜓)带(包含一对同期异相带和两个亚带),现自新到老顺序列举如下: 7.Cancellina primigena-Verbeekina grabaui zone(P1q4) 6.Nankinella inflata zone(P1q3) 5.Misellina claudiae zone(P1q3) 4.Schwagerina shaxianensis(sp.nov.) zone(P1q1-4) 3.Nankinella cf. orbicularia zone(P1q)1-3) 2.Schwagerina cushmani zone (P1q1-2) (2)Darvasites subzone (1)Nagatoella subzone 1.Staffella moellerana zone/Eoparafusulina gracilis-E.pusilla zone(P1q1-1) 本文阐述各(竹蜓)带的组合特征。尤其是对首次提出的栖霞组最底部的两个同期异相带作了详细的探讨。论述了与华南同期(竹蜓)带的生物地层对比,并根据本区所收集的资料以及与邻区的比较,笔者提出中国东南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应划在球希瓦格(竹蜓)带的顶和缪勒史塔夫(竹蜓)带或细长始拟纺锤(竹蜓)一细小始拟纺锤(竹蜓)带的底。此外,还提出由于(竹蜓)类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差异,中国二叠纪最早期的(竹蜓)类动物群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东南型、西南型和北方型。第一种类型的生物组合同晚石炭世相比显示出较明显的突变性质,而后两种类型则表现为过渡的特征。
梁兴[4](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沉积盆地已不复存在,现今残存构造-沉积实体的基本性质是多旋回叠合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中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强大的陆内造山运动和盆山脱耦作用对印支期以前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印支-早燕山期同造山期前陆盆地的强烈破坏与改造是南方海相盆地演化的重要特色。面对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的中国南方海相新区,“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与系统总结,提出在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和勘探部署过程中引入并应用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指出含油气保存单元已经成为一种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为核心的油气成藏研究体系,适合于构造复杂、水文开启程度高、断层发育的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这对南方海相有利勘探区块评价和勘探靶区优选既现实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有科学的理论意义。 认为南方海相油气能否得以成藏并保存到今,取决于整体构造框架下的宏观封闭保存体系、烃充注源、圈闭与储层、成藏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匹配关系等4个方面因素的有效匹配。明确提出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3个基本要素,可以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3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包括沉积重建型和构造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包括剥蚀残余型和构造肢解型)等4种基本类型。 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强调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应围绕盆地构造演化这个决定根本的主线,从区域盖层、烃充注源、储集层、圈闭等因素的“时空匹配”来动态地(正演)研究现今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展布,从含油气系统形成后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强弱、成藏时间早晚、区域盖层保存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储层有机流体等方面来描述(反演)现今含油气系统赖以存在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以盖层、抬升剥蚀、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宏观性地质条件和油气流体、水文地质与水化学场、地温与地电化学等微观封存能力标志为手段进行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综合评价。
颜佳新,赵锡文,杜远生[5](1996)在《应用化石群落生态学研究分析黄石地区栖霞组沉积环境》文中指出湖北省黄石地区栖霞组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化石古生态分析的理想地区。通过化石统计、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埋藏学分析和围岩沉积学研究,本区栖霞组中共识别出五个化石群落(从下往上):①Crurithyris-Orthotetina(CO)群落;②Schuchertella-Sponge(SS)群落;③Hayasakaia(H)群落;④Sponge(S)群落和⑤Tyloplecta-Paracaninia(TP)群落。化石群落及岩相特点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一致变化,表明本区栖霞组形成于一南高北低的缓坡沉积环境,整个栖霞组为一大的海侵序列构成,各种化石群落和岩相的发展演化均是在这一缓坡沉积背景下形成的。
缪卫东,李世杰,冯金顺,高立,鄂建[6](2016)在《长江三角洲NB5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环境变化信息》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北翼NB5孔做了古地磁测试、14C测试及ESR测试结果,对古地磁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区内其他钻孔的对比,对钻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6 m处为全新世底界,163 m为中更新世顶部,240 m左右为早更新世顶部,354 m为早更新世底部。其中,海相层有2个,位置在247m,125163 m。分别对应于Ⅰ(Qh)镇江海侵,Ⅲ(Qp3-1)昆山海侵。据晚更新世以后沉积物粒度变粗及磁化率所反映的巨大变化特征,提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初期为长江主泓流经本区的时间,并认为此或与塑造中国现代地貌的共和运动造成的青藏高原再次强烈隆升有关。
二、江西萍乐坳陷早二叠世的藻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萍乐坳陷早二叠世的藻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没有盆地,也就没有石油 |
1.2 保存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与评价的关键 |
1.3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南方海相勘探的基本单元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与内涵 |
2.1 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
2.1.1 保存条件认识和重视较早 |
2.1.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提出较晚 |
2.1.3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应用 |
2.2 客观地质条件的认知基础 |
2.2.1 南方海相原型盆地不复存在,精确恢复也非常困难 |
2.2.2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原始含油气系统演化的最终归宿 |
2.2.3 现今含油气系统只能存在于封闭保存体系之中 |
2.2.4 继承性保存和重建型新生构成海相含油气系统全貌 |
2.2.5 晚期封闭保存体系是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研究重点 |
2.2.6 南方海相油气地质差异性十分明显 |
2.3 定义与内涵 |
2.3.1 赋予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 |
2.3.2 含油气保存单元新概念的新特色 |
2.3.3 含油气保存单元不等同于“沉积盆地”或区域构造单元 |
2.3.4 含油气保存单元有别于含油气系统 |
2.3.5 含油气保存单元区别于油气成藏组合和运聚单元 |
3 含油气保存单元构成要素和划分方法 |
3.1 构成要素 |
3.1.1 前人划分含油气保存单元主要依据 |
3.1.2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基本构成要素 |
3.2 划分方法 |
3.2.1 划分步骤 |
3.2.2 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方案 |
3.3 非含油气保存单元 |
3.4 含油气保存单元命名方式 |
4 含油气保存单元基本类型与叠置关系 |
4.1 持续型 |
4.2 重建型 |
4.3 保持型 |
4.4 残留型 |
4.5 含油气保存单元演变及其叠置关系 |
5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评价思路与指标体系 |
5.1 综合评价思路 |
5.1.1 前人研究思路现状 |
5.1.2 保存条件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思路 |
5.2 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
5.2.1 整体封闭保存概念及其研究思路 |
5.2.2 封盖层及其封盖作用 |
5.2.2.1 油气散失原理与封盖层的封闭机理 |
5.2.2.2 从封盖机理角度划分封盖层类型 |
5.2.2.3 封盖层的空间展布分类 |
5.2.2.4 影响封盖层封闭性能的主要因素 |
5.2.2.5 封盖层的研究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
5.2.2.6 南方海相油气藏封盖层评价 |
5.2.3 天然气系统形成后的构造运动强度 |
5.2.3.1 没有区域盖层的地区含油气系统难得以保存 |
5.2.3.2 岩浆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
5.2.3.3 断裂对圈闭封闭性的影响 |
5.2.3.4 断层的封堵性研究 |
5.2.4 水文地质条件 |
5.2.4.1 水文演变原理 |
5.2.4.2 地下水化学指标 |
5.2.4.3 地下水化学垂直分带 |
5.2.4.4 地下水横向水动力系统 |
5.2.4.5 影响水化学分带的主要因素 |
5.2.5 储层有机流体性质与物化特征 |
5.2.5.1 储层中原油物性 |
5.2.5.2 储层中天然气特征 |
5.2.5.3 储层流体的地化特征 |
5.2.5.4 油气化探 |
5.2.6 天然气成藏时间 |
5.2.7 生储盖组合的时空组合关系 |
5.2.8 地层压力 |
5.3 烃充注源 |
5.3.1 重新评价烃源岩有效性 |
5.3.2 注重烃源供给的多样性 |
5.3.3 输导体系影响油气聚集 |
5.3.4 古隆起和晚期成藏影响油气分布格局 |
5.4 储集条件 |
5.4.1 储集体的分类 |
5.4.2 次生孔缝改善储集体的有效性 |
5.4.3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
5.5 圈闭条件 |
5.5.1 古构造控制油气分布格架 |
5.5.2 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利于油气保存 |
5.5.3 需要精细评价圈闭有效性 |
5.6 因素归纳与保存条件评价指标 |
5.6.1 因素类别分析 |
5.6.2 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指标系列 |
6 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及评价 |
6.1 保存单元划分 |
6.2 保存单元综合评价 |
6.2.1 渝东-湘鄂西持续型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
6.2.1.1 渝东-湘鄂西地区基本油气成藏条件解剖 |
6.2.1.2 方西和石柱持续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1.3 利川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1.4 花果坪和桑-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2 中下扬子区叠合盆地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
6.2.2.1 江汉盆地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2.2 句容-海安区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2.3 南鄱阳坳陷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3 滇黔桂区以构造肢解型为主的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
6.2.3.1 楚雄盆地西北部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3.2 楚雄盆地东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3.3 思茅坳陷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3.4 南盘江坳陷保持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2.3.5 十万大山盆地沉积重建型与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
6.3 分层次综合评价 |
6.3.1 第一层次(Ⅰ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
6.3.2 第二层次(Ⅱ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
6.3.3 第三层次(Ⅲ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
6.3.4 第四层次(Ⅳ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
7 结论与建议 |
8 致谢 |
9 参考文献 |
(6)长江三角洲NB5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环境变化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NB5孔岩心特征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2 NB5孔地层岩性特征 |
2 测试方法 |
2.1 AMS14C测试方法 |
2.2 ESR测试方法 |
2.3 古地磁测试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绝对年龄测试结果得出结论 |
3.2 古地磁得出的地层划段信息 |
1)布容正向极性带 |
(1)哥德堡亚带(Gothenburg) |
(2)布莱克亚带(Blake) |
(3)吉曼卡亚带(C) |
(4)里汶廷亚带(D) |
2)松山反向极性带 |
(1)吉拉米洛极性亚带(Jaramillo) |
(2)奥尔都维极性亚带(Olduvai) |
3.3 地层综合划分 |
3.4 岩性差异及沉积环境探讨 |
4 结论 |
四、江西萍乐坳陷早二叠世的藻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萍乐坳陷早二叠世的藻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J]. 黎泉水,袁恒焕. 地层学杂志, 1983(04)
- [2]应用化石群落生态学研究分析黄石地区栖霞组沉积环境[J]. 颜佳新,赵锡文,杜远生. 岩相古地理, 1996(04)
- [3]福建沙县富口高地早二叠世栖霞组(竹蜓)类动物群[J]. 洪祖寅,蒋家聪,刘庆平. 福建地质, 1986(04)
- [4]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D]. 梁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 [5]应用化石群落生态学研究分析黄石地区栖霞组沉积环境[J]. 颜佳新,赵锡文,杜远生. 岩相古地理, 1996(04)
- [6]长江三角洲NB5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环境变化信息[J]. 缪卫东,李世杰,冯金顺,高立,鄂建. 中国地质,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