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葛迅[1](2021)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FHR)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性研究,来分析两者临床疗效的差异,为临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入院手术的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75-98岁)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别分为PFNA组和FHR组。PFNA组4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75-92岁,平均(81.95±6.08)岁;左侧25例,右侧17例;受伤原因:摔伤25例,交通伤13例,其他4例;自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2-7天,平均(4.05± 1.71)天;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8例,支气管肺炎4例,其他6例。FHR组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75-98岁,平均(81.32±6.93)岁;左侧16例,右侧18例;受伤原因:摔伤19例,交通伤12例,其他3例;自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2-6天,平均(4.50±1.33)天;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7例、糖尿病6例,支气管肺炎3例,其他7例;根据AO最新分型(2018版),结果如下:PFNA组,A1.2 型 16 例,A1.3 型 15 例,A2.2 型 8例,A2.3 型 3例;FHR组,A1.2 型 13例,A1.3型15例,A2.2型5例,A2.3型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比较两组自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天血红蛋白值较术前下降程度;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自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PFNA组为(4.05±1.71天),FHR组为(4.50±1.33天),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口总长度,PFNA组为(7.24±1.09cm),FHR组为(10.08±1.76cm),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PFNA组为(6.34±2.09天),FHR组为(7.07±1.12天),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手术时间(56.81±13.65min),FHR组手术时间(67.55±16.18min),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145.96±25.64ml),FHR组术中出血量(302.57±80.91ml),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血红蛋白值下降程度,PFNA组为(22.81±5.35ml),FHR组为(24.19±4.95ml),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VAS评分,PFNA组为(3.68±1.81),FHR组为(2.06±1.22),两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PFNA组(8.33±1.82天),FHR组(3.54±1.25天),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51.36±8.81分),FHR组(76.35±5.19分),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 6 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PFNA 组(82.37±5.66 分),FHR组(84.16±4.34分),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84.65±7.67分),FHR组(83.91 ±9.35分),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髋关节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PFNA组(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FHR组(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心脑血管意外1例),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与FHR是两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种手术方式在远期疗效差别不大。在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PFNA要显着小于FHR,说明PFNA对人体的创伤较FHR小。但在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1月髋关节harris评分FHR组要优于PFNA,FHR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且患者术后疼痛感优于PFNA。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骨折不同的分型以及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洪洋[2](2021)在《PFNA加不吸收线缝合治疗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PFNA加不吸收线缝合固定大转子治疗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研究分析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Jensen分型Ⅲ、Ⅴ型的患者56例,其中骨折组21例采用PFNA加用不吸收线缝合固定大转子,对照组35例采用单纯PFNA治疗。用SPSS26.0软件将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手术过程中主钉的进针点定位困难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髋关节撞击情况,手术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情况,手术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通过以上各方面分析对两种治疗方法做出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7-1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一般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手术后的第1个月,骨折组Harris功能评分为48.05±2.037分,对照组37.91±4.422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的3个月,骨折组Harris功能评分69.48±1.861分,对照组52.54±2.049分,比较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的6个月,骨折组Harris功能评分81.10±2.484分,对照组73.29±2.094分,比较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在手术过后的1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为12.38±2.617°,对照组8.91±2.04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在手术过后的3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为23.33±3.916°,对照组18.31±2.398°,比较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过后的6个月,骨折组髋关节外展角度为36.67±1.983°,对照组为31.97±3.59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术中主钉进针点定位困难发生率为23.8%,对照组62.9%,骨折组术中主钉进针点定位困难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撞击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2.9%,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撞击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5.7%,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加用不吸收线缝合固定大转子的治疗效果优于用单纯PFNA的治疗方法,此方法不但可以减少术中主钉进针点定位困难的情况,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后髋关节撞击现象的发生情况,以及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外展力量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治疗方式。
陈庆荣[3](2021)在《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分析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参数、血细胞参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影响,探索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改善凝血功能是否可行及安全有效,发挥传统中医药在临床中防治疾病的优势,为临床预防骨科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严格根据试验设计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骨科与手外科病区收治的60例进入研究队列的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治疗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联合口服身痛逐瘀汤抗凝治疗,两组其余一般治疗及术后功能锻炼均相同,疗程均为14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7、14天不同时间点记录分析凝血参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参数、下肢DVT发生率,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记录数据,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参数指标差异性以评价身痛逐瘀汤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PT、APTT、TT、FIB、INR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14天PT、APTT、TT、INR值较术后第1天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14天FIB值较术后第1天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7天D-二聚体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4天D-二聚体值较术后第1、7天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天PT、APTT、TT、FIB、D-二聚体值对比,差异明显,术后第1天PT、APTT、TT较术前缩短,FIB、D-二聚体较术前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7、14天血小板计数值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间,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试验表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变包括:PT、APTT、TT、INR缩短,FIB值以及D-二聚体浓度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身痛逐瘀汤,将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降低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单纯运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有效性更高,且不降低血小板浓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使用。
韩帅[4](2021)在《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Inter Tan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析两种髓内钉内固定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6例,分别采用PFNA髓内钉内固定术66例和Inter Tan髓内钉内固定术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均小于Inter T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出现4例局部并发症,分别为髋内翻2例,螺钉切出1例,内固定松动1例;Inter Tan组出现1例髋内翻畸形,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收集的病例数量不多有关,需要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PFNA组出现4例全身并发症,分别为下肢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Inter Tan组出现3例全身并发症,分别为下肢静脉血栓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两组术后全身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Inter Tan具有良好的加压和抗旋转能力,稳定性更高。
刘俊俊[5](2021)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间在泰兴市人民医院用PFNA治疗的18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内固定失败的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及失败组,其中成功组171例,失败组1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质疏松程度),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资料包括骨折类型、外侧壁厚度、正侧位片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区域、TAD、Cal-TAD、骨折复位质量等。对上述两组患者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183例患者适合研究,平均年龄为77.41岁(65~95岁)。全部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3~12个月)。171例骨愈合,12例内固定失败,失败率6.6%,其中螺旋刀片切入股骨头2例、上方切出股骨头3例、退钉2例、髋内翻3例、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2例,无股骨头颈部旋转及内固定物断裂。稳定型骨折107例,不稳定型骨折76例;无骨质疏松70例,有骨质疏松113例;正位平片螺旋刀片头端在股骨头区域,上43例,中108例,下32例;侧位平片螺旋刀片头端在股骨头区域,前44例,中85例,后54例;复位质量情况,好89例,尚可66例,差2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成功组和失败组的性别、年龄、骨质疏松程度、正侧位片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外侧壁厚度、TAD、Cal-TAD、复位质量都是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稳定型骨折(OR=9.125,P=0.017)、外侧壁厚度薄弱(OR=4.319,P=0.016)、TAD过大(OR=5.087,P=0.025)、Cal-TAD过大(OR=11.450,P=0.031)、骨折复位质量差(OR=28.667,P=0.012)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骨折、外侧壁厚度薄、TAD过大、Cal-TAD过大、骨折复位质量差是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张建[6](2021)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现在骨科医师普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以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主。两种方案都能很好地保证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期间产生的并发症,但在手术适应证上两种方案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分析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差异性。方法:纳入200例75岁以上Tronzo-EvansⅠ-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失访11例,共189例完成随访,其中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9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9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开始负重、完全负重)、凝血功能(术前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参数。依据Harris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内出现的并发症。结果:(1)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和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下床活动时间)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0.05)。(2)术后1,2,3,6个月Harris评分,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均高于PFNA组(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相近,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中两组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为20%,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为7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长柄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但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减少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汪祥[7](2021)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其中,滑动加压组42例,年龄(76.21±6.70)岁;男18例,女24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6例,A1.3型16例,A2.2型8例,A2.3型12例,近端均采用滑动加压技术。非滑动加压组34例,年龄(75.76±5.73)岁;男18例,女16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5例,A1.3型12例,A2.2型7例,A2.3型10例,近端均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纳入研究的76例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81±6.60)min vs.(56.29±4.14)min]、术中出血量[(117.38±23.07)ml vs.(122.35±21.89)ml]、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2.39±0.56)mm vs.(2.17±0.52)mm]、尖顶距改变量[(1.67±0.75)mm vs.(1.94±0.89)mm]、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89.83±2.25)分vs.(87.35±10.61)分]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滑动加压组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均未见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5例肉眼可见的退钉,骨折端滑动加压达临床愈合。其中1例术后1个月发生退钉的同时伴有螺钉切割及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该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自觉髋部外侧隐痛不适,负重活动时髋部疼痛加重,伴有跛行;1例合并螺旋刀片钉尾部隐痛不适,考虑系退钉后钉尾部对周围的软组织产生激惹所致,予以止痛等对症处理后好转。非滑动加压组无退钉现象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3例螺钉切割,伴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1例切出股骨头,穿入髋臼,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不适,由于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缺乏二次翻修的机会,生活质量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滑动加压组为11.9%(5/42),非滑动加压组为11.8%(4/3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00,P=0.985)。但滑动加压组骨折愈合时间[(6.79±0.81)周]显着短于非滑动加压组[(7.88±1.0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无法解剖复位时,内侧皮质应力求达到正性支撑复位,近端采用滑动加压技术可显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肇家琪[8](2021)在《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迟氏正骨”手法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2018.01-2019.12期间,抚顺市中医院骨一科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计173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挑选入院后行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患者44例为观察组、行牵引床牵引复位联合PFNA治疗患者43例为对照组,共计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38例,女患49例。各患者致伤原因均有不同,可总体分为三类:高处坠落伤2例、车祸伤20例、平地滑倒摔伤65例。根据AO原则分型,A1型25例、A2型46例、A3型16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当天及第3、5、7、14天患肢疼痛情况,末次随访患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87例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均达12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病例。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当天及第3、5天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7、14天患肢创口趋于愈合,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有效避免术前因多次调整复位时导致的骨折断端二次损伤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患者在X线下暴露次数,加速骨折早期愈合,优于牵引床牵引复位联合PFNA治疗,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许晓沛,吕欣[9](2021)在《内侧壁破坏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及恢复骨性支撑和骨皮质的连续性》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伴有内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类常见的转子间骨折类型。由于内侧壁骨皮质承担着股骨近端主要的力学传导,在临床中对此类损伤的分型及治疗方式在不断改进。目的:通过对伴有内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分型、损伤机制及力学研究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为此类骨折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内固定",英文检索词为"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medial wall,fracture fixation"。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内侧壁骨皮质承担着股骨近端主要的压力传导,股骨矩尤为重要。常见的骨折分型有Evans分型、Jensen分型、AO/ATO分型、Kyle分型、Muller ME分型等,对内侧壁损伤骨折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侧壁破坏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采用何种内固定治疗方式尚无统一的观点,需根据内侧壁稳定情况及老年患者基础情况进行最佳选择,但可明确的是对于不稳定型内侧壁损伤的老年患者,应首先恢复内侧壁骨性支撑及皮质的连续性。
陈帅[10](2020)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特点分析及治疗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山东省中医院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特点,观察中西医治疗的疗效,为进一步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治水平提供方案。方法: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历系统,收集2014年07月~2018年12月间以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季节、职业、吸烟史及饮酒史和骨折发生的关系,探讨治疗方式和合并症情况对骨折疗效的影响,总结分析其发病特点;收集46例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入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显微骨科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3 例)和对照组(23 例),两组均行 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消肿及抗凝等常规药物治疗,术后每两天无菌换药一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无菌换药时在伤口处使用院内自制剂马黄酊(马钱子、黄连等)湿敷,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和无菌换药,采用空白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指标及术后第1、3、5、7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情况。结果: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130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显示:患者多为农民,摔伤为主要致病因素,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年龄集中在60~80岁之间,并且冬春季节患病人数明显多于夏秋季节。其中1057例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平均术前准备时间为6.76天;249例行保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三大合并症。临床收集40例有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配合马黄酊中药外敷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住院天数、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和VAS评分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马黄酊制剂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消炎止痛方面疗效确切。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内科疾病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的主要因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临床值得推广。
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式 |
2.5 术后处理 |
2.6 术后随访 |
2.7 数据采集与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处理 |
2.9 本次实验流程图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3.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
3.3 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 |
4.2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必要性 |
4.3 PFNA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 |
4.4 FHR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 |
4.5 本次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2)PFNA加不吸收线缝合治疗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临床资料 |
2.1.2 诊断标准 |
2.1.3 分型标准 |
2.1.4 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 |
2.1.5 排除本次研究的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方式 |
2.2.3 术后处理 |
2.2.4 评估指标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术前患者资料比较 |
3.2 术中主钉进针点定位困难情况对比 |
3.3 术后髋关节撞击情况对比 |
3.4 术后髋关节外展角度情况对比 |
3.5 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大转子骨折的分类 |
4.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
4.2.1 保守治疗 |
4.2.2 手术治疗 |
4.3 合并大转子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大转子固定的优势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
附录B:典型病例1 |
附录C:典型病例2 |
(3)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中止或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分组 |
4.2 术前准备 |
4.3 手术过程 |
4.4 术后处理 |
4.5 实验药物 |
4.6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 |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 |
4 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比较 |
5 凝血酶时间(TT)比较 |
6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 |
7 D-二聚体(D-Dimer)比较 |
8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 天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9 血小板计数(PLT)比较 |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比较 |
11 不良反应比较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1.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1.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机制研究 |
1.3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研究 |
1.3.1 Evans分型以及Evans-Jensen分型 |
1.3.2 AO分型 |
1.4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研究 |
1.4.1 非手术治疗 |
1.4.2 手术治疗 |
1.4.2.1 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 |
1.4.2.2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Compression Plate,PFLCP) |
1.4.2.3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
1.4.2.4 人工关节置换术 |
2 祖国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认识 |
2.2.1 手法复位固定治疗 |
2.2.2 中医中药辩证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凝血功能相关的研究 |
4 祖国医学对血液高凝状态及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
4.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治疗的认识 |
4.2.1 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内治 |
4.2.2 中医外治疗法 |
4.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四部分 应用讨论 |
1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关研究 |
1.1 PFNA的相关研究 |
1.2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原因分析 |
2 选方依据 |
3 身痛逐瘀汤方药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
4 身痛逐瘀汤现代药理学分析及临床运用 |
5 身痛逐瘀汤对改善术后凝血功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本次试验创新性 |
3 本次试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身痛逐瘀汤对骨科术后凝血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附录B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诊断标准 |
2.3 研究对象 |
2.4 术前准备 |
2.5 手术方法 |
2.6 术后治疗及康复锻炼 |
2.7 一般资料及影像学测定指标 |
2.8 内固定失败的判定标准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设计 |
2.时间和地点 |
3.对象 |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及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材料 |
5.方法 |
5.1 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 |
5.2 PFNA组 |
5.3 术后处理 |
5.4 随访 |
6.主要观察指标 |
6.1 临床观察指标 |
6.2 影像学观察指标 |
7.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参与者数量分析 |
2.患者分组流程图 |
3.基本资料 |
4.临床指标 |
5.Harris功能评分表 |
6.术后并发症情况 |
7.典型病例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典型病例 |
附图 1 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 |
附图 2 NRS疼痛评分标准 |
附图 3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内侧壁破坏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及恢复骨性支撑和骨皮质的连续性(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文献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内侧壁的概念及提出 |
2.2 分型 |
2.3 内侧壁损伤机制 |
2.4 生物力学分析 |
2.5 内侧壁损伤的内固定治疗 |
2.5.1 髓外固定 |
2.5.2 髓内固定 |
3 讨论与总结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
(10)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特点分析及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特点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方法 |
2.2 主要观察指标 |
2.3 分组方法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年龄与性别 |
3.3 致伤原因 |
3.4 季节分布 |
3.5 职业 |
3.6 术前准备时间与术前有无血栓 |
3.7 麻醉方式与治疗方式 |
3.8 吸烟史与饮酒史情况 |
3.9 合并症情况 |
4 讨论 |
4.1 股骨转子间骨折流行病学回顾 |
4.2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
4.3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职业的关系 |
4.4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吸烟史和饮酒史的关系 |
4.5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内科合并症的关系 |
第二部分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值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认识 |
4.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中医中药治疗 |
4.3 马黄酊的成分及药理作用 |
结语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D]. 葛迅.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PFNA加不吸收线缝合治疗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D]. 洪洋. 延边大学, 2021(02)
- [3]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 陈庆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韩帅.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俊俊.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D]. 张建.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7]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D]. 汪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D]. 肇家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内侧壁破坏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及恢复骨性支撑和骨皮质的连续性[J]. 许晓沛,吕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4)
- [10]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特点分析及治疗观察[D]. 陈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 髓内钉论文; 股骨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