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晶[1](2021)在《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戏曲界影响全国的重要事件》文中指出社会的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改变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作为戏曲重镇,发生了许多对全国戏曲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戏曲报》创刊、成立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拍摄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举办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海越剧院访问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演现代戏《芦荡火种》、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创演《海港的早晨》、《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上海京剧院创演《曹操与杨修》、上海淮剧团创演《金龙与蜉蝣》等。我们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来应对当下的挑战,现代性的戏曲探索将跟随时代的脚步永无止境。
马萃[2](2021)在《京剧新编历史剧音乐研究 ——以《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为例》文中提出
蔡一然[3](2021)在《三国戏女性形象政治性研究》文中指出
龚和德,谢雍君[4](2020)在《对戏曲的一种亲近和理解》文中提出2020年夏,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前海学派学术史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的邀请,龚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对戏曲的亲近和理解,对戏曲本体特征的探求,对戏曲现代建设的关注,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一1992年,张庚先生在参加他的"战友"郭汉城先生的学术成就研讨会时说:戏曲改革工作"的的确确是一条实践之路。这条道路培养了我们,也培养了我们的后代"[1]。张、郭二老培养"后代"很多,我是其中的一个。
赵硕[5](2020)在《陈亚先戏剧的情境探析》文中指出陈亚先是当代着名剧作家,其作品以强烈的人物真实和深邃的人性思考,备受众学者、观众的认可与喜爱。陈亚先始终秉持着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观念,故而,在其作品中,戏剧情境与人物体现出极为强烈的紧密感。情境因人而设,人又因情境而厚重丰满,在这般紧密连接之下,戏剧进行着深刻而细致的内心探索,人性挖掘。“情境”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要素,自狄德罗起,经由黑格尔、萨特,及我国谭霈生先生等都进行了重要论述,为研究陈亚先戏剧的情境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陈亚先戏剧的情境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宏观上概括了情境理论的发展,并引出了陈亚先以人为本的情境理念。第二部分研究了陈亚先戏剧情境的形成,主要为地域文化、时代变迁和中西理论共融的综合作用。第三部分研究陈亚先戏剧的情境特点,概括为引人遐想的时空环境、紧凑而激烈的事件和爱恨交织的人物关系。第四部分重点探究的是陈亚先戏剧的情境内涵。这一部分包括文人内心的窥探、生命与人性的透视和历史与现实的反思。陈亚先将思想深深寄托于情境之中,铸就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总之,本文对陈亚先戏剧的情境进行研究,以期为当今戏剧创作提供一定借鉴与帮助。
滑国华[6](2020)在《戏曲导演如何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存在于戏曲艺术形成与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在戏曲导演的剧目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到来,促使着导演职能的不断变化,“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已经从传统戏中的表演层面延伸至以导演为中心的编剧、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创作部门的各个环节,它们相互依赖,互为成就。导演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解构文学剧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塑造立体化人物”拓展;吸收、借鉴其它艺术样式;让舞台美术成为导演语汇;分析当下不同观众对戏曲的审美心理等角度来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戏曲剧目创作中的运用。
李菁[7](2020)在《人文精神下的文本创作——以《曹操与杨修》及《曹操父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曲创作迎来了一个充满创新与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历史题材剧目的创作虽然还会受到"十七年"文艺政策的影响,但也有新的突破。受到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大背景的影响和西方现代思潮等新观念的驱使,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地展现了剧作者主体意识觉醒、人文主义关怀的审美叙事理念。剧作者敢于表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不同看法和独特见解,追求历史的深度与哲理性。
梁依霄[8](2020)在《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曹操是“三国”故事中颇受瞩目且争议性最大的人物之一,因其形象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而被史学界与文艺界广泛关注。一般认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一个鲜明的“白脸奸臣”形象。然而,曹操在元明清杂剧传奇中并非单纯的脸谱化,而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本文以元明清时期34部涉及曹操形象的杂剧传奇作品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曹操形象的演变。本文第一章纵向梳理曹操形象的内涵在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演变轨迹,具体为从反面典型到正反两极、从极端表现到复杂融合、从正反两极再到反面典型的演变过程,实现了最终向反面典型的回归。第二章横向分析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演变的艺术表现,从科介、台词、服饰、脚色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具体为科介从刻板单一到形象多元,台词从通俗到文雅,服饰从单调到丰富与个性化,脚色从“末”到“净”、“丑”。第三章探讨了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演变的原因与文化内涵。演变原因从政治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剧作家创作心态与受众审美倾向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内涵为正蜀伪魏的正统观念、因果报应思想、儒家礼制与等级观念。本文通过对曹操形象在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嬗变进行多维思考,希望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曹操以及曹操形象塑造提供一些启示。
刘爽[9](2020)在《桑弧导演戏曲影视作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电影作为“电影+戏曲”的一种中国独有的电影艺术形态,两种艺术基因的的融合与冲突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间断,这是对戏曲电影艺术本体的一种探讨,而当前中国本土戏曲的整体式微,又让戏曲试图凭借电影之翼实现腾飞成为一种可能,戏曲电影应当是传播戏曲的一种传播策略。但是戏曲电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态,它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立足,成为当代戏曲人、电影人思考的重点。桑弧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越剧菁华》、《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天仙配》(黄梅戏)、《宋士杰》(京剧)和《曹操与杨修》(京剧)五部戏曲影视作品的艺术实践涉及了、黄梅戏越剧、京剧三大剧种,凭借自己在戏曲、电影领域积累的艺术经验,跨越舞台、电影、电视三种媒介,一步一步地推动着戏曲艺术片走向成熟。现如今,面对着繁荣的电影市场,戏曲电影如何在新时代寻求创作突围的路径,对着名导演桑弧的戏曲影视创作经验的研究,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答案。本文从桑弧戏曲电影创作的演变、桑弧戏曲电影叙事特点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展开这一论题。第一部分,简述桑弧生平与创作经历,从时空维度梳理桑弧所参与的戏曲影视作品媒介的演变,从中寻找桑弧戏曲创作思想的意识流变线索,试图对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作出一个呈现性的反观。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其作品中“立主脑”的叙事结构、多重性的人物塑造、个性化的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展示了其戏曲影视作品的叙事特点;第三部分,“桑弧戏曲影视作品艺术风格”部分,着重分析了其作品的抒情性、喜剧性、平民性的艺术魅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桑弧导演在戏曲影视创作这一独特的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调和“文人电影”和“戏人电影”之间的艺术创作张力,为新时代戏曲电影创作留下了珍贵的实践经验。
刘钊[10](2020)在《论新时期戏曲创作的美学精神——以新编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为例》文中提出新时期以来,以历史为题材的戏曲作品层出不穷,其艺术特征和美学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风貌。对于新时期历史题材的美学精神的探寻,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①。历史题材戏曲创作成为当下广泛关注的时代议题,故对新时期以来历史题
二、京剧《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剧《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戏曲界影响全国的重要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曲报》创刊 |
二、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立 |
三、拍摄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
四、举办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
五、上海越剧院访问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六、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演现代戏《芦荡火种》 |
七、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创演《海港的早晨》 |
八、上海京剧院创演《曹操与杨修》 |
九、上海淮剧团创演《金龙与蜉蝣》 |
(4)对戏曲的一种亲近和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5)陈亚先戏剧的情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陈亚先戏剧情境研究意义 |
二 该领域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戏剧情境理论源流 |
第一节 戏剧理论中“情境”概念梳理 |
第二节 陈亚先的戏剧思想与情境理念 |
第二章 陈亚先戏剧的情境理念形成 |
第一节 湖湘文化的受益者 |
第二节 时代变幻的见证者 |
第三节 中西美学的兼容者 |
第三章 陈亚先戏剧的情境特征 |
第一节 引人遐想的具体环境 |
第二节 激烈而严肃的具体事件 |
第三节 爱恨交织的人物关系 |
第四章 陈亚先戏剧的情境内涵 |
第一节 文人内心的窥探 |
第二节 生命与人性的透视 |
第三节 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
结语 陈亚先戏剧情境对当下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戏曲导演如何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一章 “戏”与“技”的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戏”与“技”概念的历史追溯 |
第二节 戏曲导演语境下“戏”与“技”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 |
第二章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戏曲导演剧目创作中的表现 |
第一节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传统戏中的表现 |
第二节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新编历史剧中的表现 |
第三节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现代戏中的表现 |
第三章 戏曲导演在剧目创作中如何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 |
第一节 从人性出发,解构文学剧本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性的探讨 |
二、西方文化对于人性的谈论 |
三、现代社会学家对于人性的谈论 |
第二节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塑造立体化人物”拓展 |
一、用符合当下审美的眼光审视剧中人物 |
二、引导演员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 |
第三节 合理地吸收、借鉴其它艺术样式 |
第四节 使舞台美术成为导演语汇 |
第五节 分析当下不同观众对戏曲的审美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曹操形象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内涵演变的轨迹 |
第一节 元代:从反面典型到正反两极 |
第二节 明代:从极端表现到复杂融合 |
第三节 清代:从正反两极到反面典型 |
第二章 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演变的艺术表现 |
第一节 曹操科介:从刻板单一到形象多元 |
第二节 曹操台词:从通俗到文雅 |
第三节 曹操服饰:从单调到丰富与个性化 |
第四节 曹操脚色:从“末”到“净”、“丑” |
第三章 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演变的原因与文化内涵 |
第一节 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演变的原因 |
第二节 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演变的文化内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桑弧导演戏曲影视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创新 |
2 桑弧导演戏曲影视创作经历及阶段特征 |
2.1 桑弧生平 |
2.2 “醉芳”之名戏曲评论时期 |
2.3 “桑弧”之名戏曲影视作品创作时期 |
2.3.1 戏曲纪录片:《越剧菁华》 |
2.3.2 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宋世杰》 |
2.3.3 戏曲电视片:《曹操与杨修》 |
3 桑弧戏曲影视作品叙事元素特点 |
3.1 叙事结构 |
3.1.1 “立主脑” |
3.1.2 减头绪 |
3.2 人物形象的塑造 |
3.2.1 人物性格本真的艺术追求 |
3.2.2 戏剧人物人性光芒的再现 |
3.2.3 人物文学性的坚守 |
3.3 个人化叙事手法 |
3.3.1 镜头表达 |
3.3.2 空间布景 |
3.3.3 剪辑 |
4 桑弧戏曲影视作品艺术风格 |
4.1 抒情性 |
4.1.1 抒情性的时代价值 |
4.1.2 抒情性的文本价值 |
4.2 喜剧性 |
4.2.1 喜剧情景 |
4.2.2 喜剧技法 |
4.3 平民性 |
4.3.1 平民题材 |
4.3.2 平民视角 |
4.3.3 平民观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京剧《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戏曲界影响全国的重要事件[J]. 王晶晶. 中华艺术论丛, 2021(01)
- [2]京剧新编历史剧音乐研究 ——以《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为例[D]. 马萃.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三国戏女性形象政治性研究[D]. 蔡一然. 上海戏剧学院, 2021
- [4]对戏曲的一种亲近和理解[J]. 龚和德,谢雍君. 传记文学, 2020(11)
- [5]陈亚先戏剧的情境探析[D]. 赵硕. 中国戏曲学院, 2020(12)
- [6]戏曲导演如何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D]. 滑国华.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7]人文精神下的文本创作——以《曹操与杨修》及《曹操父子》为例[J]. 李菁. 新世纪剧坛, 2020(03)
- [8]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曹操形象演变研究[D]. 梁依霄.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桑弧导演戏曲影视作品研究[D]. 刘爽.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9)
- [10]论新时期戏曲创作的美学精神——以新编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为例[J]. 刘钊. 戏曲研究,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