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关于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邹俏俏[1](2021)在《有机化合物认知模型构建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俊楠[2](2021)在《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设计及实施》文中研究指明

王宁宁[3](2021)在《电催化下硫代酰胺选择性氧化合成多种含硫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文中认为含硫杂环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比如青霉素、异烟肼等典型药物,草除灵、噻草酮等典型农药,在医药、农药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合成含硫杂环化合物仍是当代有机化学研究者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有机电化学合成作为有机化学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发展迅猛。相比于传统的有机合成,有机电化学合成具有精准控制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进程等优势。因此,发展电化学合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利用β-芳甲酰基硫代酰胺(KTAs)为原料,不使用任何金属和氧化剂,在电化学条件下,室温选择性合成三种含硫杂环化合物。当反应体系在恒定电流2.0 m A、与酰胺相连的基团为芳香族、乙腈为溶剂时,区域选择性得到二氢噻吩类产物;当反应体系在恒定电流1.0 m A、乙醇为溶剂时,区域选择性得到噻唑啉类产物;当反应体系在恒定电流2.0 m A、与酰胺相连的基团为脂肪族、乙腈为溶剂时,区域选择性得到二噻姻类产物。体系在室温空气下即可反应,具有高化学选择性、无金属、无氧化剂、电解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可放大等优点,并且反应具有较广的官能团适用范围。通过循环伏安实验、理论计算、控制实验以及本课题组对硫代酰胺的研究,我们首次提出了硫代酰胺产生硫自由基和碳自由基互变的机理。我们将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谱图表征,并对化合物2a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其产物结构。

李颖[4](2021)在《基于高中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下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要求,为了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融入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以2019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有机化学基础》中“烃及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内容为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了解了化学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的理论研究现状,其次采用学生问卷调查法和教师访谈法,了解了该主题内容的教学现状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的落实现状,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培养策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合理推测;提供有效证据,进行分析推理;注重实验探究,引导科学论证;及时点评追问,外显思维过程;挖掘教学内容,建构认知模型。再次采用对照实验法,运用基于策略设计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实践。最后采用纸笔测验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四个水平维度进行了后测调查,发现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在整体水平上有提升,且在水平二和水平三上提升明显。说明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起到一定的效果。

刘佳蓉[5](2021)在《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组织学习难度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指导下,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教科书已经编写完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在现行的化学教科书一标多本的情况下,着重研究各版本化学教科书之间难度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对于教师理解新版教科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该研究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对比法的方法,并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国内现行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进行分析,运用陈燕博士开发的“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将教科书内容分为五个主题,并在文本组织层面对教科书进行难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教版教科书文本组织难度值为5.536,鲁科版文本组织难度值为5.002,人教版文本组织难度值为3.288。苏教版教科书文本组织难度值最高,学生学习难度最大,鲁科版难度值占据第二位,人教版教科书学习难度最小。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三版教科书的文本组织难度特点如下:(1)苏教版教科书知识编排灵活,富有创新性及新颖性,实验的设计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2)鲁科版教科书的编排注重知识的迁移及应用能力,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实验探究水平较高,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3)人教版教科书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难点突出、组织的逻辑性强、实验探究水平较低,易于学生理解。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教师对化学教科书的使用提出建议,为今后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参考意见:(1)增加趣味实验创新性,拉近学科与学生间的距离。(2)提出的思考问题要及时反馈。(3)精选重点概念,编排要符合学生认知经验。(4)注意知识衔接,构建知识网络。(5)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分散重难点。

王立秀[6](2021)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初,党中央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作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决策。二十年来,该项决策促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着重大的革新与变迁。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材编写也相应经历了从过去“一纲一本”到现在“一标多本”的新的变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框架下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套高中化学教材。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前全球范围内都在探索各自领域内适应世界发展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顺势而为,提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的课程目标。新教材课程标准实施的蓝本,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工具。如何尽可能的发掘教材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如何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建构了教材比较模型,使用该模型对三个版本的必修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了三个版本教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方面的异同点,以期为广大教师科学地使用新教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版本教材都较高的契合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2.在内容选择方面,鲁科版尤其重视凸显化学核心观念,明确教材承载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和知识进阶。人教版更注重关注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态势。苏教版更注重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3.在内容组织方面,鲁科版教材整个体系与课标内容标准吻合得非常好。人教版更强调学科逻辑顺序。苏教版强调新知识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顺序。4.在内容呈现方面,苏教版教材栏目最丰富,尤其注重拓展视野;图片呈现了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原理,强调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灵活的,更易迁移应用的;综合运用型习题占比都相当高,体现出教材对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注重。鲁科版各栏目使用频数相对均衡;识记理解题最多,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强调能力的发展以夯实的基础知识奠基;实验类图片相对丰富。人教版更注重实验探究类栏目设置;社会发展与生活类和科学技术类图片最多;实践活动类的习题占比最高;关注社会生活,强化学生体验,发展综合能力。结合比较结论,提出了以下教材使用建议: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结合课程标准,理解教育理念;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充分应用教材内容,合理进行改造补充;充分应用教材情景素材,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因生制宜进行灵活选择,适当融合力求精益求精。

周少渊[7](2021)在《组合QM/MM方法在计算脱羧反应的溶剂效应及水溶液和蛋白中二硫键交换反应机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羧酸的脱羧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物等领域。在近几十年中,脱羧反应机制已经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在有机化学的降解和合成过程中,以及在生物化学的酶促反应过程中脱羧反应频繁发生,以及使用脱羧反应来说明溶液中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足以说明脱羧反应的重要性。有机化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脱羧的价值,并将其作为分子降解和合成的标准方法。同时,物理化学家们研究了溶液中有机酸的脱羧速率,并将结果用于单分子反应理论,结合有机方法和物理方法来阐明热脱羧的机理。实验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关于脱羧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的数据,然而微观方面,不同溶剂和反应条件对脱羧机制的影响以及机理的物理本质则需要理论计算化学家们的辅助。通过理论计算探究影响脱羧反应及其逆反应-二氧化碳捕集速率的取代基效应,溶剂效应和酶效应等,有助于实验化学家们摸索出促进脱羧反应的实验条件,材料化学家们设计新型的用于温室气体捕集的材料,以及酶化学家们揭示酶催化机制。二硫键的形成对无序蛋白的正确折叠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正确配对的半胱氨酸会导致分泌蛋白的非原生态折叠,导致生物功能紊乱。因此有必要研究酶中的二硫键形成乃至正确折叠的机制。二硫键形成主要的机制是去质子的半胱氨酸和二硫键的交换,该反应是“非典型”的SN2机制。为了氧化分泌蛋白中的二硫键,使其正确折叠,原核细胞主要靠Dsb蛋白协同完成整个循环,真核细胞主要靠PDI蛋白协同完成。其中,原核细胞中,各Dsb蛋白合作密切,氧化路径负责无选择性的引入二硫键,异构化路径负责纠错,分别传输到最终电子受体。该细胞体中二硫键的传递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机理已经较为明确,由于细胞体之间的很多机制类似,研究该机理有助于对真核细胞中二硫键传递机理的理解。1.双精度QM/MM模拟探究水溶液中的脱羧反应及伴随的溶剂效应二氧化碳的捕集,对应于有机酸脱羧反应的逆反应,二氧化碳的重组过程。该过程在气相中通常是无能垒的,在非质子溶剂中的能垒相对较低。然而,水溶液会诱导出很高的二氧化碳重组能垒,且由于脱羧产物碳负离子的强碱性,在水溶液中极易质子化。溶质的固有反应性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在决定整个脱羧反应的平衡和反应自由能垒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设计应用于温室气体捕集与封存的新型材料,以及揭示一系列羧酸酶在生物体内催化二氧化碳的排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双精度的组合QM/MM模拟,研究了一系列速率常数数值范围跨越近30个数量级的有机脱羧反应,以阐明水溶液中溶剂诱导的自由能垒以及脱羧反应逆反应-羧化反应的内在机制。2.脱羧反应及其逆反应-二氧化碳的捕集过程在二甲基甲酰胺有机溶剂和水溶液中溶剂效应的差异在水溶液中,生物脱羧反应不可逆的进行,而逆向的羧化反应通常由ATP的水解提供动力。最近报道的环取代的芳香乙酸盐与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跟同位素标记的CO2发生羧化交换,反应途径的分配跟水溶液中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几乎没有碳负离子质子化以及捕集二氧化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能垒相关的实验数据。我们采用组合QM/MM方法,研究了一系列有机羧酸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和在二甲基甲酰胺有机溶剂中的脱羧反应,揭示了溶液中脱羧反应的逆反应-羧化反应的能垒完全是由溶剂效应引起的。我们还发现了这些离子脱羧反应速率与反应的Gibbs自由能之间存在线性的Bell-Evans-Polanyi关系,相比水溶液Bell线性关系更小的截距表明DMF中更小的溶剂诱导的自由能垒。DMF溶剂中碳负离子质子化具有较大的自由能垒,对比脱羧反应的逆反应-碳负离子跟二氧化碳的极低的重组能垒,使得碳负离子更倾向于可逆的跟溶剂中同位素标记的CO2重组。在脱羧和羧化反应过程中,理解碳负离子的稳定性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设计新型的CO2捕集材料是很有帮助的。3.深入研究硫醇盐/二硫化物模型交换反应以期应用于生物蛋白二硫键的形成对无序蛋白的正确折叠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论计算深入的探究这一反应的机理是十分必要的。寻找一种高效,精确的描述蛋白质中涉及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致力于基于半经验的QM/MM筛选出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其在蛋白质中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机理模拟中的应用。通过构建气相的最小能量路径来验证密度泛函以及SCC-DFTB3的性能。气相中的最小能量路径(MEP)证明了该反应以加成-消除的机理进行。我们根据QM(CCSD(T))计算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优化了QM(DFTB3)/MM中QM原子的范德华参数,并将这些新的参数用于溶液相的模拟中。在溶液中,二硫键的交换反应机理由气相的加成-消除机理转变为SN2机理,自由能垒为10kcal/mol。在QM(M11-L/6-31g(d))/MM势下计算的自由能垒为14kcal/mol,且根据气相MEP的能量误差修正后为10.9kcal/mol。因此,QM(DFTB3)/MM势结合优化的范德华参数对硫醇-二硫键的计算可信,可用于蛋白中涉及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机理的研究。4.DsbB氧化DsbA的机理研究DsbA是硫氧化还原蛋白家族中氧化性最强的周质蛋白。在不断的氧化进入周质中的分泌蛋白后自身被还原。为了维持整个氧化还原系统的平衡,DsbA需要被重新氧化,从而恢复其活性。DsbB是一个嵌膜蛋白,它通过两个周质环上的两对半胱氨酸配合完成DsbA的重新氧化。基于实验上提出的两种可能的机理,从分子间二硫键键连的二元复合物结晶结构开始,我们分别对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对于快反应,要释放氧化态的DsbA,埋没在蛋白中的Cys33需要去质子才可激活。通过分析模拟轨迹,我们发现Cys33上的质子需要通过水桥传递到附近Glu24的羧基氧上后才能亲核进攻Cys30-Cys104。整个反应的自由能垒约为15.6kcal/mol,去质子的过程是快反应的决速步骤。对于慢反应,游离的Cys130需要接近Cys41-Cys44后再进攻,此过程的能垒约为12kcal/mol。

桑瑞世[8](2021)在《3-氯丙烯合成烯丙基醚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烯丙基取代反应是最通用的反应之一。烯丙基叔丁基醚可作为保护剂、交联剂及自由基固化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催化材料等多个领域。当下合成烯丙基叔丁基醚的方法通常为均相的金属有机配合物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分离困难,工艺复杂,造成催化剂分离回收困难,并且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开发一种针对该反应的非均相氧化催化剂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从最初的均相探索反应出发,探究反应机理,尝试以钯铜为催化活性位点,设计高效催化合成烯丙基叔丁基醚反应的非均相催化剂。并对其构效关系以及催化性能进行一系列的考察。达到了阶段性成果,为之后设计针对该系列反应高稳定性、高活性的氧化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奠定了基础。一、PdCl2-CuCl2体系均相催化3-氯丙烯合成烯丙基叔丁基醚过渡金属作为常用的、具有催化性能的活性元素,常被催化领域研究重视。本文初步尝试将PdCl2与CuCl2以一定量混合加入到3-氯丙烯与叔丁醇的反应原料中,来催化合成烯丙基叔丁基醚。实验结果发现PdCl2与CuCl2溶于有机反应液之后,确实存在良好的催化效果,并一步转化生成烯丙基叔丁基醚。实验确定了金属钯与铜对烯丙基醚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经过对各个反应参数的考察,得到最佳结果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8 h、烯/醇摩尔比为1:2,Cu/Pd摩尔比为50,反应回流条件下,3-氯丙烯其转化率为50.3%,烯丙基叔丁基醚的选择性为75.6%。二、Pd/CuxZry体系非均相催化3-氯丙烯合成烯丙基叔丁基醚经过共沉淀法先得到了铜锆双金属氧化物载体,之后再负载PdO,成功制备了纳米片状催化剂Pd/CuxZry(x,y为铜锆原子比)。调节铜锆比、钯负载量,以及前驱体的煅烧温度,得到最具催化性能的催化剂1.5wt%Pd/Cu7Zr3。经过表征分析,该催化剂具备良好的孔隙结构、晶体结构、铜钯分散性。将催化剂Pd/Cu7Zr3加入到烯丙基醚化反应中,进一步探索最优的反应条件。并且还针对不同的载体进行了考察,分别制备了催化剂Pd/Cu7Al3、Pd/Cu7Si3。经研究发现,ZrO2作为载体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可能源于氧化锆含有丰富的氧空位。初步探究其催化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反应过程中,钯的脱氯氢化能力与铜的羟基脱氢能力存在协同效应。实验还对催化Pd/Cu7Zr3的再生性能进行了测试,经三次循环使用后,催化性能下降明显,超过50%。催化剂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采用SBA-15硬模板剂法改造催化剂Pd/Cu7Zr3促进醚化反应为了使催化剂取得更好的再生性能,对催化剂Pd/Cu7Zr3载体的前驱体进行了结构上的改造,采用SBA-15硬模板法,成功制备了具有有序纳米棒状结构的Cu7Zr3载体M。在纳米棒状结构的Cu7Zr3载体M上负载PdO,得到催化剂Pd/Cu7Zr3-M。该催化剂拥有更好的CuO晶体形貌,ZrO2更加分散。并探究了其最佳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3-氯丙烯的转化率约为50%,烯丙基叔丁基醚的选择性约为60%。更重要的是,催化剂的再生功能得到了提升,经历三个循环再生反应,催化性能下降率小于30%。本论文深入探究烯丙基醚化反应非均相催化新方向,以铜锆双金属氧化物为载体,负载催化活性组分PdO,制备了非均相催化剂1.5wt%Pd/Cu7Zr3,系统性针对催化剂的各项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到3-氯丙烯的转化率最好为53.2%,烯丙基叔丁基醚的选择性为60.5%,烯丙基叔丁基醚的收率为32.2%。探讨催化作用机理,并通过硬模板法再造催化剂的形貌及表面元素分布,进一步的提高了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为之后烯丙基醚化反应非均相催化剂的开发与研究尝试提供了支持。

罗美清[9](2021)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高中有机化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 ——基于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文中提出鉴于新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对新型职业人才培养的强烈需求,教育发展目标正在逐步转向为落实现代职业素养应具有的素质教育新阶段,具体发展到各个专业学科又被重新划分出来成为各个学科专业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笔者在查阅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运用文献数据分析法,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本文统称为课标),建立了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的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进行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的相关文献分析,辨析了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发现国内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早已在探索之中。但对于核心素养落实情况的评价研究仅停留在《课标》所给出的学业质量水平中教学与评价建议层面,未作出细化的评价指标。因此,本文选题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意义。其次,本文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要求,选取《课标》中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并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并将对应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进行了划分,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作为评价工具,以学生预期关键行为表现情况作为评估载体,建立了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于该主题的认知观念性领域一级指标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对于该主题情感价值性领域一级指标的描述。其中在各一级指标下又分别划分了三个二级指标,对各二级指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最后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已经构造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运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并且详细地统计学生在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学科核心素养各个维度的得分率,在认知观念性领域各个指标的得分率,以及情感价值性领域各个指标中的得分率,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对当前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总结和分析,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建议。因此,可以得出所建立的评估指标系统具有诊断、指导等功能,并且它们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全面地评估学生。

潘艳群[10](2021)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卷为例》文中指出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等新课程理念。发展、测试及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引领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风向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是高中学段最重要的教学评价之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分析,是落实新课程评价理念的重要途径,可为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作用。新课程标准发布后课程理念发生转变,高考命题趋势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本文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Ⅰ、Ⅱ、Ⅲ卷的理综化学试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特点,以期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出高考化学试题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特点和规律,为命题者的试题编制带来启示;同时基于高考试题分析,提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并总结当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的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结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试题命制理念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评价理念,从试题的考查要求、真实情境、实际问题、化学知识、学科能力、素养维度及其水平层次多个维度构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评析框架,明确试题分析维度的分类依据。利用该试题评析框架对2018-2020年的9套高考化学全国卷进行整体详细的文本分析,展现具体试题的素养考查特点,并对体现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典型试题进行案例分析,展现试题在素养各维度中的典型命题特征。根据试题文本分析结果,将9套全国卷在试题评析框架各维度中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试题在素养方面的考查特点和规律:(1)试题全面考查核心素养的同时,着重考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2)试题重视素养维度各水平全面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素养维度中侧重不同素养水平的考查,且对总素养水平的考查要求呈上升趋势;(3)试题重点突出化学概念和理论内容的考查,且利用特定内容主题考查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4)试题主要设置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试题,对创新性试题的设置偏少,在综合考查各学科能力的同时重点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5)试题以必备知识为基点,强调在各类真实情境中设计实际问题,形成不同考查要求的测试任务,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同时渗透学科价值。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结果提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如联系素养考查要求,把控教学的深广度;明确发展点与障碍点,融教学评于一体;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等。由于研究者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关于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电催化下硫代酰胺选择性氧化合成多种含硫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硫代酰胺概述
        1.1.1 硫代酰胺结构
        1.1.2 KTAs的反应模式
        1.1.3 KTAs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1.4 KTAs在本课题组的发展
    1.2 二氢噻吩类化合物概述
        1.2.1 二氢噻吩类化合物简介
        1.2.2 二氢噻吩类化合物的合成
    1.3 噻唑啉类化合物概述
        1.3.1 噻唑啉类化合物简介
        1.3.2 噻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1.4 立题依据
第2章 电催化下硫代酰胺合成含硫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原料的合成
        2.2.3 二氢噻吩类衍生物的合成
        2.2.4 噻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
        2.2.5 二噻姻类衍生物的合成
        2.2.6 克级反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2.4 结构表征
        2.4.1 目标产物2a的的谱图分析
        2.4.2 目标产物3a的的谱图分析
        2.4.3 单晶结构解析
    2.5 机理的探究
    2.6 反应设备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基于高中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新课程改革对素养培养的要求
        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的价值
        三、“烃及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化学核心素养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终身教育理论
        三、认知负荷理论
        四、发展性教学理论
第三章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培养现状研究
    第一节 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问卷试题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第二节 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二、教师访谈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烃及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的分析
        一、教材中对“烃及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的内容安排
        二、新课标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要求
    第二节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合理预测
        二、提供有效证据,进行分析推理
        三、开展实验探究,引导科学论证
        四、及时点评追问,推动思维进程
        五、挖掘教学内容,建构认知模型
    第三节 “烃及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乙炔》教学设计
        二、《卤代烃》教学设计
        三、《乙醛》教学设计
第五章 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实践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一、前测结果分析
        二、后测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组织学习难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
        (二)文本组织
        (三)教科书难度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力理论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章 评估工具的介绍
    一、评估工具的介绍
    二、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 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组织难度对比分析
    一、“物质及其变化”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二、“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三、“元素化合物”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四、“化学反应与能量”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五、“有机化学”学习难度比较与分析
        (一)组织的逻辑性
        (二)组织的引导性
        (三)分析结论
    六、整体分析结论
        (一)在内容组织关联性方面
        (二)在内容衔接连贯性方面
        (三)在内容组织一致性方面
        (四)在学习目标指引方面
        (五)在学习动机激发方面
        (六)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
        (七)在学习评价反馈方面
第五章 教科书研究及使用建议
    一、教师明确各版教科书特点
    二、教科书使用建议
    三、编写建议
        (一)增加趣味实验的创新性,拉近学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提出问题需要及时反馈
        (三)精选重点概念,编排符合学生认知经验
        (四)注意知识衔接,构建知识网格
        (五)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分散重难点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识
        1.1.2 新课标的出台
        1.1.3 教材的多样化
        1.1.4 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
    1.2 研究目的
        1.2.1 论证三版本必修教材与新课标的契合度
        1.2.2 论证三种版本必修教材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
        1.2.3 比较三版本必修教材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差异
        1.2.4 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认识教材的新视角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价值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中外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2.2.1 对教材编排体系的研究
        2.2.2 对教材难度的研究
        2.2.3 对教材具体内容的对比研究
        2.2.4 对教材渗透的思想或蕴含的素养元素的研究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核心素养
        2.3.2 化学核心素养
        2.3.3 教材
第3章 教材比较模型的建构
    3.1 文献中的教材分析比较模型概述
        3.1.1 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模型
        3.1.2 从教材建构的角度构建分析模型
        3.1.3 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建构分析模型
    3.2 当前教材分析比较模型中的分析指标体系梳理
    3.3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教材比较模型
        3.3.1 模型建构
        3.3.2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科书特征
        3.3.3 教材分析比较指标体系
第4章 三版本必修教材具体分析
    4.1 内容选择与学科核心素养
        4.1.1 内容选择契合性比较
        4.1.2 内容选择探究性比较
        4.1.3 内容选择人文性比较
        4.1.4 内容选择时代性比较
    4.2 内容组织与学科核心素养
        4.2.1 教材体系结构比较研究
        4.2.2 具体内容的组织编排
    4.3 内容呈现与学科核心素养
        4.3.1 栏目比较
        4.3.2 图片比较
        4.3.3 课后习题比较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绪论
        5.1.1 内容选择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1.2 内容组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1.3 内容呈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2 建议
        5.2.1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5.2.2 结合课程标准,理解教育理念
        5.2.3 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5.2.4 充分应用教材内容,合理进行改造补充
        5.2.5 充分应用教材情景素材,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5.2.6 因生制宜进行灵活选择,适当融合力求精益求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版本必修教材内容选择
附录二: 三版本教材具体知识的组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组合QM/MM方法在计算脱羧反应的溶剂效应及水溶液和蛋白中二硫键交换反应机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脱羧反应
        1.2.1 脱羧反应的机理
        1.2.1.1 热化学脱羧
        1.2.1.2 光催化脱羧
        1.2.1.3 酶催化脱羧
        1.2.1.4 一些常见的有机酸脱羧反应
    1.3 二硫键交换反应
        1.3.1 二硫键的形成
        1.3.1.1 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
        1.3.1.2 氧化剂和氧化化学
        1.3.2 酶催化硫醇氧化反应
        1.3.2.1 蛋白异构化酶(PDI)
        1.3.2.2 含醌的酶
        1.3.2.2.1 DsbB
        1.3.2.2.2 VKOR
        1.3.2.3 含黄素的酶
        1.3.3 生物体系中的氧化折叠
        1.3.3.1 细菌周质中的氧化折叠
        1.3.3.2 内质网中的氧化折叠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能量的计算
        2.2.1 量子力学基础
        2.2.1.1 绝热和Born-Oppenheimer近似
        2.2.1.2 轨道概念的引入
        2.2.1.3 Slater行列式以及分子轨道的计算
        2.2.1.4 Hartree-Fock方程和基组
        2.2.1.5 电子相关方法,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以及半经验方法
        2.2.2 分子力场
        2.2.2.1 键伸缩能
        2.2.2.2 角度弯曲能
        2.2.2.3 二面角扭转能
        2.2.2.4 平面外扭转项和交叉项
        2.2.2.5 非键相互作用能
        2.2.2.5.1 静电相互作用能
        2.2.2.5.2 范德华相互作用能
        2.2.2.6 力场参数化
    2.3 势能面和自由能面
        2.3.1 能量最小化
        2.3.2 过渡态和反应路径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3.1 周期性边界条件
        2.3.3.2 L-J势函数的截断
        2.3.3.3 长程静电势的计算
    2.4 自由能的计算
        2.4.1 自由能差的计算
        2.4.1.1 热力学微扰
        2.4.1.2 热力学积分和“缓慢增长”法
        2.4.1.3 平均力势和伞形抽样
        2.4.2 组合QM/MM方法
        2.4.3 过渡态理论和速率常数
        2.4.4 Bell-Evans-Polanyi原理/Hammond假设/Marcus理论
第3章 双精度QM/MM模拟探究水溶液中脱羧反应自由能垒的溶剂诱导效应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2.1 双精度的QM/MM
        3.2.2 QM/MM相互作用能的验证
        3.2.3 溶剂极化能的能量分解分析
    3.3 计算细节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对脱羧反应的双精度能量矫正
        3.4.2 通过双分子络合物的构建用以描述QM/MM相互作用能
        3.4.3 脱羧反应的平均力势和自由能
        3.4.4 自由能的线性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能的分解。
        3.4.5 径向分布函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甲基甲酰胺和水中的脱羧及其逆反应-二氧化碳的捕集过程自由能垒的内在机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和计算细节
    4.3 结果和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入研究水溶液中的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
    5.1 前言
    5.2 计算方法和计算细节
        5.2.1 气相的MEP
        5.2.2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
        5.2.3 QM/MM势和自由能的计算
    5.3 计算结果和讨论
        5.3.1 气相MEP
        5.3.2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
        5.3.3 平均力势的计算
        5.3.4 三个硫和水中氢间的径向分布函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DsbB氧化DsbA的机理研究
    6.1 前言
        6.1.1 大肠杆菌中的氧化和异构化机理
        6.1.2 DsbA和 DsbB的结构特点
        6.1.3 DsbB-DsbA的氧化机制
    6.2 计算方法和计算细节
        6.2.1 模拟体系的搭建
        6.2.2 分子动力学模拟参数
        6.2.3 自由能的模拟
    6.3 结果和讨论
        6.3.1 快反应
        6.3.2 慢反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3-氯丙烯合成烯丙基醚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醚化反应的概述
    1.2 烯丙基醚的概述
    1.3 烯丙基醚的制备方法
        1.3.1 Williamson合成法
        1.3.2 过渡金属催化
    1.4 铜锆氧化物催化剂的介绍
        1.4.1 铜锆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及功能
        1.4.2 铜锆氧化物催化剂的应用领域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选题依据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铜锆氧化物载体的制备
        2.3.2 钯铜锆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2.3.3 SBA-15的制备
        2.3.4 硬模板剂调控下钯铜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2.3.5 其他材料的制备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4.5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EDS分析
        2.4.6 N_2吸附-脱附表征(N_2-BET)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5.1 3-氯丙烯催化醚化反应
        2.5.2 反应产物分析方法
        2.5.3 催化剂性能评价
第3章 PdCl_2-CuCl_2体系均相催化3-氯丙烯合成烯丙基叔丁基醚
    3.1 引言
    3.2 在催化体系中不同底物对烯丙基醚化反应的效果
    3.3 PdCl_2-CuCl_2催化体系的性能评价
        3.3.1 烯醇比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3.3.2 Cu/Pd 比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3.3.3 催化剂的加入量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d/Cu_xZr_y体系非均相催化3-氯丙烯合成烯丙基叔丁基醚
    4.1 引言
    4.2 Pd/Cu_xZr_y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4.2.1 XRD表征分析
        4.2.2 SEM、TEM和EDS表征分析
        4.2.3 N_2吸附-脱附表征分析
        4.2.4 XPS表征分析
    4.3 Pd/Cu_xZr_y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4.3.1 不同Cu/Zr原子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负载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反应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3.4 3-氯丙烯与叔丁醇摩尔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3.5 载体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3.6 反应底物的拓展实验
    4.4 不同载体对催化氧化烯丙基醚化反应的性能研究
    4.5 催化剂再生性能的考察
    4.6 Pd/Cu_xZr_y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用SBA-15硬模板剂法促进醚化反应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表征
        5.2.1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表征分析
        5.2.2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5.2.3 催化剂的FT-IR表征分析
        5.2.4 催化剂的TEM表征分析
    5.3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5.3.1 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3.2 不同负载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反应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3.4 搅拌转速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5.4 催化剂再生性能的考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高中有机化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 ——基于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学习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高中化学学习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专家调查法
        (四)数据统计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内涵
        (三)化学学习评价体系内涵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高中有机化学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学习评价体系的原则和依据
        (一)学习评价体系的原则
        (二)学习评价体系的依据
    二、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学习评价体系的思路
        (二)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三)调查问卷编制
第四章 高中有机化学学习评价体系的检验
    一、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难度系数分析
        (四)区分度分析
    二、数据结果分析
        (一)评价体系指标的检验
        (二)数据分析
第五章 结论
    一、基于数据结果分析
        (一)基于核心素养五个维度的发展要求
        (二)基于认知观念性领域结果分析
        (三)基于情感价值性领域结果分析
    二、基于分析问题的解决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落实新课程实施和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1.1.3 改进化学教学实践的需求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素质教育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SOLO分类评价理论
3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分析
    3.1 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试题评析框架
        3.1.1 试题评析框架
        3.1.2 试题分析维度的分类依据
        3.1.3 信效度分析
    3.2 基于核心素养试题评析框架的试题文本分析
        3.2.1 高考试题整体分析
        3.2.2 典型试题案例分析
    3.3 基于核心素养试题评析框架的试题统计分析
        3.3.1 核心素养
        3.3.2 素养水平
        3.3.3 化学知识
        3.3.4 学科能力
        3.3.5 考查要求
        3.3.6 实际问题
        3.3.7 真实情境
    3.4 试题分析小结
4 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
    4.1 巧用三重表征教学,发展宏微结合观念
    4.2 紧密现实情境与理论,深化原理的理解应用
    4.3 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强化证据推理意识
    4.4 积极组织多种实验,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
    4.5 联系素养考查要求,把控教学的深广度
    4.6 明确发展点与障碍点,融教学评于一体
    4.7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致谢

四、关于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化合物认知模型构建及教学研究[D]. 邹俏俏.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设计及实施[D]. 王俊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电催化下硫代酰胺选择性氧化合成多种含硫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 王宁宁.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高中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D]. 李颖.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组织学习难度对比研究[D]. 刘佳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D]. 王立秀. 扬州大学, 2021(09)
  • [7]组合QM/MM方法在计算脱羧反应的溶剂效应及水溶液和蛋白中二硫键交换反应机理中的应用[D]. 周少渊. 吉林大学, 2021(01)
  • [8]3-氯丙烯合成烯丙基醚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桑瑞世. 扬州大学, 2021(08)
  • [9]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高中有机化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 ——基于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D]. 罗美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10]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高考全国卷为例[D]. 潘艳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