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up to的用法分析

be up to的用法分析

一、浅析be up to的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丽[1](2019)在《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灵芝孢子粉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成熟孢子,富含大量活性物质。作为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灵芝多糖,既可降低血糖、血脂,又能抗氧化,增加免疫力。破壁的灵芝孢子粉比实体易被机体吸收利用,相比较其药用价值可高达几十倍。故灵芝孢子粉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用法用量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综合多方面原因,本文对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用法用量进行了研究,并拟定灵芝孢子粉的质量控制标准草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文所示:1、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生产工艺研究采用滚轴振动磨对原材料进行粉碎,以超微粉破壁率、浸出物和多糖含量吸光度的结果考察超微粉碎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药材55℃下干燥2小时后粉碎90分钟。2、灵芝孢子粉饮片的质量控制研究(1)按照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的相关方法对灵芝孢子粉饮片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检查(杂质、水分、总灰分、破壁率、过氧化值)、浸出物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灵芝孢子粉饮片为黄褐色至紫褐色的粉末。气微,味淡;显微鉴别孢子多数均呈破碎状,褐色。薄层鉴别中供试品色谱的斑点与对照品色谱的斑点位置相同,且颜色也相同,空白无干扰;杂质检查没有检查出有菌丝、淀粉粒等异物的存在。水分≤9.0%,总灰分≤3.0%,破壁率≥95.0%,过氧化值≤0.20,浸出物为≥5.0%。(2)采用高效液相法对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甘油三油酸酯特征图谱进行测定分析。选定的色谱条件为:Agilent 1100高效液相系统,色谱柱为Welch月旭UltimateXB-C18(4.6?250mm,5μm),乙腈-异丙醇(51∶49)作为流动相,采用1.0 ml/min的流速,1.7ml/min的载气流速。检测结果显示,其特征图谱有十个Mark峰,保留时间在13-38min之间有一段指纹区,甘油三油酸酯保留时间在27.5min,相似度≥0.99。对上述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耐用性、精密度等良好。(3)灵芝孢子粉饮片中的油脂利用乙醚提取的方法测定含油率,结果十批样品的含油率为27.5%、27.3%、27.1%、28.0%、27.9%、28.2%、30.8%、31.0%、30.6%、30.6%;多糖含量测定采用UV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2小时内稳定)、重复性良好,线性关系为A=0.00844X+0.0179,r=0.99919(n=5),回收率平均为110.1%。由该法测定的十批样品的含量分别为1.01%、0.98%、0.99%、0.97%、1.00%、0.99%、1.24%、1.25%、1.23%、1.23%。3、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用法用量研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多糖溶出量,可得到其用法用量。结果显示,灵芝孢子粉饮片在pH4.5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的多糖溶出量明显高于pH1.2盐酸溶液和pH6.8磷酸盐缓冲液,结论为餐后服用效果较好。开水冲服灵芝孢子粉饮片和传统水煎煮灵芝孢子粉两种制剂方式,其多糖溶出量测定比值为3:1,参照“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版”灵芝孢子粉的用量,确定该饮片的用量为24g。药品用量关系到其有效性、安全性,但调查发现药品标准及规范中的破壁灵芝孢子粉用量不统一。本课题就规范用法用量这一目标,经过研究确定了最优的灵芝孢子粉饮片生产工艺,之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最终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质量标准草案,为以后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吴边[2](2017)在《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里情态谓词的汉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情态谓词是一类表达意愿、能力、可能性、必要性等情态意义的谓词。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情态谓词不仅出现频率高,用法灵活,而且有一些义项与当代英语不尽相同。如can表示’知道怎样’,may表示’能力’,shall表示’命令’等。在汉译文中,情态谓词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理解错误和随意省略。本文以《一报还一报》中的can,may,must,will,shall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些词在莎士比亚时代的意义和使用情况。本研究把译文分为"形式和意义都对应"、"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形式对应,意义不对应"、"形式和意义都不对应"四类,并从翻译对等的视角出发,分析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英若诚、彭镜禧对这些词的翻译。本文发现,这5个词在《一报还一报》中共出现406例,涵盖12个义项。可接受的译法包括:1.情态谓词(如You will not bail me→你不肯保我),占55%;2.其他词类或表达式,包括:a)实词(if you show your face,you must not speak→如果露出脸来,就不许说话;I shall obey him→我一定遵命);b)短语(如Your brother cannot live→你兄弟难逃一死);c)转移(如 I am/At war ’twixt will and will not→我的心里徘徊莫决);d)隐化(如I pray she may→但愿如此),共占42.4%。不可接受的译法包括:1.漏译(如 For you must know,we have…/Elected him our absence to supply→因为我…/选中了他在我缺席时摄政);2.误译(如it can be no better ’准是;一定是’→大概),共占2.6%。就"形式和意义都对应"而言,梁译本比例最高,为63.1%;就"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而言,方译本比例最高,为54.9%;单就"意义不对应"而言,朱译本比例最高,为4.9%,彭译本比例最低,为1.2%。这说明梁译本保留原文的形式特征较多,方译本保留较少;朱译本在情态意义的传达上偏离原文最多,彭译本偏离最少。通过分析,本文发现朱生豪、英若诚和方平在情态谓词的翻译上倾向于采取"舍形求神"的动态对等策略,而梁实秋和彭镜禧在情态谓词的翻译上倾向于采取"求形存真"的形式对等策略。

邬忠[3](2016)在《汉英有界形容词研究》文中提出1.现状分析有界形容词在认知域中呈现出界限、量点或量段的特征,在句法上表现为与程度副词搭配时的限制。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汉英语中越来越多的语言事实表明,相当多的有界形容词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具有无界形容词的量性特征。对于这一语言现象,汉语研究者一般以有界形容词和程度副词为视角分别考察,认为,社会和语言的发展、有界形容词使用频率的增加、程度副词功能的扩展是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动因。英语研究者则侧重研究量性特征对英语形容词句法格式的影响,认为,形容词和程度副词在量性特征兼容时是常规搭配,否则是超常搭配。对超常搭配的常规化解读是有界形容词无界化的内在动因。作为一种较新的语言研究视角,有界形容词的程度性研究成果不多,对有关现象的描写与解释不足,且集中于汉语或英语单一语言的研究,更缺少跨语言比较的研究尝试。本文以汉英语中的有界形容词为研究对象,试图在语言对比的视阀中,考察汉英双语中有界形容词的共性与差异,基于现代语言学理论做出合理解释。2.主要内容汉英语中有界形容词程度性的句法格式都包括两个主要构成要素:程度副词和有界形容词。现代汉语中的有界形容词的程度范畴是“程度副词+有界形容词”;现代英语中有界形容词的程度范畴是"DA (Degree adverb)+BA(Bounded Adjective)"。本文拟从形式标记、句法结构、语义限制、语用价值和语际转换等方面,比较汉英语中有界形容词的异同。在形式标记方面,汉英语共性与差异共存。首先,汉英语都是SoV型语言,程度副词都前置修饰有界形容词,是有界形容词无界化的形式标记。其次,汉英语有界形容词的成分标记有较大的区别。汉语中的有界形容词充当谓语是无标记的,充当定语、状语、补语时,需要借助形式标记“的、地、得”。英语中的有界形容词充当定语时,不需要形式标记,而充当谓语时需要借助系动词或感官动词作为形式标记。在句法结构方面,汉语的比较句式是简单句结构,有界形容词一般以原形的形式出现,同时直接充当比较点和比较结果;英语中的比较句式是复句结构,有界形容词一般以比较级形式出现,也能充当比较点和比较结果。在表示量幅变化的句式中,汉语中形容词和动词同属于谓词,可以和时态助词“了”同现表示变化的结果;英语中的形容词必须借助动词才能表现状态的变化性及终结性。在语里意义方面,汉英语共性大于差异。首先,汉英双语中有界形容词都遵循“有界无界化,量点量段化,量段量幅化”的语义发展趋势,由此在语表形式上都表现为有界形容词逐渐能与各量级的程度副词搭配。其次,当汉语中的低量级相对程度副词与有界形容词搭配时,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比较对象是程度的客观基准, “程度副词+有界形容词”结构表示程度略有增强;如果比较对象是程度的主观基准,“程度副词+有界形容词”结构表示程度略有减弱。产生该语言现象的原因是说话者视角的转换,当比较对象从客观基准转为主观基准时,视角也同时发生转换,相对程度副词转化为绝对程度副词。在语用价值方面,汉英语有较大的共性。首先,汉英语都提倡礼貌原则。主观量形容词往往用于对人对物进行主观评价。出于礼貌考量,汉英语中[+高量]程度副词往往与[+褒义]形容词共现,以最大限度赞誉他人,与[+贬义]形容词共现以最大限度贬低自己;而[+低量]程度副词往往与[+贬义]形容词共现以最小限度贬低他人,与[+褒义]形容词共现以最小限度赞誉自己;另外,[+低量]程度副词与有界形容词共现时还可以降低分歧,最大限度寻求双方的一致性。其次,客观量形容词本身的褒贬义并不强烈。汉英语中的客观量形容词与高量级程度副词搭配时,在语用上一般表达说话人的赞叹之情,与低量级程度副词搭配时,往往表达说话人的委婉语气。在语际转换方面,汉英语之间具有较高的可转换性。两种语言的程度范畴结构语序和成分关系的对应性,是两种结构得以实现对比和转换的基础。在程度表达式内部成分关系一致的情况下,大部分汉语形容词结构可顺利实现向英语的转换。然而,汉英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在语表形式上各有特点。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程度表达结构多采用词汇手段构句,词类之间的转换缺乏形式特征,而英语常利用添加词缀的方式实现词类之间的转换。汉英有界形容词程度结构在英语中具有对应的形容词形式时,通常转换为形容词结构。但是在语境的影响下,汉语中的形容词短语可以通过词类范畴变化,转换为英语中的动词短语、名词短语、副词短语,或者省略而用解释的方式进行转换。3.创新点本文通过观察汉英语真实语料,系统对比、分析了汉英语有界形容词的差异和共性。汉英语中程度副词与有界形容词搭配已突破既有的限制,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一方面,在句法上有界形容词能够进入比较句式和变化句式。另一方面,在语义上,汉英有界形容词的界限、量点和量段特征逐渐向无界延伸的量幅特征过渡,都遵循“有界无界化,量点量段化,量段量幅化”的发展趋势。有界形容词语义的发展是句法变化的内因,而句法机制的管控又是有界形容词语义演变的外因。在语际转换方面,汉英有界形容词程度结构在构成要素和成分关系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性,大部分汉语形容词结构可顺利实现向英语的转换。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语境的影响,可以灵活采用对应转换和变通转换的方法完成语际转换。本文以《红楼梦》两译本中有界形容词的实际译例验证两种转换模式的可操作性。4.今后的方向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也是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首先,有界形容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汉英语中相关研究资料和语料库中的有效语料略显不足。其次,本文仅选取了汉英语中有界形容词的典型表达结构,而暂时未将非典型的结构纳入研究框架。最后,本文的结论是基于汉英双语对比得出的,是否具有语言类型学所要求的蕴含共性,还有待于在语言教学和翻译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今后,应该尽可能广泛地获取有效语料,研究暂未讨论的表达结构,用实例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研究结论,科学运用合适的理论和方法来推进相关研究工作。

杨元刚[4](2005)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就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笔者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自己构建的语言认知观、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知语义观、多级语言符号系统说和交际翻译观,这五个论点是我们进行英汉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请参阅论文所附32个图表清单)。笔者构想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是词汇层次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我们认为词语的文化语义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是不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成果和文化心理在语言中符号化、外在化的结果。从方法论上,笔者主张从客观现实——语言认知媒介——主观心理感知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中去研究词语的文化语义。我们认为语言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语言使用者民族文化精神三者长期互动的结果。本文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定义、三个研究原则、四个特征、五种分类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四种照应模式和翻译方法,分析了英汉文化语义形成的五个原因,然后总结了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从而建立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重点探讨了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哲学观—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第一章《绪论》首先探讨了语言认知观的含义,我们认为语言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外在化的呈现方式,又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进入人类认知视域的有效通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外在的客观认识对象—语言使用者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整体上映射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本着平衡性、动态性、整体性等三个原则对语一言的多维属性进行研究。其次,我们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重新界定,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心智的对象化和外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积淀,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分析了文化的三个分层(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和六个特征(时空性、互动性、载体性、对象性、动态性、外显性)。第三,我们分析了思维能力、思维媒介、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四者之间的差异和辩证关系,探讨了萨王尔一沃尔夫假说的学术渊源及认识价值,然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剖析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元典精神—哲学观—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影响,并在语言认知观的基础上构建了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本章还对词语文化语义进行界定,分析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四个特征(民族性、时一代性、隐含性、关联性),总结了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三个原则(共时和历时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研究目的,阐释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媒介和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语义是形式和内容、主观和客观互动的产物,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是该语言使用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外在化的结果。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编码符号系统,文化则是语言的深层构建机制和模塑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制约着一个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语言的人文特性是这个语言使用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语言系统组织规律二者长期互动的演化结果,所以研究一种语言必须首先了解这种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精神—尤其是其中的哲学元典精神。另一方面,从语言的角度去观照文化,语一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中比较有影响的基础子系统,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语言的形式组织规律和语义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语言系统的编码方式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认知方式,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一个民族的认知属性。哲学元典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和原动力,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哲学元典精神(东方的道和西方的Logos)孕育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哲学观和民族文化精神,东方的道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又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西方的Logos孕育了西方民族的主客二分的哲学观,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又孕育了西方民族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然后它们又进一步塑造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法形态特点、文字体系和内蕴动力机制,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和交际模式四者相互影响,它们是语言研究中四个有机的环节,缺一不可。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本质和形成的哲学基础,笔者分析了西方语言哲学中七种意义理论(指称论、观念论、用法论、关系论、行为论、因果论和概念论等)的得失,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认知语义观:本文认为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词语的文化语义是认识主体的人和客观世界之间互动的产物,是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语一言这个认知符号外在化后所形成的结果。文化语义研究?

谭亚茜[5](2018)在《《汉语教程》生词注解研究》文中认为生词注解是对外汉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词注解得正确与否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对生词注解进行研究很有意义。文章选取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第3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教材1-3册的生词注解。文章主体部分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生词注解中的相关要素进行说明,主要包括生词的数量、生词的编写顺序、生词词性的标注以及注解语言几个方面;第二章是考察生词的注解方式,主要是按汉语词有无英文对应词来分类考察;第三章是考察生词的英文注解词是否合理,将存在的问题按语义、语用、语法、文化等方面分类统计,分析生词的注解在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第四章根据编写体例、注解方式和英文释义上的问题对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汉语教程》关于生词注解的优点非常明显:注解语言非常简洁、实用;注解词语的数量也比较合适;注解方式比较灵活,特别是多个对应词、对应词加说明的注解方式非常实用;英文释义基本能够传达词语的意义。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在体例编写上,生词顺序相对来说比较死板,建议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来编写,如按意义相关或词性相关来排列等,以便学习者容易查找和记忆生词。注解体例中没有例词或例句,不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在注解体例上增加词语搭配或例句。在注解方式上,无英文对应词的生词,主要采用解释定义或者是说明用法等方式,不够生动。建议多种释义方法相结合,如在解释定义的基础上附加图片、漫画,在解释用法的基础上辅助运用公式法。从英文释义的内容来看,在语义和语法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大,语用、文化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少一些。在语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是注解词不符合生词在文中的意义,一个是注解词和被注解词意义不对应。在语法方面,有的词性标注得不正确。有的不成词的语素没有对它进行说明。有的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有的副词后只能用于可持续性的动作,有的词语暗含时态特点等。最后是笔者针对生词注解的问题,在教材编写和词汇教学上提出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对外汉语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张利蕊,姚双云[6](2022)在《“语义镜像法”与词汇的多义性研究——以“其实”的语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对词汇多义性研究的两个基本理论取向是结构主义和认知主义,且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语言材料,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引入"语义镜像法",利用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考察"其实"的多义性。我们根据"语义镜像法"的基本假设,利用"其实"的t像和反t像得出"其实"具有"解释、修正、确认、提醒"四种语义的结论,并利用反t像对该结论进行了验证。在进一步分析t像和反t像集合、重叠情况以及回译比例后,本文对"其实"不同语义功能的语义场及英文对译词进行了清晰的厘定。研究表明,语义镜像法在词汇多义分析领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张涵娟[7](2017)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英语充当着媒介语的角色,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都会对生词进行英文注释。初级阶段学习者汉语基础薄弱,在学习生词时会借助生词的英文注释来理解和掌握词义,因而生词注释的好坏会影响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效果。鉴于此,本文以《体验汉语基础教程》、《成功之路·起步篇》和《新标准汉语》三套教材中生词的英文注释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从HSK动态语料库中搜集的留学生词汇习得的偏误实例,来探究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存在的问题。考察发现选定的三套教材存在英文注释词与汉语词语的意义不对等、注释中罗列的义项不符合课文语境、用同一个英语词注释意义有差别的汉语词语、忽略词的文化色彩、量词、虚词的注释过于简略以及译词忽略词的语法特征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学习者运用新词汇时产生语义和语法层面的偏误。因此,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偏误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分析方法阐释对外汉语教材英文注释问题与学习者词汇学习偏误的关系,结合问题的致因从生词有无语义对应关系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提供一些参考。

李媛媛[8](2019)在《商务合同英译实践报告 ——以《绿洲南海国际城项目电梯采购安装合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商务合同是对商务活动中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体,由于当今世界各国的国际经贸合同多用英文写成,因此对于新世纪的商务人才而言,学习并掌握商务合同的翻译是一项重要任务。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公司与外商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多,英语商务合同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本实践报告翻译的对象是电梯采购安装合同。本实践报告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译者将根据商务合同的文本特点,先对翻译任务和商务合同的文体特征做一个简单的概述,第三部分会对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即翻译的功能和目的、译前准备、各阶段预计完成的任务定量、复译、审校等步骤。第四部分首先对翻译理论做一个简单的讨论,再概述法律性文本在翻译时需要遵循的翻译原则,即准确性、一致性、规范性原则等,同时从词汇和句子两大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特定文本中的翻译,同义词连用的翻译,专业术语的翻译和应用,条件句的翻译技巧,长句的翻译技巧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方面,力求在译者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呈现出一篇具有可读性的合格译文。最后译者会总结本次实践的意义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报告表明,译者需要对翻译这种涉及双语转换的文本有全面的理解,重视翻译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译者写此实践报告的目的在于在对相关商务合同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合同翻译的理解,活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

白佳林[9](2020)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又称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能方便学生学习和交流,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新课改的发生、新教材的改革使得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形势的需要,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情境教学法最早在我国系统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词汇作为英语学习的奠基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笔者尝试将信息技术下的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初中学生词汇学习现状如何?2.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法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最终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成绩?3.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法应如何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实验在哈尔滨市第七十六中学进行,笔者选取八年级两个班共81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实验研究,采用调查问卷量表、访谈提纲、词汇测试卷以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工具用以回答研究问题。实验开始前,笔者通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成绩进行筛选,选取了英语成绩差距最小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随后又通过实验前测再一次确认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前对整个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用来回答本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问题,实验过程中,除了前测与后测外,笔者还进行了十次短时测试以及四次长时测试,短时测试与长时测试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减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根据后测成绩,笔者选取高、中、低档成绩各五人进行访谈,访谈与测试用来回答本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另外,笔者在文中也记录了两个实际教学案例,主要用来回答本研究第三个问题。最终笔者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法教学词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词汇,有助于学生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明显高涨,识记的速度和正确率也大幅度上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了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词汇学习有促进作用。

阿珠(Syeda Arzo Riaz)[10](2004)在《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对比方法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解决许多问题的方法之一。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动宾结构上的差别,以便更深入的观察汉语的特点。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汉语的特点是缺少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造句方法;但是,这只是一种总体的说明,不能代替具体问题的观察和分析。 我的论文从中国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收集了大批的语言材料,通过和这部作品的英语译本的对比,详细分析了汉语动宾结构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动宾结构的基本情况,主要是语义分类的情况。这一部分是对汉语的动宾结构进行分类。我的分类是语义标准的,有时也会参考语法标准。分类的具体操作标准是孟琮等编写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共分成受事、施事、时间、处所、工具、等同、同源、方式、原因、目的、结果、对象等等14种。 2、汉语动宾结构和英语对应的翻译相比,在语法结构上的不同。我通过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汉语带有动宾构造的句子在翻译成英语后还是动宾结构。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这一部分论文主要是从语法结构上说明,英语译文除了动宾结构之外,还有哪些语法形式可以表示汉语的动宾构作。 3、汉语动宾结构和英语对应的翻译相比,在语义关系上的变化。汉语句子在翻译成英语之后,虽然整句的意思可以保持,单句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发生变化。我对比了大批材料,发现无论汉语动宾结构是哪一种语义类型,它们的对应的英语翻译句子都有一部分在宾语的语义类型上已经改变了。 4、汉语动宾结构和英语动宾结构的再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从另一个方面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种语言分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但是无论在语法上还是在语义上它们还是有不少相通的地方。 5、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6、[附录1]这一部分是一个实用性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来中国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调查的内容是汉语动宾结构的理解。调查方法是问卷翻译。主要是看到 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和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同。另外 一个是学习汉语的时间长短对他们理解汉语动宾结构的情况有没有影响,有 多大的影响。 【附录2]乌尔都语动宾结构分类概况。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乌尔都 语和应与俄语都属于印欧语系,但是在动宾结构上,乌尔读语和英语比较接 近,和俄语相差很多。 论文全文分引言、第一章汉语动宾结构的基本情况、第二章汉语英语语料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别、第三章汉语英语动宾结构在语义上的差别、第四章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共同点、第五章结语、附录,共六部分。

二、浅析be up to的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be up to的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灵芝孢子粉的研究概述
        1.1.1 灵芝孢子粉的主要活性成分
        1.1.2 灵芝孢子粉的临床应用
    1.2 中药饮片的研究概况
        1.2.1 中药小包装饮片
        1.2.2 粉末型饮片
    1.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生产工艺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药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药材粉碎前处理
        2.2.2 药材粉碎时间的影响
    2.3 实验结果
        2.3.1 药材含水量对工艺的影响
        2.3.2 超微粉碎时间对工艺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质量控制研究
    3.1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性状研究
        3.1.1 实验试药与样品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鉴别研究
        3.2.1 显微鉴别
        3.2.2 薄层鉴别
    3.3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检查研究
        3.3.1 杂质的测定
        3.3.2 水分的测定
        3.3.3 总灰分的测定
        3.3.4 破壁率的测定
        3.3.5 过氧化值的测定
    3.4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浸出物研究
        3.4.1 试药与仪器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特征图谱研究
        3.5.1 试药与仪器
        3.5.2 实验方法
        3.5.3 样品测定与结果
        3.5.4 讨论
    3.6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含量测定
        3.6.1 含油率
        3.6.2 多糖
        3.6.3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用法用量研究
    4.1 试药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用法的测定方法
        4.2.2 用量的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灵芝孢子粉饮片质量标准与制定依据
    5.1 前言
    5.2 灵芝孢子粉饮片拟定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5.2.1 拟定限度与依据
        5.2.2 拟定质量标准正文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灵芝孢子粉饮片质量标准
致谢

(2)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里情态谓词的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提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空缺
    1.3 研究目的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英语情态研究
        2.1.1 英语情态的界定
        2.1.2 英语情态的分类
    2.2 早期现代英语中情态谓词研究
        2.2.1 早期现代英语中情态谓词的界定
        2.2.2 早期现代英语中情态谓词的分类
        2.2.3 早期现代英语中情态谓词的语义研究
    2.3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术语的重新界定与分类
    3.2 研究问题与研究范围
    3.3 剧本、版本及译本的选择
    3.4 研究思路
        3.4.1 语料库建设
        3.4.2 理论框架
        3.4.3 分析框架
第4章 语料分析和统计
    4.1 can的义项与汉译
        4.1.1 原文中can的义项
        4.1.2 can的汉译
        4.1.3 小结
    4.2 may的义项与汉译
        4.2.1 原文中may的义项
        4.2.2 may的汉译
        4.2.3 小结
    4.3 must的义项与汉译
        4.3.1 原文中must的义项
        4.3.2 must的汉译
        4.3.3 小结
    4.4 will的义项与汉译
        4.4.1 原文中will的义项
        4.4.2 will的汉译
        4.4.3 小结
    4.5 shall的义项与汉译
        4.5.1 原文中shall的义项
        4.5.2 shall的汉译
        4.5.3 小结
    4.6 译者风格差异及分析
        4.6.1 数据统计
        4.6.2 数据分析
        4.6.3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1.1 使用情况
        5.1.2 对应情况
        5.1.3 译者风格
    5.2 研究价值
    5.3 研究局限
参引文献
参引译文
附录
    附录1 《一报还一报》中的人名翻译
    附录2 莎剧剧名的翻译
    附录3 can分析样本
    附录4 can的语料统计样本

(3)汉英有界形容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
        1.1.2 现代汉语中的有界形容词研究现状
        1.1.3 现代英语中的有界形容词研究现状
        1.1.4 汉英语中的有界形容词对比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理论基础
        1.3.1 认知语言学理论
        1.3.2 “小句中枢说”和“句管控”
        1.3.3 语用学理论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比较法
        1.4.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1.4.3 事实描写与理论解释相结合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图表、缩略符号说明
        1.5.1 语料来源
        1.5.2 缩略符号
        1.5.3 图表说明
第二章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范畴属性
    2.1 非典型程度范畴概述
        2.1.1 量范畴
        2.1.2 程度范畴
        2.1.3 非典型程度范畴
        2.1.4 非典型程度范畴的特点
    2.2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句法表现
        2.2.1 现代汉语有界形容词的句法表现
        2.2.2 现代英语有界形容词的句法表现
    2.3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分类
        2.3.1 汉英程度副词的分类
        2.3.2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分类
    2.4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对比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形式标记
    3.1 现代汉语中有界形容词的形式标记
        3.1.1 程度副词
        3.1.2 成分标记
    3.2 现代英语中有界形容词的形式标记
        3.2.1 程度副词
        3.2.2 成分标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句法结构
    4.1 比较句式
        4.1.1 现代汉语中的比较句式
        4.1.2 现代英语中的比较句式
        4.1.3 汉英有界形容词比较句式对比
    4.2 变化句式
        4.2.1 现代汉语中有界形容词的变化句式
        4.2.2 现代英语中有界形容词的变化句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语义限制
    5.1 有界无界化
        5.1.1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修饰有界形容词
        5.1.2 现代英语中程度副词修饰有界形容词
        5.1.3 汉英对比
    5.2 量点量段化
        5.2.1 现代汉语有界形容词的语义限制
        5.2.2 现代英语有界形容词的语义限制
        5.2.3 共性原则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语用价值
    6.1 现代汉语有界形容词的语用价值
        6.1.1 礼貌原则
        6.1.2 语用赋量
    6.2 现代英语有界形容词的语用价值
        6.2.1 礼貌原则
        6.2.2 语用赋量
        6.2.3 语义蕴含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英有界形容词的范畴转换
    7.1 汉英客观量形容词的范畴转换
        7.1.1 对应转换
        7.1.2 变通转换
    7.2 汉英主观量形容词的范畴转换
        7.2.1 对应转换
        7.2.2 变通转换
    7.3 验证:《红楼梦》有界形容词英译例析
        7.3.1 对应转换及验证
        7.3.2 变通转换及验证
        7.3.3 综合转换及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的主要发现
        8.1.1 共性原则
        8.1.2 个性差异
    8.2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绪论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
    1.1.语言认知观的本质
        1.1.1.经典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质的思考
        1.1.2.当代语言学家对语言人文属性的思考
        1.1.3.语言认知观
        1.1.4.语言的多维属性
        1.1.5.语言研究的整体原则、动态原则和平衡原则
    1.2.对文化的本质认识
        1.2.1.文化的词源含义
        1.2.2.文化学家对文化的定义
        1.2.3.本文对文化的定义
        1.2.4.文化的特征
        1.2.5.文化要素的分层
    1.3.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
        1.3.1.思维能力、心维模式、思维媒介和思维方法
        1.3.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3.3.语言与思维、文化的互动关系
        1.3.4.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
    1.4.木文的研究对象:词语文化语义
        1.4.1.词语的界定
        1.4.2.词语文化语义的界定
        1.4.3.词语文化意义的特征:民族性、时代性、隐含性、关联性
    1.5.本文研究范围、方法和目标
        1.5.1.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研究目标
        1.5.3.文化语义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研究
    2.1.意义本质的哲学思考
        2.1.1.西方意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2.1.2.本文对词语文化意义本质的哲学思考
    2.2.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义研究
        2.2.1.同质的自足的结构系统vs异质的有序的符号系统
        2.2.2.生物机能说vs社会行为说
        2.2.3.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
    2.3.国内文献综述:中国文化语言学、国俗语义学、英汉对比语言学
        2.3.1.继承和创新结合: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2.3.2.概念意义与引申意义兼顾:中国国俗语义学研究
        2.3.3.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
第三章:语言的语用认知功能研究
    3.1.文化对比: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差异
        3.1.1.内陆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
        3.1.2.伦理道德文化与科技理性文化
        3.1.3.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
        3.1.4.中西文化的对比原则与交融互摄
    3.2.语音的语用认知功能研究
        3.2.1.语音与语境
        3.2.2.语音与审美
        3.2.3.语音与语法
        3.2.4.语音与民族文化心理
        3.2.5.结论
    3.3.语言字符的语用认知研究
        3.3.1.语言字符的审美愉悦功能
        3.3.2.语言字符的信息压缩功能
        3.3.3.语言字符的文化承载功能
        3.3.4.语言字符的语用交际功能
        3.3.5.结论
    3.4.英汉语法的形合意合特征的语用认知研究
        3.4.1.形合与意合的定义
        3.4.2.国外学者对英汉语语法意合和形合特征的对比研究
        3.4.3.国内学者对汉语语法意合特征的研究
        3.4.4.英汉语法的意合特征与形合特征对比
        3.4.5.英汉语法的形态特征与民族文化
        3.4.6.结论
第四章:词语文化语义的类型研究
    4.1.多级语言符号系统下的概念意义研究
        4.1.1.概念意义和语符意义
        4.1.2.词语的多级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
        4.1.3.词语的内部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
        4.1.4.词语的外部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
    4.2.历史沿革意义个案研究:《望夫石》主题的阐释和翻译
        4.2.1.《望夫石》两种译文述评
        4.2.2.语境、关联与翻译
        4.2.3.典故探源与主题定位
        4.2.4.透彻的理解与准确的翻译
    4.3.跨文化传播中的语境意义研究
        4.3.1.语境分类
        4.3.2.语境与文化语义的闸释
        4.3.3.语境和词语文化语义的翻译
    4.4.隐喻视野中的联想意义研究
        4.4.1.比喻和隐喻的关系
        4.4.2.比喻意义
        4.4.3.情感意义
        4.4.4.修辞意义
    4.5.宗教精神视野下的习语意义研究
        4.5.1.习语的定义
        4.5.2.英汉习语与宗教的自然观对比
        4.5.3.英汉习语与宗教的人神观对比
        4.5.4.英汉习语与宗教的人性观对比
第五章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照应模式研究
    5.1.词汇联想对应:词汇字面意义不同,文化语义相同
        5.1.1.黄色与BLUE文化语义对比
        5.1.2.紫色与SCARLET(猩红色)文化语义对比
        5.1.3.黄色与GREEN文化语义对比
    5.2.词汇联想重合:词汇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一致
        5.2.1.黄色与YELLOW文化语义对比
        5.2.2.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
        5.2.3.黑色与BLACK的文化语义对比
    5.3.词汇联想碰撞: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不同
        5.3.1.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
        5.3.2.黄色与YELLOW文化语义对比
        5.3.3.白色与WHITE文化语义对比
        5.3.4.黑色与BLACK文化语义对比
    5.4.词汇联想空缺:字面意义对应,文化语义空缺
        5.4.1.绿色与GREEN文化语义对比
        5.4.2.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
        5.4.3 棕色与BROWN文化语义对比
        5.4.4.青色与BLUE、BLACK文化语义对比
    5.5.色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启示
        5.5.1.文化语义的共性和个性
        5.5.2.英汉语义的相互渗透
        5.5.3.认知原型与文化语义引申
    5.6.词语文化意义的翻译方法
        5.6.1.词汇联想重合与零位补偿
        5.6.2.词汇联想对应与换位补偿
        5.6.3.词汇联想空缺与空位补偿
        5.6.4.词汇联想碰撞与越位补偿
第六章: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成因研究
    6.1.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6.1.1.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内涵
        6.1.2.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悟性思维
        6.1.3.西方民族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与理性思维
    6.2.英汉两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不同
        6.2.1.审美活动与民族心理
        6.2.2.比类取象的形象思维与形式分析的理性思维
        6.2.3.拟人化的审美主体道德投射与拟物化的审美主体理性观照
    6.3.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学传统不同
    6.4.英汉两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不同
    6.5.英汉两个民族的语言系统不同
第七章 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
    7.1.文化语义研究与翻译
        7.1.1.文化语义翻译的本质
        7.1.2.文化语义的翻译原则:信、达、适
        7.1.3.词语文化意义的信息分层与翻译
    7.2.文化语义研究与词汇学
        7.2.1.一词多义与词义闸释
        7.2.2.形念区别与词义褒贬
        7.2.3.文化语义的闸释与文化背景
    7.3.文化语义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
第八章 结语
附件 1:论文32个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后记

(5)《汉语教程》生词注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1.选题缘由
        2.研究价值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对外汉语教材生词注解研究
        2.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3.《汉语教程》生词注解研究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研究理论
        2.研究方法
一、《汉语教程》生词注解体例及存在的问题
    (一) 生词
    (二) 词性标注
    (三) 注解语言
    本章小结
二、《汉语教程》生词注解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 对应词注解
        1.唯一对应词
        2.多个对应词
        3.对应词加说明
    (二) 无对应词注解
        1.解释法
        2.音译词加解释
    本章小结
三、《汉语教程》生词英文释义存在的问题
    (一) 生词注解在语义上的问题
        1.注解意义与课文意义不符
        2.注解词和被注解词概念意义不对应
    (二) 生词注解忽略词语的色彩义
    (三) 生词注解忽略词语的语用特点
    (四) 生词注解忽略词语的语法意义
    (五) 生词注解忽略词语的文化内涵
    (六) 其它方面
        1.生词不恰当拆分问题
        2.近义词用的注解问题
    本章小结
四、建议
    (一) 教材编写建议
        1.编写建议
        2.注解方式的建议
        3.英文释义的建议
    (二) 教学建议
        1.英汉对比分析
        2.多种注解方式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语义镜像法”与词汇的多义性研究——以“其实”的语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义镜像法理论
    2.1语义镜像法的理论前提
    2.2语义镜像法理论假设
三、基于语义镜像法的“其实”的词汇多义性分析
    3.1“t像”(t-image)与“反t像”(inverse t-images)
    3.2从t像集看“其实”的多义性
四、“其实”的语义场和英译词的确认
    4.1“其实”的语义场
    4.2“其实”英文对译词的确定
五、结语

(7)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教材生词英文注释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生词的注释方式
        1.简单对译
        2.对应词语+注释说明
        3.对应词语空缺+注释
    (二)教材生词注释的问题
        1.英文注释词与汉语词语的意义不对等
        2.注释中罗列的义项不符合课文语境
        3.用同一个英语词注释意义有差别的汉语词语
        4.忽略词的文化色彩
        5.量词、虚词注释过于简略
        6.忽略词的语法特征
二 教材生词英译问题导致的偏误
    (一)语义层面的偏误
    (二)语法层面的偏误
三 教材生词英文注释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从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角度分析
        1.汉英词类存在差异
        2.汉英词义并不一一对应
    (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
        1.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
        2.两种语言不同的语境文化
    (三)从教材编译人员角度分析
四 对教材生词英文注释的建议
    (一)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的原则
        1.易懂性原则
        2.准确性原则
        3.阶段性原则
        4.对比分析原则
    (二)对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的建议
        1.有语义对应关系的生词的英文注释方法
        2.无语义对应关系的生词的英文注释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商务合同英译实践报告 ——以《绿洲南海国际城项目电梯采购安装合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简介
    2.2 合同文本特点
第3章 翻译过程
    3.1 翻译功能和目的
    3.2 翻译流程
        3.2.1 译前准备
        3.2.2 翻译环节
第4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翻译理论及原则
        4.1.1 目的论三原则
        4.1.2 本报告翻译原则
    4.2 汉语合同中词汇的英译
        4.2.1 合同专用语翻译
        4.2.2 合同书面语的翻译
        4.2.3 同义词的翻译
    4.3 汉语合同中句子的翻译
        4.3.1 陈述句的翻译
        4.3.2 条件句的翻译
        4.3.3 主动句变被动句的翻译
        4.3.4 长句的翻译
    4.4 小结
第5章 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二、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研究综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二语习得理论
    三、混合式学习理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一)访谈提纲
        (二)词汇测试卷
        (三)问卷调查量表
        (四)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五、研究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
        (二)教学设计展示
        (三)实验结束阶段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词汇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一)两班学生英语总体成绩的差异分析
        (二)实验前两班学生英语词汇成绩的差异分析
        (三)实验后两班学生英语词汇成绩的差异分析
        (四)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英语词汇成绩的差异分析
        (五)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英语词汇成绩的差异分析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分析和因子分析
        (二)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四、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五、短时测试与长时测试走势分析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教学启示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附录4 词汇知识前测试卷
    附录5 词汇知识后测试卷
    附录6 词汇知识短时测试卷
    附录7 词汇知识长时测试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汉语动宾结构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汉语英语语料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别
第三章 汉语英语动宾结构在语义上的差别
第四章 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再认识
第五章 结语
附录1 汉语动宾结构的理解调查
附录2 乌尔读语动宾结构分类概况
参考文献

四、浅析be up to的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灵芝孢子粉饮片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D]. 李雅丽. 河南大学, 2019(01)
  • [2]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里情态谓词的汉译研究[D]. 吴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3]汉英有界形容词研究[D]. 邬忠.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4]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 杨元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5]《汉语教程》生词注解研究[D]. 谭亚茜.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6]“语义镜像法”与词汇的多义性研究——以“其实”的语义为例[J]. 张利蕊,姚双云. 当代修辞学, 2022(01)
  • [7]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问题研究[D]. 张涵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8]商务合同英译实践报告 ——以《绿洲南海国际城项目电梯采购安装合同》为例[D]. 李媛媛.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9]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研究[D]. 白佳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D]. 阿珠(Syeda Arzo Riaz). 首都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be up to的用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