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喇曼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万鸿飞[1](2009)在《精细结构混合对高位态的Cs与H2的反应机制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应用激光诱导激发和光学吸收方法研究了Cs+H2系统中碱金属Cs(6DJ)+(H2,He)发生光化学反应的机理,并测量和计算了Cs不同激发态和气体的反应截面大小,从而通过比较得到不同能级与H2的光化学反应活性大小。(1)利用脉冲激光886nm线双光子激发Cs(6S)到Cs(6D3/2)态,原子荧光中除含有6D3/2→6P的直接荧光外,还含有6D5/2→6P的转移荧光。利用三能级模型的速率方程分析,在不同的He和H2密度下,分别测量直接荧光与转移荧光的时间积分荧光强度比,得到了6D3/2与H2和He碰撞的精细结构转移截面分别为σ=(55±13)×10-16和(16±4)×10-16cm2,同时确定了6D5/2与H2和He的碰撞猝灭速率系数。6D5/2态与H2的碰撞猝灭速率系数比6D5/2与He的大,它是反应与非反应速率系数之和,利用实验数据确定非反应速率系数为6.3×10-10cm3s-1,得到6D5/2与H2的反应截面为(2.0±0.8)×1016cm2。利用不同H2(或He)密度下6D5/2→6P3/2时间积分荧光强度,得到6D3/2与H2反应截面为(4.0±1.6)×10-16cm2,6D3/2与H2反应的活性大于6D5/2。(2)激光双光子激发K2至1Λg高位态,利用分子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1Λg)- (3Λg )间的碰撞转移截面。在K2-H2碰撞实验中,池温保持在553K,K密度为5×1015cm-3,H2气压在40~400Pa之间,得到K2(1Λg)+H2→K2(3Λg) +H2的碰撞转移截面为(2.7±1.1)×10-15cm2。K2(3Λg) +H2→K2(3Λg)以外态+H2的猝灭截面为(6.8±2.7)×1015cm2。
张芙蓉[2](2009)在《贵州天麻品质光谱诊断机理和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多种光谱分析方法在天麻鉴别和鉴定中的应用。论文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天麻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采用光谱技术,建立了天麻的光谱特征图谱。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天麻的定性分析有效可行。采用先聚类后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天麻紫外光谱与天麻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决定系数均达0.98以上;采用荧光散射光研究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天麻素含量与散射光强度之间的决定系数达0.87以上。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可作为天麻内在质量定量分析的依据和控制技术。同时,对建模所包含的有效信息量直接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2、对天麻的中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作了初步的分析,天麻在中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中均有明显的特征峰。该研究可作为天麻中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的定性鉴别,这一实验结果为天麻中红外光谱、喇曼光谱的进一步定量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3、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于天麻素含量的快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选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天麻素含量预测的近红外模型,相关系数达0.9847,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关系数达0.9865。该技术可以精确快速测定天麻素指标,测定结果给出了较高的分析精度。本研究工作为在线定量分析天麻品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中药现代化研究具有实际意义。4、初步得出:天麻光谱的强弱与天麻的等级(按传统分级方法)、是野生或家种、是冬麻或春麻没有直接相关性,为建立科学的天麻鉴定、鉴别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秦哲[3](2009)在《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老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老化机制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对PLEDs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PLEDs中的缺陷、器件中的老化和器件光电性能三个方面。为了使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最终能真正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减少器件中的缺陷;其次是延缓器件的衰老,从而延长器件的工作寿命;此外,提高器件的整体发光性能,如降低开启电压、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以及色度要求等,也一样不容忽视。因此对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老化和缺陷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从提高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寿命和稳定性方面入手,从器件物理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各种光谱表征的手段,对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老化机理,器件电极层、载流子传输层以及发光层的结构和性能的变化,以及怎样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效率和稳定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我们评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现状,半导体聚合物基本知识,聚合物器件的物理基础以及评价器件性能的各项参数,另外还分析了本论文用到的主要实验方法:共焦显微喇曼光谱的原理和特点。其次,我们对新型共轭聚合物PFO-BT15发光二极管在电老化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验表明PFO-BT15是一种结构和光电性能比较的稳定的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短时间的强电流老化不能使得聚合物共轭结构发生明显得变化,它能在较大电流通过的情况下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此种有机聚合物结构对于提高材料发光的稳定性提供了很有帮助的信息,有助于其他发光材料的合成以及稳定性的提高;另外,我们也研究聚合物器件电老化过程中黑斑的形貌特征,以及黑斑产生机理。再次,研究了退火对有机聚合物器件性能和结构的影响。首先对ITO透明导电玻璃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我们发现,400℃左右的退火可以明显的改善有机聚合物发光器件的性能;另外,我们通过对P-PPV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低于发光材料P-PPV玻璃化温度的临近温度的退火处理,可以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降低器件的启亮电压。主要原因可能是退火处理后改善了发光层与阴极的界面特性,提高了电子的注入效率,这样就增大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使得器件的发光效率增加。通过光谱手段我们证明,在此过程中器件发光层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此种材料的热稳定性良好。最后,利用喇曼光谱和红外测温仪为表征手段,本文研究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在不同电流密度的工作温度下器件内部热效应对器件老化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器件内层的斯托克斯喇曼信号和反斯托克斯喇曼信号强度的比值,代入波尔兹曼方程计算得到该层对应的温度,从而达到精确测量器件内部工作温度的目的。通过对器件施加从0mA/cm2到169mA/cm2的电流密度,发现器件内部工作温度逐渐升高,最终达到有机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后,发光层材料(EL)发生相变,变成游离状的液态,这种状态不稳定,造成发光层材料的局部缺陷,使得器件阴阳极短接导致器件短路,从而发光失败。实验表明喇曼光谱是一种探测薄膜器件内部工作层温度的有效手段。
李晓云[4](2008)在《高灵敏气体激光喇曼光谱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激光喇曼光谱作为物质结构、性能分析的有力工具,已经广泛用于固体、液体材料的分析应用。对于痕量气体的分析灵敏度还显不够,增强气体激光喇曼光谱的探测灵敏度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应用激光喇曼光谱增强技术来分析电力变压器中的溶解气体。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法(Dissolved Gas Analysis, DGA )己被公认为是监测和诊断充油电力变压器早期故障、预防灾难性事故的最好方法。各种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都是依据DGA数据、理化数据、电气性能数据等从各自方向进行常规诊断,然后再进行终合分析。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是各种诊断技术的重中之重。探索溶解气体分析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种类通常有十多种,多种痕量气体探测仍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各种气体探测技术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不同的气体探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气相色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诊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色谱技术需要通过色谱柱将各种气体成分进行分离,然后对不同的气体成分分别采用不同的气体探测器或不同的气体探测方法进行分析。其测试过程复杂、定性能力和定量重复性都不好。因此,寻找一种简单、直接、同时探测多种气体成分的方法有着现实的意义。气体的喇曼光谱技术就具有以上优点,不需要分离混合气体,使用单一波长的激光器就可以同时检测出油中的多种气体。且具有非常好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但由于气体分子的喇曼散射信号弱,又有强的瑞利散射的干扰,难以实现多种气体的高灵敏探测。多年来,应用喇曼光谱探测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激光器和探测器技术的发展,本文尝试着通过喇曼光谱技术来实现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探测。为了提高气体分子的探测灵敏度,我们分别尝试了表面增强喇曼光谱技术(SERS)和激光喇曼光谱方法,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首先,通过表面增强喇曼光谱技术研究了一些典型的溶解气体成分,气体表面增强喇曼光谱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到三个数量级,这对于许多气体成分的探测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发现有些气体的喇曼散射光谱线发生了消失、大的频率移动和谱线加宽等现象,这限制了气体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本文从表面增强喇曼光谱的电磁增强机理出发,采用双振子电磁模型,重点对表面增强喇曼谱线的频移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发现活性衬底表面大粒子引起的表面等离子体色散、弛豫、辐射阻尼及粒子半径本身都会对喇曼光谱的频移和加宽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由活性金属大粒子引起的表面等离子体色散对频移的影响更为明显。现有的理论大都是在小粒子近似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我们将这个模型的计算拓展到大粒子金属表面的情形,这对于应用双振子电磁模型研究SERS相对频移的问题更推进了一步。对金属活性衬底的制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最后,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用于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激光喇曼实验系统。为了提高气体的探测灵敏度,在气体样品池内设计了一个近共焦增强腔,使得焦点附近的激光功率达到将近9W。为了提高了气体的探测灵敏度,我们还作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腔内设有a notch filter、compound lens等)。使用这套装置,我们成功探测出了华东电力标准油样中分离出的混合气体,并得到了油中八种典型气体的喇曼光谱图。实现了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高灵敏度探测(几十个ppm量级)。目前处于产品商业转化阶段,这套系统的成功对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王虎[5](2006)在《周围神经束快速鉴别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周围神经中含有感觉与运动两种纤维成分,神经功能是由两种神经纤维束的多少所决定。一旦发生损伤,神经干内功能束的分布规律及性质判定,是临床选择手术方法的主要依据。在进行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时,要求术者必须熟悉神经干内的微细结构、功能束的定位及纤维数量的多少,以求达到精确的功能束对位缝合,提高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率,但截止目前尚无一种满意的可靠方法。因此,探求一种快速、准确而简便可行的鉴别方法来鉴定神经束的功能成分,达到术中功能神经束的配对吻合,从而提高周围神经修复的治疗效率,一直是临床医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实验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微区喇曼光谱分析法对周围神经进行研究,其中微区喇曼光谱法是首次应用于神经束性质的鉴别。研究结果表明:膜联蛋白V (Annexin V)和集聚蛋白(Agrin)分别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中特异性抗原物质;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SABC)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特异染色,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微区激光喇曼光谱法观测周围神经可获得光谱特征明显不同的两种光谱图,以此可实现运动与感觉神经束的快速鉴别。显微喇曼光谱技术应用神经束性质的鉴别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向小飞[6](2005)在《光纤拉曼光谱仪的设计与改进》文中认为分子光谱学是研究分子结构、分子成分不可缺少一门的重要工具。激光拉曼光谱仪是光谱分析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种大型仪器。该仪器非常昂贵,一般进口的拉曼光谱仪售价高达10 万美元以上,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JPI-1 型光纤拉曼光谱仪的结构和设计方法,该谱仪采用了液芯光纤技术和光子计数检测技术,可大幅提高灵敏度,降低成本。其灵敏度可达到普通进口拉曼谱仪的水平,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液芯光纤技术可以提高拉曼光谱强度103倍,甚至可达104倍,此技术的采用是JPI-1 光谱仪得以研制成功的重要保障。光子计数是一种非常灵敏的检测技术,可用于10-14W 以及更微弱光信号的检测中,理论上可达到单光子检测极限。液芯光纤技术结合光子计数检测技术,使高灵敏度,低成本的激光拉曼光谱仪的研制成为可能。我们设计了适合于液芯光纤和光子计数器的光路系统,信号接收和处理系统,成功地研制出了JPI-I型拉曼谱仪。本论文介绍了液芯光纤谱仪的设计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光路系统部分、信号接收和处理部分和程序控制部分。其中信号
舒业强[7](2005)在《从X射线技术的应用研究近代物理实验改革》文中研究表明X射线实验技术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物理实验技术。它在透射、衍射、能谱和射线源等方面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领域。就X射线衍射来说,它对近代科学(物理、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等)和近代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X射线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了解到物理实验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加快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促进了物理实验技术的改进。 近代物理实验是融物理思想和实验技术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其显着特点之一是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存。为了反映当前物理学科重要领域的发展及实验技术的进步,为了培养创新型综合性人才,近代物理实验应该是:理论与技术并重、理论和技术结合。X射线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告诉我们,近代物理实验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本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前部分以X射线衍射为线索具体介绍了X射线实验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X射线技术的实验方法,阐述了X射线实验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的后部分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出发点,思考近代物理实验科学的定位和近代物理实验的特点、地位及教学要求。从近代物理实验内容、实验室人员配备、教学方法、近代物理实验与科研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现阶段高校近代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实验仪器的更新、实验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实验技术的发展的角度研究了近代物理实验内容的改革,在这里面重点分析了“X射线衍射测定多晶体的晶格常数”、“全息照相”、“微波技术”实验内容的改进,引入了“扫描隧道显微镜”、“透视电子显微镜”、“锁相技术”、“超导技术”、“激光喇曼光谱”等一些新的实验;以实验技术为主线建立了分系列、分层次近代物理实验体系。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设系列近代物理实验室,进行研讨式教学。同时就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从半开放实验室一
王珺,吴岚军,李建国,张春野[8](2004)在《喇曼光谱仪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喇曼光谱学在医学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已得到迅速发展。在医学界利用光谱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文重点描述了喇曼光谱及喇曼光谱仪的原理,并对喇曼光谱学在医学,尤其是癌症诊断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了综述。
Condé Karamoko[9](2004)在《几种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当入射光照射分子时,除了光的透射和吸收外,还观测到光的散射。在散射光中除了包括原来的入射光的频率外(瑞利散射),还包括一些新的频率。这种产生新频率的散射称为喇曼散射,其光谱称为喇曼光谱。喇曼效应起源于分子的振动与转动,通过测定喇曼频移及强度、散射光的偏振状态可以研究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能级结构,也可以部分识别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基团,因此喇曼光谱技术在分子光谱、分析化学等基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光技术的引入使喇曼光谱技术发展成一门新的技术——激光喇曼光谱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分子的鉴定、分子结构、晶体的对称性、各种固体的结构相变研究,在有机和无机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学、催化和燃油等领域中也有重要应用。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喇曼光谱技术应用背景、应用研究领域及其进展;第二章综述了喇曼光谱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主要报道了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喇曼光谱的实验研究和分析结果,主要研究内容有:(1) 在实验上测定了丙酮、异丙醇、乙醇、乙二醇、甲苯、乙醚、正丁醇和甲酰胺的振动喇曼光谱。(2) 将实验结果与前人的工作进行比较,并考虑喇曼光谱的选择定则对喇曼谱线所属振动模的性质进行了归属。主要实验结果有:(1)在 2003500cm?1喇曼频移范围内,丙酮有十三条喇曼谱线、异丙醇有七条喇曼谱线、乙醇有七条喇曼谱线、乙二醇有十二条喇曼谱线、甲苯有十二条喇曼谱线、乙醚有十四条喇曼谱线、正丁醇有十四条喇曼谱线、甲酰胺有八条喇曼谱线。(2)首次在异丙醇和乙醇的喇曼光谱中发现了频移分别为 289cm?1和285cm?1的喇曼谱线。
张凤东[10](2004)在《液芯光纤喇曼光谱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液芯光纤封头技术与液芯光纤的制作方法,论述了液芯光纤喇曼光谱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分析了把液芯光纤的低损耗、高增益、良好稳定性等优点用于光谱技术的可行性,并在实验上验证了这种光纤喇曼联用技术具有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液芯光纤内产生喇曼效应是随着泵浦激光束与喇曼介质作用体积增加,从而使被激发的喇曼光在光纤的传播中不断被累积而得以增强。采用此联用技术,当液芯光纤芯内样品为二硫化碳(CS2),液芯光纤的长度为4米时获得的喇曼光谱强度最大。此时的喇曼光谱强度比吸收池方法获得的喇曼光谱强度提高两个数量级以上。
二、激光喇曼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喇曼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精细结构混合对高位态的Cs与H2的反应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激光的原理与技术简介 |
1.1 对激光与光的认识 |
1.1.1 对光源的认识 |
1.1.2 相干光源简介 |
1.2 激光的发光机制 |
1.2.1 激光产生的基础 |
1.2.2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
1.2.3 光辐射的量子理论 |
1.2.4 受激辐射的相干性 |
1.3 激光特性的简介 |
第二章 激光光谱学理论基础和技术 |
2.1 激光光谱学的理论基础 |
2.1.1 光谱学简介 |
2.1.2 激光光谱学简介 |
2.2. 激光光谱技术 |
2.3 激光光谱技术的应用 |
第三章 实验理论与实验技术 |
3.1 实验理论 |
3.1.1 光的抽运效应 |
3.1.2 光化学反应原理 |
3.1.3 碰撞截面与反应截面 |
3.1.4 荧光猝灭 |
3.2 实验技术 |
第四章 实验仪器介绍和样品制备 |
4.1 实验仪器简介 |
4.2 样品制备 |
第五章 主要研究内容 |
5.1 Cs(6D_J)+(H_2,He)的反应与非反应碰撞能量转移 |
5.2 高位K_2 分子与基态K 原子及H_2 分子间的激发转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2)贵州天麻品质光谱诊断机理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天麻的研究进展 |
1.1.1 天麻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研究 |
1.1.2 天麻化学成分研究 |
1.1.3 天麻的鉴别和鉴定方法研究 |
1.1.4 天麻及有效成份的药理作用研究 |
1.2 天麻光谱的研究展望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各光谱基本原理 |
2.1.1 紫外-可见光谱 |
2.1.2 荧光光谱 |
2.1.3 红外光谱 |
2.1.4 喇曼光谱 |
2.2 光谱分析理论基础 |
2.2.1 Lambert-Beer定律 |
2.2.2 喇曼定量分析依据 |
第三章 天麻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天麻素含量测定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制备 |
3.3.2 光谱测定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天麻的特征峰标定 |
3.4.2 含有不同浓度天麻素的光谱比较 |
3.4.3 建立光谱定量分析模型 |
3.4.4 荧光散射光谱定量分析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天麻的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研究 |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天麻素含量测定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制备 |
4.3.2 光谱测定 |
4.4 分析与讨论 |
4.4.1 天麻光谱的定性分析 |
4.4.2 天麻光谱的定量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天麻的光谱比较 |
5.1 不同等级贵天麻的光谱比较 |
5.2 野生、家种天麻的光谱比较 |
5.3 春麻与冬麻的光谱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
(3)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老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四节 本学位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本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有机半导体聚合物的基础知识 |
第一节 半导体聚合物物理 |
2.1.1 半导体聚合物材料 |
2.1.2 共轭聚合物的基本物理特性 |
2.1.3 光电子器件中的共轭聚合物 |
2.1.4 有机固体中的电子跃迁特性 |
第二节 聚合物光电子器件 |
2.2.1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 |
2.2.2 聚合物激光二极管 |
第三节 测量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性能的主要参数 |
2.3.1 发射光谱 |
2.3.2 发光亮度 |
2.3.3 发光效率 |
2.3.4 发光色度 |
2.3.5 发光寿命 |
2.3.6 电流密度-电压关系 |
2.3.7 亮度-电压曲线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焦喇曼光谱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喇曼散射的原理 |
3.2.1 喇曼散射的产生 |
3.2.2 经典理论对喇曼散射的解释 |
3.2.3 量子理论对喇曼散射的解释 |
3.2.4 喇曼光谱参数 |
3.2.5 共振喇曼散射原理 |
第三节 显微共焦喇曼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
3.3.1 共焦原理 |
3.3.2 共焦显微喇曼光谱系统 |
第四节 光致发光谱与喇曼光谱的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共轭聚合物 PFO-BT15发光二极管的电老化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室环境下 PLED的电老化研究 |
4.2.1 器件的制备 |
4.2.2 器件各层之间的匹配 |
4.2.3 样品的处理 |
4.2.4 器件老化前后的光电特性 |
4.2.5 器件老化前后的喇曼光谱 |
第三节 PLEDs电老化过程中的黑斑研究 |
4.3.1 PLEDs黑斑的形貌特征 |
4.3.2 PLEDs黑斑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退火对有机聚合物器件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阳极 ITO层退火处理对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
5.2.1 退火对ITO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5.2.2 退火对ITO薄膜电阻的影响 |
5.2.3 ITO薄膜退火对OLEDs的发光效率的影响 |
5.2.4 小结 |
第三节 实验室环境下 PLEDs的退火研究 |
5.3.1 样品制备 |
5.3.2 样品的退火处理 |
5.3.3 实验结果讨论 |
5.3.4 器件退火前后PR谱和喇曼谱的比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利用喇曼光谱研究 PLEDs内部的温度老化机理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喇曼效应测温的机理描述 |
第三节 利用喇曼光谱研究器件内部工作温度 |
6.3.1 器件的处理 |
6.3.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4)高灵敏气体激光喇曼光谱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DGA 的故障诊断技术 |
1.3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的进展 |
1.5 喇曼光谱在气体探测中的应用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电力故障与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 |
2.1 变压器油中的特征溶解气体 |
2.2 变压器常见故障与溶解气体产生的关系 |
2.3 气体在油中的溶解 |
2.4 正常运行时变压器油中气体含量 |
2.5 油中溶解气体含量与变压器故障判断 |
2.5.1 基于DGA 数据的故障诊断基本原理 |
2.5.2 有无故障诊断 |
2.6 油中溶解气体的检测系统 |
2.6.1 油中溶解气体的脱出 |
2.6.2 油中不同气体成分的分离 |
2.6.3 色谱分析技术中的气体检测 |
2.6.4 色谱技术与喇曼光谱技术的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喇曼光谱原理与技术 |
3.1 光散射 |
3.2 喇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
3.3 喇曼散射的经典模型处理 |
3.4 喇曼散射的量子模型处理 |
3.5 喇曼光谱若干分析应用技术 |
3.5.1 共振喇曼光谱 |
3.5.2 表面增强喇曼光谱 |
3.5.3 非线性喇曼效应 |
3.6 喇曼光谱技术的发展状况 |
3.7 喇曼光谱技术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气体的表面增强喇曼光谱的相对频移 |
4.1 实验结果中气体分子的相对喇曼频移 |
4.2 相对喇曼频移的理论分析 |
4.2.1 双振子电磁模型及SERS 的数学表达式 |
4.2.2 重离子质量近似下的喇曼增强 |
4.2.3 小粒子近似下频移的表达式的简化 |
4.2.4 分子吸附在大粒子表面的喇曼频移 |
4.2.5 相对频移的数值模拟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气体的高灵敏腔增强激光喇曼检测 |
5.1 激光喇曼光谱检测溶解气体的确立 |
5.2 腔增强技术的选择 |
5.3 激光喇曼实验系统 |
5.3.1 喇曼光谱的激发光源 |
5.3.2 激光喇曼增强腔的设计 |
5.3.2.1 喇曼多通反射池 |
5.3.2.2 用于气体喇曼光谱测量的PBC 腔 |
5.3.2.3 近共焦喇曼增强腔 |
5.3.3 样品池 |
5.3.4 探测系统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使用CCD 探测系统对溶解气体的研究 |
5.4.2 PMT-928 系统对溶解气体的研究 |
5.4.2.1 标准油样中溶解气体探测 |
5.4.2.2 气压和绝对喇曼信号强度的关系 |
5.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致谢 |
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周围神经束快速鉴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
前言 |
实验一 快速免疫组化法鉴别周围神经束性质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实验二 微区喇曼光谱法快速鉴别周围神经束性质 |
一、主要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6)光纤拉曼光谱仪的设计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拉曼光谱及其光谱仪的广泛应用前景 |
1.2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拉曼光谱仪简介 |
第一节 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
1.1 喇曼效应 |
1.2 喇曼光谱基本原理 |
第二节 拉曼光谱仪的历史及分类 |
2.1 拉曼光谱仪的历史 |
2.2 拉曼光谱仪的分类 |
2.2.1 色散型激光拉曼光谱仪 |
2.2.2 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FTRaman) |
第三节 我们研制的光谱仪结构 |
第三章 设计思路 |
第一节 几种弱信号检测方法对比 |
第二节 设计技术路线及其光谱仪总体框架 |
2.1 设计指标 |
2.2 设计技术路线 |
2.3 光谱仪总体框架 |
第四章 光路部分 |
第一节 光源 |
第二节 高放大率光纤样品室前置光路系统 |
第三节 分光单元及其驱动系统 |
第五章 光电转换系统 |
第一节 光电转换简要分析 |
第二节 光电倍增管的附属电路 |
第三节 光电倍增管致冷系统 |
第六章 核心检测电路 |
第一节 电路通频带宽确定 |
1.1 反斯托克斯线的动态范围 |
(确定放大器的下限截止频率) |
1.2 脉冲信号频谱分析(傅立叶变换) |
(确定放大器的上限截止频率) |
第二节 负载电阻与信噪比分析 |
2.1 对频率响应的分析 |
2.2 对信噪比的分析 |
第三节 放大器参数设计 |
3.1 放大器的研制 |
3.2 输入级组态选择 |
3.3 静态工作点确定 |
3.4 偏置 |
3.5 增加带宽措施(组合电路,频率补偿。负反馈) |
3.6 滤波 |
3.7 电路图和电路原理分析 |
3.8 元件选择 |
3.9 接地方案 |
3.10 几种干扰的解决 |
3.10.1 自激 |
3.10.2 共模干扰 |
3.11 调试 |
第七章 计算机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 |
第一节 计数器 |
第二节 计算机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 |
第三节 操作规程 |
第四节 拉曼光谱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7)从X射线技术的应用研究近代物理实验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综述 |
1.1 X射线的发展史 |
1.2 X射线实验技术在各学科发展中的应用 |
1.3 近代物理实验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的提出 |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二章:X射线产生原理及X射线衍射实验技术分析 |
2.1 X射线的本质和X光谱 |
2.2 X射线实验技术 |
2.3 X射线的广阔发展前景 |
第三章: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
3.1 近代物理实验新的定位 |
3.2 近代物理实验的特点、地位及教学要求 |
3.3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3.4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 |
(9)几种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喇曼光谱学的研究意义及应用背景 |
2 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研究领域简介 |
3 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的研究进展简介 |
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喇曼光谱学的基本原理 |
1 引言 |
2 振动喇曼散射的经典理论 |
3 喇曼散射的经典理论 |
4 喇曼光谱学的半经典理论 |
5 极化率近似 |
6 振动喇曼光谱择定则 |
第三章 有机分子的激光喇曼光谱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装置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丙酮 (CH3COCH3) |
3.2 异丙醇 (CH3)2CHOH |
3.3 乙醇 C2H5OH |
3.4 乙二醇 C2H6O2 |
3.5 正丁醇 CH3(CH2)2CH2OH |
3.6 甲苯 C6H5CH3 |
3.7 乙醚 (C2H5)2O |
3.8 甲酰胺HCONH_2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完成的工作 |
致谢 |
(10)液芯光纤喇曼光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喇曼光谱在物质分子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1.2 液芯光纤在喇曼光谱学上的应用及国内外动态 |
1.3 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 |
1.4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
第二章 光纤传输的基本理论 |
2.1 光纤的结构 |
2.2 光纤的分类 |
2.3 光束在光纤中的传输 |
2.4 光纤的色散 |
2.5 光纤的损耗 |
第三章 喇曼散射理论 |
3.1 喇曼散射 |
3.2 喇曼散射的经典与半量子理论解释 |
3.3 喇曼散射的特征量 |
3.4 喇曼散射与瑞利散射 |
3.5 喇曼散射与红外光谱 |
3.6 喇曼效应与荧光效应 |
第四章 液芯光纤喇曼光谱的实验研究 |
4.1 吸收池方法的实验装置 |
4.2 光纤喇曼联用技术实验装置 |
4.3 液芯光纤芯内液体样品的选择 |
4.4 液芯光纤的制作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1 吸收池法测量液体样品的喇曼光谱 |
5.2 液体样品的喇曼频移 |
5.3 液芯光纤的损耗系数 |
5.4 液芯光纤的最佳长度 |
5.5 光纤喇曼联用技术测量喇曼光谱 |
5.6 光纤喇曼联用技术的光谱增强作用 |
5.7 低折射率液芯光纤的喇曼光谱分析 |
5.8 喇曼线的主要特征 |
5.9 引起实验误差的主要因素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发表论文 |
四、激光喇曼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细结构混合对高位态的Cs与H2的反应机制的影响[D]. 万鸿飞. 新疆大学, 2009(01)
- [2]贵州天麻品质光谱诊断机理和方法研究[D]. 张芙蓉. 贵州大学, 2009(S1)
- [3]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老化机理研究[D]. 秦哲. 南开大学, 2009(07)
- [4]高灵敏气体激光喇曼光谱的研究及应用[D]. 李晓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3)
- [5]周围神经束快速鉴别的实验研究[D]. 王虎. 吉林大学, 2006(10)
- [6]光纤拉曼光谱仪的设计与改进[D]. 向小飞. 吉林大学, 2005(06)
- [7]从X射线技术的应用研究近代物理实验改革[D]. 舒业强.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8]喇曼光谱仪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王珺,吴岚军,李建国,张春野. 光机电信息, 2004(06)
- [9]几种有机分子喇曼光谱的研究[D]. Condé Karamoko. 安徽师范大学, 2004(04)
- [10]液芯光纤喇曼光谱的研究[D]. 张凤东. 长春理工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