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薄板制作方法的改进

色谱薄板制作方法的改进

一、层析薄板制作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赫麟[1](2018)在《苝酰亚胺多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体相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基于窄带隙聚合物供体与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的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高,表明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发正在成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取得突破的主导方向。新颖的电子供体快速发展,但电子受体的研发则相对滞后。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关键在于结构新颖且光伏性能优良的电子受体材料的开发。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非富勒烯电子受体材料,具有强可见光吸收和高电子迁移率等优点,表现出较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设计合成不同结构的苝酰亚胺二倍体,研究不同连接位置、连接方式和单体结构对材料光伏性能的影响。其中双芳炔桥连和氧醚桥连的苝酰亚胺二倍体,由于较强的结晶性和不平衡的载流子传输性能而表现出较低的光伏性能。直接相连的苝酰亚胺二倍体具有优良的光子捕获性能、匹配的分子能级和较弱的固态结晶性,能够有效的提高苝酰亚胺二倍体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三种不同单体结构邻位-邻位相连的苝酰亚胺二倍体的共混薄膜表现出不平衡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其展现出较低的光电转换效率。基于直接相连的苝酰亚胺二倍体展现出优良的光伏性能,以及苝酰亚胺多倍体的共混薄膜表现出高电子迁移率和出色的相分离形貌等优点。本文开发直接相连更大共轭骨架的苝酰亚胺多倍体,探寻分子结构对材料光伏性能的影响。由于延展的共轭骨架和扭曲的分子结构有利于调节共混薄膜的相分离形貌,相比于港湾位-邻位相连苝酰亚胺二倍体,邻位-港湾位-邻位相连线性共轭苝酰亚胺三倍体表现出更优的光伏性能。港湾位-港湾位-港湾位线性共轭苝酰亚胺三倍体的共混薄膜表现出良好的相分离形貌和平衡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其电池的最佳光电转换效率可达到7.12%。构建含有噻吩单元的超大共轭骨架来调节共混薄膜的电荷分离效率和载流子传输性能,开发线性大共轭和梯形大共轭苝酰亚胺四倍体电池的最佳光电转换效率分别可达到7.17%和8.13%,相比港湾位-邻位相连的苝酰亚胺二倍体,含有噻吩单元的苝酰亚胺四倍体能够表现出更优的光伏性能。由于更大的梯形共轭骨架和更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两种梯形大共轭的苝酰亚胺四倍体闭环衍生物展现出优秀的电子传输性能。

马豪[2](2015)在《基于扇束的兰姆波层析成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型薄板结构广泛应用于船舶汽车、航天设备、轨道桥梁等强度高、环境复杂的工程领域,对薄板的役前与役中的健康状况的无损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薄板的检测而言,兰姆波层析成像技术是一项具有特别优势的无损检测技术。薄板中的兰姆波检测技术具有传播距离远,能量衰减小,信号中携带缺陷信息等优点;基于兰姆波的层析成像检测技术能够利用兰姆波的检测数据有效而准确地重建薄板中缺陷位置、大小等相关信息,较好地重现薄板中表面甚至内部缺陷。本文针对基于扇束的兰姆波层析成像技术进行相关研究与实验验证。文中首先介绍了兰姆波的基本理论,并分析了兰姆波的多模态与频散特性;以铝制薄板为对象,在MATLAB平台上计算兰姆波的波动方程并绘制在不同频厚积下的频散特性曲线,为兰姆波激励信号的选择与模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介绍了层析成像中投影的物理与数学表示,以及两类重要经典的重建算法;着重讲述以中心切片定理为基础的滤波反投影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的两个典型算法,即代数重建算法和同时迭代重建算法。以铝制薄板为模拟对象,基于扇束结构的扫描方案,设定薄板中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的圆形缺陷,计算不同参数模型下的理论投影数据,并采用具有较小误差的同时迭代重建算法重建模型缺陷;分析对比与相应模型匹配的不同的重建缺陷图像,均能得到良好的重建图像。搭建实验平台,采用纵波直探头激励超声兰姆波,使用经验模态分解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去除兰姆波走时信号中的噪声,提取精确的走时数据,同样采用同时迭代重建算法进行缺陷重建,得到了较好的缺陷图像。实验数据的重建图像准确地识别了缺陷的相关信息;有力地佐证了兰姆波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层析成像算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为该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苏维埃,王文英,李锦树[3](1980)在《植物类脂及其脂肪酸的分析技术——TLC-GLC技术》文中认为 类脂是植物各种膜,例如叶绿体膜、线粒体膜、核膜、质膜、内质网膜和液泡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叶绿体漠中、类脂占膜总干重的50%左右,其中以糖脂含量最多,约为总类脂量的60%以上。在线粒体膜中,类

肖湘[4](2020)在《基于多物理传感器的速度下缺陷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铁路、石油、航空航天、核电等诸多领域。它具有不破坏试件,检测灵敏度高,检验方法具有互容性等优点。小径薄壁无缝钢管和钢轨是核电和铁路运输的关键部件,它们作为母材都需要进行役前或在役检查。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高精度、高效率和全断面检测。而无损检测方法众多,每种检验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如何克服单一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实现高效率、精密检测是研究难点。本文将围绕速度效应下的超声波和涡流热成像检测技术开展研究,旨在研究超声探头高转速下小径薄壁管的缺陷检测和壁厚、外径的精密测量以及巡检模式下的钢轨检测等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研究了超声波在小径薄壁管内的传播过程、缺陷检测机理和能量分布,提出了正向物理推导和反向学习的超声探头声学参数优化方法。创新性的从缺陷与管壁形成的端角区出发,逐一分析和推导了探头各项声学参数和公式。利用声场计算、反向学习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迭代优化了难以直接计算的频率和晶片尺寸参数。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2)在高速测量下,研究了小径薄壁管壁厚和外径的高精度超声测量方法。在分析了探头高速旋转装置产生测量误差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超声共振法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嵌入式神经网络智能补偿传感构架。测试结果表明,该新型超声传感架构能够消除水温变化引起的误差,减小管材变形和机械振动对测量的影响。3)开展涡流热成像检测技术动态扫描实验,研究了红外热成像的空间‐时序融合张量模型。通过对比矩形和双匝圆形激励线圈在速度效应下的检测结果,验证了双匝激励线圈能够有效检出不同分布方向的缺陷,适用于动态扫描。通过张量分解,挖掘缺陷的位置‐时间隐性关系,降低了热扩散和运动模糊的叠加效应,增强了缺陷与背景噪声的对比度,为实现速度效应下的涡流热成像检测奠定基础。4)速度效应下,提出了基于特征层的声、热多传感数据融合模型。建立了超声波数据、热图像与被测试件检测位置映射关系,分析了超声B扫成像与运动、热图像序列与时间的关系。通过位置映射将超声B扫图像、热图像与被检区域进行真实位置统一。完成了三维热图像序列到二维热图像、超声一维A扫信号到二维B扫图像重构。提出冗余性数据融合方法,将融合结果与超声体波融合实现了互补性检测,完成了互容检测手段的相互补偿和印证。通过计算机DirectX技术,重构金属厚板试件的三维模型,客观反映试件从表面到内部缺陷状态。上述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实施快速动态检测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为推动多传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张文重[5](2020)在《苝酰亚胺港湾位衍生的金属锡环化及多倍体的合成与表征》文中认为有机太阳能电池被广泛关注,提高作为其核心构成的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的性能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富勒烯型受体材料因其难于修饰改性、造价高昂以及可见光吸收能力弱的缺点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苝酰亚胺类材料因其较大的共轭结构使其具备代替富勒烯类材料的条件,此外其价格低廉、易于修饰、可见光吸收强等优点弥补了富勒烯类材料,成为目前受体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但苝酰亚胺存在分子间易π-π堆积而使激子复合率提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改进策略是:通过适当的空间扭曲,在保证电子传输性的同时,减弱分子堆积。本文依据在苝酰亚胺港湾位引入杂原子修饰这一思路,创造性的在苝酰亚胺的港湾位环合金属锡,合成了化合物PDI-Sn和2PDI-Sn。杂元环的引入,使得PDI-Sn和2PDI-Sn具备更大的共轭结构,促进了载流子的传输,降低了LUMO能级(约150 meV),具备更强的电子吸引能力;适度红移的吸收光谱增大了其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金属锡作为重原子给苝酰亚胺带来了三重激发态效应,其单线态氧产率由原来的13%和7.8%分别提升至48.5%和40.4%。激发三重态的寿命值也相比原来得到提升,达到约18微妙。所有这些结果表明,化合物PDI-Sn和2PDI-Sn具有成为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的潜能。设计合成了邻位直接相连和港湾位直接相连的多倍体3PDI和4PDI。这两个化合物均表现出更大的消光系数以及增加的可见光吸收范围,3PDI和4PDI的消光系数分别为98800和82800 M-1cm-1,3PDI的可见光吸收范围扩大到600 nm,而4PDI因港湾位相连的方式以及更多的单体构成,而具备更大的吸收范围(至640 nm)。两者的LUMO能级分别为-3.97 eV和-4.18 eV。增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匹配的电位能级以及增强的吸电子能力,都意味着这两种分子具备作为电子受体材料的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3PDI的邻位直连方式,在实现分子空间扭曲的同时,也保证了单体PDI的平面结构,这实现了在抑制分子堆叠的同时保证载流子传输效率的构思原则,使得3PDI具备更大的应用潜力。

冯倩[6](2017)在《金属板超声层析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金属薄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当中。金属薄板在使用过程中,因材料本身的缺陷,或一些由金属薄板制造而成的构件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缺陷,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因此对金属板进行缺陷探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安全生产的意义重大。兰姆波在无损检测技术领域中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对大面积薄板状结构进行无损检测。而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更是早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领域当中。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将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与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相结合,用于有限元仿真中铝板表面缺陷的检测识别,最后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对得到的铝板超声层析成像进行分割和平滑处理,并运用信息熵和区域一致性参数来对图像处理结果进行定量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了超声兰姆波在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材料中的传播特性,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铝板属于各向同性材料,因此在文中只给出了超声兰姆波在各向同性材料中的频散方程和频散曲线。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和文中图像分割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投影与反投影基本原理、中心切片定理、扇形束卷积滤波反投影算法、脉冲耦合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为有限元仿真中超声激励信号走时的提取和铝板超声层析成像及其图像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缺陷大小和位置不同的铝板模型,通过加载五周期汉宁窗口正弦信号来模拟兰姆波在铝板中的传播,提取走时数据。用MATLAB编写扇形束卷积滤波反投影算法程序,将走时数据代入算法中对铝板模型进行重建成像,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板中的缺陷信息清晰可见。最后对铝板成像运用全局阈值分割、PCNN分割、GA改进PCNN分割这三种不同的图像分割方法进行图像处理,并使用信息熵和区域一致性参数这两个定量评价标准对图像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金属铝板模型中缺陷的位置、形状等,也通过对信息熵和区域一致性参数这两个定量评价标准进行数值计算证实了全局阈值分割、PCNN分割、GA改进PCNN分割三种方法的分割效果依次增强,为金属铝板超声层析成像无损检测在实验环境下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白林,陈洁,梁永芳[7](2018)在《薄层色谱板的快速制备及分离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薄层色谱法在天然产物的分离、跟踪有机反应、柱色谱分离预测试及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作为粘合剂,采用倾涂法制备薄层色谱板,考察了粘合剂浓度、吸附剂类型、干燥方式对薄层色谱板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将一定量的柱层析硅胶溶于0.4%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中,制成的薄层色谱板粘结性能好,分离效率高,制板时间大为缩短,为薄层色谱板的制作提供了一条快速、便捷、环境友好的方法。

李德强[8](2021)在《基于超声导波的复杂板结构损伤识别研究》文中提出板结构作为船舶与海洋大型工程装备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一些复杂的结构形式,比如双曲板、加筋板等,这些复杂板结构一般是由平板通过焊接、铆接和弯板等工艺加工成型,因此其连接部位易产生损伤,威胁到工程装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因此针对复杂板结构进行结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基于超声导波的无损检测技术对复杂板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研究。首先对平板中存在的Lamb波和SH波两种导波模式的基本传播理论进行了推导,利用数值方法求解了各自的频散方程;然后针对两种导波模式的频散特征,选择了层析成像算法和离散椭圆算法进行研究,并针对不规则板结构,通过定义三维权重R’改进了RAPID算法,使其能够实现对不规则板结构的损伤定位成像。其次,结合有限元方法,对超声Lamb波在不同波导中的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在平板和曲板中传播形式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曲板中周向兰姆波模式与平板中Lamb波的相似性,并应用改进的RAPID算法对双曲板结构进行损伤定位成像;同时,利用施加不同方向位移载荷的方式成功在平板结构中激励出了超声SH波,得到了SH波的基频模态。最后,针对双曲铝板和加筋板分别设计了损伤识别实验:利用基于Lamb波的超声损伤检测技术对焊接双曲铝板的结构缺陷进行了损伤识别研究,采用PZT型压电换能器组成传感器网络,对单个损伤进行了三维定位成像,并且提出应用融合的损伤概率指数I’来表征损伤程度;利用超声SH波对加筋铝板连接处的损伤进行损伤识别,采用一种新型的厚度剪切式(d15)压电换能器组成传感器网络,利用离散椭圆算法对连接处存在的单损伤、多损伤以及损伤程度进行研究,验证了基于超声SH波的无损检测技术识别加筋板焊接结构处损伤的有效性。

赵刚[9](2019)在《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低能量冲击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材料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结构中。对于复合材料结构,在其生命周期内,即制造、服役及维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部的低能量冲击。低能量冲击可能产生不可见损伤,不可见损伤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下降,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冲击发生后能准确及时确定冲击源的位置,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依据,这是结构健康技术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针对低能量冲击定位问题,本文分别从时域、频域和能量衰减三个角度对该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碳纤维增强层合板(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结构,研究了Lamb波信号处理技术,即对Lamb波的产生、采集与分析进行了研究。根据Lamb波传播的特性,即频散特性和多模式传播方式,由Mindlin板理论和Raleigh-Lamb理论,确定了Lamb波群速度计算方法。针对多模式传播问题,研究表明当频厚积低于1KHz﹒m时Lamb波的高阶模态会截止,只存在低阶模态即A0和S0。在低能量横向冲击的情况下,Lamb波大部分能量通过反对称模式传输,对于低能量冲击,被激发信号的频率属于低频范畴,鉴于此,提出了使用Lamb波的A0模态研究低能量冲击定位的方法。(2)针对基于时域的冲击定位技术,为了有效地提取波达时间TOA(Time of Arrive),采用Db(Daubechies)小波对应变信号进行去噪、分解及重构。根据Lamb波的频散曲线获取A0模态群速度,运用三角测量技术实现对冲击源定位,在定位计算中,为了解决三角测量技术中复杂非线性方程组解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的混合优化算法,保证了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精度。由于运用三角测量技术进行定位研究时,对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算法要求较高,求解算法选取不合理时,将出现较大的误差,且容易产生异常值。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片和四点圆弧定位的算法,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3)针对基于频域的冲击定位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和FBG(Fiber Bragg Grating)传感器的定位方法,FBG采集由低能量冲击引发的应变信号。开展了FBG传感器获取应变信号的研究,FBG可采用嵌入式和粘贴式两种方法采集应变信号。采用嵌入式布置FBG时,在样板制备过程中,宜采用端面引出的方法引出光纤,因为端面引出方式可有效提高埋入光纤的成活率。对采集到的应变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统计前三阶固有频率所对应的振幅数据。对振幅数据进行归一化,建立阶次向量矩阵和判断模型。通过热压罐成型工艺制作了两个不同铺层方式、不同几何尺寸的的CFRP样板。样板一的铺层顺序是[0/45/90/-45]2s,尺寸为300mm×400mm×2.5mm,FBG传感器采用嵌入式预埋入层合板中。样板二为一块400mm×400mm×2mm的层合板,铺层顺序为[0/90]4s,FBG传感器沿表面纤维方向±45°粘贴在层合板表面。针对提出的方法,用两个样板分别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适用于工程应用中。(4)研究了应变波在碳纤维层合板传播过程中,阻尼和几何延展对能量衰减的影响。对阻尼引起的波的衰减和能量衰减的稳定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能量衰减逆向定位模型。在实验验证过程中,运用应变片采集冲击信号,获取不同冲击点的振幅,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曲线。通过拟合曲线方程实现对冲击位置的逆向定位。针对定位误差问题,提出了误差比邻域概念,实验证明冲击源落在误差比邻域内的置信度为0.98。

刘斌[10](2010)在《基于电阻率法与激电法的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与突水灾害实时监测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的交通、矿山和水利水电等领域正在修建大量的隧道(洞)等地下工程,普遍具有埋深大、洞线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显着特点,导致隧道施工中将面临突(涌)水等诸多地质灾害。在国内外隧道特大事故中,突(涌)水地质灾害在死亡人数和发生次数上均居于前列,已经成为制约隧道等地下工程建设的瓶颈问题之一,因此,隧道施工期含水地质构造的超前探测与突涌水灾害实时监测预测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科技工程难题。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了以直流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等地球物理方法为先导的解决思路,以三维电阻率的正反演理论与水量估算方法研究为出发点,建立了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三维成像与水量估算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法的隧道突涌水灾害实时监测预测系统与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和物理模型试验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三维电阻率正演这一基础性问题,利用有限单元法实现了点源三维电场的求解,提出了基于预条件共轭梯度算法与Cholesky分解算法的大型线性方程组求解效率优化方案,实现了三维电阻率勘探的快速精确正演。在三维电阻率正演的基础上,利用“等效电阻率法”实现了三维极化率的数值正演。2)针对三维电阻率反演成像这一核心问题,分别对线性反演方法、非线性反演方法和联合反演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光滑约束的最小二乘线性反演方法及其计算效率优化方案,该方法计算效率较高,但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依赖性较强。提出了基于光滑约束的改进遗传算法非线性反演方法,提出了变异方向控制技术解决了搜索效率极低这一阻碍遗传算法用于三维电阻率反演的瓶颈问题,有效降低了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的依赖,但存在计算时间成本大的缺陷。提出了线性方法与非线性方法相结合的联合反演方法,降低了对初始模型的依赖,在保证反演效果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反演速度。基于上述方法编制了三维电阻率反演程序3D E-Imager,搭建了一个适用于三维电阻率反演的通用软件平台。3)针对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三维成像与定位这一难题,提出了基于直流电阻率法的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三维成像方法。总结分析了隧道含水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点并进行了概化,解答了隧道超前探测的基本问题(如三维全空间点源电场求解、测量工作方式、干扰识别与去除方法),在对含水构造超前探测进行系统正演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观测数据响应特征,确定了超前探测反演目标区域,提出了基于三维电阻率反演方法的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三维成像方法,利用大量的反演算例验证了电阻率法对断层、溶洞等含导水地质构造三维成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总结了不同类型含水构造的三维成像特点。4)针对隧道含水构造水量估算与预测这一关键性难题,提出了基于二电流激发极化半衰时之差法的隧道含水构造水量预测方法,研发了二电流激发极化时差仪器设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发现半衰时之差与水量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含水构造水量估算方法,为实现实际工程中含水构造的水量预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5)以三维电阻率反演成像技术和半衰时之差法水量估算方法为实现手段,综合地质分析以及其他预报方法,提出了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三维成像与水量估算综合技术体系,并将该技术体系应用于三峡翻坝公路鸡公岭隧道、锦屏二级电站4#输水隧洞等多个隧道工程的预报实践工作中,预报结果与实际开挖情况基本一致,从工程应用角度验证了基于直流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的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三维成像与水量估算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6)针对隧道施工期突涌水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测难题,提出了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法的隧道突涌水灾害实时监测系统与方法。根据相关资料建立了隧道突水地电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正演研究。设计了以快速反演成像方法为核心技术的具有全程自动监测、多参数综合判断等特点的电阻率层析成像实时监测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到隧道涌水模型试验和煤矿采区突水模型试验的实时监测工作中,将渗流发展、岩层破断、突水通道形成等重要前兆过程以动态成像的方式直观形象表达出来,有效的捕捉到突水前兆信息,为突涌水灾害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7)最后,提出了基于直流电阻率法和激电法的“含水构造超前探测——突涌水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两阶段隧道突涌水灾害全程预报预警技术体系的架构和思路,为本文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实际工程中突涌水灾害的全程预报预警奠定了基础。

二、层析薄板制作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层析薄板制作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苝酰亚胺多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简介与分类
        1.2.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应用
        1.2.3 电子受体材料的分类
        1.2.4 非富勒烯电子受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2.5 苝酰亚胺类受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
2 不同连接方式的苝酰亚胺二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双芳炔桥连苝酰亚胺二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2.2.1 双芳炔桥连苝酰亚胺二倍体的分子设计
        2.2.2 化合物diPDIB、diPDIT、diPDIC、diFPDIC、diPDIF和diFPDIF的合成路线
        2.2.3 实验部分
        2.2.3.1 仪器与原料
        2.2.3.2 化合物diPDIB和diPDIT的合成
        2.2.3.3 化合物diPDIC、diFPDIC、diPDIF和diFPDIF的合成
        2.2.3.4 测试方法
        2.2.4 结果与讨论
        2.2.4.1 化合物diPDIB、diPDIT、diPDIC、diFPDIC、diPDIF和diFPDIF的合成方法
        2.2.4.2 化合物diPDIB、diPDIT、diPDIC、diFPDIC、diPDIF和diFPDIF的光谱性质
        2.2.4.3 化合物diPDIB、diPDIT、diPDIC、diFPDIC、diPDIF和diFPDIF的电化学性质
        2.2.4.4 化合物diPDIB、diPDIT、diPDIC、diFPDIC、diPDIF和diFPDIF的热稳定性
        2.2.4.5 化合物diPDIB、diPDIT、diPDIC、diFPDIC、diPDIF和diFPDIF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2.2.4.6 化合物diPDIB、diPDIT、diPDIC、diFPDIC、diPDIF和diFPDIF的载流子迁移性能
        2.2.5 本节小结
    2.3 氧醚桥连苝酰亚胺多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2.3.1 氧醚桥连苝酰亚胺多倍体的分子设计
        2.3.2 化合物bo-diPDIO、oo-diPDIO、bb-diPDIO和ooo-triPDIO的合成路线
        2.3.3 实验部分
        2.3.3.1 仪器与原料
        2.3.3.2 化合物bo-diPDIO、oo-diPDIO、bb-diPDIO和ooo-triPDIO的合成
        2.3.4 结果与讨论
        2.3.4.1 化合物bo-diPDIO、oo-diPDIO、bb-diPDIO和ooo-triPDIO的合成方法
        2.3.4.2 化合物bo-diPDIO、oo-diPDIO、bb-diPDIO和ooo-triPDIO的光谱性质
        2.3.4.3 化合物bo-diPDIO、oo-diPDIO、bb-diPDIO和ooo-triPDIO的电化学性质
        2.3.4.4 化合物bo-diPDIO、oo-diPDIO和bb-diPDIO的热稳定性
        2.3.4.5 化合物bo-diPDIO、oo-diPDIO、bb-diPDIO和ooo-triPDIO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2.3.4.6 化合物bo-diPDIO、oo-diPDIO、bb-diPDIO和ooo-triPDIO的载流子迁移性能
        2.3.5 本节小结
    2.4 不同连接位置苝酰亚胺二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2.4.1 不同连接位置苝酰亚胺二倍体的分子设计
        2.4.2 化合物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合成路线
        2.4.3 实验部分
        2.4.3.1 仪器与原料
        2.4.3.2 化合物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合成
        2.4.4 结果与讨论
        2.4.4.1 化合物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合成方法
        2.4.4.2 化合物PDI、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光谱性质
        2.4.4.3 化合物PDI、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电化学性质
        2.4.4.4 化合物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热稳定性
        2.4.4.5 化合物PDI、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量子化学计算
        2.4.4.6 化合物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2.4.4.7 化合物bb-diPDI、oo-diPDI和bo-diPDI的载流子迁移性能
        2.4.5 本节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单体结构的苝酰亚胺二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单体结构的苝酰亚胺二倍体的分子设计
    3.3 化合物oo-diPDIE、oo-diPDIES、oo-diPMI、oo-diPMIS、oo-diPDIA、oo-diPDIAS和oo-diPDIOO的合成路线
    3.4 实验部分
        3.4.1 仪器与原料
        3.4.2 化合物oo-diPDIE和oo-diPDIES的合成
        3.4.3 化合物oo-diPMI和oo-diPMIS的合成
        3.4.4 化合物oo-diPDIA、oo-diPDIAS和oo-diPDIOO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化合物oo-diPDIE、oo-diPDIES、oo-diPMI、oo-diPMIS、oo-diPDIA、oo-diPDIAS和oo-diPDIOO的合成方法
        3.5.2 化合物PDITE、oo-diPDIE、oo-diPDIES、PMI、oo-diPMI和oo-diPMIS的光谱性质
        3.5.3 化合物PDIA、oo-diPDIA、oo-diPDIAS、PDIOO和oo-diPDIOO的光谱性质
        3.5.4 化合物PDITE、oo-diPDIE、oo-diPDIES、PMI、oo-diPMI和oo-diPMIS的电化学性质
        3.5.5 化合物PDIA、oo-diPDIA、oo-diPDI[AS、PDIOO和oo-diPDIOO的电化学性质
        3.5.6 化合物PDITE、oo-diPDIE、oo-diPDIES、PDIA、oo-diPDIA、oo-diPDIAS和oo-diPDIOO的热稳定性
        3.5.7 化合物oo-diPDIE、oo-diPDIA和oo-diPDIOO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3.5.8 化合物PDITE、oo-diPDIE、PDIA、oo-diPDIA、PDIOO和oo-diPDIOO的载流子迁移性能
    3.6 本章小结
4 苝酰亚胺三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苝酰亚胺三倍体的分子设计
    4.3 化合物bo-diPDI7、bb-diPDI7、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合成路线
    4.4 实验部分
        4.4.1 仪器与原料
        4.4.2 化合物bo-diPDI7和bb-diPDI7的合成
        4.4.3 化合物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合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化合物bo-diPDI7、bb-diPDI7、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合成方法
        4.5.2 化合物bo-diPDI7、bb-diPDI7、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光谱性质
        4.5.3 化合物bo-diPDI7、bb-diPDI7、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电化学性质
        4.5.4 化合物bo-diPDI7、bb-diPDI7、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热稳定性
        4.5.5 化合物bo-diPDI7、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量子化学计算
        4.5.6 化合物bo-diPDI7、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4.5.7 化合物bo-diPDI7、bb-diPDI7、obo-triPDI7和bbb-triPDI7的载流子迁移性能
    4.6 本章小结
5 苝酰亚胺四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苝酰亚胺四倍体的分子设计
    5.3 化合物obbo-tetraPDI7S、obbo-tetraFPDI7S、bb-tetraFPDI5S和bb-tetraFFPDI5S的合成路线
    5.4 实验部分
        5.4.1 仪器与原料
        5.4.2 化合物obbo-tetraPDI7S和obbo-tetraFPDI7S的合成
        5.4.3 化合物bb-tetraFPDI5S和bb-tetraFFPDI5S的合成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化合物obbo-tetraPDI7S、obbo-tetraFPDI7S、bb-tetraFPDI5S和bb-tetraFFPDI5S的合成方法
        5.5.2 化合物obbo-tetraPDI7S和obbo-tetraFPDI7S的光谱性质
        5.5.3 化合物diFPDI5、bb-tetraFPDI5S和bb-tetraFFPDI5S的光谱性质
        5.5.4 化合物obbo-tetraPDI7S和obbo-tetraFPDI7S的电化学性质
        5.5.5 化合物diFPDI5、bb-tetraFPDI5S和bb-tetraFFPDI5S的电化学性质
        5.5.6 化合物obbo-tetraPDI7S、obbo-tetraFPDI7S、diFPDI5、bb-tetraFPDI5S和bb-tetraFFPDI5S的热稳定性
        5.5.7 化合物obbo-tetraPDI7S和obbo-tetraFPDI7S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5.5.8 化合物obbo-tetraPDI7S和obbo-tetraFPDI7S的载流子迁移性能
        5.5.9 化合物diFPDI5、bb-tetraFPDI5S和bb-tetraFFPDI5S的载流子迁移性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目标化合物的核磁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扇束的兰姆波层析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兰姆波的基本理论
    2.1 兰姆波概述
    2.2 兰姆波在薄板中的传播特性
        2.2.1 兰姆波的波动方程
        2.2.2 兰姆波的相速度与群速度
        2.2.3 兰姆波的频散曲线
    2.3 兰姆波激励探头与模式的选择
    2.4 兰姆波的激发信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T图像重建的基本理论
    3.1 投影的理论基础
        3.1.1 投影的物理基础
        3.1.2 投影的数学基础
    3.2 解析重建算法原理
        3.2.1 傅里叶中心切片定理
        3.2.2 滤波反投影算法的推导
    3.3 迭代重建算法原理
        3.3.1 迭代法的基本原理
        3.3.2 代数迭代算法理论
        3.3.3 ML-EM迭代算法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扇束兰姆波层析成像的理论模拟
    4.1 扇束结构的概述
    4.2 扇束结构的兰姆波投影的理论模拟
        4.2.1 理论模型的缺陷参数设置
        4.2.2 理论投影数据的计算
    4.3 理论投影数据重建与分析
        4.3.1 兰姆波投影方程组的求解
        4.3.2 基于理论投影数据的图像重建
        4.3.3 理论投影数据的重建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扇束兰姆波层析成像的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系统的配置
        5.1.1 实验系统
        5.1.2 实验设备及模型参数
        5.1.3 实验操作流程
    5.2 实验投影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5.2.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5.2.2 小波变换去噪方法
        5.2.3 基于EMD的小波变换的实验数据处理
    5.3 基于实验数据的图像重建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多物理传感器的速度下缺陷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无损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属母材检验要求和无损检验技术国内外现状
        1.2.2 速度效应下无损检测技术国内外现状
    1.3 速度效应下无损检测技术存在的难点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1 研究目标与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速度效应下多物理场耦合及仿真
    2.1 引言
    2.2 基于电磁-热场的缺陷检测
        2.2.1 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
        2.2.2 速度效应下的电磁-热场仿真
        2.2.3 涡流热成像检测系统
    2.3 基于固体-声场的缺陷检测
        2.3.1 固体-声场多物理耦合
        2.3.2 速度效应下的固体-声场仿真
        2.3.3 超声波检测系统
    2.4 小结
第三章 超声探头高转速下声学参数优化及精密测量研究
    3.1 引言
    3.2 试件制备和实验平台搭建
        3.2.1 高速扫描装置概述
        3.2.2 试件制备
        3.2.3 实验平台搭建
    3.3 声学参数优化方法
        3.3.1 横波水浸检测
        3.3.2 正向声物理传播计算
        3.3.3 反向学习参数计算
        3.3.4 实验结果及仿真
    3.4 速度效应下智能补偿的厚、径高精度测量复合传感结构
        3.4.1 基于高频超声共振的壁厚、外径测量原理
        3.4.2 误差智能消除和补偿
        3.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低速扫描下涡流热成像检测及声、热多传感融合研究
    4.1 引言
    4.2 试件制备和实验平台搭建
        4.2.1 试件制备
        4.2.2 实验平台
    4.3 速度效应下的红外检测技术
        4.3.1 热图像的空间-时序融合张量模型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多传感融合检测
        4.4.1 位置映射关系
        4.4.2 试件表面冗余性融合
        4.4.3 试件三维融合和重构
        4.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钢轨低速扫描实验验证
        4.5.1 表面缺陷实验结果及分析
        4.5.2 内部缺陷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苝酰亚胺港湾位衍生的金属锡环化及多倍体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
        1.2.2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1.3 有机半导体材料
    1.4 苝酰亚胺类受体材料研究进展
        1.4.1 苝酰亚胺单体修饰
        1.4.2 苝酰亚胺直接相连多倍体
        1.4.3 苝酰亚胺间接相连多倍体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2 港湾位锡环化苝酰亚胺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分子的合成路线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具体合成过程
    2.4 结果讨论
        2.4.3 目标化合物单线态氧产率
        2.4.4 目标化合物的纳秒瞬态吸收光谱性质
    2.5 本章小结
3 直连苝酰亚胺三倍体和四倍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化合物3PDI和4PDI的合成路线
    3.3 实验部分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具体合成过程
        3.3.3 测试方法
    3.4 结果讨论
        3.4.1 目标化合物光谱性质
        3.4.2 目标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和高分辨质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金属板超声层析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2 金属板超声层析成像无损检测的相关理论
    2.1 Lamb波及其在各向同性材料中的频散特性
        2.1.1 Lamb波简介
        2.1.2 Lamb波的频散方程及频散曲线
    2.2 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及基本理论
        2.2.1 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简介
        2.2.2 投影与反投影的基本原理
        2.2.3 中心切片定理及扇形束卷积滤波反投影算法
    2.3 图像分割、脉冲耦合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2.3.1 图像阈值分割
        2.3.2 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2.3.3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铝板缺陷检测的有限元仿真及CT成像
    3.1 铝板缺陷无损检测的有限元仿真
        3.1.1 铝板单元类型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3.1.2 超声激励信号的产生和加载
        3.1.3 网格划分与分析求解
        3.1.4 后处理与结果分析
    3.2 兰姆波走时信号提取与图像重建
        3.2.1 走时信号提取
        3.2.2 图像重建
    3.3 本章小结
4 图像分割结果及分析评价
    4.1 分割铝板CT成像的方法简介
        4.1.1 图像分割定义
        4.1.2 基于全局阈值的图像分割
        4.1.3 基于PCNN的图像分割
        4.1.4 基于GA改进PCNN的图像分割
    4.2 不同方法下的图像分割结果
        4.2.1 10mm半径的中心缺陷图像分割结果
        4.2.2 10mm半径的偏斜缺陷图像分割结果
        4.2.3 12mm半径的中心缺陷图像分割结果
        4.2.4 12mm半径的偏斜缺陷图像分割结果
    4.3 分割结果的定量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工作总结及展望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薄层色谱板的快速制备及分离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配制
    1.3 薄层板的制备及活化
    1.4 薄层色谱板性能的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的确定
    2.2 最佳吸附剂的选择
    2.3 吸附剂与CMC-Na用量比对薄层色谱板的影响
    2.4 薄层色谱板的干燥条件
    2.5 薄层色谱板的分离效率
        2.5.1 显色样品的分离
        2.5.2 不显色样品的分离
3 结束语

(8)基于超声导波的复杂板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导波-Lamb波的研究现状
        1.2.2 超声导波-SH波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超声导波的损伤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2 基于超声导波损伤识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引言
    2.2 导波传播理论
        2.2.1 自由平板中的Lamb波
        2.2.2 自由平板中的SH波
        2.2.3 频散曲线的求解
    2.3 超声导波的激励和接收
        2.3.1 压电效应及压电陶瓷
        2.3.2 全向型压电换能器
    2.4 损伤识别算法
        2.4.1 RAPID成像算法及改进
        2.4.2 离散椭圆算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超声导波损伤识别的数值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超声导波数值仿真方法及条件
    3.3 基于超声Lamb波损伤识别的数值仿真研究
        3.3.1 Lamb波在平板中的数值仿真
        3.3.2 Lamb波在曲板中的数值仿真
        3.3.3 三维RAPID算法数值仿真算例
    3.4 基于超声SH波损伤识别的数值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Lamb波的双曲铝板损伤识别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实验方案设计及验证
        4.3.2 基于三维RAPID算法的损伤成像
        4.3.3 损伤程度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SH波的加筋铝板损伤识别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及传感器验证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1 单损伤研究
        5.3.2 多损伤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低能量冲击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低能量冲击定位的研究现状
        1.2.1 低能量冲击的定义
        1.2.2 冲击过程应变信号采集技术
        1.2.3 定位算法研究
        1.2.4 基于Lamb波的冲击定位研究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Lamb波的时间差及波速的研究
    2.1 引言
    2.2 Lamb波的频散方程
        2.2.1 各向同性板中Lamb波的传播分析
        2.2.2 各向同性板中Lamb波的频散曲线
        2.2.3 各向异性复合材料中Lamb波的传播分析
        2.2.4 复合材料层合板中Lamb波的频散曲线
    2.3 Lamb波的分析
        2.3.1 Lamb波信号检测用的传感器
        2.3.2 Lamb波模式选择
    2.4 Lamb波信号的处理与特征提取
        2.4.1 时域分析
        2.4.2 频域分析
        2.4.3 时域-频域综合分析
    2.5 小波变换
        2.5.1 连续小波变换
        2.5.2 离散小波变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域与应变片的定位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层合板冲击定位分析
        3.2.1 层合板冲击的动力学方程
        3.2.2 三角测量技术
        3.2.3 非线性方程组的最优求解
    3.3 实验验证
        3.3.1 样板制作
        3.3.2 实验装置
        3.3.3 实验结果
    3.4 基于四点圆弧定位算法的研究
        3.4.1 算法原理
        3.4.2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驱动和FBG的定位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FBG传感器测量应变研究
        4.2.1 FBG测量应变理论
        4.2.2 FBG埋入方式研究
        4.2.3 FBG粘贴方式研究
    4.3 定位模型的建立
        4.3.1 归一化
        4.3.2 模型的建立
    4.4 实验验证
        4.4.1 实验样本制作
        4.4.2 实验仪器
        4.4.3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能量衰减的定位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能量衰减理论
        5.2.1 FRP材料的能量衰减因素
        5.2.2 粘性阻尼与瑞利阻尼的关系
        5.2.3 阻尼引起的波的衰减
        5.2.4 能量衰减的稳定性研究
    5.3 单向铺层CFRP板波形衰减的研究
        5.3.1 单向板样板及实验设置
        5.3.2 单向板TOA研究
        5.3.3 单向板振幅研究
    5.4 正交铺层CFRP板波形衰减的研究
        5.4.1 正交板样板及实验设置
        5.4.2 正交板TOA研究
        5.4.3 正交板振幅研究
    5.5 准各向同性铺层CFRP板的定位研究
        5.5.1 样板制作
        5.5.2 能量衰减模型的建立
        5.5.3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电阻率法与激电法的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与突水灾害实时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维电阻率与极化率数值正演的有限元实现
    2.1 基于PCG法与Cholesky分解算法的三维电阻率正演有限元实现
    2.2 三维极化率有限元正演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地电断面电阻率反演成像理论与方法
    3.1 基于光滑约束的三维电阻率最小二乘反演方法
    3.2 基于变异方向控制技术的改进遗传算法三维电阻率反演方法
    3.3 三维电阻率联合反演方法
    3.4 三维电阻率(极化率)正演与反演程序3D E-Imager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含水构造电阻率法超前探测正演模拟与反演成像
    4.1 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含导水地质构造
    4.2 基于电阻率法与激发极化法的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基本问题
    4.3 直流电阻率法与激发极化法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数值正演
    4.4 基于三维电阻率反演方法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三维成像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阻率法与激电法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
    5.1 隧道超前探测专用激发极化设备研发
    5.2 电阻率法超前探测正演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5.3 基于半哀时之差法的含水构造水量预测模型试验研究
    5.4 基于电阻率法与激电法的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三维成像与水量预测综合技术体系
    5.5 基于电阻率法与激发极化的隧道含水构造超前探测工程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法隧道突水灾害实时监测与预测
    6.1 隧道突水过程电阻率层析成像法实时监测数值正演
    6.2 ERT法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在突涌水模型试验监测中的应用
    6.3 隧道施工期突涌水地质灾害两阶段全程预报预测技术体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层析薄板制作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苝酰亚胺多倍体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 王赫麟. 大连理工大学, 2018(12)
  • [2]基于扇束的兰姆波层析成像的研究[D]. 马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3]植物类脂及其脂肪酸的分析技术——TLC-GLC技术[J]. 苏维埃,王文英,李锦树.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0(03)
  • [4]基于多物理传感器的速度下缺陷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肖湘.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苝酰亚胺港湾位衍生的金属锡环化及多倍体的合成与表征[D]. 张文重.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金属板超声层析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D]. 冯倩. 西华大学, 2017(03)
  • [7]薄层色谱板的快速制备及分离效率研究[J]. 白林,陈洁,梁永芳.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8(03)
  • [8]基于超声导波的复杂板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 李德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低能量冲击定位方法研究[D]. 赵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基于电阻率法与激电法的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与突水灾害实时监测研究[D]. 刘斌. 山东大学, 2010(08)

标签:;  ;  ;  

色谱薄板制作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