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估算

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估算

一、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曹丹,易秀,陈小兵,咸敬甜,胡秋丽[1](2021)在《黄河三角洲非主粮作物灌溉需水量估算》文中研究表明为保障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需"以水而定"调整种植结构,缩减农业用水占比,从而缓解生态用水压力。以垦利区为例,通过计算当地7种非主要作物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内的作物蒸散量、有效降水量以及淋洗需水量,得到的灌溉需水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黑麦草(713.06mm)、枸杞(606.1mm)、甜高粱(596.1mm)、菊芋(577.84mm)、苜蓿(425.3mm)、田菁(236.1mm)、谷子(203.1mm)。根据以上研究结果,黄河三角洲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管理措施可作如下调整:适当扩大谷子、田菁和苜蓿在非盐碱地的种植面积,选育耐盐性能好的品种在轻度至中度盐碱地推广种植;对黑麦草、枸杞、甜高粱和菊芋,可根据其水分敏感期适当亏缺灌溉以减少灌水量,或改用灌溉回归水或微咸水进行灌溉;利用耐盐作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并搭配玉米、小麦等高产作物进行轮作。

王展鹏,柯樱海,潘云,李志萍,孙颖,张怀清[2](2021)在《北京平原造林工程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是城市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该文基于气象、土地利用及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考虑新造林区植被覆盖度,结合GEE云平台和GIS技术,评估2010年和2018年北京平原新造林区造林前后各植被类型的生态需水定额和需水量,并分析平原造林工程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是平原造林的主要方式,约占新造林区面积的78.51%;林地各月份的需水定额低于耕地,春季尤为明显,说明植树造林极大减轻了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新造林区2018年最小生态需水量比2010年减少8 884万m3(减少47.22%),适宜生态需水量增加4 382.6万m3(增加22.34%);以2018年气象条件为基准,由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新造林区最小生态需水量减少11 676.4万m3(减少54.05%),适宜生态需水量仅增加1 496万m3(增加6.65%)。降水可满足林地基本生长需求,无须充分灌溉,因此北京平原区造林工程缓解了需水压力。

连鹏达[3](2021)在《石津灌区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及缺水敏感期》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形势严峻,尤其在石津灌区,与农业灌溉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为了合理、高效率地利用现有水资源,对灌区内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需水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小麦和玉米的需水量,并结合每年的降水数据对农作物的缺水量和缺水时间进行了分析,得到在小麦生育期内适宜对灌溉水源进行管理的时段为3月中旬到小麦成熟,在玉米生育期内适宜对灌溉水源进行管理的时段为初始生长期,在这些时间段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能使效益最大化。

姜鲁光,杨成,封志明,刘晔[4](2021)在《面向多目标情景的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权衡》文中认为大清河流域是中国人水关系最为紧张的流域之一,也是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域。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情景,研究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可能矛盾和应对策略,对于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大清河流域水土资源定量评估为依据,以水-土-粮-人关系为纽带,研究了在惯性发展、休耕政策、农田节水3种情景下,流域水-粮关系的演变特征,提出了大清河流域水-粮权衡优化方案。研究表明:(1)大清河流域在当前土地利用结构下,粮食生产可实现自给略有盈余,但过多的农业生产耗水导致大清河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2)尽管已在大清河流域探索实施休耕政策,但当前局部休耕节约的水资源量远不及地下水超采量。若要实现控制地下水超采并使流域供需水平衡,需继续在白洋淀东部和南部平原扩大冬小麦休耕面积25.3万hm2,或从流域外增加引调水量7.2亿m3。(3)到2030年大清河流域将面临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双重压力,水资源缺口将达13.8亿m3。为缓解流域水资源压力,未来需加大跨流域调水力度;同时,继续扩大冬小麦休耕面积也是缓解流域水资源矛盾的重要政策选项。

韩梅,梁贞堂[5](2021)在《黑龙江省挠力河流域水田发展潜力研究》文中指出挠力河流域水田面积的增加,引起了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担忧,对是否进一步发展水田存在争议。根据长系列降雨研究成果与水稻作物需水量研究成果,将流域划分为2个区域,即: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满足水稻生育期需水量的区域;Ⅱ区,其它区域。根据农业需水量理论,当水田面积达到全流域的35%时,该流域中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农业需水量;水田面积为水田发展的最大值,面积77.0×104 hm2;如果从流域外引水,适宜调水量为215.8 mm,水田面积还可增加。根据2个分区的降水特点,Ⅰ区以拦蓄当地水为主调节缺水,Ⅱ区以调水为主解决缺水。

孙鹏[6](2021)在《基于网格数据的控灌条件下北方水田灌溉用水量估计及预测》文中研究指明

于翔[7](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提出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史梦霞,张佳笑,石晓宇,褚庆全,陈阜,雷永登[8](2021)在《近20年河北省几种高耗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耗水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是导致河北省农业水资源日益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河北省21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1999—2018年气象数据和作物生育期相关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计算了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以及苹果、梨、西瓜、葡萄等几种高耗水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灌溉需水量以及降水耦合度等指标;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溉水分利用效率(WUEI)、营养水分利用效率(WUEN)、经济水分利用效率(WUEE)等角度,全面分析了6种作物的水分利用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果树类作物的需水量总体大于粮食作物。作物灌溉需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苹果、梨、冬小麦、葡萄、西瓜、夏玉米。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最大的是苹果和梨,最低的是冬小麦;夏玉米的降水耦合度最高,其次是西瓜;除冬小麦外,其他五种作物的降水耦合度在过去20年呈上升趋势。果树类作物的WUE、WUEI、WUEE均高于粮食作物,尤其WUEE远高于粮食作物,最高可达到粮食作物的十倍左右;粮食作物的WUEN整体高于水果作物。本研究开展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可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作物结构,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吴东[9](2021)在《基于土壤有效含水量和蒸散的华北冬小麦干旱指数构建》文中指出及时有效地监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农业干旱情况对于水资源调配、减灾管理以及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作物需水量(CWR,crop water requirement)估算过程中过于依赖默认参数导致准确度不高以及农业干旱指数对于水分收支考虑不完善的问题,本研究在优化CWR参数化过程的基础上,以土壤有效含水量(ESM,effective soil moisture)和CWR为干旱指标新建了2种农业干旱指数,即单事件土壤水分蒸散指数(USMEI,univariate soil moisture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和双事件土壤水分蒸散指数(BSMEI,bivariate soil moisture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并在站点和区域尺度上利用农业水文模型、灾害数据、产量数据等,评估了USMIE和BSMEI对于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监测的适用性。主要结论如下:(1)受天气状况、纬度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辐射估算模型—Angstrom公式的系数a、b值在华北平原分别低于和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推荐值。系数a在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时间变化上呈增加趋势,而系数b在时空变化上与系数a完全相反;(2)基于FAO作物系数(Kc)校正模型发现,华北平原冬小麦初期Kc受到降水和灌溉的强烈影响,其时空变异较大,而中后期Kc年际波动很小,但高于FAO推荐值;(3)CWR的优化方案保证了农业水文模型SWAP(Soil Water Atmosphere Plant)在华北平原站点尺度上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有效模拟。在此基础上,以冬小麦产量差为参照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季内累计ESM与CWR之差能够反映冬小麦遭受的水分胁迫;(4)联合ESM与CWR从水分供需和气候学角度新建的干旱指数USMEI(时间尺度为8天)在站点和区域尺度上均适用于华北平原冬小麦的农业干旱监测,尤其对冬小麦秋冬(10–1月)干旱的监测效果最好,且在县域尺度上与冬小麦气象产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冯欣[10](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二、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三角洲非主粮作物灌溉需水量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灌溉需水量估算
    2.1 作物蒸散量
    2.2 有效降水量
    2.3 淋洗需水量
    2.4 水分盈亏指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1)全生育期的灌溉需水量
        (2)不同生育期的水分盈亏情况
    3.2 讨论
4 结论和建议

(2)北京平原造林工程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和数据
2 研究方法
    2.1 植被生态需水定额和需水量
    2.2 植被生态缺水定额
    2.3 耕地类型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造林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来源分析
    3.2 新造林区生态需水/缺水定额逐月变化特征
    3.3 新造林区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3.4 造林工程对不同土地类型生态需水量的影响
4 结论

(3)石津灌区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及缺水敏感期(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
    1.1 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1.2 小麦和玉米生育期内的需水规律
2 有效降水量
    2.1 计算方法
        2.1.1 比值法
        2.1.2 美国农业部推荐方法
    2.2 农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
3 主要农作物的缺水敏感期
4 结束语

(4)面向多目标情景的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权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基于In VEST模型的大清河流域产水量估算
        3.2.2 农作物种植对水资源的需求评估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清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
    4.2 大清河流域多年平均产水量
    4.3 大清河流域主要农作物需水空间格局
        4.3.1 作物需水量
        4.3.2 作物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
    4.4 水资源利用多情景权衡
        4.4.1 惯性发展情景
        4.4.2 冬小麦休耕情景
        4.4.3 节水情景
5 讨论
    5.1 大清河流域产水量精度验证
    5.2 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精度验证
    5.3 水-土-粮-人系统权衡分析
6 结论

(5)黑龙江省挠力河流域水田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挠力河流域合理分区
        1.1.1 挠力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
        1.1.2 挠力河流域农作物需水量
        1.1.3 挠力河流域农作物分区
    1.2 农田需水量估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流域农田需水量结果与分析
    2.2 全流域水田发展潜力分析
    2.3 局部水田发展分析
3 灌溉工程建设
4 结语

(7)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近20年河北省几种高耗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参考作物蒸散量
        1.3.2 有效降水量
        1.3.3 作物系数
        1.3.4 作物需水量
        1.3.5 灌溉需水量
        1.3.6 降水耦合度
        1.3.7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1.3.8 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1.3.9 营养水分利用效率
        1.3.1 0 经济水分利用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6种作物的生育期与逐月Kc值
    2.2 6种作物生育期内需水量、有效降水量以及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分布
    2.3 6种作物生育期内降水耦合度年际间变化特征
    2.4 河北省6种作物的区域总灌溉需水量变化
    2.5 6种作物生育期内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9)基于土壤有效含水量和蒸散的华北冬小麦干旱指数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旱灾对社会的影响
        1.2.2 干旱的定义及分类
        1.2.3 重要干旱指标
        1.2.4 干旱指数的发展
        1.2.5 基于土壤水分和蒸散的干旱监测研究
        1.2.6 作物模型的发展及其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1.2.7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思路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数据介绍
        2.2.1 气象数据
        2.2.2 作物和管理数据
        2.2.3 土壤数据
        2.2.4 土壤水分数据
        2.2.5 遥感数据-MODIS产品
        2.2.6 小麦单产数据
        2.2.7 灾害数据集
        2.2.8 其他辅助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ngstrom模型中系数a、b的时空变化
    3.1 Angstrom模型中系数a、b的校正
    3.2 Angstrom模型中系数a、b的空间分布
    3.3 Angstrom模型中系数a、b的时间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华北平原冬小麦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
    4.1 冬小麦作物需水量估算方法及作物系数的校正
    4.2 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的时间变化
        4.2.1 华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的时间变化
        4.2.2 肥乡和泰安农业气象站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的时间变化
    4.3 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季内参考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4.4 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季内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WAP模型的本地化
    5.1 SWAP模型简介
    5.2 参数及基本设置
    5.3 土壤物理、水文参数以及初始水头的估算
    5.4 SWAP模型敏感性分析
        5.4.1 敏感性分析方法及执行过程
        5.4.2 肥乡和泰安农业气象站冬小麦LAImax和单产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3 逐层土壤水分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5.5 SWAP模型参数标定及验证
        5.5.1 模拟精度评估指标
        5.5.2 粒子群优化算法
        5.5.3 SWAP模型校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壤水分、蒸散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6.1 SWAP模型的主要输出结果
        6.1.1 冬小麦根深的动态变化
        6.1.2 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
        6.1.3 冬小麦生长季内作物需水量和产量的时间变化
    6.2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与产量差之间的关系
    6.3 不同深度土壤有效含水量与作物需水量之差与产量差之间的关系
    6.4 根区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含水量与作物需水量之差与产量差之间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干旱指数构建并在区域上验证
    7.1 数据准备和方法介绍
        7.1.1 灌溉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的影响
        7.1.2 农业干旱指数的计算
        7.1.3 冬小麦气象产量的分离方法
    7.2 不同干旱指数对典型干旱事件的监测对比
    7.3 站点尺度上不同干旱指数监测准确性评估
    7.4 区域和站点尺度上不同干旱指数与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Angstrom模型中系数a、b的影响因素
        8.1.2 冬小麦作物系数的影响因素
        8.1.3 SWAP模型模拟结果的评价
        8.1.4 农业干旱指数适用性评估的不确定性
    8.2 结论
    8.3 创新点
    8.4 展望
附录
    附录1 SWAP模型中主要作物、水文参数
    附录2 Penman-Monteith方程中各分量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0)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2 农业水价分担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名词解释
        2.1.1 农业水价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分工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3.4 改革成效
        3.4.1 节水成效显着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3.5.1 改革特征
        3.5.2 存在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4.1 指标识别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4.1.2 指标选择原则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3.1 指标评价标准
        4.3.2 模型构建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4.4.1 模型介绍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Mitchell评分法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5.2.1 利益关系
        5.2.2 利益诉求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5.3.1 指标体系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5.4.1 分担主体识别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2.1 评价体系构建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7.2.1 标准确定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7.3.1 合理定价机制
        7.3.2 政策倾斜机制
        7.3.3 农户参与机制
        7.3.4 社会参与机制
        7.3.5 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三角洲非主粮作物灌溉需水量估算[A]. 曹丹,易秀,陈小兵,咸敬甜,胡秋丽. 2021第九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 2021
  • [2]北京平原造林工程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研究[J]. 王展鹏,柯樱海,潘云,李志萍,孙颖,张怀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05)
  • [3]石津灌区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及缺水敏感期[J]. 连鹏达. 农业与技术, 2021(17)
  • [4]面向多目标情景的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权衡[J]. 姜鲁光,杨成,封志明,刘晔. 资源科学, 2021(08)
  • [5]黑龙江省挠力河流域水田发展潜力研究[J]. 韩梅,梁贞堂.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6]基于网格数据的控灌条件下北方水田灌溉用水量估计及预测[D]. 孙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近20年河北省几种高耗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J]. 史梦霞,张佳笑,石晓宇,褚庆全,陈阜,雷永登. 作物学报, 2021(12)
  • [9]基于土壤有效含水量和蒸散的华北冬小麦干旱指数构建[D]. 吴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10]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标签:;  ;  ;  ;  

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估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