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执法(论文文献综述)
詹贵忱[1](1994)在《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执法》文中指出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执法詹贵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审计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依法审计监督产生了疑惑和动摇,认为在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形势下强调依法监督有点不合时宜,就...
胡志勇[2](2006)在《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审计查出的违法违规金额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83年的20000万元,到2001年的60257352万元,增长了3012倍;平均每单位审计查出违法违规金额,最低为1987年6万元/个,最高为2001年416万元/个。国家审计如何应对屡审屡犯的棘手问题及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效果,是我国国家审计管理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国家审计效果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审计体制密切相关,也与国家审计管理密切相连。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审计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与国际现代审计的主要差距所在”。论文选择我国国家审计管理为研究主题,探索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努力解决审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创新审计管理,构成了现代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出了深刻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从我国传统审计理论研究体系看,国家审计管理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论文将系统科学理论、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图论理论引入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理论研究,进一步充实了我国现有的审计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迫切需要对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 论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实施现状的分析,揭示影响我国国家审计效果的五大因素:国家审计系统观念淡薄、审计结果封闭性、审计处理处罚随意性、审计合谋行为、审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僵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的构想,强调必须创新国家审计管理机制,才能提高国家审计效果。全文共分五个层次:第一层次阐述了用系统科学思想来指导国家审计的必要性;第二层次是对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总体思路的研究;第三层次是分析了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审计合谋行为、审计公告制的问题,并通过建立审计管理的动力学模型和审计组管理数学模型来促进审计管理的科学性;第四层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构想;第五层次是通过实证研究(包括问卷、统计分析和案例)来验证论文的结论。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努力进行了以下创新性工作: (一)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国家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问题,论证了国家
吴春生,姚伯雄[3](2011)在《论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一些对财政审计的职能定位认识不足,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培训等问题日益成为深化财政审计执法工作的"绊脚石",财政审计执法是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要提高认识,增强财政审计工作,创新思维,理顺和优化审计体制,才可能真正履行起审计执法的职责。
李源[4](2015)在《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法审计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审计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法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完善审计监督,系统地提出了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从审计工作机制、审计结果运用、审计能力提高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创新和完善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进行审计法制建设是实现依法审计的重要基础,如何理性、准确思考目前审计法制建设的现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基层审计法制建设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要深刻认识加强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始终坚持实践至上的原则,科学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发现审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当前,我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审计工作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也给审计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纵观审计理论的研究历程,审计法制建设的研究是众多学者和审计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对审计法制建设研究的文章常常见诸各类学术期刊。人们对影响审计法制建设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作为一名基层审计工作人员笔者更想基层审计的角度探求如何加强基层审计法制建设,这就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创作动因。本文以审计法制建设为主线,以受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理论、民主法治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方法,从审计的外部环境、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审计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找出基层审计机关在法制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和完善对策。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行简要评述;第二章主要介绍审计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第三章阐述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现状,宏观分析了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就,找出我国当前审计法制作为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所在;第四章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实证分析了目前基层审计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分析研究了美国、法国和瑞典三个国家的审计法制建设的特点,由此思考了对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启示。第六章提出我国加强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的建议和对策,分别从完善体制机制、审计实践和监督审计活动的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的价值在于:第一,就理论意义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但是“审计”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的科学对审计实务的实证研究的要求日益突出。本文正是立足于基层审计工作实践,是鉴于笔者自身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问题,拓宽了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理论内容,进一步佐证了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理论的科学性。第二,就实践意义而言,本文着眼审计法制建设的微观层面,对影响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的外在及内在因素进行了整合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为基层审计机关改进审计工作实务、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基层审计执法水平提供理论参考意见,更对促进基层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乃至审计工作法治化更具借鉴和启示的现实的意义。
林为民[5](1999)在《怎样提高审计执法艺术》文中指出 审计执法艺术,就是审计执法能力、水平、素质、态度、责任心等等的综合表现和反映。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又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下集中显现出来。对于这一点,我们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计活动中已有了许多体验。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向我们走来,这给审计执法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计执法艺术,首要增强审计执法观念。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问
马薇[6](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陈媛[7](2006)在《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研究》文中提出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根本保证。但是,从审计实践来看,依法审计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依法审计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对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实践的考察,探讨依法审计执行状况的一系列问题,从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角度分析,明确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起到维护财经秩序、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促进政府工作绩效、制约公共权力滥用等作用;并对依法审计进行法理解读,认为国家审计权力隶属于行政权力,依法审计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国家审计权力源于法律,具有合法性,该权威具有非人格化,其方式是理性选择,执法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约束。 通过对审计实践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依法审计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审计法律体系不完善;审计主体设置不合理;执法过程中存在审计范围受限制、审计程序违法、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审计决定落实难,此外还有审计寻租行为、行政干预等现象,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外在和内在两大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到依法审计的实施和依法审计能力的提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改善和提高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的如下对策:完善审计法制;审计体制向立法型方向改革;加快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健全对审计机关的监督体系;运用好审计自由裁量权;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等。
许家迅[8](200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文中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工作,应加强审计监督,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经济秩序,推进廉政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王彪华[9](2016)在《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基本建成。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的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探索其变迁规律,可以丰富国家审计准则理论,拓宽国家审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也可为未来准则变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变迁过程是对受托责任评价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适应了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以规范研究为基础,比较研究为支撑,建立起准则变迁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发展变化、实践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这些文献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过程没有系统梳理,研究基础采用经济学较多,研究方法有限,侧重某一方面问题等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的需要,本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等概念进行界定,对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介绍了这两个理论在国家审计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框架过程中,本文从供给、需求和均衡三个角度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供给方面包括供给成本和供给收益,需求方面从降低审计风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工作权益需要三个方面,而国家审计准则均衡是一种不常见的偶然状态,不均衡是常态。在分析变迁过程中,本文从时间角度来看,将变迁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对每个阶段准则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各个阶段准则特点进行归纳;从内容角度上看,主要从一般准则、审计证据、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方案、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六个方面,对各部分在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分析介绍基础上,比较其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归纳出变迁特点。本文对变迁过程运用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发现,审计机关作为变迁主体,具有节约制度变迁成本、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准则的需要和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特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具有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路径依赖性强、与国际接轨和趋同等特点。在国际比较中,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在对其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概括、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变迁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审计独立性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始终是强调的重点,注意强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兼容性,在制定方向的选择上各有利弊等启示,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准则变迁影响因素来看,本文将其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在内部动力方面,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在对国家审计及其准则认识的不断提高,采用学术关注度作为替代变量,发现学术关注度与国家审计准则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审计目标的演变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在国家审计的各层次目标中,现实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实目标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在外部动力方面,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审计实践,都对准则变迁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及时作出调整,应对信息化的挑战,为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审计的互动发展中,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国家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吸收了他们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准则变迁效果检验中,本文采用了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在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中,以1996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样本,通过对43份检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审计准则变迁各阶段对比,发现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影响明显;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中,以1993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样本,发现准则变迁对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单位数等指标影响明显。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需要适应环境变化、促进审计工作发展,在突出依法审计、保障审计独立性、规范成果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在服务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从构建行为规范体系、推动责任政府建立、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有独特的实现路径,但在结构设计上和实践运行中还存在不足。在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治理需求,审计目标的调整,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等,都需要国家审计准则及时跟进。对于未来国家审计准则的发展,既要国家治理引领,凸显中国国家审计特色,又要合理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程度,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变迁方式。
周双玲,谭民俊[10](2008)在《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公共受托管理理论出发,探讨了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演变发展历程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通过对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面临的审计环境、监督体制、审计主体、审计技术方法等瓶颈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绩效审计法规、提升绩效审计能力、构建绩效审计文化等绩效审计瓶颈的应对对策。
二、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执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执法(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家审计的理论综述 |
2.2 国家审计的实施现状研究综述 |
2.3 国家审计行政管理的综述 |
2.4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的相关内容研究综述 |
3 国家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 |
3.1 从系统科学理论看国家审计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
3.2 从五大范畴来看国家审计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
3.3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国家审计的几点启示 |
3.4 小结 |
4 国家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分析 |
4.1 审计报告处理准则与审计处理处罚 |
4.2 审计处理处罚的博弈分析 |
4.3 审计合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4 审计处理处罚自主裁量权分析 |
4.5 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实证分析 |
4.6 小结 |
5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
5.1 审计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
5.2 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依据 |
5.3 国外审计公告制度的通行做法 |
5.4 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 |
5.5 审计风险控制与审计公告制度 |
5.6 审计公告案例 |
5.7 小结 |
6 国家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
6.1 系统动力学理论 |
6.2 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定性分析 |
6.3 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定量分析 |
6.4 小结 |
7 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及分析 |
7.1 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分析 |
7.2 审计系统新模式的审计组管理数学模型 |
7.3 审计系统新模式的职业化体系框架构建 |
7.4 小结 |
8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研究的实证分析 |
8.1 关于审计管理机制问题 |
8.2 关于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问题 |
8.3 关于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和审计合谋问题 |
8.4 关于审计公告制度问题 |
8.5 关于审计管理与审计系统组织结构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9.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论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审计执法的基本内涵 |
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深化财政审计执法面临的突出问题 |
(一) 指导思想的偏差及落后对深化财政审计执法工作的限制 |
1. 基层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
2. 基层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的工作量及所需的审计时间估计不足, 投入的审计力量也普遍不足 |
3.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培训, 拥有新的财政审计专业知识不足 |
4. 财政审计执法没有形成统一的上下联动机制, 审计资源整合和利用不足 |
5. 审计机关内控程序和制度的烦琐化, 进一步弱化了基层审计机关的监督效能 |
(二) 法律法规的矛盾及不完善对深化财政审计执法工作的限制 |
1. 基层审计机关独立行使法定的审计监督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
2.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
3. 基层审计机关必要的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
4. 基层审计机关实现审计目的的途径受到审计管辖范围的封杀 |
5. 跟踪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法定责任主体不明确 |
三、应对基层审计机关深化财政审计执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对策 |
(一) 提高认识, 增强财政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工作第一重点的理念 |
1. 深化财政审计执法, 是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
2. 深化财政审计执法, 是审计机关履行法定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 |
3. 深化财政审计执法, 是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 创新思维, 理顺和优化审计体制 |
(三) 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 建立全新的高效的财政审计执法组织模式 |
(四) 制定严格的审计机关准入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 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基层审计机关 |
(五) 制定强制性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制度, 确保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不断更新 |
(六) 按照精兵简政要求, 简化基层审计机关工作质量控制制度 |
(4)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审计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与辨析 |
2.1.1 法制的内涵与外延 |
2.1.2 依法审计与审计法制建设的概念 |
2.1.3 依法审计与审计法制建设的关系 |
2.2 审计法制建设的理论依据 |
2.2.1 受托责任理论 |
2.2.2 保险理论 |
2.2.3 公共选择理论之政府失灵理论 |
2.2.4 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 |
2.2.5 民主法治论 |
第三章 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现状 |
3.1 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历程 |
3.2 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
3.2.1 我国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 |
3.2.2 依法审计深入人心,社会环境逐步优化 |
3.3 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依法审计的要求与审计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的矛盾 |
3.3.2 双重领导的审计体制与审计独立性发挥之间的矛盾 |
3.3.3 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与审计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
3.3.4 审计执法主体资格与审计执法效力之间的矛盾 |
3.3.5 依法执审的要求与审计执法不严谨的矛盾 |
第四章 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实证分析——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 |
4.1 东昌府区案例的典型性 |
4.1.1 案例地区基本情况介绍 |
4.1.2 典型性分析 |
4.2 东昌府区审计局法制建设的经验 |
4.2.1 创新工作思路,严格审计执法检查,狠抓质量控制 |
4.2.2 规范审理程序,强化审计审理质量控制 |
4.2.3 加强审计人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
4.2.4 加大审计法制学习和宣传力度,优化审计法制环境 |
4.3 东昌府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审计体制层面的问题及原因 |
4.3.2 法律法规运用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
4.3.3 审计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4 审计文化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
第五章 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5.1 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
5.1.1 立法型的特点与经验 |
5.1.2 司法型的特点与经验 |
5.1.3 行政型的特点与经验 |
5.2 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启示 |
5.2.1 审计体制科学化 |
5.2.2 审计职权明确化 |
5.2.3 审计结果公开化 |
5.2.4 绩效审计法制化、科学化 |
第六章 我国加强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
6.1 完善体制、机制及法律制度建设 |
6.1.1 改革双重领导体制增强审计独立性 |
6.1.2 完善审计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
6.1.3 提高审计队伍职业水平和法制意识 |
6.1.4 加强社会普法宣传教育,优化审计环境 |
6.2 强化依法执审 |
6.2.1 审计监督的合法 |
6.2.2 审计程序的合法 |
6.2.3 审计评价的合法 |
6.2.4 审计处理处罚的合法 |
6.3 加强审计执法监督 |
6.3.1 改善外部环境,接受社会监督 |
6.3.2 严格执法检查,强化内部监督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译着类 |
(二) 中文着作类 |
(三) 期刊类 |
(四) 学位论文 |
(五)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2. 依法治国与依法审计 |
2.1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
2.1.1 现代国家治理理论 |
2.1.2 从公共选择看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
2.2 依法审计的提出 |
2.2.1 依法治国方略是善治选择的结果 |
2.2.2 依法审计的法理解读 |
2.3 依法审计的基本要求和要素特征 |
2.3.1 依法审计的基本要求 |
2.3.2 依法审计的要素特征 |
3.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透视 |
3.1 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现状 |
3.1.1 审计法律体系建设的现状 |
3.1.2 依法审计主体现状 |
3.1.3 依法审计的实施和审计成果 |
3.2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1 审计法律体系存在的缺失 |
3.2.2 审计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3 审计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外在影响因素 |
3.3.2 内在影响因素 |
4.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的促进对策 |
4.1 建立完善的审计法律体系 |
4.1.1 新《审计法》的出台 |
4.1.2 对修订后的《审计法》的思考 |
4.2 审计体制改革是解决依法审计的核心问题 |
4.2.1 现有审计体制改革观点 |
4.2.2 “立法观”是审计体制改革的方向 |
4.3 相关审计制度的改革 |
4.3.1 加快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 |
4.3.2 加强审计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
4.4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管理 |
4.4.1 审计人员管理 |
4.4.2 审计业务控制 |
4.5 建立对国家审计的监督体系 |
4.5.1 加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 |
4.5.2 加强舆论的监督 |
4.5.3 接受审计行政监督 |
4.6 依法行使审计自由裁量权 |
4.7 全面审计,抓住重点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结构 |
1.3.2 逻辑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能的创新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 |
2.1.1.1 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义 |
2.1.1.2 国家审计准则的特点 |
2.1.1.3 国家审计准则的地位 |
2.1.1.4 国家审计准则的作用 |
2.1.2 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 |
2.1.2.1 国家审计准则是一种制度安排 |
2.1.2.2 制度变迁的概念 |
2.1.2.3 制度变迁的方式 |
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1 诺斯的学术思想 |
2.2.2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框架 |
2.2.3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
2.2.4 其他制度变迁理论 |
2.2.5 制度变迁理论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 |
2.3 国家治理理论 |
2.3.1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2 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3 国家治理理论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 |
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和特征分析 |
3.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 |
3.1.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供给分析 |
3.1.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分析 |
3.1.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均衡分析 |
3.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及特点 |
3.2.1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演进历程和各阶段特点 |
3.2.1.1 萌芽阶段(1983年至1995年) |
3.2.1.2 探索阶段(1996年至1999年) |
3.2.1.3 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 |
3.2.1.4 完善阶段(2011年之后) |
3.2.2 国家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变化情况和特点分析 |
3.2.2.1 一般准则 |
3.2.2.2 审计证据准则 |
3.2.2.3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准则 |
3.2.2.4 审计方案准则 |
3.2.2.5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
3.2.2.6 审计报告准则 |
3.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特征 |
3.3.1 以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
3.3.2 采用渐进式变迁方式 |
3.3.3 路径依赖性强 |
3.3.4 注重与国际接轨和趋同 |
4 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审计准则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世界审计组织国际准则变迁及特点 |
4.1.1 现行准则基本概况 |
4.1.2 准则变迁过程及原因 |
4.1.3 准则变迁的特点分析 |
4.2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变迁及特点 |
4.2.1 现行准则基本概况 |
4.2.2 准则变迁过程及原因 |
4.2.3 准则变迁的特点分析 |
4.3 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启示 |
5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内部动力 |
5.1.1 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的作用 |
5.1.1.1 审计准则认识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1.1.2 审计实践认识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1.2 审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 |
5.1.2.1 国家审计目标的不断演进 |
5.1.2.2 审计目标演进对审计准则的引领作用 |
5.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外部动力 |
5.2.1 审计实践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1.1 国家审计准则萌芽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1.2 国家审计准则探索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1.3 国家审计准则发展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2 技术方法进步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2.1 相关技术方法的进步 |
5.2.2.2 对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3 财政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3.1 国家审计准则在财政体制和国家审计发展中的互动作用 |
5.2.3.2 财政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4 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4.1 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4.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6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效果分析 |
6.1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总体效果评价 |
6.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研究 |
6.2.1 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项目质量的关系 |
6.2.1.1 审计项目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
6.2.1.2 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项目质量 |
6.2.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研究——以1996年至2011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例 |
6.2.2.1 样本选择 |
6.2.2.2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6.2.2.3 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 |
6.3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的影响研究 |
6.3.1 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结果的关系 |
6.3.1.1 审计结果的涵义 |
6.3.1.2 国家审计准则中审计结果披露的变化 |
6.3.1.3 准则中披露方式变化产生的影响分析 |
6.3.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以1993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例 |
6.3.2.1 准则变化对审计结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
6.3.2.2 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影响的实证检验 |
7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分析和改进策略 |
7.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7.1.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分析 |
7.1.1.1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的特点 |
7.1.1.2 新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中的路径选择 |
7.1.2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2.1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 |
7.1.2.2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
7.2 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实因素 |
7.2.1 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准则提出的新要求 |
7.2.2 审计目标调整对国家审计准则的挑战 |
7.2.3 审计实践探索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 |
7.2.4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 |
7.2.5 计算机技术新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 |
7.2.6 其他因素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7.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未来改进策略 |
7.3.1 以国家治理引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 |
7.3.2 凸显中国特色并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
7.3.3 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 |
7.3.4 选择最优的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方式 |
8 结论与局限性 |
8.1 研究结论 |
8.1.1 最高审计机关在准则变迁中发挥主导作用 |
8.1.2 准则变迁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 |
8.1.3 准则变迁结果推动了国家治理发展 |
8.2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执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执法[J]. 詹贵忱.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4(01)
- [2]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胡志勇. 南昌大学, 2006(11)
- [3]论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吴春生,姚伯雄.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1(05)
- [4]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D]. 李源. 山东大学, 2015(08)
- [5]怎样提高审计执法艺术[J]. 林为民. 中国审计, 1999(03)
- [6]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7]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研究[D]. 陈媛. 暨南大学, 2006(06)
- [8]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工作[J]. 许家迅. 学术探索, 2005(04)
- [9]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D]. 王彪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3)
- [10]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A]. 周双玲,谭民俊. 湖南省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首次理事论坛论文集, 2008
标签: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市场经济; 审计准则; 审计质量; 国家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