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林成为广西首个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1](2020)在《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城市水体急需治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该地区城市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进行总结,对其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提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及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全部地区。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年降雨量几乎是全国的2倍;人口密集,城镇化率高,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人口约占全国的15%;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并重,人均收入几乎是全国的2.3倍,但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城市总体水质达标率为63%,城市水环境总体污染严重。从时空特征分析,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存在显着的时空特征,大部分城市新老城区之间也表现出较强的污染空间特性,主要与汛期降雨、人类活动和排水体制有关。空间因子分析与与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城市污染主控因子为氨氮、总磷和溶解氧,主要污染来源为城市降雨径流、生活排污、工业排污和老城区合流制溢流。在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污染问题的基础上,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不同城市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水环境污染削减负荷分配模型和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依据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分类表单,选取适用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评估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后的方案效益,给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及预期,提出近期与中长期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本研究成果对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质量改善意义重大,可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或类似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
傅强生[2](2020)在《广西高污染产业环境负外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是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高污染产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是环境负外部性的重要例子,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不仅增加了政府环境治理直接成本,也给人民带来许多健康损害成本。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以1988年-2017年为研究时间段,以规模以上七类典型高污染产业为对象,对环境负外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文章以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绿色GDP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负外部性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广西高污染产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并运用Arc GIS软件,对广西五大经济区域的环境污染排放强度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对14个地级市的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统计评价;其次,运用SPSS软件,对广西21个高污染产业进行聚类分析,把高污染产业的污染强度分为高、中、低三类;第三,运用信息理论中的熵值法计算环境污染指数,对1988年-2017年广西高污染产业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计量与评价;第四,对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货币化体现进行探讨,同时借鉴前人的思路,以政府环境治理直接成本为显性负外部性,以环境污染造成的居民健康损害成本为隐性负外部性;第五,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Eviews9.0软件,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对环境负外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单位环境污染指数引起的环境负外部性进行计量;最后,结合描述统计、相关评价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对降低广西环境负外部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区域视角分析,广西五大经济区域“三废”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明显。长期以来,与其他四个经济区域相比,桂中地区“三废”排放强度最高,带来的环境污染负外部性最大,而桂北的环境污染强度最低,污染负外部性最小;(2)从产业视角分析,21个高污染产业中,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污染类别较高,均属于中、高类别,污染强度较大,带来相对较高的环境污染负外部性;(3)从时间视角分析,通过熵值法,对近30年高污染产业环境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广西高污染产业环境污染指数有下降趋势,高污染产业引起的环境污染有所改善,但是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绝对量仍然处于高水平;(4)通过对环境污染负外部性货币化体现的探讨,发现广西各年居民健康损害成本的货币量大于政府环境治理直接成本的货币量。就考察年份的总量来说,1988年-2017年广西政府环境治理直接成本总量约为77.24亿元,而居民健康损害成本总量约为340.50亿元。由此可见,环境隐性负外部性约是环境显性负外部性的4.41倍,环境隐性负外部性应引起高度重视;(5)通过实证分析,广西高污染产业环境污染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带来的环境显性负外部性的货币量为66.94378亿元,同时会带来59.56028亿元的环境隐性负外部性。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对广西环境负外部性进一步计量,环境污染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将带来总的环境负外部性为126.50406亿元人民币;(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仅环境污染会造成环境负外部性的货币损失,与环境负外部性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有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水平、环境管制强度、能源消费强度。不同的因素对环境负外部性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产业结构与环境显性负外部性在1%水平下显着正相关;对外贸易水平与环境显性负外部性在10%水平下显着正相关,说明广西外商直接投资引起了环境的负外部性,支持了污染天堂假说;而环境管制强度与环境显性负外部性和环境隐性负外部性都在5%水平下显着负相关,说明环境管理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环境负外部性的增加。能源消费强度与环境隐性负外部性在1%水平下显着正相关,说明广西能源消费带来了一定的环境负外部性,能源消费结构有待优化。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但可以使其最小化和内部化。最后,基于对广西高污染产业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相关评价与实证研究,并结合环境负外部性的一般性理论,文章从区域差异化管理、制定产业差异化的环境制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进高质量FDI、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产技术改造、建立民间监督机构共七个方面提出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政策建议。
谢晓琳[3](2020)在《桂林市会仙试区氮磷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研究其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对氮磷污染控制和治理至关重要。桂林市会仙湿地作为漓江流域最大的岩溶湿地,具有重要生态效益,但受高强度农业生产活动、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影响,湿地氮磷污染形势严峻。本文在会仙湿地内选取典型区域(会仙试区,面积376.42 km2)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试区地表河流(睦洞河、会仙河、相思江)、土壤及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特征,力求较全面揭示试区氮磷污染情况。通过2年的地表水和1年的土壤及地下水监测试验,分析地表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可溶性总磷酸盐及总磷含量,以及土壤和地下水中硝态氮、总氮、总磷含量,揭示氮磷污染的时空差异特征,分析土壤氮磷含量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及地表地下水之间氮磷污染差异;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气象环境因子、下垫面属性与试区地表水氮磷污染浓度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按地表水Ⅲ类水质等级标准,会仙试区2017年10月-2019年9月地表水氮污染较严重。时间上,睦洞河和会仙河非灌溉期(非灌溉季节)的硝态氮、总氮及可溶性总磷酸盐浓度高于灌溉期(灌溉季节),而铵态氮、总磷则在灌溉期浓度较高,相思江氮磷浓度呈非灌溉期大于灌溉期的特征;空间上,睦洞河氮磷浓度呈先减后增趋势,会仙河氮磷浓度沿程增加,相思江氮磷浓度沿程降低。(2)睦洞河、会仙河、相思江2018年10月-2019年9月的月均氮磷排放负荷显着高于2017年10月-2018年9月的月均氮磷排放负荷。灌溉期铵态氮、可溶性总磷酸盐、总磷的排放负荷大于非灌溉期,而硝态氮及总氮排放负荷则相反。试区氮磷排放负荷表现出试区北部较高、南部较低的空间特征。(3)三条河流的沉积物春季氮磷含量较高,而耕地土壤及消落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夏季较低。睦洞河沉积物氮磷含量沿程先减后增,相思江和会仙河沉积物氮磷含量沿程增加。单一因子标准指数法揭示土壤总氮、总磷评价指数较高,具有较高的水环境污染风险。按地下水Ⅲ类水质等级标准,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较轻。地下水硝态氮、总氮浓度在4、5月最高,总磷浓度在7月最高。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总体上呈现试区中部(盆地)及西边径流排泄口氮磷浓度较高、南北两边氮磷浓度较低的特征。(4)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气象环境因子与试区地表水氮磷浓度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氮素浓度与pH关系较密切,磷素浓度与降雨量关系密切。试区下垫面属性与氮磷排放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稻田、松散含水层面积比例与氮磷排放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草地与铵态氮及磷素排放浓度呈正相关,灌木林地、旱地、农村居民用地、沟塘湿地及灰岩含水层面积比例与氮磷输出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陈元龙[4](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导致城市水体受污染严重,黑臭水体治理成为各个城市提供健康水环境资源的难题。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侧重于黑臭水体治理从技术净化到生态修复,以及从污染源头到末端处理等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然而,如何从管理方法上弥补技术实施的缺陷以及协调整合各种相关资源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从黑臭水体治理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上进行研究和创新。本文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以南宁市为例,从协同治理视角下对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认为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总体运行良好,在那考河等黑臭水体治理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衔接机制和跨区域政府合作治理机制不健全、企业和群众环保参与度不高、政策供给不足、财政投入不够、环保宣传和信息共享等配套机制滞后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是黑臭水体治理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健全、多元主体间协同难、缺少配套资金管理体系、发展观念错误等。因此,应通过构建完善法律依据、提升多元主体协同能力、构建治理过程协同体系、以及建立其他监督激励问责和绩效考评等协调机制等方面措施,引导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解决协同合作不足、管理力量分散等问题,充分发挥各多元主体作用,形成黑臭水体协同治理体系,为南宁市进一步优化黑臭水体治理协调机制提供改革思路,同时为其他城市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借鉴经验。
宋婧[5](2019)在《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环境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M市严格按照国家、省对试点地区的工作要求,在环境和信用有关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内,建设环境信用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解决和改进,以适应M市“善治”要求。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查、个案研究,归纳总结等调研方法,以及社会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从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社会公众四个层面分析了 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得出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应当从“金字塔”向“同心圆”转换,具有重要学术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金字塔”模式下,政府是领导者和组织者,做好和建立环境信用体系的顶层设计、功能设计、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企业作为主体和被评价方,努力加强环保自律;第三部门是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环保协会、环评机构、信用中介机构和环保组织分别发挥好绿色杠杆、行业自律、污染评估、信用服务和公益维权的职能;社会公众是监督者,监督企业环境行为,参与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曝光和声讨企业污染行为。聚焦当前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问题。第一,“金字塔”型建设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出企业、第三部门和社会公众在环境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在环境信用之外的社会整体信用有待加强。第二,政府有关环境信用体系的顶层、功能、运行和保障机制还有待强化。第三,企业发展理念有待转变,内部环保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第四,第三部门没有高效运作。第五,社会公众环境维权意识和能力不平衡,公众参与度不高,媒体舆论引导力度有待加强。论文还从理论角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一,环境社会共治体系尚未健全,多元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政府依然承担大量职能。第二,环境治理资源配置决策主体分散,集体选择存在非均衡性,环境信用立宪、立法阶段缺失,大型集团搭便车问题突出。第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环境成本外部化现象普遍。针对这些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先进经验与总结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同心圆”建设模式,给出了完善M市环境信用体系的对策。第一,政府主导,协同社会各界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加快政务、社会、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支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并对四大主体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行为情况进行监管。第二,政府要优化和提升环境信用体系制度机制和功能定位,实现体系建设各责任主体在各环节无缝对接。第三,企业要树立坚定的环保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整个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内部环保管理制度和机制。第四,第三部门要实现实质性运转,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绿色杠杆效用,环保协会要加强诚信自律建设,环评机构要辅助环保部门提高监管水平,信用中介机构要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信用服务支持,环保组织要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维权服务。第五,社会公众要监督和积极参与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新闻媒体要不断提升舆论监督效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6](201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6个文件的通知》文中认为桂政办发[2019]6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进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进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进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生态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
罗恢泓,廖雷,王敦球,游少鸿,唐飏,廖家英,宋韶华,文建辉[7](2015)在《桂林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工业排放源清单》文中提出通过现场勘测以及走访调研的形式,获得桂林地区2011至2013年工业生产情况统计,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排放因子,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桂林地区工业排放源清单。结果表明,近三年桂林地区工业污染源年均向大气排放细颗粒物(PM2.5)10 751.01 t,其中以兴安县贡献量最大,达到5 024.92 t;永福县次之,为2 924.31 t。在企业类型中,以火力发电企业、水泥及砖瓦厂对桂林地区大气排放细颗粒物的贡献量较大,分别为2 540.81、6 544.51和555.13 t。同时,桂林地区以煤炭作为主要燃料,其对大气排放细颗粒物的年均贡献量达到2 672.17 t。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8](2014)在《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文中研究说明综 述 2013年,全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较2012年略有下降。全区环境空气达标天数比例95.8%;39条主要河流72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5.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0%;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全区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电磁辐射水平总体良好;全区?
裔兆宏[9](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指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吴蕾,李金城,施钦,李文文,沈雨樨[10](2013)在《桂林市灌阳县饮用水水源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了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饮用水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以桂林市灌阳县为例,通过对取水口水质监测报告的分析,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的调查,得出了水源水质良好和保护区范围内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居民生活污水的结论,同时提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二、桂林成为广西首个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林成为广西首个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
2.1 我国南部地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降雨特征概况 |
2.1.3 人口经济概况 |
2.1.4 基础设施概况 |
2.1.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分类 |
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
2.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资源现状 |
2.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
2.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
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
2.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 |
2.3.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内湖污染时空特征 |
2.3.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
2.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成因解析 |
2.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
2.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源解析 |
2.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诊断 |
2.5 本章小节 |
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 |
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方法 |
3.1.1 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
3.1.2 方案目的及适用范围 |
3.1.3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
3.1.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
3.1.5 方案编制的步骤与方法 |
3.2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
3.3 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负荷分配 |
3.3.1 计算方法及分配模型的选取 |
3.3.2 水环境容量方法比选 |
3.3.3 污染物负荷削减分配模型比选 |
3.3.4 实际案例 |
3.4 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 |
3.4.1 生态流量核算方法选取原则 |
3.4.2 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 |
3.4.3 实际案例 |
3.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 |
3.5.1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3.5.2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
3.5.3 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
3.5.4 城市节水方案 |
3.6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效益分析 |
3.6.1 经济效益分析 |
3.6.2 环境效益分析 |
3.6.3 实际案例 |
3.7 本章小节 |
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目的 |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
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
4.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
4.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
4.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
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4.4 本章小节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副导师简介 |
致谢 |
(2)广西高污染产业环境负外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 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 |
(四) 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五) 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高污染产业 |
2.环境负外部性 |
(二) 相关理论 |
1.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负外部性和边际成本理论 |
3.可持续发展理论 |
4.绿色GDP理论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析 |
三、广西高污染产业环境污染负外部性描述与评价 |
(一) 广西规模以上高污染产业状况 |
1.高污染产业数量状况 |
2.高污染产业产值状况 |
(二) 高污染企业“三废”污染排放情况描述与统计 |
1.废水污染概况 |
2.废气污染概况 |
3.固体废物污染概况 |
(三) 对高污染产业的聚类评价 |
1.K-Means聚类评价的原理 |
2.聚类结果评价 |
(四) 对各年高污染产业环境污染的综合评价 |
1.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2.高污染产业环境污染综合评价 |
四、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货币化体现 |
(一) 政府环境治理直接成本 |
(二) 居民健康损害成本 |
(三) 其他社会经济成本 |
五、高污染产业环境负外部性影响因素分析 |
(一) 数据的来源说明及处理 |
1.数据来源说明 |
2.指标选取及解释 |
3.相关数据的处理 |
(二) 环境负外部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1.描述性分析 |
2.相关检验以及修正 |
3.模型结果呈现 |
4.总的单位环境负外部性计算 |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 主要结论 |
1.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存在区域差异性 |
2.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存在产业差异性 |
3.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存在下降趋势 |
4.环境污染负外部性造成大量经济福利流失 |
5.不同因素与环境负外部性的相关性有所差异 |
(二) 政策建议 |
1.区域差异化管理 |
2.制定产业差异化的环境制度 |
3.优化产业结构 |
4.积极引进高质量FDI |
5.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6.促进生产技术改造 |
7.建立民间监督机构 |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本文研究不足 |
2.本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桂林市会仙试区氮磷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农业非点源污染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业非点源污染迁移流失 |
1.2.2 非点源污染时空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会仙湿地非点源污染研究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水系及气象条件 |
2.1.4 土壤类型 |
2.1.5 农业生产 |
2.1.6 人口与社会经济 |
2.1.7 研究区内污染源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2.2 数据分析 |
第3章 地表水氮磷浓度分布特征 |
3.1 试区氮磷污染浓度特征 |
3.1.1 氮磷污染浓度统计描述 |
3.1.2 试区氮磷流失形态 |
3.2 试区氮磷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
3.2.1 睦洞河氮磷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
3.2.2 会仙河氮磷时空变化特征 |
3.2.3 相思江氮磷时空变化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表水氮磷污染负荷分布特征 |
4.1 河道径流量变化分析 |
4.2 氮磷污染负荷时空变化特征 |
4.2.1 氮磷污染负荷时间变化 |
4.2.2 氮磷污染负荷空间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区土壤-水体氮磷污染 |
5.1 试区土壤氮磷污染 |
5.1.1 土壤养分统计特征 |
5.1.2 试区土壤养分时间分布特征 |
5.1.3 试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
5.2 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 |
5.2.1 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情况 |
5.2.2 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
5.3 土壤氮磷污染对水环境影响 |
5.4 地表地下水氮磷污染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表水氮磷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氮磷浓度与气象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6.1.1 铵态氮浓度与气象环境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6.1.2 硝态氮浓度与气象环境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6.1.3 总氮浓度与气象环境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6.1.4 可溶性总磷酸盐浓度与气象环境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6.1.5 总磷浓度与气象环境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6.2 氮磷浓度与试区下垫面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
6.2.1 试区下垫面属性分析 |
6.2.2 试区下垫面属性与氮磷浓度影响 |
6.2.3 基于同类子流域的氮磷流失浓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1.1 地表水氮磷浓度分布特征 |
7.1.2 地表水氮磷污染负荷分布特征 |
7.1.3 试区土壤-水体氮磷污染 |
7.1.4 地表水氮磷浓度变化的影响因子研究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协同治理视角下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 |
1.3.3 研究的方法 |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黑臭水体 |
2.1.2 黑臭水体治理 |
2.1.3 黑臭水体协同治理机制 |
2.2 本文的理论视角——协同治理理论 |
2.2.1 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条件 |
2.2.3 黑臭水体治理与协同治理理论的契合性分析 |
第三章 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现状及问题 |
3.1 南宁市黑臭水体的现状 |
3.1.1 南宁市黑臭水体的分布状况 |
3.1.2 南宁市黑臭水体主要成因 |
3.1.3 三年治理行动的初步成效 |
3.2 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现状 |
3.2.1 治理主体的权责 |
3.2.2 政策供给情况 |
3.2.3 治理过程 |
3.2.4 监督管理机制 |
3.3 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存在问题 |
3.3.1 政府管理合作衔接不够紧密 |
3.3.2 企业以及公众参与度不高 |
3.3.3 政策供给不足 |
3.3.4 财政投入不够 |
3.3.5 配套治理管理机制滞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制度不健全 |
4.1.1 缺少黑臭水体治理地方性法律法规 |
4.1.2 没有建立黑臭水体治理长效协同机制 |
4.1.3 没有形成黑臭水体治理监督协同机制 |
4.2 多元主体间未形成协同体系 |
4.2.1 多元主体治理各行其是 |
4.2.2 跨区域政府治理不协调 |
4.2.3 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差 |
4.3 黑臭水体治理资金缺少配套管理体系 |
4.3.1 治理资金来源单一 |
4.3.2 治理费用预算不科学和拨付不及时 |
4.3.3 未能形成产生经济效益的治理模式 |
4.4 治理理念方面 |
4.4.1 先污染后治理观念错误 |
4.4.2 治理过程存在碎片化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
5.1 构建南宁市黑臭水体协同治理完善的法律依据 |
5.1.1 建立健全南宁市黑臭水体协同治理的政策法规 |
5.1.2 落实河长制度形成全流域协同治理 |
5.2 提升黑臭水体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能力 |
5.2.1 优化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
5.2.2 激励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
5.3 构建黑臭水体治理的过程协同体系 |
5.3.1 树立黑臭水体协同治理价值理念 |
5.3.2 构建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决策利益协同 |
5.3.3 强化黑臭水体治理过程协同合作 |
5.4 建立其他相关配套机制 |
5.4.1 建立南宁市黑臭水体协同治理监督机制 |
5.4.2 建立南宁市黑臭水体协同治理激励和问责机制 |
5.4.3 完善南宁市黑臭水体协同治理绩效考评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内研究 |
(二) 国外研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调查法 |
(三) 个案研究法 |
(四) 归纳总结法 |
五、研究思路 |
(一) 研究路线图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
一、基本概念 |
(一) 环境污染 |
(二) 环境信用体系 |
(三) 治理 |
二、理论工具 |
(一) 社会治理理论 |
(二) 公共选择理论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二章 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现状——“金字塔”模式 |
一、政府作为领导者和组织者,主要行使监管职能 |
(一) 做好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和联动机制等顶层设计 |
(二) 发挥环境信用体系治理、预警与防范三大功能 |
(三) 建立环境信用体系实践应用的六大运行机制 |
(四) 建立工作沟通、环保执法与宣传引导三大保障机制 |
二、企业作为主体和被评价方,努力加强环保自律 |
(一) 逐步树立环保社会责任意识 |
(二) 初步建立起环保内控机制 |
(三) 配合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
三、第三部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大力配合政府开展共治 |
(一) 金融机构发挥杠杆作用,引导企业绿色发展 |
(二) 环保协会强化行业自律,推进自我规范和约束 |
(三) 环评机构加强项目评估,提出污染防治建议 |
(四) 信用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支持政府科学评价 |
(五) 环保组织引导公众维权,对污染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
四、社会公众作为监督者,积极参与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
(一) 社会公众监督企业环境行为,参与体系建设 |
(二) 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声讨污染行为 |
第三章 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
一、政府角度 |
(一) 制度体系和联动机制等顶层设计还有待强化 |
(二) 没有精准认清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 |
(三) 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六大运行机制亟需健全 |
(四) 环保执法和宣传引导等保障措施仍待完善 |
二、企业角度 |
(一) 企业发展理念有待转变 |
(二) 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 |
(三) 企业污染治理投入水平不高 |
三、第三部门角度 |
(一) 金融机构绿色杠杆作用效能还有待提升 |
(二) 环保协会行业自律职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
(三) 环评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
(四) 信用中介服务市场有待发展壮大 |
(五) 环保组织公益维权力度不大 |
四、社会公众角度 |
(一) 公众环境维权意识和能力不平衡 |
(二) 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 |
(三)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度有待加强 |
第四章 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环境污染社会共治体系尚未健全,各方职能未有效发挥 |
(一) 多元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政府依然承担大量职责 |
(二) 政府简政放权改革任重而道远 |
(三) 企业、第三部门和社会公众参与共治的责任意识不强 |
二、集体选择存在非均衡性,较难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
(一) 环境治理资源配置决策主体分散,决策权重分配不均 |
(二) 立宪和立法阶段缺失,行政和司法阶段矛盾突出 |
(三) 大型集团搭便车问题突出,导致公共选择决策次优化 |
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环境成本外部化现象普遍 |
(一)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
(二)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盲目提高外部成本 |
(三) 企业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人的价值 |
第五章 国内外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一、国外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 |
(一) 美国 |
(二) 欧盟 |
(三) 日本 |
二、国内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 |
(一) 广东省 |
(二) 浙江省 |
(三) 南通市 |
三、启示 |
(一) 法律保障健全与否是国内外体系建设的本质区别 |
(二) 政府部门的主导是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 |
(三) 环境信用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健全深化 |
(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 |
(五) 发挥企业在环境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六) 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影响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 |
第六章 构建“同心圆”完善M市环境信用体系的对策 |
一、政府层面 |
(一) 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和优化环境信用体系制度机制 |
(二) 提升功能定位,发挥环境信用对M市发展助推作用 |
(三) 优化运行机制,实现四大责任主体在各环节无缝对接 |
(四) 健全保障机制,支撑环境信用体系合法合规运转 |
二、企业层面 |
(一) 树立坚定的环保社会责任意识 |
(二) 积极参与整个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
(三) 完善内部环保管理制度和机制 |
三、第三部门层面 |
(一)金融机构要创新开发绿色产品,提高绿色杠杆效用 |
(二) 环保协会要诚信自律,引导会员形成环保自觉 |
(三) 环评机构要提高专业性,辅助环保部门提高监管水平 |
(四) 信用中介机构要提升服务能力,支持政府科学决策 |
(五) 环保组织要借鉴国际组织先进经验,提供维权服务 |
四、社会公众层面 |
(一) 社会公众要积极参与和监督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
(二) 新闻媒体要拓展宣传曝光途径,提升舆论监督效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桂林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工业排放源清单(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域及方法 |
1.1研究区域及对象 |
1.2细颗粒物排放源计算公式 |
1.3研究区域排放因子的确定 |
1.3.1研究区域排放系数的确定 |
1.3.2研究区域污染控制技术参数确定 |
2结果与讨论 |
2.1工业固定燃烧源排放清单 |
2.2工艺过程源排放清单 |
2.3工业污染源空间排放特征 |
3结论 |
(10)桂林市灌阳县饮用水水源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水资源 |
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调查 |
3.1 工业污染源 |
3.2 生活污染源 |
3.3 非点源 |
3.3.1 农田径流污染源 |
3.3.2 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源 |
3.4 污染源因子汇总 |
3.5 结果与分析 |
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
4.1 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标志 |
4.2 编制保护区管理规定及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执法力度 |
4.3 建设饮用水水源监控信息系统 |
4.4 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宣传工作 |
4.5 加强监管自身能力建设 |
四、桂林成为广西首个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刘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2]广西高污染产业环境负外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傅强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桂林市会仙试区氮磷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谢晓琳.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4]协同治理视角下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机制研究[D]. 陈元龙. 广西大学, 2019(06)
- [5]M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宋婧. 苏州大学, 2019(06)
-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6个文件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9(11)
- [7]桂林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工业排放源清单[J]. 罗恢泓,廖雷,王敦球,游少鸿,唐飏,廖家英,宋韶华,文建辉. 环境工程学报, 2015(10)
- [8]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N].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 广西日报, 2014
- [9]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10]桂林市灌阳县饮用水水源安全研究[J]. 吴蕾,李金城,施钦,李文文,沈雨樨. 绿色科技,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