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和航空煤油的电化学精炼试验

柴油和航空煤油的电化学精炼试验

一、柴油及航空煤油的电化学精制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唐丽丽[1](2013)在《高硫原油加工过程硫化物转化及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石油资源劣质化程度增加的背景下,我国进口原油中高硫原油比例不断增加;同时,国内高含硫原油比重亦愈来愈大,这使得高硫原油加工板块在我国原油炼制板块中的比例不断增加,适应高硫原油加工成为了我国石油炼制行业的主要任务。在高硫原油加工过程中,硫含量的增加日益成为工艺安全的主要威胁因素,因此,探究高硫原油加工过程硫化物的迁移转化成为保障高硫原油加工过程安全的基础。论文以G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高硫原油加工过程中硫化物的转化进行分析,并以硫化物分布为基础,对其引起的风险提出控制建议。主要工作如下:一、典型高硫炼厂原油加工过程硫化物迁移转化分析(1)对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公司原油的炼制情况、炼制工艺等进行调研,确定选取G公司作为典型高硫原油加工炼厂作为研究对象;(2)采用元素分析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GC)分析G公司液相油样,以“全场物料平衡”为基本思想,分析高硫原料油中硫在全厂工艺装置中的迁移分布,并采用“一图一表”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对其进行说明;(3)分析典型装置硫化物类型转化,绘制典型装置硫化物分布图。二、典型装置硫迁移分布预测选取加氢处理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延迟焦化装置,对其硫分布影响因素与其硫迁移分布比例进行分析,采用VB语言编制各装置硫迁移分布预测软件。三、高硫原油加工过程硫化氢形成机理及分布区域分析硫化氢是高硫原油加工过程中硫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以硫类型分析数据和中轻馏分油中硫化物类型的变化趋势为基础,结合硫化物化学反应机理探究硫化氢主要形成机理,分析硫化氢在主要加工装置中的存在区域和主要来源,结合平面图绘制典型装置硫化氢分布图。四、风险控制措施研究高硫原油加工过程中硫风险主要为:H2S的大量存在易引发H2S中毒风险;活性硫化物易与设备中金属发生反应,尤其是铁的硫化物,易引发自燃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硫化物在水、高温等条件下形成的各种腐蚀环境,造成设备腐蚀泄漏等。根据硫化物类型的分布、事故发生原因等,从工艺、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控制措施。

李玉光[2](2005)在《燃料油生物脱硫工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硫燃料燃烧后产生的SOx等会严重污染环境并造成酸雨。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国际上对燃料油的硫含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微生物催化脱硫(Biodesulfurization,BDS)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条件温和、能有效脱除加氢脱硫技术(Hydrodesulfurization,HDS)难以脱除的二苯并噻吩(DBT)类杂环含硫化合物等优点,有望成为传统加氢脱硫过程的辅助途径或替代方法。为寻找更有效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脱硫菌株,并早日开发出生物脱硫的新工艺,本论文进行了微生物脱硫机理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同时对实际燃油体系(如煤油、柴油等)的生物脱硫工艺进行初步探索,为未来的工业应用打下基础。 首先,筛选出具有高活性、能够通过专一的所谓“4硫”(“4S”)途径选择性脱除杂环硫化合物中硫的菌株。以DBT为模型化合物,从北京、上海、山东、天津等地采集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了五种有实际应用前景的生物脱硫菌(YS-S-4混合细菌、NCC-1、NCC-2、LB-H等)。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分析方法对细菌代谢产物的分析表明这些细菌能通过“4S”途径选择性地脱除DBT中的硫,生成2-羟基联苯(2-HBP)。经中科院微生物所鉴定NCC-1菌为红串红球菌(定名为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NCC-1,菌种保藏号CGMCC 1.3783)。 第二,考察所选菌株的生长和脱硫性能。选取YS-S-4、NCC-1、LB-H三种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化合物DBT进行脱硫实验,探索环境条件(温度、pH值、碳源、氮源等)、作用底物(硫源)等对菌种生长及脱硫活性的影响。所选菌株在基本无机盐培养基(BSM)中对0.2mmol/L DBT的转化率均达到了95%以上,且它们以DBT作为唯一硫源的生长过程与DBT的脱除相偶联。红串红球菌NCC-1的适宜生长pH范围为6~9,最佳生长温度为30℃,10g/L葡萄糖为最适合生长碳源,1g/L氯化铵作为最佳生长氮源。可以用在培养基中加入廉价硫酸盐和低浓度DBT混合硫源培养该菌,从而节省生产成本。经HPLC和GC-MS检测得出该菌能降解二苯并噻吩砜(DBTO2)生成2-HBP,降解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生成2-羟基-3,3’-二甲基联苯(2-HDMBP),还能脱除苯并噻吩(BT)和苯硫醚(PS)中的硫。红串红球菌NCC-1的脱硫底物范围较广,因此在未来的工业应用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用驯化成熟的菌株对模拟油体系及不同来源加氢脱硫柴油进行生物脱硫

王雨墨,胡杰,李旺,周代军,姜海斌,李维嘉,于达,宫敬[3](2020)在《航空煤油储运过程中质量保障有关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煤油从生产到使用需要经过较多储存与运输环节,作为喷气式飞行器燃料,国家标准对其质量指标要求很高,各航空煤油生产、运输主体都非常重视检测油品质量变化情况。介绍了航空煤油从生产到使用的典型储存、运输过程,列举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航空煤油质量安全事故,综述了航空煤油储存、运输环节中可能面临的质量问题,包括外来污染物、顺序输送混油、油品自身质量衰减等,总结了航空煤油储存、运输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以期为致力于保障航空煤油质量、降低航空煤油运输成本的工程人员及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图2,参56)

刘双明,邢龙春,李海涛[4](2007)在《在线分析仪表及其系统集成在炼油化工装置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录1、我国在线分析仪表现状2、在线分析仪表应用的意义3、在线分析仪表介绍4、采样、预处理系统、样品回收系统5、在线分析仪表系统集成介绍6在线分析仪表及其系统集成在兰州石化公司常减压装置的应用1、我国在线分析仪表现状1、1我国炼油化工生产中在线分析仪表的应用工作起始于70年代,当时就建立了一支研制和应用在线分析仪表队伍,研制了一批生产急需的在线分析仪表,并应用于生产现场。经过30多年的工作,研制的在线分析仪,如倾点、密度(比重)、闪点、蒸汽压、粘度、辛烷值、工业色谱仪等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并在现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十二室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技术处[5](1979)在《胜利直馏航空煤油馏份低压加氢精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胜利直馏航空煤油馏份,具有比重高、冰点低的特点,但馏份的酸度大于规格指标,而且遇光和接触空气,颜色即逐渐加深,并产生沉淀。目前工厂一直采用酸碱电化学精制生产1号航煤。为了解决酸、碱渣的污染问题,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曾在25公斤/厘米2氢分压下,对胜利直馏航空煤油馏份进行加氢精制的研

姜沛汶[6](2016)在《生物油催化合成航空煤油异构烷烃组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世界范围内燃料的生产主要来源于石油的精炼过程。随着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保的日益重视,可再生生物燃料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课题。本论文以生物质裂解产生的生物油为原料,深入研究了生物油催化裂解制备生物合成气以及合成气经由烯烃聚合与费托合成转化为生物碳氢燃料的反应过程,重点研究了航空煤油中异构烷烃组分合成的规律。主要的创新结果如下:1、常温常压液相烯烃聚合合成航空煤油中异构烷烃组分的研究本工作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1)生物油催化裂解制备富烯烃合成气;(2)富烯烃合成气常温常压聚合制备航空煤油异构烷烃组分。生物油催化裂解制备富烯烃合成气:通过催化剂筛选,我们选用负载La的HZSM-5分子筛作为生物油催化裂解反应的催化剂。在优化反应条件下(T=550℃,WHSV=0.4h-1),低碳烯烃收率可达到0.25 Kg/Kg生物油。通过对反应产物及中间物的分析可知,低碳烯烃的形成过程包括生物油的脱氧、裂解和氢转移反应等。富烯烃合成气常温常压聚合制备航空煤油中异构烷烃组分:在富烯烃合成气的聚合反应中,利用[BMIM]A12Cl7离子液体作为反应溶剂和催化剂,将合成气中的低碳烯烃一步转化为液态烷烃燃料,并研究了反应条件(温度,压力,时间)对低碳烯烃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25℃,P=1 atm的条件下,低碳烯烃混合气可以一步转化为液态异构烷烃燃料,合成气中丙烯和丁烯的转化率分别达到97.0%和98.6%,合成燃料中目标产物C8-C15烷烃的选择性达到80.6%,其中异构烷烃选择性达90%以上。合成燃料的平均分子式和氢碳比基本满足航空煤油的技术要求。通过对聚合产物的GC-MS,1H-NMR,13C-NMR和FT-IR表征分析,初步探讨了低碳烯烃的聚合反应机理,证明反应中应同时发生了低碳烯烃齐聚、异聚、加氢饱和、氢转移和高碳烷烃的裂解等反应。2、利用非均相烯烃聚合和费托合成耦合反应制备生物碳氢燃料的研究本工作研究了一种利用生物油制备生物碳氢燃料的两步集成方法。其中包括:(1)生物合成气的制备;(2)生物合成气通过非均相烯烃聚合和费托合成耦合反应制备生物碳氢燃料。生物合成气的制备:生物油合成气的制备包括生物油催化裂解制备粗生物合成气和粗生物合成气的调整。生物油催化裂解所用的催化剂为5wt%Ce/HZSM-5,在T=550℃,WHSV=0.4h-1的条件下,有效合成气(C2-C4低碳烯烃,H2和CO)产率达370.8g/Kg生物油。经水煤气变换反应调整,H2/CO比例由0.33升至1.97,基本符合费托反应最优H2/CO比例。非均相烯烃聚合和费托合成耦合反应制备生物碳氢燃料:本工作选用LTG-0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15wt% Co/SiO2作为费托合成催化剂,分别研究了单一的烯烃聚合或费托合成反应与二者耦合反应的区别。研究发现:在典型的反应条件下,耦合反应的的生物燃料产率达526.1g/kg合成气,明显高于单一的烯烃聚合(458.2 g/(kg合成气))或费托合成过程(119.6g/kg合成气))。

邸振春[7](2012)在《脱除混合碳四中微量水分的工业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烷基化反应原料的混合碳四,所含的水是主要耗酸杂质。对混合碳四进行深度脱水,把水含量从200 mg/kg降至20 mg/kg,可降低硫酸法烷基化装置的耗酸量,既能降低直接生产费用,又能减少废酸排放量,可以给生产厂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吸附法脱除混合碳四中的微量水分,多在常温下操作,可用用硅胶、活性氧化铝和分子筛等作为吸附干燥剂。本次工业试验,选用活性氧化铝作为吸附干燥剂,采用降压、加热相组合的干燥剂再生方式,考察干燥剂对混合碳四的脱水效果。试验表明,经活性氧化铝吸附干燥后,混合碳四中的水含量平均降至71 mg/kg,吸附干燥器的平均脱水率为58.1%,实际脱水量只占设计脱水量的27.6%,尚没有达到预期的脱水要求(20mg/kg)。而采用3A分子筛作为干燥吸附剂,在电加热器代替蒸汽加热器的情况下,3A分子筛可以把混合碳四中的水含量降至20mg/kg以下,说明以3A分子筛作为吸附干燥剂脱水的效果优于活性氧化铝。以活性氧化铝作为吸附干燥剂可节省直接生产费用21.4万元/年,而以3A分子筛作为吸附干燥剂则可节省32.4万元/年,经济效益显着。

张泽[8](2020)在《镍催化脱氧结合强酸断键异构制藻基生物航油的竞争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微藻油脂脱氧断键制取高品位的生物航空燃油,对于保障国家液体燃料能源安全和CO2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微藻油脂脱氧断键及异构化的催化反应中间过程尚不明晰,催化活性位点与反应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揭示;而且生物航空燃油的产物成分复杂,需要调控催化剂对于不同类别烃类产物的定向选择性。本文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剖析了镍金属活性位点催化脱氧结合强酸位点催化碳碳断键及异构化制藻基生物航油的竞争反应机制;通过构建改善催化剂的金属活性位点、酸性强度、孔隙结构等,提高了航油范围烃类产物的定向选择性并改善了产物成分分布。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揭示了藻基生物柴油最主要成分十六酸甲酯的加氢脱氧断键竞争反应机制,即镍金属活性位点催化脱氧生成十五烷、结合酸性位点催化碳碳断键或异构化生成航油范围烃类产物。计算分析表明:十六酸甲酯加氢脱氧转化生成十五烷的反应能垒最低,整体反应焓变为-130.2 k J/mol,低于通过氢解反应路径生成十六酸(-90.1 k J/mol)或通过直接脱羧反应路径生成十六烷(-68.6 k J/mol)。而在镍催化十六酸甲酯加氢脱氧过程中,加氢脱羧路径(排放CO2)的每一步反应能量均低于加氢脱羰路径(排放CO),其焓值差为49.6187.7 k J/mol,说明氧元素更倾向于以脱羧路径排放CO2的形式脱除。十五烷继续碳碳断键得到的产物分布中碳数为奇数的产物(2n-1,n=5、6、7、8)选择性高于碳数为偶数的产物(2n)选择性,这是由于偶数碳断裂位置的共价键比奇数碳断裂位置的共价键要长0.001%0.149%,并且键级要低0.012%1.697%。为提高反应安全性并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探究了以CO2气氛取代H2条件下饱和脂肪酸甲酯转化制生物航油的反应路径转变。热力学分析表明:十六酸甲酯存在从脂肪烃基团端以乙烷形式断键生成十四碳一烯酸甲酯的吸热反应路径。当反应温度升至470℃时,吉布斯自由能变从常温常压下的26.8 k J/mol降低到-7.0 k J/mol,使得反应状态从不可能变为可以进行正向自发反应。将磷钨酸(HPW)负载于镍基分子筛制成强酸性的双功能催化剂,使生物航油制备过程中的碳碳断键及异构化路径得到有效强化。发现磷钨酸位点能够将脱氧中间产物十五烯的化学吸附活化能从203.9 k J/mol显着降低到81.6 k J/mol。与分子筛酸性位点相比,磷钨酸位点化学吸附的十五烯中β-断键反应位点的键级低0.93%,形成碳正离子的Hirshfeld原子电荷分布达到0.0722,展现出对于断键异构反应更强的催化活性。采用脱硅方法在微孔Y分子筛的八面沸石结构中有效构造210 nm的介孔孔道,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13.8%达到520.3 m2/g,比孔容积提高16.4%达到0.3182 cm3/g,航油范围烃类产物的选择性提高到64.8%。对比加氢脱羧、氢解、直接脱羧三条竞争反应路径发现:加氢脱羧主产物十五烷在液相产物中始终保持最高的相对含量。负载4%磷钨酸后,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剂的强酸量增加了30.6%,在连续加氢催化藻基生物柴油脱氧断键转化得到的生物航油中异构烷烃含量显着提高到32.5%,冰点由藻基生物柴油的2.08℃降至-35.54℃,有效增强了其低温流动特性。实测液相产物中奇数碳产物选择性高于相邻偶数碳产物选择性,气相产物中加氢脱羧副产物CO2选择性(19.7%)明显高于加氢脱羰副产物CO(5.6%),这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相符。采用比表面积更高、平均孔径更宽的介孔MCM-41分子筛为载体,能进一步提高磷钨酸负载量到20%,催化脱氧断键得到液相产物中航油范围烃类产物的总体选择性达到86.1%。为强化金属活性位点的分散性与稳定性,以镍金属有机骨架(Ni-BTC)的形式代替镍纳米颗粒进行负载,研制了新型的Ni-BTC@MCM-41双功能催化剂用于制生物航油。由于镍金属有机骨架中的镍原子间距(0.98 nm)比镍纳米颗粒中的镍原子间距(0.20 nm)更大,使十六酸甲酯反应物(最大宽度0.68 nm)能够穿过镍金属有机骨架晶面并更容易地接触到金属活性位点。镍添加量为2.5%的镍金属有机骨架负载于MCM-41分子筛(2.5Ni-BTC@MCM-41)制得催化剂虽然与负载镍纳米颗粒相比减少了75%的镍金属用量,却达到了更高的比表面积(1014.2 m2/g)和比孔容积(0.939 cm3/g),使十六酸甲酯催化加氢制生物航油的整体选择性提高到71.0%,其中链烷烃选择性显着提高到45.2%,芳烃选择性降低到8.7%。将Ni-BTC@MCM-41催化剂应用于CO2气氛下的催化转化,发现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溶剂制得的催化剂在碳化后保持了最稳定的结构特性。将反应温度提高到470℃后实现了十六酸甲酯的转化率达到90.0%,航油范围烃类产物的选择性达到72.5%。

周苏苏[9](2017)在《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及与纤维素乙醇联产生产工艺流程模拟及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纤维素乙醇以其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其酶解残渣木质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若能够对酶解残渣木质素进行合理的应用研究,则有望实现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的全利用,并从根本上改善纤维素乙醇炼制工艺的经济性。为此,本文选用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的酶解残渣木质素为原料,构建了木质素直接加氢脱氧(HDO)制备航空燃油生产工艺流程,重点进行了生产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同时还进行了日处理2000干吨玉米秸秆的纤维素乙醇联产航空燃油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2011年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流程中木质素用于供热和发电的分配利用情况,确定了 23.6%和76.1%两种木质素进料规模下分别在30%、50%、70%、90%的航空燃油产品收率下的生产方案1(工况1-4)及方案2(工况5-8)。(2)对木质素制备生物航空燃油独立生产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包括项目总投资估算、总运营成本的估算,并通过折现现金流计算航空燃油最低销售价格(MJSP)。结果表明:进料规模取NREL2011酶解残渣木质素总流量的23.6%,航空燃油收率取现有的实验室研究水平30%时,计算得到的MJSP为$6.34/gal,远高于航空燃油市场价$2.87/gal,此时项目在经济上缺乏竞争力。研究表明,MJSP随进料规模的扩大而减小,随产品收率的增大而明显降低。因此研制出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木质素直接加氢脱氧催化剂成为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能否产业化的关键。自产H2相比购买H2更具有经济竞争力。另外通过对生产成本各构成要素的灵敏度分析发现,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及管理费用成本来降低MJSP是较为可行的方法。(3)把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作为纤维素乙醇联产生产工艺进行分析时发现,扩大用于制备航空燃油的木质素进料可以降低纤维素乙醇最低销售价格(MESP),且随着航空燃油产品收率的增大而降低。当木质素进料规模为76.1%时,航空燃油产品收率若能够从30%增加至90%,MESP则可从$2.834/gal降低至$2.474/gal,低于NREL2011给出的$2.83/gal,明显降低纤维素法制备乙醇的生产成本,提高整个生产工艺的经济竞争力。

王婧[10](2018)在《基于多相流动分析的石化管道腐蚀预测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对于近年的石油化工行业的事故分析表明,大量的事故发生是由于石化装置的腐蚀造成的。在宁夏石化公司2017年的第二次大检修中,发现了多处管路仅在弯管、三通及变径管中出现了异常减薄的腐蚀现象,包括气-固、气-液及纯气相管道的弯头、三通及变径管部位的腐蚀很大程度上与管道内介质的流动有关。基于上述现象,本文以宁夏石化公司炼油厂常压、催化、重整、柴油加氢及硫磺等装置中出现的弯管、三通及变径管等腐蚀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CFD软件(FLUENT)来研究管路内流动情况,基于多相流动分析来研究管道腐蚀原因,模拟研究了弯管、三通及变径管内部的二次流场,以及不同角度的管道内的流场分布。在既有二次流基础上,模拟研究了管道内单气泡流动及磨损腐蚀的机理。最终提出了能够改善管道流动的对策,以此来达到减缓腐蚀的目的。结果表明:突变管内二次涡流流动明显,随着入口雷诺数的增大,涡旋强度增强;其抗变形能力随着介质内气泡直径的变大而增强,临界抗变形尺寸气泡直径为3mm尺寸直径;粒子撞击和气泡震荡是腐蚀破坏的根本原因;带有内螺旋翅片结构的管路可以有效的抑制二次涡流强度,从而减缓腐蚀现象的发生。此外,利用弯管、三通及变径管内的数值模拟结论,可根据管路中二次流的产生条件,采用流速调整、管道角度的改变等措施来减缓流动对管道的腐蚀,对预防设备腐蚀事故的发生起到重要预防作用。

二、柴油及航空煤油的电化学精制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及航空煤油的电化学精制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高硫原油加工过程硫化物转化及风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高硫原油加工量日趋增加
        1.1.2 国内高硫原油加工风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硫原油中硫类型形态分布
        1.2.2 各馏分中硫类型形态分布及分布规律
        1.2.3 高硫原油及各馏分中硫转化的影响因素
    1.3 高硫原油加工调研
        1.3.1 国内外高硫原油加工现状
        1.3.2 国内高硫炼厂现场调研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室分析
    2.1 典型高硫炼厂概述
    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分析方法现状
        2.3.2 试验方法选定
    2.4 实验结果
第三章 典型炼厂硫迁移规律分析
    3.1 总硫迁移分析
        3.1.1 常减压装置硫分布
        3.1.2 延迟焦化装置硫分布
        3.1.3 加氢装置硫分布
        3.1.4 催化裂化装置硫分布
        3.1.5 小结
    3.2 硫化物迁移分析
        3.2.1 常减压装置
        3.2.2 加氢装置
        3.2.3 催化裂化装置
        3.2.4 典型装置硫迁移分布工艺流程图
        3.2.5 小结
    3.3 硫迁移分布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化氢生成机理分析及分布区域
    4.1 各装置硫化氢产生量分析
    4.2 硫化氢位置分布图
    4.3 各装置硫化氢形成机理分析
        4.3.1 硫化物加氢脱硫形成 H_2S
        4.3.2 硫化物热分解形成 H_2S
        4.3.3 小结
第五章 风险控制措施研究
    5.1 硫腐蚀
        5.1.1 腐蚀机理
        5.1.2 控制措施
    5.2 硫化氢中毒
        5.2.1 硫化氢中毒原因分析
        5.2.2 防护措施
    5.3 硫化亚铁自燃
        5.3.1 硫化亚铁自燃
        5.3.2 防护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成果
    6.2. 今后的研究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样品硫类型测定色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燃料油生物脱硫工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燃料油品脱硫的重要性及意义
    1.2 油品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
    1.3 油品脱硫工艺技术
        1.3.1 加氢脱硫(HDS)
        1.3.2 非加氢脱硫方法
        1.3.2.1 酸碱精制
        1.3.2.2 氧化法
        1.3.2.3 萃取法
        1.3.2.4 络合法
        1.3.2.5 吸附法
        1.3.2.6 催化法
        1.3.2.7 生物脱硫(BDS)
    1.4 生物脱硫(BDS)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前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生物脱硫菌种的筛选及脱硫途径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本论文所用的主要试剂
        2.2.2 本论文所用的主要仪器
        2.2.3 各种培养基的组成
    2.3 脱硫菌种筛选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采样
        2.3.2 菌种的分离、纯化
        2.3.3 专一性脱硫菌种的筛选
        2.3.4 高活性脱硫菌种的驯化
        2.3.5 菌种的保藏
    2.4 菌种脱硫途径的研究
        2.4.1 Gibbs检验法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4.3 GC/MS联用仪分析脱硫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
    2.5 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油生物催化脱硫的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接种物及培养
        3.2.2 分析方法
    3.3 实验
        3.3.1 采样及菌种的激活
        3.3.2 脱硫效果的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菌种样品的初步筛选
        3.4.2 反应条件初探
        3.4.2.1 温度及初始pH的选择
        3.4.2.2 培养基的选择
        3.4.2.3 氧气量对菌株生长和脱硫的影响
        3.4.2.4 吸光度的说明
        3.4.2.5 煤油中硫醇初始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3.4.3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菌脱除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4.1 YS-S-4菌脱除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4.1.1 实验方法和步骤
        4.1.1.1 菌种的培养、筛选
        4.1.1.2 分析方法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菌种的筛选
        4.1.2.2 初始pH值对YS-S-4菌株的生长和脱硫的影响
        4.1.2.3 硫源对YS-S-4生长和脱硫活性的影响
        4.1.2.4 碳源对YS-S-4生长和脱硫的影响
        4.1.2.5 氮源对YS-S-4生长和脱硫的影响
        4.1.2.6 将脱硫菌应用于模拟柴油体系
        4.1.3 结论
    4.2 红串红球菌NCC-1脱除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4.2.1 实验方法和步骤
        4.2.2 专一性脱硫菌的筛选与鉴定
        4.2.3 红串红球菌NCC-1降解DBT的途径
        4.2.4 红串红球菌NCC-1的生长及其脱除水相中二苯并噻吩
        4.2.4.1 温度对红串红球菌NCC-1生长的影响
        4.2.4.2 初始pH值对红串红球菌NCC-1的影响
        4.2.4.3 碳源的选择和碳源浓度的确定
        4.2.4.4 氮源的选择和氮源浓度的确定
        4.2.4.5 硫源对NCC-1生长和脱硫活性的影响
        4.2.5 红串红球菌NCC-1对不同有机硫化物的代谢
        4.2.5.1 红串红球菌NCC-1对DBT的代谢
        4.2.5.2 红串红球菌NCC-1对4,6-DMDBT的代谢
        4.2.5.3 红串红球菌NCC-1对DBTO_2的代谢
        4.2.5.4 红串红球菌NCC-l对PS的代谢
        4.2.5.5 红串红球菌NCC-1对BT的代谢
        4.2.5.6 红串红球菌NCC-1代谢不同有机硫化物的比较
        4.2.6 红串红球菌NCC-1在油水两相中的脱硫
        4.2.7 结论
    4.3 LB-H菌的培养及其对二苯并噻吩中硫元素脱除的影响
        4.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3.1.1 菌株及培养
        4.3.1.2 分析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初始pH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3.2.2 碳源的选择和碳源浓度的确定
        4.3.2.3 氮源的选择和氮源浓度的确定
        4.3.2.4 不同硫源对菌株生长和脱硫的影响
        4.3.2.5 LB-H菌株的脱硫特性
        4.3.3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脱硫过程反应器的初探和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的设想
    5.1 生物脱硫过程的生物反应器的初探
        5.1.1 概述
        5.1.2 生物反应器的构建
        5.1.3 小结
    5.2 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的设想
        5.2.1 概述
        5.2.2 实验结果和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航空煤油储运过程中质量保障有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煤油储运过程与事故案例
    1.1 储运过程
    1.2 事故案例
        1.2.1 管道运输中的油品污染
        1.2.2 储存中的油品污染
        1.2.3 飞机油箱中的质量变化
2 航空煤油污染分类与来源
    2.1 水分
    2.2 微生物污染
    2.3 固体颗粒物及表面活性物质
    2.4 顺序输送混油污染
    2.5 自身质量指标衰减变化
3 结论及展望

(6)生物油催化合成航空煤油异构烷烃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航空煤油简介
        1.1.1 航空煤油组成
        1.1.2 航空煤油性能指标
        1.1.3 航空煤油应用现状
    1.2 化石航空煤油制备工艺简介
        1.2.1 传统石油精炼
        1.2.2 非常规石油精炼
        1.2.3 费托合成
    1.3 生物航空煤油制备工艺简介
        1.3.1 生物质费托合成技术
        1.3.2 油脂加氢处理技术
        1.3.3 生物质热解技术
        1.3.4 生物转化法
    1.4 生物油应用研究进展
        1.4.1 生物油加氢提质制备液体燃料
        1.4.2 生物油催化裂解提质制备液体燃料
        1.4.3 生物油制备化学平台分子
    1.5 本文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烯烃聚合一步合成航空煤油异构烷烃组分研究
    2.1 引言
        2.1.1 低碳烯烃生产工艺
        2.1.2 烯烃聚合
        2.1.3 研究思路
    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3 催化剂制备
        2.2.4 催化剂表征方法
        2.2.5 实验装置与方法
    2.3 实验条件对生物油催化转化制备航空煤油烷烃组分的影响
        2.3.1 实验条件对生物油催化裂解制备富烯烃合成气的影响
        2.3.2 实验条件对低碳烯烃聚合制备航空煤油烷烃组分的影响
    2.4 聚合产物分析
    2.5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2.6 不同低碳烯烃聚合性能的比较
    2.7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分析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烯烃聚合和费托合成耦合制备生物碳氢燃料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3 催化剂制备
        3.2.4 催化剂表征
        3.2.5 实验装置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油催化转化制备粗生物合成气
        3.3.2 温度对生物油催化裂解制备生物合成气的影响
        3.3.3 粗生物合成气的调整和二氧化碳脱除
        3.3.4 生物碳氢燃料的合成
    3.4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3.5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分析
        3.5.1 催化剂NH_3-TPD表征结果分析
        3.5.2 催化剂XRD表征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
    4.1 本工作总结
    4.2 主要创新点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7)脱除混合碳四中微量水分的工业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原油脱水技术
        1.2.1 油田原油脱水技术
        1.2.2 炼厂原油脱水技术
    1.3 炼厂各类油品的脱水技术
        1.3.1 汽油脱水技术
        1.3.2 煤油脱水技术
        1.3.3 柴油脱水技术
        1.3.4 重质燃料油脱水技术
        1.3.5 润滑油脱水技术
        1.3.6 中间原料油脱水技术
    1.4 天然气脱水技术
        1.4.1 低温法脱水技术
        1.4.2 溶剂吸收法脱水技术
        1.4.3 吸附法脱水技术
        1.4.4 超音速脱水技术
    1.5 吸附干燥脱水在石化企业的应用
        1.5.1 3A分子筛用于液态丙烯脱水
        1.5.2 3A分子筛用于石油裂解气脱水
        1.5.3 分子筛用于液相轻烃混合物脱水
    1.6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业试验部分
    2.1 试验原料及试剂、分析方法及仪器
        2.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1.2 分析方法及仪器
    2.2 工业试验装置
    2.3 吸附操作原理
        2.3.1 吸附
        2.3.2 脱附
        2.3.3 吸附剂
    2.4 脱水率
第3章 混合碳四脱水工业试验研究
    3.1 混合碳四的组成
        3.1.1 加氢碳四的组成
        3.1.2 循环异丁烷的组成
    3.2 混合碳四中的水含量
    3.3 混合碳四深度脱水实验
        3.3.1 确定混合碳四脱水后的水含量指标
        3.3.2 混合碳四脱水方案的选择
        3.3.3 吸附剂的选择
        3.3.4 吸附干燥器的设计
        3.3.5 吸附干燥器的结构
        3.3.6 其它设备的选型
        3.3.7 吸附干燥剂的装填和活化
        3.3.8 吸附干燥剂的再生
    3.4 活性氧化铝的吸附脱水效果
        3.4.1 结焦和结块降低了吸附剂的平衡吸水容量
        3.4.2 再生不完全导致吸附剂残余吸附容量较高
        3.4.3 加热再生介质的蒸汽泄漏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3.5 吸附脱水的改进措施
        3.5.1 更换吸附吸附
        3.5.2 以干燥氮气作为再生介质
        3.5.3 把蒸汽加热器史换为电加热器
    3.6 吸附脱水的经济效益分析
        3.6.1 基准条件
        3.6.2 活性氧化铝吸附脱水的经济效益
        3.6.3 3A分子筛吸附脱水的经济效益
        3.6.4 投资回收期
        3.6.5 净收益值
        3.6.6 实际运行效果
第4章 结论
主要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工业硅胶质量标准(HG/T2765-2005)
    附录二:工业活性氧化铝质量标准(HG/T3927-2007)
    附录三:国标3A分子筛质量标准(GB/T10504-2008)
    附录四:国标5A分子筛质量标准(GB13550-92)
    附录五:部分吸附干燥剂的水分吸附量

(8)镍催化脱氧结合强酸断键异构制藻基生物航油的竞争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藻基生物油脂制备航空燃油的背景意义
        1.1.1 藻基生物航空燃油的产业前景及原料供应
        1.1.2 航空燃油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制备技术路线
    1.2 金属活性位点催化生物油脂脱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油脂脱氧的金属催化反应机理
        1.2.2 金属有机骨架促进生物油脂脱氧反应
    1.3 酸性位点催化生物油脂碳碳断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物油脂碳碳断键的固体酸催化反应机理
        1.3.2 杂多酸促进生物油脂碳碳断键及异构化反应
    1.4 脱氧断键双功能催化制生物航空燃油研究进展
        1.4.1 量子化学计算应用于金属有机催化体系
        1.4.2 脱氧结合碳碳断键的双功能催化反应
        1.4.3 藻基生物航空燃油制备的瓶颈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
    2.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1.1 密度泛函理论
        2.1.2 计算软件
        2.1.3 泛函与基组选取
        2.1.4 并行计算资源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设备
        2.3.1 高温高压加氢反应制生物航油系统
        2.3.2 CO_2气氛下脱氧断键催化反应评价系统
        2.3.3 连续加氢固定床催化反应制生物航油装置
        2.3.4 其他实验设备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双功能催化剂的微观表征测试方法
        2.4.2 脱氧断键气液相产物的测试分析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计算
3 分子筛脱硅构造梯度介孔催化十六酸甲酯脱氧断键制航油范围烃类燃料
    3.1 引言
    3.2 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案
        3.2.1 十六酸甲酯竞争反应分析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3.2.2 脱硅构造梯度介孔Y分子筛负载活性金属的实验及表征方法
        3.2.3 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脱氧断键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3.3 量子化学计算镍金属催化十六酸甲酯的竞争反应机理
        3.3.1 镍催化作用下十六酸甲酯转化的竞争反应路径
        3.3.2 镍催化反应中间体活性位点的化学特性
        3.3.3 十六酸甲酯三条竞争反应路径的能垒分析
    3.4 脱硅构造梯度介孔Y分子筛负载活性金属制备催化剂
        3.4.1 NaOH处理时间对介孔构造的影响
        3.4.2 NaOH处理浓度对介孔构造的影响
    3.5 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十六酸甲酯转化制生物航油
        3.5.1 NaOH处理时间对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效果的影响
        3.5.2 NaOH处理浓度对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梯度介孔分子筛负载磷钨酸提高生物航油范围的异构烷烃选择性
    4.1 引言
    4.2 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案
        4.2.1 加氢脱氧竞争反应及碳碳断键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4.2.2 负载磷钨酸的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4.2.3 HPW-Ni/meso-Y催化脱氧断键制高异构烷烃生物航油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4.3 量子化学计算藻基生物柴油脱氧断键反应机理
        4.3.1 镍与十六酸甲酯结合的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分析
        4.3.2 镍催化加氢脱羧及加氢脱羰竞争反应路径
        4.3.3 镍催化加氢脱羧及加氢脱羰反应能垒分析
        4.3.4 碳碳断键反应活性位点分析
    4.4 负载磷钨酸的强酸性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及实验
        4.4.1 负载磷钨酸的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剂的强酸特性
        4.4.2 藻基生物柴油连续流催化脱氧断键转化制高异构烷烃生物航油
    4.5 本章小结
5 高比表面积介孔分子筛提高磷钨酸负载量强化断键提高航油选择性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2.1 酸性位点催化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5.2.2 负载磷钨酸的镍基MCM-41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5.2.3 HPW-Ni/MCM-41催化脱氧断键制生物航油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5.3 量子化学计算酸性位点催化碳碳断键及异构化反应机理
        5.3.1 十六酸甲酯脱氧产物碳碳断键及异构化竞争反应路径分析
        5.3.2 杂多酸以及MCM-41的酸性位点化学吸附能垒计算
        5.3.3 反应物与酸性位点在催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
    5.4 磷钨酸修饰镍基介孔MCM-41分子筛催化十六酸甲酯高选择性转化制生物航油
        5.4.1 高比表面积强酸性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
        5.4.2 HPW-Ni/MCM-41催化脱氧断键高选择性制生物航油
    5.5 本章小结
6 镍金属有机骨架改善介孔分子筛上镍原子分散特性提高航油范围烷烃选择性
    6.1 引言
    6.2 实验方案
        6.2.1 MCM-41分子筛负载镍金属有机骨架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6.2.2 负载Ni-BTC金属有机骨架的MCM-41分子筛催化脱氧断键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6.3 负载Ni-BTC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片层的MCM-41催化剂的表征
        6.3.1 Ni-BTC@MCM-41催化剂的孔隙及晶体结构
        6.3.2 Ni-BTC@MCM-41催化剂的镍原子能态分析
        6.3.3 Ni-BTC@MCM-41催化剂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6.3.4 Ni-BTC@MCM-41催化剂中镍原子分布方式
    6.4 Ni-BTC@MCM-41催化脱氧断键提高生物航油范围的烷烃选择性
        6.4.1 镍金属有机骨架负载改善介孔分子筛的择形催化特性
        6.4.2 Ni-BTC@MCM-41催化十六酸甲酯转化制高烷烃选择性生物航油
        6.4.3 Ni-BTC@MCM-41催化得到生物航油产物的燃料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CO_2气氛下Ni-BTC@MCM-41催化饱和脂肪酸甲酯脱氧断键的反应路径
    7.1 引言
    7.2 实验方案
        7.2.1 CO_2气氛下十六酸甲酯转化热力学分析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7.2.2 MCM-41不同制备方式负载镍金属有机骨架的实验及表征方法
        7.2.3 CO_2气氛下饱和脂肪酸甲酯脱氧断键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7.3 CO_2气氛下十六酸甲酯脱氧断键路径的热力学分析
        7.3.1 CO_2气氛下饱和脂肪酸甲酯的转化路径
        7.3.2 H_2及CO_2气氛下饱和脂肪酸甲酯转化竞争路径的量子化学计算
        7.3.3 饱和脂肪酸甲酯在CO_2气氛下随反应温度升高的转化规律
    7.4 CO_2气氛下碳化Ni-BTC@MCM-41催化脱氧断键制生物航油
        7.4.1 不同制备方式得到碳化Ni-BTC@MCM-41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7.4.2 Ni-BTC@MCM-41催化剂结构与脱氧断键催化反应产物成分的相关关系
        7.4.3 碳化Ni-BTC@MCM-41催化剂的循环利用特性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
    8.1 研究成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及与纤维素乙醇联产生产工艺流程模拟及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物质及生物燃料
        2.1.1 生物质转化利用路线
        2.1.2 纤维素燃料乙醇生产进展及其废弃木质素
        2.1.3 生物炼制废弃物木质素
    2.2 木质素
        2.2.1 木质素的结构与性质
        2.2.2 木质素的降解
        2.2.3 木质素应用现状
    2.3 航空燃料
        2.3.1 航空燃料简介
        2.3.2 生物质航空燃料应用现状
        2.3.3 生物质航空燃油研究意义
    2.4 生物航空燃油制备工艺简介
    2.5 纤维素乙醇联产高附加值产品工艺设计及模拟
第3章 纤维素乙醇联产航空燃油生产方案设计
    3.1 纤维素乙醇联产航空燃油生产工艺介绍
    3.2 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进料规模的确定
    3.3 纤维素乙醇联产航空燃油生产工况的讨论
    3.4 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生产工艺
    3.5 购买H_2方案设计
    3.6 经济性分析期望目标
第4章 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工艺流程模拟
    4.1 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工艺流程单元操作的选择与物性计算方法
        4.1.1 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生产工艺单元操作模型的选择
        4.1.2 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工艺模型物性数据库的建立
        4.1.3 生物质航空燃油生产工艺模型操作单元的选择和参数设定
        4.1.4 生物质航空燃油工艺流程模型的构建
    4.2 生物航空燃油工艺流程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工艺流程经济性分析方法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总投资估算
        5.2.1 设备费用及安装费用估算
        5.2.2 流动资金的估算
        5.2.3 项目总投资
    5.3 总运营成本估算
    5.4 折现现金流分析
    5.5 最低航空燃油销售价格(MJSP)
    5.6 小结
第6章 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作为独立生产体系经济分析
    6.1 航空燃油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6.2 木质素制备生物航空燃油生产工艺MJSP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木质素进料规模对MJSP的影响
        6.2.2 航空燃油产品收率对MJSP的影响
        6.2.3 自产H_2与购买H_2对MJSP的影响
        6.2.4 航空燃油各生产成本构成要素对MJSP的灵敏度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纤维素乙醇联产航空燃油生产工艺经济性分析
    7.1 纤维素乙醇联产航空燃油经济性分析方法
    7.2 纤维素乙醇联产航空燃油生产工艺MESP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HDO产品转化率对MESP的影响
        7.2.2 航空燃油销售价格对MESP的影响
        7.2.3 加氢脱氧过程木质素进料流率对联产工艺MESP的影响
    7.3 纤维素乙醇联产航空燃油生产工艺环境效益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多相流动分析的石化管道腐蚀预测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管道腐蚀机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宁夏石化公司炼油厂设备腐蚀现状
    2.1 宁夏石化公司生产装置总概况
    2.2 管道腐蚀造成的泄漏危害
    2.3 宁夏石化公司现有的防腐管理措施
    2.4 宁夏石化炼油装置的腐蚀现状调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道内多相流模型建立及腐蚀部位预测
    3.1 三种类别管道内流动模型的建立
    3.2 不同条件因素的模拟计算
    3.3 基于多相流动模拟管道腐蚀的原因分析
    3.4 模拟计算与实际案例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石化公司弯管腐蚀对策研究
    4.1 解决弯管腐蚀本质安全的措施与建议
    4.2 提高现场设备腐蚀的其他安全管理对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柴油及航空煤油的电化学精制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硫原油加工过程硫化物转化及风险控制技术研究[D]. 唐丽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2]燃料油生物脱硫工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D]. 李玉光.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4)
  • [3]航空煤油储运过程中质量保障有关问题探讨[J]. 王雨墨,胡杰,李旺,周代军,姜海斌,李维嘉,于达,宫敬. 油气储运, 2020(09)
  • [4]在线分析仪表及其系统集成在炼油化工装置的应用[A]. 刘双明,邢龙春,李海涛. BCEIA2007分析仪器应用技术报告会论文集, 2007
  • [5]胜利直馏航空煤油馏份低压加氢精制的研究[J].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十二室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技术处.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6)
  • [6]生物油催化合成航空煤油异构烷烃组分研究[D]. 姜沛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7]脱除混合碳四中微量水分的工业试验研究[D]. 邸振春.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 [8]镍催化脱氧结合强酸断键异构制藻基生物航油的竞争反应机理研究[D]. 张泽. 浙江大学, 2020(07)
  • [9]木质素制备航空燃油及与纤维素乙醇联产生产工艺流程模拟及技术经济分析[D]. 周苏苏.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
  • [10]基于多相流动分析的石化管道腐蚀预测及对策研究[D]. 王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11)

标签:;  ;  ;  ;  ;  

柴油和航空煤油的电化学精炼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