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作文计划公布给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婷[1](2019)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情况研究 ——以S市Y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对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一直被人们视为“老大难”。然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通用的写作策略并鼓励他们在写作中灵活运用,那写作文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容易一些。鉴于此,本论文选取写作策略这一研究点来展开。写作策略是指学生对作文进行构思、组织、检查、修改等并对自己的写作过程进行计划、监控与调节的活动,它是写作方法和写作调控的统一体。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写作策略对自身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效率的提高、写作素养的形成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首先,通过分析我国语文课标对小学生写作文的要求、借鉴从三个国家(加拿大B.C.省、美国加州、日本)母语课程标准中提取出的写作策略,并在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写作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行文阶段、修正阶段)为基点分析出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和运用的写作策略。其次,本研究以S市Y学校为例,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作品分析三种方式来了解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写作文的基本认知、对写作策略的认知以及写作策略运用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论:学生写作策略的运用频率与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学生写作策略的运用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学生运用写作策略的频率不高;学生对写作策略的认知较为零散;学生的策略认知难以转化为策略行动。最后,本研究从写作策略教授的前提条件、具体措施、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三个方面对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水平提出建议。写作策略的顺利教授需要教师转变写作教学的观念、认清写作策略的重要性、储备写作策略的相关知识。写作策略教授的具体措施是:让学生初步认知写作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内化写作策略、指导学生灵活练习写作策略、鼓励学生独立运用写作策略、及时反馈学生写作策略的运用情况。在写作策略的教授中,教师需要抓重点、抓主要,注重培养学生高水平加工的能力,并把握好写作策略教授的两大起点。
刘光成[2](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提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高海芳[3](2020)在《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核心素养为本,拉开了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序幕,作为普通高中写作教学举足轻重的一类课型,作文讲评课由于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面临“高耗低效”的问题,而被推到了改革的前端。普通高中阶段,如何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效率,解决学生的部分写作问题,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综合问卷调查、个案跟踪、典型作文分析来探讨并梳理目前作文讲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调查分析,发现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诸如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教师指导具体化和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等问题。立足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挖掘其成因,发现教学视角固化、教学“结论化”、主体意识模糊化、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等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基于上述发现,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以“学情”为核心,提出以下对策。首先,转换视角,关注“成长”。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学生立场、整体性和丰富性、发展视角等,关注课堂的健康“生长”。其次,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在厘清课堂方向的基础上,不仅重视师生共建量规,为学生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而且重视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再次,“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重视“亲历和体验”,在反批式、交流式、合作式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进行多层次修改。最后,通过理念赋能、专业赋能、自我赋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作文讲评课的总论,为调查问卷的设置、课堂观摩后的反思以及教学对策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第二章是问题调查部分,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分析,广泛而精准地发现问题;第三章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第四章依据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一线教学提供了积极的策略参考,极具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结语,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前景的展望。
陈叶凤[4](2020)在《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影响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进入社会后的交际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目前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利于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急需探寻可以改善当前写作教学现状的良策。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初中写作教学迎来了改革的契机。笔者在进行该研究前做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研究工作,即文献分析法;编写了关于初中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下微写作活动概况的调查问卷,即问卷调查法;将以往的写作教学案例和当今的网络微写作教学案例展开比较和分析,即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几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争取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文研究的是基于腾讯QQ和微信软件下的微写作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一共分为五章。前两章是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依据的阐释;第三章是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第四章探讨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策略和模式,主要从教学理念、内容、策略和课外延伸等方面阐述如何在QQ和微信平台下,利用微写作增强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目的;第五章关于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示例与反思,对前文涉及的部分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初步的尝试和运用。本论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具备一定的新颖性,提出了改善传统写作教学的策略,以初中生在QQ和微信平台下的写作为例,通过网络微写作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希望能够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重视初中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下的微写作活动,科学指导与评改,切实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杨臻蕾[5](2014)在《留学生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技能,对写作者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知识、写作知识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母语者而言,写作尚且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对于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写作的学习者来说则更为艰难。而使用汉字写作无疑又增加了学习者的写作难度。在对外汉语领域,与听、说、读等技能的研究相比,写作得到的研究相对较少,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而目前的写作研究涉及的主要是写作教学,写作者本身几乎未得到关注。本文旨在对外汉语写作框架下,对留学生使用写作策略的频率和写作自我调节效能的水平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充分阅读并理解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前人的理论和问卷对留学生的写作策略和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水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共有81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的留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其中包括对外汉语系本科生、进修部E-G班的学生。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从整体及不同群体(包括性别、国籍和级别)的角度分析了留学生写作策略使用频率和倾向,留学生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水平以及写作策略频率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水平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看,留学生使用写作策略的频率为中等,但写前策略、写时策略和写后策略三个阶段中,写后策略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前两个阶段。而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方面,留学生的整体效能水平为中等,方差分析显示三个维度的频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策略有效性监控效能显着低于另外两个维度。2)不同群体使用写作策略的情况为:不同性别的留学生在使用写作策略上无显着差异,都为中等水平;不同地区的留学生使用写作策略存在显着差异,整体上亚洲学生使用写作策略的频率显着高于欧洲学生(p<0.01),并且使用写前策略和写时策略的频率也显着高于欧洲学生,在写后策略上没有显着差异;不同级别的留学生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高级学生使用策略的整体频率显着高于中级学生(p<0.01),并且使用写前和写后策略的频率也显着高于中级学生,在写时策略上则有边缘显着差异。3)不同群体的写作自我调节效能的水平为: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留学生其效能水平无显着差异;不同级别的留学生在效能整体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异,但高级学生的策略有效性监控效能和自我调控效能水平都显着高于中级学生。4)从相关性来看,整体上,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存在相关性,写作策略使用效能与三个方面的写作策略都有相关性;写后策略的使用频率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各维度都有显着相关性。而不同群体间两个方面的相关性也有差异,其中中高级学生之间体现相反的趋势,中级学生的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之间无明显相关,但高级学生则表现出了相当显着的相关性。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对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写作策略教学及如何加强留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夏鑫钰[6](2020)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叙文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内容,也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在实习期间发现,当下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并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缺乏兴趣以及存有畏难情绪,记叙文写作教学也存在着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对W市T区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首先,为了解现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抽取了T区六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对57名教师和86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次,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对六所中学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再次,为了解学生记叙文写作实际水平,随机选取某中学八年级两个班103名学生进行了记叙文写作测试,并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以及写作手法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文本分析,制定初中记叙文写作评价标准,分析了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水平。通过结合课堂观察案例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梳理、分析、归纳,得出的调研结论有:一方面W市T区初中语文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有一些值得其他一线教师借鉴的经验,如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重视读写结合、注重小练笔训练。同时,也存在记叙文写作教学目标缺乏序列性、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调动、忽视写作前的启发引导、忽视作文润色修改的指导、记叙文写作批改与评价的方式固化等问题。另外,在学生方面,超过一半多的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还有待提升。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教师对记叙文写作知识不太了解、缺乏示范作用、对学生记叙文写作训练次数不足、缺少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思维的训练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方面,学生不明确记叙文写作的目的、对记叙文的文体知识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记叙文写作习惯、缺乏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等也是造成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可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写作兴趣,命题贴近生活;重视写前指导,加强写作训练;指导作文修改,培养修改习惯;制定评价标准,倡导多元评价等途径,学生通过端正态度,培养兴趣;多读多写,加大练习;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放飞想象,创新思维;探究教材,模仿创新;修改作文,反思成长等方式,改进完善现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以此提高W市T区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质量。
鞠福云[7](1990)在《把作文计划公布给学生》文中提出 出去学习,偶然发现某位教师把一学期的作文计划公布在班级的墙报上,这种做法很好。多年来,我们教师上作文课时,总是习惯于先出作文题,接着进行一番指导,然后学生写作。作文计划学生是不知道的。采用这种方法,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讲了半天后,学生仍旧觉得无话可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主要是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至于学生具体地写什
刘京京[8](2015)在《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新“群体”登上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他们生动活跃地演绎出一幅充满无限活力的景图。这一时期,他们成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民众教育的启蒙者、进步思想的践行者。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时代变迁的进程。学生生活史是教育生活史的重要构成,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呈现中学生的生活样态,力图实现以小见大,管窥整体教育状况的效果。中学生生活史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还原原生态的教育景貌,另一方面则为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的历史镜鉴。导论部分重点探讨了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勾勒出“学生生活史”及“中学教育”等主题的学术史脉和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试图对全文做出宏观性概述。第一章“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从教育制度变革及文化变迁的视角,探源与呈现中学教育的萌芽、定制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迹象转变,进而发现政治、文化与教育的互联、互约、互进的复杂关系。第二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堂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力图从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及灵动多彩的教学方法,展示课堂学习的原动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集中在图书馆、自习室内,有的则自寻“光源”之地。中学生面临着临时考试、日常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重考验。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为争夺荣誉而发奋,有的则抱有六十分主义。为了应对多种考试,便出现了开夜车、罢考、作弊等现象。此外,从“升学与就业”的问题介入,深入揭示并分析了中学生受到的社会抵拒和约束。第三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首先从宏观上呈现中学生的经济生活,既有富贵子弟的华奢,也有贫寒子弟的窘迫。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除了紧衣缩食之外,则通过争获各种奖励资助、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中学生除了在校着整齐划一的校服之外,有的则勇于尝试新式装扮,甚至引领着时尚界潮流。学生在校既可自办伙食,成立膳食委员会,亦可自购菜蔬亲自烹食,还可以通过自带、叫外卖等途径改善伙食。因办学水平不一,导致学生居住环境良莠不齐,但他们都要受到管理制度的各种规约。第四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主要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亦师亦友之情,以及因教员水平、学校管理等因素而爆发的分庭抗争型的师生情感,同时亦有相互冷漠的平淡授受关系。学生之间既有互帮互爱型,亦有因利益冲突而生的矛盾竞争型。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婚恋观开始转变,自由恋爱的观念开始萌发。自由爱恋不仅表现在异性间的爱慕,也有同性以及师生间的爱恋。此外,学生经常产生异乡人的家乡思及胸怀国家的爱国情。第五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重点考察了争相设立的各种文体社团、学术社团、学生自治会等多样社团;各种增广见闻的游历参观、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以及回报社会的各种社会奔走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为了调剂多彩生活,学生们经常聆听各种学术报告、演讲,以及寻逐各种消遣烦闷的娱乐活动。第六章,“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群体,他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军、震荡社会结构的新鲜力量以及革命运动的主体。同时,他们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前驱者,其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生活潮流,加速了女性解放的步伐,演绎出生机盎然的学校风貌以及净化了社会风气。余论部分,主要对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进行历史审视,分析中学生上演历史幕剧的动因。同时,对学生生活史的研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理论思考,以期为今后学生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张锦艳[9](2014)在《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与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初中作文教学作为中学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关系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些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性质、目的的认识不够清晰,作文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作文教学的方法欠科学,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着名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以自身丰富的写作实践和学者的敏锐感,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他将作文教学的性质界定为实用性、文化性和表达性;明确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应用能力、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等;作文教学的策略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坚持读写结合、树立假想的读者意识等。朱自清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重视实用性和时效性,切中写作教学的实际,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启发意义。本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解读。本章首先系统阐释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基础,然后从作文教学的性质、目的、重点、策略四个方面对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第二章,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本章从“新课标”的作文教学理念、初中生的写作心理两个维度展开阐述,明确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及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并结合访谈调查的形式指出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论述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进行深刻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第三章,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对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启示。本章联系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实际,以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为指导,分别从理解作文教学的性质、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突出作文教学的重点、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四个方面系统论述初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实践,试图探索出一条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的科学道路。
周哲凡[10](2011)在《初中作文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十分活跃,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学人员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许多一线教师也重视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些研究梳理了作文教学中的“无效”现象并探究其内在原因,但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有效的解决措施。对照新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的要求,笔者所在地区初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低效无序的状态,学生的作文水平徘徊不前。因此,在有效性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作文教学策略和有效途径:如课内写作与课后练笔的关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如何打开逼仄的写作空间;如何建立科学、系统的作文技能教学体系等。同时,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构建“有效”的作文教学新思路:具体体现在作文指导策略的有效;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作文评价方式的有效;如何搭建作文教学新平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作文有效性”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目前作文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本课题立足中山地区作文教学的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从而对推动整个区域性作文教学的发展,提升作文教学的品质,促进教师作文教学理念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把作文计划公布给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作文计划公布给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情况研究 ——以S市Y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 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指标 |
2. 当前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 |
3. 运用写作策略是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
(二) 研究目的 |
1. 分析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用的写作策略 |
2. 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的运用情况 |
3. 提出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水平的建议 |
(三) 研究意义 |
1. 丰富写作策略的实证研究 |
2.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 |
3. 帮助教师改善作文教学质量 |
(四) 研究综述 |
1. 写作策略的分类研究 |
2. 写作策略的调查研究 |
3. 写作策略的教学研究 |
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访谈调查法 |
4. 作品分析法 |
一、写作策略的内涵及运用价值 |
(一) 写作策略的含义 |
1. 学习策略 |
2. 写作策略 |
(二) 写作策略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1. 写作策略与写作知识 |
2. 写作策略与写作方法 |
(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用写作策略的价值 |
1. 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 |
2. 有助于提高写作效率 |
3. 有益于形成写作素养 |
二、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用的写作策略分析 |
(一) 课程标准中提取出的写作策略 |
1.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渗透的写作策略 |
2.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母语课程标准中提取出的写作策略 |
3.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母语课程标准中提取出的写作策略 |
4. 日本母语课程标准中提取出的写作策略 |
5. 课标中提取出的写作策略之对比分析 |
(二) 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用的具体写作策略 |
1. 写作准备阶段的策略 |
2. 写作行文阶段的策略 |
3. 写作修正阶段的策略 |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情况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
(一) 研究设计 |
1. 研究问题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工具 |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情况的具体调查 |
1. 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认知和写作策略运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
2. 高、低写作水平学生写作认知和写作策略运用情况的访谈调查 |
3. 高、低写作水平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情况的作品分析 |
(三) 研究结论 |
1. 写作策略的运用频率与写作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 |
2. 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的运用不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
3. 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的运用频率不高 |
4.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策略的认知较为零散 |
5.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策略认知难以转化为策略行动 |
四、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水平的建议 |
(一) 写作策略教授的前提条件 |
1. 教师要转变写作教学的观念 |
2. 教师应认清写作策略的重要性 |
3. 教师须储备写作策略的相关知识 |
(二) 写作策略教授的具体措施 |
1. 让学生初步认知写作策略 |
2. 引导学生逐步内化写作策略 |
3. 指导学生灵活练习写作策略 |
4. 鼓励学生独立运用写作策略 |
5. 及时反馈学生写作策略的运用情况 |
(三) 写作策略教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1. 写作策略的教授要抓重点、抓主要 |
2. 注重培养学生高水平加工的能力 |
3. 把握好写作策略教授的两大起点 |
五、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试测问卷 |
附录2 正式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
一、"经世致用"思想 |
二、"中体西用"思想 |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作文讲评课总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特点及作用 |
三、常用方式 |
四、实践要求 |
第二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调查 |
一、师生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三)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二、作文讲评课教学个案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课堂实录:轻重有失衡,操作存误区 |
(三)研讨会示范课:重学生内化吸收引好评,观照现实要反思 |
三、学生作文分析 |
(一)研究对象说明 |
(二)讲评程序化:修改升格被忽视 |
(三)结果重复:同一习作问题反复出现 |
四、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 |
(二)教师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 |
(三)教师指导具体化与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 |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 |
(五)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 |
第三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成因 |
一、教学视角固化 |
(一)固化于教师视角 |
(二)固化于高考视角 |
(三)固化于优秀作文赏析视角 |
(四)固化于“一次性”短视角 |
二、教学“结论化” |
(一)表扬形式化 |
(二)挑刺简单化 |
(三)指导“结论”化 |
三、主体意识模糊化 |
(一)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被忽视 |
(二)学生的读者意识被漠视 |
(三)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忽视 |
四、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 |
(一)全新理念缺失 |
(二)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欠优 |
(三)反思精神缺乏 |
第四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对策 |
一、转换视角,关注“生长” |
(一)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认识写作的新概念和新类型 |
(二)立足学生立场,确定“生长点” |
(三)立足语文素养,勤注“生力水” |
(四)立足整体性、丰富性,增进“生长趣” |
(五)立足发展的视角,构建“生长链” |
二、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 |
(一)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厘清课堂方向 |
(二)构建作文评价量规,以评促改 |
(三)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 |
(四)搭建学习支架 |
三、“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 |
(一)以核心素养为本,重视“亲历和体验” |
(二)多维互动,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 |
(三)向内对话,培养读者意识 |
(四)“加减乘除”巧修改,多元共生 |
四、“赋能”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
(一)理念赋能,打造全新教育理念 |
(二)专业赋能,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 |
(三)自我赋能,着重落实反思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网络微写作 |
二、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 |
第二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兴起和发展 |
一、自发:网络微写作的兴起 |
二、自觉:网络微写作的发展 |
三、网络微写作与大作文的关系 |
第三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特征 |
一、即时性 |
二、真实性 |
三、碎片式 |
第四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意义 |
一、促进写作形式多样化 |
二、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 |
三、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
第二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依据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教育即生活 |
二、语文核心素养 |
三、学习动机理论 |
四、微写作理论 |
第二节 现实依据 |
一、大作文难度大 |
二、写作兴趣不浓 |
三、网络写作普遍 |
第三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方案与实施 |
二、教师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三、学生网络微写作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现状调查下网络微写作教学的困境 |
一、写作功利化,训练研究欠缺 |
二、写作随意化,规范指导不够 |
三、写作分离化,整体计划不强 |
四、写作封闭化,利用资源有限 |
第三节 产生网络微写作教学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写作理念较落后 |
二、未纳入正式课程 |
三、与大作文相冲突 |
四、生活视野欠开阔 |
第四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模式探讨 |
第一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理念 |
一、规范性:纳入正式写作计划 |
二、创新性:重视激发写作创意 |
第二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内容 |
一、有序的主题写作训练 |
二、多样的分项写作训练 |
三、精彩的活动写作训练 |
第三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策略 |
一、听说带写 |
二、以读促写 |
三、立规明写 |
四、随心实写 |
五、花样评写 |
第四节 善用网络平台推广微写作成果 |
一、创建家校公众号公布美文 |
二、成立家校交流群关注过程 |
三、巧用腾讯新闻储写作素材 |
四、登录电子图书馆自我学习 |
第五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示例与反思 |
第一节 “寄写于玩,图文并茂”——《学写游记》课例展示 |
第二节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留学生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绪论 |
2.1 写作策略理论 |
2.1.1 写作过程理论 |
2.1.2 O'Malley & Chamot的学习策略理论 |
2.1.3 Oxford的学习策略理论 |
2.2 自我调节理论 |
2.2.1 自我调节及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
2.2.2 写作自我调节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写作策略研究 |
2.3.2 写作自我效能的研究 |
2.3.3 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效能关系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程序 |
4. 数据分析结果 |
4.1 写作策略分析 |
4.1.1 写作策略整体分析 |
4.1.2 不同群体写作策略差异分析 |
4.2 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分析 |
4.2.1 写作自我调节效能整体分析 |
4.2.2 不同群体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差异分析 |
4.3 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相关性分析 |
4.3.1 写作策略使用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的整体相关分析 |
4.3.2 不同群体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的相关分析 |
5.讨论 |
5.1 概述 |
5.1.1 写作策略 |
5.1.2 写作自我调节效能 |
5.2 差异性 |
5.2.1 写作策略 |
5.2.2 写作自我调节效能 |
5.3 相关性 |
5.3.1 写后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的相关性 |
5.3.2 自我调控效能的独立性及与写后策略的相关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英文版调查问卷 |
汉语版调查问卷 |
日语版调查问卷 |
韩语版调查问卷 |
(6)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3.1 调研的必要性 |
1.3.2 调研的重要性 |
1.4 记叙文及记叙文写作教学概念界定 |
1.4.1 记叙文 |
1.4.2 记叙文写作 |
1.4.3 记叙文写作教学 |
1.5 记叙文写作和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要求 |
1.5.1 记叙文文体的写作要求 |
1.5.2 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要求 |
1.6 调研报告主要内容 |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2.1 调查研究的范围 |
2.1.1 学校基本情况 |
2.1.2 教师基本情况 |
2.1.3 学生基本情况 |
2.2 研究方法 |
2.3 调查研究的过程 |
2.3.1 调研前期准备 |
2.3.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验证 |
2.3.3 正式调研 |
2.3.4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3 调查资料和数据的分析 |
3.1 学生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1.1 记叙文写作认知方面 |
3.1.2 记叙文写作习惯方面 |
3.1.3 记叙文写作能力方面 |
3.1.4 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情况 |
3.2 教师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2.1 记叙文写作教学认知方面 |
3.2.2 记叙文写作教学方法方面 |
3.2.3 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情况 |
3.2.4 学生记叙文写作方面 |
4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分析 |
4.1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取得的成绩 |
4.1.1 记叙文写作教学重视读写结合 |
4.1.2 记叙文写作教学注重小练笔训练 |
4.2 教师记叙文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4.2.1 教师记叙文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2 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3 学生记叙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
4.3.1 学生记叙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2 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分析 |
4.3.3 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5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改进建议 |
5.1 教师方面 |
5.1.1 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
5.1.2 激发写作兴趣,命题贴近生活 |
5.1.3 重视写前指导,加强写作训练 |
5.1.4 指导作文修改,培养修改习惯 |
5.1.5 制定评价标准,倡导多元评价 |
5.2 学生方面 |
5.2.1 端正态度,培养兴趣 |
5.2.2 多读多写,加大练习 |
5.2.3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
5.2.4 放飞想象,创新思维 |
5.2.5 探究教材,模仿创新 |
5.2.6 修改作文,反思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后记 |
(8)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及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 |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中学教育的历史嬗变 |
一、中学教育的萌芽 |
二、中学教育的定制 |
第二节 文化的变迁:中学生生活转变的时代土壤 |
一、清末文化的变局以及中学堂的生活印象 |
二、民国初期文化的变迁及中学生生活概貌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化运动及学生生活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
第一节 课堂学习:学校生活的主旋律 |
一、双语并重的课堂教学 |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 |
三、教与学的灵动多彩 |
四、课堂学习的不同状态 |
第二节 自主学习:纷繁多样的变奏曲 |
一、图书馆生活的丰富体验 |
二、自习室内的学习景观 |
三、其他地点的多形式学习 |
第三节 考试生活:不同考态样样观 |
一、各种考试的多重考验 |
二、学生应试的心态分析 |
第四节 升学与就业:社会抵拒与约制 |
一、升学与就业的两难境地 |
二、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影响 |
三、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原因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 |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学生生存的物质基础 |
一、富贵子弟的华奢 |
二、贫寒子弟的窘迫 |
三、另辟蹊径的奋力求学 |
四、求学成功的各方动因 |
第二节 衣饰装扮:时尚追求的外显表征 |
一、整齐划一的校服着装 |
二、崇尚个性的装扮风格 |
第三节 膳食生活:维系日常生活的营养源 |
一、食堂里的多样态幕剧 |
二、多种途径的伙食改善 |
第四节 住宿生活: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变奏 |
一、不尽欢颜的住宿环境 |
二、管理规范的宿舍制度 |
三、住宿生活的多方影响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 |
第一节 和谐与对抗的师生情 |
一、亦师亦友型 |
二、分庭抗争型 |
三、平淡授受型 |
第二节 互助与竞争的同学情 |
一、互帮互爱型 |
二、矛盾竞争型 |
第三节 或明或暗的爱恋情 |
一、中学生婚恋观及表现 |
二、不同类型的婚恋表态 |
第四节 孤寂浓厚的家国情 |
一、异乡人的家乡思 |
二、胸怀国家的爱国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
第一节 多样社团: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 |
一、娱乐身心的文体社团 |
二、培育才能的学术社团 |
三、彰显权力的学生自治会 |
四、其他形式的学生社团 |
五、学生社团的价值审视 |
第二节 实践活动:培养能力的历练场域 |
一、增广见闻的各种游历参观 |
二、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 |
三、实践活动产生原因及影响 |
第三节 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先遣操练 |
一、国难时期的社会奔走 |
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 |
第四节 其他活动:多彩生活的调节剂 |
一、聆听学术报告与演讲 |
二、排遣烦闷的多种娱乐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 |
第一节 中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
一、中学生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 |
二、中学生成为震荡社会的新血液 |
三、中学生成为革命运动的生力军 |
第二节 中学生的多样生活改良了社会风貌 |
一、中学生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潮流 |
二、中学生生活观念加速了女性解放 |
三、中学生校园生活活跃了学校风貌 |
四、中学生服务生活改良了社会风气 |
余论 |
一、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的历史审视 |
二、学生生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9)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与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设想 |
第一章 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解读 |
第一节 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
一、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 |
二、同时AI写作作教学思想的影响 |
三、朱自清在工作实践中的认识 |
第二节 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
一、作文教学的性质 |
二、作文教学的目的 |
三、作文教学的重点 |
四、作文教学的策略 |
第二章 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 |
第一节 “新课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与建议 |
一、初中作文的目标与要求 |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建议 |
三、初中写作评价的建议 |
第二节 初中生的写作心理 |
一、“开放期”的写作心理 |
二、“闭锁期”的写作心理 |
第三节 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
一、作文教学的性质不清楚 |
二、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
三、作文教学的重点不突出 |
四、作文教学的策略不科学 |
第三章 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对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
第一节 理解作文教学的性质 |
一、作文教学讲求实用性 |
二、作文教学注重文化的积淀 |
三、作文教学重视书面表达 |
第二节 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 |
一、掌握生活技能的需要 |
二、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
第三节 突出作文教学的重点 |
一、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
二、注重文字能力的提高 |
三、注重应用文体的训练 |
四、注重真情实感的抒发 |
五、注重学生的自由写作 |
第四节 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
一、关注生活,贴近实际 |
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
三、目标恰当,培养兴趣 |
四、心有读者,激发热情 |
五、巧妙批改,调动情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初中作文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
二、有效作文教学的探讨范畴及意义 |
第一章 初中作文教学的地位和改革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初中作文教学的地位和功能 |
一、作文的地位 |
二、作文的功能 |
第二节 从我校作文教学实际情况看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一、作文教学缺乏计划性 |
二、作文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
三、对作文的认识有所偏差 |
第二章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反思 |
第一节 对中山地区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
第三章 初中作文的有效教学模式初探(上) |
第一节 作文教学的备课要注重系统性 |
一、备内容 |
二、备计划 |
三、备方法 |
四、备过程 |
第二节 搭建新时代作文教学的新平台 |
一、建立基于网络应用的作文写评改模式 |
二、建立QQ群空间,拓展写作的新空间 |
第三节 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 |
一、故事新编,移花接木 |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三、套用形式,成就佳作 |
第四节 让阅读教学为写作打开一扇大门 |
一、含情导入,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
二、借助教师下水文,给学生写作提供启示 |
三、感情投入,教学生诗意地仿写 |
四、回归生活,利用诗歌阅读教学生诗意地写作 |
第四章 初中作文的有效教学模式初探(下) |
第一节 拓宽逼仄狭窄的写作空间 |
一、观察自然,让自然之美激发我们写作的热情 |
二、体验社会,"书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 |
三、贴近时代,关注社会热点 |
四、放飞想象,盛开想象作文之花 |
第二节 建立科学、系统的作文技能教学体系 |
一、确立科学的的教学内容 |
二、读写结合,形成丰富的积累 |
三、搜集素材,书到用时不恨少 |
四、培养观察能力,写出独特的有个性的文章 |
五、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
六、材料新加工,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
七、提高书写技能,给你的文章穿一件漂亮的外衣 |
第三节 让鲜活语言奇葩绽放在作文当中 |
一、俗语、歇后语、流行语的引用,增强语言生命力和说服力 |
二、修辞的运用,打造亮丽语言 |
三、流行语言、专业术语的巧用 |
四、诗词语句的引用和化用 |
五、幽默语言的妙用 |
第四节 改变作文的评改和评价方式 |
一、讲评"范文",要照顾全面,统筹全班 |
二、切忌"泛泛而谈"讲评要具体化,细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把作文计划公布给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策略运用情况研究 ——以S市Y学校为例[D]. 刘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3]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海芳.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D]. 陈叶凤.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5]留学生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调节效能关系研究[D]. 杨臻蕾.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 [6]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D]. 夏鑫钰.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把作文计划公布给学生[J]. 鞠福云. 小学教学研究, 1990(01)
- [8]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D]. 刘京京.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9]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与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研究[D]. 张锦艳. 扬州大学, 2014(01)
- [10]初中作文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初探[D]. 周哲凡.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