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召开常务理事会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召开常务理事会

一、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论文文献综述)

柳向春[1](2021)在《吴兴徐森玉先生年表》文中指出

崔乐泉[2](2021)在《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的输入和传播,适应民族主义和民权观念的新史学开始影响传统史学界。与此同时,在一些接触过西方科学、教育、体育和政治等思想观念学者的带动下,中国的体育史探索之路开启了近代之旅。1949年后,当代中国体育史研究走过了探索、兴盛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入带有转型特色的新时期。笔者认为,中国的体育史研究发展标志,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和学术活动、院校体育史教学与课程设置以及学术成果等方面。通过对体育史研究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特色、不同时期研究队伍对体育史研究在方法论和理念上的差异分析,本文就体育史研究在学科建设、理论与方法、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体育史观、体育史知识生产方式与学术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随着全球性知识和经济出现的日益多元化,中国的体育史学将朝着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发掘传统文化,深入与现实体育发展结合的方向发展。

吴钇辰[3](2019)在《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文中指出近数十年来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盛大繁荣局面,与潘絜兹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一大批工笔重彩画家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研究潘絜兹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人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潘絜兹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潘絜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工笔重彩画家、美术理论家、敦煌学专家和编辑家,被公认为学者型画家和工笔重彩画界的领袖,他为发展中国工笔重彩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事业的活跃与发展。潘絜兹先生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主要是艺术编辑工作)三个方面:他在创作上能融合传统卷轴绘画和壁画的技巧,并吸收西画之长,有绚丽多彩、刚柔相济、明丽典雅的个人风格;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出“大中国”观念,提倡在以工笔重彩为中心词,从宫廷和文人向民间扩展,从卷轴画向壁画扩展,坚持工写并举、彩墨同辉和汉唐风范,其提倡大俗大雅,曲高和众的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他在以艺术家和编辑家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中,不辞劳苦,事事躬亲,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辟专题讨论,不但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入探索与思考,更以审时度势、洞彻古今的智者胸怀,栽培与提携了众多后辈艺术家。由此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潘絜兹先生身上体现出先驱者和领袖级人物的巨大能量;他凭借自己的精湛艺术功力、深厚学术素养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由衰败不堪转为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潮,带动群体,让中华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他提出的变革一个传统画种的艺术革新理念,不但有效地引发了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历史转型过程,也为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社会事业提供了先期表率,更为中国各门类古老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从陈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察史实的同时探讨潘絜兹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客观动因;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潘絜兹艺术成就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引领作用:(1)从艺术创作实践层面总结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创作经验。(2)从艺术理论研究层面分析潘絜兹先生的艺术思想。(3)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探讨潘絜兹艺术理论和编辑活动对现代中国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第三个部分(第五章)是依据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画史高度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潘絜兹先生在这样宏大壮阔的历史场景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陈文道[4](2019)在《安阳跻身“中国七大古都”回顾》文中认为1988年10月13日,中国古都学会第6次年会正式确认:"安阳殷墟是我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且是我国目前有文字记载的、有实物作证的第一座都城,安阳理应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合称为七大古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经历了酝酿准备、专家认证和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在推进这一历史事件的进程中,中国古都学界的诸多老前辈和老专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言穆江,陈弈秋[5](2019)在《中国和世界棋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象棋图形棋子的文物依据和专家评述及近年动向》文中认为"乘兴不知行远近,又看渔火照星洲。"(清·左秉隆)[1]2018年中秋节前夕,笔者应邀在新加坡象棋总会作公开讲座,题目是"象棋图形棋子的历史背景及文物依据",并评述了汪洋与曹岩磊同年7月在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的一盘精彩对局。讲座内容及图形棋子图片、实战对局的变着演析等,由陈茂然(象棋特级国际裁判、新加坡象棋总会秘书长)制作成幻灯片投映,用以增强讲座效果。

王新春,曾庆盈[6](2019)在《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会考》文中认为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会是"西域考古时代"以来唯一专门爲中外联合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体而成立的监督与管理机构。它有力地阻止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探险活动,推动了民国时期中国文物保护机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本文以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特藏《居延汉简整理文件》(索书号:特796.7/10)爲基础,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会相关问题进行论述,从侧面体现出居延汉简能够较爲完整地保存并得到及时研究的原因。

平伟[7](2019)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传承中积淀的精髓,是高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高校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的有力代言人。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与支撑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宝贵信息资源,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课题,其不仅涉及到档案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随着1999年国家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扩招,不少高校相继开拓新校园,亦或是立足老校园就地扩建、改造,不少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老校园、老建筑,正逐渐失去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土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信息化建设缺少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校档案馆藏、高校文物、历史建筑等信息资源研究之上,适时完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并明晰其外延与内涵。首先,追本溯源,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史,探讨国内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实践演进过程,从中找寻与之关联的保护思想与行动之鉴;其次,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对象一分为三: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不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无形高校教育遗产资源,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特征、体系分类及资源评选原则;再次,论述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原则,制定不同载体遗产资源信息化规范,以挖掘资源、即时拍摄、口述访谈、宣传征集、补充采集五条主线为一体开展遗产资源采集工作,对其资源进行编目,以期达到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研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应用案例,针对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的采集、鉴定、整理等全过程模型展开论述,验证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的可操作性,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档案资源采集实例为现实依据,为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照作用;进而提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模型,期望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依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特性,倡导政府、高校等相关保护主体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应用技术。

郑欣淼[8](2019)在《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学术史略撤稿》文中认为自1925年成立伊始,学术研究一直是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在社会动荡和战争威胁中曲折发展。博物院成立初,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就取得了显着成果。尤其是专门委员会成立之后,陆续开展故宫文物的审查鉴定、明清档案的整理刊布、清宫典籍的清点出版、文物展览的策划筹备以及古建库房的修缮营建等业务,积极发挥故宫博物院在中国国现代学术转型中的积极作用。文章从学术定位、业务内容、研究机构和出版成果四方面梳理阐释了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学术发展的脉络及其影响。

张光润[9](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表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王新[10](2018)在《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伍蠡甫在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画论研究领域的思想成果为研究对象,对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进行综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伍蠡甫的中国画论研究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画论精华,并结合西方艺术理论和思想方法,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技法、艺术风格、审美范畴和美学意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释,对中国当代绘画创作、画论研究和中西艺术比较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参考。伍蠡甫的西方文论研究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历史和文献基础上。由他编译的西方文论着作及其相关研究,对我国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起到了辅助和参考作用,为当代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文的研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围绕伍蠡甫早年从事的图书出版和外文译介活动,对他的“世界文学”观念、西洋文学史研究观念进行述评。在19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伍蠡甫提出应该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放置在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下给予谋划和推动。通过增强新文学的“世界意识”拓展读者的视野和理解,从而发挥新文学推动历史进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章以伍蠡甫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画论专着《谈艺录》为研究对象。通过他有关意境、艺术风格、审美范畴和艺术形式的论述和阐释,对他的画论研究的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伍蠡甫对中国绘画艺术“意境”研究的特色在于,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过程和艺术风格,探究“意境”得以生成的思想基础,以及创意、构境、生成的过程与机制。他通过分析中国绘画史上曾经出现的文人画作品,结合中国古典诗论、书论、乐论,总结概括出简、雅、拙、淡、偶然、纵恣、奇崛等文人画艺术风格和审美范畴。他通过分析名家名作的创作技法,总结归纳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线为主导”的形式美学特征。第三章以伍蠡甫编着的《西方文论选》《欧洲文论简史》为研究对象,分析他在西方文论译介方面采用的研究方法、阐释方式和批评话语,对他的西方文论译介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西方文论选》在传播文论经典的同时,存在受意识形态操纵而产生的误读和误释。《欧洲文论简史》在服务教学研究的同时,存在过度引申、以偏概全、刻意贬损等弊端。通过对伍蠡甫西方文论编译事业的审视,分析了以选本为教材的利与弊,处理个案与通史的关系,以及正确使用批评话语等文论史编着的方式和方法问题。第四章以伍蠡甫晚年的画论着作为研究对象,对他的中国画论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伍蠡甫晚年对中国古代画论、古代着名画家和中西艺术传统的研究,反映出他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法:绘画技巧与绘画理论并重,综合运用古今中外艺术理论,表达自我与追求创新等。结语部分回顾总结伍蠡甫在西方文论编译、中国画论研究和比较艺术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贡献,并就其学术生涯中体现出的学识素养和人生境界进行理解诠释。

二、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论文提纲范文)

(1)吴兴徐森玉先生年表(论文提纲范文)

清光绪七年(1881)辛巳诞辰
清光绪十年(1884)甲申3岁
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7岁
清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9岁
清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12岁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21岁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22岁
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23岁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24岁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25岁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26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27岁
清宣统二年(1910)庚戌29岁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30岁
民国元年(1912)壬子32岁
民国3年(1914)甲寅33岁
民国4年(1915)乙卯34岁
民国5年(1916)丙辰35岁
民国6年(1917)丁巳36岁
民国7年(1918)戊午37岁
民国8年(1919)己未38岁
民国9年(1920)庚申39岁
民国10年(1921)辛酉40岁
民国11年(1922)壬戌41岁
民国12年(1923)癸亥42岁
民国13年(1924)甲子43岁
民国14年(1925)乙丑44岁
民国15年(1926)丙寅45岁
民国16年(1927)丁卯46岁
民国17年(1928)戊辰47岁
民国18年(1929)己巳48岁
民国19年(1930)庚午49岁
民国20年(1931)辛未50岁
民国21年(1932)壬申51岁
民国22年(1933)癸酉52岁
民国23年(1934)甲戌53岁
民国24年(1935)乙亥54岁
民国25年(1936)丙子55岁
民国26年(1937)丁丑56岁
民国27年(1938)戊寅57岁
民国28年(1939)己卯58岁
民国29年(1940)庚辰59岁
民国30年(1941)辛巳60岁
民国31年(1942)壬午61岁
民国32年(1943)癸未62岁
民国33年(1944)甲申63岁
民国34年(1945)乙酉64岁
民国35年(1946)丙戌65岁
民国36年(1947)丁亥66岁
民国37年(1948)戊子67岁
1949年己丑68岁
1950年庚寅69岁
1951年辛卯70岁
1952年壬辰71岁
1953年癸巳72岁
1954年甲午73岁
1955年乙未74岁
1956年丙申75岁
1957年丁酉76岁
1958年戊戌77岁
1959年己亥78岁
1960年庚子79岁
1961年辛丑80岁
1962年壬寅81岁
1963年癸卯82岁
1964年甲辰83岁
1965年乙巳84岁
1966年丙午85岁
1971年辛亥90岁
1974年甲寅
1979年己未
1983年癸亥

(2)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体育史研究的肇始
    (一)体育史研究的初兴
    (二)体育史研究的深化
    (三)体育史研究的主要特点
二当代体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时代特点
    (一)当代体育史研究的新探索(1949~1978)
        1. 体育史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立
        2.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代表的体育史研究
        3. 体育史主要研究成果
        4. 体育史研究特点分析
    (二)当代体育史研究的兴盛发展(1979~1999)
        1. 完善组织机构,开展学术活动
        2. 院校体育史学术研究与课程的设置
        3. 体育史学术研究与成果
        4. 体育史研究特点分析
    (三)转型发展时期的当代体育史研究(2000年至今)
        1. 相关组织机构变化与影响
        2. 院校的体育史研究与教学状况
        3. 体育史研究成果仍然不断涌现
        4. 研究特点概述
三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反思
    (一)体育史、体育史学与体育史学史———体育史学科建设的反思
    (二)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体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反思
    (三)体育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史料应用的规范化反思
    (四)体育史研究观念的变迁———体育史观的反思
    (五)大数据时代的体育史研究———体育史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反思
    (六)学者与团队———体育史学学科队伍建设的反思
四结语

(3)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问题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潘絜兹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46 年之前)
        一、小学:安稳与动荡
        二、中学:结缘中国画
        三、北平:对艺术家身份的选择
        四、战场与敦煌的选择
    第二节 :潘絜兹的职业生涯(1946-2002)
        一、职业画家的最初三年
        二、潘絜兹与建国后美术发展
第二章 潘絜兹的工笔重彩艺术创作
    第一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期
        一、前期——学习和临摹为主
        二、中期——书写敦煌艺术
        三、后期——思想开放与艺术自觉
    第二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类
        一、敦煌题材
        二、现实生活
        三、诗意绘画
    第三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的美学特征
        一、骨法用笔——线条美
        二、雅俗共赏——色彩美
第三章 潘絜兹的中国工笔重彩艺术理论
    第一节 :反思传统——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史观
        一、认识传统
        二、创新传统
    第二节 :兼并包容——潘絜兹工笔重彩理论的“大中国画观”
        一、古今相融
        二、“大中国画”观
    第三节 :中国精神——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的美学内核
        一、传统美学概念及内涵
        二、现代工笔重彩艺术美学
第四章 潘絜兹推进工笔重彩复兴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 :举办个人展览与联展
        一、个人展览
        二、筹备艺术展
    第二节 :参与刊物编辑、出版
        一、潘絜兹与《国画通讯》杂志
        二、潘絜兹与《中国画》杂志
    第三节 :组织成立工笔重彩社团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会的成立
        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的艺术活动
        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与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
第五章 潘絜兹与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之发展
    第一节 :带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发展
        一、当代工笔重彩绘画与社会同步成长
        二、坚守传统与突出文化自信
    第二节 :潘絜兹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影响
        一、打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新高度
        二、创立艺术团体与培养艺术人才
        三、潘絜兹的艺术思想遗产及可商榷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潘絜兹年表
附件二 潘絜兹——绘画作品年表
附件三 潘絜兹——着作与文章年表
附件四 潘絜兹——纪念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安阳跻身“中国七大古都”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酝酿准备阶段??
二、专家认证阶段
三、巩固提升阶段?

(5)中国和世界棋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象棋图形棋子的文物依据和专家评述及近年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形棋子推本溯源
二、亚洲象联1982年首发图形、随后撤销
三、推广小组的艰辛努力
四、文物依据和实地考察
五、亚洲象联1984年再发图形
六、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七、其他立体及图形棋子等等

(7)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演进脉络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及文化遗产形成简述
    2.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演变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3.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对象
    3.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体系分类
    3.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特征
    3.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评选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
    4.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原则
    4.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制
    4.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规范
    5.1 文化遗产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5.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原则
    5.3 不同载体类型数字化工作规范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与整理编目
    6.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途径
    6.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编目
    6.3 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采集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建设实例——以高校名人档案为例
    7.1 高校名人档案制度建设
    7.2 高校名人档案建档标准
    7.3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采集
    7.4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鉴定
    7.5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整理
    7.6 本章小结
8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模块设计
    8.2 相关技术实施方案
    8.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4 本章小结
9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9.1 健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法律规范
    9.2 积极引入国外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9.3 引导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9.4 提升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水平
    9.5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论文总结
    10.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伍蠡甫的“世界文学”观念与实践
    第一节 创办黎明书局与早期文学译介
    第二节 伍蠡甫的“世界文学”观念与1930 年代文学
    第三节 伍蠡甫的早期西洋文学史研究观念与方法
    第四节 伍蠡甫“世界”意识指导下的本位文化建设观
第二章 伍蠡甫的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第一节 抗战中的艰难执教与捐机画展
    第二节 伍蠡甫绘画艺术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新视野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及其创生机制研究
    第四节 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范畴
    第五节 线为主导: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形式美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伍蠡甫西方文论编译思想研究
    第一节 《西方文论选》:意识形态裹挟中的文论经典阐释
    第二节 《欧洲文论简史》的成就与瑕疵
    第三节 伍蠡甫西方文学译介事业再审视
第四章 伍蠡甫比较艺术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受聘国家画院期间的创作与研究
    第二节 晚年的中国画论研究
    第三节 兼收并蓄的古代画家研究
    第四节 中西绘画艺术传统的结构分析
    第五节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方法论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伍蠡甫生平活动年表(1900.9——1992.10)
致谢

四、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吴兴徐森玉先生年表[J]. 柳向春. 西泠艺丛, 2021(03)
  • [2]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崔乐泉. 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 2021(01)
  • [3]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D]. 吴钇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4]安阳跻身“中国七大古都”回顾[A]. 陈文道. 中国古都研究(第三十九辑), 2019
  • [5]中国和世界棋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象棋图形棋子的文物依据和专家评述及近年动向[A]. 言穆江,陈弈秋. 中国象棋论丛(第1辑), 2019
  • [6]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会考[J]. 王新春,曾庆盈. 简牍学研究, 2019(00)
  • [7]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平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学术史略撤稿[J]. 郑欣淼.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9]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10]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 王新. 河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召开常务理事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