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八九年法国墙面装修材料市场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召[1](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提出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了消费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政策推动力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进步显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提高消费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拓展,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广告、消费品和跨国财团等载体强势登陆我国,对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居民和中高收入群体影响深刻,并且有逐渐向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蔓延的趋势。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规避消费异化、人的异化以及资源和环境危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消费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包括导言共分九章,其中导言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其中,在第二章对与消费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等概念界定的成果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消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历史逻辑和特征以及消费文化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变迁机制重点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指出消费文化是人类消费生活中深层的、内在的程序和取向,是内化于人的消费活动之中并历史地凝结成的消费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炫耀性消费文化理论、异化消费文化理论、审美消费文化理论、符号消费文化理论等,对先秦以来主张以俭为主、反对浪费的中国消费文化发展史做了介绍。第三章在消费的内涵、消费的属性、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消费需求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制度与消费、供求关系与消费、生产理论与消费、积累与消费、自然与消费、消费力理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四章对与消费文化密切关联的需要、消费需要以及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了需要的内涵以及消费需要的内涵和特征,借鉴了马尔库塞的消费文化理论,将需要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认为人们只有不被虚假需要所迷惑,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消费文化与消费需要的关系问题:消费文化来源于人们的消费实践,而不断发展的消费文化有创造出新的消费需要。因此,消费文化对城乡消费需要、物质和精神消费需要、近期和远期消费需要、个人和公共消费需要、消费需要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五章从我国的国情、民情出发对我国消费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做了论述。我国中东部及部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节约消费观念对这一地区的居民影响力愈来愈小,加上现代媒体对人们消费热情的极力煽动,使得我国一些较发达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伴随着这一变化,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逐渐蔓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消费观并存,消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共存,消费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全民统一性共存,以及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与阶层差异共存的发展现状。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影响使我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化,所以多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审美化成为了新时期中国消费文化发展的特征。第六章以全球化视野,对中西方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做了对比研究。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甚至一个人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都可以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迅速普及,人们将某一明星作为自己消费模仿对象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消费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中西方的消费文化必定有碰撞,有冲突,也有融合。虽然中西方消费文化之间在消费利益观、消费价值观和对待传统消费观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居民的影响在逐渐加深,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我国消费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消费文化的同时保持我国消费文化的精髓。第七、八两章以北京为案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与消费文化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北京在消费领域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居民的消费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变迁中,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显着改善,并且随着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进入家庭,新的生活方式随之产生。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二次变迁中,居民的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消费者的利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层次已经逐渐拉开,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使消费者的自主权益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变迁中,由于其收入水平出现了整体性的提升,在不同时期掀起了一阵阵的消费热潮,住房消费持续升温;汽车消费爆炸性增长;信息、通讯等电子数码类消费品迅猛增长;教育消费持续走高;休闲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社会,消费品生产的强力扩张,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促进了北京市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人们的道德素质、知识能力、审美水平等方面毕竟存在差异,面对异彩纷呈、快速发展的当代消费文化,难免对其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有益与无益等产生混淆,因此造成了北京市消费文化发展过程中公款消费、炫耀消费、畸形消费、“四高”消费,崇洋消费,以及部分农村地区消费不足、消费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和高收入群体低层次消费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给与解决。因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新型消费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九章论述了建设当代新型消费文化是促进我国消费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消费文化体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引导人们逐渐由掠夺性消费向可持续性消费,由重视消费数量向重视消费质量,由注重物质享受向注重精神追求转型。第二,要具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统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的核心理念。第三,要把握好适度性、公正性、功利性、审美性、主体性等构建新型消费文化体系的基本原则。第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硬实力建设,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城乡消费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低碳消费理念;尊重自然价值;理性对待技术。
董赤[2](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党平华[3](2002)在《适应重庆市气候特点的外墙涂料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作者首先对重庆市装饰材料市场和重庆市大量的新旧建筑进行了仔细的调研工作,从而得出“重庆市外墙涂料的应用十分有限”这一实际情况。从作者对大量的新旧建筑物调研结果发现:从1997年至现在,重庆市的建筑及构筑物又几乎都采用瓷砖、花岗岩、铝合金板、玻璃幕墙等作为外墙饰面材料,只有极少数样板建筑(如龙湖花园,锦绣山庄等)的部分工程外墙面采用建筑外墙涂料;而且作者了解到影响重庆市外墙涂料不能大量推广应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酸雨、湿度和悬浮颗粒。根据“重庆市外墙涂料的应用十分有限”这一调查结果和重庆市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酸雨、粉尘、SO2),作者对收集的20种外墙涂料依据基料(即主要成膜物)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纯丙烯酸外墙涂料、有机硅改性丙烯酸外墙涂料(简称硅丙外墙涂料)、氟树脂外墙涂料三大类型。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比分析这三种类型的外墙涂料的优劣,进而优选出性能较好的外墙涂料品种。为了解决重庆市外墙涂料不能大量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重大难题,本文主要试验研究三种不同主要成膜物(纯丙、硅丙、氟树脂)的外墙涂料的耐酸雨性、耐沾污性、耐人工加速老化等三大技术性能指标,其中耐酸雨性实验是根据重庆市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的酸雨模拟实验,pH 值分别为0.690、0.610、0.613、0.453。耐老化实验由于实验条件、财力等的限制,只对3种外墙涂料进行了实验。此外,外墙涂料的耐碱性、耐水性、耐温变性等其它次要技术指标也做了研究,以满足重庆外墙涂料市场的需求,为装饰、保护建筑和美化城市,树立直辖市新形象做出贡献。
钟道新[4](1997)在《权力的界面》文中研究指明 第一章在从葆力公司总部所在地的王朝饭店至西郊上帝花园别墅区一个小时的汽车路上,总裁徐则甘一言未发。下了雪弗莱面包车后,也只对迎接的科原房地产公司的支老板淡淡招呼了一下,就径直进了位于小区中心的18号别墅。随员也鱼贯而入。因为职业关系,支老板开始喋喋不休地介绍这所房子的优点。可徐则甘却似听非听,把大部分精力投在观察上,虽然不算今天这次,他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了。当然,前几次他都是轻车简从,微服
陈国本[5](1990)在《一九八九年法国墙面装修材料市场状况》文中研究表明 1989年法国彩色墙纸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大衰退。销量7800万卷,和1988年的8100万卷相比,减少了4.4%。从销售金额上看,1989年为19.8亿法朗,而1988年为20.1亿法朗,减少1.5%。
二、一九八九年法国墙面装修材料市场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八九年法国墙面装修材料市场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消费文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消费文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消费文化 |
2.1 消费 |
2.1.1 消费的内涵 |
2.1.2 消费的属性 |
2.2 文化 |
2.2.1 文化的界定 |
2.2.2 文化的特征 |
2.2.3 文化的分类与层次 |
2.2.4 文化观 |
2.3 消费社会 |
2.3.1 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历史逻辑 |
2.3.2 消费社会的特征 |
2.4 消费文化理论 |
2.4.1 消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
2.4.2 消费文化的变迁机制 |
2.4.3 西方消费文化理论 |
2.4.4 中国消费文化理论 |
3 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
3.1 消费的内涵 |
3.1.1 消费的概念 |
3.1.2 消费的分类 |
3.1.3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
3.2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
3.2.1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
3.2.2 分配和交换因消费而存在 |
3.2.3 消费使再生产得以完成 |
3.3 消费需求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 |
3.3.1 消费是人民最重要的需要 |
3.3.2 消费是最主要的历史活动之一 |
3.4 消费的属性 |
3.4.1 消费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3.4.2 消费的阶级差别 |
3.5 社会制度与消费 |
3.5.1 所有制与消费 |
3.5.2 私有制与消费 |
3.6 供求关系与消费 |
3.6.1 需要与需求 |
3.6.2 消费需求的分类 |
3.6.3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 |
3.7 生产理论与消费 |
3.7.1 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 |
3.7.2 生产对消费的作用 |
3.7.3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 |
3.8 积累与消费 |
3.8.1 积累的负面影响 |
3.8.2 积累财富与生产力发展 |
3.8.3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
3.9 自然与消费 |
3.10 消费力理论 |
3.10.1 消费力的内涵 |
3.10.2 消费力与生产力的关系 |
3.10.3 消费力与自由时间 |
4 需要与消费文化 |
4.1 需要与消费需要 |
4.1.1 需要的内涵 |
4.1.2 消费需要的内涵及特征 |
4.1.3 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 |
4.1.4 消费需要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
4.1.5 消费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 |
4.2 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 |
4.2.1 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的辩证关系 |
4.2.2 消费文化对消费需要的影响 |
5 中国消费文化现状及其基本特征 |
5.1 中国消费文化现状 |
5.1.1 中国正逐渐进入消费社会 |
5.1.2 消费主义在我国逐渐蔓延 |
5.1.3 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种消费观并存 |
5.1.4 消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共存 |
5.1.5 消费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全民统一性共存 |
5.1.6 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与阶层差异共存 |
5.2 新时期中国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 |
5.2.1 物质基础愈益丰富 |
5.2.2 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 |
5.2.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 |
5.2.4 消费的个性化 |
5.2.5 消费的审美化 |
6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6.1 全球化的内涵 |
6.2 消费文化呈全球化发展趋势 |
6.3 中西方消费文化比较研究 |
6.3.1 中西方消费观念比较 |
6.3.2 中西方消费习惯的比较 |
6.3.3 中西方消费方式比较 |
7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经济增长与消费文化的演进 |
7.1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变迁(1978年-1984年) |
7.1.1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 |
7.1.2 居民消费结构显着改善 |
7.1.3 新的生活方式产生 |
7.2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二次变迁(1985-1997年) |
7.2.1 居民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 |
7.2.2 消费者利益出现分化 |
7.2.3 收入与消费预期趋紧 |
7.2.4 居民消费层次差距拉大 |
7.2.5 消费者自主权益受到保护 |
7.3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变迁(1998年至今) |
7.3.1 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 |
7.3.2 住房消费持续升温 |
7.3.3 汽车消费爆发性增长 |
7.3.4 信息、通讯等数码电子类消费品迅猛发展 |
7.3.5 休闲消费掀起热潮 |
7.3.6 教育消费继续走高 |
8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
8.1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8.1.1 追求享乐的公款消费 |
8.1.2 炫耀性消费逐渐蔓延 |
8.1.3 畸形消费泛起 |
8.1.4 “四高”消费方式依然存在 |
8.1.5 部分农村地区消费不足 |
8.1.6 崇洋式消费日益增多 |
8.1.7 高收入群体低层次消费矛盾突出 |
8.1.8 消费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 |
8.2 当前北京消费领域主要问题的根源分析 |
8.2.1 经济根源 |
8.2.2 政治根源 |
8.2.3 思想根源 |
9 建设当代中国的新型消费文化 |
9.1 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
9.1.1 从掠夺性消费到可持续性消费 |
9.1.2 从重视消费数量到重视消费质量 |
9.1.3 从物质享受到精神追求 |
9.2 当代中国新型消费文化应具备的核心理念 |
9.2.1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9.2.2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9.2.3 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
9.2.4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统一 |
9.3 构建当代中国新型消费文化的基本原则 |
9.3.1 适度性原则 |
9.3.2 公正性原则 |
9.3.3 功利性原则 |
9.3.4 审美性原则 |
9.3.5 主体性原则 |
9.4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硬实力建设 |
9.4.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9.4.2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
9.4.3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
9.4.4 加快城乡消费文化一体化发展 |
9.4.5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9.5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
9.5.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
9.5.2 提倡低碳消费理念 |
9.5.3 尊重自然价值 |
9.5.4 理性对待技术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概念话语 |
(二) 现实记忆 |
(三) 史学思考 |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适应重庆市气候特点的外墙涂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概述 |
1.1 外墙饰面材料在建筑业中的重要地位 |
1.1.1 外墙饰面材料的定义 |
1.1.2 外墙饰面材料在建筑业中的重要地位 |
1.1.3 外墙饰面材料的种类 |
1.1.4 外墙饰面材料的功能 |
1.2 国内外外墙饰面材料的发展趋势 |
1.2.1 化学建材代替传统材料已成为一种必然 |
1.2.2 国外外墙饰面材料的发展趋势 |
1.2.3 国内外墙饰面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重庆市建筑外墙饰面材料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装饰石材-花岗石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2 玻璃幕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3 外墙饰面砖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4 铝塑板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5 陶瓷锦砖(马赛克)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6 外墙涂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 重庆市不能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主要原因 |
2.1 客观原因—气候条件 |
2.2 主观原因 |
2.2.1 思想与观念上 |
2.2.2 外墙涂料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 重庆市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3.1 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必要性 |
3.1.1 从国内外外墙饰面材料发展的趋势来看 |
3.1.2 从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来讲 |
3.1.3 从绿化环境、美化城市来讲 |
3.1.4 从安全性、经济上考虑 |
3.1.5 从建筑节能的角度 |
3.2 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紧迫性 |
3.2.1 从重庆作为直辖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来讲 |
3.2.2 从国外市场对我国装饰材料所带来的冲击来看 |
4 外墙涂料的实验研究 |
4.1 耐酸性实验 |
4.1.1 实验方法 |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3 结论 |
4.2 耐沾污性实验 |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3 结论 |
4.3 耐老化实验 |
4.3.1 实验理论基础 |
4.3.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4 结论 |
4.4 其它实验性能 |
4.4.1 耐碱性试验 |
4.4.2 耐温变性试验 |
4.4.3 耐水性试验 |
4.4.4 其它辅助新性能 |
5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一九八九年法国墙面装修材料市场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张召.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2)
- [2]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3]适应重庆市气候特点的外墙涂料性能研究[D]. 党平华. 重庆大学, 2002(02)
- [4]权力的界面[J]. 钟道新. 中国作家, 1997(06)
- [5]一九八九年法国墙面装修材料市场状况[J]. 陈国本. 建材工业信息, 19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