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与WR株基因组的差异主要分布在其外侧区(论文文献综述)
丛佳南[1](2021)在《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筛选和免疫原性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β类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SARS-CoV-2主要有4个结构蛋白(棘突糖蛋白S、囊膜蛋白E、膜蛋白M、衣壳蛋白N)和16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16)。其中结构蛋白S是最主要的,包含S1和S2两个亚基,S1亚基内部包含受体结构域RBD(receptor binding domain),可以与SARS-CoV-2入胞的重要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病毒感染。由于痘苗病毒基因组大、易于操作等生物学特点常被用作病毒载体。但痘苗病毒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含有的毒副作用成为研究过程的中的阻碍,所以构建基因缺失型的痘苗病毒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以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坛株痘苗病毒为载体,为达到减弱病毒毒力和缩小病毒宿主范围的目的,实验采用Cre/loxp系统敲除天坛株痘苗病毒上的E3L基因并且与SARS-CoV-2 RBDEPI基因同源重组,构建表达SARS-CoV-2 RBDEPI的重组痘苗病毒rVTTΔE3L-RBDEPI。首先通过CCK-8增殖抑制的检测、结晶紫染色、一步生长曲线检测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扩散能力和复制能力,经鼻腔接种感染BALB/c小鼠观察缺失型痘苗病毒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分析其毒力水平。其次经肌肉注射BALB/c小鼠的两后肢股四头肌位置处,同时以相同剂量注射野毒VTT和PBS作为对照,初次免疫后间隔21天进行加强免疫,免疫后的每周对小鼠进行尾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加强免疫后2周取小鼠脾脏分离脾淋巴细胞,利用ELISPOT检测试剂盒检测IL-4和IFN-γ的表达水平来分析重组痘苗病毒的免疫原性;并于加强免疫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取小鼠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等器官进行病毒残留的检测,分析重组痘苗病毒的安全性。经研究发现,成功构建了基因缺失型的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且病毒毒力明显低于野毒VTT,连续传代40代检测没有野毒存在,证明遗传稳定性良好。免疫小鼠后可引起机体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其免疫原性良好,器官的病毒残留检测发现没有明显的病毒残留,证明构建的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的安全性较好。
杜倩[2](2020)在《山羊痘病毒N1蛋白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初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羊痘是当前危害最为严重的家畜痘病毒病,可感染山羊、绵羊等家畜,患病动物可出现发热、全身性起痘、呼吸道和消化道损伤及淋巴结肿大,造成孕羊流产,死亡率极高,给全球养羊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难题,迫切需要加强对羊痘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研究。本课题以痘苗病毒天坛株(VTT)为载体研究山羊痘病毒(GTPV)N1(gN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探究山羊痘致病机制。具体试验内容如下:1、利用噬斑纯化法对课题组已制备的3株重组病毒VTTΔN1L(删除vN1L基因的重组病毒)、VTTN1Lrev(N1L基因删除后再拯救的重组病毒,vN1L基因)、VTTgN1L(GTPV N1L基因替换vN1L基因的重组病毒)进行筛选、纯化,并利用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对重组病毒进行目的基因及纯度验证。2、将克隆纯化的重组病毒及亲本毒株接种于BHK-21、MDCK、Hela、PK-15细胞,分析病毒的遗传稳定性、宿主范围、复制能力以及毒力的差异。3、将重组病毒和亲本毒株颅内接种小鼠,通过小鼠临床表现和死亡情况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检测,分析病毒在不同组织器官分布情况,以及小鼠各组织器官中炎症因子、Th1类、Th2类因子转录水平,评价3株重组病毒致病力的差异。4、对小鼠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小鼠脑组织出现的差异表达基因,随后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vN1L和gN1L基因的可能作用机制。5、构建重组质粒pEGFP-gN1L,并将其转染至BHK-21细胞,探究gN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1、经6-8代噬斑挑选后获得了纯化的重组病毒VTTgN1L、VTTN1Lrev、VTTΔN1L。2、3株重组病毒均可在BHK-21细胞中稳定遗传30代以上,且宿主范围无明显差异;VTTgN1L在BHK-21、MDCK、Hela、PK-15细胞中的复制速度最快,其次分别为VTTΔN1L、VTTN1Lrev和VTT,进一步证实vN1L基因是病毒复制非必需基因。3、亲本毒株和重组病毒接种于小鼠后,除VTTΔN1L组外其余3组小鼠均出现食欲不振、被毛粗乱、聚堆发抖等现象,死亡率及半数致死量结果显示,VTTgN1L毒力最强,其次是VTTN1Lrev、VTT,VTTΔN1L毒力最小;从病理损伤来看VTTgN1L脑组织损害最为严重,最小的是VTTΔN1L;4株病毒均可透过血脑屏障,但VTTgN1L可感染除脑以外的心、肝、脾、肺等脏器,VTTN1Lrev和VTT分别可感染脑、肝和肺或脾等器官,VTTΔN1L只可感染脑和肺等器官,从而说明gN1可替代vN1蛋白的作用且致病力高于vN1蛋白,缺失vN1L基因后可以显着降低病毒的侵袭力;荧光定量检测各类细胞因子结果显示,VTTΔN1L诱导小鼠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量高于VTTgN1L、VTTN1Lrev、VTT,VTTgN1L、VTTN1Lrev病毒诱导小鼠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显着高于VTTΔN1L病毒组,说明gN1和vN1蛋白具有抗炎症作用。4、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VTTgN1L、VTTΔN1L、VTTN1Lrev比较对照组VTT共有42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282个,下调表达基因139个。VTTgN1L病毒组小鼠与VTT病毒组小鼠相比鉴定出17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表达基因59个,上调表达基因115个;VTTN1Lrev病毒组小鼠与VTT病毒组小鼠相比鉴定出8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表达基因30个,上调表达基因56个;VTTΔN1L病毒组小鼠与VTT病毒组小鼠相比鉴定出16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表达基因50个,上调表达基因111个。VTTΔN1L vs VTT鉴别出炎症相关基因0个,免疫相关基因5个,凋亡相关基因3个;VTTgN1L vs VTT鉴别出炎症相关基因1个,免疫相关基因8个,凋亡相关基因6个;VTTN1Lrev vs VTT鉴别出炎症相关基因1个,免疫相关基因2个,凋亡相关基因4个;VTTgN1L vs VTTN1Lrev鉴别出炎症相关基因0个,免疫相关基因2个,凋亡相关基因5个。5、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N1蛋白在细胞质中表达。结论:vN1L基因既是病毒复制非必需基因也是毒力基因,在致病性方面gN1蛋白可以替代vN1蛋白的作用且致病力强于vN1,缺失vN1L基因VTT病毒致病性显着减弱;gN1L和vN1L基因均具有抗炎症和抗凋亡作用并且作用机制相似;gN1和vN1蛋白也具有抗炎症作用;gN1蛋白在胞浆中表达,说明不作为遗传物质影响宿主功能。
庞聪[3](2014)在《表达小鼠GM-CSF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其佐剂作用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是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巨噬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作为一种白细胞生长因子,GM-CSF可刺激干细胞向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噬酸性粒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方向分化,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0年代以来,在各类肿瘤治疗的研究中,GM-CSF作为一种佐剂由病毒载体单独表达或与一些肿瘤靶向基因、自杀基因或免疫调节分子由病毒载体共表达应用非常广泛[8-17]。它通过刺激树突细胞的招募、增殖和成熟从而提高对MHCI类和Ⅱ类限制性T细胞的抗原递呈[12,13],介导肿瘤破坏从而提高免疫治疗效果[15]。病毒载体表达肿瘤相关抗原,可以提高其特异性免疫效果。一般应用的有以下几类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相关的病毒抗原,癌胚抗原(Oncofetal Antigens)和突变的原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但是,由于肿瘤是由自身正常组织发展而来,大多数肿瘤相关抗原不能被免疫系统视为外来抗原而被机体识别。然而,与肿瘤相关的病毒抗原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肿瘤相关抗原,因为它们仅在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存在。本研究采用的肿瘤相关抗原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16型的E6、E7蛋白,它们正是这种特异性的肿瘤靶抗原。本科室对表达HPV16E6E7融合蛋白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的小鼠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但发现其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水平较低[7]。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采用病毒载体表达一些细胞因子,使其发挥佐剂的作用。因此,本论文选择非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为载体,构建单独表达小鼠GM-CSF基因的重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通过与构建的HPV16E6E7重组痘苗病毒联合免疫,初步评价其对HPV16E7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为痘苗病毒载体表达的GM-CSF作为佐剂的免疫效果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一、成功构建了4个痘苗病毒天坛株重组质粒:①pJSBH6LacZ,其H6启动子下带有LacZ基因。其余3个质粒都以它为载体基础上构建;②pJSB75GMCSFH6LacZ,其7.5启动子下带有小鼠GM-CSF基因;③pJSB11E67H6LacZ,其11启动子下带有HPV16E6E7融合基因;④pJSB11E6775GMCSFH6LacZ,其7.5启动子下带有小鼠GM-CSF基因同时11启动子下带有HPV16E6E7融合基因。二、成功构建了表达小鼠GM-CSF基因的重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rNTVJGMCSFLacZ。经PCR产物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rNTVJGMCSFLacZ中正确插入了小鼠GM-CSF基因,并能分泌表达小鼠GM-CSF蛋白,而且小鼠GM-CSF具有体外生物学活性。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rNTVJGMCSFLacZ中的小鼠GM-CSF基因稳定存在。二、lNTVJGMCSFLacZ与RVVJE67联合免疫小鼠后,有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趋势,对体液免疫反应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总之,本论文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为载体,表达了有生物学活性的(GM-CSF,并在小鼠动物免疫实验中初步证明其有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为今后以表达GM-CSF的重组痘苗病毒作为佐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盛媛,王浩然,胡宁宁,陈智飞,王宏宇,姜爽,周晔,李一权,李霄,金宁一[4](2014)在《天坛株痘苗病毒基因缺失弱毒株的构建及鉴定》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通过敲除部分与天坛株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Tiantan strain,VTT)毒力和宿主范围等相关的复制非必需基因,并结合双标记筛选及外源筛选标记敲除技术,构建多基因缺失VTT弱毒株。人工合成7对重组臂,结合痘病毒早晚期复合强启动子pE/L和外源筛选标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构建穿梭载体质粒pTC-EGFP、pTA35-EGFP、pTA66-EGFP、pTE-EGFP、pTB-EGFP、pTI-EGFP和pTJ-EGFP。将上述质粒依次与VTT或基因缺失VTT共转/感染BHK细胞,并通过同源重组和荧光蚀斑筛选方法,逐一敲除拟缺失基因片段(TC:TC7LTK2L;TA35:TA35L;TA66:TA66R;TE:TE3L;TB:TB13RTB14R;TI:TI4L;TJ:TJ2R)。利用Cre/Loxp系统实现对外源筛选标记的敲除,最终获得天坛株痘苗病毒基因缺失弱毒株TTVAC7,并运用PCR方法对TTVAC7进行鉴定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缺失7个目的片段的天坛株痘苗病毒弱毒株TTVAC7,且该弱毒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阚式绂[5](2013)在《减毒痘苗病毒天坛株的构建、致病性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痘苗病毒天坛株作为疫苗,在我国消灭天花的历史上居功至伟。近年来,痘苗病毒天坛株作为活病毒载体在预防艾滋病、狂犬病和流感等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颅内接种实验表明,痘苗病毒天坛株对小鼠的致死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临床接种痘苗病毒天坛株疫苗也可能导致少数接种者出现严重副作用,例如脑炎、结膜炎、心肌炎及全身性发痘等。因此,如何构建更加低毒、更加安全且高效的痘苗病毒天坛株疫苗或载体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同源重组和Cre-LoxP技术,定点敲除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的复制非必需基因,是构建减毒疫苗或载体的有效方法。基因重组作为基因工程的重要技术之一,包括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以及转座重组。同源重组技术,又叫基因打靶技术,是目前研究痘苗病毒基因功能、构建减毒型痘苗病毒疫苗和载体的主要方法。该技术通过构建含有左右重组臂、启动子和筛选标记基因的穿梭载体,使病毒基因组与外源DNA序列发生重组,进而定点修饰或缺失基因组上某一目的基因,构建缺失型痘苗病毒。进而,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对缺失型痘苗病毒的生长动力学、病毒粒子表型、细胞间传播能力、毒力、宿主范围和免疫原性等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在构建缺失型毒株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引入筛选标记基因,用于病毒筛选。然而,筛选标记基因作为外源基因的存在不符合商业疫苗生物安全的要求,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其删除。Cre-LoxP系统作为一种特异性重组技术,能够定点将外源基因删除,广泛用于重组病毒、细菌和转基因动物等的研究。Cre重组酶能够特异性的识别LoxP位点(两个反向重复序列)和其间的间隔区域。当两个同向LoxP序列位于同一条DNA链上,Cre重组酶能有效切除位于两个LoxP序列之间的序列。本研究基于传统痘苗病毒天坛株,分别构建了缺失TC7L-TK2L基因(15,26225,450)和TA35R基因(138,881139,570)的弱毒株vMVTT1、vMVTT2和vMVTT3。其中,TC7L-TK2L基因包括TC7L、TC6L、TC5L、TC4L、TC3L、TC2L、TC1L、TN1L、TN2L、TM1L、TM2L、TK1L和TK2L共13个片段。vMVTT1缺失了TC7L-TK2L基因,vMVTT2缺失了TA35R基因,vMVTT3同时缺失了TC7L-TK2L和TA35R基因。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对缺失型病毒的生长动力学、细胞间传播能力、病毒表型、毒力下降水平、宿主范围以及免疫原性进行了分析。首先,在BHK-21、Vero、MDCK、HeLa和PK15五种细胞中,通过结晶紫染色实验和MTT实验等多种方法分析了缺失型毒株(vMVTT1、vMVTT2和vMVTT3)和野生型VTT在细胞间传播能力、复制能力、病毒表型及细胞毒性和宿主范围之间的差异,并对缺失毒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评估。然后,通过鼻内和颅内感染途径分别用vMVTT1、vMVTT2、vMVTT3和野生型VTT感染小鼠,通过统计小鼠体重下降程度和死亡情况分析缺失TC7L-TK2L基因和TA35R基因后天坛株痘苗病毒毒力下降水平;用缺失型毒株通过皮内途径感染家兔,观察家兔接种部位病灶变化大小和程度,进一步分析缺失型毒株对皮肤的损伤程度及其毒力下降水平。最后,分别用vMVTT1、vMVTT2、vMVTT3和野生型VTT接种BALB/c小鼠,检测血清中IL-2、IL-4、IL-10和IFN-γ的含量和特异性抗体水平,并进行攻毒保护实验,分析小鼠的免疫水平,进而评价vMVTT1、vMVTT2和vMVTT3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通过同源重组和Cre-LoxP系统,成功构建了缺失TC7L-TK2L基因和TA35R基因且不含外源基因的减毒痘苗病毒天坛株vMVTT1、vMVTT2和vMVTT3,均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电镜结果表明缺失TC7L-TK2L基因和TA35R基因不影响天坛株病毒粒子的形态发生。但是,对其生长动力学、细胞间传播能力、毒力和免疫原性有较大影响。与野毒相比较,vMVTT1、vMVTT2和vMVTT3在PK15、Vero、HeLa、MDCK和BHK-21细胞中的复制能力均下降,复制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VTT> vMVTT2> vMVTT1> vMVTT3。细胞与细胞间传播能力依次为VTT>vMVTT2>vMVTT1>vMVTT3,其中vMVTT3仅在BHK-21细胞上有一定的传播能力,在Vero、HeLa、MDCK和PK15细胞中传播能力较弱。MTT实验表明缺失型毒株对5种细胞的杀伤能力依次为VTT>vMVTT2> vMVTT1>vMVTT3。家兔皮肤致病力实验表明,VTT组对兔皮的损伤最大,毒性最强,vMVTT3组对兔皮基本无损伤,毒性最弱。而vMVTT1组和vMVTT2组对家兔皮肤均有致病力,且vMVTT2皮肤致病力较强。另外,痘斑形成的大小与感染缺失型病毒的滴度也有较大关系。通过鼻内和颅内接种途径感染小鼠,结果表明接种途径对病毒毒力的评估有较大影响。鼻内接种途径实验表明vMVTT1、vMVTT2和vMVTT3毒力明显下降,其中vMVTT3毒力下降约100倍。而颅内接种实验表明vMVTT2毒力下降80倍,vMVTT1和vMVTT3毒力下降3200倍。另外,细胞因子检测和中和试验结果表明缺失TC7L-TK2L基因和TA35R基因对天坛株痘苗病毒的免疫原性几乎没有影响,接种小鼠后没有显着降低其免疫应答水平,仍可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IL-2、IL-4、IL-10和IFN-γ,并可刺激小鼠体内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vMVTT1、vMVTT2和vMVTT3作为疫苗对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用高剂量(500×LD50)的野生型VTT攻击小鼠也没有出现死亡。综上所述,本研究所构建的三个缺失型毒株的毒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vMVTT3毒力下降最为明显且保持了较好的免疫原性,具有作为疫苗或载体的潜能。本实验基于VTT,在不引进外源标记基因的条件下,同时缺失TC7L-TK2L和TA35R两段基因,并成功获得毒力下降且免疫原性较好的缺失型痘苗病毒天坛株,具备作为疫苗或载体的潜能,在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刘存霞[6](2013)在《鸡痘病毒282E4株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解析、载体构建与HIV重组疫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 FPV)是脊椎动物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代表成员,该病毒仅感染禽类,可引起禽类动物的疾病。因禽痘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且能有效表达大量的外源DNA,并可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复制等特点而成为活病毒载体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对FPV的基因组、结构、毒力、致病机制、宿主范围及其免疫逃逸等方面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为设计出更加安全、有效的FPV表达载体系统,本研究以FPV282E4株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基因组背景分析、蛋白质组成、新型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鸡痘病毒载体疫苗筛选和实验免疫研究。本研究首先采用高通量Illumina测序技术对中国弱毒疫苗株FPV282E4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对测序数据组装后利用基因预测软件进行基因de novo预测及功能注释。结果测定FPV282E4全基因组为308829bp,GC含量约为28%,预测出313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并与FPVUS株、CNPV ATCC株进行核酸平等共线性分析,通过功能注释表明FPV282E4的基因具有核营酸代谢、运输、转录、复制、重组、修复及翻译后修饰、伴侣蛋白和信号转导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LC-ESI-MS/MS对鸡痘病毒282E4株进行蛋白质全谱分析,鉴定出76个蛋白,对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与基因组序列相互印证,从而为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构建及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基于FPV282E4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数据,针对本实验室前期在鸡痘病毒载体构建中遇到的重组效率较低、筛选周期长等问题,本研究优化FPV282E4株5个非必需CDS区作为候选同源重组臂,通过插入含有PE/L早/晚期启动子和终止信号的三基因表达盒,进行重组鸡痘病毒载体的构建,分别以红、绿、蓝三种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报告基因,进行病毒重组及外源基因表达活性的验证。荧光蛋白表达检测结果表明,三个表达盒均可独立表达外源基因;通过对rFPV进行形态学、生物特性检测,结果成功构建出3个rFPV,且基因缺失未影响重组鸡痘病毒的形态及其复制,3株重组鸡痘病毒无差异。在成功获得表达载体的基础上,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包含HIV-1复合多表位(MEGNp24)、CpG基序和CTB基因(CCMp24)的免疫原为基础,构建表达HIV-1复合多表位的rFPV-CCMP24,通过荧光噬斑筛选纯化rFPV-CCMP24。采用PCR、RT-PCR、Western Blot方法进行重组病毒及外源基因表达的鉴定。成功获得rFPV-CCMp24,重组病毒复制效率及病毒滴度与野生株FPV一致,重组病毒能够在体外表达外源基因且具有反应原性。然后开展了rFPV-CCMp24的小鼠免疫试验,分析其免疫原性,同时结合前期构建的重组痘苗病毒rddVTT-CCMp24进行联合免疫研究,通过检测特异性HIV-1抗体、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淋巴细胞分泌IFNy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3+CD8+等指标,综合分析免疫效果,探寻有效的病毒载体为基础的免疫策略。结果显示,rFPV-CCMp24单独免疫及与rddVTT-CCMp24联合免疫,均能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本研究为研制有效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及多载体疫苗联合免疫的临床前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宇航[7](2012)在《TE3L/TE4L缺失型天坛株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文中认为自1982年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VACV)作为载体首次用于表达外源基因以来,痘苗病毒广泛应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重组活病毒载体疫苗的研究。痘苗病毒在不断地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野生型痘苗病毒、经组织培养后的野生型痘苗病毒、连续传代进行减毒的痘苗病毒、基因工程修饰型痘苗病毒,但目前研究的重点依然是增加病毒疫苗或载体应用安全性的同时保持或增强免疫原性。痘苗病毒自然感染人类产生较轻微的症状,但接种免疫抑制人群可能引起脑炎、进行性痘病毒扩散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由于痘苗病毒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可允许大量的外源基因插入、蛋白表达高效及免疫原性较好等优点,因此,构建一株安全、高效的痘苗病毒载体在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缺失痘苗病毒毒力相关基因,旨在构建一株减低痘苗病毒毒力但不影响甚至提高免疫效力的病毒载体。以中国天坛株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Tian Tan, VTT)为基础,设计TE3L/TE4L基因侧翼重组臂基因,通过同源重组靶向完全敲除VTT基因组中的TE3L/TE4L基因。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作为筛选标记,筛选得到重组EGFP的痘苗病毒天坛株,经PCR方法鉴定正确后利用Cre/LoxP系统敲除标记基因,获得基因缺失型VTT (TE3/4L-VTT)。然后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病毒的形态、复制等方面进行检测,以便为了解基因的缺失对于病毒复制及形态发生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还对TE3/4L-VTT的毒力进行了体内外分析。首先在BHK-21、Vero、HeLa、MDCK、PK15五种细胞中对TE3/4L-VTT和野生型VTT的扩散能力及细胞毒性通过结晶紫染色和MTT分析进行检测。然后,以BALB/c小鼠和新西兰白兔为动物模型,通过不同的感染途径分析TE3/4L-VTT和野生型VTT的体内毒力,即通过鼻腔和颅内感染小鼠,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及死亡率;皮内感染家兔皮肤分析不同滴度的TE3/4L-VTT对家兔皮肤的损伤。进而,以BALB/c小鼠为模型,分析TE3/4L-VTT和野生型VTT的免疫原性。通过脾T淋巴细胞体外转化增殖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ELISPOT试验以及ELISA检测血清中IL-2、IL-4含量和特异性抗体水平等试验,分析免疫后小鼠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进而评价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利用痘苗病毒穿梭载体、EGFP及Cre-LoxP系统,成功构建了缺失TE3L/TE4L基因的天坛株痘苗病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电镜观察痘苗病毒的形态和形态发生结果显示TE3L/TE4L基因的缺失对病毒的形态发生没有影响。以Vero和BHK-21为宿主细胞,分析病毒的复制能力,结果显示TE3/4L-VTT具有和VTT一样的复制能力,说明TE3L和TE4L基因的缺失不影响病毒的正常复制。但结晶紫染色和MTT实验检测结果发现TE3/4L-VTT在细胞中的扩散速度较野生型VTT弱,对细胞的损伤减弱。鼻腔感染小鼠结果表明,TE3/4L-VTT对小鼠体重的影响较小,而野生型VTT致使小鼠体重显着降低。颅内感染小鼠发现TE3/4L-VTT感染小鼠14天内甚至更长时间内均没有死亡现象,而VTT感染小鼠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凌乱,有死亡现象。TE3/4L-VTT皮内感染家兔皮肤没有出现明显痘斑,注射后仅在接种部位出现微红,很快恢复正常;但是VTT感染部位皮肤红肿并形成溃烂斑,并需要长时间恢复。综合以上结果表明,TE3L和TE4L的缺失没有影响病毒的形态发生及复制,但显着降低了痘苗病毒天坛株的毒力。另外,对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T细胞亚型、T细胞增殖活性及IFN-γ分泌能力等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TE3/4L-VTT可诱导机体分泌IFN-γ的T细胞数量的产生,CD4+和CD8+T细胞数增加,且脾T细胞在体外接受灭活的VTT刺激下活化增殖。而且还可诱导较高的VTT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IL-2和IL-4的分泌。加强免疫后60天时,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痘苗病毒可诱导免疫记忆的产生。综合以上结果,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可激发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与野生型VTT的免疫原性没有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TE3L/TE4L基因的缺失在不影响免疫原性的基础上减弱了痘苗病毒的毒力,提高了病毒的安全性。该病毒载体有望成为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或疫苗株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杜寿文[8](2012)在《HIV复合表位核酸和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指出鉴于当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流行态势和预防治疗现状,研发安全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治疗性疫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很多科学家利用不同的疫苗载体和形式、不同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免疫原、不同的接种或免疫途径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尝试。本研究选择DNA质粒和痘苗病毒天坛株作为免疫原递送系统,开展艾滋病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本研究在本研究室多年来筛选获得的HIV复合多表位基因(MEGNp24)的基础上,在其上游引入CpG基序和CTB基因作为佐剂,构建了一种重组核酸疫苗pVL-CCMp24,将重组DNA质粒转染293T细胞,从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知,重组质粒编码的目的基因CCMp24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得到正确转录和表达。肌肉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分析重组DNA疫苗的免疫原性,由对HIV特异性抗体、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T细胞亚型、淋巴细胞增殖等免疫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重组DNA候选疫苗pVL-CCMp24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基于多价疫苗的设计理念,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种含三个表达盒的痘苗病毒穿梭载体pSTKE,含有三个独立的外源基因表达盒,分别以VTT及其基因缺失突变株作为原始病毒,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红色荧光蛋白(RFP)和蓝色荧光蛋白(BFP)作为报告基因,分别对三个表达盒的功能进行验证。通过噬斑筛选,获得两株重组痘苗病毒(rVTT-EGFP、rdVTT-EGFP),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方法对重组病毒以及对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和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三基因表达盒痘苗病毒穿梭载体,成功筛选出两株重组痘苗病毒,EGFP基因在痘苗病毒内得到高水平表达,三个表达盒之间没有相互影响,而且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将重组核酸疫苗pVL-CCMp24上的目的免疫原基因CCMp24连接到痘苗病毒穿梭载体pSTKE的第一个表达盒内即MCS1,由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的含Loxp基因序列的EGFP基因(EGFP基因两端的Loxp基因方向相同)克隆到pSTKE的第三个表达盒MCS3中,重组质粒pCCMp24-LEL鉴定正确后,转染dVTT感染的BHK-21细胞,通过同源重组、病毒蚀斑筛选获得重组CCMp24和EGFP的E3L及TK基因缺失的痘苗病毒rddVTT-CCMp24G,然后利用Cre/Loxp重组系统将EGFP基因敲除,获得仅表达目的免疫原基因的双基因缺失重组痘苗病毒rddVTT-CCMp24。RT-PCR、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CCMp24融合基因在痘苗病毒感染的BHK-21细胞中得到高效转录和表达。痘苗病毒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具有毒副作用,存在安全隐患。本研究在缺失病毒毒力相关基因的痘苗病毒的基础上,通过痘苗病毒穿梭载体pSTKE携带的目的免疫原基因将TK基因缺失,筛选的基因缺失型重组痘苗病毒通过鼻腔感染和颅内注射感染途径感染BALB/c小鼠,通过监测感染小鼠的体征变化、体重变化、病毒感染后的死亡率等方面评价E3L基因和TK基因缺失的重组痘苗病毒在小鼠体内的毒性。监测结果表明,重组病毒rddVTT-CCMp24的毒力较野生型VTT有很大程度的减弱,提高了进一步研究或应用的安全性。说明缺失E3L基因和TK基因可以使痘苗病毒致弱,且外源基因的引入对病毒的毒力没有显着影响。在了解其毒力的基础上,以BALB/c小鼠为模型开展了重组病毒rddVTT-CCMp24的免疫原性分析。按照既定的免疫程序免疫后,通过对抗体、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型等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rddVTT-CCMp24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IFN-γ的T细胞数量显着增加,CD4+和CD8+T细胞数增加,脾细胞体外接受HIV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增殖能力显着提高。HIV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可诱导较高的HIV特异性抗体水平,且诱导IL-2和IL-4细胞因子的分泌。综合结果可知,重组病毒可激发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同时,采用DNA/rddVTT-CCMp24prime-boost免疫策略在小鼠模型上检测免疫效果,结果相对于DNA疫苗或rddVTT-CCMp24疫苗分别单独免疫,可更好的刺激分泌IFN-γ产生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IFN-γ 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HIV特异性的分泌IFN-γ的记忆性T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单独免疫组。表明,prime-boost免疫策略诱导较强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形成,为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陈弟诗[9](2011)在《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文中提出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是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的三大主要病毒性病原,临床上常与免疫抑制性病毒:猪瘟病毒(HCV)、猪呼吸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等和一些细菌性疾病等混合或继发感染,除引起严重的繁殖障碍外,更导致猪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性,增加治疗和防控的难度,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节约人力简化免疫程序、降低免疫干扰、减小动物应激、鉴别疫苗与野毒,研发一种高效、稳定、安全、方便的新型疫苗来同时预防和控制好当前三种病毒病,是最大幅度降低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及相关疫病行之有效的途径。PRV活载体和PPV VP2病毒样颗粒的联合应用,为发展新型动物疫苗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开展了对四川省猪场猪只PRV和JEV的血清学调查,以掌握其流行现状;研究了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与PPV VP2嵌合DNA疫苗;并以猪伪狂犬病毒疫苗株SA215为载体,构建了JEV-PPV-PRV活载体疫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四川省部分猪场伪狂犬和乙型脑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PRV gE ELISA检测试剂盒对2009年-2010年以四川省18个地区的27个具有代表性大中小型猪场不同批次送检的血清1177份进行了伪狂犬野毒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猪场平均gE抗体阳性率为8.2%,阴性猪场占59.3%,川东北区阳性率最高为18.8%,公猪野毒感染率最高达7.4%,基础母猪规模为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猪只伪狂犬野毒阳性率最高为52.7%。对四川省10个地区的14个猪场进行PRVgB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猪场gB抗体阳性率从最低的66.7%到最高100%,14个猪场平均抗体阳性率达87%,表明四川省PRV的免疫情况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采用JEV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四川14个地区21个规模化猪场从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的1100份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JEV抗体总阳性率为75.1%,川西区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3.6%,4月份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5月份阳性率达到第二高水平92.1%。将826份JEV ELISA检测为阳性的样品按照猪群类别分类随机抽样20%,采用JEV RT-P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后备猪阳性率为6.5%最高,表明四川省猪群存在JEV感染。2、乙脑E基因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设计和原核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JEVE蛋白抗原表位进行了预测,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出5个B细胞表位和1个T细胞表位,为了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引入通用辅助T细胞表位(PADRE),选取合适的接头Linker序列将各表位进行不同顺序线性串联组合,初步优化获得基于多抗原表位疫苗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并用生物软件对串联的乙脑多表位肽进行了分析评价。以原核表达质粒pET-32a为载体,构建了含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e,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JEV阳性血清能特异性识别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的表达产物,表明JEV多抗原表达蛋白e具有免疫原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以便应用于基因疫苗研制。3、猪细小病毒VP2蛋白N端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对病毒样颗粒的形成及免疫原性的影响PPV VP2蛋白N端连续9个甘氨酸富集的编码区是VP3蛋白的切割位点,常规PCR扩增容易导致该区段的缺失,为研究该缺失对PPV VLPs的影响,探索VP2病毒样颗粒上适合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笔者构建了该区段缺失的VP2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并以完整VP2作为对照,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Vero细胞,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SDS-PAGE和Western-boltting,间接免疫荧光以及正染和免疫电镜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观察;进一步将重组质粒以核酸疫苗的方式直接肌注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T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免疫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缺失△VP2和完整VP2在Vero细胞中均能自我装配成VLPs,并具有与完整病毒粒子类似血凝性,pCI-△VP2和pCI-VP2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结果表明,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不影响VP2病毒样颗粒的装配和免疫原性,△VP2同样可进行PPV VPLs疫苗和抗原转运载体的研制,为VPLs载体改造和修饰位点的探索提供了新方向,为VP2基因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4、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按照哺乳动物密码子偏爱性对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进行了密码子优化,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将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连接到PPV VP2的N端,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含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的pCI-e和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与PPV VP2嵌合基因Ve的真核表达质粒pCI-Ve。构建的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由脂质体介导转染Vero细胞,经过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e和Ve成功表达,具有免疫原性,电镜观察重组质粒pCI-Ve的细胞表达产物,表明产物可能形成病毒样颗粒。5、JEV-PPV新型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将真核表达质粒pCI-Ve、pCI-e和pCI-VP2以肌肉注射方式,100μg/只剂量免疫健康昆明鼠,2周后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检测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情况,同时检测了中和抗体产生情况,还通过攻毒实验对pCI-Ve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CI-Ve够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对致死剂量的JEV强毒攻击能提供75%的保护率,表明pCI-Ve具有作为预防猪乙脑和细小病毒病的新型DNA疫苗的潜力。6、JEV-PPV-PRV活载体疫苗的研究将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基因e和PPV VP2嵌合基因Ve连接到本实验室的通用PRV SA215转移载体中,构建了转移载体pPI-Ve,通过与亲本株PRV SA215同源重组,构建了重组PRV SA215(G)。经Western-blot、PCR、绿色荧光和细胞病变的观察鉴定,结果表明PRV SA215 (G)构建成功。通过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变效应和电镜观察表明插入外源基因Ve几乎不影响亲本株SA215的生物学特性,电镜观察到PRV SA215 (G)在Vero细胞培养物中形成比VP2病毒样颗粒稍大的类似颗粒,推测表达了Ve嵌合病毒样颗粒。猪只免疫试验结果表明,PRV SA215 (G)以106.0TCID50/只,1次性肌肉注射免疫仔猪,能诱导较好的JEV、PPV和PRV体液免疫应答,能诱导良好的Thl型和Th2型细胞免疫应答,主要为Thl型,能产生亲本株类似的中和抗体效价。表明PRV SA215(G)可作为预防JEV、PPV和PRV的活载体疫苗的优良候选株。
余文博,刘利,陈志伟[10](2011)在《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减毒与其作为疫苗载体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历史天花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天花由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引起,人是该病毒的惟一宿主。人感染天花病毒后的死亡率达到30%40%[1]。世界上公认的对天花最早的准确记录来自中国,晋代药学家葛洪于公元430年左右,在《肘后备急方》中对天花有清楚的描述[1]。
二、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与WR株基因组的差异主要分布在其外侧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与WR株基因组的差异主要分布在其外侧区(论文提纲范文)
(1)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筛选和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2章 痘苗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E3L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构建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表达SARS-CoV-2RBDEPI重组痘苗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SARS-CoV-2 RBDEPI重组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免疫原性研究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三篇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山羊痘病毒N1蛋白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索引 |
引言 |
第一章 痘病毒概要 |
1.1 羊痘病毒的概述 |
1.1.1 分类及基本特征 |
1.1.2 羊痘的流行病学 |
1.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1.4 羊痘病毒属基因组 |
1.1.5 相关蛋白及其功能 |
1.1.6 SGPV的防控与根除 |
1.2 痘苗病毒的概述 |
1.2.1 补体 |
1.2.2 细胞因子 |
1.2.3 趋化因子 |
1.3 痘病毒N1蛋白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重组痘苗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毒力分析 |
2.1 材料 |
2.1.1 菌株、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物的设计 |
2.2.2 重组病毒的筛选及鉴定 |
2.2.3 重组病毒的鉴定 |
2.2.4 重组病毒和VTT病毒的滴度测定 |
2.2.5 重组病毒和VTT病毒的拷贝数测定 |
2.2.6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生长性能差异比较 |
2.2.7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在不同细胞内的扩散水平 |
2.2.8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对细胞毒性的检测 |
2.2.9 重组病毒对小鼠的神经毒性分析 |
2.2.10 重组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病理变化观察 |
2.3 结果 |
2.3.1 重组病毒的筛选 |
2.3.2 重组病毒的鉴定 |
2.3.3 重组病毒的纯度 |
2.3.4 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
2.3.5 重组病毒和VTT病毒的滴度 |
2.3.6 重组病毒和VTT病毒的拷贝数 |
2.3.7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生长性能差异比较 |
2.3.8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在不同细胞内的扩散水平 |
2.3.9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的细胞毒性 |
2.3.10 重组病毒对小鼠的神经毒性 |
2.3.11 重组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小鼠的病理变化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重组病毒N1L基因的作用机制探究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试验材料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样品测序 |
3.2.2 RNA-Seq原始数据的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3.2.4 亲本毒株和重组病毒对小鼠各组织器官细胞因子转录表达的影响 |
3.3 结果 |
3.3.1 亲本毒株与重组毒株感染小鼠脑组织RNA-seq测序数据评估 |
3.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3.3.3 亲本毒株和重组病毒对小鼠各组织器官细胞因子转录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GTPV N1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 |
4.1 材料 |
4.1.1 试剂 |
4.1.2 细胞、质粒及病毒毒株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pEGFP-gN1L重组质粒的构建 |
4.2.2 GTPVN1(gN1)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检测 |
4.3 结果 |
4.3.1 pEGFP-gN1L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
4.3.2 N1(gN1)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表达小鼠GM-CSF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其佐剂作用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小鼠GM-CSF基因和HPV16 E6 E7融合基因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表达小鼠GM-CSF基因的重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的构建和鉴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表达小鼠GM-CSF基因的重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的佐剂效果初步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天坛株痘苗病毒基因缺失弱毒株的构建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5)减毒痘苗病毒天坛株的构建、致病性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痘苗病毒特性及部分基因的功能 |
1.1 概述 |
1.2 痘苗病毒的分类地位及基本特点 |
1.3 痘苗病毒的生活周期 |
1.4 痘苗病毒天坛株的生物学特性 |
1.5 痘苗病毒基因组及相关功能基因 |
1.6 减毒天坛株痘苗病毒 |
1.7 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2章 痘苗病毒在预防传染性疾病及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
2.1 概述 |
2.2 ACAM2000--第二代天花疫苗 |
2.3 第三代天花疫苗 CCSV |
2.4 CJ-50300 疫苗 |
2.5 第三代天花疫苗 LC16m8 |
2.6 痘苗病毒疫苗 CVI-78 |
2.7 改良的痘苗病毒安哥拉株 |
2.8 痘病毒载体 |
2.9 MVA 株痘苗病毒载体 |
2.10 第四代疫苗载体 NYVAC |
2.11 VACV 的发展前景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穿梭载体质粒的构建及 PE/L-EGFP 表达盒的验证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痘苗病毒多基因缺失株的构建、筛选与鉴定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痘苗病毒多基因缺失株的毒力检测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痘苗病毒多基因缺失株的免疫原性检测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6)鸡痘病毒282E4株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解析、载体构建与HIV重组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2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章 禽痘病毒及其载体系统研究进展 |
1 禽痘病毒生物学特性 |
2 禽痘病毒载体及其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鸡痘病毒282E4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2章 鸡痘病毒282E4株全谱蛋白质组鉴定与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3章 新型鸡痘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4章 表达HIV-1复合表位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与筛选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5章 HIV-1复合表位多载体疫苗联合免疫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7)TE3L/TE4L缺失型天坛株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痘苗病毒在生物治疗中的发展 |
1.1 第一代 VACV 疫苗和全球天花的根除 |
1.2 疫苗接种的特性和疫苗接种并发症 |
1.3 野生型痘苗病毒的复制及其免疫原性 |
1.4 第二代疫苗:新形式的野生型 VACV |
1.5 第三代疫苗:通过连续传代减毒 |
1.6 第四代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减毒 |
1.7 暴露后免疫 |
1.8 结论 |
2 基因工程痘苗病毒的安全性及免疫效能 |
2.1 痘苗病毒在全球天花消灭之前的发展 |
2.2 痘苗病毒使用的安全性 |
2.3 疫苗载体的免疫效能 |
2.4 正痘病毒属抗原之间交叉反应及复制策略 |
2.5 IFN 抗感染作用 |
2.6 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 |
2.7 结论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构建和筛选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基因缺失病毒生物学特性及毒力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免疫原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8)HIV复合表位核酸和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HIV 疫苗及研究新策略 |
1.1 抗 HIV-1 的适应性免疫 |
1.2 基于激发有效的中和抗体的抗 HIV-1 疫苗的设计 |
1.3 抗 HIV-1 的保护作用中 T 细胞活性的重要性 |
1.4 抗 HIV-1 的 DNA 疫苗及活病毒载体疫苗策略 |
2 痘苗病毒作为载体在疫苗研究领域的应用 |
2.1 痘苗病毒载体的发展历史 |
2.2 痘苗病毒作为载体的特点 |
2.3 重组痘苗病毒构建和筛选策略 |
2.4 痘苗病毒载体的应用 |
2.5 展望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新型痘苗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HIV 复合表位重组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构建及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HIV 复合表位重组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含 CPGODN 及 CTB 的 HIV 复合表位 DNA 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HIV 复合多表位 DNA 疫苗和重组痘苗病毒疫苗的联合免疫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9)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
1.1 乙型脑炎 |
1.2 乙脑的流行 |
1.3 乙脑的传播 |
1.4 分子生物学 |
1.4.1 JEV的形态及基因结构 |
1.4.2 病毒蛋白 |
1.5 乙脑的疫苗研究进展 |
1.5.1 鼠脑灭活苗 |
1.5.2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
1.5.3 Vero细胞灭活苗 |
1.5.4 减毒活疫苗 |
1.5.5 兽用疫苗 |
1.5.6 发展中疫苗 |
第二章 四川省部分猪场伪狂犬和乙型脑炎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检测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检测方法 |
1.2.1 PRV gE(gpI)抗体ELISA |
1.2.2 PRV gB抗体ELISA |
1.2.3 JEV抗体ELISE检测方法 |
1.2.4 JEV病原的RT-PCR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PRV的检测 |
2.1.1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猪只PRV gE抗体的检测结果 |
2.1.2 不同类别猪群RPVgE抗体阳性情况 |
2.1.3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PVRgE抗体阳’’1l情况 |
2.1.4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中不同类别猪群砂V野毒感染的情况 |
2.1.5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猪只猪伪狂犬gB抗体的检测结果 |
2.1.6 四川省不同类别猪群PVRgB抗体的检测结果 |
2.2 JEV的检测 |
2.2.1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JEV抗体ELISA检测情况 |
2.2.2 不同类别猪群的JEV抗体情况 |
2.2.3 四川省各猪场不同月份送检样品的JEV抗体情况 |
2.2.4 四川省各猪场送检样品不同月份不同类别猪群JEV抗体阳性情况 |
2.2.5 四川省各猪场送检样品不同季度不同类别猪群的JEV抗体阳性情况 |
2.2.6 JEV病原的特异性RT-PCR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四川省猪场伪狂犬血清学检测 |
3.2 关于四川省猪场乙脑抗体和抗原的检测 |
4 小结 |
第三章 乙脑E基因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设计和原核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菌株和细胞 |
1.1.2 酶和其它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的设计和选择 |
1.2.2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设计及合成 |
1.2.3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2.4 多表位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
2 结果 |
2.1 JEVE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与选择 |
2.2 JEVE蛋白多表位串联基因的设计与合成 |
2.3 JEVE基因多表位串联基因的抗原参数分析 |
2.4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e的酶切鉴定 |
2.5 JEV多表位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SDS-APGE和Westernblot鉴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猪细小病毒VP2蛋白N端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对病毒样颗粒形成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株、菌株、质粒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 |
1.4 VP2缺失基因和完整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
1.4.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2 VP2缺失基因和完整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
1.5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和pCI-VP2的构建 |
1.6 重组质粒pCI-△VP2和pCI-VP2的表达 |
1.6.1 重组质粒pCI-△VP2和pCI-VP2的转染Vero细胞 |
1.6.2 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Western-blotting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1.6.3 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
1.6.4 VLPs的粗纯及免疫电镜观察 |
1.7 红细胞凝集试验 |
1.8 AVP2真核表达的免疫原性的研究 |
1.8.1 实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
1.8.2 PPV抗体监测 |
1.8.3 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1.8.4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监测 |
2 结果 |
2.1 PPV△VP2和VP2 PCR扩增及分析 |
2.2 含PPV△VP2和VP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 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
2.4 重组质粒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2.5 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
2.6 表达产物的免疫电镜观察 |
2.7 红细胞凝聚试验 |
2.8 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 |
2.9 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 |
2.10 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密码子优化设计和合成 |
1.5 PPV VP2基因的扩增 |
1.6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的构建 |
1.6.1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和pCI-neo的酶切回收 |
1.6.2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与pCI-neo的连接 |
1.6.3 pCI-e的酶切鉴定 |
1.7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 |
1.7.1 PPV VP2的扩增和TA克隆质粒构建 |
1.7.2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的酶切回收 |
1.7.3 T-VP2066的酶切回收 |
1.7.4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基因的连接 |
1.7.5 T-Ve的酶切鉴定 |
1.7.6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 |
1.7.7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酶切鉴定 |
1.8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和pCI-Ve的表达 |
1.8.1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和pCI-Ve的转染 |
1.8.2 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Western-boltting检测 |
1.8.3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1.8.4 真核表达载体pCI-Ve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
2 结果 |
2.1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的密码子优化和合成 |
2.2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的酶切鉴定 |
2.3 PPV VP2的扩增和TA克隆质粒的鉴定 |
2.4 T-Ve的酶切鉴定 |
2.5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酶切鉴定 |
2.6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产物的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
2.7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2.8 真核表达载体pCI-Ve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
3 讨论 |
3.1 JEV多抗原表位DNA疫苗的构建 |
3.2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密码子优化 |
3.3 JEV多抗原表位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 |
3.4 用PPV VP2展示JEV多抗原表位的策略 |
4 小结 |
第六章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的免疫原性 |
1.材料和方法 |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表达质粒的大量制备 |
1.5 实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
1.6 JEV和PPV的抗体监测 |
1.7 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1.8 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 |
1.9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1.10 JEV中和试验 |
1.10.1 JEV CQRC-1株TCID_(50)值的测定 |
1.10.2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1.11 PPV血凝抑制试验 |
1.22 免疫小鼠的JEV攻毒试验 |
2 结果 |
2.1 小鼠的JEV抗体监测 |
2.2 小鼠的PPV抗体监测 |
2.3 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 |
2.4 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 |
2.5 免疫小鼠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2.6 JEV CQRC-1株TCID_(50)值的测定 |
2.7 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2.8 PPV血凝抑制试验 |
2.9 免疫小鼠的JEV攻毒试验 |
3 讨论 |
3.1 PPV VP2和乙脑多抗原表位的研究 |
3.2 JEV和PPV新型二价DNA疫苗的免疫 |
3.3 JEV和PPV新型二价DNA疫苗的免疫途径 |
3.4 重组质粒的体液免疫应答 |
3.5 重组质粒的细胞免疫 |
3.6 中和抗体和攻毒保护 |
3.7 提高重组质粒免疫效果的策略 |
4 小结 |
第七章 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 |
2.1.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 |
2.1.2 PRV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
2.1.3 PRV移载体pPI-Ve的转染和绿色荧光表达观察 |
2.2 PRV重组嵌合基因Ve活载体疫苗株的获得 |
2.2.1 PRV转移载体pPI-Ve质粒的制备 |
2.2.2 PRV SA215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
2.2.3 脂质体介导的共转染 |
2.2.4 重组病毒的空斑筛选 |
2.2.5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
2.2.6 重组病毒的Western-boltting检测 |
2.3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
2.3.1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
2.3.2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 |
2.3.3 重组病毒的TCID_(50)测定 |
2.4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 |
2.4.1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
2.4.2 仔猪的分组和免疫 |
2.4.3 免疫猪的JEV、PPV和PRV的抗体监测 |
2.4.4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2.4.5 免疫组PR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2.4.6 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猪细小病毒抗体 |
2.4.7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3 结果 |
3.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图7-1) |
3.1.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
3.1.2 PRV转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
3.1.3 PRV转移载体pPI-Ve在Vero细胞中表达观察 |
3.2 重组PRV SA215(G)的构建与筛选 |
3.2.1 重组PRV SA215(G)的筛选和PCR鉴定 |
3.2.2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Western-blotting检侧 |
3.3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3.1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
3.3.2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 |
3.3.3 重组病毒的TCID_(50)测定 |
3.4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
3.4.1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
3.4.2 免疫猪的PPV抗体监测 |
3.4.3 免疫猪的JEV抗体监测 |
3.4.4 免疫猪的PRV抗体监测 |
3.4.5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效价测定 |
3.4.6 免疫组PR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3.4.7 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猪细小病毒抗体 |
3.4.8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4 讨论 |
4.1 JEV、PPV和PRV三联疫苗的意义 |
4.2 PRV载体的选择 |
4.3 转移载体的构建 |
4.4 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的方法 |
4.5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筛选 |
4.6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表达 |
4.7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
4.8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对仔猪的安全性 |
4.9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免疫应答 |
5 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减毒与其作为疫苗载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历史 |
2 痘苗病毒天坛株特点 |
3 痘苗病毒的减毒 |
4 重组天坛病毒载体 |
5 小结 |
四、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与WR株基因组的差异主要分布在其外侧区(论文参考文献)
- [1]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筛选和免疫原性研究[D]. 丛佳南. 吉林大学, 2021(01)
- [2]山羊痘病毒N1蛋白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初步探究[D]. 杜倩. 广西大学, 2020(07)
- [3]表达小鼠GM-CSF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其佐剂作用初步评价[D]. 庞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5)
- [4]天坛株痘苗病毒基因缺失弱毒株的构建及鉴定[J]. 盛媛,王浩然,胡宁宁,陈智飞,王宏宇,姜爽,周晔,李一权,李霄,金宁一. 中国兽医学报, 2014(03)
- [5]减毒痘苗病毒天坛株的构建、致病性及免疫原性研究[D]. 阚式绂. 吉林大学, 2013(08)
- [6]鸡痘病毒282E4株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解析、载体构建与HIV重组疫苗研究[D]. 刘存霞. 吉林大学, 2013(11)
- [7]TE3L/TE4L缺失型天坛株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D]. 王宇航. 吉林大学, 2012(09)
- [8]HIV复合表位核酸和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D]. 杜寿文. 吉林大学, 2012(10)
- [9]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 陈弟诗.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10]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减毒与其作为疫苗载体研究进展[J]. 余文博,刘利,陈志伟.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