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网治疗胆道蛔虫病

驱虫网治疗胆道蛔虫病

一、驱虫净治疗胆道蛔虫病(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1](2011)在《乌梅丸及其加减类方的方证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乌梅丸加减经验方群的古今临床运用信息为研究对象,在“方证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信息特点选择频数统计、关联分析和两步聚类的统计学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从“病、证、症”多角度研究分析该方的临床运用规律,并通过对方群进行分类所得的内部子集的特征描述,探讨以药物因素、症状因素和“药-症”因素进行方剂分类的数理研究方法。课题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作为古代文献来源,共收集16首古方,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作为现代文献来源,共搜集206篇文献,354条病案,参考《中华本草》、《中药别名大辞典》、《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证候鉴别诊断》、《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制定相关标准化文本。研究包括传统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古今乌梅丸运用的方证规律和采用关联和聚类分析探讨现代乌梅丸运用的方-证规律及子集结构特征。频数分析研究发现,古方核心配伍为“鸟梅+黄连”,高频加味用药有吴茱萸、麦芽、神曲、肉桂等,原方药物中黄连、附子、桂枝剂量配比较大;现代用方范围明显扩展,其用药剂量偏大,核心配伍为“乌梅+附子”,高频加味药为肉桂、白芍、甘草、吴茱萸等,原方药物中人参、当归剂量配比较大。古方所主疾病以泄泻、痢疾、蛔厥为主,现代扩展治疗头痛、胃痛、眩晕、崩漏等,主治症状在古方基础(大便溏泻、手足厥冷、脘腹疼痛、食欲不振、心中烦躁、呕恶、口干渴)上扩展见疲乏、消瘦、腹满、头晕等症。研究还发现本方的现代运用治证涉及的舌脉主要有舌红或舌淡白及舌瘀暗,舌苔白或滑腻;弦脉和细脉,或沉弱及数的特点。古今病证病机较为一致,多为寒热夹杂或虚寒证。关联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乌梅丸在现代应用中常见药物组合主要有“附子+干姜”、“附子+人参”、“附子+细辛”、“当归+桂枝”及“附子+乌梅+干姜”、“附子+乌梅+人参”、“附子十乌梅+细辛”、“当归+乌梅+桂枝”等、治疗症状主要组合有“口苦+食欲不振”、“口干渴+食欲不振”、“心烦+手足厥冷”、“呕吐+手足厥冷”及“呕吐+恶心+手足厥冷”、“大便溏+口干渴+口苦”、“手足厥冷+脉弦+心烦”等;“药-症”组合主要有“桂枝+小便不利”、“桂枝+恶寒”、“细辛+脉弦”及“肉挂+干姜+脐腹痛”、“甘草+当归+疲乏”等。表明现代该方运用中常用“温里涩肠止利”、“温阳益气生津”、“祛寒敛阴止痛”等配伍药法,主治证涉及“胆热脾弱,肝郁蕴热”等病机。两步聚类结果显示:药物聚类结果得到方群的主要子集主要有“桂枝+蜀椒+黄柏+细辛+干姜”、“桂枝+黄柏+蜀椒”、“蜀椒+黄连+细辛+甘草”等,提示现代乌梅丸加味运用以原方药为核心的特点,以寒热并用为基本结构,有偏寒或热、暖下清中、温养气血不同方向上的药法配伍等特点;症状聚类结果中得到各子集的常见症状组合主要有“舌红+复泻”、“脉弦+心烦+于足厥冷+口干渴”、“脉弦+手足厥冷+心烦+脉滑”等,提示乌梅丸主治里热证和里虚寒证的特点,并涉及到虚实与病位的病机侧重;“药-症”聚类结果中得到“脉细+疲乏+桂枝+腹泻”、“桂枝+蜀椒+疲乏+脉细+食欲不振+腹泻”等关联组合。以上两部分结果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该方随症加减的运用规律,共同反映了该方临床运用过程中以原方药为主进行加减的加减方群特征。本文还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聚类结果,探讨了以聚类软件分析方剂多维信息的经验与不足。本文通过对乌梅丸古今临证运用信息的整理,借助现代统计方法挖掘该方临证运用规律,为该方的临床运用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并以“方证相关”为指导从方法学上对方剂的分类研究进行了探讨,为方剂的分类提供一种可能的研究途径。

王秀芸[2](2006)在《乌梅汤加减合电针治疗胆道蛔虫80例》文中研究表明

向松堂,吴刚[3](200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60例》文中提出

李庆友[4](199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21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笔者自198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患者21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0例患者,男54例,女156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3岁;其中3岁~5岁18例,6~15岁90例,16~30岁56例,31~56岁46例。诊断依...

陈作友[5](199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自拟乌贯汤(乌梅、贯众、白芍、柴胡、川楝子等),配合西药驱虫等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总有效率98%。提示本方法具有解痉止痛、利胆退热、抗菌驱虫的作用。

赵爱兰[6](1994)在《胆道蛔虫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文中提出本文探讨了用中药“甘草粉蜜汤”和自拟“郁金汤”加减,辅以西药镇痛、解痉挛、预防感染治疗胆道蛔虫病,取得一定疗效的机理和方法。

徐丹慧,李文,刘豫东[7](1992)在《胆道蛔虫病治疗近况》文中提出 胆道蛔虫病是常见急腹症之一,起病急、疼痛甚、发病率高。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近10年来,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等以非手术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显着疗效,现综述如下:1 中医中药纵观目前中医中药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大多数均依"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点,宗仲景乌梅丸之义,变通加减。孙克良

呙升华[8](1990)在《中西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93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 胆道蛔虫症是农村中常见的多发病。男女老少均可发生,多见15~40岁,本病发作时极度痛苦,如治疗不当,可致严重后果。为探讨中西结合治疗本病的治疗效果,将本院1977年1月至1980年12月中西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93例的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93例中,男38例占40.9%,女55例占59.1%,男女比为1:1.45,年令最小5岁,最大65岁,20岁以下64人(占68.8%),20~39岁21人(22.5%),40岁以上8人(8.7%)。西药治疗组30例,中西结合组63例。

郑家本[9](198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61例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 胆道蛔虫病是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近年来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小结于下。一、诊断标准及分型1.突发右上腹部阵发性钻顶痛,突发突停,患者多喜膝肘体位,或捧腹蜷卧,大声呼叫,舌苔白,或黄或白腻,脉弦或弦紧。2.腹痛剧烈,而右上腹肌柔软,或仅有轻微触

洪广祥,赵凤达[10](1987)在《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治疗》文中指出本文根据胆道蛔虫病的临床特点,从辨证论治、单验方以及针刺疗法三个方面,阐发了中医治疗胆道蛔虫病的方法和特色。

二、驱虫净治疗胆道蛔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驱虫净治疗胆道蛔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1)乌梅丸及其加减类方的方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方剂分类研究的现状
        1 理论方面的探讨
        2 数理方法引入分类研究
        3 方剂学领域中的类方研究
        4 基于"方证相关"学理的分类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乌梅丸现代研究进展
        1 乌梅丸的中医学理
        1.1 乌梅丸主治
        1.2 乌梅丸方证病机
        1.3 乌梅丸制方原理
        2 临床运用
        2.1 西医疾病
        2.2 中医病证
        3 实验研究
        3.1 驱蛔作用
        3.2 对胆囊的作用
        3.3 对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3.4 免疫及抗应激作用
        3.5 抗诱变、抗促癌及抗氧化作用
        3.6 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的作用
        3.7 降血糖和调节血脂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思路
研究一 乌梅丸古今运用的方证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
        1 资料来源及初步处理
        1.1 资料收集范
        1.2 筛选标准
        2 资料整理
        2.1 信息点确立
        2.2 处理方法
    二、研究方法
        1 数据库的建立
        2 数据标准化文本的制定
        2.1 中药药名与剂量的标准化
        2.2 病证(病名、证候、症状)的标准化
        3 数据挖掘
    三、结果
        1 古代文献中的乌梅丸方证规律
        1.1 古代乌梅丸类方涉及的药物、剂量、剂型、服法
        1.2 古代乌梅丸类方涉及的病、证、症
        2 现代文献中乌梅丸类方运用的方证规律
        2.1 现代乌梅丸运用涉及的药物、剂量、剂型
        2.2 现代乌梅丸运用涉及的病证
    四、讨论
        1 乌梅丸古方运用的方证规律
        1.1 方药规律
        1.2 主治规律
        2 乌梅丸现代运用的方证规律
        2.1 方药规律
        2.2 主治规律
        3 乌梅丸古今临床运用的异同比较
研究二 乌梅丸现代运用的数据挖掘
    一、研究资料
        1 资料来源
        2 资料整理
    二、研究方法
        1 数据标准化(同上)
        2 数据挖掘
        2.1 关联分析
        2.2 聚类分析
    三、结果
        1 关联分析
        1.1 药对药团
        1.2 症状组合
        1.3 药-症组合(单药单症、2药1症、1药2症)
        2 聚类分析
        2.1 药物聚类
        2.2 症状聚类
        2.3 "药-症"因索
    四、讨论
        1 关联结果分析
        1.1 方药分析
        1.2 症状分析
        1.3 "药-症"组合分析
        2 聚类结果分析
        2.1 药物聚类分析
        2.2 症状聚类分析
        2.3 药-症聚类分析
        3 方法学探讨
参考文献
附篇
    附件一 现代中药名标准化文本
    附件二 古方病名、证候、症状标准化文本
    附件三 现代西医病名标准化文本
    附件四 现代中医病名标准化文本
    附件五 中医证候标准化文本
    附件六 中医症状标准化文本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单纯型
    2.2 炎症型
    2.3 并发症型
3 结果
4 讨论

四、驱虫净治疗胆道蛔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梅丸及其加减类方的方证规律研究[D]. 刘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2]乌梅汤加减合电针治疗胆道蛔虫80例[J]. 王秀芸. 陕西中医, 2006(11)
  • [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60例[J]. 向松堂,吴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2(03)
  • [4]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210例疗效观察[J]. 李庆友.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9(02)
  • [5]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J]. 陈作友. 陕西中医, 1997(01)
  • [6]胆道蛔虫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J]. 赵爱兰.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1)
  • [7]胆道蛔虫病治疗近况[J]. 徐丹慧,李文,刘豫东. 河南中医, 1992(01)
  • [8]中西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93例临床分析[J]. 呙升华.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0(01)
  • [9]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61例的临床体会[J]. 郑家本. 中级医刊, 1989(07)
  • [10]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治疗[J]. 洪广祥,赵凤达. 江西中医药, 1987(03)

标签:;  ;  ;  ;  ;  

驱虫网治疗胆道蛔虫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