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卵巢癌细胞株冻融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抗卵巢癌免疫应答的体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山山[1](2020)在《特异性仿生肿瘤疫苗mini DC的研制及其在卵巢癌防治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卵巢癌是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传统的化疗对其疗效有限,绝大部分病人最终都会复发并出现化疗抵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免疫识别分子机制及肿瘤免疫调节的认识提高,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有效的替代治疗手段,其中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在卵巢癌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树突状细胞疫苗存在存储困难、淋巴结富集度低、易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影响、抗原呈递效率低等问题,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制备的人工仿生抗原呈递细胞疫苗可能解决上述问题,有望为卵巢癌的防治开辟新途径。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细胞膜包裹纳米颗粒的技术,制备卵巢癌特异性的仿生纳米肿瘤疫苗mini DC,探究其免疫激活的能力以及应用于卵巢癌防治中的可行性和相关机制。研究内容:1、制备卵巢癌特异性的仿生纳米肿瘤疫苗mini DC并对其进行优化和表征。2、探讨mini DC在体外和体内对T细胞的激活、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促进作用。3、在小鼠卵巢癌模型中探讨mini DC对卵巢癌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及其相关机制。4、评价mini DC在体外及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方法:1、采用复乳法制备负载有白介素2(IL-2)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颗粒(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nanoparticle,PLGA-NP),通过调水相和油相的体积比例来优化其制备条件;2、使用次氯酸溶液处理小鼠卵巢癌细胞ID8,并用Dounce匀浆器将死亡的肿瘤细胞研磨成细胞裂解物;3、提取小鼠的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使用上述肿瘤细胞裂解物刺激树突状细胞,即为负载肿瘤特异性抗原的树突状细胞;4、超速离心法提取上述负载有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与PLGA-NP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挤出仪制备mini DC;5、利用动态光散射粒度仪测定mini DC的粒径和表面电位,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6、Western Blot和BCA法检测mini DC表面的蛋白组成和含量,通过荧光定量检测mini DC表面的蛋白方向;7、ELISA法检测PLGA-NP中IL-2的负载量以及PLGA-NP和mini DC中IL-2的释放速率;8、CCK8法检测mini DC在体外对正常细胞的增殖的影响;9、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ini DC对T细胞及NIH-3T3细胞的黏附情况;10、流式细胞术检测mini DC与小鼠原代T细胞体外共培养之后T细胞的激活及扩增情况;11、ELISA法检测mini DC在体外刺激T细胞产生IFN-γ及TNF-α的能力;12、使用mini DC免疫小鼠后,采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mini DC在小鼠体内的分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引流淋巴结及脾脏中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检测外周血中IFN-γ及TNF-α的水平;13、分离免疫后小鼠脾脏中的T细胞,钙黄绿素法检测其对卵巢癌细胞的特异杀伤能力;14、构建小鼠卵巢癌皮下瘤模型及卵巢癌腹腔转移瘤模型,探究mini DC对皮下瘤的治疗效果及对转移瘤的预防效果,检测肿瘤大小、小鼠体重及腹腔转移瘤数目,收集皮下荷瘤小鼠的外周血血清检测肝肾功能,收集肿瘤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T细胞的浸润情况,通过TUNEL染色检测肿瘤内的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对皮下荷瘤小鼠重要脏器切片的HE染色检测mini DC的生物安全性。研究结果:1、经优化实验条件后,粒度仪检测制备的PLGA-NP的粒径为184.3±0.82nm,表面电位为-14.4±0.57 m V,mini DC粒径为204.5±0.85 nm,表面电位为-22.7±0.66 m V,透射电镜下可见mini DC呈圆形,分散性好,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2、PLGA-NP的IL-2负载量约为1.66ng/mg,PLGA-NP和mini DC具有类似的IL-2释放行为,在5天内释放的IL-2总量无差别,但mini DC的释放相对更加缓慢;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ni DC表面含有树突状细胞的重要表面蛋白CD11c、CD86和CD40,根据蛋白条带的灰度值测定得约2×106个树突状细胞和含有25 ug蛋白的mini DC具有相同的膜蛋白含量,mini DC在-20℃条件下储存,4周内能保有>80%的蛋白含量,8周内能保有>65%的蛋白含量;4、相对于PLGA-NP,mini DC对原代T细胞具有更高的黏附性,而对于NIH-3T3细胞,二者具有相同的粘附性能;5、mini DC与293T细胞和NIH-3T3细胞体外共培养后,二者的增殖不受mini DC的影响;6、mini DC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24小时后,激活的T细胞(CD8+CD69+)的比例高达16.2±0.87%,高于BMDC对T细胞的激活效率4.5±0.40%。体外共培养72小时后,mini DC相对于BMDC对T细胞的增殖具有更高的促进作用(49.55±0.87%VS 34.70±3.6%),与mini DC共培养的T细胞能产生更多的IFN-γ和TNF-α;7、荧光标记的mini DC经尾根部皮下注射后3天,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mini DC主要富集于引流淋巴结中,而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中无明显荧光信号,;8、经mini DC免疫的小鼠的脾脏中,效应T细胞(IFN-γ+CD8+)更高而调节性T细胞(Foxp3+CD25+CD4+)的比例更低,在引流淋巴结中,mini DC免疫组CD8+T细胞的比例更高;9、从mini DC免疫的小鼠的脾脏中提取的T细胞,对卵巢癌细胞具有更高的体外杀伤效力;10、mini DC可有效抑制小鼠皮下瘤的生长,实验结束时肿瘤面积为31.2±12.99 mm2,相对于其他各组疗效最好,且脾脏中效应T细胞比例最高而调节性T细胞比例最低,肿瘤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ini DC组中的浸润的CD8+T细胞及凋亡的细胞最多;11、mini DC可有效预防小鼠腹腔内卵巢癌转移瘤的形成,mini DC免疫组腹壁上及胃肠道上的转移瘤数目分别为14.4±4.8个和2.6±1.1个,为各组中最少;12、mini DC治疗的荷瘤小鼠的肝肾功能与PBS注射组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主要脏器切片HE染色显示未见明显脏器损伤。结论:成功制备卵巢癌特异性的仿生纳米疫苗mini DC,该纳米疫苗表面包裹有树突状细胞的膜蛋白,具有与树突状细胞相同的抗原呈递和T细胞激活功能,同时,mini DC还可以旁分泌的形式释放IL-2,因其纳米尺寸,在体内能快速富集于淋巴结,与T细胞具有更高的相互作用频率,因而,mini DC与DC相比,在体外和体内具有更高的T细胞激活效率,在小鼠卵巢癌皮下瘤模型及腹腔转移瘤模型展现出更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为卵巢癌的防治开辟新途径。
周凌飞[2](2017)在《DC-CTL免疫细胞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的靶向性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卵巢癌冻融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建立卵巢癌SKOV3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探讨成熟期树突状细胞(DC)刺激肿瘤免疫T细胞,生成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靶向性地抑制卵巢上皮癌细胞的机制,旨在为DC-CTL应用于临床治疗,从而推进卵巢癌临床试验提供理论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选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并通过体外诱导将之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前提细胞,用反复冻融法从卵巢癌SKOV3细胞系中提取的全肿瘤细胞抗原负载DC;随后运用流式细胞术对负载抗原后DC表面主要特征表型情况进行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的能力,MTT法分别检测负载抗原CTL、CTL以及单核T细胞对卵巢上皮癌SKOV3细胞系的杀伤活性。(2)无胸腺BALB/C-nu/nu裸鼠48只,分为4组,每组12只,建立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用经DC诱导的CTL免疫细胞(实验组)和未经DC诱导的CTL免疫细胞(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各组裸鼠生长情况,测定其体重、移植瘤体积和重量,比较各组抑瘤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移植瘤miRNAlet-7表达并比较差异,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移植瘤中HMGA2蛋白的表达的差异。结果:(1)经卵巢癌细胞株冻融抗原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的DC细胞形态呈成熟状态,且能更高地表达各种DC分化相关抗原(CD80、CD83、CD86和HLA-DR),同时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增强;MTT法结果表明,负载冻融抗原的DC-CTL组对SKOV3细胞的杀伤活性显着高于CTL组。(2)DC-CTL组和CTL组裸鼠的移植瘤体积和移植瘤重量低于模型对照组(F值分别为8.175、6.823,均P<0.05),DC-CTL组裸鼠的移植瘤体积和移植瘤重量低于CTL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44,P<0.05);DC-CTL组裸鼠的抑瘤率(69.57-10.81)高于CTL组(42.35-8.1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65,P<0.05);DC-CTL组和CTL组裸鼠的移植瘤miRNAlet-7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F=7.528,P<0.05),DC-CTL组裸鼠的HMGA2蛋白表达的ISH评分(15.31-1.72)低于CTL组(17.18-1.8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43,P<0.05)。结论:(1)DC-CTL免疫细胞组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作用更明显。(2)DC-CTL免疫细胞治疗组能够明显抑制卵巢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为上调miRNAlet-7表达和抑制HMGA2蛋白表达有关。
盛敏佳,薛丽娟,王立岩,郝筱诗,刘玉萍[3](2016)在《卵巢癌抗原冲击DC在体外对SKOV3细胞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培养的树突细胞(DC)在体外激活淋巴细胞产生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及其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分别培养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及腹水来源DC,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检测;以卵巢癌冻融抗原致敏DC,检测两种来源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对IL-2水平的影响;检测抗原负载DC与T细胞诱导CTL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镜下显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及腹水来源的DC形态学无明显差异,腹水来源DC成熟时间较外周血来源DC晚,二者表面分子表达的阳性率除CD83外无明显差异;卵巢癌冻融抗原负载DC上调其表面相关分化抗原表达,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卵巢癌冻融抗原负载后的DC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两种来源DC间刺激指数无统计学差异;抗原负载DC与无抗原负载DC相比,其上清中IL-12浓度增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负载与不负载抗原的DC对卵巢癌细胞杀伤作用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效应细胞数量的增高,杀伤作用增强,加入IL-2增强其杀伤作用,但外周血及腹水来源DC间相应情况下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及腹水来源的DC均具有诱导CTL作用,DC作为载体负载肿瘤抗原后可以激发T淋巴细胞形成CTL,在体外有效的杀伤卵巢癌SKOV3细胞。
龙颖,姚德生,郭红[4](2015)在《DC-CIK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卵巢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早期典型的症状和成熟的诊断方法 ,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目前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副反应相对较大,复发率较高,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较低。细胞免疫治疗着眼于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副反应较低,对复发性晚期卵巢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DC、CIK细胞是免疫治疗肿瘤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就DC-CIK细胞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崔澂,王雅卓,郝淑维[5](2014)在《卵巢癌免疫生物学治疗策略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确诊时多已至晚期,预后极差[1]。目前常规采用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但5年生存率不足30%,达临床完全缓解者仍有55%75%复发[2]。肿瘤免疫生物学治疗作为新型辅助疗法和第四种治疗模式,针对不同靶位点、靶途径的各种新策略(参见图1)极大地推动了卵巢癌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研究。1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1.1细胞疫苗1.1.1肿瘤细胞疫苗卵巢癌全细胞肿瘤疫苗含
单磊,郝建伟,王向阳[6](2012)在《LNCaP冻融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对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负载LNCaP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法获得LNCaP细胞抗原,联合应用rhIL-4、rhGM-CSF和TNF-α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成熟DC,并用LNCaP细胞冻融抗原致敏,用该致敏DC体外诱导CTL,观察CTL对LNCaP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并采用ELISA法检测致敏DCIL-12p70的分泌量。以未致敏DC为对照。结果:冻融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LNCaP细胞具较高杀伤率,该作用强于未致敏DC,且当效靶比为20:1时效用最显着(F组别=68.314,F效靶比=7.251,F交互=56.233,P<0.05);与未致敏DC相比,致敏DCIL-12p70分泌量显着增加(t=4.020,P=0.002)。结论:LNCaP冻融抗原致敏DC激活的CTL在体外具有更强的杀伤LNCaP细胞的作用。
张蓓[7](2011)在《CIK细胞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回输体外培养的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CIK)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CIK细胞回输的安全性。方法:(一)体外实验分离8例健康者抗凝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用相应的诱导因子体外诱导CIK细胞。自CIK细胞培养的第1天到第20天,用台盼兰拒染法动态监测CIK细胞的增殖情况。于培养的第14天,取CI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卵巢癌SKOV3细胞株、宫颈癌Hela细胞株、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株分别作为靶细胞,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检测在不同效靶比的情况下CIK细胞对各肿瘤细胞株的杀伤率。(二)临床试验选择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离其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用相应的细胞因子体外诱导CIK细胞。将培养成熟的CIK细胞分3次回输给病人。自培养第1天到第14天,用台盼兰拒染法动态监测CIK细胞的增殖情况。回输前及回输后2个月抽取患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NK)、NK样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 NKT)和调节T细胞检测。观察回输前及回输后2个月患者血清CA-125值。观察回输前及回输后2个月检测患者卡式评分及一般状况的变化。回输前后随时监测血、生化等常规检查,密切观察不良反应。选择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行第1周期化疗前及化疗后7-10天抽取患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化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包括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样T细胞和调节T细胞检测。结果:(一)体外实验在γ-干扰素、CD3单抗及白介素-2的作用下,CIK细胞增殖显着;在2.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随着效靶比增高,CIK细胞对各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增强(P<0.05)。(二)临床试验回输后2个月,实验组免疫功能检测显示:外周血CD4+/CD8+比值增加(P<0.05), CD3-CD16+CD56+细胞所占百分比增加P<0.05), CD4+CD25+T细胞所占百分比降低(P<0.05);对照组第1周期化疗前后免疫功能检测显示:外周血CD3+T细胞、CD4+/CD8+比值降低(P<0.05), CD3-CD16+CD56+细胞所占百分比降低(P<0.05);回输后2个月,5例病例血清CA-125值下降;回输后2个月,1例病例卡氏评分上升;回输后2个月,5例病例自觉有临床症状缓解;回输过程中及回输后无病例出现回输不良反应。结论:(1)回输自体CIK细胞对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有一定近期疗效。(2)CIK细胞抗肿瘤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安全的。
崔莹莹[8](2010)在《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SKOV3的杀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负载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冻融抗原(Ag)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对DC及CIK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与负载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或COC1冻融Ag的DC共培养的CIK细胞对SKOV3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分离其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PBMC),用相应的诱导因子体外诱导出DC与CIK细胞。分别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OV3及COC1细胞,用细胞冻融法提取Ag,并于DC培养的第5天将Ag加入DC中培养,使之成为负载Ag的DC。将经Ag负载的DC与未经Ag负载的DC分别和CIK细胞共培养后分组:实验组:将经Ag负载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SKOV3Ag-DC+CIK组、COC1 Ag-DC+CIK组)。对照组:(1)将未经Ag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1(DC+CIK组);(2)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2(CIK组);(3)DC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3(DC组);(4)负载抗原的DC为对照组4(Ag-DC组)。自培养第1天到第20天,用台盼兰拒染法动态监测CIK细胞的增殖情况,观察DC及Ag负载的DC对CIK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C组、SKOV3Ag-DC组、SKOV3Ag-DC-CIK组中DC细胞的表型,观察负载Ag及CIK对其增殖的影响。分析CIK组、DC-CIK组、SKOV3Ag-DC-CIK组中CIK细胞表型,观察DC及Ag-DC对CIK细胞增殖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CIK组、DC-CIK组、Ag-DC-CIK组(包括SKOV3-DC-CIK及COC1 -DC-CIK组)对SKOV3的杀伤活性,对比观察DC、SKOV3Ag-DC及COC1Ag -DC对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与DC共培养后的CIK细胞的增殖速率大于单CIK细胞,但与同负载抗原的DC共培养的CIK细胞增殖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DC-CIK组中DC细胞成熟表型高于DC组及Ag-DC组(P<0.01);Ag-DC-CIK组中CIK细胞成熟表型高于CIK组及DC-CIK组(P<0.01);SKOV3-DC-CIK组对SKOV3杀伤率高于CIK组、DC-CIK组及COC1-DC-CIK组(P<0.01)。结论:(1)DC及负载SKOV3冻融Ag的DC与CIK共培养可促进DC、CIK细胞的成熟,但负载SKOV3冻融Ag的DC与DC相比,不能明显提高CIK细胞的增殖率;(2)负载SKOV3冻融Ag的DC可增强CIK细胞对SKOV3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李素萍,杨宏友,王震,吕蓉,方勤,赵刚,李敏,刘忠[9](2009)在《负载卵巢癌冻融抗原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负载卵巢癌冻融抗原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法获得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抗原,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体外诱导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为成熟DCs并负载卵巢癌肿瘤抗原;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分泌IL-12p70、IFN-γ和IL-10含量,评价非成熟DCs和成熟DCs以及肿瘤抗原负载DCs和未负载肿瘤抗原DCs激活的CTL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结果联合应用重组人的GM-CSF、IL-4和TNF-α可在体外诱导出成熟DCs;经ELISA方法检测,不同状态下的DCs分泌IL-12p70、IFN-γ的量不同,成熟DCs较非成熟DCs有更强的分泌IL-12p70、IFN-γ的能力(P<0.05),负载抗原DCs激活的CTL较未负载抗原DCs激活的CTL有更强的分泌IL-12p70[(182.89±4.57)pg/ml和(99.76±5.42)pg/ml,P<0.01]和IFN-γ的能力[(102.11±5.95)pg/ml和(68.29±5.04)pg/ml,P<0.01]。而成熟DCs分泌IL-10的能力与非成熟DC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抗原后DCs激活的CTL与未负载抗原DCs激活CTL上清液中IL-10的浓度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受DCs的成熟状态及某些刺激信号的影响,卵巢癌冻融抗原是其刺激信号之一。
杨贺勤,张震宇[10](2008)在《卵巢肿瘤树突细胞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疫苗是治疗肿瘤的新方法之一。树突细胞是机体内的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现对树突细胞在卵巢肿瘤的应用做一综述,重点介绍卵巢肿瘤树突细胞的类型。
二、卵巢癌细胞株冻融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抗卵巢癌免疫应答的体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巢癌细胞株冻融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抗卵巢癌免疫应答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特异性仿生肿瘤疫苗mini DC的研制及其在卵巢癌防治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卵巢癌特异性仿生纳米疫苗mini DC的构建及表征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探索探究mini DC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mini DC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生物安全性评估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DC-CTL免疫细胞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的靶向性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卵巢癌细胞株冻融抗原负载DC诱导CTL的制备 |
一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二 结果 |
1 脐血来源DC形态学观察 |
2 扫描电镜观察DC超微结构 |
3 细胞表型鉴定结果 |
4 T细胞增殖、活化检测结果 |
5 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结果 |
6 MTT法检测结果 |
三 讨论 |
第二章 DC-CTL靶向治疗卵巢癌荷瘤裸鼠作用的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二 结果 |
1 各实验组裸鼠的一般生长情况 |
2 各实验组裸鼠的体重变化情况 |
3 各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变化 |
4 各组裸鼠移植瘤重量变化 |
5 各组裸鼠移植瘤mi RNAlet-7 表达比较 |
6 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HMGA2蛋白的表达 |
三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3)卵巢癌抗原冲击DC在体外对SKOV3细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人白细胞成分血 |
1.1.2 卵巢癌患者腹水及血液标本 |
1.1.3其他试剂 |
1.1.4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DC的体外诱导 |
1.2.2 DC形态学观察 |
1.2.3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树突细胞表型 |
1.2.4 SKOV3卵巢癌冻融抗原的制备 |
1.2.5 致敏DC |
1.2.6 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
1.2.7 IL-12检测 |
1.2.8 抗原负载DC激活CTL的细胞毒作用 |
1.2.9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DC-CIK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C-CIK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 |
1.1 DC生物特性 |
1.2 CIK生物学特性 |
1.3 DC-CIK的生物学特性及协同抗肿瘤作用 |
2 DC在上皮性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
3 CIK在上皮性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
4 DC-DIK细胞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
4.1 基础研究 |
4.2 临床研究 |
5 展望 |
(5)卵巢癌免疫生物学治疗策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
1.1 细胞疫苗 |
1.1.1 肿瘤细胞疫苗 |
1.1.2 树突状细胞疫苗 |
1.1.2. 1 肿瘤相关抗原肽负载DC疫苗 |
1.1.2. 2 肿瘤细胞提取物负载DC疫苗 |
1.1.2. 3 免疫活性分子修饰DC疫苗 |
1.1.3 融合细胞疫苗 |
1.1.3. 1 肿瘤细胞融合DC疫苗 |
1.1.3. 2 抗独特型抗体融合DC疫苗 |
1.1.3. 3 Exosome融合DC疫苗 |
1.1.3. 4 肿瘤相关抗原联合细胞因子融合DC疫苗 |
1.2 分子疫苗 |
1.2.1 蛋白及多肽疫苗 |
1.2.2 抗独特型肿瘤疫苗 |
2 被动型免疫疗法 |
2.1 单克隆抗体拮抗疗法 |
2.2 细胞过继免疫疗法 |
2.2.1 LAK |
2.2.2 CIK细胞 |
2.2.3 DC-CIK细胞 |
2.2.4 NK细胞 |
2.2.5 其他 |
2.3 细胞因子疗法 |
3 单克隆抗体免疫导向疗法 |
4 基因疗法 |
4.1 自杀基因靶向疗法 |
4.2 癌基因表达封闭疗法 |
4.3 抑癌基因恢复疗法 |
4.4 肿瘤多药耐药基因拮抗疗法 |
4.5 免疫学基因疫苗疗法 |
5 肿瘤血管生成拮抗疗法 |
6 抗肿瘤免疫抑制疗法 |
6.1 靶向于Treg的免疫抑制阻断疗法 |
6.2 靶向于免疫抑制分子的免疫抑制阻断疗法 |
7 卵巢癌免疫生物学治疗面临的困难 |
7.1 如何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
7.2 如何打破肿瘤免疫抑制 |
7.3 如何应对复发耐药 |
7.4 如何提高基因治疗可行性 |
7.5 如何把控治疗的安全稳定性 |
7.6 如何制订并有效实施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
8 展望 |
(6)LNCaP冻融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对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LNCaP细胞冻融抗原的制备 |
1.3 DC和T淋巴细胞的制备 |
1.4 LNCaP冻融抗原对DC的致敏 |
1.5 致敏DC诱导的CTL对LNCaP细胞的杀伤效应 |
1.6 DC的IL-12 p70分泌量的测定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DC的形态学观察 |
2.2 致敏DC诱导的CTL对LNCaP细胞的杀伤效应 |
2.3 DC的IL-12 p70分泌量 |
3 讨论 |
(7)CIK细胞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SKOV3的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负载卵巢癌冻融抗原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试剂 |
2 细胞株培养 |
3 卵巢癌冻融抗原的制备 |
4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培养 |
5 DC表型检测 |
6 DC负载肿瘤抗原、诱导抗原特异性CTL |
7 IL-12p70、IFN-γ和IL-10含量测定 |
8 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 DC的形态学观察 |
2 DC的表型检测结果 |
3 IL-12p70检测 |
4 IFN-γ检测 |
5 IL-10检测 |
讨 论 |
(10)卵巢肿瘤树突细胞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DC与卵巢肿瘤的关系 |
2 DC疫苗的制备及在卵巢癌中的应用 |
2.1 肿瘤细胞裂解物或粗提抗原刺激DC |
2.2 肿瘤凋亡小体致敏DC |
2.3 DC与肿瘤细胞融合 |
2.4 肿瘤特异性抗原 (TSA) 致敏DC |
2.5 肿瘤相关抗原 (TAA) 致敏DC |
2.6 转基因DC疫苗 |
2.7 热休克蛋白负载DC |
2.8 抗独特型微抗体负载DC疫苗 |
3 存在的问题 |
四、卵巢癌细胞株冻融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抗卵巢癌免疫应答的体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异性仿生肿瘤疫苗mini DC的研制及其在卵巢癌防治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D]. 程山山.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DC-CTL免疫细胞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的靶向性治疗研究[D]. 周凌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3]卵巢癌抗原冲击DC在体外对SKOV3细胞作用的研究[J]. 盛敏佳,薛丽娟,王立岩,郝筱诗,刘玉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11)
- [4]DC-CIK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J]. 龙颖,姚德生,郭红. 环球中医药, 2015(S2)
- [5]卵巢癌免疫生物学治疗策略研究进展[J]. 崔澂,王雅卓,郝淑维.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4(09)
- [6]LNCaP冻融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对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J]. 单磊,郝建伟,王向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6)
- [7]CIK细胞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D]. 张蓓. 山东大学, 2011(04)
- [8]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SKOV3的杀伤作用[D]. 崔莹莹. 山东大学, 2010(09)
- [9]负载卵巢癌冻融抗原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J]. 李素萍,杨宏友,王震,吕蓉,方勤,赵刚,李敏,刘忠.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9(03)
- [10]卵巢肿瘤树突细胞疫苗的研究[J]. 杨贺勤,张震宇.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