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和鄂伦春的种群遗传学研究(续)

鄂温克和鄂伦春的种群遗传学研究(续)

一、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续)(论文文献综述)

孙曼銮,牛昕蕾,唐耀,卜佳,朱壮彦,葛赛[1](2021)在《山西省汉族大学生单基因遗传性状调查》文中指出通过调查479名山西汉族大学生的前额发际、耳垂、卷舌、翻舌、小指弯曲、眼睑、发旋、发式、达尔文结节、拇指类型等10对单基因遗传性状,分析基因频率。结果显示:10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男女中的差别不大,其中5对性状显性基因频率大于隐形基因频率;山西汉族多数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与我国其它地区汉族、其它地区少数民族基因频率存在一定差异。

刘冀,刘伟[2](2021)在《河北沧州回族七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文中提出目的 :了解河北沧州回族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情况,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体遗传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采用群体遗传学调查方法,遵循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447名(男253,女194)生活在河北沧州回族人群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进行活体观察。结果:沧州回族除扣手、叠臂、起步类型左型率高于右型率外,其他4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均为右型率高于左型率;沧州回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均无性别差异;与其他族群比较,沧州回族起步类型和优势眼右型率偏低,其他中等;沧州回族两两不对称行为中,手臂特征扣手、利手和叠臂间无相关性。利手行为与各项腿足特征都具有相关性。腿足特征间的相关性优于手臂特征,扣手与利手无关,优势眼仅与利足具有一定相关;沧州回族与国内15个族群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沧州回族与天津汉族、内蒙回族及达斡尔族遗传性状分布比较接近,尤其和天津汉族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沧州回族与天津汉族亲缘最接近的原因可能是几百年民族迁徙融合造成的。

姜帅[3](2021)在《内蒙古与新疆达斡尔族头面部表型特征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内蒙古和新疆两地达斡尔族成人头面部表型特征,对比两地达斡尔族间及达斡尔族与国内其他人群间头面部表型差异,为进一步探寻达斡尔族族群间表型特征演变的原因和规律提供资料,也为探讨达斡尔族族源关系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知情同意下,随机选取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新疆塔城的健康达斡尔族成人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其父母均为达斡尔族,共调查样本645例(其中男性325例,女性320例)。头面部指标测量按《人体测量方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共观测了40个项目,其中头面部测量指标20项,头面部观察指标20项,并计算了5项头面部指数及其分型。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地达斡尔族多为直发、中等颧部突出度、凸型或直型下颏、眉毛中等、无上眼睑皱褶、无美人沟、低平或中等鼻根高度、直型鼻背侧面观、鼻基部水平或上翘、鼻孔最大径倾斜等,这些相似之处可能与种族的遗传有关。2、除耳上头高和上红唇厚度外,其余18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在内蒙古和新疆达斡尔族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表现为:除眼外角间宽和口裂宽在内蒙古组大于新疆组外,大多数测量指标在新疆组大于内蒙古组(P<0.01)。性别间比较,多为男性大于女性(P<0.01)。3、在头面部指数分型对比上,内蒙古组与新疆组有一定差异。在内蒙古组以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超狭面型、中鼻型多见,新疆组以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超狭面型、狭鼻型多见。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男性,内蒙古达斡尔族与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东北人群聚为一类,而新疆达斡尔族虽自成一类,但与内蒙古达斡尔族男性及蒙古族巴尔虎部距离最近。在女性,内蒙古达斡尔族与汉族、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东北人群聚为一类;新疆达斡尔族与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西北人群聚为一类。结论1、内蒙古达斡尔族与新疆达斡尔族成人的头面部测量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新疆达斡尔族各指标均值多高于内蒙古达斡尔族。2、内蒙古达斡尔族与新疆达斡尔族成人的头面部观察指标较相似:多为直发、中等颧部突出度、凸型或直型下颏、眉毛中等、无上眼睑皱褶、无美人沟、低平或中等鼻根高度、直型鼻背侧面观、鼻基部水平或上翘、鼻孔最大径倾斜。3、内蒙古和新疆达斡尔族均具有蒙古人种特点,从头面部特征看更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贾曼莎,于景翠[4](2021)在《中国不同人群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特殊的遗传物质,具有母系遗传、高突变率、高拷贝数和无重组特性,广泛应用于进化遗传学、法医学和分子诊断等领域。对mtDNA遗传标记的研究可以反映一个群体的母系脉络特征,有助于推断群体的母系起源、分析迁移轨迹以及不同群体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将以达斡尔族为切入点,对达斡尔族人群mtDNA多样性作一综述;并追踪mtDNA遗传多样性在其他人群中的研究进展,为丰富中国人群的遗传信息资源提供重要资料。

余跃生,陆玉炯,杨小军,莫开勇,张玉娟,刘燕[5](2020)在《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贵州里民人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情况,籍以丰富和积累国人体质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学术界公认的群体遗传学调查方法,遵循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610名(男300,女310)生活在贵州关岭县的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利足、利眼、叠臂、叠腿、起步类型)进行活体观察。结果:(1)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右型出现频率均高于左型,利手、利足、利眼的右型出现率存在性别差异(P <0.05或P <0.01);(2)扣手与利手、扣手与叠臂、利手与利足、利足与叠腿、利足与起步类型、叠腿与起步类型之间存在遗传关联性(P <0.05或P <0.01);(3)与我国其他22个民族群体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贵州里民人与贵州畲族、汉族、亻革家人和西家人最为接近。结论:贵州里民人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以右型多见,特征间遗传关联性较小,地域分布较近的民族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

严明亮[6](2020)在《基于人体测量学的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学特征,研究组于2017年8月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与精河县对443例(男性217例,女性226例)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成人与239例(男性112例,女性127例)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成人进行了60项身体指标、18项人体组成成分指标的测量和12项观察指标的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u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均以有上眼睑皱褶、无蒙古褶、鼻根高度中等型、鼻背侧面观直型、鼻基部水平型、圆形耳垂、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型、薄唇出现率最高。(2)与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相比,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头更宽、额更宽、耳更宽,头较短、容貌面较低、形态面较低。(3)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均为高头型、超狭面型;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多为中头型;土尔扈特部多为圆头型、狭鼻型。(4)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均为长躯干型、宽肩型、宽骨盆型;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为宽胸型;土尔扈特部为中腿型、超中等型身高。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与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相比男性骨盆更宽,上肢较窄,手较窄,女性身高更低,肩更窄,肱骨径更窄。(5)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与土尔扈特部围度值男性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土尔扈特部女性头水平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均大于察哈尔部女性;随年龄增长,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腰围随年龄增大,大腿围随年龄减小;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围度值与北方族群最为接近,其围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6)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女性肩胛下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较土尔扈特部女性小;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成人髂嵴上侧皮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男性肱三头肌皮褶、髂嵴上侧皮褶随年龄增长而减小,女性小腿内侧皮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新疆蒙古族察哈部、土尔扈特部皮褶厚度值与北方族群最为接近,其皮褶厚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7)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男性总体平均体型值为5.0-5.5-1.0,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总体平均体型值为6.3-5.1-0.7,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8-5.5-1.1,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土尔扈特部女性平均体型为6.3-5.5-0.8,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表现为身体线性程度都不高,骨骼肌肉比较发达,身体肥胖程度较高。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体型值最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8)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男性水分率低于土尔扈特部,右下肢脂肪率高于土尔扈特部;女性总肌肉量、水分率低于土尔扈特部;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生理年龄、内脏脂肪等级均增大。(9)根据体脂率与BMI判断肥胖标准,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与土尔扈特部成人均属于肥胖,且男性内脏脂肪均为超标。女性内脏脂肪正常。(10)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均与西藏藏族、新疆乌孜别克族接近,其体质特征具有北亚族群特征。(11)20个族群中,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凸型下颏出现率、鼻梁凸型、有耳垂出现率处于较高水平,尖型发际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卷发出现率处于较低水平。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内蒙古蒙古族和硕特部、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最为接近,其头面部遗传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12)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卷舌、翻舌的出现率在19个族群中属于高水平,尖舌的出现率属于中等水平。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内蒙古蒙古族和硕特部、喀左县蒙古族、杜尔伯特部蒙古族、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阜新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最为接近。(13)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右型利手、交叉臂出现率在20个族群中处于高水平,右型扣手出现率处于中下水平。3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喀左县蒙古族、内蒙古蒙古族和硕特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阜新蒙古族、黑龙江蒙古族杜尔伯特部接近。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为北亚类型体质特征,并与北方蒙古语族较为接近;遗传学特征显示,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内蒙古蒙古族和硕特部、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较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杨兴鑫[7](2020)在《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蒙古族是由诸多部落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各部落相对隔离、居住分散,族源、生活环境、习俗均不完全一致,不同部落的体质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和硕特部是卫拉特蒙古的重要一支,在蒙古族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研究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学特征,研究组于2017年6月和8月赴青海德令哈市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对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成人361例(男性166例,女性195例)、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成人233例(男性89例,女性144例)进行了60项身体指标、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的测量和12项观察指标的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u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多为有上眼睑褶皱、鼻背侧面观直型、鼻基部水平、鼻根高度中等、鼻翼宽阔、颧部突出度扁平、圆形耳垂、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薄唇、直型下颏。青海和硕特部有蒙古褶、眼裂高度中等、眼裂倾斜度外角高出现率较低于阿拉善和硕特部。(2)青海和硕特部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头部更长,头部、面部、眼内角间宽度、鼻部和容貌耳宽更宽,唇高较高,但眼外角间宽度、口部更窄,鼻部更低平,形态面高、上唇皮肤部高度、鼻长均较小。(3)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均为高头型,青海和硕特部多为圆头型、阔头型、阔面型、中鼻型,阿拉善和硕特部多为特圆头型、狭头型、超狭面型、狭鼻型。(4)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女性多为长躯干型、中腿型、宽胸型、矮胖型、高型身高,青海和硕特部为中肩型、窄骨盆型,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宽肩型、宽骨盆型。青海和硕特部肩宽、骨盆宽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小。(5)青海和硕特部头水平围、臀围、大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均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大;随年龄增长,青海和硕特部躯干围度值逐渐增大,阿拉善和硕特部腰围、下肢围度值增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围度值与北方蒙古语族族群较为接近,其围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6)青海和硕特部女性肱三头肌皮褶、髂嵴上侧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较厚,肱二头肌皮褶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则为阿拉善和硕特部较厚;青海和硕特部肱三头肌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与生活在北亚地区的族群较为接近,其皮褶厚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7)青海和硕特部总体平均体型值男性为4.3-5.6-1.4、女性为6.2-5.7-0.9,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为5.1-5.0-1.0、女性为6.1-4.5-0.9,均表现为骨骼、肌肉较为发达,身体肥胖程度较高、线性程度较低,且女性肥胖程度高于男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型与北方蒙古语族、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8)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体重、总体脂率、BMI、热量、生理年龄、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左下肢肌肉量、四肢和躯干脂肪率存在差异,其中除水分率外,其余指标青海和硕特部均较低;女性推定骨量、热量存在差异,推定骨量青海和硕特部女性较高,热量则为阿拉善和硕特部女性较高;随年龄增长,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增大而肌肉量减小。(9)根据体脂率、BMI判断肥胖的标准,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女性脂肪含量较高,属于超重或肥胖类型。(10)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与北方蒙古语族族群较接近,青海和硕特部还与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11)17个族群中,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有上眼睑褶皱、下颏凸型、有耳垂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有内眦褶、鼻背凸型、卷发出现率较低,窄鼻孔、尖型发际出现率较高;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8项头面部遗传指标最为接近,均与甘肃汉族较为接近。(12)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卷舌出现率在17个族群中处于中等水平,尖舌、翻舌出现率较低;青海和硕特部3项舌运动类型与甘肃汉族最为接近,阿拉善和硕特部与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最为接近。(13)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右扣手、右型交叉臂出现率在17个族群中处于较低水平,右利手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3项不对称行为与甘肃汉族、达斡尔族最为接近。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北亚类型体质特征,并与北方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遗传学特征显示,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还与甘肃汉族较为接近。

靳小业,魏媛媛,贺永锋,郭瑜鑫,梅婷,孟昊天,张玉党,孔婷婷,朱波峰[8](2017)在《内蒙古鄂温克族人群30个InDel位点遗传多态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30个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位点在内蒙古地区鄂温克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并评估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87名鄂温克族健康无关个体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对样本的30个InDel位点进行复合扩增并分型,运用优化的Power Stats v1.2软件对各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及遗传学参数的计算,并采用SNPAnalyzer v2.0软件检验各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基于30个InDel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探讨鄂温克族与其他群体的关系。结果 30个InDel位点经校正检验后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经Bonferroni法校正后,两两配对的InDel位点之间处于连锁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鄂温克族与河南汉族和北京汉族的遗传关系较近,与欧洲和墨西哥地区的族群较远。结论 30个InDel位点在内蒙古鄂温克族人群中具有相对较好的遗传多态性,可作为STR检测体系的有益补充。

赵大鹏,张洁,郑连斌,李咏兰,宇克莉,张兴华[9](2015)在《江西赣州和广东梅州客家人手足4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比较》文中指出抽样调查了520例(男343例,女177例)江西赣州客家人和203例(男68例,女135例)广东梅州客家人的手足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拇指类型、环示指长、指甲类型、足趾类型).结果表明:(1)两地客家人的手足4项指标类型的出现率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项指标在两地客家人中的男性群体间和女性群体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地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10个族群相比,直型拇指出现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非扁型指甲和拇趾长出现率均处于中等水平;(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赣州客家人具有典型的北方族群特征,广东梅州客家人具有南方族群特征.

赵大鹏,郑连斌,宇克莉,张兴华,王志博,荣文国,王杨,张晓瑞,薛虹[10](2014)在《安徽汉族头面部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抽样调查了安徽省滁州市348例(男212,女136)汉族的9项头面部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分析了各指标间的关系,并与国内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仅有上眼睑皱褶、凸鼻梁和尖形发际出现率在性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仅鼻孔形状-内眦褶一对性状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选取的17个族群中,安徽汉族的内眦褶、上眼睑皱褶和有耳垂的出现率居较低水平,窄鼻孔和尖形发际出现率居中等偏低水平,铲形门齿出现率居中等偏高水平,凸鼻梁、突型下颏和卷发出现率居较高水平;(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徽汉族的头面部9项群体遗传指标具有南方族群的特征.

二、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续)(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汉族大学生单基因遗传性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汉族大学生10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分析
    2.2 山西汉族大学生10对遗传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山西汉族10对遗传性状与其它地区汉族基因出现频率的比较
    2.4 山西汉族10对遗传性状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基因出现频率的比较
3 讨论

(2)河北沧州回族七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2.2 河北沧州回族不对称行为特征与其他族群的比较
        2.2.1 扣手
        2.2.2 利手
        2.2.3 叠臂
        2.2.4 叠腿
        2.2.5 利足
        2.2.6起步类型
        2.2.7 优势眼
        2.2.8 5个民族间7项特征的比较
    2.3 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相关分析
    2.4 河北回族与其他族群间不对称行为特征的聚类分析
    2.5 对于河北回族不对称行为特点形成原因的分析

(3)内蒙古与新疆达斡尔族头面部表型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达斡尔族族源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5)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
    2.2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之间的遗传关联性
    2.3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与国内其他22个民族群体[6-22]比较
    2.4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与国内其它22个民族群体聚类分析
3 讨论

(6)基于人体测量学的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简介
    1.2 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简介
    1.3 体质人类学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头面部指标
        2.2.2 体部测量指标
        2.2.3 围度测量指标
        2.2.4 皮褶厚度测量指标
        2.2.5 体型研究指标
        2.2.6 人体组成成分研究指标
        2.2.7 群体遗传特征研究指标及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
        2.4.1 体质特征数据处理
        2.4.2 群体遗传特征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研究
        3.1.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部特征研究
        3.1.3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皮褶厚度特征研究
        3.1.5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体型研究
        3.1.6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人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我国民族体质均数比较分析
    3.2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群体遗传学研究
        3.2.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头面部遗传指标研究
        3.2.2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 3 项舌运动类型研究
        3.2.3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 3 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4 讨论
    4.1 族源和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
    4.3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
5 结论
    5.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2 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3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比较
    5.2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2 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3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遗传学研究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7)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蒙古族和硕特部简介
        1.1.1 青海和硕特部
        1.1.2 阿拉善和硕特部
    1.2 体质人类学及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头面部测量指标及方法
        2.2.2 体部测量指标
        2.2.3 围度测量指标
        2.2.4 皮褶厚度测量指标
        2.2.5 体型研究指标
        2.2.6 身体组成成分研究指标
        2.2.7 遗传特征研究指标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
        3.1.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体部特征研究
        3.1.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皮褶厚度特征研究
        3.1.5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体型研究
        3.1.6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身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我国其他民族体质特征比较分析
    3.2 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
        3.2.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头面部遗传指标研究
        3.2.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舌运动类型研究
        3.2.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4 讨论
    4.1 族源和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
    4.3 自然环境和其它因素
5 结论
    5.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1 青海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2 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比较
    5.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1 青海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2 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8)内蒙古鄂温克族人群30个InDel位点遗传多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和DNA提取
    1.2 PCR复合扩增和In Del分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鄂温克族人群30个In Del位点的Hardy-Wein berg检验
    2.2鄂温克族人群30个In Del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其群体遗传学参数
    2.3鄂温克族和其他族群基于30个In Del位点的群体遗传学比较
3 讨论

(9)江西赣州和广东梅州客家人手足4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手足 4 项指标的出现率
    2.2 两地客家人 4 项遗传学指标的比较
    2.3两地客家人与其他地区10个族群的比较
    2.4 族群间手足 4 项遗传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3 结论

四、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续)(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汉族大学生单基因遗传性状调查[J]. 孙曼銮,牛昕蕾,唐耀,卜佳,朱壮彦,葛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河北沧州回族七项不对称行为特征[J]. 刘冀,刘伟. 解剖学杂志, 2021(03)
  • [3]内蒙古与新疆达斡尔族头面部表型特征对比分析[D]. 姜帅.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4]中国不同人群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 贾曼莎,于景翠. 国际遗传学杂志, 2021(01)
  • [5]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J]. 余跃生,陆玉炯,杨小军,莫开勇,张玉娟,刘燕.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0(04)
  • [6]基于人体测量学的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D]. 严明亮.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D]. 杨兴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内蒙古鄂温克族人群30个InDel位点遗传多态性[J]. 靳小业,魏媛媛,贺永锋,郭瑜鑫,梅婷,孟昊天,张玉党,孔婷婷,朱波峰. 法医学杂志, 2017(03)
  • [9]江西赣州和广东梅州客家人手足4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比较[J]. 赵大鹏,张洁,郑连斌,李咏兰,宇克莉,张兴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0]安徽汉族头面部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J]. 赵大鹏,郑连斌,宇克莉,张兴华,王志博,荣文国,王杨,张晓瑞,薛虹.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标签:;  ;  ;  ;  ;  

鄂温克和鄂伦春的种群遗传学研究(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