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gt 液压传动的工厂测试

Voigt 液压传动的工厂测试

一、沃伊特液力传动装置的出厂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丽[1](2019)在《YOCHJ750液力传动机组一体化结构设计》文中指出液力传动技术优点很多,尤其在高调速精度、缓冲减振、高效节能等方面较为突出,所以广泛应用于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而且液力传动技术能够适应重载高速使用的工况,所以在大功率交流电机拖动中的应用中作为主要调速传动手段。液力偶合器是液力传动系统中的核心环节。本学位论文以作者所在单位研发的新产品YOCHJ750液力传动机组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一体化结构设计展开系列研究分析。本文结合YOCHJ750液力传动机组的研发过程,简要论述液力传动机组总体设计方案的拟订过程;根据液力-机械传动机组的工作原理、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等因素,综合分析机组的整体性能、技术成熟度、安全可靠性等因素,拟定了传动机组的布局方案,并根据限定的机组参数和总体布局方案,对机组传动系统进行了理论计算,选择相应的配套件并校核。分析了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传动系统、齿轮降速传动系统以及冷却系统的结构参数,最终确定了一体化机组的各部分系统的主要结构参数和具体结构形式。运用SOLIDWORKS三维制图软件对机组关键部件进行三维建模并建立轴系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模型,同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和有限元的优化分析,对机组的结构以及功能部件进行验证以及应用ANSYS模态分析模块分别对输入轴系、涡轮轴系、传动轴系以及输出轴系进行模态计算,对各个轴系在工作时的安全性进行验证。本文通过对YOCHJ750液力传动机组一体化结构的设计与研究,形成了机组详细设计的指导文件。同时基于现有设计条件下,大连液力机械有限公司目前已成功完成了样机的生产。与此同时,其在完成性能评估测试之后表明本研究的一体化结构能满足设计过程中对性能的需求。

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2](1974)在《福伊特L820rU+KB510/41液力传动装置》文中提出 一、基本参数我国从西德进口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NY7型(5000马力)和NY6型(4300马力)都装有两台福伊特(Voith)L820rU+KB510/41液力传动装置。这种传动装置在额定输入转速nei=1500转/分下的最大输入功率Nei=2300马力(不包括通过该装置驱动的发电机和风扇静压泵所需要的功率)。在NY6机车上,输入功率降低到2000马力,其输入转速也相应降低

李关相[3](1967)在《沃伊特液力传动装置的出厂试验》文中研究指明 本文阐述了沃伊特液力傅动装置出厂试验的意义、要求、设备与方法。I,概述液力传动装置与机械齿轮箱不同,它必须在其整个工作范圃内进行

顾子兴,田春辉[4](1981)在《液力变扭器类比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了类比设计液力变扭器中,模型变扭器泵轮扭矩系数λB值的选定、实物变扭器效率的换算和供油压力的选定等问题.文章指出,不应笼统地取模型变扭器的λB*值来设计计算实物变扭器循环圆有效直径,应根据传动装置不同变扭器性能匹配情况来取定λB的计算值;试验了起动和运转变扭器在不同泵轮转速下的变扭器效率值,并给出了效率换算公式中相应的指数α值;试验了不同供油压力下的变扭器性能,指出确定实物变扭器之供油压力值,不仅应依据模型变扭器运转工况下的最佳供油压力值,还应参考起动工况下的最佳供油压力值;在试验了不同泵轮转速对λB值的影响后指出,按照小功率模型变扭器的试验λB值来设计大功率实物变扭器时,必须考虑功率对λB值的影响因素.

陈政[5](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叶传兴[6](1975)在《变扭器部分充油应用于内燃牵引》文中研究说明液力传动装置中应用变扭器部分充油的方法,可以达到机车运用中的两个目的。一是能使机车发出相当小的牵引力,用于挂钩和压钩等要避免冲击的场合。二是可以直接用变扭器来代替液力制动器。后一种应用方式特别适于在旅客列车上用作辅助的制动设备。

刘中原[7](2008)在《基于开关阀的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转速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能源短缺的日益严重,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以其独特的调速节能优势在许多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多以传统的伺服装置构成导管的位置闭环控制,输出转速的动、静态特性受负载影响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研究发展,新型电液控制系统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转速闭环控制中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具有现实的可能,也有着特别实际的意义。液力偶合器的结构原理使其具有非线性、时变及滞后等特点,因而用传统的控制理论实现转速闭环控制较为困难。模糊控制是一种不依赖于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仿人思维的控制技术,具有较强的智能性,可以体现领域专家的控制思想。本论文以模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转速闭环控制,大幅提高了控制精度,增强了调速节能效果。本论文主要对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及其调速装置的结构原理进行了分析,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开关阀的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转速闭环控制的电液控制系统,完成了系统方案设计和元器件的选型;按照模糊逻辑控制思想完成模糊控制算法,设计开发了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对模糊控制器的软、硬件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详细阐述了各个模块的设计思想。台架实验结果表明,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新型电液模糊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动态响应较好,完全达到预期的控制精度。这表明本论文所采用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可以满足现场实际使用的要求,从而为新型智能化电液控制系统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上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雷[8](2007)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智能化电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作为一种成熟的液力调速装置,已在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市政行业及军用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这些系统中,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多为开环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及传动品质不是很好,从而影响了整个系统的调速及节能效果。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转速闭环控制功能开始受到重视,从而使与之有关的伺服机构、控制元件、控制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作为一种液力元件,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存在动态特性复杂、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系统参数不确定及调节增益严重非线性等问题。本文中,笔者在伺服机构、控制方法及控制器的实现上均作了新的尝试,运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转速闭环控制,使控制精度大为提高,进一步增加了调速节能效果,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创新性。本文对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结构原理、动静态特性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以C8051F3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器并编写了智能控制程序。

李海滨,唐松柏[9](2011)在《GMC96B型钢轨打磨列车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介绍GMC96B型钢轨打磨列车概况的基础上,详细叙述钢轨打磨列车的总体性能试验、打磨作业性能试验、运行性能试验和运行动力学试验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钢轨打磨列车打磨作业精度高、磨削能力强,作业性能、牵引和制动性能满足合同验收项目和相关标准要求,能满足120km/h附挂运行的稳定性和平稳性要求。

骆翼[10](2014)在《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及性能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液力偶合器是一种柔性联接装置,由泵轮和涡轮两个部件组成,通过工质在泵轮和涡轮之间循环往复运动传递能量。由于液力偶合器没有导轮等其他耗能部件,且工质是液体,因此其效率高、寿命长、自适应强。与传统传动装置相比,液力偶合器有很多优势,因此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传动节能技术之一。在“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中,液力偶合器将用于联接动力涡轮和发动机曲轴,出于整个系统紧凑化、效率最优化的考虑,小型、高速、大功率的液力偶合器的研究成为重点。本文首先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YOX150液力偶合器样机的泵轮与涡轮流体区域分别建立了全流道三维计算模型,采用了质量较高的六面体结构化网格,并设置了边界层网格以保证y满足计算要求。由于实际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动的是气液两相流动,而两相流数值模拟耗时长、收敛慢,对全工况范围内的流动进行两相流数值模拟难以完成。因此最终采用SST k湍流模型进行全工况全充液(假设充液率100%)定常计算,分别得到其在高低不同输入转速(3000r/min和7500r/min)下的输出特性,分析输入转速升高对其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RNGk湍流模型和VOF两相流模型对一些特定工况点进行部分充液(充液率80%)非定常计算,以分析内部气液两相流场,得到其损失来源,从而为进一步的液力偶合器的改型打下基础。此外,本文搭建了液力传动试验台,完成了低转速(3000r/min)特性试验,所测特性与计算值相符,说明数值计算可以用来预测液力偶合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输入转速不同时,液力偶合器的输出特性并不完全符合相似原理,即泵轮扭矩系数并不相等。而输入转速n B不同且转速比i相同的工况下,流场具有相似性,在叶片以及偶合器外壁处出现脱流等现象,两相分布随着转速比的降低逐渐发展成大环流。且传统相似设计的偶合器样机在额定工况点,输入转速7500r/min时,传递扭矩仅有17kW,远低于实际需要。在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基础上,对偶合器样机进行水力设计改型,增加了叶片数,以及将传统直叶片改为三维弯叶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型后的液力偶合器,流场得到了改善,传递功率大大提高。

二、沃伊特液力传动装置的出厂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沃伊特液力传动装置的出厂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YOCHJ750液力传动机组一体化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产品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液力传动机组整体方案设计
    2.1 液力传动机组的工作原理
    2.2 液力传动机组的优点和缺点
    2.3 液力传动机组的结构设计研究分析
        2.3.1 箱体结构设计研究分析
        2.3.2 旋转部件结构设计研究分析
        2.3.3 调速系统结构设计研究分析
        2.3.4 油路系统结构设计研究分析
        2.3.5 冷却器安装结构设计研究分析
        2.3.6 降速齿轮结构设计研究分析
    2.4 液力传动机组总体布局的确定
    2.5 液力传动机组初始设计参数及技术指标参数的拟定
        2.5.1 机组初始设计参数的拟定
        2.5.2 机组设计技术指标的拟定
    2.6 本章小结
3 YOCHJ750 液力传动机组关键部件的设计计算
    3.1 油箱的设计计算
    3.2 叶轮的设计和计算
    3.3 叶轮的受力分析及计算
        3.3.1 叶轮的受力分析
        3.3.2 力的计算
    3.4 降速传动齿轮设计计算及校核
        3.4.1 初步确定主要参数
        3.4.2 降速齿轮的校核
    3.5 输出轴的设计计算及校核
        3.5.1 按转矩初步估算轴径和联轴器转矩
        3.5.2 输出轴的结构设计
        3.5.3 输出轴的受力分析
        3.5.4 弯矩图
        3.5.5 危险截面的确定和安全系数的计算
    3.6 轴承的选用及校核
        3.6.1 中心埋入轴承的选用及校核
        3.6.2 输出轴轴承的选用及校核
        3.6.3 传动机组轴承选用
    3.7 冷却器换热面积的设计计算
    3.8 导管的设计计算
        3.8.1 导管内径的确定
        3.8.2 导管外径的确定
    3.9 本章小结
4 液力传动机组叶轮的结构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4.1 优化设计流程
    4.2 叶轮三维模型的建立
        4.2.1 泵轮三维模型的建立
        4.2.2 涡轮三维模型的建立
        4.2.3 背壳三维模型的建立
        4.2.4 旋转外壳三维模型的建立
    4.3 泵轮的有限元分析
        4.3.1 泵轮网格的划分
        4.3.2 泵轮载荷的计算
        4.3.3 泵轮边界条件处理
        4.3.4 泵轮载荷的施加
        4.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液力传动机组的转子动力学分析及检测
    5.1 传动机组传动结构及动力学建模
        5.1.1 临界转速计算方法
        5.1.2 转轴动力学建模
    5.2 轴系的有限元分析
        5.2.1 网格的划分
        5.2.2 轴系的计算分析及计算结果
    5.3 液力传动机组的动平衡检测
    5.4 液力传动机组的检测
        5.4.1 检测系统
        5.4.2 试验方法和步骤
        5.4.3 检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开关阀的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转速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
        1.2.1 液力传动装置的发展情况及现状
        1.2.2 电液伺服控制的发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及其转速控制
    2.1 液力偶合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1.1 液力偶合器的分类
        2.1.2 液力偶合器的基本结构
        2.1.3 液力偶合器的工作原理
    2.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2.2.1 进口调节式液力偶合器的原理
        2.2.2 出口调节式液力偶合器的结构
        2.2.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节能原理
    2.3 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
    2.4 电液速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2.4.1 系统设计的思想
        2.4.2 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开关阀的电液控制系统
    3.1 控制元件
    3.2 执行元件
        3.2.1 开关阀
        3.2.2 液压缸
        3.2.3 液压泵
    3.3 检测元件
        3.3.1 转速传感器
        3.3.2 转速变送器
        3.3.3 温度传感器
        3.3.4 温度隔离变送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速模糊控制规则和算法分析
    4.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4.2 液力偶合器转速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4.3 液力偶合器转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3.1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及范围
        4.3.2 标度转换
        4.3.3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4.3.4 模糊规则的制定
        4.3.5 模糊推理
        4.3.6 模糊控制输出量的确定
        4.3.7 逆模糊化
        4.3.8 模糊控制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糊控制器软硬件的实现
    5.1 模糊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5.1.1 模糊控制器系统构成
        5.1.2 电源模块
        5.1.3 温度信号采集模块
        5.1.4 转速信号采集模块
        5.1.5 按键模块
        5.1.6 开关阀组驱动模块
        5.1.7 报警模块
        5.1.8 通信模块
    5.2 模糊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5.2.1 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
        5.2.2 系统初始化模块
        5.2.3 参数采集模块
        5.2.4 模糊控制模块
        5.2.5 通信模块
        5.2.6 按键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分析
    6.1 实验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6.2 转速闭环模糊控制实验
        6.2.1 控制方案
        6.2.2 控制器各模块的测试
        6.2.3 结果与分析
        6.2.4 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智能化电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液力偶合器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1.1.2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的提出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液力偶合器
    2.1 液力偶合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液力偶合器的特性曲线
        2.2.1 液力偶合器的外特性曲线
        2.2.2 液力偶合器的原始特性曲线
        2.2.3 液力偶合器的全特性曲线
        2.2.4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调节特性曲线
    2.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调速节能
        2.3.1 调速节能原理
        2.3.2 调速节能效果举例
        2.3.3 各种调速方式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控制理论
    3.1 控制理论发展概况
        3.1.1 经典控制理论
        3.1.2 现代控制理论
        3.1.3 智能控制理论
    3.2 智能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3.2.1 模糊逻辑控制
        3.2.2 神经网络控制
        3.2.3 专家控制系统
    3.3 专家控制系统
        3.3.1 专家系统简介
        3.3.2 专家控制的基本原理
        3.3.3 专家控制系统与专家系统的区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液伺服系统方案设计
    4.1 电液伺服控制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开关式电液伺服系统的组成
        4.2.1 主控元件
        4.2.2 放大元件
        4.2.3 液压元件
        4.2.4 测试元件
    4.3 开关式电液伺服系统的总体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器软硬件系统设计
    5.1 概述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5.2.1 硬件系统的组成
        5.2.2 电源电路
        5.2.3 位置采集电路
        5.2.4 转速采集电路
        5.2.5 高速开关阀驱动电路
        5.2.6 通信电路
    5.3 驱动系统软件设计
        5.3.1 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5.3.2 各功能模块简介
        5.3.3 程序流程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分析
    6.1 位置闭环控制实验
        6.1.1 用到的仪器和设备
        6.1.2 控制方案
        6.1.3 控制效果
    6.2 转速闭环控制初探
        6.2.1 用到的仪器和设备
        6.2.2 控制方案
        6.2.3 阶跃响应曲线
        6.2.4 结论
    6.3 转速闭环智能控制
        6.3.1 控制方案
        6.3.2 实验及结果
        6.3.3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GMC96B型钢轨打磨列车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GMC96B型钢轨打磨列车概况
2 主要试验依据和方法
3 总体性能试验
    3.1 称重试验
    3.2 限界检查
    3.3 漏雨试验
    3.4 打磨作业时司机室噪声试验
4 打磨作业性能试验
    4.1 查验机组运转状态
    4.2 紧急操作功能
    4.3 打磨作业功能、精度和磨削量
        4.3.1 列车静态下打磨小车功能试验
        4.3.1. 1 打磨小车锁定和解锁
        4.3.1. 2 作业发电机组对打磨头供电
        4.3.1. 3 打磨小车升降控制
        4.3.1. 4 长波打磨作业功能
        4.3.1. 5 砂轮磨损超限报警
        4.3.2 列车运行状态下功能试验
        4.3.2. 1 顺序越过障碍
        4.3.2. 2 作业运行时低速保护
        4.3.3 打磨钢轨表面粗糙度测试
5 运行性能试验
    5.1 自牵引运行动力-传动机组的性能试验
    5.2 坡道起动和作业性能试验
        5.2.1 自牵引运行工况下起动性能试验
        5.2.2 打磨作业工况下起动和下坡运转性能试验
    5.3 最大自运行加速和紧急制动试验
    5.4 提升列车低恒速作业速度的试验
6 列车运行动力学试验
7 结语

(10)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及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内燃机行业节能减排潜力
        1.1.2 余热能回收技术对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的需求
    1.2 研究现状
        1.2.1 液力偶合器设计及研究现状
        1.2.2 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设计及研究方法
        1.2.3 湍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两相流模型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数值模拟方法
    2.1 几何模型建立
    2.2 网格划分
        2.2.1 网格生成方法
        2.2.2 网格无关化验证
    2.3 边界条件设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全充液特性分析
    3.1 全充液数值模拟简介
    3.2 高低转速下外特性曲线的对比分析
        3.2.1 扭矩与转速比的关系曲线
        3.2.2 效率与转速比的关系曲线
        3.2.3 全特性曲线
    3.3 高低转速下原始特性曲线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部分充液水力性能分析
    4.1 部分充液数值模拟简介
    4.2 高低转速下剖面流场的对比分析
        4.2.1 A-A 剖面流场
        4.2.2 B-B 剖面流场
        4.2.3 C-C 剖面流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力偶合器试验与数值结果分析
    5.1 液力偶合器试验方法
        5.1.1 试验台搭建
        5.1.2 低转速试验方案与流程
    5.2 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分析
        5.2.1 低转速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5.2.2 高转速工况运行特性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改型设计
    6.1 水力模型设计
    6.2 改型后数值模拟方法
        6.2.1 网格划分
        6.2.2 边界条件设置
    6.3 改型前后高转速下全充液特性对比
        6.3.1 外特性曲线对比
        6.3.2 原始特性曲线对比
    6.4 改型前后高转速下部分充液流场对比
        6.4.1 A-A 剖面流场对比
        6.4.2 B-B 剖面流场对比
        6.4.3 C-C 剖面流场对比
    6.5 改型前后高转速下输出特性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沃伊特液力传动装置的出厂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YOCHJ750液力传动机组一体化结构设计[D]. 王艳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2]福伊特L820rU+KB510/41液力传动装置[J]. 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 国外内燃机车, 1974(06)
  • [3]沃伊特液力传动装置的出厂试验[J]. 李关相. 热力机车译丛, 1967(01)
  • [4]液力变扭器类比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顾子兴,田春辉. 内燃机车, 1981(10)
  • [5]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6]变扭器部分充油应用于内燃牵引[J]. 叶传兴. 国外内燃机车, 1975(03)
  • [7]基于开关阀的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转速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D]. 刘中原.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 [8]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智能化电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陈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9]GMC96B型钢轨打磨列车试验研究[J]. 李海滨,唐松柏. 铁道技术监督, 2011(12)
  • [10]高速小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及性能预测[D]. 骆翼. 清华大学, 2014(12)

标签:;  ;  ;  ;  

Voigt 液压传动的工厂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