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烟草冠胆系单细胞克隆及植株再生

702烟草冠胆系单细胞克隆及植株再生

一、702烟草冠瘿系的单细胞克隆及其植株再生(论文文献综述)

靳小莎[1](2018)在《甘草转基因毛状根诱导及培养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甘草属植物,以根茎入药,具有镇痰止咳、补脾益气等作用,是我国传统大宗常用中药材,甘草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评价甘草质量的两个指标之一。目前人工栽培甘草中普遍存在甘草苷含量低的问题,不能满足入药标准。揭示甘草苷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功能是甘草品质育种的重要前提,通过毛状根培养合成甘草苷也是缓解甘草苷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查尔酮异构酶基因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转入甘草子叶节中诱导毛状根发生,考察了菌株类型、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对转化率的影响,测定毛状根鲜重和甘草苷含量,筛选优良单克隆根系;通过基本培养基筛选、pH值处理和YE诱导子处理,以建立高效培养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甘草CHI-OE毛状根的诱导及鉴定:用发根农杆菌K599、Aqua1侵染甘草子叶节,对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K599诱导率和转化率均优于Aqua1,分别为86.5%、76.2%,农杆菌侵染子叶节的适合时间为20min,侵染后共培养时间为3d,诱导效果最好。与Aqua1相比,K599诱导产生毛状根早1-2d,且根系生长速度快,根系粗壮,分支多。2、优良单克隆根系的筛选:以鲜重和甘草苷为指标,对阳性毛状根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继代后大部分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在生长稳定的根系中筛选到8个根系甘草苷含量优于对照。其中C11根系生长最快,鲜重最高为4.73g,甘草苷含量为0.054%,是对照的2.3倍,而C44根系甘草苷含量最高,为0.059%,为对照的2.6倍。荧光定量结果表明,根系C44和C11中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分别是对照的19和17倍。3、培养体系的优化:以C44为材料,分析基本培养基、pH值、诱导子浓度及诱导子添加时间对毛状根鲜重和甘草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44根系在1/2M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速率最快,鲜重为4.79g,增殖倍数为15.96倍,甘草苷含量为0.059%;不同pH值下毛状根生长速度和甘草苷积累量不同,pH值为5.8时毛状根中甘草苷含量最高,为0.058%,鲜重为4.91g,增殖倍数为16.37倍;YE浓度和添加时间对毛状根生长速度影响不显着,但在第10d添加0.1mg/mL的YE诱导子,甘草苷含量显着提高,是对照的1.2倍。本研究建立了甘草查尔酮异构酶超表达基因的毛状根诱导体系,筛选了生长速度和甘草苷含量均高于对照的优良毛状根株系,并建立了优良的培养体系,为合成甘草苷以及研究甘草苷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张静[2](2016)在《农杆菌介导LYZ-GFP双元基因对3个苜蓿品种的转化及其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目前我国种植最广的豆科牧草,尤其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苜蓿主产区,但是病害往往威胁着苜蓿的生产,病发严重可造成大面积减产,极大地限制了优良牧草在畜牧业中的利用与营养潜力的发挥。为此,本研究以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3号紫花苜蓿,及和田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优化了3个品种的植株再生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LYZ-GFP双元基因导入3个苜蓿品种中,并分析了转化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优化了遗传转化条件;对获得的转化植株进行了荧光检测和目的基因PCR检测,成功获得了具有目的基因(溶菌酶基因)的甘农1号及和田苜蓿的转基因植株,为转基因抗病苜蓿新品种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研究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进行3个苜蓿品种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的研究,优化了苜蓿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条件。以苜蓿3个品种的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消毒方式对种子消毒效果、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品种G1、G3、HT最适的消毒方式为20%次氯酸钠处理25min,该处理条件下三者发芽率均最高,分别是93%、84%、97.5%;获得3个苜蓿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较成熟体系,MS培养基+2mg/L2,4-D+0.5mg/LKT处理条件下,G1、G3、HT的出愈率分别为98.5%、90%、99.5%;在愈伤分化阶段,当NAA浓度为0.5mg/L时,G1和G3的分化率达到最大,分别为74%和47%,当NAA浓度为0.05mg/L时,HT分化率最大,为62%。2.探索了三个苜蓿品种试管苗微繁的最适浓度生长调节剂,优化了适宜转基因试管苗大量扩繁的稳定条件本试验以甘农3号(G3)、和田(HT)、陇东(LD)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生根粉(ABT)对苜蓿微扦插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2mg/LNAA处理下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试管苗生根率达100%,且具有较高的生根数(8),最大根长(17.5cm),株高和叶片数也显着高于对照(CK)和其他处理(P<0.05);0.1mg/LNAA处理下的和田紫花苜蓿试管苗的根系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生根率为100%,具有较高的生根数(7),最大根长(29.6cm),株高和叶片数也显着高于对照(CK)和其他处理(P<0.05);0.2mg/LNAA处理下的陇东紫花苜蓿试管苗的根系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生根率100%,并具有较高的生根数(7),最大根长(10.2cm),株高和叶片数也显着高于对照(CK)和其他处理(P<0.05)。因此,在设置的浓度梯度下,甘农3号和陇东紫花苜蓿微扦插试管苗生长的最适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是0.2mg/LNAA,适于和田紫花苜蓿的是0.1mg/LNAA。3.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经PCR和荧光定量检测,取得了阳性证据。对转化植株进行荧光检测和PCR检测,筛选含有LYZ-GFP双元基因的转基因植株荧光跟踪显微检测,发现G1、G3、HT的愈伤组织均存在发绿色荧光的愈伤组织;对G1和HT抗性植株进行叶片荧光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叶片发绿色荧光;提取荧光检测呈阳性的G1和HT抗性植株DNA,进行GFP基因和LYZ基因PCR扩增分析,结果显示:6株甘农1号杂花苜蓿荧光检测阳性植株经PCR扩增后,均出现750bp的GFP基因条带,其中4株扩增后出现500bp的LYZ基因条带,1株和田扩增出500bp的Lyz基因条带。

董瑜[3](2016)在《不同因子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 L.)植物,又名白毛藤、毛风藤。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抗癌等功效,其主要药用成分为薯蓣皂苷元。目前对白英的研究主要在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而对其毛状根诱导及培养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农杆菌C58C1诱导白英叶片获得白英毛状根,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毛状根生长量以及提高毛状根在一定培养时间内其主要药用成分的积累,探讨了植物生长物质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萘乙酸(α-Naphthaleneacetic,NAA)以及秋水仙素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同时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毛状根根尖并诱导其植株再生。为白英毛状根扩大化生产、提高薯蓣皂苷元含量以及白英种质创新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农杆菌C58C1浸染白英叶片10 min,经共培养4 d后,光照培养10 d左右开始有毛状根长出。白英毛状根能够在无植物生长物质的培养基中迅速生长,毛状根表现出无向地性、分枝多且密被根毛等特性。经除菌培养后,将毛状根转入1/2 MS液体培养基中黑暗震荡培养。通过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合成动态的研究,发现毛状根在培养12 d后进入生长对数期,36 d时达到生长高峰,薯蓣皂苷元含量也在毛状根培养至36 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稳定。2.研究了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BA、NAA或6-BA与NAA的组合处理白英毛状根不同时间,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毛状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变化。结果表明,6-BA抑制白英毛状根的生长,且随6-BA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6-BA能增加白英毛状根每克干物质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但降低培养瓶中毛状根薯蓣皂苷元总量。低浓度NAA对毛状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经0.5 mg·L-1 NAA处理的毛状根在培养30 d时干重达到同期对照的1.76倍。虽然NAA降低每克干物质中薯蓣皂苷元含量,但提高培养瓶中毛状根薯蓣皂苷元总量,薯蓣皂苷元总量最高可达0.97mg(DW)·瓶-1,是对照整个培养过程中最大值的1.37倍。6-BA与0.5 mg·L-1 NAA的结合抑制白英毛状根的生长,同时降低每克干物质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因此,在白英毛状根液体培养过程中,向1/2 MS培养基中单独加入0.5 mg·L-1左右低浓度的NAA,能够增加白英毛状根生物量并提高薯蓣皂苷元总量。3.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白英毛状根,研究其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同时诱导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毛状根根尖植株再生。结果表明,在处理时间上,经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24 h毛状根生长量随浓度升高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处理48 h均促进毛状根的生长,处理72 h后,毛状根的生长都受到抑制。其中,0.3%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24 h能明显提高白英毛状根生长量,毛状根生物量为对照的1.49倍;而经0.5%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24 h的毛状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最高。综合来看,经0.3%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24 h将同时有利于白英毛状根的生长及薯蓣皂苷元的积累。通过诱导获得了部分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毛状根再生植株,这些再生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表现出节间变短、茎杆粗壮、叶片表皮毛增多、气孔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降低等特征。

李国新[4](2015)在《牛蒡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建立牛蒡毛状根培养体系并高效合成次生代谢产物,本文通过利用发根农杆菌R1000、R1、R15834三种菌株来对牛蒡外植体进行诱导,通过对外植体的选择、侵染时间、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不同菌液浓度、培养基pH值等的检测,优化出最佳诱导牛蒡毛状根体系,通过对诱导出的牛蒡毛状根进行PCR检测,确认Ri质粒中的T-DNA整合到基因组中,从培养出的毛状根中筛选长势好的的根系,进一步液体扩大培养,对毛状根扩大培养的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毛状根生长曲线、液体培养基的筛选以及不同碳源影响的研究,筛选出最适牛蒡毛状根生长的液体培养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牛蒡毛状根中牛蒡苷的含量,与牛蒡子、牛蒡根进行牛蒡苷含量对比。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出提取牛蒡毛状根中牛蒡苷的最佳提取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发根农杆菌R1对牛蒡根部进行毛状根诱导,对愈伤组织侵染12min后,进行预培养48h共培养36h,在浓度为0.8、pH值为6.5的培养体系中诱导毛状根,通过PCR检测到T-DNA已整合到基因组中;进一步液体扩大培养时,选择White培养基,加入蔗糖作为碳源,培养周期为28天最适宜;对牛蒡毛状根、原植物牛蒡子、牛蒡苷进行HPLC含量检测对比结果显示,牛蒡毛状根中牛蒡苷最高,是牛蒡子中牛蒡苷含量的1.16倍,并用正交试验对牛蒡毛状根中牛蒡苷提取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为1:20,超声提取时间为30min,此条件下,牛蒡苷的提取率为7.345%。

施和平,朱远锋,王蓓,孙蒋兵,黄胜琴[5](2014)在《香石竹毛状根诱导、离体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利用发根农杆菌遗传转化所产生的毛状根来创新香石竹种质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叶盘法,建立了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对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叶片外植体的遗传转化及其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ATCC15834感染香石竹幼嫩叶片外植体12 d后,从叶片外植体切口中脉处产生白色毛状根,21 d后约90%的叶片外植体产生毛状根。所获得的无菌毛状根能在无外源激素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快速自主生长。PCR扩增和硅胶薄层层析结果显示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 B和rol C基因以及冠瘿碱合成酶基因已在香石竹毛状根基因组中整合并得到表达。将毛状根置于MS+6-BA 1.0-3.0 mg/L+NAA 0.1-0.2 mg/L中培养15 d后产生淡黄绿色的疏松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02 mg/L,培养6周后不定芽分化率为100%;平均每个愈伤组织产生30-40个不定芽;将不定芽转至1/2 MS或1/2 MS+0.5 mg/L NAA的培养基中10 d后产生不定根,发育成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移植于栽培基质中20 d后,成活率达95%以上。

芦婕[6](2014)在《盾叶薯蓣三倍体细胞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文中研究表明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植物,别名黄姜,火头根。其根茎中富含的薯蓣皂苷元是合成甾体类激素和避孕药的主要原料,因人工难以合成,被人们称为“药用黄金”。本研究室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诱导胚乳培养获得了盾叶薯蓣三倍体试管苗,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盾叶薯蓣三倍体细胞悬浮培养及其植株再生过程,以期建立细胞悬浮培养与高频率植株再生技术体系,为利用盾叶薯蓣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薯蓣皂苷元奠定技术基础。本实验的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三倍体盾叶薯蓣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是MS+2,4-D1.5mg·L-1+6-BA1.0mg·L-1,其诱导率达80.56%。经35代后,根据其颜色特征和质地,可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2.三倍体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选择颜色质地较好的I型愈伤组织建立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分为延迟期(03d),对数期(312d),静止期(1215d)。细胞活力,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均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细胞培养液的pH值先下降后趋于平缓,维持在4.87.0之间;培养液的电导率在12天时降至最低点,进入静期后,培养液的相对电导率开始回升,后渐趋于平缓;培养初期,培养基中磷酸盐、硝酸盐、铵盐浓度分别为118.75mg·L-1、2.44×103mg·L-1、3.71×102mg·L-1,培养结束时,培养液中分别有9.26%、20.47%、6.13%的磷酸盐、硝酸盐、铵盐剩余;延迟期,细胞培养物中皂苷元合成速度较慢,3天后皂苷元迅速合成,9天时皂苷元含量达到最大,为0.58%,之后皂苷元含量下降,进入静止期后,皂苷元含量维持在0.41%左右。3.三倍体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优化。盾叶薯蓣三倍体细胞悬浮培养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和皂苷元合成能力的适宜条件是:以3/4MS+NAA1.0mg·L-1+6-BA0.2mg·L-1为培养基,4.5g·L-1(DW)的接种量,12天的继代周期,30g·L-1蔗糖作为碳源,pH值调至6.0左右。此外,研究了酵母、Cu2+诱导子及前提物质乙酸钠对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影响。当酵母诱导子浓度为2.5%(v/v)时,细胞干重及皂苷元含量最高,分别为18.77g·L-1和0.81%;当乙酸钠浓度为0.5mg·L-1时,细胞的干重和皂苷元含量最大,分别为15.00g·L-1和0.79%。相对于对照,添加不同浓度的Cu2+对盾叶薯蓣三倍体细胞的生长及皂苷元没有促进作用。4.三倍体悬浮培养细胞的植株再生。适宜的分化培养基为MS+6-BA2.0mg·L-1+NAA0.4mg·L-1,培养180天可获得再生苗。将23cm的带芽茎段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30天待根数增多且粗壮后进行驯化移栽,移栽苗成活率达80%。

侯丽丽,施和平,余武,曾宝强,周卓辉[7](2014)在《烟草毛状根多倍体诱导及其植株再生》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烟草的烟碱含量,采用发根农杆菌遗传转化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进行了烟草毛状根及其多倍体诱导、植株再生及其烟碱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ATCC15834感染烟草叶片外植体8 d后产生白色毛状根,15 d后所有叶片外植体产生毛状根。毛状根能在无外源激素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PCR扩增结果显示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 B和rol C基因以及冠瘿碱合成酶基因已在烟草毛状根基因组中整合并得到表达。烟草毛状根多倍体诱导的最适条件为0.1%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6 h,其多倍体诱导率为64.71%。经秋水仙素加倍的烟草毛状根多倍体植株再生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0.2 mg/L。与对照(二倍体非转化植株)相比,烟草二倍体毛状根再生植株的顶端优势减弱,腋芽增多,叶片变窄;而烟草毛状根多倍体再生植株茎更粗,节间变短,叶色更深,叶片的宽度和厚度均较对照明显增大。根尖细胞染色体压片观察证实,所获得的烟草毛状根多倍体再生植株为四倍体,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约为4n=96。盆栽实验表明,烟草二倍体毛状根植株和多倍体毛状根再生植株比对照植株延迟约21 d开花。GC-MS检测表明,烟草毛状根多倍体再生植株的烟碱含量比对照及二倍体毛状根再生植株显着提高,分别约为对照及二倍体毛状根再生植株的6.90倍和4.57倍。

尹秀[8](2013)在《棉花分生组织转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多研究学者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改良棉花性状,已成功获得了多种优良品质的转基因棉花。大多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及花粉管道法,其中关于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的研究颇多且研究机理较清楚。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体系通常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经历组织培养的过程获得再生植株。但该遗传转化体系通常受到基因型限制、转化周期长、成胚率低等因素的限制。棉花茎尖分生组织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不受品种的限制及实验周期短。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对棉花茎尖分生组织遗传转化体系进行改良。目的:高速涡旋的玻璃粉创伤新陆早33成熟棉胚的茎尖分生组织,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usA报告基因导入棉花,通过检测评估该方法的转化效率,探讨不同的转化条件(不同菌株、不同浓度、不同侵染方式、玻璃粉量及涡旋时间)对该方法遗传转化的影响。方法:棉花种子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用手剥离出棉胚,去除子叶后完全暴露出茎尖分生组织且不受损伤。2mL MS液体培养基、玻璃粉及棉胚转至10mL离心管,3000rpm高速涡旋创伤成熟棉胚后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设置了不同的单因素转化条件:两种菌种、三种菌液浓度、不同侵染方式、三种不同玻璃粉量及两个涡旋时间。GUS组织化学染色部分棉胚及石蜡切片观察棉胚转化情况,余下棉胚筛选培养出幼苗,移栽后对幼苗叶片进行卡那霉素初步筛选、PCR检测及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农杆菌LBA4404与GV3101分别侵染棉胚,GUS染色发现农杆菌LBA4404转化棉胚后较多细胞能被着色。GUS染色发现菌液浓度OD600为0.8时棉胚的较多细胞被着色,能表达gusA的活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侵染棉胚,GUS染色发现方法1转化棉胚后较多细胞能被着色。玻璃粉量越大对棉胚的损伤越严重,即插入棉胚的玻璃粉量越多,GUS染色发现0.2g玻璃粉转化条件下棉胚及茎尖分生组织较多的细胞被染成蓝色。随着玻璃粉量加大,幼苗成活率降低,0.2g玻璃粉转化条件下成活12株幼苗,比较适宜。涡旋时间越长对棉胚及茎尖分生组织损伤越严重,即插入棉胚的玻璃粉量越多,成苗量下降,涡旋90s转化条件下成苗量较低,但转化效率有所提高,获得2株GUS阳性苗。将染色后的棉胚石蜡切片后发现茎尖分生组织被染色且多层细胞能被着色。移栽成活78株幼苗,成活率为72.2%,用高浓度(200g/L)卡那霉素筛选幼苗叶片,筛选效果不明显。PCR检测到3株幼苗能扩出494bp条带,GUS染色叶片后未被着色,为假阳性。结论:农杆菌LBA4404转化效果较好;菌液浓度OD600为0.8时转化效果较好;方法1的侵染效果较好。不同玻璃粉量及涡旋时间越长对棉胚及茎尖分生组织损伤越严重,越难以发育出幼苗,但涡旋时间越长有利于转化。对幼苗检测后未获得转基因植株,该方法转化效率较低。

石松青[9](2013)在《大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及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不仅是重要的高蛋白饲料与油料作物,在我国更是一种传统的美食,其丰富多样的豆类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食物。历来多种病虫害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品质与产量,加之外来转基因大豆大量入侵使得我国本土大豆工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NBS类抗病基因在植物抗病基因组中含量较多而且具有保守的结构域,为其从大豆中克隆出这类抗病基因提供了可能,从抗病性强、蛋白高的地方大豆中克隆出抗病基因转入其他基因型品种对于研究NBS结构域的功能及抗病机理、抗病基因的连锁定位、大豆抗病育种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 NBS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根据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3对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湖南黑豆与福建黑豆的cDNA中扩增出100多个克隆,测序鉴定出2个有通读阅读框并且具有NBS结构域的片段:FNBS1、FNBS3。FNBS1大小为534bp,编码181个氨基酸,包含P—loop、kinase--2、HD等结构域;FNBS3大小为513bp,编码169个氨基酸,包含P—loop、HD等结构域,2个片段均具有NB-ARC结构域(在植物中与抗病有关),FNBS1与大豆抗病蛋白RPM1同源性为97%,FNBS3与大豆抗TMV蛋白的同源性为99%。2.农杆菌介导大豆转化体系的优化: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不同的器官、抗氧化剂等因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对大豆的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通过对3个不同基因型的丛芽发生能力的比较发现湖南青豆的丛芽率最高达到60%,平均丛芽发生能力大于3;对比福建青豆不同的器官发现子叶节的丛芽率最高达到35%;在研究抗氧化剂对转化效率影响的实验中发现,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能明显提高GUS瞬间表达率,从15.2%显着提高到40.8%,而且能有效地抑制浸染过程外植体伤口处的褐化与组织的死亡。3.大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遗传转化: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NBS,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大豆与烟草,得到了大豆转基因阳性苗2株,转化率为1.08%,得到烟草转基因阳性苗15株,转化率达到45.6%,经除草剂涂抹烟草实验发现阳性植株的抗除草剂能力明显高于未转基因的植株。

刘小英[10](2013)在《枇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优化》文中指出论文以不同品种枇杷为试验材料,以诱导的愈伤组织状态以及愈伤含有的Ursolic Acid(UA)及Oleanic acid(OA)含量为指标,选择适宜枇杷细胞悬浮培养的品种、外植体以及适宜的激素配比,建立良好的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体系。将该愈伤组织转入液体进行振荡培养,初步建立枇杷细胞悬浮培养系,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建立适宜枇杷细胞生长及UA、OA含量积累的培养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枇杷优良愈伤组织的获得及继代培养试验从枇杷品种、外植体部位、激素配比、显微观察方面研究,获得枇杷悬浮培养适宜的愈伤,结果表明:最适宜枇杷细胞悬浮培养及UA、OA含量积累的枇杷品种为早钟6号,虽然含有的UA、OA含量较低(6.898、2.343mg/g.DW),但其诱导率高(83.697%)、愈伤组织嫩黄、疏松、颗粒明显,为最适枇杷品种。最适外植体为幼胚,花丝诱导率虽高(接近100%),但质地坚硬;叶片及茎尖的诱导率低;而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诱导率(83.17%)较高。同时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的UA及OA(5.099、1.617mg/g.DW)显着高于花丝、叶片、茎尖,为最佳外植体。最合适的幼胚诱导培养基为MS+1.0mg/L2,4-D+0.5mg/LKT,继代培养基为MS+0.5mg/L2,4-D+0.25mg/LKT。显微观察也表明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最适用于枇杷悬浮培养。同时,试验鉴于花丝诱导的优越性,对花丝愈伤组织进行调控,调控两代后出现细软、嫩黄的愈伤组织,但继代两三次后愈伤组织转白,水渍化,状态不佳,有待进一步研究。2枇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建立在枇杷细胞的液体培养中,细胞生长呈现典型的“S”曲线,培养周期为18d。以细胞FW增长倍数及UA、OA的增长倍数为衡量指标,对悬浮培养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悬浮培养最适培养基配方为:MS+NAA0.5mg/L,枇杷细胞鲜重25.863g.FW,为初始3.577倍,UA及OA含量分别为36.490、6.975mg/g.DW,为初始4.744倍、2.881倍。最适接种量80g/L,pH6.0,碳源浓度30g/L,温度25℃,光照400Lux,转速130r/min,装液量130mL/250mL。对最适激素的考察可知,生长素NAA>2,4-D>IBA,细胞分裂素KT>BA,且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单独作用效果好于组合作用,及NAA>KT>NAA、KT。同时,试验研究了诱导子对枇杷细胞生长及UA、O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g/LMJ的加入为试验中最适宜的诱导子,鲜重34.65g.FW,UA及OA含量33.089、6.496mg/g.DW,分别为对照CK的1.080、2.540、2.590倍。综上,试验建立了适宜的枇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3UA及OA含量的提取与测定试验在枇杷叶UA及OA超声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改良,以95%乙醇为溶剂,对UA、OA的超声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得到最适的提取方法为:超声功率50W、超声时间25min、料液比1:40、超声次数2次。在此方法下,测得枇杷细胞内UA及OA的超声提取率分别达99.3%、98.4%。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建立的HPLC法稳定性好、精确度高,UA、OA的分离度较好,适用于枇杷细胞的UA、OA含量测定。综上所述,试验建立了良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方法,获得了适宜枇杷悬浮培养的疏松、嫩黄、颗粒状明显的愈伤;在初步建立枇杷悬浮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优化悬浮培养条件,建立了适宜枇杷细胞生长及UA、OA含量积累的培养体系。

二、702烟草冠瘿系的单细胞克隆及其植株再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02烟草冠瘿系的单细胞克隆及其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甘草转基因毛状根诱导及培养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1 引言
    1.1 甘草种质资源分布及生长习性
    1.2 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
    1.3 甘草苷合成途径及相关酶研究
    1.4 毛状根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1.4.1 毛状根诱导及鉴定
        1.4.2 影响毛状根诱导的因素
        1.4.3 影响毛状根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因素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菌株及表达载体
        2.1.2 主要仪器及化学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CHI-OE毛状根的诱导及鉴定
        2.2.2 优良单克隆根系的筛选
        2.2.3 毛状根培养条件的优化
        2.2.4 甘草CHI-OE毛状根的生长及甘草苷合成的动态变化
        2.2.5 CHI基因的实时定量表达分析
        2.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根农杆菌工程菌PCR鉴定
    3.2 发根农杆菌诱导甘草毛状根及鉴定
        3.2.1 菌株类型对甘草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2.2 侵染时间对甘草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2.3 共培养时间对甘草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3 优良单克隆转基因根系的筛选
        3.3.1 HPLC方法学考察
        3.3.2 毛状根中甘草苷含量的差异性
    3.4 优良单克隆根系培养体系的优化
        3.4.1 培养基优化
        3.4.2 pH值优化
        3.4.3 诱导子影响
    3.5 甘草CHI-OE毛状根的生长及甘草苷合成的动态变化
4 讨论
    4.1 影响毛状根遗传转化的因素
    4.2 优良单克隆根系的筛选
    4.3 优良单克隆根系培养条件的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2)农杆菌介导LYZ-GFP双元基因对3个苜蓿品种的转化及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苜蓿转基因研究进展
        1.1 苜蓿再生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 苜蓿遗传转化受体研究进展
        1.2.1 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1.2.2 原生质体受体系统
        1.2.3 胚状体再生系统
        1.2.4 直接分化再生系统
        1.2.5 生殖细胞受体系统
        1.3 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3.1 农杆菌介导法在苜蓿中的应用
        1.3.2 基因枪法
        1.3.3 DNA直接转移导入原生质体
        1.3.4 显微注射法
        1.3.5 花粉管通道法
        1.4 苜蓿抗病性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2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其应用
        2.1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结构及其发光机理
        2.2 GFP在转基因研究中作为标记基因的几个优点
        2.3 GFP在转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3 溶菌酶的应用进展
        3.1 溶菌酶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其抗菌作用
        3.2 溶菌酶的分类
        3.2.1 植物溶菌酶
        3.2.2 动物溶菌酶
        3.2.3 微生物溶菌酶
        3.2.4 噬菌体溶菌酶
        3.3 溶菌酶的应用
        3.3.1 溶菌酶在食品上的应用
        3.3.2 溶菌酶在医药上的应用
        3.3.3 溶菌酶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紫花苜蓿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试剂与植物激素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消毒以及外植体的获得
        2.2.2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2.2.3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2.2.4 再生植株移栽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消毒方式对种子污染情况及发芽率的影响
        2.3.2 愈伤组织诱导
        2.3.3 愈伤组织分化
    2.4 讨论
        2.4.1 苜蓿种子消毒方式分析
        2.4.2 苜蓿愈伤诱导
        2.4.3 苜蓿愈伤组织分化
第三章 生长调节剂对苜蓿微扦插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管苗插穗的获得
        3.2.2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及测定指标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调节剂对甘农3号(G3)紫花苜蓿微扦插试管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3.3.2 生长调节剂对和田(HT)紫花苜蓿微扦插试管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3.3.3 生长调节剂对陇东(LD)紫花苜蓿微扦插试管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苜蓿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4.1 试验材料
        4.1.1 材料
        4.1.2 生化试剂
        4.1.3 农杆菌培养基
        4.1.4 主要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工程菌的纯化及农杆菌侵染液的制备
        4.2.2 侵染受体材料的确定
        4.2.3 选择压卡那霉素(Kan)浓度的确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2 侵染受体材料的确定
        4.3.3 选择压卡那霉素(Kan)浓度的确定
    4.4 讨论
        4.4.1 农杆菌侵染的受体材料的优化
        4.4.2 卡那霉素(Kan)有效浓度分析
第五章 转化植株的荧光检测与目的基因的PCR检测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荧光检测
        5.2.2 PCR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荧光检测
        5.3.2 PCR检测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不同因子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白英的研究进展
        1.1.1 白英的生物学特性
        1.1.2 白英的化学成分
        1.1.3 白英的药理作用
        1.1.4 白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 薯蓣皂苷元
    1.3 发根农杆菌
    1.4 毛状根
        1.4.1 毛状根的诱导
        1.4.2 毛状根的特点及应用
    1.5 影响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的因素
        1.5.1 培养基种类
        1.5.2 碳源
        1.5.3 氮源
        1.5.4 培养条件
        1.5.5 植物生长物质
        1.5.6 诱导子
        1.5.7 前体物
    1.6 秋水仙素诱导药用植物多倍体
        1.6.1 多倍体
        1.6.2 多倍体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1.6.3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方法
        1.6.4 秋水仙素诱导植物毛状根多倍体研究进展
        1.6.5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存在的问题
        1.6.6 多倍体的鉴定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3.2 实验方法
        3.2.1 白英毛状根的诱导与培养
        3.2.2 白英毛状根中rolB基因的分子检测
        3.2.3 白英毛状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HPLC检测
        3.2.4 植物生长物质处理白英毛状根
        3.2.5 秋水仙素处理白英毛状根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白英毛状根的诱导与培养
    4.2 白英毛状根中rolB基因的分子检测
    4.3 白英毛状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HPLC检测
        4.3.1 薯蓣皂苷元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白英毛状根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方法科学考察
        4.3.3 白英毛状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
    4.4 植物生长物质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4.4.1 6-BA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4.4.2 NAA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4.4.3 6-BA和NAA结合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4.5 秋水仙素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4.5.1 秋水仙素对白英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4.5.2 秋水仙素对白英毛状根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4.6 秋水仙素处理后白英毛状根植株再生
        4.6.1 处理后白英毛状根植株再生
        4.6.2 再生植株倍性检测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白英毛状根的诱导与培养
        5.1.2 植物生长物质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5.1.3 秋水仙素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5.1.4 秋水仙素处理后白英毛状根植株再生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4)牛蒡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牛蒡及其有效成分概述
        1.1 牛蒡的研究现状概述
        1.2 牛蒡的生物活性研究
    第二章 发根农杆菌及Ri质粒的研究进展
        2.1 发根农杆菌的性质
        2.2 Ri质粒的结构与生物学特征
        2.3 Ri 质粒的致病机理及转化方式
    第三章 毛状根的研究进展
        3.1 毛状根培养技术的优点
        3.2 影响毛状根诱导生长的因素
    第四章 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4.1 次生代谢物的合成机制研究及代谢调控
        4.2 植物基因工程
        4.3 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4.4 药物蛋白的应用
    第五章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研究内容
第二篇 试验内容
    第一章 牛蒡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牛蒡毛状根增殖培养体系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牛蒡毛状根中牛蒡苷的含量分析
        3.1 试验仪器与试剂
        3.2 牛蒡毛状根中牛蒡苷含量的测定
        3.3 牛蒡毛状根中牛蒡苷提取的优化
        3.4 牛蒡毛状根中牛蒡苷的含量分析
        3.5 单因素试验考察结果
        3.6 正交试验结果
        3.7 讨论
        3.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香石竹毛状根诱导、离体培养及其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菌菌株及培养
    1.2 外植体制备
    1.3 毛状根的诱导和培养
    1.4 毛状根遗传转化鉴定
        1.4.1 毛状根rol基因的PCR扩增
        1.4.2 冠瘿碱的硅胶薄层层析
    1.5 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1.6 再生植株的盆栽及其性状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石竹毛状根的诱导和培养
    2.2 毛状根rol基因的PCR扩增
    2.3 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及其不定芽分化
    2.4 不定芽生根诱导及移栽
3 讨论

(6)盾叶薯蓣三倍体细胞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目录
1 前言
    1.1 盾叶薯蓣简介
    1.2 盾叶薯蓣研究现状
        1.2.1 栽培技术
        1.2.2 品种选育
        1.2.3 组织培养
        1.2.4 化学成份分析及提取测定
        1.2.5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研究进展
        1.3.1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生产次级代谢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3.2 盾叶薯蓣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
        2.2.2 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培养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2.2.3 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 盾叶薯蓣三倍体悬浮细胞的植株再生
    2.3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
    3.2 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培养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3.2.1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细胞形态显微观察
        3.2.3 细胞活力测定
        3.2.4 皂苷元含量的测定
        3.2.5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6 悬浮培养过程中磷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测定
        3.2.7 培养液 pH 值测定
        3.2.8 培养液中电导率的测定
    3.3 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
        3.3.1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筛选
        3.3.2 接种量的筛选
        3.3.3 初始 pH 的筛选
        3.3.4 碳源种类的筛选
        3.3.5 碳源浓度的筛选
        3.3.6 无机盐浓度的筛选
        3.3.7 酵母、Cu~(2+)诱导子及前提物质乙酸钠对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影响
    3.4 盾叶薯蓣三倍体悬浮细胞的植株再生
        3.4.1 盾叶薯蓣三倍体悬浮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3.4.2 盾叶薯蓣三倍体悬浮细胞再生植株的生根与移栽
4 讨论
    4.1 正交设计在培养基筛选中的应用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 植物细胞生长特性及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4.3.1 植物细胞生长特性
        4.3.2 皂苷元含量变化
        4.3.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4.3.4 磷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变化
        4.3.5 培养液 pH 变化
        4.3.6 培养液电导率变化
    4.4 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
        4.4.1 接种量
        4.4.2 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
        4.4.3 碳源种类及浓度
        4.4.4 pH 值
        4.4.5 无机盐浓度
        4.4.6 诱导子及前体物质
    4.5 盾叶薯蓣三倍体悬浮培养细胞的植株再生
5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7)烟草毛状根多倍体诱导及其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菌菌株及培养
    1.2 烟草无菌苗的获得及其外植体制备
    1.3 烟草毛状根的诱导与培养
    1.4 毛状根的遗传转化鉴定
        1.4.1 毛状根rol基因的PCR扩增
        1.4.2 冠瘿碱的检测
    1.5 烟草毛状根的植株再生
    1.6 烟草毛状根多倍体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1.7 毛状根多倍体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1.7.1 根尖染色体压片法
        1.7.2 毛状根多倍体再生植株保卫细胞的观察
    1.8 毛状根多倍体再生植株次生物质烟碱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毛状根诱导与离体培养
    2.2 烟草毛状根遗传转化鉴定
    2.3 烟草毛状根多倍体的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2.4 毛状根多倍体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2.5 毛状根多倍体植株的形态特征及其烟碱含量分析
    2.6 毛状根多倍体再生植株烟碱含量的测定
3 讨论

(8)棉花分生组织转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组织培养
        1.1.1 棉花体细胞培养
        1.1.2 棉花胚珠培养
        1.1.3 棉花花药培养
        1.1.4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
        1.1.5 棉花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1.2 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棉花上的应用
        1.2.1 农杆菌介导法
        1.2.2 基因枪法
        1.2.3 花粉管道法
    1.3 标记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1.3.1 选择标记基因
        1.3.2 报告基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
    2.1 植物材料
    2.2 菌株及质粒
    2.3 实验仪器
    2.4 主要试剂
    2.5 培养基、试剂配制
        2.5.1 MSB、AB 培养基母液配制方法
        2.5.2 抗生素母液配置
        2.5.3 植物激素母液的配置
        2.5.4 LB、诱导培养基
        2.5.5 质粒提取液
        2.5.6 10 倍 TE 溶液
        2.5.7 X-Gluc 染液
        2.5.8 FAA 固定液
        2.5.9 TAE
        2.5.10 DNA 提取液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pBp35S 质粒提取及鉴定
        3.1.1 大量提取 pBp35S 质粒
        3.1.2 酶切鉴定
    3.2 农杆菌电击转化及转化子鉴定
        3.2.1 农杆菌 LBA4404 感受态细胞制备
        3.2.2 电击转化农杆菌 LBA4404
        3.2.3 农杆菌 GV3101 感受态细胞制备
        3.2.4 电击转化农杆菌 GV3101
        3.2.5 菌落 PCR 鉴定转化子
        3.2.6 菌液保存
    3.3 棉花下胚轴及叶柄遗传转化
        3.3.1 无菌苗的制备
        3.3.2 农杆菌的培养及侵染
        3.3.3 侵染与共培养
        3.3.4 棉花抗性愈伤诱导
        3.3.5 棉花抗性愈伤 GUS 组织化学检测
    3.4 棉花茎尖分生组织的遗传转化
        3.4.1 菌种培养与侵染液制备
        3.4.2 棉胚制备
        3.4.3 转化
        3.4.4 共培养
        3.4.5 筛选培养
        3.4.6 GUS 组织化学染色
        3.4.7 石蜡切片
        3.4.8 幼苗培养
        3.4.9 练苗及移栽
        3.4.10 卡那霉素检测幼苗
        3.4.11 幼苗的叶片进行分子检测
        3.4.12 以幼苗的叶片进行 GUS 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pBp35S 质粒鉴定及农杆菌转化
        4.1.1 pBp35S 质粒的酶切鉴定
        4.1.2 pBp35S 质粒转化农杆菌 LBA4404 和 GV3101
    4.2 棉花下胚轴及叶柄的转化
        4.2.1 愈伤诱导、筛选及分化
        4.2.2 抗性愈伤的 GUS 组织化学检测
    4.3 棉花茎尖分生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4.3.1 不同农杆菌菌株对转化的影响
        4.3.2 菌液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4.3.3 不同侵染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4.3.4 不同玻璃粉量对棉胚损伤的影响
        4.3.5 涡旋时间对对幼苗损伤及转化的影响
        4.3.6 棉胚石蜡切片
        4.3.7 成活幼苗移栽及卡那筛选
        4.3.8 PCR 检测
        4.3.9 GUS 组织化学染色幼苗叶片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9)大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及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野生大豆的研究进展
    1.3 抗病基因(R)综述
        1.3.1 大豆 NBS-LRR 类抗病基因同源克隆研究
        1.3.2 R 基因克隆的方法
    1.4 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
        1.4.1 大豆遗传转化的方法
        1.4.2 大豆遗传转化的再生体系
    1.5 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因素
        1.5.1 大豆品种及受体材料
        1.5.2 农杆菌的株型
        1.5.3 酚类化合物与抗氧化剂
    1.6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大豆品种
        2.1.2 菌株及质粒
        2.1.3 药品与试剂盒
        2.1.4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NBS 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
        2.2.2 NBS 类抗病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及优化体系的研究
        2.2.4 叶盘法转化烟草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 NBS 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及分析鉴定
        3.1.1 大豆叶片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 PCR 扩增
        3.1.2 RNA 的提取及 RT-PCR
        3.1.3 目的基因片段的测序及分析鉴定
    3.2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 农杆菌介导大豆转化体系的优化
        3.3.1 消毒时间对大豆种子发芽与污染的影响
        3.3.2 不同器官外植体对丛芽的影响
        3.3.3 不同基因型子叶节外植体对丛芽的影响
        3.3.4 抗氧化剂对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 GUS 瞬间表达的影响
        3.3.5 转基因大豆的再生过程
    3.4 转基因大豆阳性植株的检测
        3.4.1 PCR 检测
    3.5 转基因烟草的再生
    3.6 转基因烟草的 PCR 检测
    3.7 除草剂涂抹检测
4 讨论
    4.1 大豆中 NBS 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4.2 大豆抗病基因 NBS 同源序列表达检测
    4.3 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4.4 后续工作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pFGC5941 载体图谱
附录Ⅱ 培养基及部分试剂配方
致谢

(10)枇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枇杷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1.1 叶片培养
        1.2 茎尖培养
        1.3 胚培养
        1.4 胚乳培养
        1.5 花药培养
        1.6 原生质体培养
    2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
        2.1 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概况
        2.2 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的影响因子
        2.2.1 起始密度
        2.2.2 激素
        2.2.3 转速
        2.2.4 pH 值
        2.2.5 光照
        2.2.6 营养物质
        2.2.7 供氧状况
        2.3 提高植物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措施
        2.3.1 筛选高产细胞系
        2.3.2 添加诱导子
        2.3.3 前体饲喂
        2.3.4 适宜的培养方法
        2.4 枇杷同科属植物的细胞悬浮培养
    3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研究进展
        3.1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
        3.2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药理作用
        3.3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合成途径
        3.4 枇杷叶片 UA 和 OA 的提取工艺流程
        3.5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提取及 HPLC 测定
    4 研究技术路线
    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枇杷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保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材料处理及消毒
        1.2.2 枇杷愈伤诱导的优化
        1.2.3 花丝愈伤状态调控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激素配比对枇杷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 枇杷品种对愈伤组织诱导及 UA、OA 含量的影响
        2.3 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及 UA、OA 含量的影响
        2.4 枇杷愈伤组织继代方式的选择
        2.5 枇杷愈伤细胞的显微观察
        2.6 枇杷花丝愈伤状态的调控
    3 讨论
        3.1 AgNO3处理对枇杷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保持作用不大
        3.2 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较适用于枇杷细胞悬浮培养
        3.3 花丝愈伤调控可深入研究
第三章 枇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及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获取悬浮培养种子液
        1.2.2 悬浮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1.2.3 悬浮培养条件的优化
        1.2.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悬浮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2.2 悬浮培养条件调控因子的筛选
        2.2.1 接种量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和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2.2.2 pH 值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和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2.2.3 转速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和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2.2.4 装液量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和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2.2.6 碳源浓度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和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2.2.7 光照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和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2.2.8 温度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和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2.2.9 激素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及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2.2.10 诱导剂对枇杷悬浮细胞生长和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激素单独使用比组合效果好
        3.2 适宜的外界培养条件优化悬浮培养系
        3.3 环境胁迫下细胞增殖及有效次生代谢产物积累规律
第四章 熊果酸、齐墩果酸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色谱条件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1.2.4 熊果酸及齐墩果酸的计算方法
        1.2.5 标准曲线的制定
        1.2.6 样品提取率测定
        1.2.7 样品提取工艺改良
        1.2.8 提取优化验证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UA、OA 检测体系的建立
        2.2 检测方法考察
        2.2.1 线性关系试验
        2.2.2 精密度试验
        2.2.3 稳定性试验
        2.2.4 重复性试验
        2.3 样品提取率分析
        2.4 提取优化分析
        2.4.1 提取功率对熊果酸、齐墩果酸提取量的影响
        2.4.2 提取时间对熊果酸、齐墩果酸提取量的影响
        2.4.3 料液比对熊果酸、齐墩果酸提取量的影响
        2.4.4 提取次数对熊果酸、齐墩果酸提取量的影响
        2.4.5 样品提取优化正交试验分析
        2.5 提取优化验证分析
    3 讨论
        3.1 试验建立了最优的提取工艺
        3.2 超声提取法适用于枇杷细胞 UA 及 OA 含量的测定
        3.3 以植物细胞为提取材料具有显着优点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702烟草冠瘿系的单细胞克隆及其植株再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草转基因毛状根诱导及培养体系的建立[D]. 靳小莎.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2]农杆菌介导LYZ-GFP双元基因对3个苜蓿品种的转化及其表达分析[D]. 张静.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3]不同因子对白英毛状根生长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D]. 董瑜. 西南大学, 2016(02)
  • [4]牛蒡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D]. 李国新.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
  • [5]香石竹毛状根诱导、离体培养及其植株再生[J]. 施和平,朱远锋,王蓓,孙蒋兵,黄胜琴. 生物工程学报, 2014(11)
  • [6]盾叶薯蓣三倍体细胞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D]. 芦婕.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2)
  • [7]烟草毛状根多倍体诱导及其植株再生[J]. 侯丽丽,施和平,余武,曾宝强,周卓辉. 生物工程学报, 2014(04)
  • [8]棉花分生组织转化技术的研究[D]. 尹秀.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9]大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及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D]. 石松青.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10]枇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优化[D]. 刘小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702烟草冠胆系单细胞克隆及植株再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