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佳[1](2011)在《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义的“中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今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狭义的“中亚”,在苏联解体后,主要指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的范围。本文中的“中亚”即狭义概念所指的上述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交流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数千年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各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民族亲缘关系是当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基础和背景。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领域的友好交流合作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与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崭新时期。全文由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组成,约25万字。导论第一节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节界定本文中“中亚”和“西域”的地理范围。第三节介绍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上篇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考古学研究证明了远古时期中国北方与中亚北部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已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汉武帝时期张骞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建立起中国与中亚诸古国的直接联系,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仍与中亚地区保持了政治上的联系。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来自中亚的一批高僧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进入鼎盛时期。唐朝对西域加强控制和管理,尤其是西域和中亚地区并入唐朝版图,中原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中亚诸国与唐朝间密集的人员往来、大量的通贡事实、贡赐物品的丰富反映出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密切。这一时期,大量中亚粟特人迁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宋朝中原与中亚的交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西辽契丹人统治中亚,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深刻。2、中亚萨曼王朝和我国喀喇汗王朝所属的中国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蒙元时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人创立了欧亚统一的政治空间和民族融合新环境。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1、我国内地与中亚察合台等汗国的往来与交流。2、伴随着蒙古人的几次大规模征服活动,大量中亚各族居民迁入中原地区,对元代社会和中国民族结构产生了影响。第五章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中亚帖木儿王朝统治的130多年中,始终与明朝保持了频繁的使臣往来和贡赐形式为主的贸易关系,文化上的交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清代中期清政府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中亚哈萨克、布鲁特中的部分部落归附于清朝,并与清朝保持了密切的贡使往来和贸易关系。清朝与哈萨克、浩罕之间的贸易对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中亚与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六章辛亥革命以后直至中亚五国独立之前,中国与俄属及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苏联解体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中亚地区作为俄国和苏联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政府没有直接的交往。然而,与中亚毗连的中国新疆地区在此期间仍先后与俄国和前苏联保持了联系,尤其是贸易关系。新疆与中亚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关系由于二十世纪政治风云的变幻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下篇中国与独立后中亚五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一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保持着高层领导人、议会、政党、政府部门等各层面的频繁交往,经常就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互信不断加深。在政治领域积极的交流合作成为各领域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关系到彼此的核心利益。作为近邻,中亚地区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息息相关。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三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中居中心地位。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经济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决定了彼此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第四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发展中国与中亚地区持久、稳定的睦邻关系来说,文化交流承载着比其他领域合作更重大的使命。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推进人文领域合作。尤其是近年加强了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需要有长远规划的工作。第五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建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展开了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了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合作机制和法律基础建设,并在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初步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符合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语通过各章的研究,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总体特点,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展的一些特点作了简要总结,主要观点包括:1、中国与中亚地区数千年的交往基本上是和平交往的历史。2、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的历史是与丝绸之路密切交织、不可分割的历史。3、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亲缘关系是今天开展友好交流的积极因素。4、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封建王朝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以宗藩关系为基础、贡赐往来是主要的交流形式。5、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完全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中国在今天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中,仍应防止“大国主义”、“大民族主义”以及部分国人的盲目自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领域的交流中,应该使中亚国家得到充分的尊重的重视。6、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交流自古至今一直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地位。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延续。7、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鉴于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存在的中国“走出去”的多,中亚“走进来”的少的状况,中国应防止文化交流的单向发展,以免给“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以口实。
门洪华,刘笑阳[2](2015)在《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Burikhanova Mariam(玛丽)[3](2012)在《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论述了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安全与文化教育领域关系的发展情况,在介绍独立后的塔吉克斯坦与中国确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也回顾了古代文化领域的交流情况。独立后的塔吉克斯坦曾陷入内战,国民经济遭受重创。实现国内和平后,塔吉克斯坦迫切需要发展对外合作以恢复国家经济。中国给塔吉克斯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塔在经济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为恢复塔国内经济和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合作组织是塔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两国在打击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和分离主义(简称三股势力)的斗争中进行了密切合作。这为维护独立后的塔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增强了中国西北边境的安全。上合组织在解决地区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已成为塔对外关系中优先发展的对象,这不仅由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也是由两国对区域和国际问题所持的一致立场所决定。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符合塔吉克斯坦的利益,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可靠和稳定的合作伙伴。
萧长啸[4](2010)在《中哈民间交流中的哈萨克人》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邻邦。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世界关注。近年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如何推动中哈关系朝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有近1700公里的公共边境线。“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商道,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从历史上就联系在一起了。哈萨克人虽然分属于中、哈两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起源、相同的文化。本文就是以中国哈萨克人为突破口,从中哈民间交流的角度,以中哈文化交流为根基,研究中国哈萨克人在中哈民间交流中的作用,试图找到一条新的促进中哈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途径。第一部分“跨越边界的交流”,说明两地区的哈萨克人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应当相互学习为各自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第二部分“中哈交流:冷热不均的难题”,讲述中哈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说明中哈民间交流将有助于破解中哈交流冷热不均的难题。第三部分“哈萨克人与中哈民间交流:阻力还是动力”,本节从中哈民间交流成果中得出中国哈萨克人会成为推动中哈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
AKHUNOV KHURSHED[5](2020)在《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塔吉克斯坦的发展进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随着塔吉克斯坦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塔吉克斯坦,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投资,一方面是建立面对中亚地区的开放窗口,通过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输出,促进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顺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俄罗斯在塔吉克斯坦投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地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投资后来居上,大有取代俄罗斯成为塔吉克斯坦头号投资大国的趋势。本文系统梳理中俄在塔吉克斯坦投资的历史,比较分析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领域和影响。同时,对比在拉赫蒙第四任期内中俄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差异,包括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的比较,分析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存在的挑战。最后,结合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实际情况,针对中俄在塔吉克斯坦投资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寻找和探索推动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新路径,增强外国投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核心竞争力。
唐诗[6](2019)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重考验,已经成为地区性和世界性大国,并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继承、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后,形成了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其精髓也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配合,与中国外交同步迈向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展这一外交智慧,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国际格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外交政策第一次被明确地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和平外交政策的支撑和依据,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外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服务。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抓住机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基本出发点。从建国之初为维护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国家独立,到为扞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再到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助推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立场。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最初的“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上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规范。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外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经验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叙述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及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论述,是对论文整体架构的把握,为论文的渐次展开提供了依据。正文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相关因素和基本逻辑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对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其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时代观和国际关系思想;其二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其三来源于近代中国以来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三个阶段的和平观念,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为重点论述,此外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建国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在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背景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作用,同时对这一阶段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进行评价。第四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在国内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以对官方文本的分析得出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徘徊发展的结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转折,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关键节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以继续发展。第五章记述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领中国外交走向全方位发展阶段。此后中国外交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走向,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这一阶段,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全面开展。第六章以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要叙述内容,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第七章主要是总结了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和平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体部分按时间脉络进行阐述,但不单纯叙述历史事件,在分析不同阶段影响和平外交政策的多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阐释,对其实践成果加以分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体概述,再次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外交未来走向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中国外交工作满怀希望,其必将走向日益精进与成熟。
宛程[7](2016)在《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且管理机构——即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也是中国参与的有关中亚地区安全议题的唯一一个区域多边合作机制。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入,在维护中亚地区安全和稳定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上合组织以“上海精神”为合作理念,不断提高了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有效地推动了成员国之间关系民主化的进展。更为重要的是,上合组织是中国安全战略和对外交往战略的重要实施平台,在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安全研究这一目前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客观要求出发,考察上合组织成立前后所面对的主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并在“三股势力”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中亚地区和我国威胁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同周边上合组织成员国范围内保持了稳定的成绩;探讨了上合组织如何在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强化其安全功能建设。这对总结中国参与或主导地区性国际机制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上合组织同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冷战后,非传统安全威胁取代了国家之间的对抗、冲突、战争等形式的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安全威胁。其中,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为代表的“三股势力”、毒品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严重威胁着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共同的安全威胁下,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形成了应对威胁的共同意愿,并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了重要的多边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但同时要指出是,虽然上述共同安全威胁的出现和共同合作意愿的产生在上合组织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上合组织得以成立的全部动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上合组织得以成立的前提,而成员国之间双边关系的提升尤其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则对上合组织的成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上合组织成立后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严峻,在当前,“伊斯兰国”向中亚地区的渗透和阿富汗安全局势的持续恶化都对上合组织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上述威胁,上合组织不断强化合作,使其保持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反恐机制日趋完善,不断健全打击恐怖主义的法律,执法、情报、司法等部门的合作稳步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同其他国际安全机制的互动也不断加深。成立15年来,上合组织的安全职能发挥保障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为其他领域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冷战后复杂的地缘安全环境的变化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也促使着应对这一问题的新安全理念——中国新安全观的产生。中国新安全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立足于冷战后国际和周边形势以及中国自身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安全理论。中国新安全观摒弃了旧安全观在安全主体的单一性、安全内涵的贫乏性、安全手段的对抗性以及安全目标的利己性,实现了对安全关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和合作性。中国新安全观在安全主体、安全内涵、安全手段和安全目的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对旧安全理论的更新和升级,顺应了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满足了中国自身安全的需要,它的提出和发展也促进了上合组织的形成,对上合组织的安全功能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反过来,上合组织确立了“上海精神”为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并通过发展经贸合作等措施实践了中国新国家安全观。上合组织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同时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发挥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在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境内外两个核心区——中亚和新疆的建设中,存在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值得指出的是,境内外核心区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安全威胁,例如“三股势力”、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边界纷争、战争以及国家政权非制度性更迭等。必须说明的是,不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安全问题特殊化,在坚持上合组织原则和“上海精神”的前提下,在上合组织安全功能范围内,以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特点对上述安全问题进行分类,不仅是上合组织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的前提,还可以有效增加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的实施效率。此外,在上合组织实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保障过程中,要重视和强化上合组织的非传统安全功能建设,加强对中亚地区安全威胁因素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高上合组织公共安全供给能力,切实制定、完善和落实打击“三股势力”等威胁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去极端化和网络反恐工作,使上合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目前,上合组织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发展;扩员造成的以中亚为中心的地缘中心的变化和争议;乌克兰危机对成员国关系的影响;与其他国际组织的竞争(主要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联盟);国际安全中的某些领域所造成的成员国的意见分歧;以及成员国关系改善缓慢,中亚地区合作水平不高的状况无明显改善等。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坚持在中国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的,推动上合组织的发展。主要建议如下:在安全目标上,要以“三股势力”为长期坚持打击的对象,在核心区上,要以中亚(包括新疆)为核心区,不宜扩大,要坚持以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为核心功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也不可能应对所有安全问题,要以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全面考虑安全问题,要处理好核心安全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协作;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促进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妥善应对和处理随着丝路经济带建设中“三股势力”扩散所带来的新安全挑战。本文以上海合作组织的非传统安全功能为研究视角和基本论述框架,讨论了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和上合组织及其成员国在应对和打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系,以及如何强化上合组织安全功能以推进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选取上合组织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时所取得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为研究案例,在上合组织十余年来应对和打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发展历程中阐述并验证关于上合组织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总结了上合组织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当前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日益对我国形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强化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的方案,其最终目的是尝试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以及其他对外战略的实施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策思考。
朱雄关[8](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李朝飞[9](2018)在《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文中指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直构筑所谓第一和第二岛链,奉行“遏制而不孤立”政策,在东北亚、东海、南海和南亚四大区域构筑反华“C型”包围圈,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是“东亚国家”,但中国更是一个“亚洲国家”,通过陆海联动、东西联通凸显陆海两栖型大国的优势与地位。中亚是中国突破西方封锁和战略围堵的重要突破口,是中国巩固西北边境地区稳定、预防极端组织和思想渗透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对中亚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塑造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构建意义重大,也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和地区大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包括宣介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力、宣传中国模式和建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未来还可以通过发展中国旅游、建立文化代表处、促进中国经典作品外译和促进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中亚各民族民心相通。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是中国特色的大外交,它是实力与影响力、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内宣与外宣相互统筹的结果,也是外交部、文化部、宣传部与商务部等各部委既相互分工又彼此配合的重要实践。主体、客体、路径和话语是新时代中国软实力外交的四大要素。未来,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应在主体整合、客体选择、路径创新和话语构建等方面,充分利用好“组合拳”,以民心相通为目标,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以政策沟通为保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载体,讲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民生优先”的故事,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中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和中国政治的影响力。
刘方平[10](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援助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援助国提供的对外援助只是该国本身所秉持的价值理念的一种外化形式,由此产生出了不同的援助类型、方式和目标追求。中国的对外援助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理论来源,反映出中国援外深刻的价值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在“两个大局”、“两种挑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援外开启了现代化的转型之路。在经历了数次援外改革以后,中国对外援助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援助理念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重视政治利益到重视经济利益转变;在援助原则上,平等互利四项原则成为中国援外的指导原则;在援助政策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不附加任何条件到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转变;在援助治理体系上,中国援外建立了以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为主要归口机构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在援助的方式上,优惠贷款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国援外新发展的引领下,中国对外援助实践逐渐进入到全方位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以亚洲、非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欠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为主,中国对外援助的领域大多集中在发展领域,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对受援国的援助相对较少,这也符合外交服务于经济的改革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南南合作的深化。通过Eviews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知,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与受援国GDP增长、双边贸易额以及中国对受援国的投资都乘正相关。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也为维护自身利益带来帮助。例如,受援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以及挫败国际反华提案等问题上给予中国宝贵的支持,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援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援外宣传工作不到位、援外项目生态问题政治化、援助手段较为单一以及援助理念有待进一步升级等。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援助实践表明,中国应当继续坚持“援助+合作”的特色援外模式,它既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又有助于促进双边经济发展,推动南南合作进程。中国还应当加强援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构,进一步促进援外领域的平衡,提高援外宣传工作,提升中国在援外领域中的话语权,为增进中国整体国家利益服务。但是,中国需要理性看待援助作用的边界,它并不是万能的,不应当在主观层面将其功能予以夸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援外体系,与美国、日本、英国等OECD组织成员国以及苏联相比,中国援外表现出了互利共赢、治理规范、经济优先、卓有成效等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应当在中国援外的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对外发展战略,这对中国援外来说,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一带一路”战略既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又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还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援外理论,提升中国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强化援外的战略功能,使其承担起更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援外的有效性,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稳定的地缘安全环境?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援外带来的现实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援外需要做出战略调整。在微观层面,中国可以考虑设立中国国际开发合作署来统筹援外工作,将援助的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并适当增加军事、安全援助,丰富援外手段,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在中观层面,中国援外应当以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要战略目标,实现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分工;在宏观层面,中国应当升级援外理念,引领人类全面发展需求,带动沿线国家参与国际治理,促使国际秩序更加公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关于论文的选题、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关于“中亚”和“西域”的概念及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
第三节 中亚各国概况 |
上篇:中国与中亚地区历史上的友好交流 |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 |
第一节 史前时期中国与中亚之间文化联系的踪迹 |
第二节 先秦文献中所见的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 |
第三节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 |
第一节 简述两汉对西北边疆的开拓和治理 |
第二节 两汉与中亚诸国的往来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中亚地区的往来 |
第四节 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
第五节 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 |
第一节 隋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交往 |
第二节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关系 |
第三节 唐朝与中亚地区之间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 |
第四节 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第一节 宋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第二节 蒙元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关系 |
第一节 明朝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友好交往 |
第二节 清代中期与中亚各汗国之间的往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辛亥革命后到中亚五国独立以前中国与俄属及苏联中亚 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新疆与俄(苏)属中亚的往来交流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
本章小结 |
下篇: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五国的友好交流 |
第一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 |
第一节 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发展彼此间关系的原则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政治方面各层次的友好往来 |
第四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文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问题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安全交流与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为发展双边经济贸易合作所做的努力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任重道远的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领域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
第四节 体育交流与合作 |
第五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 |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语: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友好交流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2)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推行伙伴关系战略的主要考量 |
(一)伙伴关系的内涵 |
(二)伙伴关系的战略考量 |
第一,拓展国家利益的需要。 |
第二,促进互利共赢的目标。 |
第三,实现共同利益的框架。 |
第四,冲破“大国崛起困境”的思考。 |
(三)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 |
其一,彰显理念。 |
其二,稳定双边。 |
其三,深化合作。 |
其四,制衡威慑。 |
其五,造就态势。 |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演进历程 |
(一)战略探索期(1993-2002年) |
(二)战略发展期(2003-2012年) |
(三)战略完善期(2013年至今) |
四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现状评估 |
(一)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整体趋向 |
第一,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
第二,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
第三,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
(二)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积极成效 |
其一,有利于中国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
其二,拓展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范围和空间。 |
其三,扩展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中国树立和平、开放、负责任、可预期的大国形象。 |
其一,增进双边政治信任。 |
其二,拓展经贸合作。 |
其三,强化安全协作。 |
其四,促进人文交流。 |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有待完善之处 |
五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政策建议 |
第一,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 |
第二,在中国大战略框架内,形成伙伴关系战略与其他战略构思的联动。 |
第三,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 |
第四,实现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
(3)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Краткое содержание |
引言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四 主要观点 |
第一章 塔中关系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塔中历史关系的回顾 |
第二节 塔中发展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
第二章 塔中关系的良性互动 |
第一节 塔中政治、军事领域关系的发展 |
一 双边领域经济关系 |
二 多边领域的政治、军事关系 |
三 上海合作组织与塔中安全合作关系 |
第二节 塔中经济关系的互动 |
一 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和存在的问题 |
二 不断加强的经济技术合作 |
第三节 文化、教育关系的发展 |
一 古代文化交往 |
二 现代文化的交流 |
第三章 塔中关系发展中的问题前景展望 |
第一节 塔中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
一 地缘优势 |
二 经济互补 |
第二节 塔中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
一 外部势力的影响 |
二 民族、宗教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存在 |
第三节 对塔中关系发前景的几点看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 |
俄文 |
网络资源 |
备注 |
(4)中哈民间交流中的哈萨克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主要创新点 |
2 跨越边界的交流 |
2.1 自然联系 |
2.2 人文脉络 |
2.3 人文差异 |
2.4 “回归”与“困惑” |
2.5 中哈文化交流 |
3 中哈交流:冷热不均的难题 |
3.1 中哈睦邻友好关系 |
3.2 中哈战略伙伴关系 |
3.3 前景展望 |
4 哈萨克人与中哈民间交流: 阻力还是动力 |
4.1 中哈民间交流的阻力 |
4.2 中哈民间交流的文化动力 |
4.3 霍尔果斯边境自由贸易区 |
4.4 中哈民间交流的成果 |
4.5 哈萨克人:中哈民间交流的重要动力 |
结语 |
附录:中哈外交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拟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跨国投资的理论研究 |
(三)塔吉克斯坦招商引资的评估 |
(四)外国投资对塔吉克斯坦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五)促进塔吉克斯坦引进外资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五、文章结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际投资理论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阶段理论 |
三、组合理论 |
四、技术地方化理论 |
五、对外援助 |
第二节 投资竞争战略的层次与分类 |
一、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
三、聚焦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1991-2000年国内战争阶段 |
一、塔吉克斯坦的投资环境 |
二、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投资 |
三、俄罗斯对塔吉克斯坦投资 |
第二节 2001-2012年恢复阶段 |
一、在塔吉克斯坦投资政策法律特点 |
二、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投资 |
三、俄罗斯对塔吉克斯坦投资 |
第三节 2013-2018战略机遇期 |
一、塔吉克斯坦投资政策 |
二、中俄与塔关系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拉赫蒙第四任期2013-2020 年中俄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对比 |
第一节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量对比 |
第二节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主体对比 |
一、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主体 |
二、俄罗斯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主体 |
三、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主体的对比 |
第三节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区域对比 |
第四节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行业对比 |
一、中国在塔的投资行业分布 |
二、俄罗斯在塔的投资行业分布 |
三、中俄在塔的投资行业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拉赫蒙第四任期内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动因和策略 |
第一节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动因 |
一、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利益 |
二、俄罗斯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利益 |
第二节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策略对比 |
一、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策略 |
二、俄罗斯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案例 |
第二节 俄罗斯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案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引进中俄外资对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塔吉克斯坦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 |
第二节 对塔吉克斯坦就业方面的影响 |
第三节 对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面临的风险与思考 |
第一节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挑战 |
一、政治风险 |
(一)宏观政治风险 |
(二)微观政治风险 |
二、经济风险 |
(一)利用国际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不合理 |
(二)投资区域不平衡 |
(三)缺乏发达国家投资 |
(四)面临中亚其它国家的竞争 |
第二节 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思考 |
一、促进企业投资调研,进行前瞻性调查 |
二、重视塔吉克斯坦人才的培养 |
三、实现企业投资的多元化 |
四、积极与政府沟通,获得政府支持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阐释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内容 |
(一)外交与外交政策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内容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与本质属性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 |
(一)外交政策演进的一般逻辑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 |
(三)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
(四)基于二元维度变化的演进逻辑 |
第二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有关和平外交思想的考察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和平观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时代观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国际关系思想 |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和平观念的承继 |
(一)“和合”思想 |
(二)“和而不同”思想 |
(三)“义利双行”思想 |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一)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二)民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 |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法理依据 |
(二)外交原则和惯例的基本规定 |
第三章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初期的背景 |
(一)为巩固政权、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
(二)“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及当前国际任务的判断 |
(四)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
(五)革命惯性的限制 |
二、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确立 |
(一)新中国外交原则与框架的建构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石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评价 |
(一)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中国外交崭新局面 |
第四章 和平外交政策在特殊阶段的曲折发展 |
一、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国内政策出现转向 |
(二)动荡的国际形势 |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
二、和平外交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
(一)和平外交政策的曲折发展 |
(二)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展 |
三、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阶段的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为扭转“左”倾思想对外交事务冲击的实际行动 |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中国外交发生转向 |
(三)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为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推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多重因素 |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 |
(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
(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四)国家定位与国家利益观的调整 |
(五)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内涵 |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提出 |
(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四)“和而不同”的新理念 |
(五)“和谐世界”的新构想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实施 |
(一)应用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关系 |
(二)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切实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四)实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
(五)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升华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背景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新时代下中国对时代的定位与判断 |
(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创新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创新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 |
三、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推进 |
(一)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
(二)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
(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四)以结伴不结盟政策带动多边外交发展 |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
(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
第七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经验 |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根本保障 |
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必要方法 |
三、内政外交的互动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内生动力 |
四、坚决扞卫国家利益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出发点 |
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依据 |
六、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发展诉求 |
七、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重要变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7)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导言 |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重要议题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理论重要成果的中国新安全观理念 |
(三)作为新安全观成功实践和当代中国对外战略重要实践的上海合作组织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五、问题陈述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动因分析 |
1.1 共同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前提 |
1.1.1 中苏关系的缓和中苏边界谈判的重启 |
1.1.2 五国两方谈判机制的形成 |
1.2 共同安全威胁的出现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基础 |
1.2.1 恐怖主义威胁在欧亚大陆的凸显 |
1.2.2 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凸显 |
1.2.3 阿富汗安全局势的外溢、毒品走私和枪支走私 |
1.3 共同的安全需求是上海合作组织得以成立的关键 |
1.3.1 冷战后中亚地区的地缘安全环境变化和俄罗斯的安全需求 |
1.3.2 中亚国家共同安全需求的产生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加入 |
1.3.3 中国的安全需求 |
1.3.4 共同的安全需求和“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产生 |
1.4“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成员国关系的提升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保障 |
1.4.1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
1.4.2 冷战后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 |
1.5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
1.5.1 上海合作组织形成过程中的特征 |
1.5.2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
1.5.3 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机构和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合组织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特征 |
2.1 长期活跃在中亚地区的“三股势力”及其代表性组织 |
2.1.1 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 |
2.1.2“阿克罗米亚” |
2.1.3“伊扎布特” |
2.2“伊斯兰国”的出现及其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威胁 |
2.2.1“伊斯兰国”“哈里发工程”威胁下的中亚 |
2.2.2“伊斯兰国”对中亚地区安全威胁的主要方式 |
2.3 阿富汗安全局势的恶化和毒品犯罪失控 |
2.3.1 阿富汗成为“伊斯兰国”渗透中亚地区的跳板 |
2.3.2 阿富汗局势恶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 |
2.3.3 毒品犯罪的泛滥 |
2.4 当前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主要特征 |
2.4.1 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在中亚由南向北扩散 |
2.4.2 域内域外势力勾结越来越密切 |
2.4.3 毒恐结合越来越密切 |
2.5 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挑战—安全功能范围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
2.5.1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面临的主要挑战 |
2.5.2 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功能与组织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安全观与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功能 |
3.1 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对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理论指导 |
3.1.1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 |
3.1.2 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发展 |
3.1.3 中国新安全观对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的指导作用 |
3.2 上海合作组织是对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
3.2.1“上海精神”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 |
3.2.2 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的发展和完善是对中国新安全观的重要实践 |
3.2.3 经贸合作的开展是对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和完善 |
3.2.4 上合组织的合作模式丰富了中国新安全观理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一带一路”建设与上合组织的安全保障 |
4.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意义 |
4.1.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战略地位 |
4.1.2“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的上合组织经济合作 |
4.2“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核心区建设中的安全威胁 |
4.2.1“三股势力”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严重威胁 |
4.2.2 武器扩散 |
4.2.3 难民和非法移民 |
4.2.4 领土争端和水资源争端 |
4.2.5 政权的稳定性 |
4.3“一带一路”国内核心区建设中的安全威胁 |
4.3.1“一带一路”国内核心区建设总体布局和安全规划 |
4.3.2 社会安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境内核心区建设中的短期威胁 |
4.3.3 政治安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核心区建设中的长期安全威胁因素 |
4.4 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关系 |
4.4.1 上海合作组织同“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基础 |
4.4.2 上合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
4.4.3 上合组织同“一带一路”建设安全关系的理论梳理 |
本章小节 |
结论 |
一、上合组织是对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其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
二、上合组织在今后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
三、以中国新安全观为指导,推动上合组织的发展(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三、主要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 |
第一章 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与中国特色软实力内涵 |
第一节:软实力的由来 |
第二节:软实力的内容 |
第三节:软实力的学理研究 |
第四节:中国特色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五节:新时代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 |
第二章 中亚的地域范围及其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 |
第一节:中亚的界定 |
第二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战略地位 |
第三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经济利益 |
第四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文化地位 |
第三章 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历史演进与现实挑战 |
第一节:中国古代与中亚的文化交往 |
第二节:中国古代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21世纪中亚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上升 |
第四节:“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在中亚的文化软实力 |
第四章 中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的类型分析 |
第一节: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与文化软实力 |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 |
第三节:中国模式与中国在中亚的政治文化吸引力 |
第四节:孔子学院与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
第五章 中国与域外大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对比研究 |
第一节:美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
第二节:俄罗斯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
第三节:欧盟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
第四节:周边国家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以伊朗为例 |
第五节:其他大国软实力外交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第六章 中国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前景思考 |
第一节:周边外交战略是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政策保证 |
第二节:发挥中亚跨境民族的正面效应有助于增加中国软实力 |
第三节:充分发掘经济和贸易政策所蕴涵软实力优势 |
第四节:妥善应对中国威胁论,努力改善在中亚的国家形象 |
第五节:面向中亚民间、拓展公共外交渠道,增强国家软实力 |
第六节: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软实力外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历史分析法 |
(二) 比较分析法 |
(三)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一章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与价值意义 |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 |
一、价值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二、工具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三、主客关系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类型与划分标准 |
一、以援助的目的作为划分标准 |
二、以援助的方式作为划分标准 |
三、以援助的资金类型作为划分标准 |
四、以援助的主体作为划分标准 |
第三节 对外援助的目标 |
一、政治目标 |
二、安全目标 |
三、发展目标 |
四、人道主义目标 |
第四节 对外援助的价值意义 |
一、对外援助与文化传播 |
二、对外援助与价值观输出 |
三、对外援助与理念追求 |
第二章 中国对外援助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
一、国际主义的概念内涵 |
二、国际主义的渊源 |
三、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新表现 |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 |
一、八项原则的内涵与渊源 |
二、八项原则的理论形成 |
三、八项原则的具体践行 |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 |
一、统一战线理论 |
二、“中间地带”理论 |
三、“三个世界”理论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 |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 |
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追求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起点 |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 |
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中国对外援助理论的新进展 |
一、援助理念的改变:由重政治利益到重经济利益 |
二、援助原则变迁:平等互利四项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
三、援助政策的调整: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政策的形成 |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治理体系的新发展 |
一、治理机构的整合 |
二、治理体制的调整 |
三、治理制度的完善 |
第四节 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与新类型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新类型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及评价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阶段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调整阶段(1978年至1993年)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4年)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增长阶段(2005年至今)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区域 |
一、非洲地区 |
二、亚洲地区 |
三、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 |
第三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评价与总结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绩效评估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问题评估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经验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
第一节 援助理念:互利共赢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互利性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共赢性 |
第二节 援助体系:治理规范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机构规范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模式规范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制度规范 |
第三节 援助实践:经济优先 |
一、中国援外重点集中在经济基础设施领域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项目以生产性项目为主 |
三、中国对外援助以促进双边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 |
第四节 援助结果:卓有成效 |
一、中国援助效率高效 |
二、中国援助兑现率高 |
三、中国援助促进了双边共同发展 |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拓展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机遇 |
一、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 |
二、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 |
三、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的话语权 |
四、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挑战 |
一、经济援助作用的边界需要明确 |
二、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
三、周边安全环境亟需构建 |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需要战略转变 |
一、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
二、提升中国援外价值内涵 |
三、以配合“一带一路”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
四、丰富援外实践 |
结语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一 中国历年援外支出数据及相关比重(1978-2015)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致谢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 赵晓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2]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J]. 门洪华,刘笑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02)
- [3]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关系研究[D]. Burikhanova Mariam(玛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4)
- [4]中哈民间交流中的哈萨克人[D]. 萧长啸. 新疆师范大学, 2010(03)
- [5]中俄对塔吉克斯坦投资的对比研究[D]. AKHUNOV KHURSHED.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D]. 唐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功能研究[D]. 宛程. 兰州大学, 2016(06)
- [8]“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 [9]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D]. 李朝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 刘方平.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