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服务质量参数介绍与分析

互联网服务质量参数介绍与分析

一、Internet中服务质量参数的引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伟[1](2020)在《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现有互联网经过50多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现有互联网逐渐难以满足未来网络场景的通信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为满足我国在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的战略需求,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架构(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力求解决未来网络在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网络在路由、转发、流量感知、缓存等方面的潜在特性,对SINET中的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四种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算法。上述算法利用SINET网络接收者驱动的通信模式,通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实现域间入流量控制。四种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按照概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区别在于四种算法更新选路概率的决策信息不同。算法一不使用任何信息,算法二利用流量信息,算法三利用服务大小信息,算法四同时利用流量信息和服务大小信息。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调度域间入流量。与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机制可以提升56%的入流量调度准确性,并且可以高效地处理域间链路故障和突发流量。2.针对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中的服务注册消息交互服务对于域间路径的喜好度,并利用纳什议价博弈模型与邻居自治系统协商服务请求包的域间转发决策,实现域间出流量控制。仿真中将降低服务域内传输开销作为出流量控制收益。结果表明,该机制无需自治系统交互敏感信息,在无缓存场景中,相较于自私的请求包转发策略,可使60%的自治系统提高10%的出流量控制收益。在有缓存场景中,该机制为自治系统带来的出流量控制收益随缓存空间增加而减少。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当服务注册频率为8000个每秒时,资源管理器带宽开销为1303KBytes每秒,CPU利用率为16%,证明该机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部署性。3.针对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网络内部缓存的特性,使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合作地决定缓存服务,降低了服务缓存在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中的冗余度。该机制使相邻接入网共享服务缓存以降低获取服务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仿真结果表明,与非合作的自私缓存策略相比,该机制可以多降低3.77倍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与集中式的缓存分配方案相比,该机制以少降低9.7%的域间流量为代价,可获得29.6%流量降低收益公平性的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隐私性。该机制以增加少量通信开销为代价,分布式地运行在各自治系统中,具有较低的计算开销和较好的可部署性。例如,当该机制运行在42个缓存容量为5GBytes的自治系统中时,只造成2.337MBytes的通信开销。

杨林[2](2018)在《以人为中心的工业物联网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与周边制造环境的信息集成问题已有多种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解决方案,但工业物联网人机互操作(Human-IIoT Interoperation)中邻近服务发现与连接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在人机服务请求发起阶段,人机互操作中服务建模与需求捕捉的时空动态性问题;在人机服务发现阶段,本地分布式工业物联网服务发现过程中拥塞问题;在人机服务连接阶段,邻近群集设备探测过程中无线连接过载与扫描盲目性问题。论文围绕智能工厂中人机互操作问题,在人机互操作的服务集成、服务发现、服务连接等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社会化设备对设备(Device-to-device,D2D)的人机互操作架构。针对智能工厂中人机互操作的“扁平化”直接交互需求及时空异构性问题,引入设备社会化网络,构建社会化D2D工业物联网架构;引入智能物件(Smart Objects)中间件技术,开发了一种以人为中心中间件的人机服务与属性封装技术;引入EPCglobal扩展协议,设计了一种服务互操作记录的分布式存储技术,为人机移动性接触与隐式社会关系构建提供数据基础。(2)提出了一种位置触发的按需服务发现方法。针对人邻近区域服务流动性及拥塞问题,构建了一种人机互操作的请求与服务映射系统;引入多代理系统(Multi-agent System)与人工势场理论,构建了一种多代理系统的人机需求势场模型;考虑人机需求中的位置与社会化距离因素,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工业物联网服务按需发现算法,为目标服务发现提供了选择策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较好的提升人机互操作的服务均衡性。(3)设计了一种隐式社会关系辅助的服务连接优化策略。针对人邻近区域服务群集导致的目标设备无线连接盲目性问题,考虑人机互操作历史记录中隐含设备链接关系,引入图论与马尔科链路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局部动态社会化D2D图探测方法;引入接触概率模型与社会网络评价指标,设计了一种隐式社会关系随机接触构建算法;借助人机设备隐式社会关系的稳定性,从人机D2D网络能量优化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隐式社会关系辅助的服务连接方法,为目标服务的无线扫描与连接提供了优化策略。合成数据集与真实数据集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显着提升人机网络无线通信能效。(4)开发了人机互操作仿真原型系统。针对人与工业物联网服务互操作仿真平台匮乏现状,结合人机服务的位置移动性与互操作历史记录,引入theONE开源框架与Mason多代理仿真工具包,构建了人与工业物联网服务互操作仿真实验平台。选取隐式人机互操作的典型工业应用场景-车间装配线Andon系统,以Chaku-Chaku精益生产中工人与自动导引运输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协作搬运为例,分析了隐式人机消息传播对生产线平衡性的潜在价值。仿真实验表明,所提理论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工业物联网人机互操作系统能效。

李德生[3](2012)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即时构建服务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服务经济形态的全球扩张,电子商务逐渐向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并表现出泛在性、虚拟性、个性化、社会性等新兴特征。服务经济的强劲增长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将对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交易方式带来深刻变革。这些变革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传统供应链管理已经突破了制造业的边界,向下游服务业延伸。2004年,美国Lisa M Ellram教授发表了“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首次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从而拉开了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序幕。当前的服务供应链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旅游、物业服务等行业应用方面。由于服务供应链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就其本质和目标而言,服务供应链是以服务为导向,将服务提供商、集成商和顾客等集成一体,通过有效整合和协同供应链各方的服务资源,实现顾客整体效用和个性化满足度的最大化。从结构上看,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是服务提供商——服务集成商——客户的模式,服务集成商集成了众多的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然后将服务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客户。与制造产品不同,服务产品具有顾客影响性、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易逝性与劳动密集性等特征,因此,从总体上讲,服务供应链具有如下特点:(1)服务供应链更加强调动态、协同和个性化,服务供应链依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即时构建,服务完成服务流程即撤销;(2)组成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往往具有地域分布性;(3)组成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具有时间异步性的特点,服务执行过程一般由Online(计算设备执行过程)和Offline(非计算设备执行过程)组成;(4)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和测度是保证服务供应链质量的重要手段;(5)服务供应链中服务的执行、控制和故障处理等问题对于服务供应链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上述特点决定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即时构建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供应链,对于当前的软件理论、技术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涉及服务供应链的模式改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方法创新,而其核心是构造用户个性化需求驱动的服务流程以实现服务资源的动态整合与协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个性化服务供应链的模式以及服务供应链的构建问题都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服务供应链中服务的特点以及服务供应链业务本身的流程特性;组成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分散在Internet上,如何通过协商对它们进行有效地组织并在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平台中进行管理,从而为服务供应链构建所使用;如何评价和衡量服务供应链中服务的质量,从而依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符合供应链服务组合特点的多目标全局优化的服务组合模型和优化算法;缺乏服务供应链执行过程的有效监控及故障处理机制等等。然而,由于面向服务的计算理念与服务供应链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解决服务供应链的即时构建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以服务供应链的即时构建为目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与贡献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种面向领域的、基于层次服务网络(Hierarchical Service Network, HSN)的服务资源的组织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服务供应链即时构建过程中的服务选择、动态组合的效率,并对流程执行监控和故障处理提供支持。提出了一种对Internet上可组成服务供应链的Web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组织管理的服务基础设施——层次服务网络模型,通过抽取、标注服务的描述信息建立虚拟服务和虚拟服务组,挖掘组成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件的关联关系并建立虚拟服务和实际服务间的映射机制。详细定义了层次服务网络模型中虚拟服务层、虚拟服务接口层和服务注册层的功能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层次服务网络模型能够很好地屏蔽网络资源的异构性、分布性,有利于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在深入分析面向领域的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间语义联系的基础上,使用语义定义符定义了9种层内关系和1种层件关系。结合语义Web和信息分类技术提出了一种依据语义相似度进行服务分类和标注的方法,并提出了节点加入、删除、修改及服务组管理等层次服务网络的构造和维护方法。为了能及时感知Web服务资源的状态,并对层次服务网络进行有效地管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种面向领域应用的、解决服务供应链即时构建问题的层次服务网络体系结构。上述研究成果是后续进行高效地服务发现、动态服务组合及服务供应链流程执行和监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Web服务资源的发现和访问效率、动态感知Web服务资源状态并进行动态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2.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QoS约束的动态服务选择方法,并在QoS度量模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用户偏好及服务质量属性权重因素,能较好的满足服务供应链构建问题中服务选择中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依据服务供应链的服务领域特征,使用服务时间(Time)、费用(Cost)、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信誉度(Reputation)和安全性(Security)等作为QoS度量模型中的属性指标。为了减少计算量,并使Web服务的QoS指标值随着各因素的变化能够动态地自适应更新,使用数学期望和方差对QoS指标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QoS约束的服务选择模型,给出一套具体的服务质量效用评价函数为服务的选择和动态执行中的服务替换提供多维QoS支持。为了解决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定义了服务质量度量模型,给出具体的服务质量效用评价调整函数,并在模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用户对服务质量属性的偏好及服务质量属性的重要性等权重指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服务网络的、改进的基于MMKP (Multi-choice, Multi-dimension0-1Knapsack Problem)背包问题的服务选择算法。仿真实验表明,MMQCKP算法在时问花费和组合成功率上优于未改进前的算法。3.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任务网络(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 HTN)规划的两阶段动态服务组合方法。依据层次服务网络有效地限定搜索域的规模,并使用依据用户偏好约束的剪枝搜索方法,从而较好的提高了规划效率和服务供应链用户的使用满意度。研究了一种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转化为可执行服务供应链流程的机制,提出了基于HTN规划的两阶段动态服务组合方法。在经典的HTN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服务供应链即时构建问题的服务规划模型,对规划域、任务、方法、状态、约束、可满足性等进行了详细的形式化定义和描述,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该模型的任务分解方法和规划算法,将用户偏好要求转化为约束参数来约束规划过程,在规划算法具体执行时通过剪枝函数将不符合要求的分支去掉,从而较好的提高规划算法的执行效率。针对服务供应链的即时构建问题,对两阶段动态服务组合的基本过程和目标进行定义,并采用基于XSRL的需求描述方法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建模。针对功能匹配问题,提出了一种依据Exact、Plugin、Subsume和Intersection关系在层次服务网络中搜索的服务功能匹配算法,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基于HTN规划的动态服务组合算法HTNDSC。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解决服务供应链构建问题,基于层次服务网络的HTNDSC算法相比OWL-S Matcher等算法在服务匹配效率和运行时间上具有较好的性能。4.提出了面向服务供应链流程动态执行过程的流程监控框架,在分析服务供应链服务和流程特性的基础上,将服务执行过程分为Online (计算设备执行过程)和Offline(非计算设备执行过程),以此为基础定义了服务供应链流程的故障处理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时间、服务状态和用户约束的服务供应链故障处理方法。针对服务供应链流程执行过程监控问题,提出了一种服务供应链流程动态执行过程监控框架,定义了框架中包含的各功能要素,详细描述了故障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机理。定义了服务状态的转换过程和服务状态的感知方法。针对服务供应链流程故障处理问题,深入研究了服务供应链流程的故障处理机制,在分析服务供应链流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服务执行过程分为Online(计算设备执行过程)和Offline(非计算设备执行过程),并将服务供应链流程执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分为Online(计算设备执行过程)中的故障、Offline(非计算设备执行过程)中的故障和其他不可预测的故障等三种类型。依据故障处理过程中的服务操作,定义了交换关系(Commutation Relation)、依赖关系(Dependency Relation)和替换关系(Alternative Relation)等三种支持故障处理的服务关系,并提出了忽略(Ignore)、重试(Retry)、服务替代(Alternative)、后向恢复(Compensate)、人工干预(Manual Intervention)和流程终止(Halt)等基本故障处理策略。根据服务供应链流程的特点,将其基本流程结构分为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集合结构三种类型,并从基本流程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时间、服务状态和用户约束的服务供应链故障处理方法。上述研究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服务供应链即时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时间效率。

支婷[4](2020)在《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规模的日益扩大,传统网络架构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满足多元化新业务所带来的通信需求。因此,如何设计新型网络架构,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网络的弊端,已成为信息领域最为迫切的研究内容之一。智慧标识网络通过灵活化的连接调度实现对网络的智慧化协同管控,是一种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网络架构。而由于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开放性,攻击者仍然能在分析新型网络架构特征的基础上探寻新型攻击方式,网络中的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因此,本文针对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安全性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分析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的安全性优势及其可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并针对智慧标识网络中的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提出相应的攻击检测和防御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服务机理关键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并进一步分析了智慧标识网络的安全性优势,给出其可能遭受的主要安全威胁。首先,从智慧标识网络的体系架构模型出发,阐述了具备“三层、两域”特征的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然后,重点论述了其服务机理在服务命名与解析、路由、缓存、传输控制、移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绿色节能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最后,详细分析了智慧标识网络在抵御传统网络攻击方面表现出的安全性优势,给出其在服务解析和服务缓存方面可能遭受的安全威胁,为本文后续关于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安全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方向。(2)针对智慧标识网络中的虚假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尼不纯度的攻击检测和防御机制,能够有效减少攻击导致的路由器资源消耗。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拓扑接近中心度的攻击防御部署机制。其次,提出了基于服务标识基尼不纯度的攻击检测机制,通过统计服务请求中服务标识基尼不纯度的分布情况,判断网络中的路由器遭受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的可能性。提出恶意服务请求的识别机制,并抑制恶意服务请求包的准入速率。性能评估实验显示,通过调节相关参数可实现攻击检测率达到88%时,攻击误报率低于10%。结果表明提出的机制能够有效抵御智慧标识网络中的虚假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3)针对智慧标识网络中的真实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和詹森香农(Jensen-Shannon,JS)散度的攻击防御机制,在保障攻击检测高准确性的同时,提升了合法用户的服务请求满足率。首先通过特征提取、特征标记及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功能实现对攻击的检测,使用基于KKT条件的增量学习方法完成支持向量机的更新。其次,为实现细粒度的攻击防御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JS散度的恶意服务标识前缀识别机制,设计了通告消息回溯机制向下游路由器通告恶意前缀,抑制恶意服务请求接入网络。仿真实验显示,经过训练的支持向量机攻击检测率为99%时,误报率为1%。结果验证了该机制抵御真实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的准确性与有效性。(4)针对智慧标识网络中用户与服务提供者协作式的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提出了一种基于信誉度的攻击早期检测机制,能够有效缓解攻击导致的网络拥塞,降低合法用户的服务获取时延。首先分析了攻击模型中服务请求条目超时时间的解析机制。基于此攻击模型,提出根据路由器接口信誉度动态调节服务请求包占用率的管控阈值,对不同信誉度接口采取不同的服务请求包丢弃概率。仿真实验显示,该机制可将合法用户的服务获取时延从攻击时的6.49秒降低至平均时延0.14秒,用户的服务请求包满足率从攻击时的0.78%提升到高于80.77%的值。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提高智慧标识网络对于协作式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的抗毁性。

陈海明,石海龙,李勐,崔莉[5](2017)在《物联网服务中间件:挑战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前提出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构建方法不少是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原理是将物端资源与云端资源提供的感知、执行与数据处理等能力分别抽象为实体服务和云服务.物联网服务中间件是在实体服务和云服务之上用于支撑物联网任务编程、发现满足任务需求的服务集以及实现各类服务之间互联与互操作的基础结构软件.由于实体服务的异构性、大规模性、动态可用性、情境感知性、时空相关性、资源受限性和执行冲突性,目前构建物联网服务中间件仍面临挑战.该文首先给出了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的功能模型,并以此为参考,结合实体服务的特性,具体指出了设计与实现物联网服务中间件各功能模块所面临的挑战;接着系统地总结了物联网服务中间件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然后根据服务描述、服务注册管理、服务发现以及服务组合与任务编程接口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已经提出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的功能属性进行了分类比较;最后,展望了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了未来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功能.

许光建[6](2019)在《中国制造业出口及其贸易政策研究 ——一个服务化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利用自身优越的“人口红利”以及庞大的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实现了连续几十年的迅猛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奇迹”。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面临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发生了突变:国际上,世界政局开始变得更为动荡,全球经济趋冷,外需不振;国内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传统增长方式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开始降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转方式、调结构成为近几年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如何实现制造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世界制造业越来越“服务化”这一典型事实,依托当前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深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动力与障碍,并综合已有关于转型升级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本文关注的两个核心命题:服务化与制造业是否存在正向关联;国际贸易政策如何影响制造业服务化,进而影响制造业的?为了研究上述两个命题,本文首先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着重探讨了生产转型、贸易转型和收入分配优化的问题;其次从中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国际贸易政策的关系,着重研究了贸易自由化政策(包括关税政策与非关税政策)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异质性影响。本文共有九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之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生产与贸易转型)、收入分配、国际贸易政策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与述评。第三章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价值链三个层面审视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测算、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及其典型事实。第四章搭建了一个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研究核心的较为完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分析框架。第五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将生产率、加成率、全球价值链与制造业服务化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利用中国历史数据经验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尤其是生产性服务投入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于制造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背景下,将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的实际工资水平联系在一起。第七章重点关注了国际贸易政策中的降低进口中间品关税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推动制造业发展寻求助力。第八章进一步研究了非关税政策(支持互联网经济)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贸易政策制定的一个全新视角。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为:(1)中国出口制造行业不注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低下,全球价值链地位较低是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主要原因。(2)服务品相对实物中间品价格的降低,会促使企业选择更多服务品生产,从而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服务化水平的提高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产品加成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3)制造业服务化可以通过“集约效应”与“扩展效应”直接提升企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可以通过提升生产率、降低产品价格(加成率)的方式强化出口企业薄利多销的优势,提升实际工资水平。(4)进口中间品关税下降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出口制造企业会进口更多中间品,减少服务品进口;生产更多低质量出口品,降低行业价格来维持比较优势,从而抑制制造业服务化进程。(5)互联网的渗透可以降低中间品生产与贸易的成本,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催生了更多服务需求,抵消了传统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带来的消极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有:(1)系统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问题,探讨了服务化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构建了一个基于服务化视角的、完整的分析框架。(2)结合新新贸易理论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一个异质性因素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价格加成率和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从理论建模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问题。(3)使用了 Heckman二阶段估计、工具变量法、DID等一系列学术研究前沿的实证工具,从微观、中观层面经验分析了出口制造企业发展、工资水平与制造业服务化的问题,并剖析了不同国际贸易政策异质性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问题。

吴丹丹[7](2020)在《面向能源互联网的服务适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能源互联网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混合可再生能源旨在实现能源产业结构低碳化,进而构建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架构。然而,面对互联互通、动态多变的能源互联网环境,如何实现服务适配调度以达到混合能源的供需匹配管理成为该领域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该问题本质上是在能源互联网各时段的负载达到均衡的同时,保证整个网络更经济、绿色、可靠的运行。本文将能源互联网中的服务适配过程建模为一个智能优化问题,并采用改进的蜻蜓算法对能源互联网的服务适配问题进行优化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环境下面向供给侧的绿色服务适配模型。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需求出发,建立绿色服务适配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将动态存档引入多目标蜻蜓算法以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帕累托有效服务适配,从而达到绿色服务适配。(2)提出了面向供需双侧计及预测的服务质量适配模型。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用户满意度指标融合,克服了片面考虑供给侧经济最优化而忽视了用户侧对能源质量的要求。考虑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和负载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引入宽度学习理论对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预测,利用预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以达到既满足用户对服务质量需求,又使得绿色效益最高的有效能源服务适配。(3)搭建了能源互联网服务适配系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MVT框架,利用Gentelella前端框架和Mongo数据库,实现了能源互联网服务自动化适配。该系统具备能源数据展示、数据预测、服务适配选择、服务适配方案监管等功能。

汤闻达[8](2019)在《支持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策略及其优化技术》文中提出过去十年来,云计算技术使得数据中心大规模扩大,平台资源利用率低下问题逐渐凸显并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平台吞吐成为了云计算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数量的与日俱增,移动应用终端所具有的环境不稳定性、任务实时性以及需求多样化等特点,给传统云计算技术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兴服务模式,雾计算以其具有的上下文感知分布式计算、低任务响应时延和高服务质量等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云计算技术的不足。尽管云计算技术与雾计算技术在相应的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数据资源的分散性、服务质量的不确定性和用户应用需求的多元化等因素,为实现高效可靠的计算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譬如,目前的研究中,缺乏一个云雾端应用集成的一致性资源调度优化框架;针对云环境中网络数据流在传输过程出现的性能瓶颈问题,需要更为有效的网络抽象与相应的资源调度方法等。针对目前云雾端应用集成下计算服务在移动感知、资源调度一致性优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本文对支持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策略及其优化技术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有效解决云雾环境在服务用户过程中资源分散、分配不平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支持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一致性优化框架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该资源调度框架依托软件定义网络与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作资源整合,并以分布式计算服务架构为基础,集计算服务的请求响应、计算服务的分配以及计算服务的执行优化模块于一体。系统架构上,该框架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层次:终端接入层、雾计算层以及云计算层。终端接入层通过统一计算服务接口汇总来自用户的计算服务请求,实现有线用户和无线用户的服务一致性接入。雾计算层将基于云的服务拓展到网络边缘,根据用户实际的计算服务需求选择服务提供的渠道。雾计算层用于负责响应时间敏感的应用,提供移动感知的资源优化调度。云计算层则主要负责来自雾计算层转接的大数据作业,并在传统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框架的基础上,对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需求突出的任务集合,进行有效资源调度。(2)为有效解决云环境下大数据作业执行过程中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时限感知的网络资源调度优化方法。云环境下大数据分析作业处理过程中的网络数据流传输,是大数据分析过程的应用瓶颈。围绕这一应用场景,本文首先分析网络数据流的产生过程,引入了协同网络流(Coflow),用于描述大数据作业中网络数据流之间的语义联系。基于Coflow的应用抽象,提出了网络数据流的放置约束。进而以平衡网络负载的思想设计了大数据作业的Coflow生成过程。通过考虑计算节点的带宽分配策略对大数据作业完成时间的影响,进一步确定每个计算节点在处理从属大数据作业的网络数据流传输上的优先级,从而缩短了尤其是时限敏感的作业平均完成时间,并提高了云平台的作业吞吐率。(3)为有效解决雾计算平台在处理多用户计算服务请求时面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本文以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提出一种面向平台的满足任务依赖约束的资源调度优化方法。具体而言,通过分析多用户计算服务请求的“时空”信息以及服务平台节点配置的异构性,本文针对计算任务的服务节点,引入相应的放置约束,并考虑计算任务间的执行依赖约束,对计算任务的调度问题进行了建模分析。本文利用“作业松弛时间”去量化多用户雾计算平台中的系统资源利用率指标。基于此指标,我们将提高系统资源率的问题转化为全局作业松弛时间的优化问题。鉴于其NP-Hard属性,本文分别给出了具有理论依据的基于二值松弛技术的Offline调度算法以及结合表调度法的Online调度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算法可以减少计算服务响应时间,提升系统资源利用率。(4)为有效提高雾计算环境下服务节点满足移动用户在安全、高效应用需求方面的能力,本文引入区块链技术,对地理分散的雾计算服务节点进行安全管理,为用户提供实时安全的计算分流服务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移动感知的计算分流方法BMO(Blockchain-based Mobility-awareOffloading)用于任务的计算分流调度。技术上而言,BMO将用户的移动特性分为有路径约束和无路径约束两类应用模式。针对有路径约束的移动方式,BMO方法首先针对服务节点的计算覆盖范围,构建相应的R-树索引,并根据任务的时限条件,结合移动用户的轨迹预测和服务开销,进行计算分流服务节点的筛选。针对无路径约束的移动方式,BMO方法通过引入个体移动模型,对移动用户在计算分流服务范围内的停留时间进行预测,并根据任务的时限条件以及服务开销,对可用服务节点进行优化选择。BMO方法不仅能够通过计算分流技术满足计算任务的时限要求,还能通过优化选择有效的分流服务节点,减少任务的计算分流服务开销。

李光磊[9](2020)在《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动态服务功能链资源适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应用场景和用户类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对网络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性能增强代理等按一定顺序组合链接的服务功能需求,以及对带宽、延时等服务质量的要求。传统网络的服务功能与硬件和拓扑耦合,存在静态、僵化和部署成本高的缺点,无法实现弹性灵活的服务功能链供应。为此,实现动态按需部署的网络服务功能链成为近年来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和技术下的研究热点,但实现该目标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尚未完全解决,相关机制和技术仍需要细化和完善。本文基于“智慧标识网络”设计思想,就动态网络服务功能链资源适配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如下3个方面:(1)针对多域环境中网络服务功能按需供应的问题,提出上下文感知的服务功能链,实现细粒度流量感知和灵活的服务策略实施。首先,基于网络服务报头协议,设计面向分层多域网络环境的上下文头部分配方案,用于存储和共享用户位置、应用类型和攻击行为等上下文信息,并分别设计域内和跨域流量调度机制,实现基于上下文信息的服务功能组合协作。其次,针对所提出的上下文感知服务功能链,提出节省带宽资源的启发式映射算法。通过设计和实现典型的使用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案能够实现灵活和细粒度的服务。仿真结果表明,相比节点负载均衡贪婪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所提出的映射机制通过节约带宽资源有效提高了成本效益。(2)针对边缘网络中具有优先级约束、计算和带宽资源需求比例多样化的服务功能链导致节点和链路资源消耗不平衡的问题,提出面向多样化资源需求的映射策略组合机制。首先,将基于优先级次序映射多个服务功能链的过程转换为多步整数线性规划(ILP)问题,其中每一步的映射策略(即目标函数)可在服务过程中调整,以提高节点CPU和链路带宽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其次,为避免ILP方法的复杂性和实现自适应的映射策略选择,提出基于深度Q学习的映射策略选择机制,并设计两种低复杂度的贪婪算法作为学习代理的候选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仅使用单一策略的ILP方法和启发式算法以及随机的策略组合,所提机制经过有限的训练轮次后可部署更多的服务功能链,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3)针对覆盖网络中底层网络信息无法直接获取(拓扑和路由等),从而不能直接基于优化算法来部署服务功能链的问题,提出基于策略梯度的服务路径选择机制。首先,预先给定底层网络信息和多个服务功能链部署请求,将服务功能链的供应表述为一个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ILP问题,并用于基准测试。其次,将在线为服务功能链逐一选择服务路径的过程转换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并设计基于蒙特卡罗策略梯度的路径选择方法。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所提方法比贪婪算法、随机选择和深度Q学习表现更好,其经过训练后能够在出现资源竞争之前部署更多的服务功能链和获得更多的收益,接近基于ILP求解的最优值。此外,还搭建了仿真平台,验证了所提机制在真实网络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吴斌烽[10](2019)在《基于微服务的物联网通用中间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通信技术与计算能力的发展,共享物联网中海量设备的感知数据甚至其感知、执行能力都变得可能。目前大多数物联网系统只关注各自领域内有限设备的感知数据,忽略了设备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尚缺少一种通用型物联网中间件在保证异构设备成功接入的前提下,针对设备功能建立相应感知、控制服务并开放供外界使用,以实现跨系统、跨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设备的异构特点,总结设备接入所需处理的共性,设计了设备映射模型,并实现了基于微服务的物联网通用中间件,可以支持异构设备的接入及其开放化服务的建立与使用。中间件利用设备描述文件接入和管理设备,提供可自定义处理规则的编程模型消费设备服务搭建应用。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如下:1.针对异构设备接入,拆分出通信建立、报文解析、资源抽象三个动作,并将其实现为可伸缩的微服务。建立了设备描述机制指定微服务的组合,为设备生成对应映射模型,该模型能保证异构通信协议的对接,支持自定义报文解析和数据封装方法,同时对外提供基于设备资源的RESTFul服务。2.针对映射模型使用,考虑到在提供开放化服务后将面临的高并发请求问题,设计异步请求处理机制,借助消息中间件缓冲并发压力,利用分布式缓存同步多实例间的服务调用。提出基于服务调用角色、请求发起时间、请求方法、默认到达顺序的优先级判断方法,解决了多方控制导致的调用冲突。采用规则引擎技术,实现可自由消费模型开放化服务且在运行时可动态调整处理规则的编程模型——虚拟物联网设备,其与设备映射模型共同提供开放化服务组成物联网服务市场。3.针对系统实现,依据微服务架构和系统功能将中间件划分为基础服务设施、物联网设备映射模型、虚拟物联网设备、公共服务四个模块。模块内大部分微服务被设计为可直接扩容的无状态服务(Stateless service)并部署于Docker容器,利用Kubernetes自动部署、管理容器以及支持快速伸缩的特点,构建了高可用的系统。另外,在实现过程中采用部署资源的滚动更新机制完善了Kubernetes的服务配置流程,设计监控微服务利用模型在通信、解析、服务请求处理过程中的异常信息,控制模型的伸缩以及开放化服务的熔断。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物联网通用中间件,实现物联网设备服务层次的互操作,为提高物联网系统的互操作性、通用性研究提供了借鉴,有助于推动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完善。

二、Internet中服务质量参数的引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et中服务质量参数的引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2.1 流量工程概述
        1.2.2 智慧标识网络概述
        1.2.3 智慧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1.2.4 未来网络流量工程研究概述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智慧标识网络及其流量工程概述
    2.1 引言
    2.2 SINET体系结构
        2.2.1 基本模型
        2.2.2 服务注册与解注册
        2.2.3 服务查找、缓存与转发
    2.3 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
        2.3.1 优势分析
        2.3.2 域内场景
        2.3.3 域间场景
    2.4 SINET架构实现域间流量工程方面的挑战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1 引言
    3.2 域间入流量控制研究现状
        3.2.1 BGP协议在域间入流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
        3.2.3 相关研究概述
    3.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3.1 系统模型设计
        3.3.2 入流量控制算法
    3.4 原型系统测试
        3.4.1 实现方式
    3.5 测试结果分析
        3.5.1 性能指标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概述
        4.2.1 现有Internet中的域间出流量控制
        4.2.2 域间流量管理的自私性问题
        4.2.3 纳什议价模型及其在网络领域的应用
    4.3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3.1 设计目标
        4.3.2 系统模型与机制
        4.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4.3.4 域间路径个数对协商收益的影响
    4.4 原型系统与仿真测试
        4.4.1 原型系统
        4.4.2 仿真平台
    4.5 实验结果
        4.5.1 无缓存场景
        4.5.2 有缓存场景
        4.5.3 协商收益与谈判破裂点的关系
        4.5.4 系统开销评估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与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概述
    5.3 基于拉格朗日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3.1 设计目标
        5.3.2 网络模型
        5.3.3 LOC策略、GOC策略和FC策略的定性对比
    5.4 仿真测试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智慧标识网络原型系统与仿真平台
    6.1 引言
        6.1.1 未来网络原型系统研究现状
        6.1.2 SINET原型系统的演进
    6.2 SINET原型系统的拓扑结构与配置信息
    6.3 网络组件功能设计
        6.3.1 资源管理器
        6.3.2 边界路由器
        6.3.3 域内路由器
        6.3.4 服务器和客户端
    6.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
    6.5 SINET仿真平台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以人为中心的工业物联网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人与工业物联网服务互操作相关理论
    2.1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集成
        2.1.1 智能工厂以人为中心的特征
        2.1.2 人与工业物联网环境集成理论
        2.1.3 以人为中心的工业物联网架构相关研究
    2.2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发现
        2.2.1 人与工业物联网环境隐式服务交互理论
        2.2.2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拥塞问题相关研究
    2.3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连接
        2.3.1 人与工业物联网设备连接特征
        2.3.2 工业物联网设备对设备无线连接理论
        2.3.3 隐式社会关系辅助的设备连接策略相关研究
    2.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2.4.1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封装与互操作技术
        2.4.2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拥塞问题
        2.4.3 人机社会属性对工业物联网服务连接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与工业物联网服务集成与互操作架构
    3.1 引言
    3.2 以人为中心的工业物联网架构
        3.2.1 人与工业物联网环境的互操作模型
        3.2.2 社会化设备对设备工业物联网架构
        3.2.3 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车间物流案例
    3.3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集成技术
        3.3.1 人的服务模型
        3.3.2 人的服务互操作参数封装
        3.3.3 社会化设备的服务模型
        3.3.4 社会化设备的服务互操作参数封装
        3.3.5 参数触发的人机服务集成技术
        3.3.6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按需集成案例
    3.4 人机互操作的记录分布式存储技术
        3.4.1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直接引用范式
        3.4.2 人机互操作的记录分布式存储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机需求势场建模与按需服务发现技术
    4.1 引言
    4.2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拥塞问题分析
        4.2.1 智能工厂的人邻近服务发现流程
        4.2.2 人机互操作的服务拥塞问题
        4.2.3 以人为中心的移动交互系统模型
    4.3 服务需求势场建模方法
        4.3.1 工业物联网服务多代理架构
        4.3.2 位置约束的多代理系统模型
        4.3.3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人工势场方法
    4.4 位置触发的按需服务发现技术
        4.4.1 用户邻近服务时空划分模型
        4.4.2 服务代理网络内服务节点发现技术
        4.4.3 位置触发的按需服务发现算法
    4.5 方案性能评估与分析
        4.5.1 场景描述与仿真环境
        4.5.2 方案评估指标与理论分析
        4.5.3 计算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机隐式社会关系辅助的服务连接优化策略
    5.1 引言
    5.2 智能工厂人机互操作设备无线连接机理
        5.2.1 智能工厂隐式社会关系与无线通信网络
        5.2.2 社会关系辅助的人机设备无线连接机理
        5.2.3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化无线网络模型
    5.3 人机混杂网络的隐式社会关系构建方法
        5.3.1 隐式关系挖掘的社区和中心度指标
        5.3.2 隐式关系及人机互操作数学模型
        5.3.3 隐式社会关系的随机接触构建算法
    5.4 隐式社会关系辅助的服务连接能耗优化策略
        5.4.1 目标服务连接的邻居探测能耗问题描述
        5.4.2 隐式社会关系辅助的服务连接算法
    5.5 方案性能评估与分析
        5.5.1 仿真数据与真实数据集
        5.5.2 方案评估指标与影响因素
        5.5.3 计算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智能车间物流的人机隐式交互案例
    6.1 引言
    6.2 Andon系统中人机隐式互操作
        6.2.1 工业4.0 车间物流Andon系统
        6.2.2 Andon系统中人的信息集成
        6.2.3 Andon系统中人机生产异常
        6.2.4 生产异常触发的隐式人机互操作
    6.3 隐式互操作模式下人与AGV协同搬运案例
        6.3.1 关键技术在人机协同搬运中的应用
        6.3.2 人机隐式互操作仿真平台架构
        6.3.3 人与AGV协同搬运的性能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7.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论文发表情况
    二、专利及软着
    三、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人与AGV协同搬运的车间布局及隐式关系示例
    五、主要数学符号表

(3)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即时构建服务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贡献
        1.2.1 总体研究方案及服务供应链平台基本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2.3 本文贡献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Web服务技术
        2.1.1 Web服务体系架构
        2.1.2 Web服务协议栈
    2.2 本体技术
        2.2.1 本体描述语言
        2.2.2 OWL
    2.3 语义Web服务
        2.3.1 OWL-S
        2.3.2 WSMO
    2.4 Web服务组合技术
        2.4.1 业务流程描述及建模语言
        2.4.2 Web服务匹配
        2.4.3 Web服务组合方法
        2.4.4 流程管理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层次服务网络的服务资源组织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HSN的虚拟服务资源组织方法
        3.2.1 支持语义的层次网络体系结构
        3.2.2 层次服务网络(HSN)模型
        3.2.3 层次服务网络(HSN)中的节点
        3.2.4 层次服务网络(HSN)中的服务关系
    3.3 层次服务网络HSN的构建
        3.3.1 服务分类
        3.3.2 服务标注
        3.3.3 服务关系挖掘
        3.3.4 层次服务网络节点的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维QoS约束的动态服务选择方法
    4.1 引言
    4.2 多维QoS度量模型
        4.2.1 QoS属性
        4.2.2 QoS度量模型
    4.3 基于QoS约束模型的服务选择
        4.3.1 单个服务选择
        4.3.2 全局服务选择问题
        4.3.3 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HTN规划的动态服务组合方法
    5.1 引言
    5.2 分层任务网络规划
        5.2.1 基本思想
        5.2.2 层次任务网络
    5.3 两阶段动态服务组合过程
        5.3.1 需求描述机制
    5.4 两阶段动态服务组合方法
        5.4.1 两阶段处理过程
        5.4.2 基于HTN的动态服务组合算法
    5.5 实验结果及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服务流程的动态执行过程监控和故障处理
    6.1 引言
    6.2 流程监控机制
        6.2.1 服务流程动态监控框架
        6.2.2 服务状态变化及感知
    6.3 故障处理
        6.3.1 故障类型
        6.3.2 用于故障处理的服务关系
        6.3.3 故障处理策略
        6.3.4 故障处理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在读期间科研项目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4)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新型网络架构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及目的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及安全性分析
    2.1 引言
    2.2 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架构
    2.3 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服务机理
        2.3.1 服务标识设计原理
        2.3.2 服务注册机制
        2.3.3 服务查询与应答机制
        2.3.4 服务机理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2.3.5 面临挑战
    2.4 服务机理安全性分析
        2.4.1 安全性优势
        2.4.2 安全威胁分类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基尼不纯度的虚假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防御机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现状
    3.2 虚假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模型
    3.3 基于基尼不纯度的攻击检测与防御机制
        3.3.1 攻击检测和防御机制部署方案
        3.3.2 攻击检测机制设计
        3.3.3 攻击防御机制设计
    3.4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3.4.1 仿真环境与参数
        3.4.2 攻击检测的准确性分析
        3.4.3 攻击防御的有效性分析
        3.4.4 复杂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SVM和JS散度的真实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防御机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现状
    4.2 真实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模型
    4.3 基于增量支持向量机的攻击检测机制
        4.3.1 支持向量机原理简述
        4.3.2 攻击检测特征参数
        4.3.3 特征参数标记方法
        4.3.4 攻击检测机制设计
    4.4 基于JS散度的攻击防御机制
        4.4.1 恶意服务请求识别方法
        4.4.2 攻击响应方法
    4.5 实验仿真与评估
        4.5.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4.5.2 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的影响分析
        4.5.3 攻击检测的准确性分析
        4.5.4 攻击防御的有效性分析
        4.5.5 复杂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信誉度的协作式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检测机制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
        5.1.2 研究现状
    5.2 协作式服务请求包泛洪攻击模型
    5.3 基于信誉度的攻击检测机制
        5.3.1 攻击检测机制设计
        5.3.2 信誉度的计算方法
        5.3.3 自适应最大丢包概率
        5.3.4 服务请求列表占用率的阈值
        5.3.5 优化的丢包概率计算方法
    5.4 实验仿真与评估
        5.4.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5.4.2 用户与服务提供者协作式攻击的影响
        5.4.3 RVED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5.4.4 大规模拓扑下的RVED性能分析
        5.4.5 复杂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物联网服务中间件:挑战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的功能模型
3 设计与实现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的挑战
4 设计与实现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的方法
    4.1 实体服务构建
        4.1.1 基于分布式对象架构实现的实体服务
        4.1.2 基于智能体架构实现的实体服务
        4.1.3 基于SOAP风格的Web服务架构实现的实体服务
        4.1.4 REST风格的Web服务架构实现的实体服务
    4.2 服务描述
    4.3 服务注册管理
    4.4 服务发现
    4.5 服务组合与编程接口
5 现有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的分类比较
    5.1 面向物理实体服务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
    5.2 面向虚拟实体服务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
6 总结与展望

(6)中国制造业出口及其贸易政策研究 ——一个服务化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可能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综述
        2.1.1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2.1.2 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力与障碍
        2.1.3 制造业发展中的服务化研究综述
    2.2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2.2.1 中国制造业生产转型的研究综述
        2.2.2 中国制造业贸易转型的研究综述
    2.3 中国制造业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
        2.3.1 有关国际贸易中工资水平的研究
        2.3.2 有关国际贸易中就业水平的研究
    2.4 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综述
        2.4.1 制造业与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相关研究
        2.4.2 制造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述评
3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
    3.1 引言
    3.2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制造业服务化测算
    3.3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结构性分析
    3.4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因素初探
        3.4.1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下
        3.4.2 技术创新能力长期滞后
        3.4.3 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
    3.5 小结
4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分析框架
    4.1 一个服务化与制造业发展的微观分析
        4.1.1 异质性企业的生产与贸易理论
        4.1.2 再分配领域的二元边际理论
    4.2 一个贸易政策与制造业服务化的中观分析
        4.2.1 关税政策分析
        4.2.2 非关税政策分析
5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生产贸易转型:基于异质性理论视角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模型求解
        5.2.3 实证决定方程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过程
        5.3.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3.3 实证检验
        5.3.4 异质性检验
    5.4 小结
6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收入分配优化:基于供给侧结构视角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
        6.2.1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收入分配理论
        6.2.2 收入分配领域的二元边际假说
    6.3 实证分析
        6.3.1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说明
        6.3.2 实证检验
        6.3.3 稳健性与异质性分析检验
        6.3.4 机制检验
    6.4 小结
7 国际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基于贸易自由化视角
    7.1 引言
    7.2 典型事实与理论探源
    7.3 实证分析
        7.3.1 数据来源、处理过程与部分变量解释
        7.3.2 实证检验
        7.3.3 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7.3.4 机制检验
    7.4 小结
8 国际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基于互联网技术视角
    8.1 引言
    8.2 理论机制
    8.3 实证检验
        8.3.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3.2 货物贸易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检验
        8.3.3 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检验
        8.3.4 异质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
    8.4 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7)面向能源互联网的服务适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能源互联网
    2.2 智能优化算法
    2.3 宽度学习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多目标蜻蜓算法的能源互联网绿色服务适配
    3.1 绿色效益驱动的服务适配模型
        3.1.1 经济效益目标
        3.1.2 环境效益目标
        3.1.3 约束条件
    3.2 基于动态存档多目标蜻蜓算法的绿色服务适配
        3.2.1 蜻蜓算法
        3.2.2 基于动态档案维护策略的多目标蜻蜓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参数设置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及预测的能源互联网服务质量适配
    4.1 服务质量驱动的服务适配模型
        4.1.1 服务质量目标
        4.1.2 约束条件
    4.2 基于宽度学习预测的能源互联网服务质量适配
        4.2.1 宽度学习预测模型
        4.2.2 基于宽度学习预测的能源互联网服务适配方法
    4.3 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能源互联网服务适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服务适配系统需求分析
        5.1.1 系统前端可视化需求
        5.1.2 系统后端需求
    5.2 服务适配系统环境配置
    5.3 服务适配系统设计和实现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2 系统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支持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策略及其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云计算概述
        1.1.2 雾计算概述
        1.1.3 云计算与雾计算对比
        1.1.4 云雾端应用集成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2.1 研究现状
        1.2.2 问题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支持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一致性优化策略分析
    2.1 引言
    2.2 支持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一致性优化框架及策略设计
    2.3 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一致性优化策略分析
        2.3.1 支持云雾端应用集成的一致性优化资源调度关键技术分析
        2.3.2 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关键策略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环境下时限感知的网络资源调度优化技术
    3.1 引言
        3.1.1 背景与动机分析
        3.1.2 Coflow抽象与调度挑战
    3.2 数据中心平台下Coflow模型与问题形式化
        3.2.1 非阻塞式网络模型
        3.2.2 Coflow放置约束
    3.3 Coflow网络负载平衡分析
    3.4 任务放置方案选择
        3.4.1 直观的非最优调度策略及其问题
        3.4.2 面向实际的网络数据流调度技术
    3.5 性能评估
        3.5.1 实验平台配置
        3.5.2 实验数据集配置
        3.5.3 实验比较对象及指标
        3.5.4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雾环境下面向平台的满足任务依赖约束的资源调度优化技术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系统建模分析与问题形式化
        4.3.1 分流服务区与处理器
        4.3.2 分流作业的任务依赖图
        4.3.3 分流任务的放置约束
        4.3.4 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目标
        4.3.5 表调度法
        4.3.6 实例分析
        4.3.7 问题形式化
    4.4 满足任务依赖约束的资源调度优化技术
        4.4.1 Offline调度算法
        4.4.2 Online调度算法
    4.5 性能评估
        4.5.1 实验比较对象及资源调度环境假定
        4.5.2 对比指标
        4.5.3 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雾环境下面向应用终端的移动感知资源调度优化技术
    5.1 引言
    5.2 移动计算分流过程问题分析
    5.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健壮的分布式节点管理
        5.3.1 区块链的基础模型与关键技术
        5.3.2 雾计算环境下安全、健壮的计算分流服务
    5.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感知资源调度技术
        5.4.1 具有路径约束的计算分流
        5.4.2 无路径约束的计算分流
    5.5 性能评估
        5.5.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雾计算节点管理性能评估
        5.5.2 移动感知的计算分流方法性能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列表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参研项目列表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列表

(9)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动态服务功能链资源适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服务功能链及其映射机制
        1.3.2 流量感知和服务策略实施
        1.3.3 基于强化学习的网络决策
    1.4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多域网络中上下文感知的服务功能链及其映射机制
    2.1 引言
    2.2 上下文感知的分层多域服务功能链
        2.2.1 上下文感知和服务路径分支
        2.2.2 分层服务功能链及其路径分支方法设计
        2.2.3 策略实施框架和路径分支算法
        2.2.4 用于上下文信息共享的元数据分配
        2.2.5 原型系统搭建
    2.3 使用案例和实验结果
        2.3.1 位置感知的服务功能链供应
        2.3.2 应用感知和域内流量分支
        2.3.3 恶意流量感知和域间流量分支
    2.4 成本节约的服务功能链映射
        2.4.1 系统模型
        2.4.2 启发式算法
    2.5 性能评估
        2.5.1 仿真设置
        2.5.2 基于边缘分层多数据中心网络拓扑的性能评估
        2.5.3 基于USANET网络拓扑的性能评估
    2.6 本章小结
3 面向多样化资源需求的映射策略组合机制
    3.1 引言
    3.2 应用场景和问题分析
        3.2.1 面向多租户的边缘服务功能链供应
        3.2.2 问题分析
    3.3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3.4 基于深度Q学习的自适应映射策略选择
        3.4.1 映射框架
        3.4.2 基于深度Q学习的策略选择
        3.4.3 训练过程和启发式映射算法
    3.5 性能评估
        3.5.1 仿真设置
        3.5.2 资源需求服从均匀分布
        3.5.3 资源需求服从齐夫分布
    3.6 本章小结
4 覆盖网络中服务功能链路径选择机制
    4.1 引言
    4.2 问题陈述及公式化
        4.2.1 问题陈述
        4.2.2 问题公式化
    4.3 基于策略梯度的服务功能链路径选择
        4.3.1 系统框架
        4.3.2 方案设计
        4.3.2.1 基于REINFORCE的学习代理
        4.3.2.2 离线训练和在线测试
    4.4 性能评估
        4.4.1 数值仿真
        4.4.1.1 环境设置
        4.4.1.2 单个请求序列
        4.4.1.3 多个请求序列
        4.4.1.4 真实数据集
        4.4.2 系统仿真
        4.4.2.1 仿真设置
        4.4.2.2 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微服务的物联网通用中间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关键技术
    2.1 物联网生态系统
    2.2 微服务架构
    2.3 Docker容器技术
    2.4 Kubernetes容器编排系统
    2.5 Nodejs技术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联网设备映射模型
    3.1 互操作性与开放服务化
    3.2 物联网设备映射模型
        3.2.1 通用性需求
        3.2.2 物联网设备映射模型设计
        3.2.3 设备描述机制
    3.3 并发请求与控制冲突解决
        3.3.1 高并发请求解决机制
        3.3.2 多方控制冲突解决机制
    3.4 物联网设备映射模型使用
        3.4.1 虚拟物联网设备
        3.4.2 物联网服务市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的物联网通用中间件设计与实现
    4.1 中间件整体设计
        4.1.1 需求分析
        4.1.2 整体架构
    4.2 基础服务设施
        4.2.1 服务注册中心
        4.2.2 服务配置中心
        4.2.3 缓存中间件与资源模型
        4.2.4 消息中间件
        4.2.5 存储微服务
    4.3 物联网设备映射模型与虚拟物联网设备
        4.3.1 通信微服务
        4.3.2 解析微服务
        4.3.3 设备微服务
        4.3.4 规则引擎微服务
    4.4 公共服务
        4.4.1 监控微服务
        4.4.2 管理微服务
        4.4.3 资产微服务
        4.4.4 后端微服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微服务的物联网通用中间件测试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环境
    5.3 测试内容与分析
        5.3.1 异构物联网设备接入测试与分析
        5.3.2 虚拟物联网设备建立测试与分析
        5.3.3 服务请求的并发测试与分析
    5.4 同类系统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阶段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Internet中服务质量参数的引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D]. 李佳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以人为中心的工业物联网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D]. 杨林.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3]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即时构建服务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D]. 李德生. 山东大学, 2012(12)
  • [4]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D]. 支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物联网服务中间件:挑战与研究进展[J]. 陈海明,石海龙,李勐,崔莉. 计算机学报, 2017(08)
  • [6]中国制造业出口及其贸易政策研究 ——一个服务化的分析框架[D]. 许光建. 浙江大学, 2019(01)
  • [7]面向能源互联网的服务适配方法研究[D]. 吴丹丹.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支持云雾端应用集成的资源调度策略及其优化技术[D]. 汤闻达. 南京大学, 2019(01)
  • [9]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动态服务功能链资源适配机制研究[D]. 李光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10]基于微服务的物联网通用中间件设计与实现[D]. 吴斌烽.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互联网服务质量参数介绍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