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尹治咳汤治疗燥咳50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乐[1](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颜彦[2](2019)在《心肺脏理论源流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学的历史表明,中医基础理论一直在动态发展。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框架的形成,来自于几千年来中医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目前的文献研究,对于中医理论研究发展的路径刻画不够,对中医基础理论概念发展实践的具象化描述不多。本论文拟通过文献研究探索心肺二脏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演变。方法本论文聚焦心肺二脏,以《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九本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集大成的医着为研究对象,对古籍所涉心、肺二脏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刻画心肺脏腑理论发展源流。本论文一方面在单本古籍着作中依从于该着的书目,整理反映当时代对心肺二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治疗认识,另一方面汇集九本专着,对历代心肺二脏的生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以专题的形式梳理历代心肺二脏的基础理论发展情况,沿着时间脉络刻画心肺二脏基础理论发展的关键认识变化。结果心脏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心系统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心的生理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心主神明的功能从《内经》中的情绪与神的关系,发展到《诸病源候论》对心神的多种变化的观察记录,《太平圣惠方》对心烦进行专题记载与治疗,《和剂局方》对心悸怔忡的专方治疗,《圣济总录》《普济方》对心神变化的病因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医宗金鉴》依据不同类型的心神表现予以不同的处方。历代所记载的心病症也不断丰富,体现了心主神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心主血的功能也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不断清晰,血量、血脉与心的关系在各医籍丰富完善,古代医家逐渐认识到心与血、血脉之间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心与血、脉互相影响的病机,也逐步形成了调和血脉和调补气血的治疗方法。肺脏的理论发展主要包括:肺的生理功能包括了肺主气、肺朝百脉、肺主皮毛、肺主声、肺通调水道、肺藏魄等理论,在历代通过症状、治疗和用药的理论不断验证和扩充。肺病机主要聚焦于风、寒、热三邪,表现为气失常和津液失常更多,对肺气虚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并记载了寄生虫类疾病。对于肺系疾病的治疗,主要治则包括了补肾气、润肺、定喘嗽、通津液,随着时代发展,治法也不断丰富。本研究关注到心肺二脏治疗理论的发展,从内经的经络针刺,到唐宋的中药汤剂成为主流,再到明清以来的复方治疗,客观反映了中医学汉唐以来不断发展的疾病治疗历史演变,期待引起学界的关注,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结论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等具有里程碑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研究,较为准确地刻画出心、肺脏腑理论发展的源流,为准确继承古典中医基础理论奠定基础。
马荣[3](2017)在《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感染后咳嗽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其发病机制却迄今尚不十分清楚,故西医目前治疗上缺乏切实有效的药物。对于生活在都市中快节奏的人们来说已然成为工作、社会生活的一大困扰,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以发展成慢性病或其他并发症,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下降,更造成了繁重的经济负担。我们在早期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对感染后咳嗽患者的症状特点进行了总结,发现由于气候的变暖,生活节奏的紧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等诸多不良因素,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气滞气郁,化火生热,郁热之邪伏匿于肺,待时而发。体内有郁热之人易于感受外邪,正气驱邪无力或是经失治误治,外邪稽留日久,外邪束表腠闭,引动体内之郁热伏邪,内外之邪扰于肺,发为感染后咳嗽。故本研究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探讨了感染后咳嗽内有郁热、外邪犯肺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治疗上本着“火郁发之”的原则,予以轻清宣透,引邪外出之透邪法,方用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以期通过临床研究制定疗效肯定、证型规范的诊疗方案,并最终推广使用,为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新的贡献。目的本研究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提出感染后咳嗽“郁热内伏、外邪束肺、肺失宣降”的病机特点和“宣肺散邪、清透郁热、宣降气机”的治疗原则,并确立方药变通白牛宣肺汤;经临床研究证实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变通白牛宣肺汤对感染后咳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临床研究。收集来自2015年12月~2017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门诊及咳嗽专题门诊感染后咳嗽(内有郁热、外邪犯肺证)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采用变通白牛宣肺汤和孟鲁司特钠片模拟剂口服,对照组采用变通白牛宣肺汤模拟剂和孟鲁司特钠片口服,疗程均为7d,随访7天。比较两组入组时的基线指标如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止咳疗效相关指标,如咳嗽症状积分、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止咳时间、咳嗽复发情况等。次要观察指标:综合症状及单项症状积分变化,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积分的变化,安全性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等),卫生经济学指标(如此次发病至痊愈期间误工天数和看病总费用)。实验研究:应用感染后咳嗽动物模型,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变通白牛宣肺汤低、中、高剂量组、孟鲁司特钠组(西药对照组),通过对大鼠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肺组织病理(光镜下)、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L-4、IL-5、IL-8、TNF-α)和神经肽(SP、NKA、CGRP)等的检测,观察变通白牛宣肺汤对感染后咳嗽的气道炎症及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影响。结果1 临床研究此次临床试验共观察病例70例,剔除病例2例,脱落病例3例,其中中药组33例,对照组32例。在人口学资料、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积分、咳嗽症状积分等方面,中药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基线均衡可比。1.1 止咳疗效在日间咳嗽症状积分方面:中药组治疗后积分为(0.30±0.5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81 ±0.99)分(P<0.05)。中药组显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62.50%,两组比较P<0.05。在夜间咳嗽症状积分方面:中药组疗后积分为(0.48±1.60)分,对照组为(0.56±1.07)分,中药组显效率为87.87%,对照组为56.25%,中药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在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方面:治疗7天后,中药组积分为(0.54±1.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1.71)分(P<0.05)。在止咳时间方面:中药组止咳起效时间为(2.84±0.66)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09±2.56)天(P<0.001),中药组咳嗽缓解时间为(3.66±1.21)天,咳嗽消退时间为(6.15±1.69)天,对照组分别为(6.06±3.44)天和(8.31±3.85)天,两组比较P值均<0.01。咳嗽复发情况方面:中药组咳嗽复发率为12.50%,对照组为40.00%,两组间比较P<0.05,中药组复发次数为(0.15±0.36)次,复发持续时间为(0.36±0.92)天,对照组分别为(0.78± 1.12)次,(1.00±1.36)天,两组比较P<0.01,P<0.05。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总分比较:经治疗后中药组LCQ总分为(16.08±2.03)分,对照组为(14.98± 1.60)分,两组比较P<0.01;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生理评分比较:治疗后中药组LCQ生理评分为(5.33±0.55)分,对照组为(4.85±0.71)分,两组比较P<0.01;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社会评分比较:治疗后中药组LCQ社会评分为(5.27±1.11)分,对照组为(4.63±0.89)分,两组比较P<0.01;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心理评分比较:治疗后中药组LCQ心理评分为(5.18±0.47)分,对照组为(4.81 ±0.58)分,两组比较P<0.05。1.2 综合症状和单项症状疗效治疗后中药组综合症状积分为(1.6± 1.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士3.14)分,两组比较P<0.01,同时中药组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咽痒、咽痛、咳痰、小便黄等症状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1.3 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说明试验药物在正常剂量下基本无毒副作用。中药组花费平均为(335.21 ±202.14)元低于对照组的(745.40±474.68)元,两组间比较P<0.05,在误工天数上中药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 实验研究2.1 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2.1.1 给药第1天咳嗽激发试验比较10min内咳嗽次数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正常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咳嗽次数明显增加(P<0.001),中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了咳嗽频次(P<0.05),10min内咳嗽的潜伏期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西药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咳嗽潜伏期明显缩短(P<0.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延长了咳嗽的潜伏期(P<0.05,P<0.01,P<0.001,P<0.01)。2.1.2 给药第7天咳嗽激发试验比较10min内咳嗽次数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正常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模型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咳嗽次数明显增加(P<0.001),10min内咳嗽的潜伏期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了咳嗽潜伏期(P<0.001),中药高、中剂量组、西药对照组的咳嗽潜伏期比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P<0.05,P<0.01)。2.2 细胞因子的比较在TNF-a方面,中药组中剂量、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01,P<0.01,P<0.001);在IL-8方面,中药组中剂量、高剂量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而西药对照组数值与模型组比较P>0.05;在IL-4方面,中药组中剂量、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01);在IL-5方面,中药组低、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P<0.05,P<0.01,P<0.01),而中药高剂量组较西药对照组数值减低更显着(P<0.05)。2.3 神经肽的比较在NKA方面,中药组低剂量、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P<0.01,P<0.01,P<0.01);在SP方面,中药组低剂量、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P<0.01,P<0.001,P<0.01),而中药高剂量组数值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在CGRP方面,中药组低剂量、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值均<0.001)。2.4 肺组织病理光镜下肺组织病理:从支气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肺泡内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黏膜皱襞增厚程度、黏膜上皮脱落程度等方面,中药各剂量组、西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气道粘膜上皮和气道炎症情况均有所减轻。结论1 临床研究研究表明感染后咳嗽患者女性更为多见,青年组发病率偏高,“郁热内伏、外邪束肺、肺失宣降”为感染后咳嗽的病机特点,变通白牛宣肺汤具有“宣肺透邪、清透郁热、宣降气机”的特色功效。变通白牛宣肺汤可以降低感染后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缩短其止咳起效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咳嗽消退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止咳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还可以缓解感染后咳嗽伴随的咽痒、咽痛、咳痰、小便黄等症状,并且还具备安全、低廉、不易反复的特点。2 实验研究变通白牛宣肺汤可以降低感染后咳嗽模型大鼠咳嗽次数和延长其咳嗽潜伏期,降低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TNF-a、IL-8、IL-4和IL-5)和神经肽(NKA、SP和CGRP)的释放水平,通过干预气道炎症和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等环节,控制炎症反应,降低咳嗽敏感性,达到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目的。
谭杰军[4](2016)在《抗支糖浆抑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抗支糖浆抑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75只SPF级雄性豚鼠,体重200±30g,采用随机数字均衡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抗支糖浆组、CAPE(咖啡酸苯乙酸酯)组,每组15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开始实验。致敏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的第1天肌注4%OVA溶液0.5m1,同时腹腔注射2%Al(OH)30.2ml;空白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致敏。药物干预方法:各组于实验的第15天起进行药物干预,每日1次,持续14天。其中,抗支糖浆组每次按5g/kg体重的剂量给予灌胃,给药体积设为1ml/100g体重;CAPE组以腹腔注射15mg/kg代替药物灌胃:地塞米松组给予0.5mg/kg体重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药物灌胃。雾化激发方法:从实验第16天开始,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药物干预半小时后用1%OVA溶液雾化攻击,隔日一次,共7次;空白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激发。末次雾化结束24小时内取材,通过HE、ELISA、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等技术,从组织学水平、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分别观察抗支糖浆对动物模型气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细胞因子、炎症介质,NF-κB信号通路上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咳嗽次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及CAPE组动物的咳嗽次数明显减少(P<0.01)。2.BALF中细胞分类与计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显着增多(P<0.01),同时EOS绝对计数明显增多(P<0.01);MAC比例减少,但绝对计数增多(P<0.05);BALF中EOS、LYM的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尤以EOS比例增高最为明显(p<0.01)。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EOS绝对计数及EOS分类比例较模型组均有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病理组织HE染色:模型组肺组织存在较多的炎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管腔内可见上皮细胞脱落及分泌物增多,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比较,炎症明显减轻;CAPE组与模型组比较,炎症减轻但不显着。4.ELISA检测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LF中细胞因子IL-1p. TNF-α、TGF-β1和血清中炎症介质ECP的含量明显升高,BALF中IFN-γ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IL-1β、TNF-α、TGF-β1和ECP的含量明显降低,IFN-γ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之间比较,细胞因子IL-1β、TNF-α、TGF-β1、IFN-γ和炎症介质ECP,无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KB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IkB表达明显增多(P<0.05);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之间比较,IκB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NF-κB口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 1的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NF-κB和TGF-β1的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抗支糖浆可以改善CVA豚鼠的咳嗽等一般状况,减轻其肺组织的炎性浸润,减少粘膜下水肿及分泌物的产生,从而减轻气道狭窄及气道高反应性。2.抗支糖浆可以降低CVA豚鼠BALF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TGF-β1的含量,升高IFN-γ的含量;降低血清中炎症介质ECP的含量,从而起到抑制CVA气道炎症的作用。3.抗支糖浆可以上调CVA豚鼠肺组织中IκB的蛋白表达,下调NF-KB和TGF-β1的蛋白表达,从而起到抑制CVA气道炎症的作用。4.抗支糖浆可以下调CVA豚鼠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1的mRNA表达,从而起到抑制CVA气道炎症的作用。
苗青[5](2016)在《王书臣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学术思想及补肾通络汤治疗肺纤维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书臣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呼吸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高的理论水平,是全国着名的中医呼吸病专家。总结王书臣教授治疗呼吸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其理论多源于《内经》,常取法于仲景,博采于诸家,师从于许建中教授,受教于现代众多名家,从而形成了王老师“不离于肺,不止于肺”、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疾病的学术思想。本论文以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的思路为主线,总结并继承其学术经验,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以评价补肾通络汤(王书臣教授经验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第一部分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整理研究目的:总结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学术思想的渊源和特色。方法:通过临床学习、结合文献及中医理论,深入挖掘王书臣教授治疗呼吸病的学术思想及学术渊源,力求升华为能够指导临床的学术理论;通过跟师临证、师徒问答、诊余教学等方式总结王老师五脏同调的呼吸病诊治思路。结果:1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学术思想探源王书臣教授经过系统学习,又师从我国着名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家许建中教授,经过苦心磨砺,终有所成。王书臣教授认为中医呼吸病学当溯源于《内经》,运用于仲景,发挥于唐宋诸家,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补充而成形。故王老师治疗呼吸病理论源自《内经》、于仲景之学而多有取法,对东垣、薛己等重脾肾思想多有受益,于后世医家精华多有采撷而形成了其鲜明的治学思想和用药特点。2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学术思想概述(1)溯本求源,治病必求其根本;(2)异病同治,不离于肺,而又不止于肺,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3)重视寒温并用、善于调节气机之升降;(4)每以大方复治法治疗呼吸疑难病而具有较高疗效。结论:王书臣教授在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广收博采,取百家之长,推崇治疗呼吸病“不离于肺,不止于肺”,逐渐形成了从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第二部分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经验总结目的:总结王书臣教授应用五脏同调方法治疗呼吸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分析临证处方、不断推求师意,全面总结王书臣教授应用五脏同调思想治疗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支气管扩张、鼻炎、血液病骨髓移植后肺排异、肺癌的用药思路和经验。结果:1王书臣教授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并不完全拘于内伤、外感的分类方法,将前贤经验总结为治咳十法;在临床上巧为化裁,以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调理中焦气机,结合补肾宣肺法治疗慢性咳嗽而别具特色,临床中常用钩藤解痉止顽咳、南沙参润肺化痰而止咳、紫菀止咳而通二便,非药之功,而是善用之功。2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王书臣教授强调标本兼治,以调补脾肾法为根本,取二仙、地黄等补肾气,生脉、黄芪升补宗气,半夏泻心调畅中焦以绝生痰之源,辅以地龙、穿山龙、桑白皮、石韦等化痰宣肺,解痉平喘治其标,并对白芷、白芥子化痰、马鞭草清肺热,止咳喘而具有独到的经验。3对于支气管扩张症,王书臣教授认为热毒贯穿于疾病始终,急性期治疗以清热解毒、利肺排痰为先;咯血者多数属于热迫血行,先清热凉血止血为要,而碳类药物止血最为稳当;由于支扩病人常见痰阻气道挛急,故须兼以哮喘法治之;对于稳定期病人,王老师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火与元气不两立”,健脾补肾、扶助正气是关键,正气足则阴火消,无反复发作之虞。4白血病、再障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排异反应是王书臣教授门诊的特色病种,王老师认为以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最为多见,与肺间质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先天不足、多用各类抗排异药物、抗菌素等,总以气虚、肾虚为主,尤当着重于补肾,温肾纳气是治疗的根本,佐以祛风宣痹、活血通络,在本病中毒邪未清同样不可忽视,因此,清热解毒、祛邪药物同样不可或缺。5对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王书臣教授强调体质因素是主因,肺脾肾虚者则易于形成过敏症,因此,改变内因是关键,补肾健脾方药在此类疾病中不可缺,但于过敏季节、或鼻炎发作时要先治其标,肺开窍于鼻,以麻杏石甘汤合苍耳子散、加野菊花、蜂房等宣肺清热、散通鼻窍,或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往往能够快速见效,但终须以健脾补肾收功。6王书臣教授认为肺癌的形成多由正气内虚,邪毒内结所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肺脾肾渐衰为肺癌发生的主要内因。中医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减轻副反应,增强化疗、放疗疗效,甚至可以使患者长期带瘤生存,这对提高肺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王老师治疗肺癌常用黄芪、麦冬以益气养阴扶正为主,扶正即所以祛邪,补虚即可抗癌,“养正积自除”。阳虚之象明显之时,常用仙茅、仙灵脾、补骨脂、续断、益智仁、肉苁蓉、干姜等壮补脾肾阳气;阴虚明显时,多用南沙参、麦冬、石斛、黄精、熟地、女贞子等填补阴精。王老师在培补元气时也很注重脾胃运化,常选用茯苓、焦白术、焦三仙等以健脾和胃。结论: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具有鲜明的用药特点,常以补益脾肾为主,辅以调畅中焦气机升降,佐以宣肺化痰为法,治肺而不专主于肺,用于呼吸疑难病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第三部分补肾通络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近年来中医学在IPF的疾病名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形成了补气、养阴、活血、通络、甚至软坚破血等方法并药理研究也发现了一些药物如旋覆花、虎杖、丹参等具有抑制TGF-β,甚至降解胶原的作用。肺络瘀阻、元气亏虚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是其始动因素,目前中医多以补气、活血、通络治疗IPF,能够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多数忽略了“肾主纳气”这一重要机制,王书臣教授从五脏同调入手,注重补肾纳气治疗本病给我们以有益的提示。根据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肺纤维化的经验,组成补肾通络汤,采用随机、以乙酰半胱氨酸为对照,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临床研究,以观察补肾通络法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补肾通络汤(王书臣经验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IP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肺功能、六分钟步行试验及圣乔治量表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组用补肾通络汤加减,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连服12周;对照组维持西医常规治疗,口服乙酰半胱胺酸0.6g,每日三次,餐前服用,连服12周;两组患者入组时已应用氧疗和口服激素治疗的,均按原方案治疗,并记录合并用药。3分别进行疗效性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六分钟步行试验及圣乔治量表问卷。4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AS 8.2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总体疗效评价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呼吸困难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呼吸困难积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治疗前后干咳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干咳积分较治疗前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干咳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前后差值两组之间比较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观察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减少(P<0.05);两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5两组圣·乔治问卷症状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圣·乔治问卷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比较:VC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LCO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络汤对IPF患者呼吸困难、干咳等方面有一定疗效,能够改善IPF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六分钟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但对肺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
李晶晶[6](2014)在《《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经方中各脏腑病证常用药物的功效特点及应用机制,同时搜集整理后世验方、临床报道和病案举隅,归纳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通用药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证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采用归纳总结、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神农本草经》药物记载,将《伤寒杂病论》中65味常用中药分列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通用药,研究诸病证通用药的功效特点,以及在经方中的具体应用机制,并结合后世验方、临床报道及病案举隅探讨古今医家对药物的运用,总结出诸病证通用药在辨病论证施治下的运用规律。结果:27味肺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发散表邪、宣降肺气、化痰逐饮、收敛阴津、补虚扶正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感冒、哮喘、肺胀等病证;21味心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化痰行气、宁心安神、活血化瘀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心悸、胸痹、失眠等病证;23味脾胃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回阳助阳、补气敛阴、燥湿化痰、行气降逆、泻热攻积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胃痛、痞满、泻痢等病证;19味肝胆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行气活血、养血柔肝、散寒温经、清利湿热、化痰软坚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胁痛、黄疸、臌胀等病证;15味肾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补火助阳、滋阴敛阴、宣降肺气、健脾利水、收敛固涩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水肿、小便异常、阳痿等病证。结论:《伤寒论》中常有一药广泛应用于六经不同病证,《金匮要略》中亦可见一药反复在不同脏腑病证中应用,充分体现了仲景病与证相结合,辨病论证,灵活用药的特点。因此病证通用药的实质即在病与证相结合,辨病论证有机统一的辨治体系下,把握药物的功效主治特点,揭示药物的应用规律,了解药物的运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则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仲景药物的作用机制,乃至经方的方剂配伍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
韩雨桐[7](2010)在《哮病的证治方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哮病是呼吸系统临床疾病中的常见病,中医文献对其有大量的记载,特别是在本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却失于全面的整理和发掘。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哮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的剖析,力求从整体上认识哮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期望拓展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首先收集整理古今文献中各医家经验,系统分析哮病的病名沿革、中西医辨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预防,归纳总结出临床常见证型: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哮、痰哮、虚哮、瘀哮、肺虚哮、脾虚哮、肾虚哮、肺脾两虚哮、肺肾两虚哮;并分析其证候规律。其次,对资料加以汇总,共收集363首哮病常见证型的治疗方药,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得出哮病各证型的高频次药物,总结出治疗哮病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杏仁、甘草、陈皮、桑白皮、桔梗、款冬花、人参、五味子、半夏、白茯苓、麻黄、麦门冬、生姜等,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罗继红[8](2009)在《咳平汤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咳平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单纯西药治疗的效果,比较二者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白介素-13及肺通气功能指标最大呼气流速峰值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综合优势、对参与发病细胞因子白介素-13的调节优势及其对肺通气功能改善情况。资料和方法:1、选择中医辨病风咳证属风邪犯肺型,且参照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患者60例,按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各30例。2、两组均予舒利迭(50/100)吸入治疗,治疗组在使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咳平汤治疗,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白介素-13(IL-13)值、支气管激发试验(BHR)测定用药量的变化情况,并于疗程结束4周后随访治愈病例复发病例数。3、统计学处理:采用美国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治疗前可比性分析(2)组内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3)组间成组t检验(4)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率的U检验。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比较,两组各自组内治疗前后证侯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有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两组积分差值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对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显效率比较治疗组略高于对照组。2、咳平汤对细胞因子白介素-13的干预:两组组内治疗前后IL-13值比较、组间治疗后及差值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IL-13下调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咳平汤对PEF的干预:两组组内治疗前后PEF占预计值百分比值比较、组间PEF占预计值百分比值及差值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EF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咳平汤对气道高反应的干预(BHR测定用药量等级情况):两组治疗后BHR用药量等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气道高反应性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BHR用药量等级情况差值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气道高反应性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组病例治疗结束后随访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治愈病例4周后随访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例数低于对照组。6、治疗组治疗过程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试验期间0例受试者退出。结论:1、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及综合疗效判定方面,于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于疗程结束4周后随访治愈病例复发病例数,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复发病例数明显多于治疗组,说明咳平汤配合西药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并可显着降低停止用药后复发情况。2、显着降低IL-13水平、提高PEF水平,结合BHR测定用药量变化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降低气道反应性、抑制参与发病细胞因子、减轻气道炎症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宣肺祛风、利咽养津中药的作用机制之一。3、咳平汤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赵力维[9](2002)在《复方蛹虫草菌粉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比较全面地概述了古代医家对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的论述,结合现代中医学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的进展,全面系统地整理和阐述了肺脾气虚、肾阳虚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主要病理;补肺健脾益肾,化痰止咳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法则。运用复方蛹虫草菌粉胶囊,对肺气虚、肾阳虚之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了临床研究及蛹虫草菌粉的实验研究;并对作用机制及组方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复方蛹虫草菌粉胶囊具有益肺补肾健脾、止咳化痰之功,能够明显消除和改善肺气虚、肾阳虚之慢性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其效果优于对照组。2、临床实验证明,复方蛹虫草菌粉胶囊具有肯定的改善胸部X线征象、降低升高的体温和白细胞、改善肺功能,使痰培养阴转的作用,且优于对照组。3、复方蛹虫草菌粉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未见毒副反应,安全可靠,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标本同治理想的一类中药。4、实验研究:(1)蛹虫草菌粉醇提物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2)对狗血压、心率、呼吸等的作用曲线图表明,均未出现任何影响;(3)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解痉作用;(4)有明显的雄激素样作用。证明蛹虫草菌粉与天然虫草粉作用基本相似,认为蛹虫草菌粉是一个值得开发研究的新品种,有条件成为一个防治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新药。
唐建华[10](1994)在《自尹治咳汤治疗燥咳50例》文中提出 五年以来,笔者运用华山医院沈自尹教授治疗百日咳的方剂,简称自尹治咳汤加减,门诊治疗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和咽喉炎引起的燥咳5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7~60岁,平均40.6岁,其中支扩16例,咽喉炎34例,病程30天~1.5年。
二、自尹治咳汤治疗燥咳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尹治咳汤治疗燥咳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
1 简介 |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
1 研究目的 |
2 技术类型 |
3 技术路线 |
4 资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1 中药频次统计 |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
1 麻黄与杏仁 |
2 桑叶与杏仁 |
3 麻黄与苏子 |
4 苏子与当归 |
5 半夏与陈皮 |
6 白前与前胡 |
7 沙参与麦冬 |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
9 白僵蚕与蝉蜕 |
10 苍耳子与辛夷 |
11 党参与黄芪 |
12 桔梗与木蝴蝶 |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
1.2 肺病多痰浊 |
1.3 肺病多热 |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
2.1 重视脏腑关系 |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
3 治疗学思想 |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
3.4 组方用药特点 |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2)心肺脏理论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引言 |
1 现状 |
2 历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式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 |
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4 假说 |
材料与方法 |
1 书目选择 |
2 脏腑选择 |
3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心脏理论 |
第一节 《内经》心脏的理论 |
第二节 《难经》心脏的理论 |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心脏的理论 |
第四节 《外台秘要》心脏的理论 |
第五节 《太平圣惠方》心脏的理论 |
第六节 《和剂局方》心脏的理论 |
第七节 《圣济总录》心脏的理论 |
第八节 《普济方》心脏的理论 |
第九节 《医宗金鉴》心脏的理论 |
第十节 心脏理论源流考 |
第二章 肺脏理论 |
第一节 《内经》肺脏的理论 |
第二节 《难经》肺脏的理论 |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肺脏的理论 |
第四节 《外台秘要》肺脏的理论 |
第五节 肺脏理论源流考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心脏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近现代演变的比较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3)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感染后咳嗽的西医发病机制及西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理论探讨 |
一 基于伏邪理论认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 |
1 伏邪理论的源流 |
2 基于伏邪理论认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理论价值 |
二 透邪法在感染后咳嗽中的临床应用 |
1 透邪法的沿革 |
2 透邪法在感染后咳嗽治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基于伏邪理论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 |
一 变通白牛宣肺汤的确立 |
二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作用机理探讨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目的及内容 |
3 实验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观察 |
2 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 |
3 细胞因子的比较 |
4 神经肽的比较 |
5 肺组织病理 |
三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2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机理初步探讨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附录2: 患者日志卡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供本院博士论文盲审用) |
(4)抗支糖浆抑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1.1 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 |
2.1 认识沿革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发病因素 |
2.4 发病机制 |
2.5 治疗与调护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抗支糖浆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气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状况观察 |
2.2 咳嗽次数测定 |
2.3 肺泡灌洗液中细胞的分类及计数 |
2.4 肺组织病理组织检查 |
实验二 抗支糖浆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抗支糖浆对BALF中IL-1β、TNF-α、IFN-γ含量的影响 |
2.2 抗支糖浆对BALF中TGF-β1含量的影响 |
2.3 抗支糖浆对血清中ECP含量的影响 |
实验三 抗支糖浆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NF-kB信号通路上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中IκB表达的结果 |
2.2 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1蛋白表达的结果 |
2.3 Real-time PCR法检测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 |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1.1 理论依据 |
1.2 抗支糖浆的研究背景 |
2 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考 |
2.1 建立动物模型的必要性 |
2.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3 模型建立 |
2.4 模型的判定 |
3 抗支糖浆对CVA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
3.1 抗支糖浆对CVA豚鼠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
3.2 抗支糖浆对CVA豚鼠肺组织中IκB、NF-κB和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5)王书臣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学术思想及补肾通络汤治疗肺纤维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整理研究 |
第一章 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学术思想探源 |
1 理论源自《内经》 |
2 取法于仲景 |
3 得益于隋唐 |
4 博采于诸家 |
5 拜师于名医 |
6 受益于良好的中医学术氛围 |
7 虚怀若谷,敏锐洞察 |
第二章 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学术思想概述 |
1 异病同治,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 |
2 溯本求源,治病必求其根本 |
3 寒温并用、调节气机之升降 |
4 大方复治法治疗呼吸疑难病 |
第二部分 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经验总结 |
第一章 王书臣教授治疗咳嗽的临床经验 |
1 王书臣教授总结治咳十法 |
2 探索慢性咳嗽分类方法 |
3 “微寒微咳”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
4 王书臣教授从脾胃治疗咳嗽的经验 |
5 王书臣教授苦降辛开法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
6 王书臣教授补肾法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
7 王书臣教授常用治疗咳嗽药物 |
第二章 王书臣标本兼治五脏同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学术思想 |
1 王书臣教授标本兼治法治疗COPD学术思想 |
2 王书臣教授调补脾肾法治疗COPD经验 |
3 王书臣教授升补宗气治疗COPD的经验 |
4 王书臣从气机升降论治COPD经验 |
5 王书臣教授运用白芷化痰的经验 |
6 王书臣教授临床应用白芥子的经验 |
7 王书臣教授应用马鞭草的经验 |
第三章 王书臣教授五脏同调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 |
1 肾气亏虚为哮喘发病的根本原因 |
2 补肾益气是哮喘治疗的根本方法 |
3 调畅中焦气机是关键 |
4 善用解痉平喘药对 |
5 验案举例 |
第四章 王书臣教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经验 |
1 急性期清热解毒、利肺排痰为先 |
2 热迫血行,清热凉血碳类为急 |
3 痰阻气道挛急,兼以治疗哮喘 |
4 火与元气不两立,稳定期健脾补肾是关键 |
第五章 王书臣教授治疗骨髓移植后并发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经验 |
1 温肾纳气是治疗的根本 |
2 祛风宣痹、活血通络是关键 |
3 清热解毒、祛除余邪 |
4 病例举例 |
第六章 王书臣教授从五脏调治变应性鼻炎的经验 |
1 肺开窍于鼻,宣肺清热治鼻炎 |
2 改变内因是关键,补肾健脾不可缺 |
3 野菊花为治疗鼻炎要药 |
第七章 王书臣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补肾通络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 |
第一章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诊治进展 |
1 病名之争--“肺痹”or“肺痿” |
2 “正虚”是IPF的中医病因基础 |
3 肺络闭阻,痰瘀阻滞是IPF的重要中医病机 |
4 补肾法治疗IPF现状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补肾通络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6)《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肺系病证通用药 |
1.1 肺系病证概要 |
1.2 肺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
1.2.1 麻黄 |
1.2.2 桂枝 |
1.2.3 细辛 |
1.2.4 生姜 |
1.2.5 柴胡 |
1.2.6 葛根 |
1.2.7 升麻 |
1.2.8 石膏 |
1.2.9 黄芩 |
1.2.10 白芍 |
1.2.11 杏仁 |
1.2.12 厚朴 |
1.2.13 半夏 |
1.2.14 贝母 |
1.2.15 桔梗 |
1.2.16 紫菀 |
1.2.17 款冬花 |
1.2.18 葶苈子 |
1.2.19 甘遂 |
1.2.20 大戟 |
1.2.21 芫花 |
1.2.22 巴豆 |
1.2.23 干姜 |
1.2.24 五味子 |
1.2.25 人参 |
1.2.26 麦冬 |
1.2.27 甘草 |
2 心系病证通用药 |
2.1 心系病证概要 |
2.2 心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
2.2.1 甘草 |
2.2.2 人参 |
2.2.3 附子 |
2.2.4 桂枝 |
2.2.5 薤白 |
2.2.6 生姜 |
2.2.7 枳实 |
2.2.8 厚朴 |
2.2.9 生地黄 |
2.2.10 阿胶 |
2.2.11 百合 |
2.2.12 酸枣仁 |
2.2.13 栀子 |
2.2.14 淡豆豉 |
2.2.15 黄连 |
2.2.16 半夏 |
2.2.17 瓜蒌 |
2.2.18 龙骨 |
2.2.19 牡蛎 |
2.2.20 茯苓 |
2.2.21 桃仁 |
3 脾胃病证通用药 |
3.1 脾胃病证概要 |
3.2 脾胃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
3.2.1 甘草 |
3.2.2 白术 |
3.2.3 人参 |
3.2.4 白芍 |
3.2.5 附子 |
3.2.6 干姜 |
3.2.7 葛根 |
3.2.8 白头翁 |
3.2.9 诃子 |
3.2.10 生姜 |
3.2.11 吴茱萸 |
3.2.12 竹茹 |
3.2.13 旋覆花 |
3.2.14 代赭石 |
3.2.15 半夏 |
3.2.16 茯苓 |
3.2.17 火麻仁 |
3.2.18 大黄 |
3.2.19 黄芩 |
3.2.20 黄连 |
3.2.21 黄柏 |
3.2.22 枳实 |
3.2.23 厚朴 |
4 肝胆病证通用药 |
4.1 肝胆病证概要 |
4.2 肝胆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
4.2.1 柴胡 |
4.2.2 半夏 |
4.2.3 枳实 |
4.2.4 旋覆花 |
4.2.5 黄柏 |
4.2.6 栀子 |
4.2.7 大黄 |
4.2.8 茵陈 |
4.2.9 桃仁 |
4.2.10 当归 |
4.2.11 乌头 |
4.2.12 附子 |
4.2.13 吴茱萸 |
4.2.14 白芍 |
4.2.15 鳖甲 |
4.2.16 牡蛎 |
4.2.17 虻虫 |
4.2.18 水蛭 |
4.2.19 土鳖虫 |
5 肾系病证通用药 |
5.1 肾系病证概要 |
5.2 肾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
5.2.1 桂枝 |
5.2.2 白芍 |
5.2.3 龙骨 |
5.2.4 牡蛎 |
5.2.5 麻黄 |
5.2.6 杏仁 |
5.2.7 防己 |
5.2.8 茯苓 |
5.2.9 猪苓 |
5.2.10 黄芪 |
5.2.11 白术 |
5.2.12 附子 |
5.2.13 熟地黄 |
5.2.14 山药 |
5.2.15 山茱萸 |
6 讨论 |
6.1 肺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
6.2 心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
6.3 脾胃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
6.4 肝胆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
6.5 肾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学习和工作情况 |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哮病的证治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哮病病名溯源、分类 |
(一) 病名溯源 |
(二) 分类 |
二、哮病的中西医结合辨治概况 |
(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的基本临床思路 |
(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的成效 |
三、哮病的病因病机浅谈 |
(一) 先天遗传 |
(二) 外邪侵袭,肺气上逆 |
(三) 伏饮痰浊,发而为病 |
(四) 情志内伤,气机逆乱 |
(五) 饮食不节 |
(六) 瘀血内阻,肺气壅滞 |
(七) 虚为根本 |
(八) 五脏病变,累及于肺 |
(九) 多种病因相结合作用 |
四、哮病常见证候类型及临床表现 |
(一) 发作期 |
(二) 缓解期 |
五、哮病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
(一) 总体治疗原则 |
(二) 具体治疗方法 |
(三) 其它治法 |
六、哮病的预防 |
(一) 培护机体正气 |
(二) 避免接触邪气 |
七、治疗哮病常用方剂 |
(一) 收集资料范围 |
(二) 选方标准 |
(三) 组方分类 |
八、证治方药规律分析 |
(一) 证治分析 |
(二) 治疗方药规律分析 |
九、病案举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咳平汤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
作者简历 |
(9)复方蛹虫草菌粉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 中国传统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二)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一) 一般资料 |
(二) 受试对象选择 |
(三) 试验方法 |
(四) 试验药物 |
(五) 用药方法 |
(六) 观察 |
(七) 疗效分析 |
(八) 小结 |
实验研究 |
(一) 蛹虫草菌粉的一般药理研究 |
(二) 与治疗作用有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 |
讨论 |
(一) 研究本课题的先进性 |
(二) 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理实验结果提供临床依据 |
(三) 本方病因病机的讨论 |
(四) 复方蛹虫草粉胶囊组方特点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自尹治咳汤治疗燥咳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心肺脏理论源流考[D]. 颜彦.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D]. 马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1)
- [4]抗支糖浆抑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D]. 谭杰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王书臣五脏同调治疗呼吸病学术思想及补肾通络汤治疗肺纤维化研究[D]. 苗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6]《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D]. 李晶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7]哮病的证治方药规律研究[D]. 韩雨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咳平汤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D]. 罗继红. 福建中医学院, 2009(02)
- [9]复方蛹虫草菌粉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赵力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2(02)
- [10]自尹治咳汤治疗燥咳50例[J]. 唐建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