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大花按蚊日龄观察

海南岛大花按蚊日龄观察

一、海南岛大劣按蚊日龄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丽[1](2012)在《载体法高效驱杀蚊整理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蚊子是与人类生活和健康关系极为密切的昆虫之一,除了直接叮刺、骚扰外,还可传播多种疾病。研究表明有60多种疾病可通过蚊虫传播,如疟疾、丝虫病、黄热病和登革热等。如今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国家,每年大约有一亿多的疟疾新发病例,大约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而且大多数是儿童和孕妇;中国地处亚热带地区虽未遭受因蚊虫传染带来的大规模伤害,但人们也深受蚊虫的困扰。因此,驱杀蚊整理是目前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论文就驱杀蚊试剂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及理论模型的建立进行研究。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驱杀蚊试剂的实际应用情况,根据其物化性质选用载体法制备高效驱杀蚊织物。比较了不同驱杀蚊试剂和载体对制备高效驱杀蚊织物的影响,发现OP为最佳载体,ZX-1(主要成分为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为最佳驱杀蚊试剂。制备过程首先以萃取分离法对ZX-1的原料预处理,通过两步法分离提纯ZX-1原料,并以驱杀蚊试剂ZX-1、环己烷、载体OP、分散剂NNO为原料处理涤纶织物,获得载体整理最佳工艺为:ZX-10.6g/L(3%,o.w.f),Mzx-1:M环己烷为1:1.6,载体OP3g/L,分散剂NNO0.5g/L,90℃处理90min,浴比为1:50。通过对经ZX-1载体整理后驱杀蚊涤纶织物的结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ZX-1附着于纤维表面,并且进入涤纶纤维内部无定形区;涤纶织物的结晶度随着整理剂ZX-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驱杀蚊实际ZX-1不会影响纤维的晶形结构和涤纶织物的热稳定性;从而获得长期有效驱杀蚊涤纶织物。本论文还研究了涤纶纤维对ZX-1的吸附性能及扩散机理研究。ZX-1不溶于水,涤纶纤维在常温常压下很难吸附ZX-1,选用载体法可有效吸附ZX-1。载体小分子较快地向纤维内部扩散并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的方式与纤维结合,减弱了纤维间的结合力,增大了大空穴产生的几率,提高ZX-1的扩散速度。吸附过程中ZX-1向纤维表面的扩散属于在湍流层中的扩散,其扩散边界层很薄;ZX-1在纤维中的扩散属于自由容积扩散,扩散系数随着涤纶纤维的自由容积变化而变化,遵循逐个孔穴“跳跃”扩散,最终提高ZX-1的扩散速率。目前针对防蚊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织物防蚊性能表征方面,而对其理论研究比较少,本论文探讨并建立了涤纶纤维吸附ZX-1过程中吸附模型。研究发现,涤纶纤维吸附ZX-1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吸附量增加速度减缓,直至达到饱和吸附。动力学(一级吸附动力学、二级吸附动力学和粒子间扩散吸附模型)和热力学模型(能斯特、朗格缪尔、弗里德利胥和D-R模型)研究表明,涤纶对ZX-1的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吸附热力学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涤纶吸附ZX-1的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变△G°和吸附活化能Ea同时说明涤纶纤维对zx-1的吸附过程属于较易发生的自发进行的过程;吸附焓△H°和吸附熵△S°表明涤纶纤维对ZX-1的吸附过程为放热,被纤维吸附的ZX-1较难从纤维上解吸。本论文选用实验室驯化饲养的92代淡色库蚊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环境内对库蚊在织物上的行为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测试条件为:羽化时间为3天的雌性库蚊,测试时间为晚上6-9点,引诱剂为浓度5%的C02气体,室内无自然光。通过对经过ZX-1载体整理后的驱杀蚊涤纶织物的实际驱蚊效果的测试得出如下结论:随着ZX-1浓度的增加,羽化天数为3天的雌性库蚊的活力最强,雌蚊对防蚊织物的趋避效应最明显;且测试时间的延长使得雌蚊对ZX-1的耐受度降低,活动力降低。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其驱蚊效果略微下降,但整体降低幅度不大;随着处理织物中ZX-1浓度的增加,雌蚊停留在水洗后织物的数目也随之降低,与未水洗的防蚊织物测试效果相比仍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周正斌[2](2011)在《蚊媒病原体综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蚊媒病是一组以蚊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包括疟疾、淋巴丝虫病、黄热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尼罗热等,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全球气候逐渐上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全球蚊媒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原有疾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疾病的流行频度不断增加。随着疾病谱发生变化,相应的检测和监测技术要及时跟进,以适应新的疾病监测需求。检测及监测蚊虫携带的病原体,在传染病监测中属于早期监测和发现传染病流行的方法,对于蚊媒传播疾病的有效预警和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都是针对一种病原体检测,且有些检测方法灵敏度不够高,不能够早期发现蚊媒传染病的流行;此外,从生物学分类角度来看,蚊媒病病原体涉及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专业,目前蚊媒病监测也是针对单病种,不同病原体分类专业人员分别从自身专业领域进行检测,浪费人力、财力,且各专业独力实施,不利于高效、综合采取防治措施。因而,对于蚊媒病的防治应当综合考虑。本研究设计对野外采集的蚊虫综合检测多种携带的病原体,如黄病毒属病毒、疟原虫和丝虫。将野外采集蚊虫样本同批次处理后高通量检测,经济、高效检测蚊传病原体,其研究结果可为卫生防病部门提供简化的检测、监测步骤和程序,提高效率和减少重复工作量。以黄病毒属病毒保守性最高的非结构蛋白5(nonstructural protein,NS5)基因为靶基因,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30多种蚊媒黄病毒属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组(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Complex),包括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 YFV)、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等病毒NS5基因序列,用DNAStar软件设计出3条半巢式PCR通用引物,以JEV cDNA﹑DenV I~IV型cDNA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反转录半巢式PCR(RT-hemi-nested PCR)方法;以日本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测定该方法的敏感度,结果显示,RT-hemi-nested PCR方法的最低病毒检出浓度为5.0×10-4PFU/m1,灵敏度与同类方法相比高出一个数量级。根据GenBank中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等)SSUrRNA基因和丝虫(马来丝虫,犬恶丝虫等)线粒体基因保守区的序列,用DNAStar软件设计6条半巢式多重PCR通用引物。以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马来丝虫DNA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半巢式多重PCR方法,然后以恶性疟原虫DNA﹑马来丝虫DNA测定该方法的敏感度。并用该方法检测实验室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大劣按蚊。所建立的半巢式多重PCR方法检测疟原虫下限为0.53个恶性疟原虫,丝虫检测下限为0.01条马来丝虫。该方法可以明确地检测出大劣按蚊中感染的约氏疟原虫子孢子。选择云南普洱周边地区作为蚊媒观察点采集蚊虫。按照采集时间将蚊虫每10只分为一个混合样本组,样本少时则每组少于10只。用上述建立的蚊媒黄病毒属RT- hemi-nested PCR检测了54组三带喙库蚊虫样本,其中14组为阳性,经测序确认9组为乙型脑炎病毒﹑3组为登革热II型病毒﹑1组为登革热I型病毒﹑1组未知病毒(与Quang Binh virus相似度最高,为82%)。上述病毒的最小感染率分别为16.7‰,5.55‰,1.85‰和1.85‰。用半巢式多重PCR检测了148组按蚊和三带喙库蚊样本检测疟原虫和丝虫,未发现阳性扩增。本研究针对蚊媒病防治中的关键需求,建立了一套黄病毒属病毒、疟原虫、丝虫简单、有效、高通量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大批量的检测野外采集的蚊虫。经现场蚊虫检测,在云南普洱周边采集的蚊虫体内发现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I型和II型和未知病毒(属于黄病毒属)。说明在当地人群或动物体内,存在这些黄病毒属日本脑炎组病毒的低度流行。该研究结果应当引起疾病控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对这些地区以及其他类似地区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同时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还可用于病人蚊媒病的检测。高通量的蚊虫检测还能够提供可定性和定量的蚊媒携带病原体资料,也可为蚊媒病监测以及可能传入我国的新型蚊媒病病原体的检测以及预警提供了基础资料;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蚊媒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该方法无疑可为蚊媒病的监测提供更有效的资料,使蚊媒病的监测和预警更为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王大科,王士谔[3](1997)在《蚊虫的生活史及个体生态》文中研究表明 蚊虫在动物学上属于双翅目、蚊科。分布广、种类多。全世界已记录了350多种和亚种。我国现已发现350种以上。其中与医学有关的主要为按蚊属、库蚊属和伊蚊属的种类。 蚊虫叮人吸血,传播疟疾、丝虫、乙型脑炎、登革热等多种疾病,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了解蚊虫的生活史及个体生态,对于防制蚊虫,减少其传播的人类疾病有重要意义。 1蚊虫的生活史 蚊虫属完全变态,生活史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前3虫态生活于水中、成蚊生

黄复生,王兴相[4](1995)在《大劣按蚊血细胞对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作用的观察》文中认为大劣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后第5d和第15d,电镜下分别观察退变的卵囊周围血细胞的反应。结果表明:感染后第5d卵囊发育较小,卵囊周围即可见血细胞附着;第15d卵囊有些已明显空泡化,其外周可见较多血细胞,血细胞内、血细胞和卵囊之间、甚至卵囊内有许多微管结构之颗粒及其它颗粒,有些卵囊已黑化,其外周仍可见到血细胞的残骸及黑色素样颗粒。提示对约氏疟原虫不易感的大劣按蚊引起囊退变后可引致血细胞趋附,后者可释放颗粒物质或许还有其它物质,这对包被形成和卵囊黑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亚铭,傅伟忠,赵忻,黄若密,韦海燕[5](1993)在《大劣按蚊对食蟹猴疟原虫配子体最佳敏感期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食蟹猴疟原虫大劣按蚊为动物模型,观察大劣按蚊对疟原虫不同密度及雄雌配子体不同比例情况下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猴体内疟原虫配子体密度在不治疗情况下不断增高,但雄雌配子体的比例在不断变化,当雄雌配子体比例为1:2.2的情况下,大劣按蚊可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卵囊感染率为95.5%,腺感染率为91.7%。

李道生,梁东升,白庆笙[6](1989)在《食蟹猴疟原虫巴氏亚种对大劣按蚊感染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原产于中国海南岛的大劣按蚊是新近从美国引进的食蟹猴疟原虫巴氏亚种的适宜媒介;该虫对大劣按蚊的最佳感染时机是在原虫血症高峰后的一段时间;实验结果说明按蚊的感染性与保存这种原虫的方法无关。提出以原虫血症高峰后的天数作为按蚊最佳感染时机选择的标准。

宋宗臣,刘连珠,黄复生,樊俊琴[7](1989)在《大劣按蚊感染食蟹猴疟原虫B株的实验观察》文中提出 国外早已用多种按蚊建立食蟹猴疟原虫B株猴模,并研究了原产于泰国的大劣按蚊(巴拉巴按蚊)对其敏感性,但未见我国海南岛大劣按蚊的研究报告。我们于1987年1月开始,用我室建立的海南大劣按蚊自然交配种群进行感染试验。 材料和方法 食蟹猴疟原虫B株(Plasmodium cynomolgi

郑璇,刘祥焜,周远华,陈远芳,王秀珍,张思淼,陈佩惠,朱锦,王翔[8](1989)在《四种按蚊对恶性疟原虫敏感性的比较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80年代以来,我国寄生虫学工作者用离体饲血感染蚊的方法,观察大劣按蚊、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对恶性疟愿虫的敏感性。我们于1984~1987年,在贵州和云南的恶性疟流行区,采用直接叮咬“志愿者”(现症病人或带虫者)感染蚊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媒蚊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海南岛品系,下称AD),引自广西医学院,已在我所

黄复生,刘连珠,况明书,樊俊琴[9](1988)在《吸血、交配对大劣按蚊、斯氏按蚊雌蚊卵巢发育、产卵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黄复生,况明书,陈福珍,薛冲,刘连珠[10](1988)在《大劣按蚊交配和产卵时间的实验室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Peyton & Harrison,1979)是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岛山林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其生物学特性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由于大劣按蚊是野栖蚊种,分布和栖息于山区森林中,所以较难在自然界中观察到该蚊的交配和产卵行为,我们在实验室建立大劣按蚊自然交配种群之后,对该蚊的郊配、产卵时间进行了观察,这对疟疾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媒介的防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海南岛大劣按蚊日龄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岛大劣按蚊日龄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载体法高效驱杀蚊整理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驱杀蚊试剂分类
        1.2.1 天然驱杀蚊试剂
        1.2.1.1 天然除虫菊酯
        1.2.1.2 猫薄荷精油
        1.2.1.3 驱蚊香草
        1.2.2 合成驱杀蚊试剂
        1.2.2.1 合成拟除虫菊酯
        1.2.2.2 避蚊胺
        1.2.2.3 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
        1.2.2.4 其他新型驱杀蚊试剂
        1.2.3 植物源杀虫剂
    1.3 驱杀蚊纺织品研究进展
        1.3.1 共混纺丝法
        1.3.2 直接喷洒法
        1.3.3 微胶囊法
    1.4 驱杀蚊性能评价
        1.4.1 蚊虫对驱蚊试剂的抗药性测试方法
        1.4.1.1 半数致死量法
        1.4.1.2 区分剂量法
        1.4.1.3 酯酶检测法
        1.4.1.4 分子遗传学方法
        1.4.1.5 免疫学方法
        1.4.1.6 Kdr因子遗传学方法检测
        1.4.1.7 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4.2 驱蚊性能测试
        1.4.2.1 强迫接触试验
        1.4.2.2 驱避试验
        1.4.2.3 耐洗性试验
    1.5 我国驱杀蚊整理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1.5.1 研究现状
        1.5.1.1 拟除虫菊酯
        1.5.1.2 植物源杀虫剂
        1.5.2 发展趋势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载体法制备ZX-1驱杀蚊涤纶织物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药品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吸附处理工艺
        2.2.3.2 还原清洗工艺
        2.2.3.3 残液萃取工艺
        2.2.3.4 织物水洗工艺
        2.2.4 性能测试
        2.2.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2.4.2 涤纶直径及外观形貌测试
        2.2.4.3 ~1H-NMR测试
        2.2.4.4 SEM-EDS测试
        2.2.4.5 FT-IR和ATR-FTIR测试
        2.2.4.6 XRD测试
        2.2.4.7 DSC测试
        2.2.4.8 TG测试
        2.2.4.9 GC-MS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分离与提纯
        2.3.2 驱蚊剂标准工作曲线绘制
        2.3.3 驱蚊剂ZX-1浓度对涤纶整理效果影响
        2.3.4 环己烷浓度对涤纶整理效果影响
        2.3.5 载体浓度对涤纶整理的影响
        2.3.6 分散剂NNO对涤纶整理效果的影响
        2.3.7 温度和时间对涤纶整理效果的影响
        2.3.8 防蚊织物分析与表征
        2.3.8.1 涤纶直径及形貌表征
        2.3.8.2 TG分析
        2.3.8.3 DSC分析
        2.3.8.4 XRD分析
        2.3.8.5 FT-IR和ATR-FTIR分析
        2.3.8.6 SEM—EDS分析
        2.3.8.7 GC-MS分析
        2.3.9 水洗次数对防蚊织物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涤纶纤维吸附ZX-1的吸附性能及扩散机理研究
    3.1 涤纶纤维的吸附特性
        3.1.1 涤纶纤维微细结构对吸附的影响
        3.1.2 涤纶纤维化学结构对吸附的影响
        3.1.3 载体对涤纶纤维吸附的影响
    3.2 载体作用机理学说
        3.2.1 ZX-1溶解度增大说
        3.2.2 载体说
        3.2.3 吸水量增大说
        3.2.4 纤维内部结构变化说
    3.3 ZX-1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3.3.1 ZX-1在环己烷溶液中的状态
        3.3.2 载体对ZX-1环己烷溶液的作用
        3.3.3 纤维-载体-ZX-1的结合状态
        3.3.3.1 ZX-1分子自溶液中向纤维负载阶段
        3.3.3.2 纤维表面ZX-1分子分布形态
        3.3.3.3 ZX-1向纤维内部的扩散过程
        3.3.3.4 纤维中ZX-1与纤维的结合形态
    3.4 吸附过程中的扩散作用
        3.4.1 ZX-1吸附的基本动力学状态
        3.4.2 ZX-1扩散的基本规律
        3.4.3 分子扩散机理
        3.4.4 ZX-1向纤维表面的扩散
        3.4.4.1 对流扩散
        3.4.4.2 层流状态的扩散
        3.4.4.3 湍流中的扩散
        3.4.5 ZX-1在纤维中的扩散
        3.4.5.1 表观扩散系数
        3.4.5.2 在圆柱体中的扩散
        3.4.5.3 由有限体积被搅拌溶液向圆柱体中扩散(考虑流体动力学)
        3.4.5.4 扩散系数改变时的扩散
        3.4.5.5 扩散系数与浓度的关系
        3.4.5.6 扩散系数随纤维自由容积的变化
        3.4.6 ZX-1在纤维中扩散的机理—自由容积扩散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ZX-1整理到织物上的吸附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2.4 纤维中吸附ZX-1量的确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涤纶纤维吸附ZX-1动力学模型建立
        4.3.1.1 涤纶纤维吸附ZX-1的平衡吸附量研究
        4.3.1.2 经典吸附动力学分析
        4.3.1.3 经典吸附动力学模型
        4.3.1.4 ZX-1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
        4.3.1.5 吸附速率常数和半吸附时间
        4.3.1.6 吸附扩散系数
        4.3.1.7 吸附活化能
        4.3.2 涤纶纤维吸附ZX-1热力学模型建立
        4.3.2.1 吸附等温线探讨
        4.3.2.2 经典吸附等温线模型
        4.3.2.3 ZX-1吸附热力学模型模拟
        4.3.2.4 吸附热力学参数确定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ZX-1驱杀蚊织物的实际驱杀蚊效果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药品、设备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雌蚊停留实验
        5.2.2.2 织物水洗方法
    5.3 蚊子培育
        5.3.1 供试虫源
        5.3.1.1 养蚊室条件
        5.3.1.2 幼虫及成蚊饲料
        5.3.1.3 饲养方法
        5.3.2 品种选择
        5.3.3 雄蚊和雌蚊特性
        5.3.4 最佳羽化时间选择
    5.4 蚊子行为实验
        5.4.1 实验装置搭建
        5.4.2 蚊子行为的影响因素
        5.4.2.1 测试时间的影响
        5.4.2.2 引诱剂的影响
        5.4.2.3 光线、温度以及湿度对蚊子的影响
        5.4.2.4 摄像机光源的影响
        5.4.2.5 测试地点影响
    5.5 经不同ZX-1浓度处理的织物的实际驱蚊效果测试
        5.5.1 不同羽化天数的蚊子对同一浓度织物的行为学影响
        5.5.2 同一批蚊子对不同浓度织物的行为学的影响
        5.5.3 不同蚊子对不同织物同一时间测试的行为学的影响
    5.6 水洗后织物蚊子驱蚊效果的影响
        5.6.1 水洗后织物的蚊子行为学的影响
        5.6.2 织物水洗次数对驱蚊效果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致谢

(2)蚊媒病原体综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蚊媒黄病毒属日本脑炎组病毒的RT-hemi-nested PCR检测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建立半巢式多重PCR 方法检测疟原虫和丝虫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RT-hemi-nested PCR 方法和Hemi-nested multiplex PCR 方法检测野外采集蚊虫标本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综述
    参考文献
论着
    参考文献

四、海南岛大劣按蚊日龄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载体法高效驱杀蚊整理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 张小丽. 东华大学, 2012(03)
  • [2]蚊媒病原体综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周正斌.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
  • [3]蚊虫的生活史及个体生态[J]. 王大科,王士谔. 医学动物防制, 1997(05)
  • [4]大劣按蚊血细胞对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作用的观察[J]. 黄复生,王兴相.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1995(04)
  • [5]大劣按蚊对食蟹猴疟原虫配子体最佳敏感期观察[J]. 黄亚铭,傅伟忠,赵忻,黄若密,韦海燕. 中国公共卫生, 1993(11)
  • [6]食蟹猴疟原虫巴氏亚种对大劣按蚊感染性的研究[J]. 李道生,梁东升,白庆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1)
  • [7]大劣按蚊感染食蟹猴疟原虫B株的实验观察[J]. 宋宗臣,刘连珠,黄复生,樊俊琴.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9(01)
  • [8]四种按蚊对恶性疟原虫敏感性的比较实验研究[J]. 郑璇,刘祥焜,周远华,陈远芳,王秀珍,张思淼,陈佩惠,朱锦,王翔. 贵州医药, 1989(01)
  • [9]吸血、交配对大劣按蚊、斯氏按蚊雌蚊卵巢发育、产卵的影响[J]. 黄复生,刘连珠,况明书,樊俊琴. 四川动物, 1988(04)
  • [10]大劣按蚊交配和产卵时间的实验室观察[J]. 黄复生,况明书,陈福珍,薛冲,刘连珠. 昆虫学报, 1988(02)

标签:;  ;  ;  ;  ;  

海南岛大花按蚊日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