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筒仓活化剂研制成功

新型筒仓活化剂研制成功

一、新型料仓活化器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裴凤娟[1](2021)在《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工业固废,采用烧结法制备的微晶玻璃常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内部气孔增多或结晶度偏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分析常用于制备微晶玻璃的工业固废的成分特点,发现其大多含有少量的镁、铁或氟元素且难以去除。这些元素的存在会对微晶玻璃的晶化行为和产品性能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关于镁、铁或氟对微晶玻璃烧结协同晶化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低元素含量或多元素共存时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急需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构建规律性认识,为协同利用多种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提供科学依据。为此,首先以利用纯试剂原料配制的CaO-Al2O3-SiO2系统基础玻璃为对象,研究了 MgO、CaF2和Fe2O3对微晶玻璃烧结收缩、晶化行为、显微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交互作用机理,确定了含镁、铁或氟元素微晶玻璃的最优成分体系与热处理工艺参数。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利用青石粉、高炉渣和萤石尾矿等典型工业固废,制备了性能优异的硅灰石和透辉石基微晶玻璃,实现了多种工业固废的成分互补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含镁、铁或氟元素的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路线,对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比率、改善微晶玻璃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本文的工作中,首先从单一元素的角度,分析了 MgO对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烧结晶化行为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O的加入将促进次晶相—透辉石(CaMgSi2O6)相的析出,抑制主晶相—硅灰石(CaSiO3)的析出,从而使微晶玻璃的晶相由硅灰石转变成透辉石。这将导致微晶玻璃的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提高,耐酸性增强。但是,进一步提高MgO将导致致密化烧结温度范围变窄、结晶度下降,不利于获得结晶度较高且表面平整的微晶玻璃。因此,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MgO含量不宜超过3 wt.%(质量分数)。由于MgO的存在使微晶玻璃的晶相由硅灰石类型转变成透辉石类型,本文进一步研究了 CaF2在透辉石基微晶玻璃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入2 wt.%CaF2比不含CaF2的微晶玻璃的抗弯强度几乎提高一倍,但继续提高CaF2含量将导致微晶玻璃的性能变差,可能与其析出的独立萤石相有关。CaF2能促进微晶玻璃快速析晶、阻碍烧结,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已晶化的玻璃颗粒将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在颗粒间烧结颈处形成一种新非晶相。该非晶相的存在将有利于促进烧结致密化。因此,CaO-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CaF2含量不宜超过2 wt.%,且CaF2的作用需要与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密切配合,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微晶玻璃性能。Fe2O3含量的提高,可促进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次晶相—锌黄长石(Ca2ZnSi2O7)在低温下析出,但将导致微晶玻璃的热处理温度范围变窄,并使其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降低、吸水率变小、耐酸性增强、耐碱性减弱。为获得表面光滑、性能良好的微晶玻璃,其Fe2O3含量应控制在3 wt.%以下。当Fe2O3和MgO同时存在时,由于两者的交互作用,Fe2O3的存在加强了 MgO促进透辉石析出的趋势,同时MgO也加剧Fe2O3使玻璃热处理温度范围变窄的趋势。因此,两者同时存在时,Fe2O3和MgO含量应分别低于4 wt.%和 1.2 wt.%。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实际的高炉渣、青石粉和萤石尾矿工业固废为原料,分别制备了硅灰石基和透辉石基微晶玻璃,研究结果与上述利用纯试剂配制的实验样品研究结果得到了很好的吻合。研究中进一步分析Fe2O3和CaF2同时存在时对硅灰石基微晶玻璃的影响,以及MgO、Fe2O3和CaF2三者同时存在时对硅灰石基微晶玻璃与透辉石基微晶玻璃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本文协同利用三种工业固废所制得的实验样品,硅灰石基微晶玻璃抗弯强度为71.84 MPa、硬度为596.70 HV、吸水率和耐酸碱腐蚀性均小于0.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10%;透辉石基微晶玻璃的抗弯强度高达104.77 MPa、硬度为634.32 HV、吸水率和耐酸碱腐蚀性均小于0.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8.61%。

黄哲观[2](2020)在《基于喷墨3D打印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喷墨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接触式制造成型技术,可以打印出任意复杂实体结构。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打印速度快的优势,可实现批量打印,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石墨烯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力学、电学等性能,可作为理想增强体与其他材料复合,有效提升材料的性能。基于上述两者的优势,本文期望利用热发泡喷墨3D打印技术,实现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精确裁剪和优化设计,推动石墨烯基复合材料朝着功能化、智能化应用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3D打印的实际应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本文采用热发泡喷墨3D打印技术快速打印高致密氧化铝陶瓷基板,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3D打印陶瓷的物相结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改善3D打印陶瓷致密度的原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D打印的α-Al2O3生胚在1600℃高温下烧结2 h,其最大相对密度达到95.2%,体积收缩率为32%,维氏硬度为291.6 Hv,表面粗糙度为3.7 μm,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为89 MPa和49.4 MPa,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本次研究为制备结构复杂的高致密陶瓷探索出一条成本低、成型快、节能环保的可行途径。(2)本文采用热发泡喷墨3D打印技术快速打印还原氧化石墨烯/氧化铝陶瓷电路板,研究了打印工艺对复合电路板的形貌和导电性的影响,并从原理上分析了该技术制造还原氧化石墨烯/氧化铝陶瓷电路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N2气氛下以600℃退火1h,电路板的导电率为5.34×102 S/m,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3D打印氧化铝陶瓷之间的粘附强度为7.5 N/m,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本次研究为石墨烯材料在陶瓷电路板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3)本文通过化学交联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烯/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研究了复合水凝胶的物相结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水凝胶可拉伸至原长度的27倍而不发生断裂,其最大拉伸强度为245 kPa;当压缩形变为70%,其压缩强度为45.1 kPa,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此外,提出一种新颖而又简单的图案印刷方法,通过热发泡喷墨3D打印技术,在高强度的氧化石墨烯复合水凝胶表面上快速的打印出高分辨率的图案。图案化的复合水凝胶可以发生二维平面到三维扭曲形状转变,实现复合水凝胶的可控复杂变形。

黄会男[3](2020)在《猪用饲喂器精确供料装置排料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生猪养殖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中国是世界猪肉消费的第一大国,生猪养殖业在世界一直保持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却不是养猪强国,60%以上中小型规模猪场缺乏必要的装备设施,养殖工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较低。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养殖过程自动化及至智慧化发展,深入开展养殖机械研究非常必要。喂饲作业是生猪养殖场的一项繁重作业,实现机械化是其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饲喂器作为生猪喂饲所必须的终端设备,是喂饲作业中的一种关键设备,其排料性能的优劣严重影响猪只采食质量,故针对猪用饲喂器的研究极其重要、且亟待深入。针对目前生猪保育、妊娠及哺乳等重要阶段配套使用的智能饲喂设备作业过程中存在易结拱、排料量计量误差大等问题,未见对其精确供料装置——拨片排料式、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深入的机理研究与理论创新。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猪用饲喂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常见的猪用颗粒饲料为试验材料,采用理论分析、虚拟仿真、高速摄像、试验测试等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拨片排料式及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的排料机理,探究其内部颗粒饲料流动特性及排料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颗粒饲料特性测定研究选取猪用颗粒饲料为试验材料,自主搭建饲料特性测定试验台,采用基础试验方法测定各饲料的几何尺寸、密度及容重等基础物理特性参数,饲料与饲料间及饲料与几何模型间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休止角、内摩擦角、剪切模量及碰撞恢复系数等力学特性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虚拟标定方法开展自然休止角测定,验证试验测定饲料特性参数的真实性,为后续关键结构优化设计和虚拟排料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猪用饲喂器精确供料装置建模与分析针对保育猪和母猪采用的智能饲喂器精确供料装置,即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和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分别阐述其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供料装置排料过程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探究解析其排料作业机理,对其贮料装置(简称“料斗”和“方斗”)、排料单元等关键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有效提高供料装置作业质量。(3)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料斗内颗粒饲料流动特性分析与排料性能数值模拟研究以建立的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为研究载体,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和单因素试验方法,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进行虚拟排料试验。探究料斗内部颗粒饲料的运动机理,分析排料过程中斗壁倾角、出料口直径和主轴转速对料斗内颗粒饲料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各参数下其排料性能的变化规律,确定影响供料装置工作性能的各参数合理范围,依此完成供料装置试验样机试制。应用高速摄像技术追踪颗粒运动轨迹验证仿真分析的正确性,优化上述各参数合理影响范围,为后续排料性能试验奠定基础。(4)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方斗内颗粒饲料流动特性分析与排料性能数值模拟研究以建立的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为研究载体,对送料槽内颗粒流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以验证前期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同时以斗壁倾角、螺旋叶片直径和螺旋轴转速为试验因素进行单因素虚拟仿真试验,并利用后处理模块导出数据获得各因素对流动特性及排料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依此完成供料装置试验样机试制。借助高速摄像技术对排料过程中颗粒饲料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确定影响供料装置工作性能的各参数合理范围,为后续排料性能试验奠定基础。(5)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的性能试验及参数优化以建立的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为研究载体,利用自主搭建的排料性能测试台架进行性能试验。选取斗壁倾角、出料口直径和主轴转速为试验因素,流量和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分别展开单因素和多因素排料性能优化试验。基于Design-Expert8.0.10软件对流量与变异系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综合分析得到当斗壁倾角、出料口直径和主轴转速分别为70°、110mm和30r/min时,变异系数为3.64%、流量为152.98g/s。并采用上述最优参数组合进行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饲槽内颗粒饲料分布均匀且排料效率较高,其变异系数相对误差为3.12%,流量相对误差为4.14%,验证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优化设计参数合理。(6)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的性能试验及参数优化以建立的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为研究载体,利用自主搭建的排料性能测试台架进行性能试验。选取斗壁倾角、螺旋叶片直径和螺旋轴转速为试验因素,变异系数和相对误差为评价指标,分别展开单因素和多因素排料性能优化试验以分析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主次顺序。同时,基于Design-Expert8.0.10软件对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综合分析可得,当斗壁倾角、螺旋叶片直径和螺旋轴转速分别为55°、48mm和60r/min时,方斗内排料过程较均匀且经送料槽单位时间颗粒质量流率与理论值差异较小,变异系数为2.62%、相对误差为5.10%。并采用上述最优参数组合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排料稳定性及精确度较高,其变异系数和相对误差产生的误差分别为3.60%和2.24%,验证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优化设计参数合理。

王阳[4](2020)在《现场混装乳胶基质远程配送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乳胶基质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其内相液滴是硝酸铵等无机盐的过饱和水溶液。在现场混装乳胶基质的远程配送过程中,自然储存和道路运输振动是影响乳胶基质稳定的主要因素。对于稳定性差的乳胶基质,长时间自然储存和长途运输的剧烈振动会造成乳胶基质的失稳。乳胶基质一旦发生失稳,会造成乳胶基质的储存时间缩短和爆炸性能降低。这不仅会影响爆破工程的安全和施工进度,并且降低了乳胶基质的“本质安全”。因此需要对现场混装乳胶基质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探寻自然储存和道路运输振动引起乳胶基质失稳的原因,对推广远程配送技术和研发适宜远程配送的高稳定性乳胶基质起指导作用。乳胶基质的制备是研究乳胶基质稳定性的基础。本文首先对乳胶基质内相液滴粒径的测试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而制备出具有特定粒径的乳胶基质。然后分别研究了乳胶基质的自然储存稳定性和运输振动稳定性。1、乳胶基质的制备和内相液滴粒径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激光粒度仪测试乳胶基质平均粒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了剪切线速度、乳化温度和油相动力黏度三个因素对乳胶基质内相液滴平均粒径的影响规律。依据一般乳液的乳化理论,对乳胶基质的乳化剪切破碎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深入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2、乳胶基质自然储存稳定性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乳胶基质自然储存失稳的可能机理。通过测试乳胶基质内相液滴平均粒径的变化,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进一步使用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已经析晶的乳胶基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分析论证了乳胶基质自然储存失稳机理。最后研究了内相液滴平均直径、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相材料动力黏度对乳胶基质自然储存稳定性的影响规律。3、乳胶基质运输振动稳定性研究:使用模拟运输振动台对乳胶基质进行振动失稳实验。通过乳胶基质老化过程中的内相液滴粒径变化和振动析晶行为,分析出运输振动造成乳胶基质失稳的原因。最后研究了内相平均粒径、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油相动力黏度对乳胶基质运输振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4、乳胶基质液面晃动行为研究:使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研究了乳胶基质在运输过程中的晃动行为。以乳胶基质各项物理性质的实际测试结果作为建模基础参数,并通过振动台实验验证了仿真计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然后分别研究了汽车的加减速运动、拐弯时的向心运动和路面不平导致的颠簸运动对乳胶基质液面晃动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了降低乳胶基质在运输中液面晃动的方法。

戴博[5](2020)在《废旧轮胎粉碎设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橡胶粉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基建、橡胶制品以及防水材料制造等行业。橡胶粉作为各种混合料中的改性剂和添加剂,胶粉的掺量、细度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以及抗疲劳等性能。因此生产质量高且能较好改善混合料性能的橡胶粉至关重要。对于橡胶粉的生产,影响橡胶粉质量因素的不仅仅是橡胶粉的生产工艺,更重要的是粉碎设备,传统粉碎机仅通过粉碎机的剪切来进行生产,未考虑胶粉的表面特性和混合性能以及生产过程粉碎机的磨耗。同时,由于废旧轮胎属于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不易分解、降解,其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有必要对橡胶粉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在实地调研和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橡胶粉的分类和相关特性进行了分析说明,并介绍了胶粉的压缩—反弹特性。通过对胶粉的粉碎机理研究可知,胶粉颗粒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胶粉的生产不仅仅是剪切过程,而是剪切和研磨的混合过程,这为后续胶粒的微观受力分析奠定了基础。根据废旧轮胎制备胶粉的工作特点和性能,确定了合理的胶粉生产工艺和设备配置,同时也对粉碎辊压机进行整体性结构设计。通过对辊压机的工作状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粉碎机中双辊和间隙调节机构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并采用三维软件Creo对双辊结构和调节机构进行建模。由粉碎机的微观动力学进行分析得知,物料的粉碎速率与设备的选择函数和分布函数有着密切关系,基于此对粉碎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了粉碎过程中双辊的工作载荷。最后应用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中Static Structural模块对双辊进行应力和变形分析,得到双辊的最大变形位置和应力最大位置。同时对双辊进行优化改进,包括双辊的材料、双辊结构形式以及槽辊面齿结构,并再次通过仿真软件对优化后设备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真实有效。

薄宏涛[6](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朱敏[7](2020)在《铝镁贫氧推进剂燃烧特性对冲压发动机工作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Solid Rocket Ramjet,SRRJ)是一种先进的吸气式动力推进装置,具有比冲大、射程远、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等优势,适用于超音速巡航的各类炮弹和导弹系统。上世纪50年代新型高能复合推进剂的成功研制,为促进冲压发动机应用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固体燃料的比冲,综合考虑能量密度、易着火性、毒性和贮存量等多方面因素,镁、铝等金属颗粒被添加到复合推进剂的配方中。SRRJ具有燃气发生器、进气道和后台阶等特征结构,实际内流场具有明显的三维湍流特性,特别是伴随微米级金属颗粒群运动和燃烧的多相耦合情况,目前主要采用实验观察与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针对这类复杂问题,发展了一套跨尺度多相反应耦合数值求解器(Coupled Multiphase Reacting Phenomena Solver,CMRPS),结合先进实验技术及地面直连式冲压发动机热车试验系统,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了铝镁贫氧推进剂燃烧特性对冲压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开发了二维/三维的跨尺度多相反应耦合数值求解器CMRPS,包含气相、固相和离散相三个独立模块,具有数值模拟湍流气力输运的稠密/稀疏气固两相耦合反应问题的仿真研究能力。气相模块基于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FVM)实现,综合考虑湍流、混合多组分、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等问题,通过源项方法与固相和离散相进行耦合,实现非定常迭代计算。固相模块主要用于计算复合推进剂内部热传导过程,通过大小相同的热通量和边界温度实现热耦合(Conjugate Heat Transfer,CHT)关联计算,求解固体域热能分布及燃面温度。微米级金属颗粒群运动和燃烧过程的追踪方法具体由离散相当地实际体积分数决定,基于Eulerian方法的双流体模型(Two Fluid Model,TFM)适用于研究稠密气固两相流,而对应稀疏颗粒轨道追踪问题的仿真模拟采用基于Lagrangian方法的离散单元方法(Discrete Element Model,DEM)。最后结合多个经典算例,对CMRPS仿真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分析。(2)考虑真实冲压发动机内流场的强迫对流复杂环境影响,研究微米级镁颗粒的微观定性火焰模态转变,并分析拟合了多类因素综合确定的单颗粒瞬时燃速和火焰总持续时间的定量公式。一方面,颗粒直径和环境参数(压强、温度及氧浓度)都会影响镁颗粒的燃烧波温度分布;静态下各向同性的镁颗粒火焰形貌同时还受到强迫对流效应的显着影响,随着相对速度的持续增大相关火焰模态由全包络,经过渡态向曳尾态转变,最终甚至可能导致熄火。分析单颗粒瞬时燃速和火焰总持续时间受到上述多类因素的综合影响,依据138项数值研究工况的仿真结果,基于最小二乘法提出了多变量共同作用的定量拟合公式。(3)搭建密闭耐高温高压激光点火实验台,包括高速摄像机、红外测温仪、钨铼微热电偶和高频测试系统等,研究分析了某铝镁贫氧推进剂的近燃面区初始分解燃烧特性。结合CMRPS双流体算法和16组分16基元反应动力学简化模型开展仿真模拟,对流固耦合传热过程及近燃面区火焰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在冲压发动机地面试验工作压强范围内,Vielle和Summerfield提出的两种半经验公式都能很好地拟合该铝镁贫氧推进剂的压强-燃速关系。基于流固热耦合算法仿真模拟工况压强0.60 MPa的大气氛围中的燃面温度为1044 K,与实验值误差约4.4%。深入分析不同压强和氧浓度条件下的近燃面区火焰结构及主要反应组分分布,发现燃烧波温度曲线具有双平台特性。机理分析是因为受到环境状态参数影响的混合组分的化学反应路径和剧烈程度差异,表现为近燃面区流场高温组分扩散及其火焰对固体推进剂热反馈的综合现象。(4)通过基于Eulerian-Lagrangian模型建立的CFD-DEM气固模块双向耦合算法,研究微米级铝颗粒群补燃室射流燃烧的稀疏气固两相流的宏观耦合特性,追踪分析了离散相的运动弥散分布和燃烧反应过程。研究发现添加了铝颗粒群的耦合两相流较初始单相流场表现出显着的速度滞后和温度超前特征,其综合作用对于提高全局温度和实际推力具有正向意义,但因为存在相间阻力,可能反而会降低流场局部气相速度。进一步对加质铝颗粒群的入射范围、初始温度、直径和质量流率的影响进行了统计计算和定量分析。较好的颗粒群分散程度意味着有更高的气体接触反应机会和更大的传热传质空间,因此有助于提高燃烧效率。入射铝颗粒的初始温度越高、直径越小,着火速度越快,燃烧越容易实现,即意味着在固定长度补燃室的有限驻留时间内能够促进充分反应释放出更多的热量。铝颗粒及其燃烧产物的相变物理反应与燃烧氧化过程一样会显着影响多相流场温度分布,同时必须考虑当地物质组分的实际配比和掺混状态。(5)地面联管热车试验研究验证了以某铝镁贫氧推进剂为燃料的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全尺寸工作性能,该对称式侧向双路进气的管道火箭冲压发动机试验系统采用多套传感器,测量和记录了空燃比15工况下DRE工作全过程的压强场、温度场和推力等重要参数变化,并对热防护衬层烧蚀现象进行了剖析。受来流的双进气道结构决定,内流场高温区同样呈对称状分布,具有强湍流特性。引入的外界冲压空气在进气道入口上游附近区域形成回流区,在下游附近区域强烈碰撞并进行组分增强掺混,导致当地存在更高的氧浓度且实现二次燃烧。结合CMRPS的CFD-DEM气固模块双向耦合算法,成功仿真模拟了相同试验条件下该DRE内流场中的铝镁颗粒群运动弥散分布规律,捕捉分析了颗粒群燃烧效率及多相反应耦合流场细节等其他特性。最后剖析发现热防护衬层的烧蚀现象与高温燃气分布和颗粒群运动冲刷密切相关,主要存在热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两方面因素作用。

兰文涛[8](2019)在《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复合充填材料及其管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磷石膏堆存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传统充填材料和二水磷石膏充填技术存在充填成本高、水泥耗量大、固结体强度低等问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井多场耦合作用下充填体强度演化规律及调控机制”(51674012)和横向课题“CH半水磷石膏充填胶凝材料及应用”,通过现场调研、室内试验、机理分析和工业化应用,开展半水磷石膏胶凝活性激发及矿井充填材料配比优化与应用技术研究,旨在为磷石膏的综合利用与矿井安全探索新的途径。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半水磷石膏制备矿用充填复合材料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半水磷石膏的物化性质,探明了半水磷石膏的胶凝性性能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其胶凝活性的控制方法。(2)以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方法和数据可视化方法进行配比优化,首次以半水磷石膏成功研制了系列快凝早强、性能可调的矿用充填复合材料,实现了3天达到3MPa的强度目标,将充填材料成本降低90%以上。(3)从半水石膏的水化反应理论出发,以溶解析晶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半水磷石膏的水化反应过程;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水化产物和原材料与惰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力学分析等研究了不同原材料对充填材料的影响机理;为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4)确定了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管道输送的层流临界条件。获得了层流条件下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的解析解,探明了管道自流输送中自流流速与管径、充填倍线、表观粘度等流变参数的函数关系。开展了半水磷石膏基充填料浆流变试验和管道试验,基于方程3D可视化和平行坐标法,系统分析了充填料浆的可输送性能。(5)根据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特点及采空区充填要求,研制出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专用充填工艺系统。以半工业充填试验验证了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强度性能和输送性能,证明了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化应用条件。

邓雪杰[9](2017)在《特厚煤层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控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厚煤层已经成为我国煤炭开采中的主力煤层,可占总产量的45%左右,因此“三下”等特殊地质条件下厚煤层的开采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厚度为8 m以上的特厚煤层,由于自身厚度大,开采过程对覆岩的破坏严重,岩层控制难度很大。尽管充填开采已被证明是开采“三下”压煤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可以实现特厚煤层高回采率和高充实率的充填开采方法。鉴于此,本文针对特厚煤层提出了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开采技术方法,采用实验室试验、力学分析、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该方法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如开采联络巷合理间距和充填挡墙侧压力,研发了配套的胶结充填材料并研究了配比对材料流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采用此种方法开采特厚煤层的过程中顶板控制机理,分析了各分层开采覆岩移动破坏和采场矿压显现规律,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了工程应用。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研发了采用矸石、粉煤灰及混合胶结料为原料的胶结充填材料,采用以坍落度换算屈服应力的方法研究了配比对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在配比和养护龄期耦合作用下充填材料强度和泊松比的演化特征,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胶结充填材料性能预测模型,揭示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2)建立了顶板动态非均匀组合弹性地基梁模型,研究了各分层开采过程中顶板移动变形特征,揭示了特厚煤层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开采顶板移动控制机理,提出了开采不同分层数对应的充填材料性能要求;并基于胶结充填材料流变性能的时间相关特性,计算得出了充填挡墙侧压力随时间的演化规律。(3)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分层开采过程中的覆岩垂直位移、裂隙发育和应力演化规律,揭示了采用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技术开采特厚煤层时覆岩移动破坏与采场矿压控制原理,研究表明第五分层和第六分层开采对覆岩造成的扰动明显大于之前各分层的开采。(4)提出了特厚煤层上向分层长壁逐巷充填开采技术方法,设计了与此方法相配套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工艺,并成功应用于公格营子煤矿含水层下厚度为21 m的特厚煤层开采实践,现场实测数据表明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张亦工,张亦农,韩成年[10](2016)在《双质体振动设备的技术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双质体振动设备的功能、结构、振动输送原理、发展历史;列举不同振动装置的优缺点;分析双质体振动设备的技术难点及解决办法;提出节能降耗是振动设备的发展方向。

二、新型料仓活化器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料仓活化器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晶玻璃概述
        1.1.1 微晶玻璃的特点与分类
        1.1.2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1.1.3 微晶玻璃的发展与应用
    1.2 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的现状
        1.2.1 工业固废来源与利用现状
        1.2.2 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的历史和现状
        1.2.3 常见可用于制备微晶玻璃的工业固废的成分特点
    1.3 工业固废化学组成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3.1 工业固废中主要组分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3.2 工业固废中次要组分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微晶玻璃制备与实验方法
3 MgO对微晶玻璃晶相类型与烧结行为以及性能的影响机制
    3.1 MgO对CaO-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晶相类型的改变
    3.2 加入MgO后硅灰石型微晶玻璃的析晶动力学
    3.3 含MgO硅灰石型微晶玻璃的烧结行为研究
    3.4 晶相类型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4 CaF_2在透辉石型微晶玻璃中的作用
    4.1 CaF_2对析晶动力学与玻璃结构的影响
    4.2 CaF_2对等温烧结协同晶化的影响
    4.3 CaF_2对非等温烧结协同晶化的影响
    4.4 CaO-MgO-Al_2O_3-SiO_2-CaF_2微晶玻璃的性能与工艺参数优化
    4.6 小结
5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硅灰石和透辉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1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硅灰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2 CaO-Al_2O_3-SiO_2-Fe_2O_3系微晶玻璃的性能分析
    5.3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透辉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4 CaO-MgO-Al_2O_3-SiO_2-Fe_2O_3系微晶玻璃的性能分析
    5.5 小结
6 协同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微晶玻璃
    6.1 Fe_2O_3对含氟硅灰石型微晶玻璃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6.2 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硅灰石型微晶玻璃
    6.3 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透辉石型微晶玻璃
    6.4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喷墨3D打印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喷墨打印技术
        1.1.1 喷墨打印技术简介
        1.1.2 喷墨打印技术分类
        1.1.3 喷墨打印技术机制
        1.1.4 喷墨打印技术应用
    1.2 3D打印技术
        1.2.1 3D打印技术简介
        1.2.2 3D打印技术分类
        1.2.3 3D打印技术应用
    1.3 喷墨3D打印技术
        1.3.1 喷墨3D打印技术简介
        1.3.2 喷墨3D打印技术分类
        1.3.3 喷墨3D打印技术应用
    1.4 石墨烯
        1.4.1 石墨烯简介
        1.4.2 石墨烯性质
        1.4.3 石墨烯应用
        1.4.4 喷墨打印石墨烯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内容以及创新点
        1.5.1 选题依据
        1.5.2 选题内容
        1.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喷墨3D打印氧化铝陶瓷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2.3 表征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物理性质表征
        2.3.2 粘结剂墨水的墨滴飞行实验
        2.3.3 3D打印铺粉研究
        2.3.4 3D打印陶瓷的形貌结构及物理性质表征
        2.3.5 3D打印陶瓷的力学性能测试
    2.4 喷墨3D打印高致密度陶瓷的机制研究
        2.4.1 液相前驱体浸渗技术
        2.4.2 致密度增强机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喷墨3D打印石墨烯/陶瓷电路板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表征方法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实验原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物理性质表征
        3.3.2 氧化石墨烯墨水的理化性质表征
        3.3.3 氧化石墨烯墨水的墨滴飞行试验
        3.3.4 墨水-衬底浸润性研究
        3.3.5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微观结构表征
        3.3.6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学性能测试
    3.4 石墨烯/陶瓷电路板的成型机制研究
        3.4.1 粘附原理
        3.4.2 原理分析
        3.4.3 粘附性研究
        3.4.4 电路实物图
        3.4.5 打印图案精度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氧化石墨烯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喷墨打印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3 表征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原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物理性质表征
        4.3.2 复合水凝胶的形貌结构及物理性质表征
        4.3.3 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4.3.4 复合水凝胶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研究
        4.3.5 交联剂墨水的墨滴飞行实验
        4.3.6 复合水凝胶的图案化打印以及形变研究
    4.4 喷墨打印水凝胶形变的机理研究
        4.4.1 模型建立
        4.4.2 溶胀驱动力研究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猪用饲喂器精确供料装置排料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生猪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与采食要求
    1.3 国内外猪用饲喂器研究现状
        1.3.1 保育猪饲喂设备的研究现状
        1.3.2 母猪饲喂设备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解决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饲料特性测定研究
    2.1 试验材料选定
    2.2 物理特性测定
        2.2.1 几何特性的测定
        2.2.2 密度及容重的测定
    2.3 力学特性测定
        2.3.1 静摩擦角测定
        2.3.2 滚动摩擦角测定
        2.3.3 休止角测定
        2.3.4 内聚力与内摩擦角测定
        2.3.5 剪切模量测定
        2.3.6 碰撞恢复系数测定
    2.4 饲料特性参数虚拟标定
    2.5 本章小结
3 猪用饲喂器精确供料装置建模与分析
    3.1 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建模与分析
        3.1.1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3.1.2 关键结构设计与分析
        3.1.3 辅助系统设计
    3.2 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建模与分析
        3.2.1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3.2.2 关键结构设计与分析
        3.2.3 测试系统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料斗内颗粒饲料流动特性分析与排料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4.1 离散元法理论与EDEM简介
        4.1.1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与力学接触模型
        4.1.2 离散元法在料仓研究中应用
        4.1.3 离散元软件EDEM简介
    4.2 离散元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4.2.1 供料装置几何模型建立
        4.2.2 颗粒饲料离散元模型建立
        4.2.3 其他仿真参数设定
    4.3 排料拨片对排料过程的影响规律分析
        4.3.1 排料拨片对主轴下定位盘上颗粒运动的影响
        4.3.2 排料拨片对料斗内颗粒运动的影响
    4.4 EDEM单因素虚拟排料仿真试验
        4.4.1 料斗内颗粒饲料流动特性分析
        4.4.2 单因素排料性能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与分析
        4.4.3 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试验样机
    4.5 供料装置内颗粒饲料的可视化流动过程分析与定性验证
        4.5.1 排料单元对颗粒饲料的作用分析
        4.5.2 料斗内颗粒饲料的流动状态
    4.6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排料性能试验与定量分析
        4.6.1 高速摄像技术及在农业物料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4.6.2 测定试验材料与仪器
        4.6.3 测定试验内容与方法
        4.6.4 供料装置内颗粒饲料运动规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方斗内颗粒饲料流动特性分析与排料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5.1 离散元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5.1.1 供料装置几何模型建立
        5.1.2 其他仿真参数设定
    5.2 螺旋轴对排料过程的影响规律分析
    5.3 EDEM单因素虚拟排料仿真试验
        5.3.1 方斗内颗粒饲料流动特性分析
        5.3.2 单因素精确排料性能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与分析
        5.3.3 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试验样机
    5.4 供料装置内颗粒饲料的可视化流动过程分析与定性验证
    5.5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精确排料性能试验与定量分析
        5.5.1 测定试验材料与仪器
        5.5.2 测定试验内容与方法
        5.5.3 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内颗粒饲料运动规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拨片排料式供料装置的性能试验及参数优化
    6.1 试验准备与测试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6.1.3 试验因素与评价指标
        6.1.4 试验内容与方法
    6.2 排料性能优化试验
        6.2.1 单因素试验
        6.2.2 多因素试验
    6.3 本章小结
7 螺旋排料式供料装置的性能试验及参数优化
    7.1 试验准备与测试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7.1.3 试验因素与评价指标
        7.1.4 试验内容与方法
    7.2 排料性能优化试验
        7.2.1 单因素试验
        7.2.2 多因素试验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现场混装乳胶基质远程配送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场混装技术的发展
    1.3 乳胶基质稳定性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乳胶基质的制备和内相液滴粒径研究
    2.1 乳胶基质的制备
        2.1.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2 实验室制备乳胶基质的方法
    2.2 乳胶基质平均粒径的测试
        2.2.1 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
        2.2.2 平均粒径的选取
        2.2.3 激光粒度仪测试准确度分析
        2.2.4 激光粒度仪测试精确度分析
        2.2.5 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分析
    2.3 乳胶基质的平均粒径的影响因素
        2.3.1 剪切线速度
        2.3.2 油相动力黏度
        2.3.3 乳化温度
    2.4 乳化剪切破碎机理研究
        2.4.1 研究进展和理论分析
        2.4.2 乳化剪切破碎动力学研究
        2.4.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3 乳胶基质自然储存稳定性研究
    3.1 失稳机理理论分析
        3.1.1 分层
        3.1.2 絮凝
        3.1.3 相反转
        3.1.4 奥氏熟化
        3.1.5 聚合
    3.2 内相液滴的粒径变化研究
        3.2.1 自然储存的乳胶基质粒径变化
        3.2.2 高低温循环的乳胶基质粒径变化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内相液滴中水的行为研究
        3.3.1 析晶过程的质量变化
        3.3.2 析出晶体的热分析研究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内相液滴的析晶行为研究
        3.4.1 析晶过程的微观变化及机理分析
        3.4.2 析出晶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5 影响乳胶基质自然储存稳定性的因素
        3.5.1 内相液滴平均粒径
        3.5.2 表面活性剂种类
        3.5.3 油相材料动力黏度
        3.5.4 表面活性剂浓度
    3.6 本章小结
4 乳胶基质运输振动稳定性研究
    4.1 运输振动实验方法和设备
        4.1.1 振动实验方法的选择
        4.1.2 运输振动试验台
    4.2 乳胶基质振动失稳的析晶行为及机理分析
        4.2.1 宏观析晶行为分析
        4.2.2 振动作用下内相液滴的粒径变化
        4.2.3 乳胶基质振动失稳析晶机理分析
    4.3 影响乳胶基质运输振动稳定的因素和规律
        4.3.1 内相液滴平均粒径
        4.3.2 表面活性剂浓度
        4.3.3 表面活性剂种类
        4.3.4 油相材料动力黏度
    4.4 本章小结
5 影响远程配送乳胶基质稳定性的晃动模型建立
    5.1 液体晃动的运动特性
        5.1.1 液面的波动形式
        5.1.2 液体晃动产生的动压力
    5.2 液体晃动的研究方法
        5.2.1 理论解析法和实验研究法
        5.2.2 数值仿真法
        5.2.3 乳胶基质的晃动行为研究方法
    5.3 乳胶基质的液面晃动仿真模型
        5.3.1 流体状态方程
        5.3.2 流体界面的计算方法
        5.3.3 振动实验和仿真模型的设计
        5.3.4 乳胶基质的物性参数的测试和设置
        5.3.5 优化后的模型参数
        5.3.6 仿真无关性检验
        5.3.7 仿真结果分析
        5.3.8 振动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乳胶基质在运输过程中的晃动行为研究
    6.1 侧向加速度激励
        6.1.1 侧向加速度的加载
        6.1.2 乳胶基质液面的晃动行为分析
        6.1.3 不同侧向加速度下的晃动行为分析
        6.1.4 不同载液率的液面晃动行为分析
        6.1.5 液面倾斜状态的流体力学分析
        6.1.6 小结
    6.2 正向加减速激励
        6.2.1 正向加速度的加载
        6.2.2 乳胶基质液面的晃动行为分析
        6.2.3 不同正向加速度下的晃动行为分析
        6.2.4 小结
    6.3 路面不平导致的振动激励
        6.3.1 振动频率为2 Hz
        6.3.2 振动频率为10 Hz
        6.3.3 小结
    6.4 降低乳胶基质的晃动方法研究
        6.4.1 横向防晃板
        6.4.2 纵向防晃板
        6.4.3 防晃板优化方案
    6.5 乳胶基质的物性对液面晃动行为的影响
        6.5.1 密度
        6.5.2 黏度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废旧轮胎粉碎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橡胶粉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橡胶粉制备方法和设备的研究现状
        1.3.1 橡胶粉的制备方法
        1.3.2 橡胶粉的制备设备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橡胶粉的特性及其粉碎机理研究
    2.1 橡胶粉的分类
    2.2 橡胶粉的相关特性
        2.2.1 橡胶粉的物理特性
        2.2.2 橡胶颗粒的弹性特性
    2.3 橡胶颗粒粉碎机理分析
        2.3.1 橡胶断裂原理
        2.3.2 橡胶颗粒粉碎机理
    2.4 橡胶颗粒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橡胶颗粒粉碎方案设计
    3.1 粉碎机粉碎工艺设计
        3.1.1 常见橡胶粉生产工艺对比
        3.1.2 常温粉碎工艺设计
    3.2 橡胶粉粉碎设备研究
        3.2.1 设备配置分析
        3.2.2 常温粉碎设备对比
    3.3 辊压机整体性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辊压粉碎机设计及参数确定
    4.1 胶粉厂生产能力
    4.2 辊压机双辊设计及参数确定
        4.2.1 粉碎比
        4.2.2 辊筒尺寸确定
    4.3 双辊调节机构设计及相关参数确定
        4.3.1 双辊间隙调节机构
        4.3.2 调节机构相关参数确定
    4.4 双辊机构的三维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辊粉碎机的分析与仿真优化
    5.1 概述
    5.2 粉碎机粉碎过程动力学分析
    5.3 受力过程分析及载荷的确定
        5.3.1 粉碎过程分析
        5.3.2 辊间工作载荷的确定
    5.4 双辊筒有限元模型分析
        5.4.1 模型定义
        5.4.2 网格划分
    5.5 静力分析
    5.6 双辊筒结构改进
        5.6.1 双辊筒材料改进
        5.6.2 双辊筒表面结构改进
        5.6.3 主动辊辊齿结构改进
    5.7 改进后双辊效果对比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7)铝镁贫氧推进剂燃烧特性对冲压发动机工作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发展概况综述
        1.2.1 当前国外研究现状
        1.2.2 当前国内研究现状
    1.3 含金属添加剂的复合推进剂研究发展概况综述
        1.3.1 复合推进剂分解燃烧特性研究现状
        1.3.2 镁颗粒着火燃烧特性研究现状
        1.3.3 铝颗粒着火燃烧特性研究现状
    1.4 多相流数值模拟仿真研究方法综述
        1.4.1 单流体模型
        1.4.2 多流体模型
        1.4.3 颗粒轨道模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跨尺度多相反应耦合数值求解器CMRPS开发
    2.1 研究意义
    2.2 气相湍流流动和非平衡化学反应模块
        2.2.1 三维Navier-Stokes方程
        2.2.2 二维轴对称控制方程
        2.2.3 离散格式和数值算法
        2.2.4 湍流模型
        2.2.5 有限速率基元化学反应动力学
        2.2.6 时间推进方法
        2.2.7 边界条件
    2.3 固相传热传质模块
        2.3.1 固相控制方程
        2.3.2 离散格式和耦合算法
        2.3.3 边界条件
    2.4 离散相运动扩散和燃烧反应模块
        2.4.1 双流体模型
        2.4.2 颗粒轨道模型
        2.4.3 离散相模块架构和加速算法
    2.5 CMRPS基础模块和完整工作流程
    2.6 算例验证
        2.6.1 NACA0012 翼型绕流
        2.6.2 后台阶流动耦合传热
        2.6.3 某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
        2.6.4 球头激波诱导燃烧
        2.6.5 JPL喷管颗粒射流
    2.7 本章小结
3 强迫对流复杂环境影响的镁颗粒微观燃烧特性研究
    3.1 研究意义
    3.2 强迫对流数值仿真研究的基本假设
    3.3 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
    3.4 物理模型和计算网格
    3.5 典型静态火焰形貌和燃烧波结构分析
    3.6 复杂环境条件对镁颗粒燃烧特性影响
        3.6.1 颗粒直径
        3.6.2 环境压强
        3.6.3 环境温度
        3.6.4 环境氧浓度
    3.7 强迫对流对镁颗粒燃烧特性影响修正
    3.8 本章小结
4 铝镁贫氧推进剂近燃面区初始分解燃烧特性研究
    4.1 研究意义
    4.2 实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平台
    4.3 数值模拟方法
        4.3.1 物理模型和计算网格
        4.3.2 分解组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4.4 铝镁贫氧推进剂分解燃烧特性分析
        4.4.1 近燃面区火焰形貌
        4.4.2 沿中心轴线的燃烧波温度分布
        4.4.3 组分分解和反应路径
    4.5 环境压强影响
    4.6 环境氧浓度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微米级铝颗粒群射流燃烧的宏观耦合两相流仿真研究
    5.1 研究意义
    5.2 数值模拟方法
        5.2.1 物理模型和计算网格
        5.2.2 边界条件和算例工况
    5.3 铝颗粒群射流的两相耦合反应流场特性分析
        5.3.1 典型颗粒弥散燃烧过程及热反馈效应
        5.3.2 铝颗粒群入射范围的影响
        5.3.3 铝颗粒群初始温度的影响
        5.3.4 铝颗粒群初始直径的影响
        5.3.5 铝颗粒群射流质量流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地面热车试验和三维仿真研究
    6.1 研究意义
    6.2 地面直连式冲压发动机试验系统
        6.2.1 海平面巡航状态模拟的来流供气系统
        6.2.2 冲压发动机测试系统
        6.2.3 试验步骤及工况介绍
    6.3 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和计算网格
    6.4 发动机工作性能和多相反应耦合流场细节特征
        6.4.1 DRE工作性能的地面试验和仿真模拟对比
        6.4.2 速度场和推力特性
        6.4.3 颗粒弥散分布和燃烧效率统计分析
        6.4.4 热防护衬层烧蚀问题及现象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复合充填材料及其管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磷石膏作为充填材料的应用现状
        1.3.2 半水磷石膏及其生成条件
        1.3.3 阻滞半水磷石膏转化的相关研究
        1.3.4 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研究现状
        1.3.5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半水磷石膏及其胶凝性能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试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半水磷石膏物化性质研究
        2.2.1 化学成分分析
        2.2.2 物理性能测试
        2.2.3 半水磷石膏的矿物学特征
    2.3 半水磷石膏的胶凝活性评价与活性激发
        2.3.1 半水磷石膏的胶凝活性评价
        2.3.2 机械活化激发半水磷石膏胶凝活性
        2.3.3 水洗法激发半水磷石膏胶凝活性
        2.3.4 石灰中和法激活半水磷石膏胶凝活性
    2.4 半水磷石膏的结晶水转化与胶凝活性劣化
        2.4.1 原材料初始结晶水含量对其胶凝性能的影响
        2.4.2 不同温度下半水磷石膏原材料结晶水随时间变化
        2.4.3 堆场半水磷石膏胶凝活性劣化试验
        2.4.4 基于陈化半水磷石膏的探索性试验
    2.5 半水磷石膏胶凝性能的影响因素
        2.5.1 晶体形貌对其硬化体强度的影响
        2.5.2 pH值对其硬化体强度的影响
        2.5.3 水溶性杂质对其胶凝性能的影响
        2.5.4 搅拌时间对其胶凝性能的影响
        2.5.5 养护方式对其胶凝性能的影响
        2.5.6 缓凝剂对其凝结时间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配比优化试验研究
    3.1 试验原材料
        3.1.1 半水磷石膏
        3.1.2 石灰
        3.1.3 尾砂
        3.1.4 二水磷石膏
    3.2 尾矿-半水磷石膏充填复合材料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结果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2.4 推荐材料配比
    3.3 二水-半水磷石膏充填复合材料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结果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3.4 推荐材料配比
    3.4 本章小结
4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水化、硬化机理
    4.1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分析
        4.1.1 水化产物的物相结构
        4.1.2 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
        4.1.3 水化产物热重分析
    4.2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水化机理
        4.2.1 半水磷石膏与水分子气固反应及其晶内水化作用
        4.2.2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水化机理
        4.2.3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水化过程
    4.3 石灰对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
        4.3.1 石灰对半水磷石膏充填体晶体形貌的影响
        4.3.2 石灰对半水磷石膏充填体强度影响离子的固化
        4.3.3 石灰对半水磷石膏充填体渗透性与密实度的影响
    4.4 尾砂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机理
        4.4.1 尾砂对半水磷石膏充填体晶体形貌的影响
        4.4.2 基于力学分析的尾砂-半水磷石膏充填体强度影响机理
        4.4.3 尾砂掺量对半水磷石膏充填体影响机理
    4.5 二水磷石膏及陈化作用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机理
        4.5.1 二磷石膏加入量对水化体系的初始结晶水含量的影响
        4.5.2 水化体系初始结晶水含量对微观晶体形貌的影响
        4.5.3 陈化磷石膏掺量对半水磷石膏充填体影响机理
    4.6 本章小结
5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管道输送性能
    5.1 流变特性测定仪器与方法
        5.1.1 R/S流变仪
        5.1.2 料浆制备与测定方法
    5.2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流变特性研究
        5.2.1 尾矿-半水磷石膏充填复合材料料浆的流变特性
        5.2.2 二水-半水磷石膏充填复合材料料浆的流变特性
        5.2.3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流变特性
    5.3 非牛顿流体管道流动方程及其近似解
        5.3.1 非时变性流体及其本构方程
        5.3.2 非牛顿流体管道流动方程的推导
        5.3.3 过渡流速方程及层流稳定性判据
        5.3.4 近似沿程阻力方程与近似管道流量方程
    5.4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管道输送性能研究
        5.4.1 试验内容与原理
        5.4.2 工业级L型管道系统自流试验装置
        5.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半工业充填试验
    6.1 半工业充填试验概述
        6.1.1 实验地点
        6.1.2 充填配比
    6.2 基于非牛顿流体管道流动方程的设备选型
        6.2.1 各模拟空区充填倍线
        6.2.2 充填管径的确定与泵送设备选型
    6.3 充填系统与工艺流程
        6.3.1 计量与上料
        6.3.2 搅拌制备与料浆输送
        6.3.3 试验区充填
    6.4 半工业充填试验过程监测
        6.4.1 料浆与充填体制备质量检测
        6.4.2 料浆流量与管道压力监测
        6.4.3 充填体固结情况监测
    6.5 半工业充填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6.5.1 充填料浆制备环节监测数据
        6.5.2 充填过程管道压力与管道流量监测数据
        6.5.3 充填料浆制备质量
        6.5.4 充填体的固结情况
    6.6 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6.6.1 “水泥+尾砂”充填材料
        6.6.2 “水泥+磷石膏”充填材料
        6.6.3 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充填复合材料的技术经济优势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完成工作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特厚煤层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与缩写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开采方法与技术关键
    2.1 特厚煤层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开采方法
    2.2 充填开采联络巷合理间距分析
    2.3 充填挡墙侧压力的时间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胶结充填材料流变与力学性能研究与预测
    3.1 胶结充填材料组成与微观结构
    3.2 胶结充填材料流变性能
    3.3 胶结充填材料力学性能
    3.4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材料性能预测
    3.5 本章小结
4 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顶板移动控制机理
    4.1 巷式充填开采岩层控制基本原理
    4.2 各分层开采过程中顶板移动规律力学分析
    4.3 顶板移动规律计算实例分析
    4.4 充填材料性能要求分析与配比优化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岩层控制物理模拟
    5.1 物理模拟模型建立
    5.2 覆岩移动破坏规律研究
    5.3 围岩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采场矿压数值模拟
    6.1 数值模型与模拟方案
    6.2 充填开采联络巷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
    6.3 不同分层开采围岩变形及应力演化规律
    6.4 本章小结
7 工程应用
    7.1 试验开采区域采矿地质条件
    7.2 生产系统设计
    7.3 应用效果实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新型料仓活化器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D]. 裴凤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喷墨3D打印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D]. 黄哲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猪用饲喂器精确供料装置排料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 黄会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现场混装乳胶基质远程配送稳定性研究[D]. 王阳.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废旧轮胎粉碎设备研究[D]. 戴博. 长安大学, 2020(06)
  • [6]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7]铝镁贫氧推进剂燃烧特性对冲压发动机工作性能影响研究[D]. 朱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半水磷石膏基矿用复合充填材料及其管输特性研究[D]. 兰文涛.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9]特厚煤层上向分层长壁逐巷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控制机理研究[D]. 邓雪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10]双质体振动设备的技术与发展[J]. 张亦工,张亦农,韩成年.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16(05)

标签:;  ;  ;  ;  ;  

新型筒仓活化剂研制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