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种子药理研究(一)

胡萝卜种子药理研究(一)

一、胡萝卜种子的药理研究(Ⅰ)(论文文献综述)

温奎申[1](2020)在《沙棘提取物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及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沙棘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成分,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本论文将沙棘提取,浓缩,干燥制备提取物,并以提取物总黄酮、水分等含量对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且通过沙棘网络药理学研究沙棘中涉及降血脂的成分,分析这些成分所对应的靶点、通路等,构建沙棘降血脂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图,并用沙棘中降血脂的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的模拟对接验证网络药理学的准确性。而后将沙棘提取物制备成分散片和压片糖果等产品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上述研究为沙棘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产业链延伸提供科学支撑。方法1.按照药典方法对所采集的沙棘进行检查,包括外观性状、杂质、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总黄酮、异鼠李素等,经过这些检查可以确定所采集的沙棘是否符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对沙棘的要求。2.对符合药典规定的沙棘进行提取,提取液进行浓缩得到浸膏,用三种不同的干燥方式对浸膏进行干燥,并测定三种干燥物中总黄酮和水分的含量,确定最佳的干燥方式,将所得干燥的提取物粉碎过筛备用。3.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沙棘中降血脂的成分进行分析,沙棘中与降血脂相关成分、靶点、通路,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出沙棘降血脂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图,利用GOLD软件将沙棘中有效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网络药理学准确性。4.将沙棘提取物制备成分散片和压片糖果,设计单因素实验方法筛选分散片和压片糖果的处方,并对分散片和压片糖果按照药典规定片剂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结果1.沙棘按照药典的方法进行的各项检查均符合药典规定,所采集的沙棘可以用来进行后续实验。2.将沙棘以60%乙醇为溶剂,按1:8的料液比投料,80℃超声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冷冻干燥得到沙棘提取物,这样的提取方法下沙棘的提取物得率可达到20%-25%。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沙棘中7个与降血脂相关的成分,这7个成分对应24个靶点,44条通路,构建了沙棘降血脂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找到3个关键靶点,用沙棘中的7个降血脂成分与这3个靶点进行模拟对接,以VMD软件处理结果得到成分与蛋白相结合的图片。4.将沙棘提取物制备成分散片和压片糖果,得到分散片的处方:35%沙棘提取物、50%MCC、10%PVPP、2%硬脂酸镁、3%矫味剂。压片糖果处方:30%沙棘提取物、10%蛋白糖、15%MCC、43%异麦芽糖酮醇、2%硬脂酸镁。按照处方制备的沙棘提取物分散片符合药典对分散片的要求,且溶出速度显着高于普通片,压片糖果符合药典对片剂的要求。结论自宁夏隆德县采集的沙棘果实,烘干后得到的沙棘干燥果实经检查符合药典要求。对沙棘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沙棘中降血脂的成分靶点通路与文献报道基本保持一致。将沙棘提取物按单因素实验筛选的处方制备成分散片和压片糖果,均符合药典规定,该论文对沙棘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产业链延伸提供了科学数据。

陈蒙蒙[2](2017)在《三种野生食药用真菌的驯化和培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藨子叶状层菌、粉托鬼笔、短裙竹荪均是野生食药用真菌。据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与金银花的功效有相似之处,可用于消炎、解毒、止痛等,目前已被制成保健品制剂,对各类炎症及感冒有极好的疗效。粉托鬼笔首先由本实验室进行研究,在本实验室中已栽培出子实体,但尚未进行大规模的栽培。短裙竹荪是一种味道极佳的食药用真菌,具有降血脂,调节脂肪酸预防高血压的作用。目前,这三种野生食药用真菌采摘量有限,尚未进行过系统的菌丝培养研究,也限制了它们的药理研究。本论文进行了茶藨子叶状层菌、粉托鬼笔的菌种分离及鉴定、固体培养特性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及菌丝化学成分含量研究。短裙竹荪的固体培养和发酵罐发酵培养条件及菌丝化学成分含量研究。为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发酵生产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对采集的野生茶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进行菌种分离及菌种鉴定,确定组织分离所得菌丝体即为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采用固体皿培法研究固体培养特性:发现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麸、麦芽汁、胡萝卜、PDA、GPC、GPY固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麦芽汁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第50天时的麦麸固体培养基上生物量最大,在第40天时GPY培养基上的单位质量的菌丝体中三萜含量为0.39%,考虑获得三萜的总量最高,应选择60天的麦麸培养基;茶藨子叶状层菌对碳源和有机氮源的适应性较强,在麦芽糖、果糖、木糖、乳糖上生长较好,除了在尿素中不能生长,在其他氮源中均能生长。采用摇瓶发酵法筛选发酵培养基:茶藨子叶状层菌在只有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的培养液中也能生长,但在麦芽汁培养液中生长最好,麦芽汁培养液适合作为茶藨子叶状层菌的种子培养液和发酵培养液;在摇瓶发酵中,三萜含量不低于1%,多糖含量在15%以上,第7天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同时采用HPLC测得腺苷获得量最多。随着液体发酵时间的延长,茶藨子叶状层菌菌球颜色逐渐由乳白色变为棕褐色,且发酵液颜色也逐渐变为棕褐色,并有一股清新的果香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粉托鬼笔菌种进行菌种分离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出分离所得菌丝体为粉托鬼笔。粉托鬼笔在不同固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麦麸、麦芽汁、胡萝卜、PD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粉托鬼笔对碳源和氮源的适应性较好,在不同碳源、氮源条件下,其菌丝的生长速度和气生菌丝的形态有较大差异。通过不同培养液及不同碳源及氮源对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发现:PDA培养液适合作为粉托鬼笔的种子培养液,在10L的发酵罐中投料7L,蔗糖140g,大豆蛋白胨42g,酵母浸粉70g,接种量5%,温度26℃,转速150rpm,通气量1:0.3,培养至58h适合放罐。菌丝体中多糖含量达18.02%。适合作为判断放罐标准的指标是菌丝生物量及发酵液总糖含量。短裙竹荪菌丝体在所试不同培养上均能生长,在GPY、PDA、麦芽汁、麦麸、胡萝卜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GPY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生物量最大,为145.50mg。短裙竹荪对碳源和有机氮源的适应性很强。短裙竹荪液体种子培养基为PDA培养液,在10L的发酵罐中投料7L,蔗糖140g,大豆蛋白胨42g,酵母浸粉70g,接种量5%,温度26℃,转速150rpm,通气量1:0.2,培养至90h适合放罐。菌丝体中多糖含量达17.92%。

李炎坤[3](2019)在《青天葵独脚金内酯合成关键基因D27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指出青天葵来源于兰科芋兰属植物毛唇芋兰[Nervilia fordii(Hance)Schltr.]的干燥叶或全草,是岭南道地药材之一。现代化学和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效果表明青天葵对呼吸道感染、非典型性肺炎等肺系疾病有显着疗效,药用价值高,需求量大。但是毛唇芋兰种子无胚乳,以无性繁殖为主,每株每年只长1-2个块茎,且每个块茎只长一片叶子,加上其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野生资源分布零星,分布面积逐年减少,造成野生资源短缺。植物株型是与作物产量直接相关的生物性状,而植物分枝是影响植物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独脚金内酯(SL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控制植物分枝功能的新型激素,能与生长素、脱落酸相互作用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控制侧芽的生长。本研究拟从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角度,基于对已有的青天葵转录组数据中独脚金内酯通路相关基因的挖掘,克隆独脚金内酯合成关键基因NfD27,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和蛋白表达载体,对NfD27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观察和体内外酶活性分析,探讨NfD27对青天葵侧枝发育的影响,为了解青天葵中独脚金内酯调控株型的机制提供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3条NfD27基因,分别命名为NfD27aL、NfD27aS、NfD27b。NfD27aL基因全长 1074 bp,ORF 为 765 bp;NfD27aS基因全长834 bp,ORF为642 bp;NfD27b基因全长1160 bp,ORF为774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NfD27aL、NfD27aS和NfD27b均含有属于DUF4033超基因家族的保守功能域,主要定位于叶绿体,属于非分泌蛋白。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NfD27aL和NfD27aS聚为一个分支,与番茄、烟草、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亲缘性较高,而NfD27b与MtD27聚为一个分支,与大麦、甘蔗等单子叶植物亲缘性较高。(2)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获得蛋白表达载体pMAL-NfD27aL、pMAL-NfD2 7aS、pMAL-NfD27b,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DE3)后,获得其表达菌株。经过诱导表达、纯化后,得到目的蛋白MBP-NfD27aL、MBP-NfD27aS、MBP-NfD27b。将获得的目的蛋白与底物all-trans-β-carotene进行酶促反应,HPLC检测结果表明,NfD27aL、NfD27aS和NfD27b蛋白具有体外酶活性功能,能将all-trans-β-carotene异构为9-cis-β-carotene和13-cis-β-carotene。另外,将蛋白表达载体分别与能自身合成all-trans-β-carotene的pAC-BETA 载体共同转化大肠杆菌 BL21(DE3)后,获得 BETA-NfD27aL/BL21(DE3)、BETA-NfD27aaS/BL2 1(DE3)、BETA-NfD27b/BL21(DE3)表达菌株。将其进行诱导培养后,在第6、18、24、30、42、48 h收集菌体,用丙酮提取色素,HPLC检测结果表明,NfD27aL、NfD27aS和NfD27b蛋白具有体内酶活性功能,能将all-trans-β-carotene异构为 9-cis-β-carotene、13-cis-β-carotene 和 15-cis-β-carotene。其中,NfD27aL 的主要异构产物为 9-cis-β-carotene,而 NfD27aS 和 NfD27b 的主要异构产物为 13-cis-β-carotene。(3)同样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获得植物表达载体35S::NfD27aL-EGFP、35S::NfD27aS-EGFP、35S::NfD27b-EGFP,转化农杆菌EHA105后,利用注射法进行瞬时表达,观察烟草叶片原生质体发现,NfD27aL、NfD27aS和NfD27b定位于叶绿体,发出绿色荧光。利用浸花法转染d27突变体拟南芥,收集得到T0代种子。通过MS+Kan培养基进行转基因苗的筛选,已获得T1代转基因植物,表型观察和功能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洋[4](2019)在《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文中提出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秦艽组(Gentiana macrophylla)植物,以根入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祛风除湿、清虚热、退湿热的功效。在之前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发现大叶秦艽药材新的药理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发挥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本论文以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一)大叶秦艽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柱层析色谱法、制备液相色谱法和结晶法从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出33个化合物,以波谱分析(MS和NMR)和对照品对照分析对这33个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其中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大叶秦艽中分离鉴定,分别为:6′-O-乙酰龙胆苦苷、2’-(2,3-二羟基苯甲酰)-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马钱苷酸、乌苏醇、山楂酸、1α,2α,3β,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硬脂酸、二十一烷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5-formylisochromen-1-one和原儿茶醛,上述12个成分中5-formylisochromen-1-one、二十一烷酸和棕榈酸乙酯为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另有2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Gentimacroside、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獐芽菜苷、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獐牙菜苷、栎樱酸、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苷、异荭草苷、异牡荆黄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秦艽酰胺、红白金花内酯、红白金花酸、蔗糖和龙胆三糖。(二)大叶秦艽药材的质量评价及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HPLC-ELSD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建立一种以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马钱苷酸和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为特征性成分评价大叶秦艽药材质量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该地区不同产地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表明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质量较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发的潜在价值。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采用HPLC-ELSD方法,经色谱条件优化,测定并采集10批大叶秦艽药材的色谱图谱,经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指纹图谱软件分析,建立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采用对照品对照分析,对特征图谱中8个共有特征色谱峰对应的化学成分确认为: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齐墩果酸、胡萝卜苷、栎樱酸和β-谷甾醇。通过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特征峰对应化学成分的确认,为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三)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大叶秦艽醇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经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给药后,模型小鼠体重及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型脂肪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降低。进一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能减轻NAFLD小鼠肝脏脂肪蓄积,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肝脏炎症(TNF-α、IL-6、XBP1、P-IKK alpha/beta、P-JNK1/2/3)的发展,缓解肝脏胰岛素抵抗(P-IRS1),提高肝脏抗氧化应激水平(GSH、NO、SOD、GSH-px和CAT),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它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调控以及对肝脏JNK和IKK信号通路和XBP1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有关。以上结果表明:秦艽醇提取物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四)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陕西秦岭不同产地10批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的改善作用,并选取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血清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为药效指标,以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肝脏中甘油三酯的降低率与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中8个特征峰相对峰面积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0批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给药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以关联度大小为评价指标,表明龙胆苦苷所对应的色谱峰与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和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最大,该结果说明龙胆苦苷可能为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五)龙胆苦苷对NAFLD的改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小鼠NAFLD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龙胆苦苷给药显着缓解果糖引起的小鼠体重增加,抑制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龙胆苦苷明显减轻果糖引起的小鼠肝脏气球样变性和脂肪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尿酸生成(XO)、提高肝脏的抗氧化应激水平(MDA、SOD、GSH-px、CAT和Nrf2)、调节肝脏脂肪代谢(FAS、SREBP-1和ACC1)和抑制肝脏炎症(TNF-α和IL-6)发展有关。以上结果表明:龙胆苦苷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总结:本研究揭示了大叶秦艽药材中部分化学成分;通过质量评价分析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所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运用HPLC-ELSD建立其内在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具有改善作用,以谱效关系分析发现龙胆苦苷可能是其发挥抗NAFLD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表明龙胆苦苷对小鼠NAFLD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龙胆苦苷在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含量很高,且按照新药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基本要求,龙胆苦苷具有很好的成药性,有望开发为治疗NAFLD的新药。

刘洋[5](2019)在《环境与基因型对青钱柳叶活性成分积累及其功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室外天然居群的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结合室内控制试验(光强与光质、光质与基因型交互试验)的青钱柳为研究材料,系统探索了环境和基因型对青钱柳叶生物活性物质积累及其药理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青钱柳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天然居群青钱柳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酚酸及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3-O-咖啡基奎尼酸(0.041.38 mg g-1)、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0.302.38 mg g-1)和山奈酚-3-O-葡糖醛酸(0.302.38 mg g-1)等。而不同天然居群青钱柳叶的水提物含有丰富的多糖组分(18.7253.59 mg g-1)。2.不同天然居群青钱柳叶的降糖及降脂效果差异显着,且醇提效果明显优于水提效果。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降糖效果较好的居群处理组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类化合物,而降脂效果较好的居群处理组中含有含量较高的总三萜、异槲皮素、青钱柳酸B和齐墩果酸。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青钱柳提取物及阳性对照处理使肝肾指标的水平显着降低。3.不同天然居群青钱柳叶水溶性多糖含量(18.7253.59 mg g-1)及体外抗氧化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且其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与年均降雨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不同居群青钱柳叶的酚类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2.777.89 mg g-1),年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较高的居群含量较高。不同居群青钱柳的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和青钱柳的抗氧化能力呈显着正相关(P<0.05),且不同酚类单体对抗氧化能力的贡献存在显着的差异。4.光强和光质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了青钱柳的生物量积累、光合能力、叶绿素含量及比例等(P<0.05)。高光强和红蓝光处理下的青钱柳生长较好,其苗高和地径增长量、生物量积累及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均较高于其他处理。光强及与光质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了青钱柳叶活性组分的积累(P<0.05)。总体来看,高光强的红光处理有助于青钱柳叶中多糖的积累,而中高光强的蓝光处理有助于青钱柳叶中黄酮类及三萜类化合物的积累。5.较高光强下的光质处理使不同基因型青钱柳的初生生长和次生代谢等都发生了变化,青钱柳植株表现出从形态、解剖结构、光合能力、光系统II活性调节、保护酶系统、化学组分改变等一系列活动来适应光环境的改变。与白光(WL)相比,其他光处理(蓝光BL;绿光GL;红光RL)下的青钱柳总生物量、光合能力、叶绿素含量都显着下降。GL和RL处理下的青钱柳显示出一定程度上的光抑制和膜脂过氧化。安吉家系的青钱柳总生物量、光合能力、光系统II最大量子产额Fv/Fm及性能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6.光质处理显着影响了不同基因型青钱柳叶的活性组分含量及其单株产量,且不同基因型对光质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P<0.05)。白光和红光处理的青钱柳多糖含量和单株产量显着高于蓝光和绿光处理;总酚和总黄酮的单株产量与其含量的趋势一致,且最大值在蓝光和绿光处理下观测到,而总三萜含量和单株产量的最高值都在白光处理下获得。金钟山6号的青钱柳叶总酚含量及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而金钟山7号的青钱柳叶的多糖及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及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从组织化学定位中未能看出光质和基因型对青钱柳叶活性组分组织定位的明显影响。总体来看,多糖、黄酮及三萜类化合物在青钱柳叶中的积累部位较为一致,其中在表皮、栅栏组织及韧皮部最多。7.光质和基因型显着影响了青钱柳的酚类合成途径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且相关酶活性与总酚、总黄酮及总酚酸含量都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酚类合成的相关基因PAL、4CL和CHS的相对表达量都在GL处理下最高。研究结果表明青钱柳叶三萜类物质的合成是由甲羟戊酸和磷酸亚甲基红糖醇途径两个途径共同主导。8.光环境和基因型影响到青钱柳叶的药用价值,如体外抗氧化功效。WL处理的青钱柳叶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弱,而RL和GL等处理显着增加了青钱柳叶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沐川基因型的青钱柳叶体外抗氧化能力最高。

买地哪木·色迪克[6](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刺山柑抗肿瘤有效部位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刺山柑果实各有效部位的活性成分和抗肿瘤活性,并预测三氯甲烷部位、石油醚部位挥发性成分及乙酸乙酯部位抗肿瘤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并用体外实验证明乙酸乙酯部位的预测结果。方法:取刺山柑果实的粗粉,用85%乙醇提取得到刺山柑乙醇粗提物,经萃取从而得到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以及水溶性等有效部位,利用cck-8法对各有效部位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测定;用柱色谱的方法对刺山柑果实的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将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相结合后鉴定其化学结构;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三氯甲烷部位、石油醚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和作用的机制,并用体外实验来验证乙酸乙酯部位的预测结果。结果:提取萃取得到刺山柑果实总醇提物、三氯甲烷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水提物等有效部位,cck-8测定结果显示,各有效部位对不同的人肿瘤细胞都是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通过柱色谱法从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出了3个化合物,经鉴定依次为:2-乙酸乙酯基-1-十四烯、β-谷甾醇、胡萝卜苷;通过网络药理学的预测,从刺山柑果实的三氯甲烷部位中选取了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等两个代表性活性合物,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和氮代谢通路作为代表性信号通路;从刺山柑果实石油醚部位挥发性成分中选取花生酸、正二十二烷、甲基母育酚、甘油单油酸酯、单棕榈酸甘油酯和硬脂酸乙酯等6个代表性活性成分,以及氮代谢通路;从刺山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成分中选取了异鼠李素、山奈酚及芹菜素等3个代表性活性成分,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和氮代谢作为代表性信号通路;验证试验中,cck-8结果显示:异鼠李素、山奈酚及芹菜素等对人肝癌细胞Hep G-2都有明显的抑制增殖的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结果显示:三种代表性成分作用于HepG-2细胞48h后,细胞的凋亡率可增加,且作用具剂量依赖性,并且均对细胞周期有一定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剂量组中Akt和PI3K蛋白的表达均降低,说明刺山柑果实的乙酸乙酯部位能够阻断PI3K/Akt通路。结论:本研究发现刺山柑果实富含很多种活性成分,并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首次应用网络药理学对刺山柑果实活性部位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从预测、分析角度,阐明了刺山柑果实提取物抗肿瘤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刺山柑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孙仔健[7](2019)在《南瓜子指纹图谱及抗氧化活性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南瓜子(Semen Moschatae)是葫芦科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的干燥成熟种子,它营养丰富且具一定的药用价值,是重要的药食两用的天然资源。为科学有效地评价南瓜子的质量,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南瓜子的色谱指纹图谱,采用DPPH法和FRAP法评价了南瓜子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相似度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考察了不同提取技术及不同加工方法对南瓜子抗氧化活性、化学成分和保肝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采用乙醇加热回流对南瓜子进行提取,经大孔树脂柱色谱结合DPPH自由基清除法确定了30%乙醇洗脱部位为南瓜子抗氧化活性部位。然后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FRAP法测定了10批不同来源南瓜子的抗氧化活性,并测定了总酚含量和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10批南瓜子的标准指纹图谱,通过比较峰面积、对称度和分离度共确定了18个共有峰。为探讨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及色谱峰面积与南瓜子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了皮尔森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相关分析进行谱-效关系评价。结果表明,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成正相关,且18个共有峰中有7个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的活性峰,即总酚含量越高,活性峰数量越多,抗氧化能力越强。同时,本文又考察了三种提取技术和四种加工方法(未加工、烘烤、脱壳、脱壳和烘烤)对42批南瓜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最多活性峰和最高总酚含量的未加工的南瓜子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和保肝活性,其次是烤南瓜子和脱壳南瓜子。脱壳和烘烤后的南瓜子表现出最弱的抗氧化活性,说明脱壳和烘烤处理对南瓜子的抗氧化活性产生负面影响。

唐琳[8](2020)在《药用真菌桑黄的培养特性及黄酮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桑黄是着名的药用菌物,在中国诸多的本草古籍当中都有明确记载,功效颇多。本研究搜集了5个桑黄菌种,对其菌丝体的固体和液体培养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瓶栽方式,以粮食培养基栽培桑黄,对桑黄不同生长阶段的黄酮类物质产生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5个菌种培养物的黄酮类物质的多样性特征。首先,本研究通过多渠道搜集并进行分子鉴定,获得了5个不同菌种:Sanghuangporus quercicola(栎生桑黄)、Phellinus nigricans(黑盖木层孔菌)、Tropicoporus linteus(裂蹄纤孔菌)、Sanghuangporus bamuii(暴马桑黄)、Inonotus hispidus(粗毛纤孔菌)。本研究从基础培养基、碳源、氮源三个方面,分析了5个菌种的固体培养特性。栎生桑黄、黑盖木层孔菌、裂蹄纤孔菌以及粗毛纤孔菌4个菌种的最适基础培养基均为PDA培养基,暴马桑黄为GPY培养基;适合5个菌种生长的碳源均包括甘露糖,同时果糖、葡萄糖也适合多个菌种的生长;适合5个菌种生长的氮源均包括蛋白胨,并且5个菌种在尿素的培养基上均无法正常生长。本研究从基础培养基、碳源、氮源三个方面,分析了5个菌种的液体培养特性。栎生桑黄、暴马桑黄以及粗毛纤孔菌3个菌种的最优液体培养基均为GPY液体培养基,黑盖木层孔菌的最优液体培养基为PDA液体培养基,裂蹄纤孔菌的最优液体培养基为麦麸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中,栎生桑黄、粗毛纤孔菌适合的碳源为果糖,适合的氮源均为蛋白胨;黑盖木层孔菌适合碳源为木糖醇、山梨醇,适合的氮源为牛肉膏;裂蹄纤孔菌最适合的碳、氮源分别是甘露糖和蛋白胨;暴马桑黄最适合的碳、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牛肉膏。研究了桑黄子实体的瓶栽方法。培养过程中,多个菌种均会在燕麦、薏米培养基表面沁出黑色液滴,散发出刺激性气味,后期还出现了软烂的状况;裂蹄纤孔菌在小米培养基上以及暴马桑黄在大米和小米培养基上也会出现培养基软烂的状况。整个栽培过程中,除粗毛纤孔菌外的4个菌种均能在玉米培养基上良好生长,粗毛纤孔菌在大米、玉米培养基上未有子实体形成,在小米、燕麦、薏米培养基上均生长状况良好。本研究分析了5个菌种不同生长阶段黄酮类物质的产生规律。在栽培后期,栎生桑黄、黑盖木层孔菌、裂蹄纤孔菌以及暴马桑黄在玉米培养基上的总黄酮产量均能高于同一月份的其他粮食培养基;粗毛纤孔菌在小米、燕麦、薏米培养基上总黄酮产量都较低,均未超过1mg/g。5个菌种中,黑盖木层孔菌在玉米培养基上的总黄酮产量最高,最高产量可达6.41mg/g。本研究探讨了5个菌种黄酮类成分的多样性特征。本次研究共检测到10个黄酮类代谢物,栎生桑黄、黑盖木层孔菌、裂蹄纤孔菌以及粗毛纤孔菌中均检测到了6种黄酮类的化合物,暴马桑黄中检测到了8种黄酮类的化合物。5个菌种的培养物中均含有儿茶素、3,7-二氧-甲基槲皮素、桔皮素、川陈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这5个化合物,其中3,7-二氧-甲基槲皮素在5个菌种中的相对含量普遍较高。

叶菊[9](2014)在《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于2011~2013年,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测定和分析了不施肥、单施坡缕石、氮磷钾配比肥、矿物复混肥、腐殖酸有机肥和矿物有机肥处理下,甘草的生长发育、叶片光合作用、叶片碳代谢生理、养分吸收累积、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作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优质、高产、高效甘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生长时期,甘草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各不相同。①年生长周期内,甘草株高随生长月份的增加而增加,7~9月快速增加,9~10月增加缓慢,10~11月增加甚微。甘草叶片数变化呈单峰曲线,7~9月快速增加,至9月达到最高值,10~11月又少量减少。甘草主根长和芦头径随月份的增加而缓慢增加。②年生长周期内,甘草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温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全年变化呈单峰曲线,约7~9月快速增加,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最高峰,9~11月又快速下降。胞间CO2浓度全年变化呈“V”型曲线,约7~9月胞间CO2浓度快速降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最低值,9~11月胞间CO2浓度快速上升。③年生长周期内,甘草叶片SPS活性全年变化呈单峰曲线,约7~10月逐月增加,9月下旬至10月初出现最高峰,10~11月快速下降。SS活性随生长月份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增加,而淀粉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减少。还原糖含量全年变化呈单峰线,约7~9月逐月增加,至9月上旬达到最高峰,9~11月逐月下降。④年生长周期内,甘草栽培田土壤氮、磷、钾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缓慢减少。甘草全株氮、磷、钾累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2.与对照相比,试验所用肥料对甘草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叶片碳代谢生理和养分的累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综合促进效应依次为:矿物复混肥、氮磷钾配比肥、矿物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和单施坡缕石。3.在单施坡缕石、腐殖酸有机肥、矿物有机肥、氮磷钾配比肥和矿物复混肥处理下,3年生甘草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0.09%、4.72%、9.57%、22.22%和27.75%,甘草苷含量较药典(2010版)标准分别增加了0.57%、0.70%、0.76%、0.68%和0.87%,甘草酸含量分别增加了0.24%、0.80%、0.89%、1.01%和1.16%。与对照相比,试验所用肥料对提高甘草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综合促进效应依次为:矿物复混肥、氮磷钾配比肥、矿物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和单施坡缕石。4.不同施肥处理下,在影响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众多因素中,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对产量和品质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因此,在甘草实际生产中,可加强对上述3方面的生理调控措施,从而达到生产高产优质甘草的目的。

杨志刚,卢顺光,赵梅霞[10](2005)在《沙棘属植物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系统查阅以往文献资料,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在沙棘黄酮、沙棘油等主要营养成分的提取工艺,及其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对今后生产中沙棘黄酮、沙棘油的提取和应用提出进行了初步讨论和建议。

二、胡萝卜种子的药理研究(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萝卜种子的药理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1)沙棘提取物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沙棘提取物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第一节 沙棘的采集与检查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第二节 沙棘提取物的制备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与讨论
        1.提取方法干燥方式的确定
    第三节 沙棘提取物的质量标准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沙棘降血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1.网络药理学网站和软件
        2.方法
    结果与讨论
        1.沙棘网络药理学结果
        2.分子对接蛋白及对接位点的选择
第三章 沙棘提取物的产品开发与研究
    第一节 沙棘提取物的分散片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与讨论
        1.处方筛选结果
        2 沙棘提取物分散片质量检查结果
        3.讨论
    第二节 沙棘提取物压片糖果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沙棘提取物压片糖果质量评价
        结果与讨论
        1.压片糖果的处方筛选结果
        2 压片糖果的片重差异和脆碎度检查
        3 压片糖果的包衣工艺
沙棘综述
    1.沙棘的地理分布及药用历史沿革
    2.化学成分
    3.沙棘中化学成分含量评价
    4.沙棘的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三种野生食药用真菌的驯化和培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野生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背景
    1.2 三种野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1.2.1 茶藨子叶状层菌
        1.2.2 粉托鬼笔
        1.2.3 短裙竹荪
    1.3 研究现状
        1.3.1 茶藨子叶状层菌
        1.3.2 粉托鬼笔
        1.3.3 短裙竹荪
    1.4 菌种鉴定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概述
    1.5 食药用真菌的培养方法
        1.5.1 固体培养
        1.5.2 液体培养
    1.6 三种野生食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6.1 多糖类
        1.6.2 萜类
        1.6.3 甾醇类
        1.6.4 核苷类物质
        1.6.5 氨基酸类物质
        1.6.6 维生素类
    1.7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本研究的内容
        1.7.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茶藨子叶状层菌的培养
    2.1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种鉴定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菌种
        2.1.1.2 试剂
        2.1.1.3 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1.2.2 真菌子实体与菌丝体的ITS片段扩增
        2.1.2.3 DNA测序
        2.1.2.4 上网比对
    2.2 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特性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标本与菌种
        2.2.1.2 试剂
        2.2.1.3 培养基
        2.2.1.4 菌丝体培养
        2.2.1.5 菌丝体生物量和三萜测定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真菌子实体形态学鉴定
        2.2.2.2 菌丝体形态观察
        2.2.2.3 菌丝体形态和生长特性
        2.2.2.4 菌丝体生物量和三萜含量
        2.2.3 讨论
    2.3 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菌种
        2.3.1.2 试剂
        2.3.1.3 培养基
        2.3.1.4 菌丝体生长速度与生物量测定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对碳源的利用
        2.3.2.2 对氮源的利用
        2.3.3 讨论
    2.4 茶藨子叶状层菌液体培养
        2.4.1 材料与方法
        2.4.1.1 菌种
        2.4.1.2 试剂
        2.4.1.3 培养基
        2.4.1.4 试管液体种子制作
        2.4.1.5 培养条件
        2.4.1.6 对碳源的利用
        2.4.1.7 对氮源的利用
        2.4.1.8 生物量测定
        2.4.2 结果与分析
        2.4.2.1 试管种子的制作
        2.4.2.2 液体种子培养液的初步筛选
        2.4.2.3 对碳源的利用
        2.4.2.4 对氮源的利用
        2.4.2.5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培养液的选择
        2.4.3 讨论
    2.5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内三萜、多糖及腺苷的研究
        2.5.1 材料与方法
        2.5.1.1 菌种
        2.5.1.2 试剂
        2.5.1.3 培养方法
        2.5.1.4 菌丝测定方法
        2.5.1.5 化学成分测定
        2.5.2 结果与分析
        2.5.2.1 生物量
        2.5.2.2 pH
        2.5.2.3 三萜
        2.5.2.4 多糖
        2.5.2.5 腺苷
        2.5.3 讨论
第3章 粉托鬼笔的培养
    3.1 粉托鬼笔菌种鉴定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菌种
        3.1.1.2 试剂
        3.1.1.3 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真菌的采集及初步鉴定
        3.1.2.2 真菌的ITS片段扩增
        3.1.2.3 DNA测序
        3.1.2.4 上网比对
    3.2 粉托鬼笔固体培养特性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菌种
        3.2.1.2 试剂
        3.2.1.3 培养基
        3.2.1.4 菌种分离
        3.2.1.5 对碳源的利用
        3.2.1.6 对氮源的利用
        3.2.1.7 培养方法
        3.2.1.8 菌丝体生长速度的测定
        3.2.1.9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形态学鉴定
        3.2.2.2 粉托鬼笔菌丝体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3.2.2.3 对碳源的利用
        3.2.2.4 对氮源的利用
        3.2.2.5 粉托鬼笔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特征
        3.2.3 讨论
    3.3 粉托鬼笔液体培养
        3.3.1 材料与方法
        3.3.1.1 菌种
        3.3.1.2 试剂
        3.3.1.3 培养基
        3.3.1.4 生物量测定
        3.3.2 结果与分析
        3.3.2.1 液体种子培养液的初步筛选
        3.3.2.2 对碳源的利用
        3.3.2.3 对氮源的利用
        3.3.3 讨论
    3.4 粉托鬼笔液体深层发酵试验
        3.4.1 材料与方法
        3.4.1.1 菌种
        3.4.1.2 培养基
        3.4.1.3 培养条件
        3.4.1.4 菌丝体的过滤和干燥
        3.4.1.5 工艺流程
        3.4.1.6 测定方法
        3.4.2 结果
        3.4.2.1 种子培养基中的生长过程
        3.4.2.2 发酵罐培养试验
        3.4.3 讨论
第4章 短裙竹荪的培养特性
    4.1 短裙竹荪固体培养的特性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菌种
        4.1.1.2 试剂
        4.1.1.3 培养基
        4.1.1.4 培养方法
        4.1.1.5 生长速度的测定
        4.1.1.6 生物量测定
        4.1.1.7 对碳源的利用
        4.1.1.8 对氮源的利用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短裙竹荪菌丝体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4.1.2.2 对碳源的利用
        4.1.2.3 对氮源的利用
        4.1.3 讨论
    4.2 短裙竹荪液体培养基筛选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菌种
        4.2.1.2 试剂
        4.2.1.3 培养基
        4.2.1.4 生物量测定
        4.2.1.5 对碳源的利用
        4.2.1.6 对氮源的利用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液体种子培养基的初步筛选
        4.2.2.2 对氮源的利用
        4.2.2.3 对氮源的利用
        4.2.3 讨论
    4.3 短裙竹荪液体深层发酵试验
        4.3.1 材料与方法
        4.3.1.1 菌种
        4.3.1.2 培养基
        4.3.1.3 培养条件
        4.3.1.4 菌丝体的过滤和干燥
        4.3.1.5 工艺流程
        4.3.1.6 测定方法
        4.3.2 结果
        4.3.2.1 种子培养基中的生长过程
        4.3.2.2 发酵罐培养试验
        4.3.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

(3)青天葵独脚金内酯合成关键基因D27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青天葵的研究概况
        1.1 生长及栽培状况
        1.2 药理作用和经济价值
        1.3 国内外青天葵的研究现状
    2 独脚金内酯及其相关通路研究进展
        2.1 独脚金内酯的发现
        2.2 独脚金内酯的结构与功能
        2.3 国内外对独脚金内酯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2.4 独脚金内酯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青天葵独脚金内酯合成关键基因D27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植物材料
        1.2 试剂
        1.3 菌种及载体
        1.4 培养基与抗生素
        1.5 仪器设备
        1.6 引物与测序
    2 试验方法
        2.1 青天葵NfD27基因的筛选
        2.2 青天葵叶片总RNA的提取与cDNA第一链的合成
        2.3 NfD27基因已知片段的序列克隆
        2.4 pLB快速克隆
        2.5 阳性重组子验证
        2.6 3'端序列RACE扩增
        2.7 5'端序列RACE扩增
        2.8 NfD27的cDNA全长序列拼接及编码区扩增
        2.9 NfD2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NfD27基因的筛选
        3.2 青天葵叶片总RNA的提取与cDNA第一链的合成
        3.3 NfD27基因已知片段的序列克隆
        3.4 NfD27基因3'端序列的克隆
        3.5 NfD27基因5'端序列的克隆
        3.6 NfD27的cDNA全长序列拼接及编码区扩增
        3.7 NfD2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NfD27的类胡萝卜素异构酶活性分析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试剂
        1.2 菌种及载体
        1.3 溶剂
        1.4 仪器设备
        1.5 引物与测序
    2 试验方法
        2.1 MBP-NfD27融合基因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2.3 MBP-NfD27融合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2.4 体外酶活性分析
        2.5 体内酶活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外酶活性分析
        3.2 体内酶活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NfD27-EGFP的亚细胞定位及拟南芥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植物材料
        1.2 试剂
        1.3 菌种及载体
        1.4 溶剂
        1.5 仪器设备
        1.6 引物与测序
    2 试验方法
        2.1 NfD27-EGFP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2.3 瞬时表达进行NfD27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2.4 NfD27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NfD27-E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3.2 农杆菌的转化
        3.3 NfD27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4 NfD27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克隆获得青天葵独脚金内酯合成关键基因NfD27
        1.2 NfD27具有体内/外酶活性功能
        1.3 NfD27定位于叶绿体
        1.4 获得T_1代转基因拟南芥苗
    2 展望
        2.1 NfD27共同作用的功能研究
        2.2 NfD27与其他青天葵中独脚金内酯合成与信号转导关键基因的研究
        2.3 独脚金内酯通路关键基因对原植物青天葵分枝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4)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大叶秦艽概述
        1 本草记载
        2 大叶秦艽植物形态
        3 大叶秦艽药材特征
        4 大叶秦艽的分布
        5 大叶秦艽药材的栽培与采收
        6 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
        7 秦艽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
        8 小结
    二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述
        1 NAFLD的发病特点
        2 现代医学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
        3 中医对NAFLD的认识及治疗
        4 NAFLD的药物治疗
        5 小结
    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概述
        1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2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3 基于“谱-效”相关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四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一 引言
    二 实验材料和仪器
        1 药材
        2 器材
        3 试剂
    三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 提取
        2 粗分
        3 粗分后各部分的分离
        4 纯度分析
    四 结构鉴定
    五 讨论
        1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2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鉴定结果
第三章 大叶秦艽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引言
    第Ⅰ部分大叶秦艽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一 引言
        二 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
        2 仪器和试剂
        三 方法
        1 色谱条件
        2 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方法学考察
        四 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五 讨论
        1 洗脱条件的选择
        2 检测方法的选择
        3 测定结果
    第Ⅱ部分 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一 引言
        二 药材、仪器和试剂
        1 药材
        2 仪器和试剂
        三 实验方法
        1 色谱条件
        2 参照物溶液制备
        3 供试品溶液制备
        4 方法学考察
        四 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1 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
        2 建立药材指纹图谱
        3 计算相关系数
        4 共有特征色谱峰的鉴别
        五 讨论
        1 检测方法的选择
        2 共有色谱峰的确认
        3 洗脱条件的选择
        4 参照峰的选择
    六 结论
    第Ⅲ部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作用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实验药物
    二 实验过程
        1 溶液配制
        2 动物分组和给药
        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4 肝脏中TNF-α和IL-6 的测定
        5 肝组织中GSH、NO、CAT、SOD和 GSH-px的测定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7 H&E染色
        8 油红O染色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10 数据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体重的影响
        2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的影响
        3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TNF-α和IL-6 的影响
        5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6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7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8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蛋白表达的影响
    四 讨论
        1 NAFLD动物模型的建立
        2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3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发展
        4 胰岛素抵抗与NAFLD的发展
        5 肝脏氧化应激与NAFLD的发展
        6 JNK和 IKK蛋白与NAFLD的发展
        7 XBP1 蛋白与NAFLD的发展
第五章 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
    一 引言
    二 药理实验
        1 实验材料
        2 药理实验过程
        3 药理实验结果
    三 谱效关系分析
        1 药效指标的选取
        2 数据分析
        3 灰度关联计算结果
    四 讨论
        1 基于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谱效关系的研究
        2 药效指标的选取
        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谱效关系分析
        4 数据无量纲化
        5 基于关联度对大叶秦艽药材抗NAFLD的主要药效物质探讨
第六章 龙胆苦苷抗NAFLD的作用研究
    一 引言
    二 实验材料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实验药物
    三 实验过程
        1 动物分组和给药
        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3 肝脏TNF-α和IL-6 的测定
        4 肝组织中MDA、SOD、CAT和 GSH-px的测定
        5 肝脏中XO活性的测定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7 H&E染色
        8 油红O染色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1 数据分析
    四 实验结果
        1 果糖对小鼠体重、血清代谢参数和肝细胞形态的影响
        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体重和食物摄入量的影响
        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组织重量的变化
        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影响
        5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6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7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影响
        8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9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10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11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1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FAS表达的影响
        1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SREBP-1 表达的影响
        1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ACC1 表达的影响
    五 讨论
        1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2 肝脏脂肪蓄积与NAFLD的发展
        3 龙胆苦苷调节SREBP-1、FAS和 ACC1 的表达
        4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过氧化应激
        5 尿酸与NAFLD的发展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环境与基因型对青钱柳叶活性成分积累及其功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青钱柳研究进展
        1.1.1 青钱柳概述
        1.1.2 青钱柳的化学成分
        1.1.3 青钱柳的药用价值
        1.1.4 青钱柳的种子休眠及有性繁殖
        1.1.5 青钱柳的无性繁殖
        1.1.6 青钱柳的人工林培育技术
        1.1.7 青钱柳的遗传多样性
    1.2 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2.1 环境因子对植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1.2.2 遗传因子对植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天然居群青钱柳叶活性成分积累及功效差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多糖含量的地理变异及抗氧化能力差异
        2.2.2 小鼠体内降糖降脂及抗氧化功效差异
    2.3 结论与讨论
        2.3.1 不同居群青钱柳叶活性组分差异
        2.3.2 青钱柳叶活性组分与功效的关系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光强和光质对青钱柳生长及叶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强和光质对青钱柳生长的影响
        3.2.2 光强和光质对青钱柳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光强和光质对青钱柳苗期生长的影响
        3.3.2 光强和光质对青钱柳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光质对不同基因型青钱柳叶活性成分积累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质对不同基因型青钱柳生长的影响
        4.2.2 光质对不同基因型青钱柳叶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4.2.3 光质和基因型对青钱柳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光质及基因型对青钱柳苗期生长的影响
        4.3.2 光质及基因型对青钱柳叶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4.3.3 光质及基因型对青钱柳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刺山柑抗肿瘤有效部位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刺山柑果实的提取及体外活性检测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石油醚部位的分离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三氯甲烷部位的预测结果
        3.3 石油醚部位挥发性成分的预测结果
        3.4 乙酸乙酯部位的预测结果
        3.5 讨论
    4 体外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
        4.1 仪器与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南瓜子指纹图谱及抗氧化活性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南瓜子的概述
        1.1.1 南瓜子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1.2 南瓜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南瓜子的药理作用
    1.2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综述
        1.2.1 中药指纹图谱的定义
        1.2.2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1.2.3 中药指纹图谱的评价模式
        1.2.4 中药指纹图谱的前景与展望
    1.3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综述
        1.3.1 解析中药指纹图谱的方法
        1.3.2 数据处理技术与谱-效关系的应用
        1.3.3 中药谱-效关系的前景与展望
    1.4 立题依据
第2章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材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第3章 南瓜子抗氧化能力研究
    3.1 南瓜子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制备
    3.2 南瓜子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筛选
        3.2.1 DPPH法筛选南瓜子抗氧化活性部位
    3.3 南瓜子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3.1 DPPH法测定南瓜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3.3.2 FRAP法测定南瓜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3.4 南瓜子提取物总酚含量的测定
        3.4.1 实验原理
        3.4.2 实验过程
        3.4.3 实验结果
    3.5 南瓜子提取物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5.1 实验原理
        3.5.2 实验过程
        3.5.3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瓜子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4.1 溶液的制备
    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4.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4.2.2 柱温的选择
        4.2.3 流动相的选择
        4.2.4 HPLC条件的确定
        4.2.5 空白试验
    4.3 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4.3.1 精密度考察
        4.3.2 重复性考察
        4.3.3 稳定性考察
    4.4 10批不同来源南瓜子指纹图谱的评价
        4.4.1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4.4.2 南瓜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4.4.3 聚类分析法讨论南瓜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瓜子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的研究
    5.1 谱-效关系的统计学原理
    5.2 相关分析
    5.3 多元相关分析
    5.4 建立FRAP值与指纹图谱的关系
        5.4.1 方程的建立
        5.4.2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四种不同加工方法对南瓜子的植物化学成分、抗氧化和保肝活性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南瓜子抗氧化活性部位提取方法的研究
        6.2.2 南瓜子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制备
    6.3 南瓜子抗氧化能力的测试与结果
        6.3.1 DPPH法测试42 批南瓜子的EC50值
        6.3.2 FRAP法测试南瓜子的抗氧化能力
        6.3.3 TPC和 TFC测试
        6.3.4 相关分析
    6.4 南瓜子HPLC高效液相色谱图的建立
        6.4.1 色谱条件的建立
        6.4.2 液相分析
    6.5 南瓜子 NMR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试
        6.5.1 NMR测试
        6.5.2 NMR分析
    6.6 南瓜子提取物的保肝活性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药用真菌桑黄的培养特性及黄酮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桑黄的分类
    1.2 桑黄的活性成分的研究
        1.2.1 多糖
        1.2.2 黄酮
        1.2.3 萜类
        1.2.4 吡喃酮
    1.3 桑黄的药理作用
        1.3.1 抗肿瘤作用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降血糖
        1.3.4 抗炎作用
    1.4 桑黄类真菌的人工培养特性的研究
        1.4.1 桑黄类真菌固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4.2 桑黄类真菌液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4.3 桑黄类真菌子实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桑黄类真菌固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6.2 桑黄类真菌液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6.3 桑黄类真菌子实体的瓶栽方法及粮食培养基筛选的研究
        1.6.4 桑黄类真菌黄酮类成分分析及产生规律的研究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5个菌株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桑黄类真菌固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栎生桑黄的固体培养特性
        3.2.2 黑盖木层孔菌的固体培养特性
        3.2.3 裂蹄纤孔菌的固体培养特性
        3.2.4 暴马桑黄的固体培养特性
        3.2.5 粗毛纤孔菌的固体培养特性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桑黄类真菌液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栎生桑黄的液体培养特性
        4.2.2 黑盖木层孔菌的液体培养特性
        4.2.3 裂蹄纤孔菌的液体培养特性
        4.2.4 暴马桑黄的液体培养特性
        4.2.5 粗毛纤孔菌的液体培养特性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桑黄类真菌子实体瓶栽方法及黄酮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桑黄类真菌瓶栽方法的研究
        5.2.2 桑黄类真菌在不同粮食培养基中的含水量变化情况
        5.2.3 桑黄类真菌在不同粮食培养基中子实体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桑黄类真菌子实体黄酮类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标准品及试剂
        6.1.3 样品的提取与准备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代谢物定性分析
        6.2.2 代谢物定量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

(9)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草研究概述
        1.1.1 甘草的本草考证
        1.1.2 甘草的植物学分类
        1.1.3 甘草的生活习性及分布
        1.1.4 甘草的主要功效成分
        1.1.5 甘草的应用价值
    1.2 甘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2.1 我国甘草人工栽培概况
        1.2.2 甘草生长适宜的条件及栽培技术
        1.2.3 甘草人工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3 甘草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甘草营养特性研究
        1.3.2 甘草施肥状况调查
        1.3.3 数学模型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1.3.4 施肥对甘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植株氮磷钾运移的影响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品质的影响
        2.2.5 甘草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物理指标测定方法
        2.3.2 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2.3.3 生物学指标测定方法
        2.3.4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2.5 实验设计
        2.5.1 试验地概况
        2.5.2 试验材料
        2.5.3 试验设计
第三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3.1 甘草形态指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3.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株高变化
        3.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分枝数变化
        3.1.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数变化
        3.1.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主根长变化
        3.1.5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芦头径变化
    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生长特性间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甘草叶片光合作用指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4.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
        4.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4.1.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气孔导度变化
        4.1.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胞间 CO2浓度变化
        4.1.5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温度变化
    4.2 甘草叶片光合色素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4.2.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叶绿素 a 含量变化
        4.2.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叶绿素 b 含量变化
        4.2.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4.3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相关性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碳代谢的影响
    5.1 甘草叶片碳代谢酶活性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5.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 SPS 活性变化
        5.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 SS 活性变化
    5.2 甘草叶片碳代谢产物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5.2.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还原糖含量变化
        5.2.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蔗糖含量变化
        5.2.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淀粉含量变化
    5.3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叶片碳代谢相关指标相关性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养分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6.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氮素运移的影响
        6.1.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氮素含量变化
        6.1.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氮素累积量变化
        6.1.3 不同施肥处理下氮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2 不同施肥处理对磷素运移的影响
        6.2.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磷素含量变化
        6.2.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磷素累积量变化
        6.2.3 不同施肥处理下磷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3 不同施肥处理对钾素运移的影响
        6.3.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钾素含量变化
        6.3.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钾素累积量变化
        6.3.3 不同施肥处理下钾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研究
    7.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物量的影响
        7.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7.1.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品质的影响
    7.2 甘草产量及品质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7.2.1 甘草产量形成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7.2.2 甘草品质形成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与讨论
        8.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8.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8.1.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碳代谢的影响
        8.1.4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养分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8.1.5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8.1.6 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生理基础
        8.1.7 讨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结语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胡萝卜种子的药理研究(Ⅰ)(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棘提取物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及质量评价[D]. 温奎申.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2]三种野生食药用真菌的驯化和培养特性研究[D]. 陈蒙蒙. 鲁东大学, 2017(01)
  • [3]青天葵独脚金内酯合成关键基因D27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李炎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D]. 杨洋. 西北大学, 2019(04)
  • [5]环境与基因型对青钱柳叶活性成分积累及其功效的影响[D]. 刘洋.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6]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刺山柑抗肿瘤有效部位的物质基础研究[D]. 买地哪木·色迪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南瓜子指纹图谱及抗氧化活性相关性研究[D]. 孙仔健.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8]药用真菌桑黄的培养特性及黄酮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D]. 唐琳. 鲁东大学, 2020(01)
  • [9]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 叶菊.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10]沙棘属植物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综述[J]. 杨志刚,卢顺光,赵梅霞.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5(04)

标签:;  ;  ;  ;  ;  

胡萝卜种子药理研究(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