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明 6G/MCM-41 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光蓝移

罗丹明 6G/MCM-41 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光蓝移

一、罗丹明6G/MCM-41纳米复合物的发光蓝移(论文文献综述)

蒋凯[1](2019)在《碳点的光致发光性能调控研究与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碳点(Carbon Dots,CDs)由于具有制备过程简单、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易于官能化修饰、生物相容性好等应用优势以及发射光谱可调、上转换发光、磷光、延迟荧光、化学与电致发光等光学特性,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发光功能材料。经过十几年的研发,碳点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众多的突破,但仍存在以下挑战:1)当前文献报道的碳点荧光发射主要以蓝、绿光为主,长波长(黄、红色)发光碳点的制备比较困难,同时,现有碳点的多色荧光通常受不同波长光源激发获得,单一波长激发下的三原色或多色荧光碳点的制备难以实现;2)近年来,碳点的研究以荧光性能调控、长波长发光碳点的制备及潜在应用探索为主,对其它类型发光(磷光、延迟荧光、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实现与调控研究非常有限,限制了碳点的广泛应用;3)目前碳点的长寿命发光性能均通过基质复合方式获得的,限制了其应用推广,亟需探索直接具有长寿命发光性能碳点的制备方法;4)当前,碳点的应用研究主要考虑将其作为传统发光材料的替代品,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应用出口,不利于碳点性能优势的发挥。鉴于此,本论文基于现有的碳点研究结论,从碳点的发光来源与机理出发,结合碳点的生成过程与微结构控制,通过调控碳点及其复合材料的能级结构,调控碳点的光致发光性能,分别实现了多色荧光碳点的可控制备、碳点室温磷光至延迟荧光的发光类型的调控、“纯”碳点的超长寿命室温磷光调控,探索了碳点相关性能的一系列先进应用。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碳点能级结构与荧光波长的调控研究由碳点的发光来源与机理分析显示:碳核态、表面态和分子态是碳点荧光发射的主要来源。因此,使用溶剂热法,通过原料筛选和反应过程控制,调控碳点的氮(N)元素掺杂含量、表面氧化程度和引入含氧官能团(-COOH),由掺杂元素和表面官能团等形成的碳核缺陷、特殊键合以及表面态,使碳点禁带宽度减小、荧光波长红移,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荧光发射的碳点,实现了超亮黄色荧光碳点、单一波长激发下的三原色荧光碳点、高效绿、红色荧光碳点的可控制备。2.碳点激发单重态与三重态能级带隙与发光类型的调控研究利用基质复合策略,分别以聚合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纳米二氧化硅(nSiO2)与相同的碳点复合,制备出碳点的长寿命发光复合材料(m-CDs-PVA,m-CDs@nSiO2);通过结构表征发现,PVA分子和nSiO2与碳点之间分别通过氢键和共价键结合;两种键合方式均能有效地抑制碳点辐射中心的自旋振动和三重态激子的非辐射跃迁,在稳定激发三重态的同时防止激发三重态失活;考察结合键种类变化对两种材料的能级结构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表明:共价键结合能较氢键结合更强,使材料激发单重态与三重态能级带隙(Energy gap,ΔEST)由0.5 eV(m-CDs-PVA)减小至0.3 eV(m-CDs@nSiO2)、分别具有长寿命室温磷光与延迟荧光性能,因此,实现了碳点室温磷光至延迟荧光的长寿命发光类型调控。3.碳化程度控制对碳点能级结构与磷光发射性能的调控研究结合传统室温磷光材料的发展规律与实现碳点室温磷光发射的初步探索结果,推断出实现纯碳点直接长寿命室温磷光发射的关键在于:(1)碳点的无定型、类聚合物结构有助于镶嵌和固定受激单元,(2)碳点表面的特殊官能团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氢键、卤键等)进一步固定和保护激发三重态,(3)倾向于n→π*迁移的杂原子(N,P,卤素)掺杂促进激发三重态至三重态的系间穿越有助于三重态激子的产生;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以微波辐照方法处理乙醇胺与磷酸等原料、制备具有超长寿命(1.46 s,肉眼可见持续时间10 s)室温磷光发射的无定型碳点的实验方法,实现了具有长寿命发光性能“纯”碳点的高效(转化率70%)、便捷(5min)、克级(2.8 g)制备;详细的结构表征与分析证实了N、P元素掺杂与碳点内部及相互之间氢键相互作用是该碳点获得长寿命室温磷光的关键;通过分步加热法,系统研究了长寿命室温磷光碳点在制备过程中的结构转变情况,发现:通过碳化程度的控制,可使荧光碳点(F-CDs)经高温加热后转变为具有超长寿命室温磷光(P-CDs),首次实现了碳点热致荧光至室温磷光的光学性能转换;考察碳点受热前后的结构变化与光学性能转变的对应关系表明:碳化程度的控制是调控碳点能级结构、实现激发三重态自固定和自保护、获得磷光性能的根本原因。4.碳点光致发光性能的应用探索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首先考察了三原色荧光碳点的细胞毒性,实现了碳点的多色细胞成像应用;其次,利用聚合物基质分散碳点,克服聚集诱导荧光猝灭效应,考察了碳点在全色调控与显示、多色LEDs制备及白光照明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随后,考察了三原色荧光碳点的上转换荧光(Upconversion photoluminescence,UCPL)性能,并证明了其本质为双光子发光过程,结合碳点的荧光与室温磷光性能,首次报道了碳点的三重发射特性(上、下转换荧光及磷光),探索了该性能在高级防伪领域的新应用;此外,利用m-CDs@nSiO2延迟荧光性能受水汽影响较小的特点,结合m-CDs-PVA氢键结合易被水汽破坏的特性,实现了水汽敏感的信息多重加密应用;最后,利用F-CDs的热致荧光至室温磷光转换性能,探索了该碳点在刺激响应型先进防伪和长寿命室温磷光防伪领域的应用。

付静,高洁,杨雪芹,马小虎[2](2016)在《罗丹明6G在醇溶液中的荧光频移特性分析》文中提出罗丹明6G在甲醇、乙醇、乙二醇溶液中均发出较强的荧光。当醇溶液浓度为33.3%时,基本不存在频移现象。当醇溶液浓度为99.7%时,荧光峰发生蓝移或红移,分析认为该频移是由罗丹明6G和醇类物质分子相互作用(如氢键、静电吸引)导致激发态能量升高、荧光峰蓝移,与醇类物质分子中羟基OH的孤对电子跃迁导致荧光能量降低、荧光峰红移,这两种因素相互竞争的结果,且在高浓度醇溶液中,羟基OH数量越多,红移越明显。

王涛[3](2016)在《基于贵金属/半导体的高效均匀的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设计、制备及染料检测》文中提出拉曼光谱由于可以提供与被检测物化学及结构信息相关的振动信号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及确定物质组成的分析手段。但是因为大多数分子通常只有极小的散射截面,导致拉曼散射信号都非常弱,往往需要较高的量或浓度才能获得满意的拉曼图谱,这极大地限制了拉曼光谱的实际应用。表面增强拉曼(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效应由于可以呈现出106甚至以上的拉曼信号增强效果,圆满地克服了普通拉曼的信号弱的缺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否能够实现实际应用,不但取决于构成SERS基底的活性材料的组成,而且还取决于制备的重复性及基底自身的均匀性,恰恰后两者是确保通过SERS检测获得可靠、准确的信息的关键所在。但是现在常用的制备高性能SERS基底的方法往往具有制备过程繁琐且耗时、需要使用精密昂贵的仪器及得到的基底尺寸较小等缺点。因此,绿色、省时和高产出的制备方法成为了制备高效SERS活性基底的迫切需求。本论文主要采用绿色、高效的方法制备了三种贵金属-半导体基SERS基底,研究了它们SERS增强效果和重复性;此外,我们还利用Gamma射线辐照技术对石墨烯量子点(GQDs)的发光性质进行了可控调节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选择了非常重要的半导体材料Ge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模拟了Ge片和Si片上相同尺寸贵金属Au和Ag的电磁场分布,结果清晰地表明在Ge片上的贵金属纳米颗粒能产生更大的最大电磁场强度。为了验证模拟结果,我们采用溶液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分别在Ge片和Si片生长上尺寸相近的Ag纳米颗粒,以此作为SERS基底用于染料罗丹明6G(R6G)和对巯基苯甲酸(MBA)水溶液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两个基底都具有极高的拉曼灵敏性和信号重复性。此外,Ag/Ge基底的增强因子(1.3×109)和信号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都优于Ag/Si基底(增强因子为2.9×107,信号相对偏差小于15%)。实验结果很好地与理论模拟结果相吻合。(2)我们采用两步伽伐尼置换(Galvanic replacement)法将Ag-Au纳米颗粒生长在Ge衬底上得到SERS基底,该制备方法具有环境友好、省时和低成本等优点。实验过程中仅需要AgNO3、Ge和HAu Cl4三种物质,并运用了时域有限差分(FDTD)模拟法对该结构SERS基底表面的近场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实验测试结构表明该基底不但具有优秀的增强效果,而且还呈现杰出的信号重复性,检测染料罗丹明6G(R6G)和结晶紫(CV)时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7%和8%。据我们所知,这是目前报道的最小的相对标准偏差。(3)选择具有优秀催化效果的Pt和杰出SERS增强效果的Ag为对象,采用两步伽伐尼置换法得到Ag-Pt NPs/Ge双贵金属/半导体SERS基底。该基底同样具有制备环境友好、省时和低成本等优点。制备过程中仅需要AgNO3、Ge和H2PtCl6三种物质。Ag-Pt纳米颗粒的结构是大的Ag纳米颗粒表面覆盖大量的小Pt纳米颗粒,相比于Ag纳米颗粒,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分子的吸附。该基底增强因子为9.1×106,同样呈现非常高的信号重复性,检测染料罗丹明6G(R6G)和结晶紫(CV)水溶液时获得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都小于10%。(4)石墨烯量子点(GQDs)由于不但具有稳定的发光性质、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在自然界中拥有丰富的原材料等显着的优点,成为了研究热点。本工作中,我们制备了GQD-OH、GQD-NH2、GQD-N2H3和m-GQDs四种GQDs,通过对这些GQDs溶液进行了0-500 kGy不同剂量的Gamam射线辐照,研究了该辐照技术对GQDs发光的调控能力。研究中我们选择成份简单、结构确定的绿色发光GQD-OH为模型详细地分析了辐照对GQDs发光性质的影响。发现在恰当的辐照条件下,GQDs-OH的最强发射峰位置的移动和发光强度的增强分别达到127nm和5倍。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Gamma射线辐照对GQDs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其它三种合成的GQDs辐照研究表明通过控制辐照剂量可以实现对GQDs发光的调控。

王美璐,李育珍,黄志慧,高利珍[4](2015)在《有机、无机及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当今发光材料研究进展,阐述了有机、无机荧光材料的特点并对主要荧光材料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重点分析了以介孔材料为载体的复合荧光材料的优点及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陈帅[5](2015)在《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在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墨烯量子点(GQDs)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生物毒性,可取代传统的半导体量子点,在生物成像、疾病检测、药物输送和光电器件应用领域中引起了极大关注。本论文主要围绕石墨烯量子点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在生物成像、传感检测方面的应用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通过微波辅助水热合成法制备了表面含有大量羧基基团的石墨烯量子点,并阐述了该种石墨烯量子点独特的J-type自组装聚集引起的荧光转移现象;以氨水为表面修饰剂,通过微波辐照对石墨烯量子点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含吡咯环的石墨烯量子点,用于可见光激发的细胞荧光标记及Hg2+传感;通过原位生长法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银纳米粒子复合物,基于石墨烯量子点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建立了双氧水及葡萄糖的高灵敏检测新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水热合成法一步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手段证明了所制得石墨烯量子点由单层石墨烯组成,其粒径为3-5nm。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了GQDs表面含有大量羧基基团。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GQDs的荧光性质,发现所制备的GQDs在强酸介质环境及高浓度条件下,表现出独特的荧光发射转移现象。证明了这种现象是由于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π-π相互作用而引起的J-type自组装聚集的结果。我们预期可以利用这种荧光转移现象,发展基于自组装聚集产生荧光的新型传感体系。2、改进了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微波法制备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方案,有效地缩短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时间。以氨水为表面修饰剂,通过微波辐照对石墨烯量子点进行表面改性。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考察了改性石墨烯量子点的形貌特征。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固体核磁、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改性后石墨烯量子点的化学组成进行了考察,证明上述改性过程成功制备了未曾报道过的吡咯环修饰石墨烯量子点(p-GQDs)。与其他表面功能化的GQDs不同,p-GQDs激发和发射波长均在可见光区域,通过可见光λex490nm(2.53eV)激发,最大发射波长为λem550nm,且荧光最大发射波长与激发波长不相关,但随pH变化而有一定程度改变,其荧光寿命为双指数衰减,表明p-GQDs中同时存在固有态发射和表面缺陷引起的发射,且后者起主导作用。p-GQDs的荧光强度在pH4-10范围内和离子强度为1.2mol L-1KCI条件下,均能稳定存在。将p-GQDs与HeLa;细胞共同孵育,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方法证明了该p-GQD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当p-GQDs浓度高达800μg mL-1时,HeLa细胞存活率仍然保持大约85%。目前,已成功实现了p-GQDs对HeLa细胞的荧光标记,且标记效果显着。在485nm激发波长下,有明显的黄色荧光成像,可以做为荧光成像探针应用于细胞影像学研究。由于p-GQDs中吡咯环结构与Hg2+的相互作用,表现出Hg2+对p-GQDs荧光选择性猝灭的现象,以p-GQDs为荧光传感探针实现Hg2+的定量检测,检出限20nM。3、发展了一种制备新型绿色稳定石墨烯量子点银纳米复合物(GQDs/AgNPs)的方法。在中等温度(100℃)、无外加还原剂条件下,以Ag(NH3)2OH为前驱体,GQDs为基底,Ag+被还原为Ag0,于GQDs表面原位聚集生长为AgNPs。在水溶液中,原位生长在GQDs上的AgNPs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和稳定性,GQDs起到了稳定剂的作用。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新型GQDs/AgNPs纳米复合物进行了形貌、化学组成及光谱性能等表征。由于GQDs具有比GO更强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在H2O2还原时,GQDs/AgNPs纳米复合物比GO/AgNPs纳米复合物表现更灵敏的褪色响应。基于这一现象,以GQDs/AgNPs作为光谱传感器,发展了一种高灵敏比色法,实现了对H202和葡萄糖的直接测定,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分别为0.1~100μM,0.5~400μM和33nM,170nM。与基于AgNPs-体系检测H202的电化学方法相比,灵敏度至少提升10倍,与AgNPs体系比色法直接传感葡萄糖时,灵敏度提升760倍。在本研究中,GQDs/AgNPs纳米复合物展现出了优良的分析性能,同时也为进一步扩展GQDs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曲颖[6](2013)在《新型功能化荧光介孔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荧光介孔纳米材料拥有高比表面积,稳定的荧光特性,较好的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药物缓释、细胞标记及基因载体等生物医学,光电器件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潜力。目前,将各种不同的荧光材料,如染料分子,荧光蛋白,半导体量子点,共轭聚合物和金属配合物等荧光物质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复合已成为了现在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在新型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与应用方面开展了两部分研究工作。首先是将聚对苯撑乙烯(PPV)的前躯体双锍盐,采用离子交换和液态高温聚合的方法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MSNs)的孔道中原位生成荧光共轭高分子。研究了前躯体双锍盐与MSNs不同比例对共轭聚合物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PPV@MSN)光学性质的影响。同时,我们还通过控制二氧化硅前躯体溶胶-凝胶的水解和缩合过程,设计并合成了核壳结构的含有PPV的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PPV@MSN@nSiO2@mSiO2),研究了这些含有PPV的荧光MSNs在药物缓释和细胞标记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PPV的投料比不同,所合成的荧光介孔纳米微粒的发光强度和颜色不同,其中按照1:1投料比的PPV-1@MSN样品的荧光特性最优,量子产量可以达到71%。并且在布洛芬(IBU)为药物模型的缓释试验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特性。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通过苯并噻唑与锌离子的配位作用成功地将这种荧光配合物引入到了巯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内部,制备了蓝光发射的MSNs;并进一步利用简单的物理吸附作用将罗丹明B(RhB)染料分子嵌入到苯并噻唑配锌功能化的MSNs中;通过调控RhB染料分子与苯并噻唑锌离子配合物的比例,我们可以获得一系列的不同荧光的纳米粒子,并最终获得近白光发射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RhB-(BTZ)2Zn@MSN)。所合成的这些荧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药物缓释、细胞成像以及光电器件等领域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罗培辉[7](2013)在《碳量子点的化学修饰及功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量子点是指尺寸小于10nm,具有准球形的结构,能稳定发光的一种纳米碳材料。碳量子点具有独特的荧光性质,如:发光具有尺寸和激发波长依赖性,发光稳定、且无光漂白现象。碳量子点还具有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因此,在生物成像,荧光传感,光催化和有机光伏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对碳量子点表面化学修饰与功能复合物,发光性能的调控以及表面增强拉曼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利用重氮化学的方法在碳量子点上接枝了不同的芳基(如苯基、4-羧基苯基、4-磺酸基苯基和5-磺酸基萘基)。每个碳量子点上接枝的4-羧基苯基、4-磺酸基苯基和5-磺酸基萘基个数分别为21,21和12。芳基修饰的碳量子点平均大小为2~4nm、平均厚度小于1nm,具有好的结晶。芳基修饰后,碳量子点的荧光在418~447nm范围内实现了调控,且荧光量子效率也明显改善,最大可提高6倍。芳基修饰后的碳量子点在pH1~11范围内荧光基本不变,具有更好的耐pH性。同时,对芳基修饰后碳量子点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讨论。修饰前碳量子点的发光归因于边缘卡宾结构的三重态,芳基修饰后形成了新的缺陷态发光。用碳量子点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氯金酸制备了具有2nm厚碳量子点壳层的金/碳量子点核壳纳米粒子。通过调节原料比或反应温度,核壳纳米粒子的大小可在8~44nm范围内调控。将24nm的核壳纳米粒子用作表面增强拉曼的基底检测罗丹明6G分子,比同样大小的纯金纳米粒子表现出更好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主要归因于制备的核壳纳米粒子能更强地吸附芳香性探针分子。利用水热法对不同碳素材料(如碳纤维、石墨粉、氧化石墨烯和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的碳量子点进行后处理。水热后碳量子点的荧光都蓝移至440nm,且荧光的半峰宽明显变窄,荧光量子效率也提高了2倍。这主要是由于碳量子点表面含有的含氧基团(如羧基、羰基、羟基和环氧基等)在水热处理后主要保留了羰基相关的含氧基团(羧基和羰基)。水热处理后,大量的羰基相关的含氧基团(羧基和羰基)更有利于碳量子点进一步的化学修饰和功能化。

畅通[8](2011)在《介孔及介观结构材料掺杂有机染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材料制备方法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介孔及介观结构材料掺杂有机染料的光学性能研究进行了综述,比较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对其在光学各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薛禹[9](2010)在《纳米MCM-41及SBA-15用于组装对乙酰基偶氮胂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碱性条件下,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使用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制备得到了纳米MCM-41分子筛。用三嵌段共聚物聚(EG20PG40EG20)为模板剂,在酸性条件下,以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制备得到纳米SBA-15分子筛。通过液相移植法将客体材料对乙酰基偶氮胂(p-Acetylarsenazo,ASApA)组装进入分子筛主体材料,得到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MCM-41)-ASApA和(SBA-15)-ASApA。粉末XRD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经过组装后得到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结晶度保持较好,客体的进入没有破坏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所制备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主体分子筛骨架完好;77 K低温氮气吸附-解吸附结果表明组装后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未组装的主体分子筛有所降低,表明客体已经部分地占据了分子筛孔道;紫外-可见固体扩散漫反射吸收光谱表明所制备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收较客体材料有明显的蓝移,证明了客体染料已进入到分子筛孔道中;拉曼光谱表明所制备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主体分子筛骨架完好结果与红外光谱结果吻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表明,对乙酰基偶氮胂处于分子筛的孔道内;发光光谱研究表明组装后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发光性质,在发光涂料、光学传感器、蓝光发光器件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杨莹丽,朱福华,刘岩[10](2009)在《CdTe/MCM-41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及发光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新型材料,有机染料发光团掺杂SiO2纳米粒子等纳米荧光探针被广泛用于生物标记领域的研究,然而其分子生物毒性较大,在生物标记方面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以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四乙氧基硅烷(TEOS)为硅源,在碱性介质中合成MCM-41介孔分子筛.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CdTe纳米晶,通过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2种粒子复合,CdTe纳米晶的发光光谱发生红移,荧光强度减弱.将无机发光量子点以共价方式包埋在介孔分子筛MCM-41中所得的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水溶性好,毒性小,有广泛的生物应用前景.

二、罗丹明6G/MCM-41纳米复合物的发光蓝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丹明6G/MCM-41纳米复合物的发光蓝移(论文提纲范文)

(1)碳点的光致发光性能调控研究与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点的结构与制备方法
        1.2.1 碳点的组成与结构
        1.2.2 碳点的制备方法
    1.3 碳点的光激励过程与光致发光性能
        1.3.1 多色荧光发射性能
        1.3.2 上转换荧光发射性能
        1.3.3 磷光及室温磷光发射性能
        1.3.4 延迟荧光性能
    1.4 碳点的发光来源与机理
        1.4.1 碳核态发光
        1.4.2 表面态发光
        1.4.3 分子态发光
        1.4.4 交联增强效应发光
    1.5 碳点的能级控制与光致发光性能调控
        1.5.1 碳点的能级调控与多色荧光性能
        1.5.2 碳点的激发三重态固定与磷光性能
        1.5.3 激发单重态与三重态的能级带隙调控与延迟荧光发射性能
    1.6 本文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选题思路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碳点禁带宽度与荧光波长的调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2.2.3 碳点的制备与后处理
    2.3 氮掺杂碳点的能级调控与高亮黄色荧光发射
        2.3.1 y-CD的制备与高亮黄色荧光性能
        2.3.2 y-CD形貌与结构表征
        2.3.3 y-CDs超亮黄色荧光来源分析
    2.4 氮掺杂碳点的禁带宽度调控与三原色荧光发射
        2.4.1 三原色荧光碳点的制备过程解析
        2.4.2 三原色荧光碳点光学性能表征
        2.4.3 三原色荧光碳点形貌表征与结构分析
        2.4.4 三原色荧光发射调控机理
    2.5 表面态调控碳点的禁带宽度与高效绿、红光发射
        2.5.1 高效绿、红光荧光碳点制备过程解析
        2.5.2 高效绿、红光荧光碳点的光学性能表征
        2.5.3 高效绿、红光荧光碳点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2.5.4 表面态调控碳点禁带宽度与荧光性能的机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碳点长寿命发光类型的调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3.2.3 碳点的制备与后处理
    3.3 氢键结合诱导碳点的室温磷光发射
        3.3.1 m-CDs-PVA的制备与RTP发射性能
        3.3.2 m-CDs-PVA光致发光性能表征与RTP来源分析
        3.3.3 m-CDs与 PVA的氢键结合及对RTP性能的影响
    3.4 共价键结合诱导碳点的延迟荧光发射
        3.4.1 m-CDs@nSiO2 的制备与余辉现象
        3.4.2 m-CDs@nSiO2 的余辉性能表征与TADF发射分析
        3.4.3 m-CDs与 nSiO2的共价键结合及其对TADF性能的影响
    3.5 化学键合类型对碳点能级带隙与发光类型的调控机制
        3.5.1 化学键合类型对碳点能级带隙的调控
        3.5.2 能级带隙对碳点长寿命发光类型的调控
    3.6 本章小结
4 碳化程度控制对碳点磷光发射性能的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4.2.3 碳点的制备与后处理
    4.3 超长寿命室温磷光碳点的高效、快速、克级制备
        4.3.1 URTP CDs的高效、快速、克级制备
        4.3.2 URTP CDs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4.3.3 URTP CDs的光学性能表征与分析
        4.3.4 “纯”碳点的磷光来源分析与元素掺杂影响
    4.4 碳化程度对碳点的结构与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4.4.1 碳点的碳化程度控制与发光性能变化过程示意
        4.4.2 碳化程度控制前后的光致发光性能的表征
        4.4.3 碳化程度控制引起的结构变化
    4.5 碳化程度转变过程及其对能级和发光性能的调控机理
        4.5.1 碳化程度控制对光致发光性能的关键影响
        4.5.2 碳化程度控制对能级和发光性能的调控机理
    4.6 本章小结
5 碳点光致发光性能的应用探索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5.2.3 碳点的后处理方法
    5.3 碳点的低毒性与细胞成像应用
        5.3.1 碳点的细胞毒性考察
        5.3.2 多色细胞成像应用
    5.4 碳点复合物的固态荧光性能与应用探索
        5.4.1 碳点复合物的固态荧光性能
        5.4.2 全色发光调节与多色显示应用
    5.5 碳点的双光子发光性能与应用探索
        5.5.1 碳点的双光子发光性能与三重发射特性
        5.5.2 m-CDs-PVA三重发射性能的高级防伪应用
    5.6 碳点的长寿命发光应用探索
        5.6.1 超长寿命室温磷光防伪油墨
        5.6.2 m-CDs@nSiO2 用于水汽刺激响应信息加密应用
        5.6.3 热刺激响应型室温磷光防伪油墨与应用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准备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表彰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罗丹明6G在醇溶液中的荧光频移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荧光电子跃迁理论
2 频移分析
    2.1 R6G荧光光谱的绘制
    2.2 结果及分析
        (1)对R6G在高浓度甲醇、乙醇、乙二醇溶液中的频移特性进行荧光分析,所得荧光光谱如图5所示。
        (2)对R6G在低浓度甲醇、乙醇、乙二醇溶液中的频移特性进行荧光分析,所得荧光光谱如图6所示。
3 结论

(3)基于贵金属/半导体的高效均匀的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设计、制备及染料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拉曼光谱
    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1.2.1 表面增强拉曼简介
        1.2.2 表面增强拉曼的增强机理
        1.2.3 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分类
        1.2.4 表面增强拉曼的检测
    1.3 贵金属SERS基底的制备
        1.3.1 Langmuir-Blodgett法
        1.3.2 模板法
        1.3.3 纳米球刻蚀技术(Nanosphere lithography)
        1.3.4 自组装法
        1.3.5 电子束光刻技术(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
        1.3.6 纳米压印技术(Nanoimprint lithography)
        1.3.7 反应离子刻蚀法(Reactive ion etching)
        1.3.8 电纺丝法
        1.3.9 伽伐尼置换反应(Galvanic displacement)
    1.5 表面增强拉曼的应用
        1.5.1 化学中的应用
        1.5.2 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1.5.3 环境保护和国土安全中的应用
        1.5.4 生物及医学中的应用
        1.5.5 艺术品鉴定及奢侈品防伪等方面的应用
    1.6 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技术新发展
    1.7 石墨烯增强拉曼光谱
    1.8 贵金属/半导体SERS基底的设计思路
    1.9 论文设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介电常数对贵金属/半导体SERS基底增强效果的影响——Ag/Ge和Ag/Si基底FDTD理论模拟及实验验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时域有限差分(FDTD)模拟
        2.2.2 实验试剂
        2.2.3 Ag/Ge基底的制备
        2.2.4 Ag/Si基底的制备
        2.2.5 测试表征
        2.2.6 SERS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贵金属/半导体基底的FDTD模拟
        2.3.2 Ag/Ge基底的表征
        2.3.3 Ag/Ge基底的SERS性能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嫁接于Ge衬底上Ag-Au纳米颗粒的两步法制备及SERS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Ag-Au纳米颗粒基底的制备
        3.2.3 测试表征
        3.2.4 时域有限差分(FDTD)模拟
        3.2.5 SERS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e衬底上Ag-Au纳米颗粒的表征
        3.3.2 基底电场分布的FDTD模拟
        3.3.3 基底的SERS性能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Ag-Pt纳米颗粒SERS基底的绿色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Ag-Pt NPs/Ge的制备
        4.2.3 测试表征
        4.2.4 拉曼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e衬底上Ag-Pt NPs的表征
        4.3.2 基底的SERS性能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Gamma射线辐照对石墨烯量子点发光性质的可控调节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GQD-OH、GQD-NH2、GDQ-N_2H_3、m-GQDs和CQDs的制备
        5.2.3 GQDs和CQDs的Gamma射线辐照处理
        5.2.4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5.2.5 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QD-OH的表征
        5.3.2 溶解氧对GQD-OH辐照的影响
        5.3.3 不同条件下GQD-OH的Gamma射线辐照
        5.3.4 GQD-NH2、GQD-N_2H_3、m-GQDs和CQDs的Gamma射线辐照
        5.3.5 辐照处理的 GQD-OH 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成像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4)有机、无机及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荧光材料
2 有机荧光材料
3 介孔复合荧光材料
4 结论

(5)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在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前言
    1.1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1.1 自上而下合成法
        1.1.2 自下而上合成法
    1.2 石墨烯量子点的表面修饰
        1.2.1 表面功能化
        1.2.2 掺杂其他原子
    1.3 石墨烯量子点的性质
        1.3.1 光学性质
        1.3.2 细胞毒性
        1.3.3 电化学催化活性
    1.4 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
        1.4.1 环境和生物分析检测
        1.4.2 生物成像
        1.4.3 药物运输
        1.4.4 DNA裂解
        1.4.5 光催化
        1.4.6 有机光伏器件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石墨烯量子点自组装聚集诱导荧光转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4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2.2.5 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
        2.2.6 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学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石墨烯量子点制备
        2.3.2 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
        2.3.3 石墨烯量子点的光谱性能
    2.4 小结
第3章 石墨烯量子点的可见光激发/发射光谱及其细胞成像和Hg~(2+)传感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p-GQDs的制备
        3.2.4 p-GQDs的表征
        3.2.5 荧光量子产率测量
        3.2.6 细胞培养
        3.2.7 p-GQDs的细胞毒性检测
        3.2.8 细胞标记与成像
        3.2.9 Hg~(2+)传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GQDs的制备
        3.3.2 p-GQDs的形貌表征
        3.3.3 p-GQDs的结构表征
        3.3.4 p-GQDs的光谱性质
    3.4 应用分析
        3.4.1 细胞成像分析
        3.4.2 传感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石墨烯量子点表面原位生长银纳米粒子与H_2O_2和葡萄糖超灵敏传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4.2.4 GQDs/AgNPs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4.2.5 GQDs/AgNPs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4.2.6 比色法检测H_2O_2
        4.2.7 比色法检测葡萄糖
        4.2.8 GQDs/AgNPs与GO/AgNPs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比较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4.3.2 X射线衍射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3.4 红外光谱
    4.4 应用分析
        4.4.1 GQDs/AgNPs纳米复合物比色法检测H_2O_2
        4.4.2 GQDs/AgNPs纳米复合物比色法检测葡萄糖
    4.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新型功能化荧光介孔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介孔材料
        1.1.1 介孔材料的简介及发展前景
        1.1.2 介孔材料的合成
        1.1.3 介孔材料的荧光功能化的多样性
        1.1.4 其它功能化介孔材料的方法
        1.1.5 介孔材料的结构化设计
    1.2 介孔材料的应用
        1.2.1 在化学工业领域方面
        1.2.2 在环境保护方面
        1.2.3 在功能材料领域方面
        1.2.4 在生物医药领域方面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机共轭聚合物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 的合成
        2.2.3 原位合成 PPV@MSNs 纳米粒子
        2.2.4 核壳结构 PPV/MSN@nSiO_2@mSiO_2的合成
        2.2.5 装载布洛芬的 MSNs 的合成
        2.2.6. 装载布洛芬的 MSNs 的缓释过程
        2.2.7. 细胞培养和体外成像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近白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巯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H)的合成
        3.2.3 苯并噻唑配锌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合成
        3.2.4 白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RhB-(BTZ)xZn@MSN)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碳量子点的化学修饰及功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碳量子点简介
        1.1.1 碳量子点研究简史
        1.1.2 碳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1.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2.1 自上而下法
        1.2.2 自下而上法
    1.3 碳量子点的化学修饰
        1.3.1 化学修饰碳量子点实现表面钝化
        1.3.2 化学修饰碳量子点实现发光调控
        1.3.3 化学修饰碳量子点实现功能化应用
    1.4 基于碳量子点的复合物
        1.4.1 碳量子点/金属复合物
        1.4.2 碳量子点/金属氧化物复合物
        1.4.3 含碳量子点的块体材料
    1.5 碳量子点的应用
        1.5.1 生物成像
        1.5.2 荧光传感
        1.5.3 光催化
        1.5.4 有机光伏
        1.5.5 有机发光二极管
    1.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2章 芳基修饰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调控
    2.1 本章导论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
        2.2.2 原料碳量子点的制备
        2.2.3 热处理碳量子点的制备
        2.2.4 芳基修饰碳量子点的制备
        2.2.5 仪器测试
        2.2.6 芳基基团接枝率的计算
        2.2.7 荧光量子效率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貌表征
        2.3.2 光学性质
        2.3.3 发光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碳量子点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效应
    3.1 本章导论
    3.2 实验方法
        3.2.1 原料
        3.2.2 碳量子点的制备
        3.2.3 金/碳量子点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仪器测试
        3.2.5 表面增强拉曼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
        3.3.2 光学性质
        3.3.3 结构表征
        3.3.4 表面增强拉曼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量子点的水热处理
    4.1 本章导论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料
        4.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4.2.3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4.2.4 碳量子点的制备
        4.2.5 碳量子点的水热处理
        4.2.6 碳量子点的热退火
        4.2.7 仪器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表征
        4.3.2 结构表征
        4.3.3 光学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介孔及介观结构材料掺杂有机染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一步合成法制备介观复合物
        1.1 将染料分子直接溶于模板剂中间相
        1.2 染料分子既作模板剂又作官能基团
        1.3 合成前染料与硅源前躯体共价键连
    2 合成后移植制备介观复合物
        2.1 将染料物理吸附进介孔硅材料
        2.2 将染料吸附进杂原子改性的介孔材料
        2.3 将染料共价接枝于孔道表面
    3 结论与展望

(9)纳米MCM-41及SBA-15用于组装对乙酰基偶氮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纳米材料分类及发展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3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1.4 纳米材料的历史发展
    1.5 纳米复合材料
第二章 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介孔分子筛的分类
    2.3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2.4 介孔分子筛改性
    2.5 介孔分子筛的应用
第三章 纳米MCM-41用于组装对乙酰基偶氮肿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介孔MCM-41分子筛的制备
        3.2.3 制备主-客纳米复合材料(MCM-41)-对乙酰基偶氮肿
    3.3 样品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学分析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4.4 N_2吸附-解吸附研究
        3.4.5 紫外-可见固体扩散漫反射吸收光谱
        3.4.6 拉曼光谱
        3.4.7 扫描电镜研究
        3.4.8 发光光谱
    小结
第四章 纳米SBA-15用于组装对乙酰基偶氮肿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介孔SBA-巧分子筛的制备
        4.2.3 主-客纳米复合材料(SBA-15)-对乙酰基偶氮肿的制备
    4.3 样品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化学分析
        4.4.2 X-射线衍射分析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4.4 N_2吸附-解吸附研究
        4.4.5 扫描电镜研究
        4.4.6 透射电镜研究
        4.4.7 发光光谱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CdTe/MCM-41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及发光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过程
    1.1 试剂与仪器
    1.2 MCM-41-CdTe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
        1.2.1 CdTe 的制备
        1.2.2 MCM-41的制备
        1.2.3 MCM-41-CdTe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
2 结果与讨论
    2.1 XRD表征
    2.2 红外光谱表征
    2.3 MCM-41的SEM表征
    2.4 荧光性质表征
3 结 语

四、罗丹明6G/MCM-41纳米复合物的发光蓝移(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点的光致发光性能调控研究与应用探索[D]. 蒋凯. 重庆大学, 2019(01)
  • [2]罗丹明6G在醇溶液中的荧光频移特性分析[J]. 付静,高洁,杨雪芹,马小虎. 大学物理实验, 2016(05)
  • [3]基于贵金属/半导体的高效均匀的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设计、制备及染料检测[D]. 王涛. 苏州大学, 2016(01)
  • [4]有机、无机及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 王美璐,李育珍,黄志慧,高利珍.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5(06)
  • [5]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在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 陈帅. 东北大学, 2015(07)
  • [6]新型功能化荧光介孔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曲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7]碳量子点的化学修饰及功能化研究[D]. 罗培辉. 清华大学, 2013(07)
  • [8]介孔及介观结构材料掺杂有机染料的研究进展[J]. 畅通. 山西化工, 2011(03)
  • [9]纳米MCM-41及SBA-15用于组装对乙酰基偶氮胂的研究[D]. 薛禹. 长春理工大学, 2010(08)
  • [10]CdTe/MCM-41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及发光性质的研究[J]. 杨莹丽,朱福华,刘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标签:;  ;  ;  ;  ;  

罗丹明 6G/MCM-41 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光蓝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