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炎性疾病的针灸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黄瑞,邬继红,王胜兰[1](2021)在《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及结肠远端黏膜层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不同时间段结肠远端、中段、近端黏膜损伤及结肠远端黏膜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1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7 d对照组(8只)、7 d模型组(7只)、7 d艾灸组(7只)、14 d对照组(6只)、14 d模型组(14只)和14 d艾灸组(9只)。模型组和艾灸组均予2%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自由饮用7 d建立UC模型。造模3 d后,7 d艾灸组及14 d艾灸组予艾灸"足三里"干预,每天1次,每次10 min,分别干预5、12 d。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计算结肠远端、中段、近端黏膜损伤长度百分比。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远端、中段、近端损伤部位黏膜层神经纤维及结肠远端黏膜层CGRP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小鼠出现多处黏膜损伤,表现为上皮层消失、隐窝结构异常或消失。与7 d对照组比较,7 d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更短(P<0.001),结肠全段、远端及中段黏膜损伤长度百分比增加(P<0.001);结肠远端、中段、近端损伤部位黏膜层神经纤维阳性表达及远端黏膜层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增加(P<0.001,P<0.05,P<0.01)。与7 d模型组比较,7 d艾灸组小鼠结肠远端及中段损伤部位黏膜层神经纤维阳性表达及远端黏膜层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减少(P<0.05)。与14 d对照组比较,14 d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更短(P<0.01),结肠全段黏膜损伤长度百分比增加(P<0.001)。与14 d模型组比较,14 d艾灸组小鼠结肠长度更长(P<0.05),结肠全段黏膜损伤长度百分比减少(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可减少UC模型小鼠结肠黏膜层神经纤维及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从而改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
程璐[2](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付亚男,银子涵,肖奇蔚,徐桂兴,周俊,梁繁荣[3](2021)在《近5年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临床主治规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近5年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中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范围与规律。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出两种状态关元穴的主治疾病和治疗相关情况。结果非敏化态关元穴共纳入370篇文献,其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先增加再逐渐减少的趋势,治疗的疾病有121种,尿潴留和原发性痛经文献数量最多,其次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失眠症等,共纳入15707例患者;作用于关元穴的治疗方式有20种,以单纯针刺和艾灸为主;针刺角度以直刺为主,深度多在1-1.5寸之间,平补平泻法和补法是其常用补泻方法;常见病治疗频次主要为1次/日,不同疾病的配穴和疗程各有不同。敏化态关元穴共纳入24篇文献,文献发表数量趋势无明显变化,主治疾病有16种,共纳入919例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热敏灸,以热敏化形式为主。结论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疾病范围较广,且治疗方式多样,具体治疗时间、配穴和疗程因疾病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敏化态关元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探索。
高凯,周艳丽,袁士鑫,刘江涛,周宏图[4](2021)在《基于“针药结合”探讨针灸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针药结合"的角度探讨针灸发展进化史,即针灸疗法与各类药物相结合应用所产生的治疗作用。针灸与多学科交叉应用对于医学的不断创新及学科间打破壁垒、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从古至今,历代针灸医家不断传承与创新,"针药结合"作为一种交叉疗法,在无形中带动着针灸事业的前进。本文针对针药结合规律研究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本质内涵,以期为今后针灸学科交叉发展做出贡献。
朱兵[5](2021)在《论穴位与穴位特异性》文中认为针灸是横跨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但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针灸学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客观存在的表象,结合相关病候,总结医疗经验,并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学说。因此,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的天然存在;穴位特异性依附于因病所牵涉的靶器官。我们将这种靶器官病变牵涉性体表反应区认识为"穴位"的起源,体表这些部位牵涉性出现的"感觉异变"特征称之为"穴位敏化"现象:亦即体表出现的病理性"牵涉位";它是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具有"健康信息密码"的体表位域。换言之,在生理情况下穴位不具备显现的要素,只是功能"潜伏"的穴位。
王丽雨,王立柱,高善语,严力维[6](2021)在《针灸在胃肠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灸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中医特色疗法,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在胃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调节肠道菌群、保护和修复胃肠黏膜、调节胃肠动力方面效果显着,是治疗胃肠道及由此引发的其他疾病的较好选择。近年来研究发现针灸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等多种调节机制而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且每种作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由于动物实验和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一些相关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对更多作用和机制的探索以及多种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应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姜华,郭子泉,王文斌,刘传立[7](2021)在《电针早期干预高龄高血压壳核脑出血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电针早期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康复的疗效并分析电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各32例患者;针药结合组于卒中后72 h内增加电针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相同;电针治疗1次/d,共治疗28 d,主要腧穴为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和太冲穴等;评价疗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脑水肿指数(BEI),同时检测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结果:(1)两组患者的治疗均有效,GC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提示,不利结局者比率针药组为21.9%,低于西药组的40.6%(P<0.05),而有利结局者率针药组为78.1%,高于西药组的59.4%(P<0.05);BEI显示针药组较西药组有差异(P<0.05);(2)血CRP及IL-6含量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针药组血Hcy水平较低,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性壳核脑出血患者进行电针早期治疗,可改善病情,加速脑水肿吸收,有利于患者康复;电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炎性细胞因子如CRP及IL-6的表达有关。
安雪晶[8](2021)在《基于酸敏感离子通道研究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CSD模型鼠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CSD时期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的变化规律以及针刺预处理效应,从抑制酸敏感离子通道激活的角度研究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其中以针刺预处理组于CSD造模前14天对阳陵泉、太冲穴予以电针刺激,强度1m A,疏密波,2/15Hz,20分钟,1次/天;西药预处理组于CSD造模前14天予盐酸氟桂利嗪20mg/kg腹腔注射,1次/天;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除每日抓取外不做任何干预。除空白组,各组均在14天后进行麻醉,假手术组用0.9%Nacl刺激硬脑膜,余组均以1mol/L KCL刺激硬脑膜法复制偏头痛CSD模型,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偏头痛侧脑皮层中ASIC1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中ASIC3蛋白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偏头痛侧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中CGRP的蛋白分布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5-HT及CGRP的含量。结果:(1)针刺预处理对偏头痛CSD模型鼠皮层ASIC1及三叉神经脊束核中ASIC3含量的影响:(1)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皮层中ASIC1的含量,结果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预处理组和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预处理组和模型组相比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针刺预处理组皮层中ASIC1含量少于模型组,有下降的趋势。针刺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两组相比组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针刺预处理组与西药预处理组比ASIC1含量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免疫荧光检测大鼠皮层中ASIC1结果显示:目标抗体ASIC1在大鼠脑皮层中呈绿色。可明显观察到目标抗体ASIC1在各组大鼠皮层中的表达情况,其图像显示与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一致,在空白组正常鼠和假手术组大鼠皮层中ASIC1也有表达,而偏头痛CSD模型鼠,ASIC1在鼠皮层中的表达更为密集,数量明显增多,两组预处理组由图可知分布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范围也比模型组分散。(3)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ASIC3的含量。结果显示:空白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干预组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ASIC3的含量较模型组相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西药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针刺预处理组ASIC3的含量较西药预处理组相比有下降的趋势。(4)免疫荧光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中ASIC3结果显示:可明显观察到目标抗体ASIC3在各组大鼠中的表达情况,其图像显示分布结果与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一致,在空白组正常鼠和假手术大鼠中ASIC3也有表达,而偏头痛CSD模型组大鼠,ASIC3在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表达更为密集,数量明显增多,针刺预处理组和西药预处理组两组,ASIC3的表达呈现出散在的,甚至有缩小的趋势。(2)针刺预处理对偏头痛CSD模型鼠CGRP在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表达的影响:(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GRP在空白组正常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的三叉神经节中存在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染色强度明显高于针刺预处理组和西药预处理组。两组干预组中的染色强度呈现出针刺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依次递减的趋势(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GRP在空白组正常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的三叉神经脊束核中存在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染色强度对比针刺预处理组和西药预处理组显着增强,两组干预组中染色强度呈现出西药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依次递减的趋势。(3)针刺预处理对偏头痛CSD模型鼠血清中5-HT、CGRP含量的影响::(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5-HT的含量,结果表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HT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西药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5-HT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两组干预组相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针刺预处理组较西药预处理组相比5-HT的含量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并且针刺预处理组和西药预处理组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CGRP的含量,结果显示: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GRP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两组干预组相比组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针刺预处理组与西药预处理组比CGRP含量有进一步减少和下降的趋势,并且与空白组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预处理组和西药预处理组的CGRP含量均少于模型组(P<0.05)。结论:1.针刺太冲、阳陵泉穴后与盐酸氟桂利嗪均可预防CSD的产生。2.针刺预处理太冲穴、阳陵泉穴与盐酸氟桂利嗪可能通过抑制CGRP的释放、降低血清中CGRP的含量、增加血清中5-HT的含量,减少皮层ASIC1和三叉神经脊束核ASIC3蛋白含量、抑制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CGRP蛋白的表达、通过良性调节ASICs来预防CSD的产生。
杨娟娟,邱连利,安彩莲[9](2021)在《近5年穴位埋线干预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疾病现状、临床疗效等角度总结了近5年内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发现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疗效显着,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王佳琦,鲁珊珊,黄锦,李姗姗,赵亚丹,王松涛,秦思茹,李威,唐慧玲,郭义,徐枝芳[10](2021)在《基于表观遗传调控免疫细胞极化的针刺神经抗炎机理探析》文中提出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产生的防御反应,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理反应之一。近年来,针刺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炎性疾病的治疗中,针刺的抗炎效应也被国际社会兼收博采,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种炎性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免疫细胞极化,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过程中尤为重要。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调控自主神经、促进中枢神经递质释放和影响免疫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而表观遗传可调节免疫细胞极化的方向。此外,针刺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轴,促进激素释放,有证据表明激素也与免疫细胞极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从针刺对自主神经、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轴和表观遗传的影响进行综述,提出针刺抗炎的神经免疫学调控新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
二、几种炎性疾病的针灸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炎性疾病的针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及结肠远端黏膜层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模型制备 |
1.4 干预方法 |
1.5 标本采集 |
1.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 |
(2)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结肠黏膜层神经纤维的表达 |
(3)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结肠远端黏膜层CGRP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一般生活状态比较 |
2.2 各组小鼠结肠长度比较 |
2.3 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及结肠黏膜损伤长度百分比比较 |
2.4 各组小鼠结肠不同节段黏膜层神经纤维阳性表达 |
2.5 各组小鼠结肠远端黏膜层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 |
3 讨论 |
(2)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实验室指标 |
5 临床疗效指标 |
6 治疗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
2 SAGI的中医认识 |
3 SAGI的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
3.2 结果讨论 |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
3.4 证据质量 |
4 结论 |
4.1 对实践的意义 |
4.2 对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临床资料 |
2.3 治疗方案 |
2.4 疗效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研究方案分析 |
4.3 疗效指标选择 |
4.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近5年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临床主治规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文献纳入标准 |
1.2.2 文献排除标准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关元穴相关文献发表趋势情况 |
2.3 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情况 |
2.3.1 临床主治病症分布情况 |
2.3.2 相关治疗情况 |
(1)治疗方式 |
(2)针刺角度、深度和补泻方法 |
2.3.3 高频病症治疗规律 |
(1)原发性痛经 |
(2)尿潴留 |
(3)多囊卵巢综合征 |
(4)膝骨性关节炎 |
(5)失眠症 |
(6)便秘 |
(7)围绝经期综合征 |
(8)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
2.4 敏化态关元穴主治规律总结 |
3 讨论 |
(4)基于“针药结合”探讨针灸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药结合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 |
2 针灸与中药的交叉融合 |
3 针灸与西药的交叉融合 |
4 针灸与现代治疗手段交叉融合 |
5 针灸与现代应用技术交叉融合 |
6 问题与展望 |
(5)论穴位与穴位特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是在疾病状态下才能感知的感觉异变病理反应 |
2“穴位”一经出现就具有明确的“特异效应”属性:单元穴位特征 |
3 靶器官–体表跨节段联系:集元穴位群效应特征 |
4 穴位的“广谱效应”:皮–脑轴反应 |
(1)体表穴位刺激与“皮-脑轴” |
(2)体表刺激与皮肤免疫调节 |
5 穴位的其他效应 |
(1)穴位“单一效应”——激痛点 |
(2)穴位的普适性效应 |
(6)针灸在胃肠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胃肠道与疾病 |
2 针灸在胃肠道中的作用及机制 |
2.1 调节肠道菌群 |
2.2 保护和修复胃肠黏膜 |
2.3 调节胃肠动力 |
3 小结与思考 |
(7)电针早期干预高龄高血压壳核脑出血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测指标 |
1.5.1 疗效评估的主要指标 |
1.5.2 炎性细胞因子的实验室检测: |
1.6 安全性评价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 |
2.1.1 GCS评分比较 |
2.1.2 两组患者随访90d时GOS分级比较 |
2.1.3 BEI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比较 |
0.05)具有可比性。'>2.2.1 两组患者CRP、IL-6含量基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0.05)具有可比性。'>2.2.2 两组患者Hcy含量基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8)基于酸敏感离子通道研究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CSD模型鼠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流程图 |
研究一 针刺预处理对CSD模型大鼠皮层ASIC1及三叉神经脊束核ASIC3的表达的影响 |
1 动物偏头痛模型制备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二 针刺预处理对CSD模型鼠降钙素基因相关(CGRP)在三叉神经脊束核的表达的影响 |
1 动物偏头痛模型制备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三 针刺预处理对CSD模型鼠血清中5-HT、CGRP含量的影响 |
1 动物偏头痛模型制备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及预防性治疗 |
2 偏头痛的的危害及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 |
3 偏头痛模型的假说和模型的选择 |
4 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和ASIC3 |
5 CGRP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以及血液中的含量 |
6 血中5-HT含量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酸敏感离子通道在偏头痛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近5年穴位埋线干预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过敏性鼻炎 |
1.1 疾病现状 |
1.2 临床疗效 |
1.2.1 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1.2.2 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
2 支气管哮喘 |
2.1 疾病现状 |
2.2 临床疗效 |
2.2.1 改善肺功能 |
2.2.2 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
3 慢性荨麻疹 |
3.1 疾病现状 |
3.2 临床疗效 |
3.2.1 降低血清Ig E水平 |
3.2.2 降低复发率 |
4 小结 |
(10)基于表观遗传调控免疫细胞极化的针刺神经抗炎机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抗炎的临床疗效 |
2 针刺抗炎机制探讨 |
2.1 免疫细胞极化 |
2.1.1 CD4+T细胞极化 |
2.1.2 单核/巨噬细胞极化 |
2.1.3 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
2.2 针刺通过自主神经调节表观遗传决定细胞极化方向 |
2.2.1 针刺可调节免疫细胞极化以抗炎 |
2.2.2 针刺可通过自主神经抗炎 |
2.2.3 免疫细胞极化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 |
2.2.4 神经递质与表观遗传的关系 |
2.3 针刺通过神经内分泌轴抗炎 |
3 结论 |
四、几种炎性疾病的针灸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及结肠远端黏膜层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的影响[J]. 黄瑞,邬继红,王胜兰. 中国针灸, 2021(10)
- [2]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近5年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临床主治规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付亚男,银子涵,肖奇蔚,徐桂兴,周俊,梁繁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7)
- [4]基于“针药结合”探讨针灸发展[J]. 高凯,周艳丽,袁士鑫,刘江涛,周宏图.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6)
- [5]论穴位与穴位特异性[J]. 朱兵. 中国针灸, 2021(09)
- [6]针灸在胃肠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王丽雨,王立柱,高善语,严力维.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08)
- [7]电针早期干预高龄高血压壳核脑出血疗效分析[J]. 姜华,郭子泉,王文斌,刘传立.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08)
- [8]基于酸敏感离子通道研究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CSD模型鼠的机制[D]. 安雪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近5年穴位埋线干预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杨娟娟,邱连利,安彩莲.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6)
- [10]基于表观遗传调控免疫细胞极化的针刺神经抗炎机理探析[J]. 王佳琦,鲁珊珊,黄锦,李姗姗,赵亚丹,王松涛,秦思茹,李威,唐慧玲,郭义,徐枝芳. 针灸临床杂志,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