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古可成,刘红[1](1998)在《国内耐热铸铁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对国内近25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耐热铸铁的著述的分析,认为1980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生产及应用有长足进步,并分类进行了概述。同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旭尧[2](2015)在《稀土和硅对高铬耐热铸铁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常用的耐热材料主要有耐热钢和耐热铸铁。耐热钢的耐热性较好,力学性能较高,但成本较高。耐热铸铁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成本相对较低,但耐热性不如耐热钢。本文以铬含量为20%的高铬铸铁为研究对象,采用加入稀土、硅的方法,研究对高铬耐热铸铁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稀土、硅对高铬白口铸铁组织的影响。对不同成分的高铬铸铁进行高温氧化实验,计算其氧化速率,分析氧化膜的组成。并对不同成分的试样进行耐磨性、热疲劳、硬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含量由0增加到0.60%,高铬铸铁奥氏体由树枝晶向柱状晶和等轴晶转变,碳化物由连续的网状趋于块状和条状发展;高铬铸铁氧化速率从5.566mg·cm-2·h-1降到3.276mg·cm-2·h-1;磨损量由0.1521g降为0.1485g;高铬铸铁铸态硬度从45.2HRC增加到49.9HRC;将添加稀土的高铬耐热铸铁,在1100℃下进行热疲劳实验,试样进行40次反复加热、冷却,均未出现裂纹。硅含量低于2.5%时,高铬铸铁奥氏体枝晶较多,共晶碳化物的连续程度较高,以网状或条状存在。硅含量大于2.5%时,奥氏体枝晶减少,共晶碳化物显著的细化,以细小的块状和粒状形式存在,分布均匀;随着硅含量的增加,氧化速率先下降后上升,硅含量在2.0%时,最低为2.825mg·cm-2·h-1;随着含硅量的增加,磨损量呈降低趋势,最小值为0.1468g;硅含量从1.5%增加到3.5%,高铬铸铁铸态硬度从49.3HRC增加到52.5HRC;将添加硅的高铬耐热铸铁,在1100℃下进行热疲劳实验,试样进行40次反复加热、冷却,均未出现裂纹。
杨烈宇[3](1978)在《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研制总结》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的生产实践、化学成分、稀土用量及其控制、稀土和铝加入方式以及冷却速度对金相组织的影响。铸造工艺、铸件缺陷及分析、耐热性能及使用效果。试验和使用证明: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在105O1100℃长时间工作不起氧化皮,热强度800℃时,1419kg/mm2,900℃时≥13.3kg/mm2,室温强度近于HT30-54,αk≈26kgM/cm2,锤击铸件或浇冒口,很难碎裂,并能机械加工。可以认为是以我国富产资源为原料,能用各种炉子熔炼、耐热和综合机械性能(特别是韧性)均较高硅、中硅中铝球铁、高铝片墨铸铁为高的一种耐热铸铁,也是镍铬系耐热材料较好的替代品。
杨烈宇[4](1979)在《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的生产实践、化学成分;探讨了稀土作用及其用量和控制;论述了稀土和铝加入方式以及冷却速度对金相组织的影响;并对铸造工艺、铸件缺陷及分析、耐热性能及使用效果作了阐明.试验和使用证明: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在1050~1100℃长时间工作不起氧化皮,热强度800℃时,14~19kg/mm2,900℃时≥13.3kg/mm2,室温强度近于HT30—54,ak≈2~6kg·M/cm2,锤击铸件或浇冒口,很难碎裂,并能机械加工.可以认为是以我国富产资源为原料,能用各种炉子熔炼、耐热和综合机械性能(特别是韧性)均较高硅、中硅中铝球铁、高铝片墨铸铁为高的一种耐热铸铁,也是镍铬系耐热材料较好的替代品.
于思荣,庞宇平,朱先勇,高乾[5](2009)在《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对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讨论了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耐热性的影响、耐热球墨铸铁的耐热机理以及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的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许帅领[6](2019)在《铝和铬对耐热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铝制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电子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等。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电解铝行业关系到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铝锭模是重要的易损部件,需要承受25~750℃的急热和急冷循环交替,导致铝锭模出现疲劳破坏和氧化皮脱落,降低铝锭模的服役寿命,影响电解铝行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研发性能优异的铝锭模用耐热球墨铸铁非常必要。本文在硅钼耐热铸铁的基础上,利用OM、SEM、EDS和XR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铝和铬对耐热球墨铸铁组织、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铬含量分别为0.2%、0.4%和0.6%时,随着铝含量的增加,石墨尺寸略有增大,石墨球化率逐渐降低,碎块状石墨逐渐增多,珠光体含量减少,铁素体含量增加。当铝含量分别为1.5%和2.5%时,随着铬含量的增加,石墨形态基本不变,珠光体含量增加,铁素体含量减少。当含铝量为3.5%时,石墨形态基本不变,基体组织为铁素体,并产生ε相。当铬含量为0.4%时,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耐热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伸长率逐渐减小,布氏硬度逐渐增加。当铝含量为2.5%时,随着铬含量的增加,耐热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加,伸长率逐渐降低,布氏硬度先减小后增大。750℃和850℃下所有试样均为抗氧化级别;950℃下3.5%A1 0.6%Cr试样为次抗氧化级别,其余试样为弱抗氧化级别。当铬含量分别为0.2%、0.4%和0.6%时,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耐热球墨铸铁的抗氧化性能增强;当铝含量分别为1.5%、2.5%和3.5%时,随着铬含量的增加,耐热球墨铸铁的抗氧化性能增强;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耐热球墨铸铁的抗氧化性能降低。850℃下1.5%A1 0.4%Cr试样和2.5%Al 0.4%Cr试样的氧化膜形貌为胞状,胞状氧化膜为Fe2O3;3.5%All0.4%Cr试样氧化膜形貌为层状,层状氧化膜为Fe、Al、Si和Cr的复合氧化物。950℃下 1.5%All0.4%Cr试样,2.5%All0.4%Cr试样和3.5%A1 0.4%Cr试样的氧化膜均为胞状Fe22O3。2.5%A1 0.2%Cr试样的热疲劳主裂纹长度最大为67mm,1.5%A1 0.2%Cr试样的热疲劳主裂纹长度最小为12mm,2.5%A1 0.4%Cr试样和2.5%A1 0.6%Cr试样未出现主裂纹。热疲劳主裂纹在试样边缘形成,逐渐向试样中心扩展;主裂纹的边缘有局部氧化和裂纹分叉现象;石墨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裂纹的扩展方向;微裂纹一般产生于石墨和第二相周围。本文综合分析了铝和铬对铝锭模用耐热球墨铸铁组织、力学性能、高温抗氧化性能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建议耐热球墨铸铁中最佳含量为2.5%A1、0.4%~0.6%Cr。
高乾[7](2009)在《耐热球铁模具材料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耐热球铁模具材料开发”,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合金元素Si、Mn、Mo、Cr对球墨铸铁的组织、机械性能、耐热性能、耐磨性能的影响,优化出了耐热球铁模具材料的最佳化学成分为:C2.9wt.%、Si4.5wt.%、Mn0.5wt.%、Mo0.5wt.%、Cr1.2wt.%。研究发现,Si元素能提高球墨铸铁的球化率和耐热性,但Si元素含量过高降低球墨铸铁的耐磨性;Mn、Cr元素能促进珠光体转变,稳定和细化珠光体,Mn元素能够增强球墨铸铁的韧性及抗热疲劳性能,Cr元素能够提高球墨铸铁的硬度、增强耐热性能;Mo元素能细化珠光体和石墨,提高球墨铸铁的耐热、耐磨性能。塑性应变集中、表面氧化层的开裂和剥落、夹杂物和氧化物等是球墨铸铁热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诱因。球墨铸铁磨损失重量和摩擦系数均随载荷和磨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开发的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抗热疲劳性能、耐磨性能均优于耐热灰铸铁,石墨的球状形态是其主要原因。
苏建国[8](2010)在《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耐热球墨铸铁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高温下抗氧化、抗疲劳性能等特点,正逐步取代某些钢来制造耐热模具,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的耐热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抗疲劳性能及耐磨性能,为其在代替传统铸锻钢生产冲压件模具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了材料中合金元素Si、Mn、Cr的最佳配比;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球墨铸铁的金相组织;利用HB-3000型布氏硬度计测量了球墨铸铁的硬度;通过CSS-4400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材料的拉伸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氧化增重法衡量了材料的抗高温氧化性能;观察热疲劳裂纹的SEM照片分析了材料的抗热疲劳性能;使用MG-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干摩擦条件下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综合分析了合金元素的添加比例、施加载荷、磨损时间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其磨损失效机理。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力学性能、耐热性能、耐磨性能等方面的重要性,优化合金元素配比为Si5.5 wt.%、Mn0.6 wt.%、Cr0.8 wt.%;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对材料组织的影响也有所区别,合理控制合金元素添加量,能够获得抗氧化性能、抗疲劳性能好的球墨铸铁;摩擦磨损工艺参数的不同,摩擦质量损失和摩擦系数也有所不同。
罗杰[9](2010)在《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断面球墨铸铁件由于凝固冷却缓慢,使得铸件中心常出现碎块状石墨等石墨畸变现象,大大降低了铸件心部的力学性能。在过去的40多年里,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于大断面球墨铸铁件中的石墨畸变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对于碎块状石墨的形成机理仍不是非常清楚,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继续。本文首先在工业生产现场浇注了Φ590×800mm的大断面球墨铸铁件,分析了其不同断面处的凝固过程、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探讨了铸件中的碎块状石墨的形成原因。然后,本文研制了1500℃组合式多功能电阻炉,并利用该装置控制模拟铸件的凝固,实现了对大断面铸件凝固过程的物理模拟。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微量元素Sb、Bi以及随流孕育剂量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随流加入纳米SiC颗粒对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Φ590×800mm大断面球墨铸件凝固冷却缓慢,在铸件中心凝固时间最长,达到372分钟。在铸件边缘凝固时间最短,为232分钟;铸件不同壁厚处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情况特别。在铸件距中心170mm处,石墨形态恶化严重,碎块状石墨最多,力学性能最差,铸件抗拉强度、硬度、延伸率分别为362MPa、195HBW、1.67%。在铸件距中心255mm处,石墨形态最好,力学性能最佳,铸件抗拉强度和硬度分别为494MPa和225HBW。在铸件距中心85mm的圆周范围内,存在一定量的球状石墨和碎块状石墨,铸件综合力学性能较好。(2)Φ590×800mm大断面铸件中,沿径向方向镁和稀土元素出现了一定的宏观偏析。在铸件距中心170mm处,镁和稀土元素富集,其含量分别比铸件距中心255mm处高26%和20%。(3)1500℃组合式多功能电阻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该电阻炉能较好地控制模拟铸件的冷却,实现了模拟铸件对大断面铸件心部凝固过程的模拟。模拟铸件与大断面铸件实际凝固冷却曲线的误差小于1.7%。(4)微量元素Sb、Bi能够改善模拟铸件中畸变石墨的形态。当加入量分别为0.01wt.%时,Sb元素的改善效果强于Bi元素。当Sb合金的加入量为0.03wt.%时,模拟铸件的碎块状石墨形态消失,球墨形态最好。此时,铸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最高值707MPa、610MPa和2.96%,比不加微量元素模拟铸件的各力学性能分别高74.4%、81.9%和22.9%。(5)通过随流孕育的方式在球化孕育处理后的铁液中继续加入0.1wt.%和0.2wt.%的孕育剂促进了铸件中石墨数量的增加,但也促进了石墨的畸变和基体中铁素体的增多,降低了铸件的抗拉强度和硬度。(6)通过随流孕育方式在普通铸件中加入0.2wt.%纳米SiC颗粒能够较好的增加铸件中的球墨个数、改善石墨形态,提高铸件力学性能。在模拟铸件中随流加入0.2wt.%的纳米SiC颗粒促进了石墨析出,降低了铸件的抗拉强度和硬度。
李国安[10](1982)在《中铝耐热铸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创制成功含铝7—15%的耐热铸铁,以简单有效的方法使它原来的全白口组织变为全灰口,并使石墨全部球化。研究了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关系规律,测定了18种机械、物理和铸造性能,对发现的几种新现象给予了一定的理论解释。
二、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耐热铸铁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铬系耐热铸铁 |
二、铝系耐热铸铁 |
三、玻璃模具用耐热铸铁 |
四、硅系耐热铸铁 |
五、镍系耐热铸铁及其它 |
六、关于耐热铸铁今后发展的建议 |
(2)稀土和硅对高铬耐热铸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耐热铸铁简介 |
1.2 耐热铸铁的分类 |
1.2.1 硅系耐热铸铁 |
1.2.2 铝系耐热铸铁 |
1.2.3 铬系耐热铸铁 |
1.3 高铬铸铁亚共晶组织的形成 |
1.4 高铬铸铁的性能 |
1.4.1 高铬铸铁的耐热性 |
1.4.2 高铬铸铁的耐磨性 |
1.4.3 高铬铸铁的耐蚀性 |
1.5 高铬耐热铸铁的应用 |
1.6 高铬耐热铸铁的研究现状 |
1.7 合金元素在高铬铸铁中的作用 |
1.8 铸造工艺对高铬铸铁的影响 |
1.9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1 实验内容 |
2.1.1 实验总体方案 |
2.1.2 实验目标 |
2.1.3 具体内容 |
2.2 实验材料及成分确定 |
2.2.1 实验原料 |
2.2.2 成分的确定 |
2.3 实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
2.3.1 实验设备 |
2.3.2 炉料配制及熔炼 |
2.3.3 试样制备 |
2.4 组织性能测试 |
2.4.1 显微组织观察 |
2.4.2 高温氧化测试 |
2.4.3 氧化膜的物相分析 |
2.4.4 氧化膜的形貌分析 |
2.4.5 热疲劳测试 |
2.4.6 磨损测试 |
2.4.7 硬度测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稀土和硅对高铬铸铁组织的影响 |
3.1.1 稀土含量对高铬白口铸铁铸态组织的影响 |
3.1.2 硅含量对高铬白口铸铁铸态组织的影响 |
3.2 稀土和硅对高铬铸铁抗氧化性的影响 |
3.2.1 稀土含量对高铬铸铁氧化速率的影响 |
3.2.2 不同稀土含量高铬铸铁的氧化膜形貌分析 |
3.2.3 不同稀土含量高铬铸铁的氧化膜成分分析 |
3.2.4 稀土对高铬铸铁抗氧化性影响 |
3.2.5 硅含量对高铬铸铁氧化速率的影响 |
3.2.6 不同硅含量高铬铸铁的氧化膜形貌分析 |
3.2.7 不同硅含量高铬铸铁的氧化膜成分分析 |
3.2.8 硅对高铬铸铁抗氧化性的影响 |
3.3 Cr_2O_3、SiO_2复合氧化膜形成的热力学分析 |
3.4 稀土和硅对高铬铸铁耐磨性的影响 |
3.4.1 实验磨损机理的概述 |
3.4.2 稀土含量对高铬铸铁磨损量的影响 |
3.4.3 稀土含量对高铬铸铁耐磨性的影响 |
3.4.4 硅含量对高铬铸铁磨损量的影响 |
3.4.5 硅含量对高铬铸铁耐磨性的影响 |
3.5 稀土和硅对高铬铸铁硬度的影响 |
3.6 稀土和硅对高铬铸铁抗热疲劳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耐热性的影响 |
2 耐热球墨铸铁的耐热机理 |
3 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的应用 |
4 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的发展趋势 |
(6)铝和铬对耐热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耐热铸铁的起源和发展 |
1.3 耐热铸铁分类 |
1.3.1 硅系耐热铸铁 |
1.3.2 铝系耐热铸铁 |
1.3.3 铬系耐热铸铁 |
1.3.4 镍系耐热铸铁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试验过程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成分设计 |
2.2 试验原材料 |
2.3 砂型制备 |
2.4 熔炼、球化、孕育、浇注工艺 |
2.5 性能测试 |
2.5.1 拉伸试验 |
2.5.2 布氏硬度试验 |
2.5.3 高温抗氧化试验 |
2.5.4 热疲劳试验 |
2.6 显微组织观察及分析 |
2.6.1 金相组织观察 |
2.6.2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2.6.3 XRD分析 |
3 铝和铬对耐热球墨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化学成分检测结果 |
3.3 铝和铬对耐热球墨铸铁组织的影响 |
3.3.1 铝和铬对石墨的影响 |
3.3.2 铝和铬对基体组织的影响 |
3.3.3 化学元素分布 |
3.4 铝和铬对耐热球墨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铝和铬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3.4.2 铝和铬对布氏硬度的影响 |
3.5 小结 |
4 铝和铬对耐热铸铁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抗氧化级别判定 |
4.3 抗氧化动力学分析 |
4.3.1 85℃氧化动力学分析 |
4.3.2 95℃氧化动力学分析 |
4.4 氧化膜形貌分析 |
4.4.1 氧化膜宏观形貌 |
4.4.2 氧化膜微观形貌 |
4.5 氧化膜物相分析 |
4.6 氧化膜生长过程分析 |
4.7 小结 |
5 铝和铬对耐热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热疲劳裂纹动力学分析 |
5.2.1 主裂纹首次出现的热循环次数 |
5.2.2 主裂纹长度 |
5.2.3 主裂纹宽度 |
5.3 裂纹形貌观察 |
5.4 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
5.5 热疲劳试验前后硬度变化 |
5.6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耐热球铁模具材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进展 |
1.2.1 球墨铸铁的研究状况 |
1.2.2 耐热球墨铸铁的分类及其应用 |
1.2.3 球化处理及球化剂 |
1.2.4 模具材料的基本要求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正交实验设计与原材料加入方案 |
2.1.1 原材料 |
2.1.2 正交实验设计 |
2.2 实验用球墨铸铁的熔炼 |
2.3 组织观察 |
2.4 球墨铸铁性能测试方法和评判标准 |
2.4.1 拉伸性能测试 |
2.4.2 室温硬度测试 |
2.4.3 热疲劳性能测试 |
2.4.4 抗氧化性 |
2.4.5 磨损性能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微观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微观组织的影响 |
3.2.1 微观组织分析 |
3.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3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硬度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1 拉伸性能和硬度的实验结果 |
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耐热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
4.3 球墨铸铁的热疲劳行为 |
4.3.1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 |
4.3.2 耐热球墨铸铁与耐热灰铸铁热疲劳性能对比 |
4.3.3 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机制 |
4.3.3.1 塑性应变集中引发热疲劳裂纹萌生 |
4.3.3.2 表面氧化层的开裂和剥落引发热疲劳裂纹萌生 |
4.3.3.3 夹杂物和氧化物引发热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合金元素对耐热球墨铸铁耐磨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球墨铸铁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 |
5.2.1 合金元素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 |
5.2.2 载荷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 |
5.2.3 摩擦磨损性能随磨损时间的变化 |
5.3 球墨铸铁摩擦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5.4 耐热球墨铸铁与耐热灰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8)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球墨铸铁的制备 |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耐热球墨铸铁的分类 |
1.4 球墨铸铁生产工艺控制 |
1.4.1 原料和设备的选择 |
1.4.2 球化和孕育处理 |
1.4.3 球化剂分类及球化处理工艺 |
1.5 模具材料的基本要求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球墨铸铁的制备 |
2.1.1 原材料 |
2.1.2 正交实验设计 |
2.2 球墨铸铁的熔炼 |
2.3 试样的制备 |
2.3.1 微观组织与硬度试样的制备 |
2.3.2 拉伸试样的制备 |
2.3.3 抗氧化性试样的制备 |
2.3.4 热疲劳试样的制备 |
2.3.5 磨损试样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与组织分析 |
2.4.1 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
2.4.2 硬度测试 |
2.4.3 拉伸性能测试 |
2.4.4 抗氧化性能测试 |
2.4.5 热疲劳试验 |
2.4.6 摩擦磨损试验 |
第3章 球墨铸铁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微观组织分析 |
3.2.1 金相组织分析 |
3.2.2 实验结果及计算 |
3.3 性能分析 |
3.3.1 硬度及拉伸性能分析 |
3.3.2 实验结果及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耐热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抗高温氧化性能 |
4.3 热疲劳性能 |
4.3.1 合金元素的影响 |
4.3.2 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机制 |
4.4 耐热球墨铸铁与耐热灰铸铁热疲劳性能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耐热球墨铸铁的干摩擦磨损性能 |
5.1 引言 |
5.2 球墨铸铁的干摩擦磨损性能 |
5.2.1 合金元素的影响 |
5.2.2 载荷的影响 |
5.2.3 磨损时间的影响 |
5.2.4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5.3 耐热球墨铸铁与耐热灰铸铁摩擦磨损的性能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9)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球墨铸铁概述 |
1.1.1 球墨铸铁的产生和发展 |
1.1.2 球墨铸铁件的生产工艺 |
1.1.3 石墨球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 大断面球墨铸铁件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1 大断面球墨铸铁的发展和应用 |
1.2.2 大断面球墨铸铁的凝固特点和碎块状石墨的形成 |
1.2.3 大断面球墨铸铁的研究方法 |
1.2.4 化学成分对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 |
1.2.5 生产工艺对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大断面球墨铸铁件组织性能的研究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方案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操作 |
2.2 实验结果 |
2.2.1 大断面铸件不同壁厚处的冷却过程 |
2.2.2 大断面铸件不同壁厚处的组织变化 |
2.2.3 大断面铸件不同壁厚处的力学性能 |
2.3 讨论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断面铸件冷却凝固物理模拟装置的研制 |
3.1 1500℃高温多功能组合式电阻炉的设计和制造 |
3.1.1 设备结构及原理 |
3.1.2 主要技术参数及工作流程 |
3.2 物理模拟大断面铸件冷却凝固过程的实现 |
3.2.1 复合式坩埚的研制 |
3.2.2 模拟实验的实现 |
3.3 物理模拟大断面铸件凝固过程的有效性验证 |
3.3.1 模拟铸件与大断面铸件的冷却曲线对比 |
3.3.2 模拟铸件与大断面铸件的组织形貌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量元素锑和铋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方案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操作 |
4.2 实验结果 |
4.2.1 微量元素锑、铋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4.2.2 微量元素锑加入量对模拟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3 讨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孕育剂量和纳米SiC对球墨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1 孕育剂量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1.1 实验方法 |
5.1.2 不同孕育剂量对模拟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5.2 纳米 SiC 对球墨铸铁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2.1 实验方法 |
5.2.2 纳米SiC对普通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2.3 纳米SiC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耐热铸铁的进展[J]. 古可成,刘红. 铸造, 1998(03)
- [2]稀土和硅对高铬耐热铸铁影响的研究[D]. 王旭尧. 辽宁工业大学, 2015(06)
- [3]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研制总结[J]. 杨烈宇. 铸工, 1978(06)
- [4]稀土高铝耐热球墨铸铁的研制[J]. 杨烈宇. 大连海运学院学报, 1979(04)
- [5]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于思荣,庞宇平,朱先勇,高乾. 铸造, 2009(12)
- [6]铝和铬对耐热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 许帅领. 郑州大学, 2019(09)
- [7]耐热球铁模具材料开发[D]. 高乾. 吉林大学, 2009(09)
- [8]耐热球墨铸铁模具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D]. 苏建国. 吉林大学, 2010(09)
- [9]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稳定性的研究[D]. 罗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10]中铝耐热铸铁研究[J]. 李国安. 山东工学院学报, 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