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盲部炎性假瘤误诊右下腹炎症性肿块1例(论文文献综述)
贾佳[1](2014)在《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51例回盲部病变,总结回盲部各种病变的种类、分布、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等,评估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确诊价值,重点分析肠镜下各类型回盲部溃疡的特点,以加强对回盲部各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回盲部疾病的诊疗工作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肠镜检查中检出的251例回盲部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肠镜检查,采用PENTAX公司EC-3870Fk、EC-3890Fi电子结肠镜,所有病例均检查至回盲部。对其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内镜下诊断及病理学检查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恶性淋巴瘤、结肠癌(溃疡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等。采用SPSS19.0标准化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本组资料中男性140例,女性111例,比例为1.26:1,年龄15岁~84岁,平均年龄53.37±15.06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腹部包块为多见。2.病变部位和性质:病变位于盲肠129例(51.39%),回盲瓣33例(13.15%),升结肠始端例34例(13.55%),回肠末端31例(12.35%),阑尾开口24例(9.56%),如病变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称为多部位,有38例。3.病理检查结果:回盲部炎症71例,其中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为黏膜慢性炎症者为56例,余15例未行病理检查;回盲部息肉57例,炎性及增生性息肉43例、腺瘤性息肉14例;回盲部憩室20例,回盲部癌35例,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淋巴瘤9例,8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19例,克罗恩病9例,肠结核2例,非特异性溃疡29例。4.在确诊的病例中,回盲部溃疡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多为全结肠炎累及回盲部)、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肠癌共74例。腹痛、腹泻、发热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比较中,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其他症状如便血、腹部包块、消瘦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便血以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腹部包块和消瘦以回盲部癌及恶性淋巴瘤多见。5.内镜结合病理活检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回盲部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极高,但对于克罗恩病及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仍较困难。6.不同疾病的溃疡具有不同的内镜下特点。溃疡性结肠炎镜下全结肠弥漫性水肿,糜烂,溃疡,包括回盲部充血,糜烂,糜烂及溃疡的末端回肠。纵行裂隙状溃疡为克罗恩病的特点。溃疡伴单一肿块形成者多见于回盲部癌。仍有少数病例(淋巴瘤、肠结核、阑尾粘液囊腺癌)内镜及活检仍无法确诊,最终通过术后病理及试验性治疗后确诊。结论:回盲部病变以炎性病变占首位,息肉其次,回盲部癌第三,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及淋巴瘤等均不多见。性别上,男性较女性略多,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从发病部位来看,病变发生于盲肠最多,靠近回盲部的升结肠始端其次,阑尾处最少见。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上呈现非特异性。多数表现为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恶性肿瘤还有腹部包块、消瘦等。内镜和内镜活检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溃疡)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肠结核,Crohn氏病和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不高,鉴别较困难。由于镜下病理检查只能局限的从黏膜取材进行活检,无法观察到肠壁全层及病变的全貌,也不易发现一些特征性病变。因此,对于回盲部溃疡性病变,虽然内镜下溃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不同,但一次活检并不能完全确诊,这就导致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所以,总体来说,我们需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活检病变特征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来提高回盲部病变病因诊断率。
兰浩铭,周猛,菅志远,兰明银[2](2015)在《回盲部炎性假瘤(附18例报告)》文中提出回盲部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上常误诊为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其临床表现和体征无特异性,X线钡灌肠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无法行鉴别诊断。我院1991年1月至2013年9月年共收治18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本研究病例C反应蛋白升高,CEA阴性,PET/CT检查提示炎性病变。病理检查是炎性改变,多考虑炎性假瘤。结合文献讨论,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陈颖[3](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张琰君[4](2008)在《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正常回盲区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回盲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研究增强CT、MRI在回盲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对31具尸体行阑尾解剖研究,并以数码照片形式记录,观察阑尾的形态、测量长度、直径、位置、及其与回盲瓣的关系。2.分别对134例受检者行正常阑尾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层厚7mm)、对108例受检者行正常阑尾TOSHIBA 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mm),重点测量阑尾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或密度特点。3.分别对74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mm)、对100例受检者行正常回盲瓣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层厚7mm),重点为正常回盲瓣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或密度特点。4.对20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3期)扫描,主要观察增强前、后盲肠、回肠末端及阑尾的密度、CT值变化和周围血管特点。5.分别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回盲区恶性肿瘤及44例回盲区炎性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结果:1.31具标本均见阑尾,表现为短管状或蚓状盲管,18例(18/31,58%)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远段增粗。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至盲肠尖端的距离为0.1~5.9cm,距回盲瓣距离为0.7~3.5cm,17例(17/31,54.8%)阑尾位于回肠末端前,14例(14/31,45.2%)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长度、直径分别为1.5~8.9cm,为4~7mm。2.正常阑尾常规MRI显示率为76.9%(103/134),阑尾根部距回盲瓣的距离约2cm,直径约5mm,长约1~9cm,壁厚约1~2mm,表现为:带状等T1、等T2信号影,腔内无积液。正常阑尾CT显示率为82.4%(89/108),阑尾根部距回盲瓣的距离约2cm,直径约5mm,长约1~8cm,壁厚约1~2mm,表现为:盲肠旁圆环形或与盲肠后壁相连的盲管状等密度影。3.CT组74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100%,其密度呈肠壁样软组织。形态可分5型,鸟嘴型、靶型、唇型、类囊肿型、混合型。69例(69/74,93.2%)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5例(5/74,6.8%)位于后壁,回盲瓣高度1.20~2.80cm,前后径1.02~3.02cm,宽径1.00~2.64cm。常规MRI组100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冠位、矢位、轴位分别为88%(88/100)、14%(14/100)、10%(10/100),T1WI、T2WI呈肠壁样信号影。形态分型与CT相似。约93例(93/100,93%)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7例(7/100,7%)位于盲肠后壁。回盲瓣高度1.09~3.22cm,前后径0.74~2.67cm,宽径约0.90~2.70cm。4.受检者CT平扫盲肠、回肠末端、阑尾、右侧髂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39.3HU、39HU、34.6HU、43.5HU。回盲部结构清晰,边界清楚,周围脂肪间隙无异常密度影。CT增强扫描后盲肠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7.6HU、70.5HU、58.3HU。回肠末端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7.4HU、79.7HU、69HU。阑尾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0.7HU、69.8 HU、47.6HU。右侧髂动脉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288.6HU、130HU、84.3HU。5. 25例回盲区恶性肿瘤,其中腺癌22例,淋巴瘤1例,原位癌1例,恶性胃肠间质瘤1例。病变部位依次为:回盲部、右半结肠、回肠末端、盲肠。病理形态:溃疡型9例、菌伞型2例、不规则型14例。腹部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套叠2例、少量腹水1例,回盲区实性包块13例,回盲区囊实性包块1例,腹膜后多发淋巴结1例,小肠肠梗阻4例,未见异常2例。胃肠钡剂检查示回盲区偏侧性不规则分叶状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肠管不规则狭窄10例,回肠末端类圆形充盈缺损伴小肠梗阻2例,肠系膜区块状软组织1例,伴龛影2例,伴肠套叠1例,伴全结肠痉挛1例。CT回盲区肠壁高度不规则增厚块影14例,类圆形块影1例,伴小肠梗阻1例。阑尾受侵实变1例,右侧输尿管受侵2例,右侧腰大肌受侵1例,右侧附件转移性巨大块影1例,肝、肺同时转移1例,肝转移1例,胰头受侵伴坏死2例,大量腹水3例,肠管旁少量积液1例,肠壁外不规则分叶块影2例,肠系膜多发结节伴实变12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6例,广泛腹膜转移1例。MRI高分化腺癌1例,示盲肠、回盲部肠壁明显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肠壁内缘呈结节状,肠壁外缘可见明显分叶块影,呈长T1长T2信号影,多发肠系膜淋巴结、右侧盆腔淋巴结、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胰头增大信号异常,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影。增强后回盲区及胰头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有小囊变区。44例回盲区炎症中,急性化脓性炎14例,其中蜂窝织炎12例,伴积脓1例,伴脓肿2例。一般慢性炎症26例,伴脓肿1例。慢性肉芽肿性炎症4例,包括克隆病2例,结核1例,梅毒1例。病变部位依次为:阑尾、回盲部、盲肠、回肠末端、右半结肠、回盲瓣。腹部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壁局限性、节段性增厚4例,大量腹水1例,少量腹水7例,腹膜增厚5例,实性包块1例,强回声包块1例、囊性包块3例、混合性包块3例,右侧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阑尾增粗增大回声异常5例,阑尾壁轻度增厚2例,肠管粘连3例,回盲区未见异常8例。胃肠钡剂检查示肠管充盈欠佳、痉挛狭窄6例,阑尾形态异常2例,似腹膜后占位性改变2例,其中肠管边缘不规则3例,粘膜增粗、紊乱10例,气液平3例,龛影1例。CT少量腹水3例,气液平面3例,肠壁增厚2例,周围渗出改变4例,囊实性包块7例、包埋右侧输尿管1例,与周围粘连1例,盲肠积脓1例,腹腔和或盆腔积脓3例,阑尾粪石1例。结论:1.多数成人阑尾形态位置比较固定,其长度、管径变异小,走形方向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多数阑尾可通过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得以显示。2.阑尾的管径局部或全部>6mm,管壁厚>2mm是CT诊断阑尾炎的可靠征象。MRI可作为检查阑尾方法的一种补充。3.16排螺旋CT能获得高质量正常回盲瓣图像,能对回盲瓣是否正常提供重要帮助。MRI无X线辐射,可作为孕妇、儿童回盲瓣检查的补充方法。4.正常回盲部平扫、增强CT扫描均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的结构,缓慢轻—中度强化,这些征象有助于此区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影像学检查对回盲区炎症、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尤其是CT可准确定位病变及累及的范围,直接显示病变处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特别是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周围肠系膜、血管、输尿管受侵情况,及远隔脏器转移的情况。
赵晓莉,何松[5](2017)在《134例回盲部病变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回盲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6年3月该院134例回盲部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和诊断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归纳其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回盲部病变134例,其中回盲部癌36例(26.87%),炎症性肠病30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22.39%),肠结核26例(19.4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肿胀、红斑、糜烂、溃疡及肿块样新生物。良性疾病(除回盲部癌及淋巴瘤以外病例)以溃疡形成伴局部黏膜充血、肿胀为主,回盲部癌则以回盲部新生物多见。影像学检查以腹部CT为主,共93例(69.40%)行该检查。手术治疗49例,术前诊断错误7例,误诊率14.28%。结论回盲部病变总体以良性疾病为主,诊疗过程复杂,确诊困难,误诊率较高。
王修中,汤海涛[6](2014)在《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回盲部病变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回盲部病变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有完整资料的回盲部疾病的手术病例,统计入院后的B超、CT、X线钡剂灌肠造影及结肠镜等检查结果及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完整的回盲部病变患者55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48例,以右下腹及脐周为主,右下腹扪及包块16例,便血或脓血便9例,腰痛2例,腹泻4例,肠梗阻7例,肠套叠2例,肠穿孔2例。术前初诊胆囊结石1例,8例术前初诊急性阑尾炎,术中探查发现回盲部包块(其中回盲部癌2例,回盲部间质瘤1例,回盲部憩室伴脓肿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4例),阑尾炎手术后3例(回盲部癌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1例,回盲部肠管皮肤瘘1例)。结肠镜检查与B超、CT及X线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相比,对提高术前诊断价值更大。结论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配合结肠镜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水平。
张彩凤[7](2020)在《湘西地区71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收集七年间湘西地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探讨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总结本地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湘西州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9年1月间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并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人群特征:我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确诊炎症性肠病住院人数为7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47例,克罗恩病24例。溃疡性结肠炎男女比为1.04:1,克罗恩病男性多于女性(3.8:1),炎症性肠病发病年龄为13~78岁不等,两病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3,P=0.022)。湘西地区炎症性肠病患者民族有苗族、汉族、土家族,其中苗族、土家族占比例最高(均为38.0%),其次为汉族(23.9%)。溃疡性结肠炎平均年龄为43.3+13.2,克罗恩病平均年龄为36.1+16.1,两组平均年龄单独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6,P=0.192,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七年间发病人数大致无变化,克罗恩病患者有增加趋势,炎症性肠病总体发病人数无明显增加。2012年-2018年炎症性肠病粗发病率在0.196/10-0.550/10万之间波动,2012年-2018溃疡性结肠炎粗发病率为0.078/10-0.392/10万之间波动,2013年-2018克罗恩病粗发病率为0.078/10-0.265/10万,有逐渐上升趋势。2、肠道手术史: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手术史3例(6.4%),克罗恩病肠道手术史7例(29.2%),克罗恩病组:溃疡性结肠炎组为2.3:1,克罗恩病组肠道手术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1,p<0.005)。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克罗恩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两组症状单独比较后发现腹痛、腹胀、里急后重、发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便、腹泻、体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组并发症较溃疡性结肠炎组多,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724,P<0.05)。4、实验室指标:溃疡性结肠炎组: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HGB为(100.5±8.3)g/L,男性为(104.4±13.7)g/L,男性女性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2,P>0.05)。克罗恩病组:女性克罗恩病患者HGB为(91.0±0.00)g/L,男性为(104.4±14.8)g/L,男性女性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5)。溃疡性结肠炎组疾病活动度评分与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r=0.500,P<0.05),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呈负相关。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无相关性(P>0.05)。克罗恩病组疾病活动度评分与C反应蛋白(r=0.237,P<0.05)、红细胞沉降率(r=0.348,P<0.05)呈正相关,与白蛋白(r=-0.187,P<0.05))呈负相关,与血红蛋白、白细胞无相关性(P>0.05)。克罗恩病组炎症指标CRP较溃疡性结肠炎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48,P<0.05)。5、临床表型、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为28例,复发型为19例。病变范围按蒙特利尔分型:以左半结肠型(E2)为主。以轻中度为主。克罗恩病组按蒙特利尔分型,17-40岁(A2)患者数最多,病变部位以结肠型(L2)及回结肠型(L3)最多见,病变行为以非狭窄非穿透型(B1)为主,严重程度以及轻度活动期为主。6、肠镜及病理表现:肠镜表现炎症性肠病主要有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克罗恩病肠镜下可见特征性铺路石结节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组病理主要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性炎性细胞浸润、黏膜慢性炎、糜烂、隐窝脓肿形成、腺体增生,克罗恩病组主要病理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糜烂、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溃疡形成。7、治疗:71例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组及克罗恩病组主要以氨基水杨酸治疗为主,其次是激素。8、随访:随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7例,失访10例,死亡1例。克罗恩病患者24例,失访6例,死亡1例,死于穿孔后感染。溃疡性结肠炎组院外使用美沙拉嗪、美沙拉嗪+激素、中药为主,无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克罗恩病组患者,院外使用美沙拉嗪为主,少部分其中使用激素、硫唑嘌呤、手术、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依从率43.2%;克罗恩病患者依从率41.2%。54例随访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缓解稳定期11例(20.4%),有效好转33例(61.1%),加重恶化10例(18.5%)。依从性与预后转归有相关性(χ2=10.688,P=0.01)。结论:1、湘西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七年间发病人数大致无变化,克罗恩病发病人数有增加趋势,湘西地区炎症性肠病粗发病率呈较低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2、溃疡性结肠炎以轻中度活动期多见,左半结肠受累为主;克罗恩病活动性以轻度为主,受累病变部位以回结肠型和结肠型为主。3、美沙拉嗪是湘西地区治疗炎症性肠病使用率最高的药物,克罗恩病患者手术率明显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患者的依从性影响患者的预后转归。
李明章,罗义刚,张贤良[8](1998)在《回盲部炎性假瘤12例报告》文中认为回盲部炎性假瘤较少见,且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形态学特征,常误诊为恶性肿瘤或阑尾周围脓肿。我院1986~1996年共收治1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临床表现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23~70岁,平均48.2岁,主要集...
张强[9](2020)在《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就诊于榆阳区中医院外科,选择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66例,随机分到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以丹皮汤加减+抗生素治疗为治疗方式,对照组以抗生素治疗为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试验组1人因未按规定服药被剔除本研究,对照组1人在治疗过程中继发其他疾病更改治疗方案,1人未完成一个疗程,因此试验组最终包括32名患者,对照组最终包括31名患者。(1)基本特征比较:试验组入组男性为17例;对照组入组男性为16例;试验组年龄为(36.43±6.84)岁,对照组年龄为(35.54±6.51)岁;试验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4.15±1.37)天,对照组为(4.61±1.72)天;试验组就诊时体温为(38.38±0.94)℃,对照组为(38.59±0.7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就诊时体温等均可比(P>0.05);(2)体温恢复时长比较: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较试验组长(P=0.01);(3)脓肿最大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脓肿最大径可比(P>0.05),治疗一疗程后,两组患者脓肿最大径比较(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白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前,试验组白细胞数为(13.51±2.89)×109/L,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3.62±2.99)×109/L,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P>0.05;治疗3天后,试验组白细胞计数为(8.18±2.18)×109/L,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0.00±1.23)×109/L,P<0.05,试验组白细胞数低于对照组。(5)CRP计数:治疗前,试验组CRP为(13.30±2.72)mg/L,对照组CRP为(12.41±2.09)mg/L,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3天后,试验组CRP为(4.78±1.80)mg/L,对照组CRP为(7.22±2.24)mg/L,两组患者治疗3天后CRP相比,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6)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7.12±1.07),对照组疼痛评分(6.90±1.22),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4小时后,试验组为(3.62±1.50),对照组为(5.29±1.21),P<0.05,疼痛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治疗48小时后,试验组为(1.15±1.13),对照组为(2.45±1.26),P<0.05,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7)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为(10.34±2.08)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2.45±2.14)天,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8)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71.0%,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发热病人体温的恢复,促进脓肿的消退,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患者白细胞及CRP的降低,间接说明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能够减轻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同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说明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能够较快改善患者症状。
张志峰,王凤钰,王浩[10](2004)在《回盲部炎性假瘤误诊15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回盲部炎性假瘤误诊右下腹炎症性肿块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盲部炎性假瘤误诊右下腹炎症性肿块1例(论文提纲范文)
(1)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检查器械 |
2.3 检查及治疗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临床特征 |
2 疾病分布情况 |
3.临床表现 |
4 内镜及病理活检结果 |
5.溃疡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特点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回盲部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回盲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回盲部炎性假瘤(附1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和治疗 |
结果 |
讨论 |
(3)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研究创新点 |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正常回盲区影像解剖研究 |
实验一 31具尸体阑尾解剖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正常阑尾MRI、CT 影像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正常回盲瓣CT、MRI 影像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正常回盲部平扫、增强CT 对比影像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研究回盲区常见病影像研究 |
实验一 回盲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回盲区炎症的影像诊断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134例回盲部病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诊断标准 |
1.2.2 分析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影像学特点 |
2.4 结肠镜检查 |
2.5 病理组织学检查 |
2.6 治疗及诊断 |
3 讨论 |
(6)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肿块发现情况 |
2.2 肿块的性质与临床表现 |
2.2.1 回盲部恶性肿瘤 |
2.2.2 回盲部炎性病变 |
2.2.3 回盲部脂肪瘤 |
2.2.4 回盲部间质瘤 |
2.2.5 克罗恩病 |
2.2.6 其他 |
2.3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与辅助检查结果 |
3 讨论 |
(7)湘西地区71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炎症性肠病基线资料对比 |
2.2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2.3 既往史、异地居住史 |
2.4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
2.5 疾病严重程度分型、疾病活动度评分(Harvey-Bradshow index HBI)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 |
2.6 临床类型、病变部位 |
2.7 肠镜表现 |
2.8 病理表现 |
2.9 治疗方案 |
2.10 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患者随访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3.1 人口统计学和一般资料特点 |
3.2 临床特征 |
3.3 炎症性肠病内镜下特征及病理特征 |
3.4 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及随访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案报道 克罗恩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患者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药物来源 |
2.4 疗程 |
2.5 观测指标及计量方法 |
2.6 观测指标方法 |
2.7 安全性指标观察 |
2.8 不良反应安全评估 |
2.9 疗效评价 |
2.10 统计方法 |
2.11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3.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3 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 |
3.4 两组患者就诊时体温比较 |
3.5 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3.6 两组脓肿大小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3天前后血常规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天后CRP的比较 |
3.9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
3.10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3.1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12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急性阑尾炎的国外研究概述 |
2 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意义 |
5 丹皮汤的临床组方分析及单药现代研究 |
6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6.1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6.2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影像学指标的影响 |
6.3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的影响 |
6.4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西医诊断指标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进展 |
1.阑尾周围脓肿简述 |
1.1 阑尾的解剖及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病机制 |
1.2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
2.阑尾周围脓肿的西医治疗 |
2.1 抗生素治疗 |
2.2 超声或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
2.3 开腹阑尾切除术 |
2.4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
3.中医对阑尾脓肿的认识与治疗 |
3.1 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3.2 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 |
3.2.1 中药内服法 |
3.2.2 中药外敷法 |
3.2.3 中药灌肠法 |
3.2.4 针灸治疗法 |
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10)回盲部炎性假瘤误诊1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辅助检查 |
1.3 诊断及治疗 |
2 讨论 |
四、回盲部炎性假瘤误诊右下腹炎症性肿块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D]. 贾佳.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2]回盲部炎性假瘤(附18例报告)[J]. 兰浩铭,周猛,菅志远,兰明银.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02)
- [3]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4]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D]. 张琰君.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2)
- [5]134例回盲部病变临床分析[J]. 赵晓莉,何松. 重庆医学, 2017(15)
- [6]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J]. 王修中,汤海涛. 安徽医学, 2014(09)
- [7]湘西地区71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D]. 张彩凤. 吉首大学, 2020(02)
- [8]回盲部炎性假瘤12例报告[J]. 李明章,罗义刚,张贤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1998(01)
- [9]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D]. 张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回盲部炎性假瘤误诊15例分析[J]. 张志峰,王凤钰,王浩.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05)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炎症性肠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