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学中势垒贯穿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汪红翎,易丽莎[1](2000)在《光学中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光学中和量子力学中隧道效应的穿透系数进行计算与类比,从而揭示出光学中折射定律的新意义.
李佳欣[2](2020)在《平顶光束操控物质波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原子光学是研究原子物质波的波动性及其操控的一门学科,在量子信息处理与高精密测量等前沿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原子光学中,各类激光是操控超冷原子的重要工具。近十几年,随着激光整形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非高斯型光束,如平顶光束,进一步丰富了原子的光力操控技术。由此本文开展了用平顶光束操控原子物质波的研究。首先,我们将原子物质波在外场中的折射率与光在等离子体介质中的折射率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数学形式十分相似。然后,进一步得到原子物质波被蓝失谐光折射类似于光被折射率小于1的等离子体折射,即原子光学中的类等离子体光学机制。其次,我们将类等离子体光学机制应用到原子物质波的研究中,提出用平顶光束中的超高斯光束作为棒形原子透镜的理论方案。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了远蓝失谐平顶光束对原子物质波的散射问题。研究表明由于原子物质波在光场区域的折射率小于非光场区域折射率,远蓝失谐平顶实心光束可对入射波起分束作用,远蓝失谐平顶空心光束可对入射波起聚焦作用。在合适的参数下,物质波可以聚焦到比光场的一个光波长还小的区域。这些结果不仅在冷原子的聚焦、分束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而且对等离子体棒透镜的研究也有一定启发。最后,我们提出用蓝失谐超高斯光和超冷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的超高斯势垒模拟方势垒的理论方案。结果表明方势垒对物质波散射问题在超高斯光场的阶数大于20时能够被有效地模拟。随后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物质波入射到双超高斯势垒的共振隧穿现象。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势垒之间的距离可以控制共振峰的位置以及个数。该工作为在实验上验证方势垒、多方势垒的隧穿现象提供了依据。
殷澄[3](2011)在《分析转移矩阵理论在一维波动力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讨论了分析转移矩阵(ATM)理论在一维波动力学中的几大应用,分别是精确的量子化条件,超对称量子力学,量子反射,以及精确的反射、透射时间等。在论文的开始部分介绍了ATM理论,包括光学与一维波动力学的相似性,分析转移矩阵的建立,以及最基本的位相方程的推导。ATM理论处理问题的最基本思想在于将势函数进行分层,用一系列的均匀薄层来取代原势函数;当分层的层数趋于无穷,并且每一层的厚度趋向于零的时侯,其极限形式就是原先的势函数。将每一薄层里面的波函数都以三角函数线性表示出来,再结合边界条件上的波函数及其导数的连续条件,就可以方便的用分析转移矩阵来表征每一薄层。同时,在具体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引入了等效波函数q ( x ),它的引入使得边界上的两个连续条件合并成为一个,即等效波函数的连续条件,随后可以推导出最基本的位相方程,等效波函数是联系分析转移矩阵与位相方程的重要纽带。利用超对称量子力学,人们逐渐总结出一整套寻找和归纳精确可解势的办法。1983年,形状不变的概念被提出,人们惊奇地发现所有已知的精确可解势都属于第一类形状不变势,而由超对称概念启发而得到的超对称量子化条件出人意料的给出了所有的精确可解势的正确能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利用ATM理论成功的解释了超对称量子化条件对这类势函数精确的原因,并且发现了所有精确可解势都满足的一个条件:子波位相在两转折点的区域内的积分是不变量。接下来,本文利用ATM理论推导粒子隧穿中的透射系数的精确计算公式。利用我们之前引入的散射子波,主波和总波矢等概念可以使分析转移矩阵的透射公式更加简洁,而且物理意义也更加明确。这一公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半经典近似理论中的转折点概括在一般的情况中,而不需要特别考虑。因此这一公式可以广泛的适用于各种情况,无论是对粒子能量低于势垒的隧穿情形,还是高于势垒的峰值的量子反射情形,对ATM的透射系数公式来说,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处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量子反射是近来在超冷原子领域中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它可以发生在能量高于势垒顶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在吸引势的拖尾区域。用来解释量子反射的理论一直比较含糊,其中WKB近似理论通过利用广义的连接公式将WKB区域的WKB波函数与已知的波函数精确解相连接的办法,构造出近似的全局波函数,通过这个全局波函数来解决量子反射的问题。这种方法不太容易使用,并且使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物理意义也十分含糊。而我们通过对ATM理论推导的精确反射系数公式研究发现,所谓的量子反射其实完全是子波的反射,并且简化过的反射系数公式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量子反射。时间问题是一维波动力学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围绕着隧穿时间这一课题,产生了诸如超光速,Hartman效应等许多争论,尝试解答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时间概念也层出不穷,例如驻留时间,Büttiker-Landauer时间和位相时间。在这一混乱的领域,我们利用ATM理论给出了精确的透射时间和反射时间公式,并且成功的发现了量子反射时间与经典力学中反射时间的内在联系:量子反射时间等于经典的反射时间加上一个由子波确定的修正量。
黄宏嘉[4](1979)在《从微波到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包含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指从微波到光这段广阔电磁频谱的开拓和占领,特别是在覆盖微波红外间隙上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意味着微波和光的相互结合,由于这种结合而发展了电子学的一门边缘学科,即“微波光学”。本文包含下述部分: 一、微波和光的早期结合及其发展: (1)微波光学的原始思想;(2)微波光学的发展。 二、微波和光的沟通: (1)微波——红外“间隙”;(2)回旋管的突破和高能电子学的发展。 三、微波光学和现代光纤理论: (1)模式与射线理论;(2)单模与多模;(3)模式耦合;(4)可观测量;(5)量子理论与形式量子理论。 在综述“从微波到光”这一广泛领域时,作者将着重从物理思想的发展来讨论有关问题;此外,作者也将提出一些文献中还没有明显提出或没有加以强调的观点。
喻思丹[5](2020)在《双面金属包覆波导游标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波导是集成光路中限制和传播光的一种元器件。其中双面金属包覆波导与传统的波导相比具有独特的结构,其衬底和覆盖层均为金属,中间为导波层。由于在可见及红外光频段,金、银等贵金属的介电常数实部为负数,入射光可直接由空气经上层金属膜耦合进导波层,即可实现自由空间耦合,无须棱镜和光栅等耦合结构。当波导层厚度达亚毫米量级时,能激发超高阶导模,此模式对波导层中的参数改变极其灵敏。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灵敏度,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游标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基于双偏振单腔的游标效应,实现了温度的高灵敏测量。将各向异性的液晶材料注入导波层中,因为材料折射率是偏振相关的,所以当入射光为45O的线偏振光时,TE偏振与TM偏振两者之间的光程不一样,从而产生不同周期的反射谱,且两者周期差异很小。将两反射谱叠加就会产生具有游标效应的反射谱,其自由程更大。理论分析了当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导波层中液晶折射率产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具有游标效应的反射谱发生较大的移动。结果表明游标效应发现其灵敏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次,研究了基于波长扫描的游标效应,实现了磁场强度的高灵敏测量。让光源的激光波长随着时间扫描,并通过电流调节磁场强度,磁光材料的折射率则会发生相应微小变化,从而引起反射光谱的移动。研究发现,相对于非扫描光谱图来说,游标效应光谱图移动更大,从而可提高磁场灵敏度传感测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扫描取点会影响磁场传感灵敏度。
洪佩智[6](1985)在《全反射现象及其在集成光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黄志洵,姜荣[7](2014)在《量子隧穿时间与脉冲传播的负时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计算粒子隧穿通常认为是禁区的势垒的时间,应考虑波包的传输。这被许多科学家(如MacColl、Wigner、Hartman、Büttikar等)讨论过。按照Hartman的解析表达式,隧穿时间是非零的正值;而对于较厚的势垒,传输时间与垒厚无关。这为粒子的超光速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1960年L.Brillouin讨论了色散媒质中的光传播,结果认为信号速度vs与群速vg并无不同,除非在反常色散区。vg可以比真空中光速大(vg>c),甚至变为负值(vg<0)。这样就使人们对波传播中的负时延产生了兴趣。但Brillouin说"负群速(NGV)没有物理意义",现在我们知道这样讲是错误的。本文着重研究了负群速特征(NGVF);首先指出存在两种情况:空间中的反向运动和对时间的反向运动。指出在波动力学中波速度(例如vp、vg)是标量,故NGV的含义并非仅为"运动方向反了过来"。其次指出NGV波是超前波,它不仅比真空中光速c快,而且快到在完全进入媒质前就离开了媒质。电磁脉冲可以作时间超前运动是一种负性运动。这种现象对物理学家而言很重要,因为他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最后给出了我们使用互补类Ω结构(COLS)构成的左手传输线的微波脉冲传输特性的实验研究。在(5.66.1)GHz形成阻带,其中状态为反常色散。获得了NGV特征,即脉冲超前传播——输入脉冲峰进入样品前输出脉冲峰即在出口浮现。获得了负群速,vg=(-0.13 c)-1.85 c。
代雅蓉[8](2006)在《光线量子论势阱透射机理与透射系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线透过两波导界面传输时,由于受到Snell定律的制约,光能的损耗很大,导致三个元件以上的集成光路不能走向应用,阻碍了大规模集成光路的发展。本文以光流线量子力学方程为基础,借助隧穿效应原理,应用光流线量子论的物理思想,首先从理论上探索光传输界面的量子共振和耦合规律。 本文应用光流线量子力学方程,模拟两元件对接耦合的介质界面间隙为一维折射率势阱,讨论光线透穿过两个界面的量子共振透射规律,并推导出光线透穿波导介质端面的透射系数,得出透射系数随折射率变化的曲线,进而找到光透过率为1的理论极限,首次提出增大光在波导端面传输的透射条件,为进一步探索由于光耦合损耗大阻碍技术发展问题打下了基础。
张一方[9](2013)在《非线性理论和粒子物理(Ⅰ)——与非线性波、非线性方程及复时空等的关系》文中指出非线性理论一直是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在此讨论了其中的非线性波、非线性方程、复时空、非线性算符、重整化和非线性叠加等问题.并特别探讨了由此得到的若干新结果.
刘曦文[10](2016)在《硫化铅、硫化锌量子点的光物理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光电科技不断的发展,非线性光学成为了光电技术中不得分割的一部分,并与其他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科学。半导体量子点材料因其独特的量子限域效应、表面效应和较强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在光开关、光限幅、光通信等领域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领域。因此,半导体量子点的光物理特性研究已经成为了21世纪的研究前沿,并对未来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水溶性PbS、ZnS、Ag2S量子点溶液为研究对象,对其光物理特性,尤其是非线性光学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介绍了非线性光学和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系统综述了传统Z扫描技术和Top-hat挡板Z扫描技术的实验装置和理论分析,对三种水溶性量子点溶液的制备及表征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基于Top-hat光束Z扫描技术,我们搭建了实验光路。在纳秒、皮秒、飞秒脉冲宽度下对三种样品进行了非线性吸收特性和非线性折射特性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非线性吸收系数、非线性折射系数和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同时,在飞秒脉冲宽度下比较了三种样品非线性光学特性的大小,分析了不同的激光波长和脉冲宽度对其非线性光学特性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为深入的探索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方面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二、光学中势垒贯穿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学中势垒贯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平顶光束操控物质波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原子光学概述 |
2.1 光和原子相互作用理论 |
2.2 原子的激光冷却和囚禁 |
2.3 原子光学 |
2.3.1 原子光学器件 |
2.3.2 原子光学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顶光束 |
3.1 平顶光束理论模型 |
3.1.1 圆形平顶光束 |
3.1.2 矩形平顶光束 |
3.1.3 环形平顶空心光束 |
3.2 平顶光束制备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等离子体光学和原子光学的类比 |
4.1 光在金属等离子体中的折射率 |
4.2 原子物质波在外场中的折射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蓝失谐平顶光束对原子物质波散射的研究 |
5.1 超冷原子与平顶空心光束相互作用 |
5.2 远蓝失谐平顶光束对平面物质波的散射 |
5.2.1 理论推导 |
5.2.2 数值结果和讨论 |
5.3 远蓝失谐平顶空心光束对高斯型物质波的散射 |
5.3.1 高斯波按平面波展开 |
5.3.2 波函数 |
5.3.3 数值结果和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用超高斯光模拟方势垒的研究 |
6.1 一维超高斯势垒散射的理论模型 |
6.2 超高斯势垒形状对方势垒模拟的影响 |
6.3 双超高斯势垒的共振隧穿现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分析转移矩阵理论在一维波动力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波动方程 |
1.1.1 一维标量波动方程 |
1.1.2 一维定态Schr(o|¨)dinger 方程 |
1.2 光波导与势阱 |
1.2.1 非对称光波导 |
1.2.2 非对称方势阱 |
1.3 隧道效应 |
1.3.1 光的耦合结构 |
1.3.2 势垒贯穿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4.1 本文的内容安排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分析转移矩阵方法 |
2.1 转移矩阵及其基本性质 |
2.1.1 转移矩阵的建立 |
2.1.2 转移矩阵的基本性质 |
2.2 矩阵方法求解一维势场问题的例子 |
2.2.1 非对称方势阱 |
2.2.2 方势垒的隧穿系数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子波以及精确的量子化条件 |
3.1 半经典近似理论的量子化条件 |
3.1.1 WKB 连接公式 |
3.1.2 WKB 近似的量子化条件 |
3.2 分析转移矩阵精确量子化条件 |
3.2.1 传输型能量本征值方程 |
3.2.2 位相型能量本征值方程 |
3.3 一维任意势阱 |
3.3.1 一维任意势阱的转移矩阵分析(ATM) |
3.3.2 转折点处的相移 |
3.3.3 子波的位相贡献 |
3.3.4 位相积分形式的能量本征值方程 |
3.3.5 波函数的计算 |
3.4 另一种推导方法 |
3.5 一维任意双势阱的能级分裂 |
3.5.1 一维方形双势阱 |
3.5.2 一维任意对称双势阱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超对称量子化条件 |
4.1 超对称量子力学 |
4.1.1 超对称量子力学简介 |
4.1.2 SWKB 近似方法 |
4.2 超对称量子化条件解密 |
4.2.1 子波概念的引入 |
4.2.2 SWKB 量子化条件的解密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势垒隧穿 |
5.1 有效质量为常数的一维任意形状势垒 |
5.1.1 ATM 反射系数 |
5.1.2 m=1 和m=2 的实例 |
5.1.3 起始点连续的ATM 透射系数 |
5.2 有效质量与位置有关的一维任意形状势垒 |
5.2.1 反射系数的推导 |
5.2.2 半导体单势垒结构 |
5.2.3 半导体双势垒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量子反射 |
6.1 子波与量子反射 |
6.1.1 量子反射的研究进展 |
6.1.2 量子反射理论 |
6.1.3 ATM 理论的解释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散射时间 |
7.1 子波与一维散射过程中的时间问题 |
7.1.1 隧穿时间和Hartman 效应 |
7.1.2 隧穿时间的相关实验 |
7.1.3 Winful 对群延迟的新诠释 |
7.2 普适反射时间公式 |
7.3 透射时间 |
7.3.1 普适的透射时间公式 |
7.3.2 子波与Hartman 效应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总结与工作展望 |
8.1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8.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5)双面金属包覆波导游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学传感器研究背景 |
1.1.1 光学传感原理 |
1.1.2 光学传感器结构种类 |
1.1.3 传感方式及灵敏度 |
1.2 游标效应的研究背景 |
1.2.1 游标效应介绍 |
1.2.2 级联双腔游标效应 |
1.2.3 单腔双偏振游标效应 |
1.2.4 波长扫描游标效应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结构及理论基础 |
2.1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结构及其制备 |
2.2 自由空间耦合及模式方程 |
2.3 超高阶导模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传感测量 |
3.1 液体浓度测量 |
3.2 温度、湿度测量 |
3.3 电光系数测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单腔双偏振游标效应的温度传感 |
4.1 温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4.2 基于单腔双偏振游标效应的温度传感 |
4.2.1 原理分析 |
4.2.2 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波长扫描游标效应的磁场传感 |
5.1 引言 |
5.2 磁场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5.3 基于波长扫描游标效应的磁场传感 |
5.3.1 原理分析 |
5.3.2 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量子隧穿时间与脉冲传播的负时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早期研究情况 |
3 隧穿时间定义的多样性 |
4 脉冲穿越势垒时的波速 |
5 关于“脉冲重组”假说 |
6 扩展研究 |
7 经由左手传输线的负群速脉冲传播 |
8 结束语 |
推荐语: |
推荐人:冯正和 |
(8)光线量子论势阱透射机理与透射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子技术发展遇到的量子物理问题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隧穿效应分析 |
2.1 隧穿的概念 |
2.2 隧穿的早期应用 |
2.3 电子对势垒的隧道贯穿 |
2.4 电子的共振隧穿 |
2.5 量子隧穿效应 |
第三章 光流线量子理论基础 |
3.1 光线光学基础 |
3.2 光流线量子理论的原理 |
3.3 光流线量子力学方程 |
3.4 光流线量子力学方程的物理解释 |
第四章 光传输的势阱透射机理 |
4.1 一维折射率势阱模拟 |
4.2 一维有限深折射率方势阱模型 |
4.3 一维有限深折射率方势阱问题 |
4.4 δ折射率势阱模型 |
4.5 δ折射率势阱问题 |
第五章 光传输势阱透射系数应用研究 |
5.1 方势阱的透射系数分析 |
5.2 δ势阱的透射系数分析 |
5.3 δ势阱与方势阱透射系数比较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论文的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非线性理论和粒子物理(Ⅰ)——与非线性波、非线性方程及复时空等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粒子对应非线性波 |
2 非线性方程 |
3 复时空和非线性算符对平面波 |
4 重整化和非线性理论 |
5 非线性叠加原理 |
(10)硫化铅、硫化锌量子点的光物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非线性光学简介 |
1.1.1 非线性光学的发展历程 |
1.1.2 非线性光学的基本理论 |
1.1.3 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
1.1.4 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应用 |
1.2 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简介 |
1.2.1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2 半导体量子点的基本物理效应 |
1.2.3 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Z扫描技术介绍 |
2.1 Z扫描技术简介 |
2.2 传统Z扫描技术的系统模型和基本原理 |
2.2.1 开孔Z扫描技术 |
2.2.2 闭孔Z扫描技术 |
2.2.3 三阶非线性极化率 |
2.3 Tophat挡板Z扫描技术 |
2.3.1 Top-hat挡板Z扫描技术简介 |
2.3.2 Top-hat挡板Z扫描技术的实验装置和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3.1 量子点制备方法简介 |
3.1.1 金属有机化合法 |
3.1.2 水相合成法 |
3.2 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3.2.1 水溶性PbS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3.2.2 水溶性Ag2S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3.2.3 水溶性ZnS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量子点材料Z扫描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4.1 纳秒激光脉冲作用下的Top-hat光束Z扫描实验 |
4.1.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 皮秒激光脉冲作用下的Top-hat光束Z扫描实验 |
4.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 飞秒激光脉冲作用下的Top-hat光束Z扫描实验 |
4.3.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光学中势垒贯穿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学中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J]. 汪红翎,易丽莎. 量子电子学报, 2000(04)
- [2]平顶光束操控物质波的理论研究[D]. 李佳欣.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分析转移矩阵理论在一维波动力学中的应用[D]. 殷澄. 上海交通大学, 2011(12)
- [4]从微波到光[J]. 黄宏嘉. 电子学报, 1979(03)
- [5]双面金属包覆波导游标效应研究[D]. 喻思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全反射现象及其在集成光学中的应用[J]. 洪佩智. 物理, 1985(07)
- [7]量子隧穿时间与脉冲传播的负时延[J]. 黄志洵,姜荣. 前沿科学, 2014(01)
- [8]光线量子论势阱透射机理与透射系数研究[D]. 代雅蓉. 长春理工大学, 2006(10)
- [9]非线性理论和粒子物理(Ⅰ)——与非线性波、非线性方程及复时空等的关系[J]. 张一方.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10]硫化铅、硫化锌量子点的光物理特性研究[D]. 刘曦文. 黑龙江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