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航海专业大专层次建立新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伟[1](2019)在《船员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的模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距离公约和适任标准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现行的船员航海英语适任考试模式不能正确发挥对教学的引导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船员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目前的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对航海英语教学整体上产生的反拨作用及其性质;(2)该考试分别对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三类涉考群体产生的反拨作用及其性质;(3)主要产生负面反拨作用的方面及就减少负面反拨作用所采取的措施。针对以上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层次分析(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FCE)的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对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均产生了负面大于正面的反拨作用,其中对教师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材料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反拨作用较明显;对学生主要在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兴趣、学习材料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反拨作用较明显;对学校管理者主要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定、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反拨作用较明显。针对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旨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尽可能遏制其负面反拨作用,促进正面反拨作用的发挥。
高玉德[2](1994)在《对航海专业大专层次建立新教学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对航海专业大专层次建立新教学模式的探讨高玉德青岛远洋船员学院航海专业就其专业性质而言,是具有专业性明显、技能要求高,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外交性和国际性的特殊专业,这不仅为航运界所公认,而且也日益被社会所认识。国际上,近几年来IMOSTW分委会多次召开会议...
陈静[3](2019)在《基于胜任力视角的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国家已将海运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位置。航海院校作为培养航海类专门人才的专业院校,在海运强国的建设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作为培养航海类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有其专业特殊性,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国际化航运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结合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模式的实际,以胜任力素质模型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基于胜任力素质培育的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的新模式。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航海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概念、管理目标和管理职责。阐述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内涵,通过访谈调查的形式,提炼出海员职业胜任力特征。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现行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系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需求;学生管理团队难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学生对半军事化管理存在抵触情绪;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并认真剖析其成因。第三部分,分析借鉴国内外航海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成功经验,研究探索与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切入点。第四部分,提出基于胜任力素质培育的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对策建议,构建以胜任力素质培育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对接国际标准构建学生管理体系文件,既要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交通部对航运人才的要求,又要基于ISO9000标准、DNV挪威船级社审核要求;健全以胜任力素质培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航海“双证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第二课堂”方面,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航海适岗能力;优化以胜任力素质培育为指向的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意志坚定、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的学生管理队伍;坚持以胜任力素质培育为导向的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建设,创新半军事化管理新模式,开创以“学生教导队”为主的学生自我管理新局面。切实解决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孙宏利[4](2013)在《基于学科建设模式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在史学界普遍认同一个观点,海洋强国家强,海洋弱国家亦弱。21世纪,随着各国对海洋的重视,不断的开发,已经成为沿海国家面临的战略任务。海洋事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航运事业,航运在任何一个沿海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关键作用。国际经济表明,航运迅速发展的阶段是在国民经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时期。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人均GDP已经达到了6000美元,说明我国的航运事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了。航运发展离不开航海类高校的发展水平,航海类高校为航运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以及科学研究,而这些的基础就是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以及核心竞争力,所以研究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梳理,研究了学科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理论,总结了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构建了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创新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论文的理论基础,即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基础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分析,构建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通过对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类型的研究,总结出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和国内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得出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是大规模综合型的学科建设模式。第三,通过对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运用具有区间数的格序决策模型,对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进行选择与构建,发现我国航海类高校现有学科建设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发展方向。第四,通过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得出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大连海事大学为实例,运用云模型验证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取得满意的评价结果,也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对特色力、管理力、学习力、培育力、创新力等方面逐一解读,结合国家政策和航海类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贾如存,杜绍娟[5](2020)在《航海类专业法律教育现状、不足与对策》文中认为针对中国船员群体中存在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养不高的问题,对相关院校航海类专业法律教育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述新形势下航海类专业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完善航海类专业法律教育的建议。
张媛[6](2019)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逐渐迈入了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逐渐影响教育改革,要求教学中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根据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课标也随之变革。《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创新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深化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地理情境,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探讨了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情境创设的作用;调查了地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情境创设中的实施情况和学习情况;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的策略和评价体系;选取高中自然地理中的典型内容,进行了课例评价与优化。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地理情境不同水平特征,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探讨了地理信息技术功能在地理情境创设中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信息多元化,创设内涵丰富的地理情境;表现形象化,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情境;手段综合化,建构问题探究的地理情境;在此基础上,提升地理情境的核心素养教学功能。(2)运用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大多认可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情境进行教学,但教师自身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水平低、地理情境创设各方面水平有差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情境能力较低;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了解程度低,在教学中喜欢地理情境,并希望能够自己多体验,这与教师倾向的教学方式之间存在差异。(3)结合相关理论与教学步骤,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策略:通过课标中对于情境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对应描述可以确定地理情境的水平与类型,逐步选择地理信息技术保证地理情境创设的科学性;在地理情境创设时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丰富数据深化地理情境内涵,对不同地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引起学生的情境兴趣和认知兴趣,提升地理情境的探究性。(4)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情境创设策略,从科学性、形象化、探究性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评价体系,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然后基于评价体系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典型课例进行了质量评价,并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策略对相关课例进行了优化,以提升地理情境的内涵、形象化和探究性。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研究可丰富地理信息技术深化运用的理论框架、提升地理教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情境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过由于本人教学经验不足和理论水平所限,对优化后的课例未进行实验检测,策略的有效性有待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检验并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不断反思和完善的目的。
沈灿良[7](2020)在《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 ——以Z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船舶运输是国民经济命脉,是支柱产业。航运界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方向是安全、高效、节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船舶航行事故发生率始终居高不下,除去部分不可抗力的海难事故,IMO海安会不完全统计,全世界80%以上的海难事故都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其中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碰撞事故更是高达95%以上。人为因素已经被全球航运界一致认为是影响海上运输安全的主要原因。想要降低海上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主要解决方法是提升船员综合素质。如何提升船员综合素质,除了需要依靠船员本身的重视程度外,还与各大院校或者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向,规格等方面的理论依据。介于我国的专业教学标准形成比较晚,制度不够完善,对于航海技术专业方面的研究更是偏少。为了履行IMO新公约的要求,为了复兴海上丝绸之路,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制定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当下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研究的意义,确定研究方向、方法与思路。继而对专业教学标准概念进行界定,总结得出制定标准时应包含的相关要素,同时考虑船员工作的特殊性,提出在制定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时应额外考虑的情况。立足浙江省,在对全国部分地区18所航海类高职院校、27家航运企业以及14家主管机关及行业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和沟通咨询进行综合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航海技术专业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航运市场大环境、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及《马尼拉公约修正案》等国际国内规则,制定出了适合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的教学标准,并通过在Z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对所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应用实施,效果良好,同时进行了全国性的推广,对航海人才队伍的建设有积极的意义。以上仅是就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方面上做出的初步探索,对于包含各要素的研究内容(如师资、校内外实训场地建设、质量保障)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深化与完善的课题。
骆国强[8](2012)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教育的影响分析和对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8年以来,我国开始全面履行和实施STCW78/95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取得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航海教育教学质量和培训规模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我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航海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008年,在深圳召开的“国际船员发展”论坛上,我国海事主管机关明确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由一个航运大国向一个航运强国转变,由一个船员大国向一个船员强国转变,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加强航海教育和培训及努力培养高素质船员的信心和决心,也说明我国发展航运业潜力巨大。纵观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历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是一个明显特点,并积极响应,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不断推进航海教育和培训的改革。自1989年以来,我国连续当选为IMO(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航海教育和培训中,众所周知,STCW公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航运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公约和规则必将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进步。从STW委员会(船员培训与值班标准委员会)第38次会议开始,历时两年的时间,IMO对STCW规则和STCW公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在2009年STW委员会召开的第40次会议上,就已经初步达成了意向。2010年,IMO在菲律宾马尼拉通过了《1978年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以下简称“马尼拉修正案”),并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过渡期为5年,新规则和新标准无疑会对我国的航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航海教育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航海人才,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海运事业的用人需要,是航海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的航海教育虽然经过多方面改革,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实践教学及外语教学等,但从毕业生的质量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映情况来看,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船员素质培养、船舶管理水平及对新型船舶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我国航海教育必须及时、迅速地跟上国际公约的步伐,才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家海事主管机关针对马尼拉修正案,对按规定签发的每种证书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培训计划、学时分配、实践技能教学等均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的现状,介绍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尤其是涉及航海教育方面的主要修正内容。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对策措施,对于改变目前各国船员的标准不相一致的局面,大力推进航运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温萍[9](2012)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关文件,切实履行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对海上交通运输安全、可靠、环保的要求,实现我国由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转变,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发挥其引领航海文化、传承航海文明的作用。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高等航海教育快速发展正是本篇论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篇论文共四个部分,全面论述了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文章第一部分详细论述科学发展观赋予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新要求,第二部分指出影响我国航海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部分坚持了资料研究与实际情况调研相结合、信函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集体座谈与个别交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我国航海教育现状、全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从航海教育层次结构、管理体制、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半军事管理、上船工作激励等方面详细论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的对策。本篇论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主动适应、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系统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等航海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现有的航海教育体制机制以及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模与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高等航海教育发展对策进行了思考,对如何改进和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尽绵薄之力,对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李彦朝[10](2020)在《基于航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文中指出航海技术专业围绕船舶驾驶岗位职能为航运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现有的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与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的船舶驾驶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探索资源库服务航海教育的教学实践、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资源库应用、确保资源库的生命力,对提高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分析国内外混合教学和资源库应用现状、研究基于资源库开展混合教学的可行性、构建基于资源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并在专业课程中展开了混合教学实践,对混合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以资源库为依托的混合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课程评价机制的多元化、能帮助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资源库与混合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混合教学的开展践行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基于资源库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双重混合,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内容设计、线上自主学习实施、线下课堂互动教学、教学效果反思总结”的混合教学模式,这丰富了航海技术专业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领域的研究。混合教学的应用,推动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促进了资源库的有效应用、实现了学习效果的动态跟踪、提升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混合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等提出了挑战,对学校有关混合教学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反馈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对航海专业大专层次建立新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航海专业大专层次建立新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船员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的模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的发展过程 |
1.1.2 现行11规则下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变化情况 |
1.1.3 目前航海类职业院校航海英语教学的现状 |
1.1.4 近五年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及格率情况(以山东省为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的主要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的主要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和研究技术路线 |
1.5.1 论文结构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2.1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 |
2.1.1 语言测试的分类 |
2.1.2 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 |
2.2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
2.2.1 反拨作用的定义 |
2.2.2 反拨作用的分类 |
2.2.3 反拨作用假设理论 |
2.2.4 PPP反拨效应模型 |
3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确立 |
3.1 反拨作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问卷调查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反拨作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3.2.1 基本原理 |
3.2.2 具体应用 |
4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评价模型建立 |
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关原理 |
4.2 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
4.2.1 确定指标集U |
4.2.2 设立评估等级标准,确定评价集V,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R |
4.2.3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矩阵W |
4.2.4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 |
4.3 评价分析 |
4.4 建议 |
4.4.1 教师方面 |
4.4.2 学生方面 |
4.4.3 学校管理者方面 |
4.4.4 考试主管机关方面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评价指标选取调查表(教师用) |
附录B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评价指标选取调查表(学生用) |
附录C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评价指标选取调查表(学校管理者用) |
附录D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各指标影响程度评价等级调查表(教师用) |
附录E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各指标影响程度评价等级调查表(学生用) |
附录F 航海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各指标影响程度评价等级调查表(学校管理者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基于胜任力视角的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航海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概念 |
一、航海院校学生管理 |
二、航海院校学生管理目标 |
三、航海院校学生管理职责 |
第二节 现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
一、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 |
二、缩小与航运发达国家间差距 |
三、适应国际航运市场人才需求 |
第三节 胜任力素质模型 |
一、胜任力素质模型概述 |
二、胜任力素质模型在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
第二章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现行模式分析 |
第一节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概况 |
第二节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现行模式的主要内容 |
一、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发挥共青团教育引导作用 |
二、夯实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三、以学生半军事化管理为抓手,培养学生服从意识和良好作风 |
四、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的良好体验 |
五、扎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搭建良好平台 |
第三节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现行模式的主要问题 |
一、传统学生管理体系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需求 |
二、学生管理团队难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
三、学生对半军事化管理存在抵触情绪 |
四、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
第四节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现行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
一、学生生源发生变化 |
二、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
三、学生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
四、管理方式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
五、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下降 |
第三章 国内外航海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国外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 |
一、美国航海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
二、英国航海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
第二节 国内典型航海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 |
第三节 国内外航海院校学生管理经验借鉴 |
第四章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构建以胜任力素质培育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
一、对接国际标准构建学生管理目标体系 |
二、依据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搭建学生管理工作基本架构 |
三、结合ISO9000 标准,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文件 |
四、引入DNV质量认证体系,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认证 |
第二节 建立健全以胜任力素质培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一、结合航海“双证教育”,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
二、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升海员职业道德水平 |
三、健全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五、积极开发“第二课堂”,打造航海特色文化管理 |
第三节 优化以胜任力素质培育为指向的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
一、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学生管理队伍 |
二、优化队伍结构,完善学生管理队伍选拔机制 |
三、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综合能力 |
第四节 坚持以胜任力素质培育为导向的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建设 |
一、推进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建设 |
二、创新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落实学生自主管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学科建设模式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科学依据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 |
1.2.2 大学核心竞争力 |
1.2.3 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建设模式 |
1.2.4 行业特色型高校核心竞争力 |
1.3 本文研究工作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学科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 |
2.1 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进展 |
2.1.1 学科建设内涵及其进展 |
2.1.2 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
2.1.3 学科建设的内容 |
2.1.4 学科建设模式的内涵 |
2.2 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演变历程 |
2.2.2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2.2.3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4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3 评价与选择方法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演变 |
3.1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
3.1.1 国外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及演变 |
3.1.2 国内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及演变 |
3.1.3 我国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历史及演变 |
3.2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类型对比分析 |
3.2.1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 |
3.2.2 国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 |
3.2.3 我国航海类高校大规模综合型的学科建设模式 |
3.2.4 国内外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 |
4.1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人才培养 |
4.1.2 科技创新 |
4.1.3 服务社会 |
4.2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的方法 |
4.2.1 格与区间数 |
4.2.2 具有格序特征的区间数集 |
4.2.3 格上偏好元素的赋值及偏好距离 |
4.2.4 高校学科建设模式评价模型 |
4.3 基于格序法的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学科建设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 |
5.1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
5.1.1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内涵 |
5.1.2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特点 |
5.2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关联性分析 |
5.2.1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研究内容框架图 |
5.2.2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 |
5.3 基于学科建设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1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3.2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
5.3.3 构成要素的层次结构分析 |
5.3.4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
5.4.1 云模型及其数字特征 |
5.4.2 云发生器和正态云模型 |
5.4.3 正态云 |
5.4.4 综合云 |
5.5 基于云模型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 |
5.5.1 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
5.5.2 实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学科建设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
6.1 建立特色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非均衡发展模式 |
6.1.1 办学定位决定理性学科建设机制 |
6.1.2 特色优势学科群促进生长型学科体系 |
6.1.3 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
6.1.4 科研基地搭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 |
6.1.5 学科生态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
6.2 产学研合作能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
6.2.1 行业发展推动学科体系完善 |
6.2.2 积极承担航运业战略性和前瞻性发展研究项目 |
6.2.3 国际交流打造世界航海技术交流中心 |
6.2.4 创新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
6.3 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有利于管理力和文化力建设 |
6.3.1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以便形成有力的核心领导团队 |
6.3.2 深化航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便适应国内外航运市场发展要求 |
6.3.3 传播海洋文化利于提升我国航运软实力水平 |
6.4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组织结构构想 |
6.4.1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情况 |
6.4.2 航海类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航海类高校学科建设模式评价专家打分表 |
MATLAB软件计算ISM模型程序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航海类专业法律教育现状、不足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船员法律素养现状调查 |
三、航海类专业法律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
1.法律教育现状 |
2.法律教育存在的不足 |
四、新形势下航海类专业学生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意义 |
1.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 |
2.维系海上交通安全形势的需要 |
3.有效保障船员合法权益的需要 |
4.学生多元化就业的需要 |
五、加强航海类专业法律教育的建议 |
1.提升教育理念 |
2.完善课程体系 |
3.改革教学方式 |
4.建立长效机制 |
六、结语 |
(6)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信息技术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
1.1.2 地理情境创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 |
1.1.3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情境创设的必要手段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丰富地理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理论框架 |
1.2.2 促进地理情境的创设由理论走向实践 |
1.2.3 指导教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地理情境 |
2.1.1 地理情境的概念 |
2.1.2 地理情境的分类 |
2.2 地理信息技术 |
2.2.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 |
2.2.2 地理信息技术的分类 |
2.2.3 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功能 |
2.2.4 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价值 |
2.3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情境创设中的作用 |
2.3.1 信息多元化,创设内涵丰富的地理情境 |
2.3.2 表现形象化,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情境 |
2.3.3 手段综合化,建构问题探究的地理情境 |
2.4 理论基础 |
2.4.1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4 情境认知理论 |
2.4.5 地理教学论 |
第3章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现状调研方案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对象 |
3.1.4 调查过程 |
3.2 教师问卷现状调研结果与分析 |
3.2.1 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及使用情况 |
3.2.2 教师的地理情境创设情况 |
3.2.3 教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情境创设的实施情况 |
3.3 学生问卷现状调研结果与分析 |
3.3.1 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情况及态度 |
3.3.2 学生对地理情境的喜好程度和学习情况 |
3.3.3 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情境创设的态度与认识 |
3.4 现状调研结论 |
3.4.1 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使用较少学生对其认识不够 |
3.4.2 教师在地理情境创设中存在不足 |
3.4.3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式倾向中存在差异 |
3.4.4 时间不足和缺少方法是阻碍教师的主要因素 |
第4章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策略 |
4.1 深挖课标,保证地理情境的科学性 |
4.1.1 析教材,明确地理教学内容 |
4.1.2 扣课标,确定地理情境水平 |
4.1.3 依情境,选择地理信息技术 |
4.2 丰富资源,深化地理情境的内涵 |
4.2.1 数据获取与统计 |
4.2.2 数据处理与编辑 |
4.3 表现形象,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 |
4.3.1 增强感性知识体验 |
4.3.2 促进理性知识理解 |
4.4 问题探究,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 |
4.4.1 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情境兴趣 |
4.4.2 利用相关功能,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
4.4.3 再创地理情境,引导学生练习巩固 |
4.4.4 呈现探究过程,辅助构建知识体系 |
4.4.5 学习使用技术,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情境创设课例 |
5.1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评价体系构建 |
5.2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课例评价与优化 |
5.2.1 课例评价方案 |
5.2.2 课例整体评价 |
5.2.3 课例局部评价与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问卷 |
附录2 学生问卷 |
附录3 课堂实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 ——以Z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CW10修正案调研背景 |
1.1.2 航运形势以及国家政策背景 |
1.1.3 航海企事业单位对人才质量要求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专业教学标准概述 |
1.3.1 专业教学标准概念界定 |
1.3.2 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意义 |
1.3.3 专业教学标准包含的要素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专业教学标准方面 |
1.4.2 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方面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目标、思路、内容、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第二章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问卷调查及分析 |
2.1 调研目的 |
2.2 调研样本 |
2.2.1 航运企业 |
2.2.2 高职院校 |
2.2.3 海事主管机关及行业 |
2.2.4 毕业生 |
2.3 调研结果分析 |
2.3.1 航运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
2.3.2 航海类院校调查数据及分析 |
2.3.3 主管机关及行业调查数据及分析 |
2.3.4 毕业生调查数据及分析 |
第三章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构建 |
3.1 专业培养目标 |
3.2 人才培养规格 |
3.3 教学大纲及计划 |
3.4 课程设置 |
3.5 教学方法 |
3.6 专业师资培养 |
3.7 教学评价 |
3.8 职业素养 |
第四章 Z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实践与应用 |
4.1 Z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概况 |
4.2 Z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 |
4.2.1 招生对象与学制 |
4.2.2 职业面向 |
4.2.3 培养目标 |
4.2.4 培养规格 |
4.2.5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
4.2.6 教学基本条件 |
4.2.7 质量管理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航海技术专业调查问卷(企业篇) |
附件2:航海技术专业调查问卷(院校篇) |
附件3:航海技术专业调查问卷(主管机关篇) |
附件4:航海技术专业调查问卷(毕业生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教育的影响分析和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我国航海教育的现状分析 |
2.1 航海教育的历史沿革 |
2.2 我国航海教育的现状 |
2.3 当前航海教育与履约之间的矛盾 |
第3章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主要修正内容 |
3.1 STCW公约及其修正案简介 |
3.2 对STCW公约全面回顾八项原则的理解 |
3.3 马尼拉修正案的主要修正内容 |
3.4 对航海教育影响较大的修正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航海教育适应马尼拉修正案的对策措施 |
4.1 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航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
4.2 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推进履约长效机制建设 |
4.3 优化专业课程架构,探索建设航海类院校课程体系 |
4.4 加大投入力度,增强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师资力量 |
4.5 更新教学实验设备、设施,建立新型航海教学模式 |
4.6 建设海员适任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海员实践水平 |
4.7 高度重视航海英语教育,增强英语交际能力 |
4.8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为建设高素质海员队伍打好基础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科学发展观赋予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新要求 |
1.1 科学发展观是高等航海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 |
1.1.1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
1.1.2 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1.1.3 高等航海教育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
1.2 高等航海教育的地位作用要求其必须科学发展 |
1.2.1 高等航海教育的地位 |
1.2.2 高等航海教育的作用 |
1.2.3 发展高等航海教育的战略意义 |
第2章 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机遇 |
2.1 影响高等航海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 |
2.1.1 国际经济及航运经济的发展 |
2.1.2 我国经济及海运业的发展 |
2.1.3 国家海运强国战略的实施 |
2.1.4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 |
2.1.5 航海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 |
2.1.6 国际海事公约的完善与修改 |
2.2 我国高等航海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2.2.1 国际海员市场高素质人才竞争激烈 |
2.2.2 我国航海教育面临数量短缺到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 |
2.2.3 “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提出了新的标准 |
2.2.4 《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了新的航海教育政策 |
2.2.5 高等航海教育担负起传播航海文化的新使命 |
第3章 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现状 |
3.1.1 航海教育管理体制 |
3.1.2 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模 |
3.1.3 航海教育教学条件 |
3.1.4 招生与就业情况 |
3.1.5 人才培养质量 |
3.2 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航海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
3.2.2 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 |
3.2.3 航海教育教学条件不完备 |
3.2.4 航海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 |
3.3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高等航海教育应试教育不利于船员素质的养成 |
3.3.2 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国际航运市场的要求 |
3.3.3 高等航海教育数量和质量的不协调 |
3.3.4 高等航海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地位不如人意 |
第4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的对策 |
4.1 改革高等航海教育管理体制 |
4.1.1 协同管理航海类专业 |
4.1.2 共同完成航海类专业标准和专业规范 |
4.1.3 建立高等航海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制度的协同机制 |
4.1.4 完善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
4.2 推进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
4.2.1 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
4.2.2 不断提高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
4.3 高等航海教育注重海员素质培养 |
4.3.1 积极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 |
4.3.2 加强学生航海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
4.3.3 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
4.3.4 实施半军事管理 |
4.4 加强高等航海师资队伍培养 |
4.4.1 完善航海类专业教师管理制度 |
4.4.2 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
4.5 改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
4.5.1 加大投入,多方筹措航海教育办学经费 |
4.5.2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航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混合学习的相关研究 |
1.2.2 教学资源库相关研究 |
1.2.3 航海技术专业混合教学现状 |
1.2.4 研究文献总体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资源库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
2.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2.1.1 学生特征分析 |
2.1.2 课堂教学情况 |
2.2 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
2.2.1 目的性原则 |
2.2.2 双主体原则 |
2.2.3 “3R”原则 |
2.2.4 各要素优化组合原则 |
2.3 基于资源库的混合教学可行性分析 |
2.3.1 资源素材支持的可行性 |
2.3.2 教学功能支持的可行性 |
2.3.3 过程数据记录的可行性 |
2.3.4 技术设备支持的可行性 |
2.4 基于资源库的混合教学设计过程 |
2.4.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
2.4.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
2.4.3 线上资源开发设计 |
2.4.4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
2.4.5 混合教学评价设计 |
2.5 混合教学模式设计结果 |
3 资源库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实践 |
3.1 混合教学实践准备 |
3.1.1 授课对象选择 |
3.1.2 授课对象分析 |
3.1.3 授课内容选择 |
3.1.4 教学目标设定 |
3.1.5 教学实施环境 |
3.2 教学实践过程 |
3.2.1 自主学习内容设计 |
3.2.2 线上自主学习实施 |
3.2.3 课堂师生互动教学 |
3.2.4 教学效果分析总结 |
4 混合教学效果分析 |
4.1 学生过程性数据评价 |
4.1.1 自主学习情况 |
4.1.2 教学效果反馈 |
4.1.3 个人能力发展 |
4.2 教师同行评价 |
4.2.1 教师自我评价 |
4.2.2 校内督导评价 |
4.2.3 校外专家评价 |
4.3 技能鉴定评价 |
4.4 教学实践反思 |
4.4.1 教师方面 |
4.4.2 学生方面 |
4.4.3 管理机制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项目设计 |
附录2:《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
附录3:职业教育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调查问卷 |
附录4:《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能力训练任务设计 |
附录5:《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混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对航海专业大专层次建立新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船员英语适任考试反拨作用的模糊评价研究[D]. 李晓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2]对航海专业大专层次建立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 高玉德. 交通高教研究, 1994(04)
- [3]基于胜任力视角的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陈静. 青岛大学, 2019(02)
- [4]基于学科建设模式的航海类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 孙宏利. 大连海事大学, 2013(10)
- [5]航海类专业法律教育现状、不足与对策[J]. 贾如存,杜绍娟. 航海教育研究, 2020(04)
- [6]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情境创设研究[D]. 张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 ——以Z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沈灿良.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8]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教育的影响分析和对策的研究[D]. 骆国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 [9]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 温萍.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4)
- [10]基于航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D]. 李彦朝.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