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原建设的一项创举——草库伦(论文文献综述)
The Intermediate Experimental Design Group in Constructing Basic Pasture in Wu Shin Chao Commune, Inner Mongolia and The Practice Group of 1973 Class, Depart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Inner Mongolia[1](1976)在《草原建设的一项创举——草库伦》文中认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广大贫下中牧在征服沙漠建草原的战斗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建立了草库伦,它在冬春抗灾保畜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遵照毛主席关于“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草原专业(73)班的部分工农兵学员和教师,来到乌审召公社开门办学,在伊盟科技局和乌审召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和伊克昭盟革委会乌审召公社中间试验办公室规划组共同对乌审召公社的草库伦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草库伦的种类、内容及自然条件,草群结构与产草量,利用现状和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草库伦建设与发展的初步意见,为加速推广草库伦提供了参考资料。
盐池大水坑草原基点[2](1977)在《建设草库伦的试验研究初报》文中研究说明 草库伦是乌审召公社在学大寨运动中的一项创举。在贯彻落实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和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精神以来,基点社队向乌审召人民学习,掀起了一个大搞草库伦建设的群众运动。截止目前,围建草库伦69处,104356亩,草原划管59处,118413亩,合计222769亩,平均每绵羊单位2.58亩(其中有四个大队每绵羊单位已超过4亩)。这个数字已达到全国牧区、半牧区的要求指标。两年来,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以来,草库伦建设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草库伦这种形式也是盐池草原上的第一次。迎着阶级斗争风浪,冲破千百年来靠天养畜的传统习惯势力诞生的草库伦,标志着当地草原建设工作,已由过去划管草原为主的一般性培育,进入了一个着眼于长期建设,建立稳产、高产基本草牧场的新阶段。
蒋景纯,高海滨[3](1992)在《把家庭畜群草库伦的配套技术作为草原建设的突破口》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鄂温克旗家庭畜群草库伦配套技术为例,提出建设以饲草料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畜群草库伦是当前呼盟草原建设的起点和突破口,并着重介绍了三个有代表性牧户草库伦的配套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效益以及近期牧区家庭畜群草库伦配套标准。
山薇,田传练,杨晓东,孙红[4](1995)在《标准化、规范化配套草库伦是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的有效途径》文中指出配套草库伦是我区30多年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的草地建设形式,在牧区进行配套草库伦建设对畜牧业经济及牧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巴根[5](1993)在《家庭畜群小草库伦建设浅议》文中研究表明 "民以食为本,畜以草为命""无草则无畜,草好畜旺"这个道理十分简单。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草场沙化、退化局面依然十分严峻。从全区来看,草原建设速度赶不上草场退化速度,建设草原增加的产量远远低予草场退化所减少的产量,草畜两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有必要对草原建设的规模、布局、速度做进一步的探讨。笔者认为,家庭畜群小草库伦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
阿拉善左旗农牧林科技服务站[6](1976)在《对阿拉善左旗草原建设的意见》文中指出 阿拉善左旗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有着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是我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为了进一步摸清全旗草场资源,了解其生产潜力,加强对草场的管理、保护、建设和利用工作,根据国家下达的对阿左旗草场进行全面调查的任务,我们与旗农牧局、宁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等单位组织人员,于1974~1975年对全旗草场进行了调查,初步整理编制了如下材料:1、阿左旗草场调查报告;2、全旗主要饲用植物介绍;
邬俊义,王阿萍[7](2011)在《乌审旗生态建设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的腹部,历史上曾经是一块林草丰茂之地。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旗土地风蚀沙化程度逐年加剧,全旗强度沙化面积为465万亩,到70年代中期达到540万亩,至80年代初扩展到70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全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面积草场农田被流沙埋没,许多村庄、房屋被流沙吞噬,道路常常受阻中断。
张小明[8](2008)在《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地区生态移民是近年西部农村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涉及面广、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区域人地关系协调行动,对于西部开发、建设西部生态屏障、改善西部生态恶化地区人口生活状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移民由政府主导、组织,并提供资金、选定和建设迁入地,通过制度因素诱导生态恶劣地区居民降低非自愿性,实现生态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空间上的迁移,以减轻原居住地的生态压力,给移民以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本文应用社会学田野考察、经济学制度分析、模型构建、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生态移民的缘起和现状、制度供给、决策机制等方面分析生态移民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西部生态移民发展战略和对策。首先,阐述生态移民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恢复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移民理论、扶贫理论是生态移民的基础理论,生态移民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一个理想的解决生态恶化地区生态、经济贫困的路径和模式,促进生态、资源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从西部生态变迁分析西部生态移民的缘起和现状。客观上本身生态脆弱加上历史上不合理过度开发是西部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生态恶化导致的生态承载力下降叠加近现代以来人口增长使西部生态经济复合系统难以自我恢复。自20世纪80年代始的生态移民是促进西部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恢复的有效措施之一,对西部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甚大,受到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研究者的共同关注。据估计,目前我国西部生态移民达到320多万人。顺利实现生态移民的主要经验是充分尊重民意、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社会配套设施齐全,土地、户口政策配套,使移民收入稳定。对西部生态移民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分析认为西部生态移民的综合效益显着,而移民文化心理适应、近距离迁移的生态效益尚显不足。第三,对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类型进行归纳分析,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生态移民的制度供给。根据迁移动因、迁出地、迁移距离、生产方式转变、迁出安置方式等五个维度分析了十五个小类的生态移民制度供给状况。整体上认为西部生态移民的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其资金投放、迁移目标设定、迁入地的选择和建设存在缺陷和障碍。第四,构建西部生态移民的决策模型。西部生态移民的决策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和移民个人。由于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三者利益取向的博弈,导致三者在生态移民中的决策目标不同。国家的目标是生态和扶贫,地方政府的目标是政绩和资金,个人的目标是获取现金资助和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同的目标导致决策因素的不同,认为生态和缓贫是国家生态移民决策的主要因素;认为政绩、制度、资金因素是地方政府决策的主要因素;个体、迁移距离、迁入地基础设施、社区文化、迁移者的成本效益是影响迁移者决策的主要因素,并以此构建国家、地方政府和迁移个人的决策模型。最后,结合西部生态移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生态移民的战略思想、目标、措施、步骤,并为当前西部生态移民微观操作提供了科学选择与建设迁入地、优化政府行为等对策。认为遵循生态持续发展、土地有效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城镇区域辐射等原则是科学选择生态移民迁入地的基本对策;做好迁入地规划、建设和社区整合是科学建设迁入地的对策;科学组织实施、保障资金、关注移民人口生产生活是优化地方政府生态移民行为的主要对策。
李和平[9](2008)在《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中可控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部荒漠草原区水资源紧缺,普遍的超载过牧天然草地资源已被超极限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大规模的沙尘暴天气。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树立解决草原生态退化问题主要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理念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确定灌溉人工草地适宜发展规模并控制载畜量,解决牲畜超载和冬春饲草不足的矛盾,实现区域性水草畜系统平衡,使草原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本文论述了草原生态系统中水草畜平衡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应用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方法,采用“点”和“区域”结合的研究技术路线及系统分析优化技术,以构建草原生态建设中水草畜平衡理论及系统耦合机制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在对生态地下水位与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概念及研究进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性研究成果,提出了水管理阈值的概念和指标体系框架;针对荒漠化草地建立了地下水位埋深与天然植被生长关系模型,应用SWAP模型模拟了GSPAC系统地下位埋深及天然植被生长状况,获得了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2.根据荒漠化草原区生产实践和建设发展水平提出了人工种植冷季补饲型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型两种适宜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分别应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和目标规划法(Goal Programming),研究分析了以水利建设为基础的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中典型区域—毛乌素沙地鄂托克前旗牧区水草畜平衡管理的阈值和技术经济指标。3.提出了牧区水利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实现区域性水草畜系统平衡;应用层次分析法原理(AHP),建立了牧区水利建设多目标权重评价模型,确定了子目标的权重;分析了西北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适宜发展规模和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草原人工种植冷季补饲型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型生态畜牧业模式的灌溉人工草地面积分别应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58%和3.0%;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分析,灌溉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规模应有限度,水资源条件起决定作用;牧区水利学科是涉及水资源、草地资源、牲畜、灌溉、种植业、林业及生态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针对具体区域应研究确定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指标体系;牧区水利建设的任务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水资源和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确定科学合理的灌溉人工草地发展规模和可持续载畜量,进行水利工程的合理配置,解决灌溉人工草地和人畜供水等问题,其目标是实现区域性水草畜系统平衡。
路哲明[10](2016)在《塔城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塔城地区柯尔克孜族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具体了解了他们的历史流变的渊源、人口及地域分布、现存文化特征,民族文化变迁以及民族认同的整合机制,认为塔城地区的柯尔克孜人先民在17世纪前从未经历伊斯兰化过程,而是从17世纪开始由于受准噶尔蒙古人的统治而皈信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因此,这塔城地区的柯尔克孜人在20世纪70年代前,绝大部分的人信仰的都是藏传佛教,只有两个家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恢复以及民族意识的兴起,其中的一小部分柯尔克孜人开始改信伊斯兰教,这也就是形成今天塔城地区柯尔克孜族80%的民族成员信仰藏传佛教,20%的民族成员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成因。与此同时,在塔城地区柯尔克孜社会中,宗教的差异以及偶尔由此带来的矛盾或摩擦并不妨碍信仰不同宗教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认同,因为在其民族内部有三种超越宗教的整合机制,即历史记忆和想象共同体的凝塑,亲属网络的维系以及民族意识的强化,这三种整合机制共同构成了塔城柯尔克孜人三百年来在蒙古人、哈萨克人之间融而未合、同而未化的柯尔克孜族民族认同的核心。
二、草原建设的一项创举——草库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原建设的一项创举——草库伦(论文提纲范文)
(7)乌审旗生态建设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乌审旗生态建设模式 |
(一) 分区治理 |
(二) 林牧一体化的生态畜牧业 |
(三) 小流域治理 |
(四) 创建家庭牧场 |
(五) 草库伦建设 |
二、乌审旗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议 |
(8)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生态移民理论基础与体系 |
2.1 生态移民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生态恢复理论 |
2.1.3 生态经济理论 |
2.1.4 移民理论 |
2.1.5 贫困理论 |
2.2 生态移民理论体系 |
2.2.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 |
2.2.2 生态移民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
2.2.3 生态移民研究方法 |
第三章 西部生态移民的缘起与现状 |
3.1 西部生态恶化地区生态变迁 |
3.1.1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
3.1.2 西部生态恶化地区分布及特征 |
3.1.3 西部生态失衡的历史嬗变 |
3.1.4 西部生态演变的原因分析 |
3.2 西部生态恶化地区人口变迁 |
3.2.1 西部生态恶化地区人口特征 |
3.2.2 西部生态恶化区人口增长对经济影响 |
3.3 西部生态移民的历史演进 |
3.3.1 自愿移民和非自愿移民 |
3.3.2 西部生态移民的历史阶段 |
3.4 西部生态移民实施现状 |
3.4.1 西部各省生态移民 |
3.4.2 西部生态移民的实地考察 |
3.4.3 西部生态移民特征 |
3.4.4 西部生态移民的实践经验 |
3.5 西部生态移民的综合效益分析 |
3.5.1 经济效益 |
3.5.2 社会效益 |
3.5.3 生态效益 |
第四章 西部不同类型生态移民制度供给分析 |
4.1 西部生态移民的类型 |
4.2 西部生态移民制度供给分析 |
4.2.1 不同迁出地生态移民制度供给 |
4.2.2 不同迁移原因的生态移民制度供给 |
4.2.3 不同迁移距离生态移民制度供给 |
4.2.4 不同生产方式转变生态移民制度供给 |
4.2.5 不同迁移安置生态移民的制度供给 |
4.3 西部生态移民的制度缺陷及影响 |
4.3.1 迁出地制度缺陷 |
4.3.2 资金投入制度缺陷 |
4.3.3 迁入地制度缺失 |
4.3.4 制度缺陷的影响——移民目标偏离 |
第五章 西部生态移民的决策模型构建 |
5.1 西部生态移民中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三者利益取向的博弈分析 |
5.1.1 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国家)之间的博弈 |
5.1.2 移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博弈 |
5.1.3 博弈结果 |
5.2 不同决策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因素 |
5.2.1 国家决策目标和决策因素 |
5.2.2 地方政府决策目标和决策因素 |
5.2.3 迁移者决策目标和决策因素 |
5.3 西部生态移民的决策模型构建 |
5.3.1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模型 |
5.3.2 个人迁移的决策模型 |
第六章 西部生态移民的战略与对策 |
6.1 西部生态移民的战略选择 |
6.1.1 战略思想 |
6.1.2 战略目标 |
6.1.3 战略措施 |
6.1.4 战略步骤 |
6.2 当前西部生态移民实施策略 |
6.2.1 科学选择迁入地 |
6.2.2 科学建设迁入地 |
6.2.3 政府生态移民行为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中可控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牧区水利建设思路及模式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
1.3.1 水管理阈值的概念和指标体系 |
1.3.2 荒漠化草地GSPAC 系统水分运动与植被生长关系及生态需水研究 |
1.3.3 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和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研究 |
1.3.4 西北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适宜发展规模分析 |
1.3.5 牧区水利建设目标权重分析 |
1.4 预期成果与创新特色 |
1.4.1 预期成果 |
1.4.2 创新特色 |
1.5 研究基础 |
2 草原生态系统中水草畜平衡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
2.1.1 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演变 |
2.1.2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环境问题的思索 |
2.1.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
2.1.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2.1.5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2.1.6 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发展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草地畜牧业发展研究概况 |
2.2.1 国外草地畜牧业发展研究进展 |
2.2.2 国内草地畜牧业发展情况与趋势 |
2.3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
2.3.1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
2.3.2 研究进展 |
2.4 GSPAC 系统中土壤水分运动研究进展 |
2.5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 |
2.6 生态地下水位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
2.6.1 生态地下水位的概念 |
2.6.2 生态地下水位研究进展 |
2.7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概念和进展 |
2.8 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和地下水管理阈值指标体系 |
2.8.1 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 |
2.8.2 地下水管理阈值指标体系 |
2.9 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2.9.1 土地承载力 |
2.9.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
2.9.3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2.9.4 环境承载力 |
2.9.5 生态承载力 |
2.9.6 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和方法 |
2.9.7 研究进展述评 |
3 荒漠化草地GSPAC 系统水分运动与植被生长关系及生态需水研究 |
3.1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3.1.1 试验区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
3.2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 |
3.2.1 土壤水分扩散率的测定 |
3.2.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田间测定 |
3.2.3 实验室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3.3 植被生物量的测定和分析 |
3.3.1 地上生物量 |
3.3.2 地下生物量 |
3.4 地下水位埋深与天然植被生长关系模型研究 |
3.5 基于SWAP 模型模拟地下水埋深及天然植被生长状况的研究 |
3.5.1 SWAP 模型简介 |
3.5.2 SWAP 模型中的土壤水运动 |
3.5.3 SWAP 模型的上边界条件 |
3.5.4 SWAP 模型中的下边界条件 |
3.5.5 SWAP 模型率定的方法 |
3.5.6 输入资料 |
3.5.7 基于SWAP 模型模拟的不同水文年地下水埋深的预测研究 |
3.6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的计算 |
3.6.1 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方法 |
3.6.2 试验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
3.7 结论与讨论 |
3.7.1 地下水位埋深与天然植被生长关系模型 |
3.7.2 基于SWAP 模型模拟地下位水埋深及天然植被生长状况的研究 |
3.7.3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
4 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和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研究 |
4.1 牧区水草资源持续利用优化决策模型 |
4.1.1 牧区水草资源持续利用优化决策原则 |
4.1.2 牧区水草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决策内容 |
4.1.3 牧区水草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决策模型建立和求解 |
4.2 节水节能井灌系统可行方案分析和模式研究 |
4.2.1 牧区井灌系统可行方案的分析确定 |
4.2.2 牧区井灌系统节水节能和经济指标分析 |
4.2.3 节水节能井灌系统模式优选 |
4.3 应用实例分析 |
4.3.1 鄂托克前旗牧区基本情况 |
4.3.2 鄂托克前旗牧区水草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决策分析 |
4.3.3 鄂托克前旗牧区草地生态系统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水平分析 |
4.3.4 家庭畜牧业产业结构及技术经济指标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研究区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 |
4.4.2 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及技术经济指标 |
4.4.3 水利化家庭畜牧业促进了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改善,提高了牧民收入水平 |
4.4.4 研究区耗水平衡分析 |
5 西北牧区灌溉人工草地发展规模和水利建设目标权重分析 |
5.1 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5.2 西北牧区草地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 |
5.2.1 西北牧区草地资源概况 |
5.2.2 西北牧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5.3 西北牧区人工草地建设发展情况 |
5.4 西北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适宜发展规模和草畜平衡分析 |
5.5 西北牧区水草畜平衡分析 |
5.6 西北牧区水利建设目标权重分析 |
5.6.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6.2 应用AHP 法确定目标权重的步骤 |
5.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7 结论与讨论 |
5.7.1 西北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适宜发展规模 |
5.7.2 牧区水利建设各子目标的权重分析 |
5.7.3 讨论与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牧区水利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区域性水草畜系统平衡 |
6.2 西北牧区水草畜平衡管理的阈限值 |
6.3 牧区水利建设各子目标的权重分析 |
6.4 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及技术经济指标 |
6.5 研究区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和耗水平衡分析 |
6.6 地下水位埋深与天然植被生长关系模型 |
6.7 基于SWAP 模型模拟地下位水埋深及天然植被生长状况的研究 |
6.8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
6.9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塔城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刚柔边界:族群内部的群组关系 |
(一) 一个葬礼的故事 |
(二) 一个模型的来源 |
(三) 一个理解的框架 |
二、走马观花:塔城柯尔克孜人概说 |
(一) 人口与分布 |
(二) 基本文化特征 |
三、背井离乡:成为异客的历史 |
(一) 叶尼塞河的挽歌 |
(二) 出走塔尔巴哈台 |
(三) 聚散两依依 |
四、傍门依户:变迁中的文化失落 |
(一) 宗教差异产生的区隔 |
(二) 被污名化的族称 |
(三) 地方权力的缺失 |
五、情深意浓:民族认同的机制 |
(一) 记忆与想象的凝塑 |
(二) 亲属网络的维系 |
(三) 民族意识的强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一个人类学菜鸟的反思 |
四、草原建设的一项创举——草库伦(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建设的一项创举——草库伦[J]. The Intermediate Experimental Design Group in Constructing Basic Pasture in Wu Shin Chao Commune, Inner Mongolia and The Practice Group of 1973 Class, Depart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6(01)
- [2]建设草库伦的试验研究初报[J]. 盐池大水坑草原基点. 宁夏农业科技, 1977(05)
- [3]把家庭畜群草库伦的配套技术作为草原建设的突破口[J]. 蒋景纯,高海滨. 内蒙古草业, 1992(04)
- [4]标准化、规范化配套草库伦是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的有效途径[J]. 山薇,田传练,杨晓东,孙红. 中国草地, 1995(06)
- [5]家庭畜群小草库伦建设浅议[J]. 巴根. 内蒙古草业, 1993(02)
- [6]对阿拉善左旗草原建设的意见[J]. 阿拉善左旗农牧林科技服务站. 宁夏农林科技, 1976(08)
- [7]乌审旗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 邬俊义,王阿萍. 内蒙古林业, 2011(04)
- [8]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D]. 张小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9]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中可控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研究[D]. 李和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10]塔城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关系研究[D]. 路哲明. 新疆师范大学, 2016(08)